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無理取鬧?領悟情感能力差!

無理取鬧?領悟情感能力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各位家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你也覺得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現很好,但是老師卻沒有看到他在這方面的才華,你的感受會是什麼呢?想起來多少會有些心酸,家長可能會拍拍孩子、安慰他就算了,但這心酸的感覺,其實也代表孩子心裡「想要向上」的心情,被辛酸襲擊卻是很好的機會,可以幫助獲得一些成就以外的重要能力。把情感和早年發生的事聯繫在一起「語言」對小小孩的重要性,是發展出語言能力後,孩子才能透過語言明白自己情緒反應的意義,也才能把自己內在的情感顯示到腦袋與意識層面中,在語言能力發展之前,孩子的許多情緒反應能力是非理性的,時常會把自己的情感和某些早年發生的事件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的關係,常常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種把「事件」與「情感」連結的領悟力,得要隨著語言發展增強,才能越來越提升,所以,越小的孩子,領悟自己的情感如何受到事件引發的能力越差,也導致孩子們對一些事件做出情感反應時,沒有邏輯可言。孩子缺乏邏輯 需要大人引導思考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描述、孩子的想法,好像總是比較絕對,例如,你不給我糖吃,你就是不愛我──這可不是他們在說氣話,而是孩子的情感上,真是這樣連結的,但這種缺乏邏輯的情感思考,大人在旁邊客觀地看,就知道這種論調是非常容易被「攻破」的,所以孩子才常常需要大人去引導他們思考:情感背後的邏輯究竟在哪兒?情感上的束縛 引發憂鬱的情緒倘若在年幼的時候,這種「情感連結事件的邏輯能力」沒能常常受到挑戰、反思與引導,孩子成年之後,就會常常墜入過去的情感事件中,比如說,我曾經遇過一個20幾歲的年輕女性,她接受了一個專案的聘任,在某間公司工作了3年,這間公司一共5個類似的專案人員,而這位女性是年資最淺的一個。後來,專案聘任的時間快要到了,主管向上爭取到1個正式的員額,並在這5位專案人員中,依年資多寡,留下了最資深的一位員工,這位女性自然期滿離職啦,沒想到,這件事情卻引發了她憂鬱的情緒,雖然她理智上知道自己離職的理由,但情感上她還是覺得自己是因為被主管挑剔、覺得自己表現不好,所以才被請走的。情感邏輯的思考 是種挫折容忍力這和孩子在思考「公平」時,所用的連結方式一樣:仰賴的不是邏輯、思考和判斷,而是情感、直覺與想像,所以他們可能把自己陷入一個很深的情緒當中,卻也很容易被旁人透過邏輯、帶回現實來,這種情感邏輯的思考,就是一種「挫折容忍力」。(本文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利用5分鐘原則 起床不要氣

利用5分鐘原則 起床不要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其實,要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首先還是得要了解孩子本來的習慣,例如,有些孩子起床後不高興,他的習慣是坐著不動,嘴裡還要哀號兩聲,有些孩子的起床氣則是發呆、動作像烏龜一樣慢──說真的,這些一點也沒有礙到別人(除非他哀嚎得太大聲),讓他這樣鬧一下、慢一下又何妨呢?觀察孩子的習慣、並讓他遵照自己的習慣,是處理起床情緒問題最重要的一步。家長不要氣、下指令要清楚當然,家長們往往擔心起床時哭鬧、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會趕不上娃娃車、或害大人上班也來不及,這時,不妨來個「5分鐘原則」:•    5分鐘等一等 /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沒有睡飽,起床不舒服,我再讓你坐一下、睡一下,等一下會來叫你,如果等一下叫你還這樣,我就要生氣囉!聽見了嗎?」(這時,家長們不妨先放下孩子,去做自己的事,5分鐘後再回來處理也不遲。)•    下指令要清楚 /最重要的是,即使孩子正在生氣,家長說這段話時,仍要要求孩子看著你的眼睛:「看媽媽,寶貝,看媽媽。」(這樣語言才會進到孩子的心裡去。)適合玩小遊戲把孩子「鬧醒」搭配孩子的起床管理,家長的確可以自行創造許多親子小遊戲,只是有一些特別的原則,對於起床時已經在鬧脾氣的孩子,因為大多是身心不舒服的關係,用上述的「5分鐘原則」就行,如果孩子的情緒已經比較舒緩,或是起床時是在伸懶腰、賴床的那種,就很適合玩個簡單的小遊戲把孩子「鬧醒」。例如,「是哪個小蘿蔔還在睡覺啊?我要來拔蘿蔔囉!」「這個春捲怎麼還包那麼緊啊!我要來打開春捲皮囉!」起床,也可以很開心,孩子在這種歡樂的氣氛下,也容易自動自發、生活自理。嘗試1個月 孩子會發生改變當然,處理孩子起床問題,除了需要觀察力和魄力,還要和孩子比情緒耐力,如果孩子起床氣的問題已經積習已久、一時間難以搞定,家長更要知道,起碼要天天嘗試、把持一致原則,快則1個月、慢則3個月,你一定會看到孩子在父母包容(願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習慣是一種包容)與了解(願意在孩子習慣外創造一些適合他的新習慣是一種了解)下所產生的改變。•  這些不能說或做 /• 「你再不起來就自己待在家裡!」(這是威脅口吻,除非你真的可以讓孩子留在家裡)• 和孩子說好再睡5分鐘,卻容許他多睡好幾個5分鐘!(缺乏遵循原則)• 天天因為孩子賴床,就幫他打理好所有事情,而不用自己面對上課遲到的責任。(缺乏責任心)(本文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醫訊/糖尿病用藥指導

醫訊/糖尿病用藥指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常情況下胰臟會分泌胰島素,當胰島素不足,無法幫助血中糖分代謝,過多的糖隨尿液排出,即稱為糖尿病,要治療糖尿病,先要訂好治療目標,選擇正確方式,才能達到效果。有良好的血糖恐致,才能永保體內健康,講座中由藥學部藥師黃瓊儀,提醒大家使用藥物時應注意的小細節,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用藥指導時間:105年11月9日 星期(三) 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2123

坐雲霄飛車 可排出腎結石!

坐雲霄飛車 可排出腎結石!

(優活健康網/綜合報導)去遊樂園玩雲霄飛車,不只刺激、好玩,說不定還可以幫助腎結石排出。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坐雲霄飛車可讓較小腎結石通過泌尿道系統、排出體外,降低後續腎結石阻塞風險。坐雲霄飛車 幫助小腎結石排出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骨科醫學院泌尿科教授大衛‧華亭格表示,過去有些傳言說,遊樂園雲霄飛車可讓較小腎結石排出,這項研究證據證實這種說法,研究團隊以美國奧蘭多迪士尼樂園中的大閃電山雲霄飛車、太空山雲霄飛車等做實驗,研究結果似乎證實這種說法,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美國骨科醫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研究團隊運用3D列印技術、透明矽膠(Silicone)做成腎臟、泌尿道模型,並在裡面放置3種不同尺寸腎結石,接著,研究人員將這些模型放在背包,並將背包放置於60座雲霄飛車,研究結果顯示,坐中等強度雲霄飛車,有助較小腎結石排出,對部分腎結石較小患者很有好處。雲霄飛車位置 影響腎結石排出率研究發現,如果坐在雲霄飛車前方,腎結石通過泌尿道系統機率約17%,若是坐在雲霄飛車後方,腎結石通過泌尿道系統機率便躍升至64%上下,至於腎結石所在位置,則沒有太大差別。華亭格指出,若能在腎結石長大、阻塞泌尿道系統之前,便讓腎結石排出,就能避免後續手術、急診問題。腎結石患者在接受體外震波碎石術之後,或者計畫懷孕之前,坐趟雲霄飛車,也許可以預防腎結石增大。每天喝2.5公升的水 少吃巧克力、地瓜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建議,若想降低腎結石風險,就要補充足夠水分,有腎結石病史的患者,醫師多半建議患者每天喝2.5公升的水,有時醫師也會要求患者測量尿液排出量,以了解水分補充是否足夠,如果住在炎熱、乾燥地區,或運動較頻繁,可能就要喝更多的水,尿液顏色澄澈、顏色較淺,代表水分補充足夠。梅約醫學中心也建議,想預防腎結石,少吃巧克力、地瓜、菠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飲食盡量低鹽,動物性蛋白攝取量也要控制,雖然可以吃含鈣量豐富的食物,但如果要吃鈣片,就得謹慎評估,以免增加腎結石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骨折險癱瘓 前側開刀可降風險

骨折險癱瘓 前側開刀可降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9歲的小瑞,工作時發生從高處摔落的意外,被救護車緊急送往花蓮慈濟醫院就醫,經過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第7節頸椎爆裂性骨折,導致四肢無法活動,經過脊髓減壓與人工椎體重建手術,術後預後狀況良好,康復出院,現在小瑞只需要帶著頸圈約6個月,鈦金屬人工椎體跟自體頸椎骨融合,就能正常生活與工作。肌力測試1分 頸部以下幾乎全部癱瘓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醫師洪祥益表示,小瑞的頸椎爆裂性骨折,造成脊髓腔、神經都受到壓迫,一般正常人肌力測試應該是5分,但是當時小瑞的肌力測試只有1分,簡單來說,就是頸部以下幾乎全部癱瘓,伴隨嚴重的神經痛。大部分的頸椎問題都可以從前側開刀洪祥益醫師表示,一般人會以為脊椎在後背,所以,受傷都要從後背開刀,但從神經外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大部分的頸椎問題都可以從前側開刀,而且前側開刀不用撥開肌肉,可直接進行手術,減少肌肉、神經受損的可能性,除了降低風險也能縮短恢復期。建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 確認意識洪祥益醫師表示,要恢復的這麼好,不只是醫護團隊的努力,從意外發生當下周圍的人、緊急救護人員、急診團隊,都非常重要,他提醒,不確定狀況的移動個案,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二次傷害。脊椎損傷的原因大多是車禍或者從高處墜落,意外發生後的第一時間絕對不是移動患者,而是要就患者本身周圍,建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再來就是確認個案本身的意識,還有呼吸狀況,萬一有嘔吐的問題,可以讓個案側躺,同時要馬上撥打119請求緊急救護人員的支援。

連燒7天 竟因打針沒揉散!

連燒7天 竟因打針沒揉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48歲的邱姓患者,連續發燒7天仍沒退燒緊急到醫院掛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診斷出肝膿瘍,又因臀部注射退燒針劑,竟然在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熱痛,合併「壞死性筋膜炎」,經數日引流及高壓氧、清創手術,患者已康復返家。肝膿瘍 多發生在免疫力不好、酗酒者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何明印表示,一般肝膿瘍多發生在免疫力較不好、癌症者、酗酒以及患有糖尿病者居多,但合併「壞死性筋膜炎」並不常見,目前有兩派說法,一派是說肝膿瘍誘發局部「壞死性筋膜炎」,另一派說法則是因局部「壞死性筋膜炎」,細菌經由血液跑到全身,蓄積在肝臟導致肝膿瘍。畏寒、患部腫脹、疼痛、血壓降低若傷口演變為壞死性筋膜炎,恐導致畏寒、患部腫脹、疼痛,嚴重者可能會有血壓降低、休克等症狀,患部被細菌入侵,外表會成凹陷狀,因症狀相似,有時會被誤認為蜂窩性組織炎。敷衍輕揉一下 臀部熱紅、有痛感48歲的邱姓患者表示:發燒時,曾到診所施打退燒針,當時護士有要求他要揉一揉,礙於當時發燒全身無力,只是敷衍輕揉一下,沒想到燒沒退,打針的臀部還熱熱、紅紅、痛痛的,竟變得這麼嚴重,導致全身性的症狀。注射未充分揉散 引起壞死性筋膜炎何明印主任表示,通常注射肌肉針都會要求患者需要揉散,先從一個點先揉、再擴大範圍揉,揉約3~5分鐘,患者可能因注射未充分揉散,或者都只用按壓的方式,出了診間之後,隨意按按傷口,這些習慣恐導致血液內的細菌在注射部位蓄積,而引起「壞死性筋膜炎」。

防70%蛀牙 加氟食鹽做得到

防70%蛀牙 加氟食鹽做得到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預防齲齒不嫌晚,老來有牙不希罕!含氟漱口水、含氟牙膏是現代人保護牙齒的新選擇,氟化物具防齲之效果,為20世紀重要的發現,也是目前WHO公認最經濟、安全、有效的齲齒防治措施,為此,衛生福利部在今年推出食鹽加氟政策,希望透過氟化食鹽,能達到降低全民齲齒率的目的。5~6歲兒童的齲齒率高達79.32%根據衛生福利部100年的調查,台灣5~6歲兒童的齲齒率高達79.32%,齲齒除了造成疼痛與咀嚼的問題之外,日本也已證實齲齒甚至會造成全身性疾病的問題,嚴重影響人民生活品質,自90年起,政府已經陸續實施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兒童牙齒塗氟以及學童臼齒窩溝封填等服務。加氟食鹽與飲水加氟有相似效果為降低國人齲齒盛行率,且讓國人可具選擇性,加氟食鹽已正式問世,加氟食鹽是將氟化物加入食鹽,以適量供氟,達到預防齲齒之目的,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應用加氟食鹽防齲,研究顯示,加氟食鹽與飲水加氟有相似的效果。齲齒預防率可達50%至70%加氟食鹽比起飲水加氟,其成本較低、操作容易、爭議性較小,且經WHO、美加及歐盟等先進國家認同,都認為加氟食鹽是加氟飲用水之最佳代替方案,國外研究顯示,食鹽加氟的齲齒預防率可達50%至70%。重視口腔衛生  減少甜食攝取為了讓民眾擁有一口美麗的牙齒,不因嚴重齲齒造成缺牙,衛生福利部呼籲民眾重視口腔衛生保健,減少甜食攝取,吃完食物後或睡前,要記得刷牙或使用牙線潔牙,以維護口腔健康,也適當的使用氟化物如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氟化食鹽來達到預防齲齒的目的。

看不清、胸悶?糖友eye注意

看不清、胸悶?糖友eye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罹患糖尿病達20多年的74歲劉姓阿嬤,因視力模糊、胸悶數日,在述說不適症狀的過程中,擔任營養師的孫女察覺不對勁,安排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心血管阻塞及眼睛黃斑部病變並接受治療,現在心臟、眼睛狀況已經穩定,阿嬤意識到血糖控制的重要,現在每3個月會定期回診,接受醫師、衛教師及營養師的藥物、運動、飲食把關。心血管阻塞及眼睛黃斑部病變劉阿嬤雖然一直都有在門診拿藥,但不清楚自己血糖控制的情況,今年4月初,因視力模糊、胸悶數日,孫女擔心外婆身體不舒服,是否與糖尿病的併發症有關係,在醫師共同照護下,及早安排心肌灌注掃描和非散瞳視網膜檢查,發現心血管阻塞及眼睛黃斑部病變,並接受心導管介入性治療和眼科治療,現在心臟、眼睛狀況已經穩定。周邊神經病變 手腳異常、麻木員林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育正表示,台灣成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糖尿病罹病時間越長,血糖和血壓控制不良更會加劇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變」是台灣引起末期腎衰竭的最主要原因,最常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是「周邊神經病變」,通常以手腳感覺異常、麻木或疼痛來表現。「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初期通常是沒有任何症狀,嚴重時可能出現行走一段距離之後,小腿會感覺痠痛而需要休息,會增加足部潰瘍以及合併感染發生的風險,嚴重時,必須以截肢手術做治療處理,台灣有將近一半的非創傷性截肢是起因於糖尿病,糖尿病也會增加併發心臟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相較一般人高達2至4倍。

血糖控制好 眼疾風險降37%

血糖控制好 眼疾風險降37%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在台灣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且每年以2萬5千名的速度增加,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相當於每8.5個成年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平均每小時就有1.1人死於糖尿病。全球逾9,300萬人有眼睛病變問題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特別指出,2015年全球有超過1/3的糖尿病患者終其一生會罹患視網膜病變,超過9,300萬人因糖尿病而有眼睛病變問題,罹患視網膜病變的病人都有失明的危險,可是大部分的失明都是可以避免的。工作壓力大、體重過重、常有肌餓感現年52歲的陳先生,在38歲確診為糖尿病患,起初使用口服藥物,但因血糖數值一直無法達標,10年前聽從醫師指示,改用口服藥物搭配胰島素注射,後因工作壓力大、飲食控制不當,讓身高172公分的他,體重飆至94kg,甚至還得了憂鬱症。陳先生43歲那年,在爬坡時感覺非常喘、胸悶、腳也有水腫現象,求診後發現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有一條冠狀動脈鈣化嚴重、管壁變厚變硬、堵塞嚴重,確認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手術後醫師根據他的生活型態、體重過重問題、常有飢餓感等狀況,調整用藥方式,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也建議他隨身攜帶食物預防低血糖。喝果汁來補充、控制血糖中信兄弟棒球隊的強力打擊手蔣智賢,在高三那一年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他提到每道比賽期間,大約每2局就會測量血糖一次,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密集監控,只要血糖降低、不在標準值內,就會先喝果汁來補充、控制血糖,這是目前讓他在球場上可以控制好血糖的一個有效方式。糖化血色素下降1% 腎病變風險降37%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糖尿病平均血糖控制差、血糖波強調,平日必需做好血糖控管,將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目標中,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糖化血色素每下降1%,小血管併發症發生風險,如腎病與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可減少37%,心肌衰弱梗塞風險可減少19%。

釋放負面情緒 學著原諒自己

釋放負面情緒 學著原諒自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因為西方近代心理學理論,或是幾世紀以來的新時代資訊的推廣,我們對內心小孩的瞭解越來越廣,也越來越深,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或至少有過來人的經驗,那就是──小時候的我們不懂人情事故。以為全天下的事都跟我們有關不但渴求關注,更十分自我的以為全天下的事都跟我們有關,只要我們沒得到想得到的關懷和愛,就覺得是我們的錯、是我們的責任,這個「責任往身上攬」的習慣,讓我們的潛意識裡,囤積了許多有如以下的信念:爸爸會打媽媽,是因為我不乖。媽媽會和爸爸吵架,是因為我成績很爛。爸爸和媽媽之所以會離婚,是因為我不好好吃飯。潛意識的傷痛 阻礙我們創造人生這些自以為是的信念之中,還有更離譜的延伸,爸爸做生意失敗,欠了一屁股債,是因為我的眼睛不夠大,哥哥之所以會離家出走,是因為我的屁股太大,媽媽拋棄家庭,是因為我頭髮太多,這些信念,深深藏在內心小孩的潛意識裡,動輒勾動我們的兒時傷痛,以極為負面的方式,阻礙我們創造想要的人生。我就有不少客戶,童年時親眼目睹母親被父親毒打,或言語侮辱,為了保護母親,常常挺身而出,以言語或行動阻擋父親的惡行,有意思的是,在自我療癒的過程裡,他們常常說:「我好氣我媽不懂得保護自己,或是替她自己出頭,看到她這樣軟弱,也讓我在感情當中,很不能信任男人。」釋放他們自由 潛意識傷口才會好「有沒有可能,你對母親的指責,其實是對自己當初使不上力的自責?你不原諒母親當初的軟弱對你所造成的傷害,有沒有可能是你不願意原諒當時的自己?」聽到這番提示,客戶終於茅塞頓開,自我療癒的電燈泡亮了。由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得知,要能療癒「不信任男人」的傷口,必須先療癒「我無法保護母親的罪惡感」,換句話說,在釋放掉了纏繞在原生家庭裡,父親對母親施暴記憶的負面情緒後,這些客戶們,一定要先原諒自己的內心小孩,告訴他們:「會發生這些事情,不是你的錯。」以此釋放他們自由,那麼,埋藏在潛意識深處的傷口,才能轉化成愛和光,當然,要再進一步原諒母親,甚至父親,也會變得容易一些。(本文摘自/與你的內心小孩成為好麻吉/新星球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