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孕婦染流感 恐提高早產風險

孕婦染流感 恐提高早產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依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歷年流感重症及死亡個案中,約有7至9成具慢性病史,財團法人肺病防治基金會醫師盤松青特別呼籲,慢性病患者如感染流感,可能使原本慢性疾病惡化,更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需要住院治療,甚至可能危害性命,因此慢性病患者應儘快接種流感疫苗,才能降低因流感引發重症或死亡的風險。接種疫苗對孕婦及胎兒無危險性臺灣婦產科醫學會陳治平主任指出,女性懷孕期間因體內賀爾蒙變化,心肺功能受到影響,免疫系統對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較差,感染流感後易引發嚴重併發症及死亡風險,同時也提高胎兒流產、早產或死產的機率,依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接種流感疫苗對孕婦本身及胎兒均無特殊危險性,建議準媽媽們可以與醫師討論,儘早接種流感疫苗保護自身及胎兒健康。產後6個月內婦女應接種疫苗臺大家醫科醫師曹玉婷表示,由於出生6個月以內的嬰兒還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媽媽是與寶寶有最多親密接觸的人,因此呼籲產後6個月內婦女應接種疫苗,也建議家中其他成員以及照顧者,可以自費接種流感疫苗,保護家中嬰幼兒健康。病毒傳染力強 接種後4周才有保護力疾管署表示,歷年流感疫情約在11月下旬開始升溫,目前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已逾500萬劑,流感病毒傳播力強,接種流感疫苗需2至4周才會產生足夠保護力,呼籲50歲以上民眾、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流感後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為保護自己與家人,請把握疫苗接種機會,儘快接種疫苗,做好最佳防護措施。

快打針!94%流感重症未接種

快打針!94%流感重症未接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東北季風逐漸增強,當心流感病毒肆虐,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週類流感就診比例及重症通報人數與前一週相當,本流感季(今年7月1日起)迄今,累計139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近9成為逾50歲成人,其中94%有慢性病史。發燒、咳嗽、呼吸困難 掌握治療時間各地氣溫下降,呼籲流感重症高危險群及高傳播族群及早接種疫苗,民眾如出現發燒、合併咳嗽等類流感症狀,請就近就醫,並留意是否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以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降低引發重症、死亡的風險。疾管署表示,上週新增2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介於4至94歲,發病日介於10月30日至11月15日,86%個案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91%個案有慢性病史或相關危險因子,新增2例經審查與流感相關死亡病例,均感染H3N2,年齡為74及81歲,發病日為11月1日及11月7日,均有慢性病史,其中74歲個案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流感併重症 94%未接種疫苗本流感季迄今累計139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81%H3N2、9%B型、8%A未分型、2%H1N1),94%個案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14例經審查與流感相關死亡病例(10例H3N2、3例B型、1例H1N1),86%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目前國內檢出之流感病毒以H3N2為主,監測資料顯示95%H3N2病毒與本流感季疫苗株吻合,未發現抗藥性病毒株。疾管署提醒,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50歲以上成人、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為易發生流感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應儘速接種流感疫苗,保護自己及家人,如出現流感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必要時依醫師指示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並在家休養。

發燒嘔吐 注意衛生防諾羅!

發燒嘔吐 注意衛生防諾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表示,國內近期發生多起腹瀉群聚事件,以諾羅病毒感染為主,依據腹瀉群聚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共通報47起腹瀉群聚事件,28起檢驗陽性,其中26起與諾羅病毒相關,目前已進入諾羅病毒等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提醒民眾應注意個人及飲食衛生,學校及餐飲業應加強管理防治,以防範疫情發生。急性腹瀉案例 較前一周上升疾管署指出,這些腹瀉群聚事件發生場所以校園為主,約占61%,其次為餐飲旅宿業約25%,其餘分別發生在醫院、人口密集機構、家庭或補習班等機構場所,上週(第46週)急診急性腹瀉監測資料顯示,7至12歲及13至18歲學生族群每萬人口就診率分別為2.72、2.08,均較前1週2.29、1.83上升。諾羅病毒群聚事件常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傳染途徑包含未保持良好之衛生習慣、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常造成大規模群聚事件發生,感染諾羅病毒的症狀為發燒、嘔吐、腹部痙攣,幾乎所有年齡層的人都有感染的可能,注意個人衛生為上策。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正確洗手此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也是諾羅病毒的傳播管道,因此民眾在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食品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病患應在家休息至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降低病原藉由人與人接觸而增加傳播風險,若無法請假,也應請其配戴口罩,避免接觸傳染,並注意經常且正確洗手、避免以手碰觸口鼻等衛生習慣,是預防諾羅病毒最重要的措施。 

血壓不控制 呼吸困難恐昏迷

血壓不控制 呼吸困難恐昏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年約50歲的陳姓男子,患有高血壓但沒有規律服藥,晚間在家看電視的時候,胸口突然感到劇痛,而且疼痛還轉移到後背去,家人緊急將他送至急診治療,經檢查之後發現是A型主動脈剝離,立刻轉至醫學中心安排緊急手術,陳男在加護病房住院好幾十天才度過危險,現已出院返家。突發性胸痛 可能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衛福部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祺耀表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約9成的患者會出現胸痛的症狀,此胸痛常是突發性、劇烈疼痛的(會痛到冒冷汗),而疼痛的位置也可能會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肩頸等的位置。此外,約有6成的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其他症狀如心跳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減少、呼吸困難等等均可能出現,嚴重的情況下,主動脈剝離還會造成血管流動受阻而致使器官缺血塞),產生休克、昏迷、周邊缺血、中風、心肌缺氧、腸壞死等嚴重併發症。主動脈剝離易破裂出血、心包填塞死亡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據不同分類的主動脈剝離,選擇內科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若剝離的區域有包含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時,主動脈剝離容易破裂出血及心包填塞死亡,建議以手術治療為優先,若是剝離區域僅為降主動脈,且暫時無其他併發症時,則以內科方式治療就能有良好效果,不需要於急性期進行手術,建議持續用藥物和密切追蹤治療為主。黃祺耀醫師表示,對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緊急且積極的治療是搶救生命的唯一方式,依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是不處理,48小時內會死亡率高達50%,洪弘昌院長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生活作息和身體的保養,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需定期回診且規律服用藥物,達成良好控制,才是最佳的保身之道。

醫訊/男人無聲的殺手-攝護腺癌!

醫訊/男人無聲的殺手-攝護腺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攝護腺癌又稱前列腺癌,是男性獨有的癌症,也是男性泌尿系統中位居第一名的癌症,由於攝護腺癌生長緩慢,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當症狀出現時,通常是類似良性攝護腺腫大(如排尿困難、流量小、常有強烈尿意、血尿、排尿時有灼熱感),有5成以上病人診斷出攝護腺癌時已是晚期,這時癌細胞已長出攝護腺體侵入鄰近組織,經由血液或淋巴液系統轉移至全身,攝護腺癌常轉移至骨骼,尤其是脊椎骨,因此骨頭痛也是攝護腺癌的可能症狀之一。少吃油炸、多吃蔬果、定期檢驗誘發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很多,除了年紀以外,種族、飲食習慣、生活環境也會影響,隨著近年國人飲食西化影響,患者也有年輕化趨勢,預防攝護腺癌,除了要少吃油炸食物及多吃新鮮蔬果外,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或是有家族病史的45歲男性,每年要定期抽血檢驗PSA,如有發現異常要進一步檢查與接受治療,把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時機。 增進認識、瞭解正確的防癌觀念根據衛生署統計,近2年來國內每年有超過1000位攝護腺癌新病例,為了增進民眾對於攝護腺癌治療的認識,及瞭解正確的防癌觀念,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於105年11月27日(星期日),假台中市逢甲大學丘逢甲紀念館2樓的第一國際會議廳舉辦「肺癌治療新趨勢」民眾衛教講座,並邀請到台中榮總泌尿科的專業醫師與民眾面對面,歡迎病友及民眾踴躍參加。名稱:「攝護腺癌治療新趨勢」民眾衛教講座時間:105年11月27日(日)下午14:00-16:40(13:30報到)地點:台中逢甲大學丘逢甲紀念館 第一國際會議廳          (台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00號)洽詢: 1. 電話報名:02-2351-8660 2. 線上報名:http://goo.gl/d6Vvd8(請優先以此方式報名,以加速報名作業)

長輩圈瘋傳:桑樹老葉 助控糖與減肥!

長輩圈瘋傳:桑樹老葉 助控糖與減肥!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說到桑葉,應該是許多人童年養蠶寶寶的回憶!小小一隻蠶寶寶僅依靠著桑葉就能得到充足的營養。其實您知道嗎?有神仙草美譽的桑葉除了是蠶的食物外,還可以用來控制血糖與幫助減肥。桑葉營養豐富 不僅控糖效果佳 也是減肥族群好幫手營養師余朱青解釋,桑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1、B2、C及鈣、鐵、鉀、膳食纖維及類黃酮等,其中桑葉生物鹼(DNJ)成分因為與糖構造類似,能減少進食後腸道內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達到抑制飯後血糖上升的作用,因為能減少糖分吸收,對於想控制體重,來達到減肥目的的民眾有所幫助。桑葉也常用於中醫藥用,味甘苦、常見於疏風清熱,肺熱燥咳,涼血止血,清肝明目、降壓利尿等。除了用在控制血糖上,也常被拿來與減肥議題綁在一起,因為桑葉有利水的作用,能將身體多餘的水份排出,有助改善水腫現象。此外,桑葉中含有的DNJ礦物質,能改善人體腸道環境,促進腸胃蠕動,降低便秘情況的發生。不過,由於桑葉性寒涼,營養師提醒不要一次大量食用,建議小量多次食用對身體較無負擔,另外,腸胃功能較弱者也需酌量使用。自製桑葉茶飲留意農藥殘留 市售飲品挑專業認證有些養生的朋友會自製桑葉茶飲用,不論是購買市面上的乾燥桑葉,或採集新鮮桑葉使用,都請留意農藥及微生物殘留。雖然不少人會直接到中藥行購買或選購市售桑葉茶飲品飲用,不過營養師提醒,選購市售的茶飲建議要挑選通過SGS農藥、重金屬等檢驗之飲品,除了參考品牌口碑外,是否採用低溫萃取方式保留活性的製作方式、產品製作履歷,及各項認證通過標示都可以做為選購的參考。

眼皮下垂又複視 恐為肌無力症

眼皮下垂又複視 恐為肌無力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肌無力症又稱為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而且兇手就是位於胸腔的胸腺,因為胸腺會產生一種抗體破壞神經肌肉,目前如果藥物治療無法改善,則可用手術切除胸腺,而且以劍突下單孔內視鏡進行手術,不但傷口小,且復原較快。 眼皮下垂、複視、吞嚥困難、呼吸衰竭肌無力症會出現眼皮下垂及複視症狀,以及會有吞嚥和發聲困難,病況嚴重時恐出現呼吸衰竭,且有致死之虞,其病因最重要的就是因為胸腺所產生的抗體,會影響神經與肌肉,進而出現不適症狀。 藥物無法改善 就需進行手術切除胸腺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百壐表示,重症肌無力可經由藥物治療,但是仍然有人會因為藥物無法改善,而需要進行手術切除胸腺,甚至有些病人會在胸腺長出腫瘤,得一併做手術切除。 失血量少 復原較快陳百壐主任指出,劍突下單孔內視鏡手術可以在胸腔只開2公分傷口,不但失血量少,不需要住加護病房,而且手術當天即可進食、下床活動,復原較快,後續也不會併發慢性疼痛。 氣胸及肺部腫瘤也可治療陳百壐主任進一步指出,劍突下單孔內視鏡手術能同時做左肺與右肺的手術,不需要再手術一次,除了能夠治療重症肌無力的胸腺切除,氣胸或是長在肺部良性腫瘤也可做治療,此外,也可做早期肺癌切除,但若是晚期肺癌已有淋巴轉移,就不適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健康少負擔 快看吃鍋6步驟

健康少負擔 快看吃鍋6步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天冷了,總讓人想吃暖暖的火鍋,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吃到飽的火鍋一頓可能就超過2500大卡,相當於超過9碗白飯的熱量,吃一頓火鍋需爬6座101大樓,才能將多餘的熱量消耗,另外,一頓吃到飽火鍋的鈉攝取量可高達5888毫克(相當於15克食鹽),遠超出每日鈉建議攝取量上限的2400毫克(約等於6公克的食鹽)2.4倍。慎選火鍋食材吃沾醬、注意份量民眾於吃到飽的火鍋店用餐,常會無意間吃進過多的熱量(卡路里)、脂肪(油脂)及鈉(鹽分),若經常食用,可能會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及相關併發症,如高血壓、動脈硬化、腦中風、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等,即使偶爾食用,也需慎選火鍋食材及沾醬,並注意食用的份量。吃鍋6步驟 降罹癌風險另外,火鍋店所提供的含糖飲料、冰淇淋、甜食點心等,除容易引起蛀牙之外,還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性疾病、甚至是罹患癌症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供民眾「吃鍋6步驟」,讓您在享用暖呼呼的火鍋同時,也能顧到身體健康。1) 清湯底 /建議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拒絕高熱量及高鈉含量之湯底,如麻辣鍋底、韓式鍋底等,若選擇非清湯底,建議少喝湯或喝少量的湯。2) 多蔬食 /選擇當季新鮮蔬菜類及菇類等高纖食材,不僅可增加飽足感以降低其他高熱量食物之食用量,同時還能攝取到豐富的纖維質及營養素,促進腸道蠕動、改變細菌叢生態。3) 少脂肪 /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白肉取代高脂的紅肉,例如魚肉、雞肉或海鮮類等,且肉類應去皮以減少脂肪攝取。4) 少加工 /常見加工火鍋料熱量前3名為豆皮(每個20公克,95大卡)、百頁豆腐(每個40公克,91大卡)、米血糕(每個35公克,65大卡)。5) 少醬料 /選擇蔥、薑、蒜及香菜等新鮮食材提味,減少使用沙茶醬、豆瓣醬、胡麻醬等。6) 少甜點 /天然水果取代甜點,白開水或無糖茶水取代含糖飲料。

降大腸癌風險 8撇步告訴你

降大腸癌風險 8撇步告訴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腸癌在歐洲及美洲已成為最常見之惡性腫瘤之一,過去10年間,在臺灣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快速的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民國101年大腸直腸癌位居臺灣10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3位,且在民國98年之癌症登記資料中顯示,大腸直腸癌是人數增加最多之癌症,因此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漸漸變成全民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高脂肪、低纖維 增大腸直腸癌風險許多國內外的文獻明確指出飲食與大腸直腸癌的相關性,飲食中紅肉、高脂肪、低纖維、低葉酸及維生素D和鈣缺乏等,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近來熱烈討論紅肉攝取與大腸直腸癌直接相關,許多民眾可能因過量攝取紅肉,造成減少蔬菜、水果和纖維質攝取,間接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性,究竟應該如何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讓我們從飲食出發。1) 充足的纖維/蔬果5(3份蔬菜+2份水果)、7(4份蔬菜+3份水果)、9(5份蔬菜+4份水果),主食以全穀類根莖類取代精緻主食。2) 避免高油脂食物/舉凡糕餅類、冰淇淋、零食點心類都為高油脂食物,淺嚐即止,另外油炸和肥肉也應儘量避免。3) 避免過量紅肉攝取(含加工肉品)/紅肉有豐富的鐵質,也是人體最好吸收的形式,不需完全避免,但也不應過量攝取,每天建議最佳蛋白質攝取量為4~5份,紅肉可佔1~2份。(1份約3根手指=1盎司)4)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幫助控制體重,研究指出太過靜態的生活模式和肥胖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且運動有助於舒緩緊繃的情緒。5) 足夠的鈣質、維生素D及鎂的攝取/牛奶、起司、小魚乾等食物有大量的鈣質可每天適量攝取(例:1~2杯低脂奶、1~2匙小魚乾),另堅果類有豐富的鎂,可每日攝取1~2湯匙,而維生素D可經由照射太陽獲得活化。6)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7) 避免過多刺激性食物(辛辣)和抽菸酗酒。8) 早期發現/醫院有提供免費糞便篩檢,民眾應養成定期篩檢習慣。(本文摘自/貳拾醫典:家庭健康營養照護全書/二魚文化出版)

穿太緊、便秘 竟致胃食道逆流

穿太緊、便秘 竟致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人生活繁忙,壓力大,常常忽略飲食,加上飲食不規律造成的生活緊張、腸胃狀況,胃食道逆流漸漸成為文明病,其實這樣的疾病出現,是一種警訊,告訴民眾務必要注意自身的飲食習慣,避免病情嚴重,造成其他無可挽回的問題。避免過度刺激的食物 減少刺激粘膜胃食道逆流常與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改變相關,下食道括約肌位於食道下方,正常情況下可以防止胃酸逆流,胃食道逆流患者常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降低,增加胃酸逆流的風險,因此,飲食上應避免一些容易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的食物種類,在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下,也要避免過度刺激的食物,減少刺激粘膜。預防胃食道逆流飲食原則1) 維持適當合理的體重 /肥胖會增加腹壓、導致胃部排空緩慢,容易加重症狀,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計算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Index;BMI)=體重(公斤)/身高平方(公尺),理想 BMI 數值為18.5~24。2) 三餐定時不過飽、少吃宵夜 /一次吃太多食物胃部壓力會增加,另外,研究發現,長時間未進食,會造成下食道括約肌鬆弛,因此定時定量很重要,吃的時候也不能過飽,僅量維持每餐7~8分飽。3) 適量的蛋白質食物攝取 /胃酸主要消化蛋白質,蛋白質食物過多,易刺激胃酸分泌,建議維持適當蛋白質攝取(4~5份的豆、魚、肉、蛋類),雖然研究指出富含蛋白質食物可增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但過多蛋白質,刺激胃酸分泌易造成胃食道逆流患者不適。4) 避免高油食物攝取 /高油食物會減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拉長胃排空時間,也就是增加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甜食或是蛋糕大多為高油、高糖食物,應該避免,再者簡單醣類也就是高甜味的食物直接刺激胃酸分泌,精緻糖類食物須看個人接受程度選擇,若吃甜食易感到脹氣或胃酸者,則應少吃。5) 減少茶鹼攝取 /研究指出茶鹼會減少下食道括約肌壓力,且刺激胃酸分泌,可可粉、巧克力、濃茶、咖啡、可樂等富含咖啡因的食物,都有較高的茶鹼含量,若有為食道逆流者,須酌量攝取。6)  減少刺激性食物攝取 /嚴重胃食道逆流患者,可能會有黏膜組織發炎,應避免辣椒、咖哩、胡椒等辛辣的食物及調味料,有些酸味較重的水果,如檸檬、柳橙汁等,尤其要避免酒精性飲料及碳酸汽水飲料等。7)  戒除菸、酒 /吸菸會減少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增加胃酸逆流的風險,有胃食道逆流者也會加重症狀,酒精在身體中會優先代謝,反而減少胃的排空,增加食物停留在胃的時間,加上酒精直接刺激胃酸分泌,戒除菸、酒則是較理想的方式。8) 維持適當的排便習慣 /便秘者因如廁習慣,易瞬間增加腹壓,也會加重胃食道逆流,每天適當飲水1500~2000cc以上,可減少便秘的機會。9) 每日3蔬2果 /每天3份蔬菜、2份水果,一份蔬菜為100g重,煮熟約半碗的量,一天加起來,理想為1.5碗,水果平平的2碗,視為2份,或是以棒球大小計算,每天2顆,不建議空腹攝取水果,因水果的簡單糖類會直接刺激胃酸分泌。10) 維持適當的運動 /運動能有效增加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消除壓力及疲勞,但過度運動可能降低食道收縮的能力,因此適當合理的活動即可。11) 勿穿過緊的衣服 /有些女性因為愛美,常穿著緊身衣物,緊身衣會增加腹部壓力,造成胃酸難往下排空,也會相對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本文摘自/貳拾醫典:家庭健康營養照護全書/二魚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