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防溜溜球效應!減重不腹胖有方法

防溜溜球效應!減重不腹胖有方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正是盤點身材的好時機,許多人此時此刻正如火如荼展開瘦身甩油計劃,整形外科剡友賢醫師表示,近日對於瘦身需求前來求診的人數激增,也因醫療科技的發達,越來越多人選擇以醫美抽脂的方式解決體態問題,前來求診者大多也試過中西藥或節食挨餓減肥法,但他特別呼籲,這些方式常常瘦得快、復胖也快,如此反復就會變成所謂的溜溜球身材,且會因營養不均或藥物副作用,使得身體健康狀況變差,因此要瘦身,一定要先建立正確的觀念。微米粹脂術採自體脂肪回填 非一味地移除多餘脂肪剡友賢醫師表示,近來選擇以抽脂方式求診的愛美人士對於瘦身的要求已經不僅止於整體的「瘦」,大部份都希望能藉由局部雕塑,打造自己理想的「美形」體態,例如一位任職於科技業的翁先生,因一直無法抗拒吃宵夜的習慣,卻又常用節食方式減肥,讓他的身材忽胖忽瘦就像溜溜球般,原本的六塊肌也變成一片鮪魚肚。在剡醫師的建議下,決定採用來自德國的「微米粹脂術」,找回昔日精實的身材。剡醫師解釋,目前在德國盛行的「微米粹脂術」,其原理是使用十二段水力變化的扇形水柱沖刷出脂肪細胞,可較完整並不損害抽出的身體脂肪,藉此保留自體脂肪的存活率,再將自體脂肪進行回填,如臉部、胸部或臀部填充,使身材曲線較勻稱。由於抽脂傷口較不明顯,因此恢復期比傳統抽脂手術來得較短,通常進行手術後的第二天就能正常上班,是目前醫美抽脂手術的選擇之一。不過他也提醒,抽脂手術並不等於減肥,也不是一味地移除多餘脂肪,而是需配合身體及組織的特性,做不同層次的脂肪移除。抽脂手術成功關鍵  找對醫師做好術後保養在整型風潮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人選擇以抽脂的方式進行瘦身美形,剡友賢醫師特別提醒想進行抽脂手術的愛美人士們,抽脂手術的5大注意重點:1.慎選有執照合格的專業整形外科醫師,以確保療程的安全性。2.在手術進行前一定要與專業醫師進行充份溝通。3.在抽脂手術後一定要配合醫師指示合適的塑身衣。4.術後配合適當的按摩,能使身形恢復更加分。5.術後仍要保持規律的生活、適當運動及飲食習慣。他也呼籲想進行抽脂手術的民眾,找對醫師、做好術後保養是抽脂手術的成功關鍵,才有機會擺脫忽胖忽瘦的溜溜球身材。

4月嬰遭蚊叮抓破皮 染蜂窩性組織炎

4月嬰遭蚊叮抓破皮 染蜂窩性組織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4個月大的張姓男嬰,嘴角被蚊子叮咬紅腫,家長雖自行購買藥膏塗抹,但孩子仍用手不停抓揉,導致患部破皮;三天後叮咬部位不僅沒消腫,反而範圍越來越擴大,還出現了輕微發燒。家長帶到童綜合醫院小兒科看診,檢查後確認遭蚊子叮咬部位,因遭感染而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影響範圍擴及到口鼻部分,經由一周的抗生素藥物治療,與患部擦藥膏後才痊癒未在臉部留疤。嬰兒皮膚細嫩 對蚊子唾液較敏感高佳慧醫師表示,嬰幼兒的皮膚特別敏感,因對蚊子的唾液過敏,所以遭叮咬後紅腫情形會比大人嚴重,且常會無法控制抓破皮造成細菌感染,有些孩子甚至在叮咬後患部會出現水泡,這些都是因為年幼孩子免疫系統未成熟,所以皮膚對於叮咬後的反應明顯,慢慢會隨著年紀而改善。而蜂窩性組織炎是因一種或多種細菌,經由皮膚裂隙或傷口進入人體像蜂窩狀的皮下脂肪組織層而引發的感染,因為這部位的組織鬆軟,所以細菌很容易就擴散,順著血管或淋巴管到處竄行,惡化快速,嚴重者還會併發壞死性筋膜炎或敗血症,有致命的危險。因此,高佳慧醫師呼籲,天氣熱,蚊蟲也開始滋生,家長除了要注意家中環境衛生外,也要避免孩子遭叮咬,如睡覺時可用蚊帳或外出時使用天然防蚊液等;遭蚊蟲叮咬,則可先清洗患部,再塗止癢藥膏,避免太癢抓破皮,若孩子遭叮咬後患部出現水泡,也切勿弄破,以防遭感染。

研究:男性被迫退休 心理健康較易衰退

研究:男性被迫退休 心理健康較易衰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多數人在五、六十歲時會退休,但退休後怎麼過,每個人有不同方式。但有些人的退休原因屬於非志願,如生病或需要照顧生病或身體不便的家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退休,因為失去工作角色和社會網絡,心理健康易衰退。據研究指出,生病、被裁員或照顧責任等非志願退休原因與心理困擾呈現高度相關。研究發現,因生病而退休者有嚴重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最高。而失業者的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則高於完全退休組。且退休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也隨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男性提早退休常見的原因為「被裁員」,女性則較傾向提早退休,大多原因為「需要照顧他人」。臺大醫院精神部林奕廷醫師表示,非志願退休者會因為失去工作角色,與被迫退歇的原因產生巨大的壓力,出現焦慮、不確定感、睡眠與食慾的改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甚至生理不適現象,如胸悶、頭痛等;但這樣的現象不代表罹患憂鬱症,只是需要時間與身邊資源的支持,讓退休者得以適應退休生活。他也建議,當家中有非志願退休者,家人必須認識潛在壓力源,並擁有敏感度,主動關心退休者。當退休是因為被裁員、工作能力不佳等原因,退休者不容易主動與親友談論,可鼓勵退休者重新調整他們的生活重心。若因為要照顧家中父母而被迫退休者,建議留些時間給自己,培養興趣。而將自己的興趣作為職業的人,也可以在退休後以其他方式發展興趣,例如原本從事助人服務職業者,可以在退休後繼續擔任志工。建立運動習慣   找到新生活方式首先必須重新定義「退休」,是轉換生活型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通常女性較不覺得退休就表示退出活躍的生活。男性則易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認為工作成就是最重要的,沒有到達社會期望的退休年齡可能成為提早退休者的沉重負擔,也較可能造成提前退休的男性高心理困擾的因素。葉雅馨建議,當面臨被迫退休時,可積極列出十個近期或未來想要做的事情,並排出時間執行。在過程中能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及適應當下的生活。如果非志願性退休者年齡約四十或五十出頭,則可以考慮再次就業。其次,必須接受非志願性退休引起的失落感與鬱悶情緒,如果嚴重干擾睡眠、飲食等習慣,就須考慮求助專業人士。她也提醒,可趁此時建立運動習慣,嘗試健走、慢跑、打拳,參與晨間或傍晚的社區性運動團體,將會得到另一種生活方式。

什麼?跑步膝關節承受力 竟是體重4倍

什麼?跑步膝關節承受力 竟是體重4倍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近來台灣各地健身房如雨後春筍般的一家接著一家開業,「社區型健身房」更是隨著社區而建,吸引許多主婦或是退休人士平日沒事就會前往一試,不過亞東醫院骨科醫師暨運動醫學科主任張君健醫師提醒,跑步前最好先做好暖身運動,平時也要訓練大腿股四頭肌與腿後肌的肌肉,才能避免膝關節出問題。跑步機傷膝蓋?醫師:室外跑步更傷你也是慢跑一族嗎?先前有新聞指出,跑步機跑步容易傷膝蓋,不過這樣的說法並不是很正確。張君健醫師認為,比起室外的跑步,定點的跑步機反而對膝蓋比較好。張君健醫師進一步解釋,因為室外跑步,不管是柏油路、PU跑道、公園磁磚等處,膝蓋都必須要有往前「蹬」的這個動作,才能往前跑步;而室內的跑步機,僅需要將膝蓋抬起,就可以往前跑,兩者相較起來,室外跑步是較傷膝蓋。跑步膝關節承受壓力 高達體重的4倍張君健醫師接著說,以膝蓋承受的壓力來談,我們站立不動時,膝蓋承受的力量就是我們的體重重量,而跑步或爬樓梯,膝蓋除了負荷我們的體重之外,也需要出力抬起我們的身體,最高的壓力可達到體重的4倍,這就是為什麼跑步容易傷膝蓋的原因。所以,張君健醫師建議,針對喜歡跑步、慢跑運動的人,如果本身大腿肌力不夠,或者是年紀比較大的人,最好選擇定點跑步機尤佳,比較不容易傷膝蓋;假使比較年輕的族群,或是本身大腿肌耐力就夠的人,當然室外跑步也很好。葡萄糖胺有助降低膝蓋不適感不過,假使本身有膝關節退化問題的人,適合跑跑步機嗎?張君健醫師說明,要看嚴重程度,假使屬於輕微的退化性關節炎,透過肌肉的訓練,強化股四頭肌與腿後肌,跑跑步機當然沒有問題,不過針對比較嚴重的患者,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較為保險。至於有些民眾會吃葡萄糖胺來保養膝蓋,張君健醫師說,葡萄糖胺是軟骨的一個重要成分,針對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攝取之後的確有助於降低膝蓋的不適感,「建議民眾,假使膝蓋有退化系關節炎的人,除了能透過攝取藥品級葡糖糖胺來緩解關節的不適感,最重要的是,要同時訓練我們的大腿肌肉,來分散膝蓋的壓力,這樣的作法才是根本。」張君健醫師提醒。在家也能訓練大腿肌肉至於怎麼訓練大腿肌肉,張君健醫師提供一個非常簡單的方式,只需要一張椅子就好,趕緊看過來!1)挺直坐好,大約坐在椅子的1/3處。2)右腿往前伸直,這時右腿與地面呈現平行。3)停約3、4秒鐘,會感覺大腿前側與後側處酸酸的,這就代表做對了,有訓練到大腿的股四頭肌與腿後肌。4)大約做15次之後,換左腳,重複動作即可。5)每天可做3組來訓練大腿肌肉。

停經後不正常出血 檢查竟是子宮內膜癌

停經後不正常出血 檢查竟是子宮內膜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1歲的廖媽媽,停經已久,但近3個月來卻發生陰道出血,還誤以為「回春」了!幸好,家人不放心,帶她看了婦科,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增厚超過了1公分,切片發現為子宮內膜癌,近一步接受全子宮併卵巢輸卵管切除等癌症根除手術;目前已恢復健康。台灣子宮膜癌的發生率在民國99年為每十萬人有11.25人,已經超過子宮頸癌,成為台灣第一大婦科癌症!而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停經後女性但有年輕化趨勢,目前雖沒有標準篩檢方式可早發現,但若出現異常出血或陰道不正常血絲狀分泌物、子宮積膿等症狀,藉由陰道超音波或子宮內膜切片檢查便能得知。每2年檢查一次 早診早療抗癌關鍵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婦女健康中心婦產科張維君醫師表示,子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及乳癌是一般為人熟悉的婦女癌症,「早診早療」是戰勝癌症的關鍵,每年都要定期檢查並配合醫師回診才可有效控制病情。 因此張維君醫師也建議, 一切有性生活的婦女均有發生宮頸癌的危險,應從有性生活開始每2~3年進行1次宮頸脫落細胞塗片檢查。

宿醉怎麼辦?營養師教你這3招解酒

宿醉怎麼辦?營養師教你這3招解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酒逢知己千杯少!最近好流行「千杯、千杯再千杯」,三五好友共聚一堂,喝杯酒在所難免,但是可別喝過頭,有可能產生宿醉;營養師提醒,如果出現宿醉,可以「多喝水」幫助排泄,也可以攝取富含「維他命B群」以及「維他命C」的食物,有利解酒。 酒精代謝乙醛堆積會傷肝臟楊舒閔營養師指出,肝臟代謝酒精有兩階段,喝酒之後,會先由第一種酵素「乙醇脫氫酶」將乙醇轉化為乙醛,接著再用「乙醛脫氫酶」,將乙醛轉化成乙酸;雖然乙酸對人體無害,但是乙醛卻具有毒性,而若是缺少「乙醛脫氫酶」,就會使得乙醛堆積在肝臟,進而造成噁心嘔吐以及頭痛等宿醉症狀,會傷害肝臟。基因缺乏酵素乙醛脫氫酶易酒醉你愛喝酒嗎?其實,東方人和西方人相較,東方人並不適合喝酒,原來東方人體內對於要代謝酒精的酵素會先天不足,難以代謝乙醛毒素,以致容易喝醉;營養師楊舒閔表示,因為東方人的基因中有酵素乙醛脫氫酶缺陷,所以在喝酒之後,會使得乙醛堆積過多,因而產生肝毒性。 多喝水+維他命B群+維他命C難怪國人肝病特別多,而且聲稱能夠保肝護肝產品也不少;至於該如何解酒解宿醉呢?楊舒閔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因為酒精會直接接觸及傷害胃壁,會影響營養素吸收,在喝酒前,應該要吃些含蛋白質及脂肪食物,可以保護胃壁;喝酒之後要解酒,可以多喝水,幫助酒精排泄,也可攝取含維他命B群食物,幫助酒精代謝,以及維他命C的食物抗氧化,可以保護肝臟。

非不乖!孩子衝動、易分心 過動症惹禍

非不乖!孩子衝動、易分心 過動症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上課坐不住,蹦蹦跳跳,一刻都不能安寧;可別以為孩子只是比較調皮,當心孩子是過動症,恐怕會因此延誤治療!一名六歲男孩,經老師反映,平日在課堂上容易分心,並有衝動等行為發生,已嚴重影響課堂秩序及人際關係,就醫後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經過治療後,目前已能專心上課,不再坐不住,表現與一般的孩子無異。 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蔡文心醫生表示,ADHD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疾病,據衛福部資料統計,國內ADHD的盛行率推估約在5~7%。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帶來的影響,通常是因注意力不足造成學習成效低落,進而產生挫折、自卑、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負面的人際關係。因此,為改善因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負面連鎖反應。提醒家長,在孩子學齡前,可以多留意其行為,若有發現任何病症,可盡快就醫諮詢。目前ADHD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蔡醫師建議6歲以上的孩子,若有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可以根據症況的程度,進行治療。 過動兒不專心 運動可望改善然而,治療ADHD的藥物,若干家長有認知上的誤解,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期。蔡醫師說明,治療ADHD的藥物已經發展了很多年,藥物的安全性非常的高,目前只有部分的案例會有食慾被抑制的副作用。加上根據目前的資料,ADHD透過正確的用藥,約有80~90%的小孩,情緒穩定的程度都有顯著的提升。 另外,蔡醫師也建議,家中若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家長可撥出時間,陪伴孩子進行適度的運動發洩精力,透過部分門診案例發現,運動不但有機會能改善過動的症狀,還能增加親子間的情感。

想要性感馬甲線? 妳有輕鬆簡單好方法

想要性感馬甲線? 妳有輕鬆簡單好方法

(撰文: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近來掀起一股馬甲線風潮,尤其夏天好熱,不少女性最想穿著比基尼到海邊清涼玩水,但又害怕腹部贅肉跑出來見人!據統計,國內女性最想瘦的部位是腹部,其次是大腿、腰側,而現代人飲食不忌口、久坐少動的生活習慣,更是造成腹部肥肉堆積的根本原因。 (想要性感馬甲線? 妳有輕鬆簡單好方法) 腹部脂肪多 看起來顯胖 開業醫美診所院長徐常捷指出,根據診間觀察發現,女性最在意腹部、大腿、腰側及下巴等部位,而這些身體部位又最容易堆積脂肪;若平時活動較少、攝取過多飲食,一旦身體基礎代謝變慢,尤其容易優先囤積在身體中段,外觀沒有線條曲線,看起來更顯胖。 多餘熱量攝取 變成脂肪肥肉 徐常捷表示,食物經由分解轉換成營養素、熱量進入體內,一部分運送到身體各處維持生理機能,如器官運作、骨骼肌肉合成等;另一部分則以脂肪形式儲存在皮下,如同一個儲存脂肪的倉庫,當脂肪數目愈多、脂肪細胞愈大,也會增生更多脂肪,即使減重也容易復胖。 儲存脂肪大本營 腹部想瘦最難 徐常捷強調,以女性最在意的腹部脂肪為例,腹部是日常最少活動的部位,加上現代人飲食不忌口、久坐少動的生活習慣,脂肪不但最容易堆積、又是最後分解,就成為儲存脂肪的大本營,想要瘦小腹更是難上加難。 想要馬甲線 兩條件決定 近來掀起一股馬甲線風潮,徐常捷指出,馬甲線以生理學結構來說,就是腹直肌的線條,看起來有如馬甲般,俗稱為馬甲線。想要擁有馬甲線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第一,皮下脂肪低,體脂肪率不能超過20%;第二,要有肌肉訓練,線條才能顯現,而皮下脂肪低是先決條件。 運用4大萃取物 加速減脂瘦身 坊間有許多瘦身食品可加速瘦身效果。徐常捷舉例,如藤黃果萃取物,可增加脂肪燃燒、減少脂肪合成;仙人掌萃取物,能吸附油脂、降低脂肪形成;小麥萃取物,減少醣類吸收,延長飽足感;苦瓜萃取物,可降低血糖,促進醣類分解,都是不錯的瘦身成分。徐常捷提醒,懷孕、慢性疾病患者,建議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後,再行使用,更能幫助維持體重管理與健康維護。 夏日瘦身訣竅 別忽略了飲食+運動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瘦身訣竅呢?徐常捷建議,除了搭配適合的輔助食品外,也別忽略了飲食與運動,均衡飲食,以低熱量、高蛋白食物為主,將脂肪比例下降,再搭配運動提高肌肉組織,最好早上做有氧運動,幫助基礎代謝率提高,晚上做肌力訓練,減脂瘦身效果更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blog.php?nid=27172readnews.php?id=27172

首月減重16公斤! 義大微創術助老婦重生

首月減重16公斤! 義大微創術助老婦重生

(撰文: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現年60歲的王太太(化名),20年前因家族性遺傳造成肥胖,連帶影響身體狀況,在家人的支持下,接受了當年蔚為風行的傳統開腹減重手術。術後雖瘦下十幾公斤,但因無後續追蹤,生活方式也幾乎沒有改變,導致兩、三年後隨即復胖,甚至超越術前體重。幸而以腹腔鏡「胃繞道手術」,術後不到一個月,體重減輕了16公斤。 「胃繞道手術」減重 全團隊提供專業服務 義大國際減重暨糖尿病中心蔡明憲主任表示,減重手術首要應考量患者終身的安全性,而非短期可見之效果。身高156公分體重卻高達92公斤的王太太,當初因肚痛、噁心、黑便等症狀前來就醫,診斷發現竟然就是20年前開腹手術導致發炎、潰瘍,蔡明憲主任當機立斷建議以腹腔鏡「胃繞道手術」進行二次減重,同時切除發炎的病灶,術後不到一個月,體重從92公斤減輕至76公斤,原先併發症也都痊癒。 蔡明憲主任說明,每次減重手術的成功,不僅僅倚靠執刀醫師的技術,從術前評估到術後追蹤,都需各領域之專業醫護人員把關。為此,義大減重中心集結營養師、心理師、體適能師及個管師,按照不同需求提供專業諮詢服務,讓每一位患者從生理到心理都有全方位的照護。 機器人微創手術傷口小、出血少、恢復好 此外,蔡明憲主任近日甫搭配高階能量器械,完成中南部第一例第四代機器人胃切除手術,希冀能透過更好的技術,讓民眾受到最完善的醫療照護。醫師也進一步補充,微創手術的特點即是利用最小傷口,使患者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也讓操刀醫師能更精準執行,進而減少合併症狀及出血量。 術後仍需控制飲食、持續運動 才能維持減重效果 儘管手術成效增加,許多患者至今仍有錯誤觀念,認為術後就此一勞永逸,導致復胖情形一再發生。蔡明憲主任提醒,術後需要長期飲食控制、運動習慣養成,以及家人朋友在心理層面上的支持。醫師最後也呼籲,減重術式日新月異,病友可與專業醫師討論且經過縝密的評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才能有效減重、重拾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blog.php?nid=27155readnews.php?id=27155

每天吃7份水果+愛喝飲料 少婦得糖尿病

每天吃7份水果+愛喝飲料 少婦得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但若過量當心糖尿病上身!就有一名44歲的謝姓女子,每天都要吃七份水果,加上愛喝含糖飲料,造成她腹痛、嘔吐掛急診,就診時血糖是正常值的6至7倍,且三個月來體重驟降10公斤,由於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並未想到血糖問題,以為只是累了,一直到了掛急診,才被診斷出糖尿病。因此醫師特別提醒糖友和高危險群,不宜用水果代餐,因為水果甜度都很高,常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糖分。喜好吃甜!影響代謝恐引發糖尿病衛福部豐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正修表示,從患者的飲食習慣,醫師研判是水果太甜太多,造成糖分代謝問題。健康飲食一天應該兩份水果,而一份水果大約一個女性拳頭大的份量,她一天卻吃七份,相當於21顆方糖;另外她天天一杯含糖飲料,這些甜份都不斷增加血糖濃度。糖尿病高危險群,包括家族遺傳,還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妊娠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患者沒有以上危險因子,但是因為不健康的飲食,造成代謝問題引發糖尿病。口乾舌燥是警訊  及早控制免受苦林正修醫師說,糖尿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如果空腹血糖超過100,就是高危險群,應該進一步做醣化血色素檢測,若能及早介入血糖控制,透過飲食、運動、跟體重控制,就能避免或延緩得到糖尿病。血糖兩三百就容易口乾舌燥,警覺性高的人會在這個階段就醫,發現糖尿病,如果更早就發現屬於高危險群,能夠及早控制,不見得都要承受糖尿病之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