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6次罹癌 師把自己當活教材

6次罹癌 師把自己當活教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曾是躲避球校隊的淑卿,原以為走路會痛只是運動傷害造成的,直到小腿腳踝漸漸腫大就醫時,才發現罹患惡性骨肉瘤(骨癌),為了治療疾病切除至左大腿的1/3並裝上義肢,出社會後,又陸續罹患乳癌,到目前為止,淑卿已罹患6次癌症。罹患乳癌 切除雙乳發現更危險的侵襲癌上大學之後,淑卿陪伴孤兒院的小朋友和殘障青少年,從社團服務中發現這群朋友殘障程度大於自己許多,畢業後任教國中理化老師,在教書的第5年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在治療的第3年又復發,幸運的是,癌細胞未擴散出去,但每天卻要進行10分鐘的電療。持續追蹤到第4年,當快要解除每個月報到的無奈時,又摸到右乳房有硬塊,進行超音波檢查後是原位癌,在醫師的建議下切除雙乳,也因此發現了原位癌後面還隱藏了具危險性的侵襲癌。啟發學生自我認識、培養同理心淑卿常於課堂空餘時間,主動和學生分享自己生命經歷,並讓學生觸摸義肢,感受殘障者的不便與努力,不僅啟發學生自我認識、培養同理心,更藉此傳遞一份生命教育,從罹患骨癌到乳癌,至今已6次罹癌,每當治療副作用造成身體不適時,就會告訴自己「把專注力放在學生上,自然就感覺不到身體的病痛!」對癌症存活者而言 要調整各方面的變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癌症為國人10大死因首位已長達34年,由於醫療的進步、藥物研發日新月異,癌症被治癒的機會越來越高,目前癌症存活者約有60萬人,當他們再次重獲新生之後,也必須學習自我調整或適應身體上、心理上、情緒上、社會上的各種變化。

腋下莫名瘀青 恐為血友病!

腋下莫名瘀青 恐為血友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0歲的嚴先生出生時,因腋下莫名瘀青被檢查證實罹患血友病,上學時他不用參加升旗,體育課只能坐在一邊看同學打球,因為他患有血友病,父母擔心嚴先生出血,拔牙還特地找不會流血的醫師,沒想到不但血流不止還差點喪命。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 容易流血不止嚴先生表示,他現在很感謝健保資源的支持,讓血友病患可以減輕籌措龐大醫藥費的壓力,這些刻骨銘心的抗病歷程,嚴先生沒有怨天尤人,他選擇用「感恩、惜福」的態度轉換,並將40年來與血友病相處的歷程化成文章,寫出一篇動人的作品,獲得今年血友獎學金「我與血友病」寫作獎特優殊榮。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暨特殊血液病防治中心主任邱世欣醫師表示,血友病是一種先天遺傳性血液疾病,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造成血液不容易凝固,受傷容易流血不止。病患多為男性 運動恐增流血風險目前全台約有1,000多名血友病患者,大多為男性,彰化基督教醫院血友病暨血栓中心醫師林敬業指出,運動有可能增加流血的風險,但只要好好跟醫療團隊討論,選擇合適的運動並學習正確預防方法,還是可以跟正常人一樣活動。社團法人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理事長林旭科表示,協會每年活動,除了讓病友發揮繪圖創意外,也能透過塗鴉來紓解壓力、轉換情緒,血友病獎學金頒獎典禮每年持續舉辦,已獲得相當多病友及家屬的高度認同,也感謝政府及企業共同響應這個活動,鼓舞病友勇於分享自己和開創美好新生活。

分辨真假肉鬆 可用這方法!

分辨真假肉鬆 可用這方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日常生活常少不了肉乾、肉鬆這些肉類加工食品,但現在的肉鬆,豆粉居然比肉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過去沒有什麼冷凍設備,當漁獲量高時,就做成魚乾、魚鬆以方便保存。肉品難保存、鮮肉價高 因而產生肉鬆同樣的,拜拜殺豬後吃不完,除了做成香腸、肉乾之外,最後剩下的碎肉就是肉鬆的主要來源,當時環境保存肉品不是那麼方便,加上新鮮肉品相對價格高昂,於是加工後的肉鬆或魚鬆就蓬勃而生。肉鬆和魚鬆幾乎很少用好魚或好肉來做,原因很簡單,好肉、好魚新鮮現吃都來不及,怎麼有可能拿來做加工食品?使用次等的豬肉和魚肉,但又為了讓魚鬆、肉鬆好吃,就會加入大量的豬油來快炒,好讓這些肉品產生酥香的口感,並加入大量的糖、味精、醬油調味。劣質肉鬆 主要成分竟是豆粉成也是鬆,敗也是鬆,就是因為肉鬆鬆鬆的,裡面放什麼,讓人摸不著邊際,不少不肖業者開始動腦,大賺黑心錢,肉鬆有肉、油、醬油、糖等基本材料,為了降低成本,使用不新鮮的魚肉、有問題的病死豬肉,再用劣質的植物氫化油或問題香豬油來炒酥香,誇張的是,早餐店三明治、飯糰包的劣質肉鬆,主要成分居然是豆粉,肉反而變成添加物。市面上的肉鬆一斤7、80到5、6百都有,價差達7、8倍之多,根本就是一種變相的詐欺行為,長期吃下這種問題肉鬆,對身體的傷害日積月累,會用豌豆粉、豆粉取代肉鬆,都是成本考量,因為豆粉的價格只有豬肉鬆的1/10,肉炒乾了變成鬆,自然重量就輕了,加入豆粉,可以增加重量賺更多錢。摸起來酥酥成坨的 吃起來酥酥的不肖商人長久以來如此囂張,是因為加入豆粉魚鬆或是肉鬆中一起炒的碎碎,乍看之下,分辨不太出來,但若是仔細看,你會發現上等的肉鬆有細細的纖維,摸起來酥酥成坨的,吃起來酥酥的,但口中還留有殘渣,絕對不是那種粉狀不成坨,放入嘴巴入口即化,完全不需要咀嚼的細粉末。若是用科學方法來辨證,可以將買回的肉鬆加入碘酒,如果從褐色轉變成藍綠色或是藍色,就代表肉鬆有加入豆粉,碘酒遇到澱粉會變成藍色,而豆粉含有澱粉,因此會變色,如果肉鬆檢測後還是褐色,代表肉鬆中主要是含蛋白質的肌肉細胞,所以不會變色。自製肉鬆 可用好油、好醬油來炒普通肉鬆主要用魚肉和豬肉來炒製,喜歡脂肪量低的,也有雞肉鬆可選擇,肉鬆是牙口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子配飯、佐食很方便的食品,肉鬆常用在稀飯、三明治、麵包、飯糰中。至於現代人擔心肉類食品加工,會有一堆防腐劑和添加物的問題,可以嘗試著自己炒肉鬆,自製的肉鬆,除了可以買新鮮有甜度的豬肉、魚肉之外,還可以用好油和好醬油來炒,甜度大小也可以自己控制。(本文摘自/吃對很重要!教你辨識日常食物的42種方法/遠流出版)

抗眼睛老化 多吃黃綠色蔬果

抗眼睛老化 多吃黃綠色蔬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眼睛是靈魂之窗,眼睛失去健康,日常生活大小事,都會變得很困難,要預防眼睛提早老化,營養師周千欽建議可從三餐飲食著手,例如綠色蔬菜的菠菜、芥藍、地瓜葉,以及木瓜、鳳梨、芒果的橙黃色水果,都有助對抗自由基、保護眼睛。 不良用眼習慣 加速眼睛老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周千欽表示,眼睛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老化,而不良的用眼習慣更加速傷害,例如紫外線、藍光等光源,都會使眼睛細胞過度氧化產生自由基,導致視力減退、模糊,甚至引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而造成失明。 自由基是眼睛老化元兇周千欽營養師強調,自由基是眼睛老化的元兇,外出時應避免紫外線直接曝曬眼睛,也要減少使用電腦、平板電腦、及智慧手機等3C產品,另外,日常飲食多攝取黃綠色蔬果,也有助抗氧化,達到保護眼睛功效。 黃綠色蔬果能抗氧化周千欽營養師舉例,菠菜、綠椰菜、芥藍菜、豌豆等深綠色蔬菜,富含葉黃素,而木瓜、鳳梨、芒果、柑橘類、柿子等橙黃色的水果,富含β-胡蘿蔔素,都能降低視網膜氧化傷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醫訊/自我照護學習營癌因性疲憊衛教講座

醫訊/自我照護學習營癌因性疲憊衛教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因性疲憊成因相當複雜,患者常會感到無力、強烈疲勞感,約有80%癌友會出現這種狀況,生活當中提不起勁,吃飯咬不動,走路常要休息,都可能是癌因性疲憊,嚴重可能影響營養的吸收,讓治療變得吃力。由血液腫瘤科醫師林烱森,分享癌因性疲憊症的相關概念及因應方式,並由心理腫瘤諮商心理師邱玉菁教導如何身心調適,歡迎病友及家屬們踴躍參加。名稱:自我照護學習營癌因性疲憊衛教講座時間:105年12月10日 星期(六) 上午09:30-11:30地點: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馬偕樓第四講堂(新北市淡水區民生路45號)洽詢:蘇社工師 (02)2809-4661轉2986(活動免費,需事先電話報名。)

初經太早 患乳癌率恐高4倍

初經太早 患乳癌率恐高4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乳癌的發生非來自單一原因,除了遺傳基因、個人因素之外,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環境也有莫大關係,這些因素,多少都與雌激素有關,而了解可能導致乳癌發生的原因,有助女性朋友預防或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乳癌的死亡率,就乳癌的防治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乳癌罹患人口逐漸朝向年輕化乳癌的罹患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台灣女性乳癌最常發生年齡約在45~55歲之間,但近年來,在30~40歲的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比例增加,甚至還出現未滿20歲的年輕案例,顯見台灣乳癌罹患人口逐漸朝向年輕化。家族中有人得過乳癌者,尤其是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則個人得乳癌的機率相對增高,是一般人的2~3倍,這可能是因為家族成員擁有BRCA-1、BRCA-2或其它致癌基因的關係。初經年齡晚1年 乳癌罹患率可少20%12歲前第1次月經來潮或55歲以後才停經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較高,初經年齡每晚1年,乳癌的罹患率約可減少20%,換句話說,初經在12歲以前且很快就規則的女孩,乳癌的罹患率幾乎為初經晚於13歲而且很久才變規則者的4倍,停經早於45歲的婦女,乳癌罹患率僅為晚於55歲停經者的一半。而這都和雌激素有關,雌激素過多,是引發乳癌的一個關鍵因素。雌激素與黃體激素是卵巢分泌的兩種最主要荷爾蒙,其中,雌激素的多寡與乳房的變化有密切關係,被認為是乳房癌化的主要危險因子。對乳癌細胞而言,雌激素受體(ER)如同乳癌細胞上的一種「開關」,一旦雌激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後,就會啟動這項「開關」,活化細胞內一連串的訊息路徑,進而促使乳癌細胞快速地生長甚至轉移。早生育的婦女 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而初經較早及停經較晚者,行經時間比較長,相對地受雌激素刺激影響的時間比較長,乳癌的罹患率也較高,早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統計發現,初次生育在20歲以前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一半,第2胎以後的生育則對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沒有什麼影響,而未曾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則與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婦女相當。至於高齡產婦為何會成為危險因子?主要是因為到了高齡時才孕育第1胎,年齡又接近台灣女性乳癌的高峰期,月經的期間相對較長,受雌激素刺激的時間也就愈長。(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塑膠袋盛熱湯 恐誘發乳癌!

塑膠袋盛熱湯 恐誘發乳癌!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國外研究發現,正在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稍高,但停藥10年後,乳癌發生率與一般婦女相同,至於荷爾蒙替代療法雖可降低更年期不適症狀,但長期(5年以上)使用複合型(複方)荷爾蒙替代療法(雌激素與黃體素合併使用),會輕微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常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 恐增乳癌風險不過,在停用5年後則危險率降至正常範圍,而使用未達5年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對於無子宮而單獨使用雌激素者,也不會增加乳癌發生率。常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婦女會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而且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婦女的2倍,乳癌和攝取過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動物性食用油,如牛油、豬油等,若食用過多,會增加乳癌的罹患率,此外,炸雞、薯條、甜點等高熱量食物都會增加脂肪量,而脂肪量和雌激素呈正比關係,脂肪愈多,雌激素愈多,也就增加罹患乳癌機率。停經後增胖10% 罹癌機率上升1.5倍規模的實驗報告發現,女性停經後只要增胖10%,罹患乳癌的機率上升1.5倍,原因在於肥胖導致高脂肪,使得過多雌激素從脂肪裡製造出來,此外,成年後體重增加超過10公斤的婦女也較不超過2公斤者,高出40%的乳癌罹患率。酒精會增加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每天攝取酒精超過14克(約等於354毫升啤酒或147毫升葡萄酒或44毫升烈酒),又沒有攝取足量葉酸的婦女,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抽菸的女性也較易罹患乳癌。一般來說,抽菸超過5年以上、或長時間大量吸菸(一手及二手菸),乳癌的發生率都會增加。生活、晚婚、離婚 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緊張的生活、晚婚、離婚、不孕、失去工作、遷居、家屬及親近朋友死亡等與增加乳癌的危險有關,因為壓力增加會改變免疫系統,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很多乳癌患者的癌細胞與女性荷爾蒙的多寡有關,這些女性荷爾蒙的來源,有部分來自環境荷爾蒙。所謂環境荷爾蒙,是指透過環境及食物進入人體,產生類似荷爾蒙作用干擾內分泌系統的人工化學合成物質。小心環境賀爾蒙日常生活充斥了許多環境荷爾蒙,如:殺蟲劑、農藥、殺菌消毒劑、二手菸、化妝品、清潔劑、廢氣、塑化劑、食品添加劑、金屬…等,尤其國人很喜歡使用塑膠製品,但塑膠製品釋放的環境荷爾蒙可能會增加乳癌機率,如:用塑膠袋盛熱湯,飲食中吃下塑膠遇熱溶出的化學分子,都可能會轉化成女性荷爾蒙,誘發乳癌發生。(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改善不孕 子宮鏡增65%懷孕率

改善不孕 子宮鏡增65%懷孕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1歲潘姓女患者,本身是雙胞胎中的妹妹,大兒子已經3歲,2年多前一直就想要再生個孩子,卻一直無法如願,進行腹部超音波與子宮鏡檢查後,確診患者子宮內膜有約2公分的瘜肉,充斥在子宮腔內導致無法順利懷孕,安排進行子宮內膜瘜肉切除手術,手術順利完成,且患者復原良好。不孕症 10%~15%是因子宮內膜病變術後半年,患者就如願懷孕,而且還是雙胞胎,10月中旬也順利生下了2名健康的男寶寶,不僅潘姓患者高興,而且丈夫與其家人也都非常歡喜地迎接新生命的到來。童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張永玲表示,不孕症病人中,有10%~15%是因為子宮內膜的病變,常見的疾病有子宮肌瘤、子宮沾黏、子宮瘜肉、子宮畸形等,子宮內膜為胚胎著床的地方,所以子宮內膜出現病變時就會影響懷孕。子宮鏡手術後的懷孕率為65%不孕的病人除了做精液分析、卵巢功能及輸卵管檢查外,也不可忽略了子宮內膜檢查,檢查後若發現有子宮內膜病變,則可進行子宮鏡手術來治療,子宮鏡手術經由陰道進入子宮內膜,不會讓腹部出現傷口,有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病變經由子宮鏡手術後的懷孕率為65%。非經期出血、經期時間長、量多醫師呼籲,子宮內膜病變會出現非經期出血、經期時間延長、月經量過多及難以受孕等症狀,而內膜病變有3.5%的癌變可能性,所以當身體出現不正常或不規律的情形時,要儘快到婦產科接受專業且完整的檢查。

胃酸「燒」擾 高10.8倍罹癌率

胃酸「燒」擾 高10.8倍罹癌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年僅28歲的何先生念書時期,就會在半夜感到胃酸在胸口灼燒,短短5年內就到急診室報到超過10次,面對超時工作和繁重的業務,2年前已經確診患有胃食道逆流,仍選擇自行購買成藥備用,感受到症狀了就吃藥、紓緩了就停藥,使他至今仍然飽受酸液逆流「燒」擾之苦。1周1次火燒心 罹食道腺癌機率高7.7倍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建華醫師指出,長期罹患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腐蝕性傷害,從而提高食道病變和致癌的風險,包括巴瑞特氏食道和食道腺癌。研究顯示,1周出現1次以上火燒心或胃酸逆流症狀者,罹患食道腺癌的機率為沒有症狀者的7.7倍,若火燒心或胃酸逆流的症狀出現在夜間,則相較於沒有夜間症狀者有10.8倍罹患食道腺癌的機率。5成患者 無法配合固定服藥時間陳建華醫師強調,控制夜間症狀是治療胃食道逆流的重要目標之一,目前的主要治療藥物為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傳統PPI需要於飯前15~30分鐘服用,但是有5成患者服用傳統藥物時,無法配合固定服藥時間。在未有醫囑的狀況下,患者自行增加用藥量,主要是因為症狀無法得到持續控制(73.4%)和夜間症狀無法被控制(39.1),用藥安全存在隱憂!新一代長效藥物 可提高藥物順從性陳建華醫師表示,全天候的良好控制相當重要,以新一代長效PPI藥物為例,服用時間不受限制,症狀控制達24小時,方便配合現代人的作息,可提高藥物順從性和改善治療效果,目前已有健保給付,為胃食道逆流患者提供治療新選擇。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

愛抽菸喝酒 年輕人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飲食西化的結果,國內竟然每18分鐘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依據2009年至2013年的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從2009年每10萬人有76.4人罹患上升至2013年的99.2人,大幅增加了30%!因此民眾需更加重視,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抽菸、糖尿病、高膽固醇為危險因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李貽恆教授表示,高血壓、抽菸、糖尿病還有膽固醇升高,是目前影響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治療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腦中風的發生率在逐年下降當中,整體心肌梗塞發生率也沒有明顯升高,但值得注意的是,40~49歲青壯年人口的族群,心肌梗塞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壞膽固醇堆積過多 容易血管阻塞血脂異常常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血脂中的壞膽固醇堆積過多時,容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造成血管彈性不足,容易血管阻塞,在台灣,高血脂的控制率不甚理想,2010年台灣二級預防患者動脈粥樣硬化(T-SPARCLE)登記調查中,只有54%的病人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到正常值100 mg/dL以下。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教授指出,高血脂症狀較容易被民眾忽略,想要了解血脂數值,可利用定期抽血檢查,檢測血脂當中的總膽固醇數值,提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少喝酒 有助降三酸甘油脂李貽恆教授表示,對於高風險病人,如有發生過心臟病或缺血性腦中風、糖尿病等,要嚴格控制膽固醇,經由藥物的控制,做膽固醇有效的下降,同時應該戒菸,改善生活習慣。另外規則運動、減少酒精攝取、體重控制,對於減低身體裡的三酸甘油脂也幫助非常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