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胎兒臍帶脫垂 緊急剖腹產救回2命

胎兒臍帶脫垂 緊急剖腹產救回2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一名32歲曾姓產婦懷孕第二胎,35周時提早破水,緊急到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就醫,因為胎兒有生長遲滯的現象,因此留院待產,過程中發現胎兒心跳異常,內診發現產前臍帶意外掉到陰道裡,胎兒供血被阻斷,情況相當危急,經過緊急剖腹產後,順利解除胎兒窘迫的危機,保住產婦與胎兒生命。臍帶脫垂 恐造成寶寶缺氧、窒息收治個案的花蓮慈濟醫院產科醫師龐渂醛表示,在剖腹生產的過程中,發現胎兒的胎盤臍帶異常,除了臍帶帆狀附著在胎盤以及胎盤早剝的情況外,臍帶內的動靜脈也只有薄薄的羊膜包覆著,在臍帶發育不正常的情況下,供應腹中胎兒的營養有可能不足,造成孩子有生長遲滯的現象外,臍帶也容易就會被外力壓扁,造成胎兒血供受阻胎兒窘迫甚至胎死腹中。龐渂醛說,正常臍帶會附著在胎盤內,臍帶裡的動靜脈由厚實臍帶膠質包覆著,不容易被外力擠壓而受影響,但臍帶帆狀附著可能會造成胎兒生長遲滯、早產,且有6%臍帶帆狀附著的寶寶合併有臍帶血管前置的問題,沒有臍帶膠質包覆的動靜脈,會滑落到子宮下段或胎頭的地方,就容易在自然生產時,發生臍帶意外掉到陰道或是臍帶血管破裂等危急的情況,使得母體供應胎兒的血流阻斷,胎兒容易因缺氧、窒息而致命。3分鐘剖腹產出 成功搶救母子產前臍帶脫垂是婦產科急症之一,其發生率約在0.1~0.6%,胎兒的罹病率及死亡率都較高。龐渂醛表示,產前臍帶脫垂是指羊膜破裂後,臍帶滑落至子宮頸口、陰道內,醫師內診時會先摸到或看到臍帶,才會再摸到胎兒的頭、臀、肩等,臍帶脫垂危險性高,因胎兒是藉臍帶從母體吸收營養與氧氣,臍帶掉落子宮頸口或陰道內,將有可能導致胎兒缺氧窒息死亡。所幸龐渂醛醫師從診斷到寶寶出生只花了20分鐘,其中從劃刀到胎兒娩出更只花3分鐘。龐渂醛醫師說,當時的情況真的很危急,再慢一點的話,可能造成胎兒缺氧、早產、胎死腹中等,孕婦也可能因大出血而休克甚至死亡,幸好在婦產部與麻醉科醫護團隊無縫接力合作下,成功搶救了孕婦和新生命。

春神來了 小心潛藏的幼兒聽力危機

春神來了 小心潛藏的幼兒聽力危機

(撰文/許家瑋)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 張晏銘) (圖/優活健康網) 在開心迎接春天到來之際,幼兒聽力保健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雅文基金會聽力師張晏銘說:「季節交替時幼兒易因天氣變化感冒或產生上呼吸道相關疾病,進而併發中耳炎導致聽力受損,家長應特別注意這個期間的幼兒聽力保健。」 感冒併發之中耳炎、及娛樂噪音 都是潛在聽力殺手   (冬天與春天交接之際,往往是感冒最盛行的時刻,需隨時留意幼兒身體狀況,以免引發中耳炎。) 三月正處於冬季至春季的季節交替之際,氣溫劇烈變化造成人體容易感冒,張晏銘表示,小孩本來體抗力就較弱,加上其耳朵構造與成人不同,若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是鼻竇炎等狀況,就更容易併發中耳炎,依照過往流行病學統計,一歲前約有60%的嬰幼兒曾感染過中耳炎,三歲以前的比例更高達80%。中耳炎患者不僅耳朵會感到不舒服,聽力也可能會受到影響,若長期或反覆性的中耳發炎,甚至有機率導致永久性的聽力受損。 張晏銘補充,除了季節交替的氣候因素外,今年連續假期也較多,緊接著4月將迎接兒童節,父母帶孩子前往娛樂場所如KTV、大型電子遊樂場,或在家中持續使用3C產品休閒娛樂的機會也大增,這時千萬要注意引發聽力受損的另一個危險因子-音量。由於人體對於噪音有其耐受度,而過大的音量便會對聽覺系統造成傷害,不可不防。   長時間高分貝噪音暴露 當心聽損來報到 (若在噪音情況下,須注意音量的強度,以免造成聽力暫時性損傷。) 我國「噪音管制法」對工廠、娛樂場所、營業場所都有不同的音量限制,一般而言,若音量超過85分貝(dBA)就有可能導致暫時性的聽力受損。張晏銘舉例,有些人在KTV歡唱後,出來會覺得他人說話聲音變小、聽不清楚,此時便有可能是聽力暫時性受到損傷。 「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也明訂,工作場所噪音超過90分貝時,雇主應控管勞工暴露於噪音的時間。若工作環境噪音音量為90分貝,勞工每日可容許暴露時間為八小時;工作噪音音量若達100分貝,僅可暴露兩小時。音量看似只增加10分貝,但其強度其實已增強了十倍,所以千萬不要輕忽音量加大的傷害。 張晏銘建議,不管大人或是幼兒處在噪音情況下,都需控管暴露於噪音的時間與音量的強度,注意音量的大小、調控及與喇叭間的距離,而除了添購防罩護具外,也有一些耳機具有顯示音量分貝的功能,可作為警示效果。 中耳發炎須小心 輕忽怠慢恐成長期問題 (經研究指出,幼兒感染中耳炎機率較成人高,一旦有耳朵疼痛及發燒症狀,需立即就醫。) 雖然幼兒與成人對噪音的耐受度並無顯著差別,但因幼兒的耳朵構造與成人不同,其中耳炎的好發機率也比成人來得高。就構造而言,成人中耳腔內的耳咽管構造(歐氏管)相對較窄、細與斜,幼兒則是較寬、短與水平,因此幼兒若是有鼻喉的感染,細菌就很容易跑至中耳,造成發炎與積水現象。 常見的急性中耳炎症狀可能會有耳朵疼痛、發燒、中耳積水或是鼓膜紅腫等情形;若未妥善處理,導致中耳健康狀況反覆異常,則可能會變成慢性中耳炎,甚至引起積水或鼓膜破洞/穿孔(俗稱耳漏)。張晏銘強調,中耳的健康問題需要追蹤,千萬不要以為用完藥就結束,而是得複診檢查,直至確認康復為止。 張晏銘也建議家長,如家中有感冒患者,要擤鼻涕時,為避免鼻內壓力不平衡導致鼻涕倒流,再次細菌感染,理想方式應為一次擤一邊的鼻孔,而非一次壓住兩邊鼻翼一起擤。     聽力保健 從日常生活做起!   (預防幼兒聽力問題,日常保健不可少,遠離高分貝噪音、避免感冒、保持耳道乾燥。) 除了要當心幼兒感冒併發中耳炎,及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分貝噪音環境,張晏銘也提醒家長平時應替幼兒做好聽力保健,減少帶幼兒出入水質不佳的場所,如未消毒的游泳池、三溫暖等,避免髒水進入耳朵。另外,也要留意日常生活環境衛生、保持外耳道乾燥,並避免過度清潔耳垢,以降低外耳道發炎或長黴菌的機率。 若家長對幼兒的耳朵健康有任何疑慮,張晏銘建議家長應前往醫療院所的耳鼻喉科進行聽力檢測,就診時優先選擇耳科醫生做詳細確認診斷。而對耳朵構造、疾病或聽力感到好奇的民眾,也可以利用「聽力小宇宙」(http://focus.uho.com.tw/hearinghealth/)網站獲得更多聽力保健知識。

7旬翁肺癌無法手術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救命

7旬翁肺癌無法手術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救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72歲的李先生是個老菸槍,幾年前走路、爬樓梯開始越來越喘,診斷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俗稱肺氣腫)。今年一月進一步檢查發現,肺部有2.1公分的腫瘤,由於肺功能太差不適合開刀,醫師建議接受「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控制癌細胞並持續回診追蹤。不適手術、麻醉者 可以放射療法代替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常佑康醫師表示,早期肺癌的治療,手術仍是第一線的治療原則,但若病人的身體狀況不適合麻醉、手術,心肺功能不佳或腫瘤位置太危險等高風險者,可選擇放射治療為替代療法。傳統的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療程大約7週、總共35次,每次劑量1.8~2格雷(Gy)。針對原發性早期肺癌,無淋巴轉移及單一病灶的患者,健保署自104年2月起給付「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屬於高劑量、治療次數少的治療方式,可大幅縮短療程並提高治療效果。首先在電腦斷層模擬定位攝影時,透過壓迫橫膈膜減少腫瘤的移動,接著每一次治療前以即時2D影像及電腦斷層執行影像導航,校正擺位誤差,精準的定位後,以銳速刀技術治療局部腫瘤。常醫師說,此療法將每次劑量大幅提高到10~12格雷(Gy)以上,只需5~6次治療,2週內即可做完療程。由於定位精準,劑量提高,腫瘤控制的效果會比傳統療程更好。腫瘤控制率達9成 持續追蹤更重要常佑康補充,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適用於小於5公分及沒有淋巴轉移,不適合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以及不適合接受血管栓塞,或電燒灼治療的原發性肝癌及肝內膽管癌的患者。常佑康醫師說,此療法在不適合手術的早期肺癌的患者,治療效果和手術一樣,局部腫瘤控制機率大約是9成。治療後大部分病人會出現輕微局限範圍的放射性肺炎,少數病人出現肋骨疼痛之副作用。至於腫瘤大小超過5公分,或較晚期的患者,可考慮先接受化學或標靶藥物治療使腫瘤縮小,再評估是否接受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或是略為調整劑量與治療次數。他強調,不論何種治療方式,都必須留意復發的問題,患者結束療程後仍需持續回診追蹤,以電腦斷層或適當檢查評估治療效果。

沒按時服藥+忌口 他尿毒症上身需洗腎

沒按時服藥+忌口 他尿毒症上身需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的黃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但未按時服用藥物,加上不忌口,血糖控制不太理想。沒想到,有次感冒發燒後,因愈來愈喘、食慾愈來愈差。就醫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已惡化成尿毒症、同時有貧血、肺水腫等情形,已無法避免走上洗腎一途。據研究統計,臺灣人口中,有腎臟病的比例高達11.9%,其中較初期的腎臟病約占四成,較後期的約占六成。成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趙若雁醫師指出,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最主要為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絲球腎炎等,其他則包括遺傳性多囊腎、長期使用某些藥物、或其他不明原因所導致之腎臟病。控制血糖、血壓 避免腎受損然而,在初期腎臟病時,大多沒有症狀,但隨著腎功能惡化,可能出現蛋白尿、水腫、高血壓難以控制、高血鉀、貧血等症狀。因此,定期的健康檢查、良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是避免腎臟受傷最好的方法。若早期發現腎功能異常,及早控制血糖、血壓,並避免「腎毒性藥物」,例如:來路不明藥物、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使用,仍有機會治癒或阻緩腎功能的惡化。但如果是進入中重度慢性腎臟病階段,仍可以經由自我飲食控制、就醫尋求適當的腎臟保護藥物使用等方式,減輕水腫、貧血或其他症狀,延緩洗腎的時間。

失智症是記憶缺失?民眾普遍常識不足

失智症是記憶缺失?民眾普遍常識不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我寧願自己得到的是癌症,而非阿茲海默氏症。」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劇中,一句令人感傷的對白。而根據《健康遠見》針對台灣民眾的「失智症認知大調查」發現,高達6成9的民眾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得到失智症,6成3認為,高齡台灣的失智症狀況嚴重,亟需面對。但失智症認知測驗僅58.57分,顯示國人對失智症的相關認知不及格。世人對失智恐懼僅次於癌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世界現有4750萬人飽受失智之苦,每年更以770萬人的驚人速度增加。2014年6月美國失智症協會公布一項跨國研究,抽樣調查全球12個國家、約6000名民眾對失智症的看法,其中問及,你最害怕罹患的疾病是什麼?結果失智症高居第二位,僅次於癌症。英國、加拿大和日本,約有三成民眾害怕自己的伴侶會罹患失智症。高達6成9的民眾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得到失智症,根據《健康遠見》設計的5題失智症認知題,測驗民眾的認識程度。結果總分不及格,只拿到58.57分。若以一題20分來計算,滿分者有14%,及格者占6成3,不及格者3成7。民眾對失智症認識不足 加強宣導顯重要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說,國人對失智症的認識,還稍嫌不足,需要加強宣導。例如就有一半民眾認為,失智是記憶力喪失,但其實失智不單純是記憶缺失,而是腦部功能嚴重退化,才導致注意力下降、沒有方向感,甚至會伴隨憂鬱、幻想等問題。面對失智症患者,常讓家屬慌了手腳,尤其精神壓力最教人吃不消,其次則是經濟壓力。民眾認為,政府應加強宣導失智症預防相關知識、鼓勵醫療院所設立失智症門診中心、推廣延緩失智症病情的復健醫療,以因應愈來愈多的失智患者。「照顧者要知道哪裡有社會資源,也要接受衛教,不能跟著患者一起驚慌,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面對失智海嘯,這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和醫師群的共同叮嚀。

童近視夜間戴塑型片 白天擺脫眼鏡

童近視夜間戴塑型片 白天擺脫眼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度數不再節節高升,角膜塑型片防止學童近視加深!像是衛福部豐原醫院近期替一名近視500度的林小弟與散光300度的林小妹,以角膜塑型片矯正角膜弧度,透過晚上配戴、白天有正常視力,防止近視快速加深,可以避免高度近視引發的併發症。眼科呂姿瑢醫師表示,一般學童近視之後,若未適當控制, 每年可能增加100度以上,超過600度就是高度近視. 高度近視眼軸拉長,容易引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可致失明的併發症。角膜塑型片是控制近視 無法治癒而為防止學童近視快速加深,第一順位治療為使用散瞳劑搭配適當眼鏡,對於無法適應因散瞳劑而畏光的學童, 或在散瞳劑治療下, 每年仍增加超過100度者, 則可考慮以角膜塑型片控制。角膜塑型片不能消除近視,而是透過夜間睡覺約8小時的配戴,矯整角膜弧度,讓白天可以有正常視力,更重要的是防止近視快速進展,最好的情況是度數穩定不再增加。有限制!近視400度、散光150度內但要注意的是,目前角膜塑型片矯正近視的適應症為近視400度、散光150度以內,超過此度數須向學童及家長做特別說明,使其了解可能療效及風險,並取得同意後處方配戴。

小兒當心!今年腸病毒71型恐大流行

小兒當心!今年腸病毒71型恐大流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至6月達到高峰。但今年卻已有4例腸病毒七十一型病例,高於前三年同期而且上次腸病毒七十一型流行是2012年,國內三歲以下幼兒大多未感染過,推估今年大流行機率高。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宗儒說,雖然腸病毒71型的致病力較強,絕大多數的患者在發病後7到10天內仍可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出現重症現象;感染者年齡越小者,重症發生率越高,其中又以未滿1歲嬰幼兒最高。出現4大重症前兆  速就醫嚴重病症均於發病後七天內出現,平均為發病後三天左右,所以發病後七天內應特別注意觀察嚴重併發症的各種可能病徵;持續嗜睡、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及心跳加快與肌躍型抽搐為重症4大前兆,家長應特別留意。腸病毒感染目前沒有治療病毒的特效藥,家長可以做到的為避免感染以及感染後發病時留意重症前兆及早就醫。吳宗儒也提醒,正確洗手、良好衛生習慣、適當隔離患者與健康幼兒、流行期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居家環境通風及衛生、兒童玩具清潔及消毒等,仍是預防腸病毒感染的不二法門。

癌友沒胃口 南瓜蕃茄湯補足蛋白質

癌友沒胃口 南瓜蕃茄湯補足蛋白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癌症病人及家屬,常為治療期間的飲食問題傷透腦筋!營養師指出,面對癌症,正確的飲食原則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然後再依治療時的副作用來調整飲食對策,不要相信沒有科學根據的偏方。若是體重減輕,則需積極補充營養,以保持最佳營養狀況。餓死癌細胞?營養師:錯!會營養不良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凃宜辰表示,許多人得到癌症後,會說「不可以吃得太營養,以免養大癌細胞。」但要想餓死癌細胞,可能會先餓死正常細胞。40%至80%的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會有體重流失的問題,另外,50%的患者,診斷時已經有體重下降的現象,20%的病人死亡是因為營養不良,而不是疾病本身。避免癌患營養不良 可採流質食物補足至於化學治療患者,因抵抗力較弱,建議吃煮熟的食物,勿生食,避免海產與容易腐敗食物。而為了讓癌症病患在治療期間吃得健康,凃宜辰特別示範一道南瓜蕃茄濃湯的作法外,材料包括南瓜135公克、馬鈴薯100公克、香菇25公克、蕃茄100公克、紅蘿蔔60公克、薑末、牛奶 240CC、橄欖油1匙、麵包丁及黑胡椒粉。將蒸熟的食材放入果汁機,加少量水、鮮奶100CC攪打至泥狀,將其餘的馬鈴薯、蕃茄、紅蘿蔔、牛奶放入一起熬煮,最後加入薑末、鹽或香油調味即完成!他表示,這道湯品對癌症病患來說,既容易吞嚥,又可以補足蛋白質和熱量,來修復受損的組織。

男主管狂腹瀉、便秘 竟是職場適應障礙

男主管狂腹瀉、便秘 竟是職場適應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年後轉職潮後遺症大爆發,精神科門診近來因「職場適應障礙」患者激增2倍!一名46歲已婚男性,原在知名的大型科技公司擔任研發工作,將近10年的高壓工作出現嚴重職業倦怠,決定年後轉職到新開的小型公司擔任專案主管,但龐大的業績壓力卻讓他快喘不過氣,加上父親及太太對於他突然離職換工作感到相當不諒解;承受工作及家人多重壓力下,讓他一個月來除了夜夜失眠、心情低落外,腹瀉、便秘的情形反覆發生,最後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心悸無力 常合併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精神科劉誠崇醫師表示,職場適應障礙通常指上班族離開原本熟悉的工作環境開始新職,因工作的性質及環境出現明顯變動,面對新工作1~3個月期間,因承受內外壓力而出現短期、輕度的適應問題。根據臨床統計,約有1成患者會出現心悸、肌肉無力、腸胃不適及失眠等生理症狀,他們會先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出原因而感到困擾。另外超過5成患者會合併焦慮、煩躁、心情低落、甚至憂鬱或出現攻擊行為等情緒失調問題,影響原本正常生活及職業功能。學習放鬆技巧:瑜珈、冥想開夜診所精神科楊聰財醫師指出,職場適應障礙是一種會導致社會功能受損的精神障礙,針對職場適應障礙患者,臨床上會開立藥物來治療,另外也會鼓勵患者學習放鬆技巧,例如瑜伽、深呼吸、冥想、打太極拳等舒緩運動,雙重的搭配治療,對患者會有更佳的治療效果。劉誠崇醫師提醒,轉職場若無法適應新工作環境,首先要能察覺就業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實際衝擊,確定壓力源為何,瞭解自身的情緒變化,對新工作維持正面的態度,恢復對自己的信心。另外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對新近轉職人員亦有相當大的幫助。若察覺新工作所帶來的生活變動或壓力已超過負荷,出現持續性的焦慮、煩躁、心情低落、身體不適、失眠等問題,雖然已嘗試自我調適,但仍舊無法恢復,便需要考慮求助精神科醫師。

他背痛亂吃消炎藥 引發敗血症險沒命

他背痛亂吃消炎藥 引發敗血症險沒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0歲林姓老翁,因為長期背痛,常自行服用消炎止痛藥,三天前出現上腹悶痛的症狀,他仍持續服用止痛藥,最後因劇烈腹痛而送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查出是胃穿孔合併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緊急開刀幸運撿回一命 。外科廖師賢醫師表示,因老人家對於痛的感覺比較不靈敏,即使已經因為藥物造成了潰瘍,常常只會有一點胃悶、不舒服的感覺而已,使得有些人還是繼續服用消炎止痛藥,直到發現解大量黑色大便或嚴重腹脹、腹痛、吐血才送醫,此時已經胃出血,甚至已有胃穿孔、腹膜炎,更有生命危險。消炎藥+胃藥安啦? 仍有傷胃風險有些人認為,消炎藥加上胃藥一起服用就不會傷胃,這是錯誤的觀念。醫學上已經證明,消炎藥和一般胃乳片一起服用還是一樣傷胃,除非合併特殊胃藥,如質子幫浦抑制劑或高劑量的氫離子拮抗劑一起服用,才能達到預防潰瘍的效果。臨床上,時常有因為胃潰瘍、胃出血而來接受胃鏡檢查的老人家,而這些病人也幾乎每人之前都有吃過時間長短不一的消炎止痛藥。有些藥是醫師所開立,有些是病人自行到藥房購買,甚至是購自廣播電台。廖師賢醫師提醒年紀大的人用藥要小心,尤其是以前就有消化性潰瘍或胃出血病史的病人,或目前服用低劑量阿司匹靈來預防心臟病或腦中風的病人,更需要謹慎服用消炎止痛藥。廖醫師建議病患,吃消炎藥之前請務必與醫師討論,並主動告知醫師自己的正在服用的藥物及服藥的反應,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