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毒蛇高峰 踏青記得「打草驚蛇」

毒蛇高峰 踏青記得「打草驚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台灣的毒蛇咬傷以每年5月到10月為主,前往可能有毒蛇的郊外踏青時,請記得要穿著長袖、長褲、長靴,並要「打草驚蛇」,走在草叢間要不時拿著棍棒打探前方,別輕易踏進廢棄的房子或洞穴,論是要取柴、爬術,都得先看清楚再行事,選擇乾燥並空曠的地方紮營,避開石堆雜物,睡前在營區周邊撒上石灰或升營火,萬一看到蛇出現請盡快避開,不要招惹蛇。滲血、出現小水泡、橫紋肌溶解台灣主要毒蛇可分成2類,百步蛇、青竹絲、龜殼花屬於出血性毒蛇,而雨傘節及眼鏡蛇則是神經性毒蛇,被出血性毒蛇咬到後,受傷部位會因出血迅速腫脹,傷口處滲血及出現小水泡,若局部快速腫脹,導致組織成受過大壓力,演變腔室症候群及橫紋肌溶解,影響到全身凝血機制,會出現口腔流血、尿血、便血等症狀。肌肉無力,肢體麻木、頭暈噁心神經性毒蛇放出的毒素會阻斷神經傳導,傷口處會感覺麻木,傷口疼痛度及腫脹程度較出血性毒蛇咬傷的傷口還少,然而當神經性毒素繼續發威,則會讓患者全身肌肉無力,肢體麻木、頭暈噁心、眼皮下垂、口齒不清,嚴重者甚至會呼吸衰竭。傷口太腫 搶救血液循環肢端萬一不幸被毒蛇咬到請趕快就醫,是毒蛇種類接受「出血性蛇毒血清」或「神經性蛇毒血清」注射,以對抗體內毒素,患者需先留在醫院急診觀察,依症狀反應決定是否需要追加血清劑量,醫師會評估傷口變化,若傷口太過於腫脹,要考慮施行筋膜切開術以搶救缺乏血液循環的肢端。患處低於心臟 褪去衣物、手環、手錶由於通常患者是在草叢、樹林等交通較不便利的地方被毒蛇咬到,需花上一段時間等待救援,請記得,在這段時間內不要慌張的隨意走動,最好找個安全的位置坐下,保持冷靜,讓被咬到的患處低於心臟的水平高度,並且先褪去患處的衣物、手環、手錶、戒指等束縛物,否則患側會越來越腫脹,肢體容易因束縛,血流減少而壞死。(本文摘自/Dr.小志志圖解健康醫學/商周出版)

無痛大腸鏡 5分鐘搞定

無痛大腸鏡 5分鐘搞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而大腸癌的防治會先做糞便潛血篩檢,如果檢查結果陽性,則需進一步做大腸鏡確診,但是卻仍有很多人在得知潛血反應陽性時,不太敢去做大陽鏡檢查,甚至會懷疑潛血反應的結果。 一針麻醉劑 五分鐘做好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大腸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利用糞便潛血檢查來做篩檢,如果潛血反應為陽性,則需要透過大腸鏡檢查再作確定,而且目前有無痛大腸鏡檢查,只需要打一針麻醉劑,大約五分鐘做好之後,人就會恢復知覺。 刺破腸子和麻醉無關很多人害怕做大腸鏡檢查,甚至有人也害怕做無痛大腸鏡,深怕會在做檢查時,被刺破腸子,對此,糠榮誠主任指出,其實,無痛大腸鏡和一般大腸鏡檢查一樣,會出現刺破腸子的機率相當,都是千分之三,和有沒有麻醉無關,所以,目前來做無痛大腸鏡檢查的民眾大約佔9成。 發現大腸息肉 可直接切除根據衛福部統計,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而一旦由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息肉,通常就會直接做切除,即可預防大腸息肉惡化為大腸癌,糠榮誠主任進一步指出,對於要做大腸鏡的民眾,目前只需要在前一天做清腸即可,不需要清腸好幾次。(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抽菸喝酒逃避現實 易成壓力循環

抽菸喝酒逃避現實 易成壓力循環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暑假即將結束,同時也意味著台灣的準高三學生,即將面臨大考倒數的壓力,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表示,台灣高中生無法避免學業與升學方面帶來的壓力,尤其國高中是建立自我價值的重要時期,學生容易將自我價值與考試成績直接連結,如果考試表現不佳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缺乏自信,建議學生培養多元的生活重心,配合興趣與性向嘗試不同活動,從各種興趣活動提升自我認同感,同時也可以紓解壓力。讓孩子發現有父母陪伴 自己並不孤獨董旭英教授也呼籲父母陪伴孩子找到除了課業以外的特長,父母平日也可以透過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事情,進而引導孩子願意分享自身的情緒,從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一起運動,與孩子一起面對挫敗,增近親子關係,讓孩子發現有父母的陪伴,自己並不孤獨。聽音樂、唱歌 不會帶來負面效應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積極的紓壓策略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效應持續時間長,就像聽音樂、唱歌的過程產生的愉悅感,也不會帶來負面效應,跑步、打球等運動亦是;消極性的紓壓策略,如抽菸、喝酒、或大吃大喝,暫時的逃避或遺忘,短暫紓壓後將帶來更多的煩惱與擔心等負面效應,易形成新的壓力循環。避免需專注或思考 無法放鬆的事情在求學期間特別是高三,因應即將到來的學測、學校申請或指考時,必須找到有效的紓壓方法,建議可從規律的生活作息著手,例如固定的起臥時間、正常的三餐、養成運動習慣、從事令自己感到開心自在的事情…等,選擇上應避免需專注或思考而無法放鬆的事情,像是電玩。若將電玩或寶可夢做為紓壓方式,則要斟酌時間長度,避免違背規律的作息,另從董氏基金會的調查中也證實,學生的壓力除學業成績,就是長輩的期待,建議父母不要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加在孩子身上,應適時給予孩子鼓勵,一同面對求學過程的挑戰與壓力。

10年後 台將成為「超高齡社會」

10年後 台將成為「超高齡社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77歲余陳阿嬤每天參加社區活動,除了和老朋友聊天,蒔花弄草,也做關懷志工服務,連孫子都十分佩服老人家的活力,88歲的林阿嬤長期到松年大學不斷學習,還服務同學量血壓,更鼓勵退休長者可以找機會回饋社會,他們都覺得替大家服務是一件開心的事,不僅讓自己的心情愉快、身體也能健康,這些正向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尊重的,但不是所有長者都這麼樂觀。約8成 認同老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國民健康署104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電話訪問2萬4723位15歲以上民眾對老人看法, 其中15~64歲民眾裡有約8成民眾認同老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近6成長者認為老人「有解決問題能力」,僅2成8的民眾同意老人「是體弱多病」。高齡化是全球趨勢,台灣也不例外, 105年6月底內政部統計老年人口達12.8%,超過300萬人,預估2年後(107年),老年人口比率突破14%,進入「高齡社會」,10年後(115年)則達20%,成為「超高齡社會」。維持居家安全環境 雜物收乾淨、光線明亮國民健康署提醒家中有65歲以上長者的家庭,由於隨年齡增加,長者身體功能下降(視力、聽力、平衡感及肌力變差),或是因生病、使用鎮定藥物或合併多種藥物、穿不合腳與鞋底容易滑倒的鞋子導致跌倒,除此之外,維持居家安全環境尤其重要,包括雜物收乾淨、光線要明亮、地板要乾燥、拖鞋需合腳、電線靠牆收、物品避免放置高處等,也要特別留意家中長輩,是否有下列情形:1)在過去1年,非刻意減重狀況下,體重減少5%以上。2)在不使用扶手的情況下,無法從椅子上站起來5次。3)是否覺得充滿精力(回答”否”)。如有2或3項情形,應帶長輩到醫院做詳盡檢查是否有「衰弱」的情形,並提醒長輩要規律運動、營養要均衡、多蔬果、多喝水、並注意少油、少糖、少鹽。

別被誤導啦!近視無真假之分

別被誤導啦!近視無真假之分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新北市推動學童護眼專案,提供國小一至三年級學童免費視力檢查,回收2萬7,960份問卷分析發現,高達87%學童使用3C產品,其中36%每天超過1小時,現正值「寶可夢訓練師」風潮並在暑假期間,長時間使用3C更容易導致睫狀肌持續收縮,對小朋友靈魂之窗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近視就是近視 沒有真假之分衛生局指出,以前常有假性近視的名稱誤導民眾,其實,近視就是近視,沒有真假之分,只有區分度數的深淺而已,300度以下為輕度近視,300至600度為中度近視,600至1,000度為高度近視,1,000度以上則稱為超高度近視,眼科醫師林偉欣指出,近視在臺灣有3個特徵,盛行率超高、近視患者高度近視比例超高、近視發生的時間特別早,這三個因素都是環環相扣的,所以近視的防止,首重預防近視的太早發生,其次阻止近視的進行,最後注意高度近視的併發症。年紀越小罹患近視 度數加深愈快衛生局表示,年紀越小罹患近視,近視度數加深愈快,將來變成600度以上高度近視的機會也就愈大,因而容易引起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白內臟等併發症,嚴重者將導致失明,所以,預防近視及減緩度數的增加,要儘快從小學低年級做起。 

吹冷氣沒補水 小心夏日尿道炎

吹冷氣沒補水 小心夏日尿道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熱會引起的疾病可不少!尤其是泌尿道感染,由於汗液流得快,水喝得少,又再加上憋尿,就更加容易罹患尿道炎,泌尿科醫師並提醒,如果又碰上蜜月期,女性就更是容易感染尿道炎! 汗流浹背+忘了喝水現代工商社會,大家總是特別忙碌,在外忙東忙西的忘了喝水的情況很普遍,但是流汗可是不會少,尤其是今年天氣特別炎熱,在戶外一下子,就會汗流浹背,而待在冷氣房裡,因為涼爽,又會忘了喝水,都是致使引起尿道炎的危險因素。 解尿疼痛、灼熱感、血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李永樹表示,尿道炎以二十歲至五十歲女性居多,汗液流失快,水喝得少又憋尿,就易罹患尿道炎,主要症狀則是會有解尿疼痛、有灼熱感、解尿困難與血尿等。 憋尿、便秘易罹患尿道炎除了汗液流失快,水喝得少又憋尿,就易罹患尿道炎之外,李永樹醫師指出,有很多女性在和另一半蜜月期時,也特別容易出現尿道炎,甚至容易便秘的人,也容易罹患尿道炎,因此,這兩大族群應特別注意加以防範。 多喝水、不憋尿、避穿緊身褲李永樹醫師指出,一旦出現有尿道炎的症狀,就要趕快多喝水,若是症狀沒有改善,就要就醫檢查,經由檢查確診,就會開給抗生素治療,而預防之道則是要多喝水、不憋尿、避免穿緊身褲以免悶熱;此外,性行為結束時,要趕緊清洗,維持私密處清潔,而且應該要避免便秘。(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三高Eye注意 眼中風恐失明

三高Eye注意 眼中風恐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4歲王先生(化名),擔任特別助理長達20年,一天工作時間約15個小時,平常他習慣點眼藥水來舒緩眼睛的疲勞,某天一覺醒來,右眼一片模糊,視野猶如充滿霧氣,伸手不見五指,一開始,王先生以為是因為工作導致的眼睛疲勞,點了眼藥水卻不見好轉,就醫後確診為因高血壓所引起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眼內動脈硬化 壓迫靜脈致阻塞視網膜靜脈發生阻塞的原因是因為眼內動脈血管硬化,壓迫靜脈造成阻塞,進而發生出血、缺氧或水腫,一旦水腫或出血位置侵犯到黃斑部,就會導致視野瞬間模糊,甚至喪失視力。眼中風的發病原理與中風相同,及早治療、保有視力是當務之急,臨床治療選擇包含:口服藥、雷射光凝療法、新生血管因子藥物和類固醇,目前健保給付眼內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和類固醇,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眼科醫師鄭成國呼籲三高患者,一旦發生視力問題,應儘速就醫。僅視網膜靜脈阻塞 可回復視力眼中風分成3大類,包括:視神經、視網膜動脈及視網膜靜脈的阻塞,其中只有視網膜靜脈阻塞可透過治療回復視力,而視網膜靜脈阻塞根據阻塞的位置,又分成中央或分支靜脈阻塞2種,其中以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的影響較嚴重。2/3眼中風患者 同時有高血壓鄭成國醫師表示,高達2/3的眼中風患者同時有高血壓、1/3合併有高膽固醇血症、將近1/6有糖尿病,顯見三高族群是眼中風的高危險群,呼籲三高患者除了例行偵測三高病情,也不要忘了注意視力是否有變化。瞬間模糊、視野缺損應及時治療出現視力瞬間模糊、視野缺損應即時治療,才能有效阻止失明,視網膜靜脈阻塞治療方式有:口服藥、雷射光凝療法、眼內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類固醇,目前健保給付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和類固醇,用於治療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視力回復,與發病時視力降低的程度,以及治療的快慢相關,愈有警覺、愈快治療、效果愈好。

三餐不定時 「腸腸」有問題

三餐不定時 「腸腸」有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工作及睡眠作息與腸胃息息相關!33歲吳小姐,只要工作一忙,每天都上12小時的班,工作壓力大,導致有失眠問題,無法一覺安穩到天亮,睡眠時數平均下來也不足5個小時,這樣的工作與睡眠環境下,開始會經常性的腹痛,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有慢性腸炎。飲食清淡、補充好菌、睡前伸展吳小姐從小就是便秘體質,腸胃不好,現在只要晚下班、吃到太油膩的東西,腸胃就開始不適,之後開始認真調整飲食,除了吃的較清淡,也會喝優酪乳補充好菌,保腸保胃,睡覺前做一些伸展的動作,幫助入睡,雖然作息可能較難維持正常,但目前為止腸胃的不適情況比較少復發。過勞、高壓 增腸發炎機率據美國2011年研究證實,職業生活作息確實會影響腸胃菌相,且會增加腸道慢性發炎的機率,醫師強調,若長期過度疲勞、處於高壓環境下且三餐不定時,都會對體內菌相造成負擔,因此,改變腸道菌叢,讓好菌多過壞菌,有助於降低其他發炎性腸道疾病等風險,也提醒民眾務必加強重視腸內菌相,而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從飲食著手。焦慮、緊張 蠕動變快易腹瀉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暨小兒腸胃科主任楊燿榮強調,工作時焦躁緊張的情緒會使腸胃蠕動變快,容易出現腹瀉和腹痛狀況,憂鬱、悶悶不樂時,腸胃蠕動則變慢,就會有脹氣和便祕情況產生,這些問題都會使腸道免疫系統改變,引起腸胃道急性發炎現象。消化不良2個月 恐致慢性腸炎若長期睡眠不足以致過度疲勞、工作壓力大而悶悶不樂、3餐不定時,加上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持續2個月以上,急性腸炎極可能反覆發作導致慢性腸炎,就門診觀察,多數上班族出現上述腸胃問題,提醒民眾不要輕忽。

高CP低GI 3招讓你更「無齡」

高CP低GI 3招讓你更「無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年台灣人口老化加速,已進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7%以上),且將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14%以上),面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只要把握3招就能活得健康又有活力,享受快樂無齡的人生,無齡感越高代表在體能、外表、生活、生理、心理各方面老化程度越少。代謝功能降 多攝取維生素C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C,又會被迅速耗盡,不但要多吃蔬果,還要持續地吃,50歲以上熟齡族隨著身體的老化,吸收及代謝功能大幅下降,相較於年輕人,更應該增加維生素C攝取,1顆約100公克奇異果的維生素C含量約85~161毫克,每天1到2顆就達到衛褔部每日100毫克之成人建議攝取量,1)    掌握「高營養CP+低GI」飲食原則 /奇異果、芭樂、木瓜、小蕃茄等,都是高營養密度水果營養CP值較高且方便食用,而水果中的維生素C、E、都是天然抗氧化劑,有三高或代謝症候群患者,可選擇低GI食物,如全穀類、深綠色蔬菜及奇異果、蘋果、芭樂、番茄等水果,讓血糖維持穩定狀態,正常供應身體細胞利用,避免囤積過多脂肪。2)    膳食纖維+水果酵素 腸道也無齡 /天然蔬菜、水果為膳食纖維及酵素的最佳來源,比如奇異果的酵素有助舒緩脹氣和吸收營養,此外,其所含的膳食纖維具高的保水能力,可幫助糞便吸收水分、軟化糞便,促進腸道蠕動。3)    白天也要吃水果 減糖多蔬果 /熟齡族民眾平均每日攝取1.3份水果、不足2份,大部分受訪者都在晚餐時段吃水果,因國人晚餐通常習慣吃份量較多,餐後水果量會受到飽足度影響,自然吃不下足夠的水果量。吃足2份水果 取代加工下午茶除了晚餐時段,董氏基金會建議民眾可以於白天吃水果,白天時間長,可以分1~2個時間點吃,相較之下容易吃足2份水果,以水果取代較不健康無營養食物,如早餐及下午茶中的加工食品、零食、餅乾及含糖飲料等,不但可減少糖分的攝取外,又能增加天然營養素的吸收。

翁昏倒15分 緊急「開心」通血管

翁昏倒15分 緊急「開心」通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2歲的蔡先生從彰化到台中豐原進香,突然在路上倒了下來,沒了呼吸心跳,同行的隨行護理師立刻幫忙急救並送醫,到院診斷是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跳停止及休克,因3條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僅能仰賴側枝循環維持,心導管無法通過施予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只能緊急開心手術,經過7小時手術終於把人救回來。3條冠狀動脈阻塞 無法放置支架蔡先生說自己平時身體硬朗,沒甚麼病痛,聽友人轉述才知停止心跳15分鐘,實在非常驚險,直說神明有保佑,慶幸和大家在一起,同行還有醫護人員,送醫後接受緊急心導管及開心手術,若非這些無縫接軌的急救治療,現在應該已經不在人間了。豐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林雍凱表示,蔡先生的心血管發展出不少側支循環,推測冠狀動脈阻塞情況已經有一段時間,雖然病患平時無症狀,應是症狀不明顯而輕忽,病患因3條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無法以心導管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治療,僅能透過繞道手術搶救,取病人的大隱靜脈血管當繞道血管,接力搶救下讓病患順利出院。利用血管改善阻塞 增血流量冠狀動脈將氧氣壓送到全身,因此需要大量血液、營養來幫助冠狀動脈的運作,如果冠狀動脈阻塞,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功能在於提供心臟本身所需的氧氣,可以減輕心絞痛的問題,幫助心臟減少負擔,可以利用病人自身的血管改善阻塞的血管,增加血流量、循環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