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工作壓力大 近2成上班族排便不順

工作壓力大 近2成上班族排便不順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加上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容易誘發便秘問題,台灣營養基金會針對上班族所進行的「便秘與飲食行為」調查,預估超過525萬的上班族4天以上才進行排便、或排便時要用很多力氣、甚至一週超過1次以上曾排出硬球狀或香腸狀的大便,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就門診上的觀察,發現約2成30~40歲的上班族出現便秘問題,若持續輕忽可能影響健康甚至事業發展。嗯嗯有困難!上班族「4少」便秘問題陳欣湄醫師指出,有便秘困擾的上班族,有以下4少特徵,纖維少、早餐少、水分少以及運動少,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90%以上國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男生平均每天攝取的膳食纖維13.7g,女生平均14g,距離建議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為25~35g少了一半。而40.6%便秘上班族,因工作繁忙,容易忽略早餐,早餐也較少選擇膳食纖維量較高的食物。調查也發現89.7%的上班族,每日飲水量不超過2000cc,大便中含水量減少時,大便就會乾硬,造成排便困難。上班時間長的上班族1個月才運動2~3天,或是幾乎不運動,被便秘問題所苦,影響工作品質。好便「3力」原則 促進腸道健康蠕動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指出,早餐缺乏膳食纖維的攝取,也是造成便秘主因之一,建議上班族養成「好便力」三力原則,早餐一定要吃,主食多攝取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全榖根莖類,促進腸道蠕動。對此,他也提出,維護腸道健康,促進蠕動,可參考下列3原則,才能便便不費力:1)纖有力/多吃含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以增加膳食纖維的來源,減少糞便停留腸道的時間,提高排便順暢度。2)早有力/一般上班族的習慣常是白吐司或三明治,這樣的組合很難攝取膳食纖維,建議可以選擇「麥麩」加於早餐中,讓三餐平均都能攝取膳食纖維。3)動有力/適度減壓或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促進腸道蠕動,則是改善便秘的最重要原則。

坐骨神經痛「提早來」 27歲男行走困難

坐骨神經痛「提早來」 27歲男行走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坐骨神經痛非老年專利,年輕人也要注意,若姿勢不良或過度使用,也可能「提早」到!像是一名27歲的壯男,因痛到難以走路就醫,檢查發現其腰椎有兩節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坐骨神經,才產生腰臀部的疼痛,經Q軟矽膠支架治療,術後保養半年,已無疼痛感,行走順暢。3要點顧好腰椎:姿勢正確、少搬重物、多做運動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醫師賴肇康表示,腰椎結構好比一棟房子,脊骨軟骨就像是牆壁屋頂,把神經保護在裡面,若年久失修、年老磨損,就會出現意外傷害、房子坍塌情形,當超過神經忍耐限度,腰背、臀部、大小腿、足部就出現酸抽痛麻。而一般保守治療先以消炎止痛劑、肌肉鬆弛劑、維他命B群來治療,並配合復健腰椎牽引,但若沒有明顯效果,就要考慮手術。他也呼籲,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疾病常與腰椎的不當使用有關,造成的結構變形磨損,進而傷害神經,保養的方式就是要善待腰椎,注意姿勢正確,少搬重物、多做拉腰、拉單槓、游泳等運動。

肩頸肌筋膜疼痛 狂用3C惹禍

肩頸肌筋膜疼痛 狂用3C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晴宜/綜合報導)38歲陳小姐,除了因職業需要久坐打電腦,也常低頭滑手機,經常覺得肩頸肌肉緊繃痠痛,近1個月覺得症狀越發嚴重,甚至雙手出現麻木感,也無法睡好覺。經中醫藥洗薰蒸、拔罐及針灸,一週治療三次,痠痛感漸消,晚上也可睡得安穩。長期姿勢不良 造成肌肉疼痛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3C產品,除了工作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也幾乎人手一機,低頭族成常態。加上沒有運動習慣,容易導致肩頸部肌肉以及韌帶勞損。長期的姿勢不良、彎腰、搬重物、睡姿不當,導致肌肉因長時間過度使用,而引起的疼痛稱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任東輝醫師表示,此種病症常見於中年女性。患者身體上的局部肌肉會感到疼痛,且會反覆發作,觸及激痛點(trigger point)還可能引發轉移痛,嚴重甚至併發頭痛、暈眩或耳鳴症狀,不僅為生活帶來困擾,也會影響睡眠品質。熱敷、按摩 舒緩肩頸不適任東輝醫師說明,肩頸痠痛症候群的外因不外乎風寒濕,內因則與氣血虛弱、肝腎虧損及氣滯血瘀有關,必須從病因、疼痛性質及兼證等方面詳加鑒別,辨證論治,才能獲得良好療效。針對肩頸緊繃痠痛的病人,任東輝醫師建議洗澡時可多用熱水沖肩頸部,或平時做熱敷;另也可自我按摩風池、肩外俞、肩井等穴道,促進氣血循環,放鬆肌肉,舒緩疼痛。

90阿嬤回春月經來?竟是婦癌上身

90阿嬤回春月經來?竟是婦癌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停經多年月事突然來,可別以為是回春,當心是疾病的徵兆!一名今年90歲的阿嬤, 最近護理之家及女兒發現她的尿布上,偶爾會有紅色的血絲,起先以為是因中風過後,長期吃抗凝血劑及促進血液循環的阿斯匹林的緣故,但是接下來卻發生如月經般大量的出血,送到醫院急診室,檢查是第一期下子宮頸癌造成大量出血,於是使用微創手術進行了子宮頸癌切除術,徹底清除病灶。子宮頸癌症狀不明顯 莫名出血恐已中晚期亞東醫院婦產部莊乙真醫師指出,子宮頸癌患者常是無症狀,通常要到變成了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時症狀才會顯示出來。大部份最常見的症狀是性交後出血,陰道不正常的出血,以及惡臭的陰道分泌物,此階段可能已到中晚期了。子宮頸細胞異常增生和早期子宮頸癌,可藉子宮頸抹片檢查和骨盆腔檢查偵測出來,但如果子宮頸癌侵犯到子宮旁臨近的正常組織和骨盆腔壁的神經時,則會有坐骨神經痛、下腹疼痛、及因尿路阻塞(可能是腫瘤壓迫輸尿管)而造成腎盂積水的現象。因此為防癌症悄悄上身,醫師呼籲,女性應定期一年做一次子宮頸癌抹片篩檢,若有異常,再進一步進行切片檢查。 

小兒常莫名發燒?可能是泌尿道感染!

小兒常莫名發燒?可能是泌尿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10個月大的女嬰,六天來高燒不退,爸媽以為她感冒了,先帶到附近診所,但溫度仍沒下降,且精神、活動力和食慾越來越差,爸媽急忙帶到醫院掛急診。醫師解釋,如果病童反覆發燒,卻沒有合併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感染,也沒有腹瀉、嘔吐等腸胃道症狀,臨床上通常會懷疑可能為泌尿道感染,因此隨即安排女嬰接受檢查。抽血發現白血球及發炎指數顯著上升,腎臟超音波看到右側腎臟腫大、有發炎現象,核子醫學檢查也確定右腎有急性腎盂腎炎。提高警覺!反覆感染造成腎功能受損據統計,發燒的病童中有高達三成是因為泌尿道感染引起!收治個案的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腎臟科李明達醫師指出,泌尿道感染是兒童最常見的細菌感染,過去曾有統計發現,兩歲前的兒童約有7%曾罹患泌尿道感染,發生率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和腸胃炎。泌尿道感染大多是上行性感染,也就是肛門附近的細菌自尿道上行,侵犯到膀胱、腎臟引起感染。而嬰兒期的泌尿道感染常呈現與泌尿系統無關的症狀,如發燒、哭鬧、食慾不佳或延遲性黃疸,很容易為家長忽略。抽血+影像學把關 小兒泌尿道問題不輕忽「別以為孩子泌尿道感染只是小事,如果沒有即時治療進展到急性腎盂腎炎,日後可能引起長期併發症如腎臟結痂使腎功能受損,或高血壓、蛋白尿,」李醫師指出,臨床上若懷疑泌尿系統感染,也會以尿液常規檢查、抽血檢查、影像學檢查共同確診,並在尿液細菌培養確認藥物敏感性後盡快投藥治療。服用抗生素勿亂停藥 以免細菌再活躍治療上,為確認受到何種細菌感染並投以適當的抗生素,會先進行尿液細菌培養。尿液培養後可以知道感染結果。李醫師提醒,若感染只侷限在尿道或膀胱,抗生素約需服用五天,如果已造成腎臟發炎,則可能需要服用二到三個星期,期間切勿自行停藥,若擅自中斷治療,細菌可能再度活躍,甚至產生抗藥性。偶發性泌尿道感染首重清潔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會隨年紀增長,兒童抵抗力變強、泌尿系統發育成熟而漸次降低。如果病童為偶發性感染,大多與衛生習慣不當有關,建議家長要勤換尿布,避免細菌孳生,小男生如果包皮太緊,家長幫孩子洗澡時,要留意清潔,也要教導小女生如廁從前面往後面擦,避免把肛門口的細菌帶到尿道引起感染。如果並非感冒或腸胃炎,但已發燒2、3天且其他症狀不明顯的話,建議接受尿液檢查,李醫師呼籲,發燒越久,腎臟發炎的情況就越嚴重,甚至會引起腎化膿,不可不慎!

針灸完呼吸困難 治扭傷不成變氣胸

針灸完呼吸困難 治扭傷不成變氣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日前一名身形瘦高的男子,因搬重物造成左手腕扭傷,至中醫診所,針灸左手臂及左上胸後呼吸困難,隔日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診斷為氣胸,經放置胸管治療後已可正常呼吸,現已康復出院。針刺入肺!身形偏瘦所致臺北醫院急診科邱守苕醫師表示,透過胸部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男子左胸氣胸,經放置俗稱「豬尾巴」的細胸管,已可順暢呼吸。而一般人前胸比後背薄,且男子身材偏瘦,並無太多皮下脂肪,如果針灸深度過深有可能剌到肺部。如果針灸後感到胸悶不適、無法呼吸、喘不過氣,建議儘速就醫。臺北醫院中醫科陳明珠醫師也說,針灸屬於由侵入性治療行為,一點都輕忽不得,並提醒,針灸時姿勢應自然舒適,肌肉保持放鬆不緊繃,避免拉扯針體而造成損傷,針灸後若感到悶痛或異常疼痛,非酸麻腫痛,一定要立即向醫療人員反應。

傷身!3成上班族靠大吃紓壓

傷身!3成上班族靠大吃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晴宜/綜合報導)上班族面對每天繁重的工作、大大小小的會議,必須上緊發條,一刻也不能鬆懈。根據華義國際與1111人力銀行共同合作「職場十大顧人怨」網路大調查顯示,上班族在面對顧人怨時,多達3成2的人會用「大吃」紓壓。平常沒有時間好好吃頓大餐,每逢到周休假日,便想犒賞自己,好好充電一下。上班日少吃、周休暴食  身體難負荷趙函穎營養師指出,許多人偏愛的吃到飽、美式餐廳、燒烤等大餐,主食涵蓋大量肉類、海鮮、甜點,除了會攝取過多肉類、油脂及糖份,不僅讓你發福,還會造成疲憊不振、肌膚老化和便秘等現象,到了工作日身心都不順暢,身心都Blue!而愛美的女性為了周末享大餐,上班日飲食盡量吃得少且清淡。如新鮮蔬果攝取量偏少,膳食纖維及酵素仍不足;或是只選擇清淡的清粥、吐司或燕麥片等,忽略早餐補充優質蛋白質的重要性,攝取的營養不均衡,導致身體健康情形每況愈下。優質蛋白質+蔬果 營養平衡又健康為解決此種飲食失衡現象,趙函穎營養師提醒,平日、假日飲食習慣都要維持營養均衡。如周末吃大餐,建議上班日可選擇「沙拉搭配高纖豆漿」,這種飲食組合可同時攝取到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纖維,幫助大腸產生好菌,促進腸胃蠕動,雙種纖維質對於身體代謝具有良好功效。趙函穎進一步說明,除纖維質外,高纖豆漿的植物性蛋白質提供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可修復皮膚組織;黃豆所含的卵磷脂,可保護神經細胞,增加專注力;同時豆奶中含異黃酮,可幫助身體新陳代謝,兼具養顏美容之效。另外,建議平時蛋白質的攝取順序為「豆、魚、肉、蛋」,以植物性來源為優先,並搭配足夠的蔬果量,更能讓你營養不失衡!

糞石阻塞小腸 老翁打嗝2天不止

糞石阻塞小腸 老翁打嗝2天不止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80多歲老翁,並沒有吃什麼特別會脹氣的東西,連續兩日來打嗝不止,覺得不對勁。轉診至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查發現是消化道阻塞,且在小腸內部有糞石阻塞,導致氣體下不去往上衝,才會造成不斷打嗝的症狀。經手術取出糞石,即回復正常,休養幾天便順利出院。牙口不好+未咀嚼完全 易成糞石收治患者的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羅清池表示,由於小腸糞石造成的腸阻塞較難診斷,進一步做超音波與電腦斷層發現,在近盲腸的迴腸處有顆約6公分的糞石,堵住腸道造成小腸阻塞,氣體無法流通。詳細問診後發現原來是患者牙口不好,吃東西常沒咀嚼完全就囫圇吞棗,久而久之腸胃道中難以消化的異物或纖維便聚集形成團塊狀的糞石。而老年糞石性腸梗塞好發於年老體弱,像患者牙口功能不如從前,故進食時往往囫圇吞棗,長期下來不適當的咀嚼或假牙不良的結果,就把未消化完的高纖維全部糾纏在一起!打嗝逾2天別輕忽 當心腸道壞死因此,醫師建議,老年人日常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為主,細嚼慢嚥更要完全,食物才能充分被腸胃道消化吸收。另外醫師也強調,正常的打嗝會隨時間自行停止,但若超過48小時還未減緩就要注意。且打嗝不止的原因很多,除了腸胃道問題外,可能是其他病症引起、藥物使用或情緒壓力等,因此切莫自行判斷病因或使用坊間流傳的偏方治療,反而容易造成阻塞惡化甚至腸道壞死,不可不慎。

注意姿勢!咳嗽也會引發椎間盤突出

注意姿勢!咳嗽也會引發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晴宜/綜合報導)30歲的王先生,職業因素需要久坐或久站,致長年有腰酸背痛問題,這個老毛病,他沒有特別在意。但是,於今年3月初罹患流行性感冒,連續的劇烈咳嗽讓他的背痛延伸到整個右腳,到醫院求診,醫師首先懷疑是急性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根壓迫,進一步檢查證實腰椎第三、四節的椎間盤破裂,大塊髓核掉入神經管腔,嚴重壓迫神經。長期姿勢不良 增加脊椎壓力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林思維表示,一般成人的脊椎平均有23個椎間盤,主要功能除了承受及緩衝壓力,也可讓脊椎維持一定的活動角度。由於咳嗽、打噴嚏時,腹內壓力會提高,腰背部肌肉也會產生張力及痙攣,使椎間盤的壓力增加。年齡增加、姿勢不良、外力傷害、過度使用等因素,都會造成椎間盤損傷,倘若纖維環破裂,且髓核有突出壓迫到神經,這就是大家所常聽到的椎間盤突出,便會引起坐骨神經疼痛症狀。腰部有倚靠 可稍紓緩壓力林思維醫師提醒,嚴重感冒時,除了就醫紓緩症狀外,建議讓腰部靠著枕頭或牆壁,雙手按壓住兩側腰部或扶著頭,避免頸部及身體在咳嗽、打噴嚏時用力往前甩動或彎腰。而有慢性下背痛的患者,更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確的姿勢活動,避免為已退化的脊椎帶來更嚴重的傷害。

外食愛吃重鹹!逾36萬青壯年罹高血壓

外食愛吃重鹹!逾36萬青壯年罹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高血壓是造成中風、心臟病的元凶之一,但年輕人卻對高血壓認知不足!台灣的年輕族群因為外食機率高吃重鹹,18~39歲有高達36.6萬罹患高血壓,其中知道有高血壓者只有13萬人,而有近24萬人不自知!若年輕就帶著會產生中風、心臟病、洗腎的禍因,未加控制將非常危險。而5月17日為世界高血壓日,對此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提醒民眾,要定期量血壓、減少鹽分攝取,更強調高血壓是可以及早預防及控制的。沈默殺手!全國有462萬人罹患高血壓依據國健署民國102~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為24.1%,約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估計罹患高血壓民眾有462萬人。高血壓常沒有明顯症狀,是典型的沈默殺手,因此民眾常會忽略,據國民健康署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未來罹患腦中風、心臟病、腎臟病的風險,分別是沒有三高民眾的2.84倍、1.93倍及1.66倍。超過5成罹病青壯族 對血壓值認知不足而調查也發現,40歲以上的民眾對血壓值正確觀念遠高於6成,但令人擔心的是18-39歲民眾對血壓值具正確觀念者之比率,竟低於5成;另外依據民國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18~39歲該族群罹患高血壓者有近13%一年內沒有量過血壓,顯示國內年輕族群對血壓值的正確認知及定期量血壓的行為,都有待加強。控制高血壓2要點:量血壓+減鹽國民健康署提供防治高血壓六要點:減鹽、定期量血壓及控制、減重、戒菸、規律運動及節制飲酒,以幫助國人遠離高血壓的威脅。其中減鹽及定期量血壓更是控制高血壓的二大關鍵步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