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夜間運動30分 有效解除疲勞

夜間運動30分 有效解除疲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想各位當中有很多人都曾有以下的經驗,當疲勞累積時,人就變得容易發怒,疲勞與壓力會讓自律神經呈現混亂,因此人累積疲勞當然就容易發怒,為了控制怒氣,就要每天下工夫自我修復,以免疲勞累積,這點很重要,所謂的自我修復,其實並不需要特別的道具。30分鐘放空自己 自律神經就趨於安定為了有效地自我修復,我建議把所有的活動以30分鐘為單位來分割,然後化為行動,因為30分鐘不會太長也不算太短,是整頓一項工作剛好夠用的時間,過了下午4點,我想很多人就會因為疲倦導致工作停頓不前,但是即使如此還是得繼續手中的工作,我通常在這時候會設法休息30分鐘。設定鬧鐘或計時器,剛好就在30分鐘內,什麼都不做、只是放空自己,這樣做之後,自律神經就趨於安定,30分鐘後身體就可以重新開機,當然無法消除全部的疲勞,但是一旦自律神經可以重開機,就可以恢復精神集中力。夜間輕微運動 可以解除肌肉僵硬至於解除因工作產生的疲勞的方法,我的建議是晚間走路30分鐘,在吃過晚餐到就寢之前,請以緩慢的速度走路,我大概都是以30分鐘走完大約2公里的路程,或許有人會擔心工作之後已經累了,回家之後根本沒有體力可以運動,但是晚上運動好處很多呢!白天會因為工作感到疲累,主要是長時間採用相同的姿勢導致肌肉僵硬、血液循環變差的緣故,如果在夜間做點輕微的運動如散步,就可以解除肌肉僵硬,末梢血液循環也會變好,結果是運動反而比不運動更可以消除疲勞。血液循環變好 自律神經的活動會改善利用晚上運動比不做任何運動,夜間的睡眠品質更好,在睡眠時間內消除疲勞的效果也比較高,但是請不要從事太劇烈的運動,例如,可以散步但不要慢跑,晚上是副交感神經應該活絡的時刻,如果做劇烈運動會導致交感神經活躍,產生反效果,走路時也建議選擇安靜的場所,以免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大家總認為早上運動比較好,不過就結論來看,晚間運動的效果比早上來得好,因為早上運動可是伴隨著許多風險呢!早上是交感神經較活躍的時刻,此時血管收縮、肌肉較僵硬,因此比較容易受傷,以前很多運動部門都喜歡在早上練習,但是因為受傷的風險很大,目前多數的案例顯示,最早至少也要超過早上10點,才開始展開晨間練習。早上運動 容易變得焦慮早上是最容易發生心肌梗塞的時刻,跟醫療有關的人應該都知道,早上運動是相當危險的,早上做運動還有一個缺點,到了開始工作時身體也開始感到疲累,我過去也曾試過早上運動,但是因為在疲倦的狀態下上工,明顯感覺到工作的精準度下滑了,因為疲勞,所以也容易變得焦慮,我認為早上運動對工作絕對沒有幫助。(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搞定腸躁症 內外治療才有效

搞定腸躁症 內外治療才有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目前已經有科學研究強力支持腸躁症和壓力會互相作用的理論,「食物不耐症」或「腸道菌叢失衡」在消化系統中所引起的發炎,會製造許多不同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幫助炎症的傳播。造成身體不適的發炎物會刺激腦部腺體其原理如下:當這些化學物質進入血液、或是啟動身體的免疫防禦反應而形成「免疫複合體」時,免疫複合體會進入血流中,此時大腦的「下視丘」會偵測到這個動作(下視丘負責控管腦下垂體的活動,而腦下垂體是身體激素的總指揮)。下視丘一接收到身體有發炎的狀況時,就會釋放對抗發炎的激素,這種激素就是由腎臟上方的「腎上腺」所製造的「皮質醇」(可體松),在腸道中造成身體不適的發炎物會刺激腦部腺體,此時大腦會下令腎上腺製造更多的壓力激素。壓力因素 會提高腎上腺疲勞發生率如果這只是偶發事件,是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的,然而要是反覆發生,就會導致「過度壓力反應」,也就是正常的壓力反應會變得太容易、太常受到觸動,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因素,還會讓腸道中的痛感提高「腎上腺疲勞」發生的機率。醫界誤以為只有在發生「庫興氏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或「愛迪生氏症」(腎上腺機能不全)時,腎上腺的運作才會有問題,更糟糕的是,升高的皮質醇會減少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分泌濃度,進而阻礙腸黏膜的修復。腸躁症導致的壓力會在腸道內觸動神經腸躁症還會引起另一種身體機制:由腸躁症所導致的壓力會在腸道內觸動立即性的神經刺激,腸道對人類非常重要,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大腦」,因為腸道中有數量龐大的神經可以接收或傳導訊息。如果胃部或腸子感到不舒服,「中樞神經系統」會在瞬間接收到這個訊息,此時身體會處在「交感神經模式」,當你感到受威脅,需要進行搏鬥或逃跑時,身體也是處在同樣的備戰模式。這個「警戒」模式會把預備供給消化系統的血液轉到身體的大肌肉群,一旦消化功能缺乏血液的幫助時,就會加速惡化舊有的消化問題,形成惡性循環,罹患腸躁症一段時間後,患者承受的就不只是外在的生活壓力,還得加上體內製造的壓力因子,在大多數的腸躁症療程中,得同時內外治療才能得到最佳療效。(本文摘自/食物不耐聖經/大寫出版) 

長期壓力大 應激反應恐傷身

長期壓力大 應激反應恐傷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家都知道壓力太大不是好事,但壓力的危害並非像肌膚上的傷口,肉眼可見,壓力對身體有怎樣的危害?可以危害到怎樣的程度?很多人並不十分清楚。壓力會導致呼吸急促 減少氧氣的攝入人處在壓力之下,體內的荷爾蒙和新陳代謝會發生變化,引起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身體一些部位的血液會因此改向而流入腦部、心臟和肌肉,使人異常興奮,壓力還會導致呼吸淺而急促,進而減少氧氣的攝入。這些變化被稱為「應激反應」,它們會使人變得警覺、注意力集中和反應靈敏,但如果人經常處於壓力之下,應激反應就會持續處於啟動狀態,對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癌症、心臟病、高血壓都跟壓力有關壓力還會阻礙氣(細微能量)和血液在全身的流動,造成局部或全身的堵塞,這將使身體某些部位失去活力,為疾病的發生提供良好的環境,事實上,有好多健康問題都與壓力有關,比如癌症、心臟病、高血壓、甲狀腺問題、肥胖、免疫力降低、消化不良等,據統計,目前,美國就醫的人群中,75~90%都患有與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壓力的危害不僅限於身體的健康方面,有證據顯示,長期的壓力是臨床憂鬱症和其他心理問題的潛在致因,明白了壓力過度對身心健康的極大危害,我們就會開始重視舒緩和調節壓力,以改善身體狀況。(本文摘自/蕙蘭瑜伽/原水文化出版)

餐前做運動 有效降低食量!

餐前做運動 有效降低食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運動雖然有益健康,可是並非減肥的主要工具,什麼意思呢?以慢跑而言,心跳速率要達到每秒130下(有點喘的狀況),每公斤體重1小時才消耗7大卡。慢性壓力會增加食慾一個80公斤的人,慢跑半小時,也才消耗280大卡的熱量,連一碗白飯的熱量都不到!因此,除非你是運動員,不然對一般上班族而言,若沒有天天跑,運動很難成為瘦身的主要工具。但運動還是很重要,記得前面說過慢性壓力會增加食慾嗎?通常上班時間越緊繃的人,下班後就越懶得動,只想吃飽飽,變胖後更懶得動,要打破這惡性循環,可以從散步開始。輕運動可鍛煉體力 加速新陳代謝對於下班後疲累的身體,這種輕運動有助於提振精神,除了鍛煉體力,還能加速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運動能直接燃燒的熱量雖然不多,卻可以產生腦內啡,對抗壓力造成嗜吃高熱量食物的慾望。另外,很多人以為運動完後食慾會大開,其實錯了!一個壓力大的人運動完後,食量反而會變小,所以我一向在餐前做運動(有氧運動完後半小時再進食),就能不費力的降低食量,記住,有氧運動15分鐘,就可以產生腦內啡。(本文摘自/我這樣吃外食,肉鬆醫生變型男/大是文化出版) 

穩定精神抗憂鬱 巧克力做得到

穩定精神抗憂鬱 巧克力做得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只要改善腦內啡就能對抗壓力性肥胖,運動燃燒的熱量雖不多,卻可產生腦內啡,提升睡眠品質,對抗逐漸老化造成的代謝下降,但還有一個會造成食慾失控的原因,那就是壓力。急性壓力湧現 人會因此變瘦急性壓力湧現時,會使交感神經亢奮、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好面對緊急狀況,導致肌肉過度使用、熱量消耗、脂肪燃燒,照理說,人會因此變瘦,可是生物要生存,不可能讓自己無止盡變瘦,所以當急性壓力變成慢性長期的壓力後,體內就會分泌一種物質,叫作「神經胜肽脢Y」(神經肽Y)。食慾大開 專吃高熱量和高脂肪食物它不但促使我們食慾大開,而且還專挑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吃,脂肪堆積下來,要不胖都很難,以前我每次值完壓力超大的夜班後,都會非常想吃重口味、超甜或油炸的東西,相信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吧!至於長期的壓力來源,除了工作外,也可能來自家庭、經濟、感情因素,當這些因素無法改變時,常常出現失控的食慾,因此,我要告訴你如何改善腦內啡,來對抗壓力性肥胖。壓力性肥胖的良方 增加幸福的腦內啡腦內啡是大腦分泌的一種氨基化合物,有助於止痛和產生愉悅感,能夠平衡壓力帶來的痛苦,作用如同嗎啡、鴉片,但無害,馬拉松選手在長時間疲勞的路跑中,突然感到疼痛消失,甚至輕盈快活,可歸功於腦內啡分泌,相較於穩定精神狀態、掃除憂鬱的血清素,腦內啡則是讓人有幸福感,對事情有高度期待。其實腦內啡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有點像雞生蛋,蛋生雞,做快樂的事情,會促進腦內啡的分泌,而腦內啡分泌後,又讓你產生充滿幸福感的正向循環,下面就要告訴你目前研究發現,和腦內啡的分泌有正相關的事物。巧克力和辣椒/巧克力和辣椒,是目前公認2種可以增加腦內啡的食物,你會發現嗜吃巧克力和辣的人,通常很難戒掉,因為這2種食物產生的腦內啡效應,就跟吸鴉片成癮的人一樣,所以要吃可以,但一定要適量!談戀愛/香港人有句諺語「有情飲水飽」,是說2人只要有愛情,就算經濟狀況不好,光喝水也不覺得餓,很多人熱戀時感到的快樂,可以抵抗許多身體或精神的壓力,因為談戀愛可以產生腦內啡。冥想、打坐、聽輕音樂/讓心靜下來、穩定情緒,身體放鬆後,腦中就會釋放出α波,而腦內啡也會跟著分泌,自然能產生快樂感,把壓力拋開,很多宗教都會放輕音樂,教人冥想打坐,就是這個道理。針灸/中醫的針灸,有麻醉止痛的功效,也和刺激腦內啡生成有關。(本文摘自/我這樣吃外食,肉鬆醫生變型男/大是文化出版)

別被騙 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

別被騙 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句俚語:「小時候胖不是胖」,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根據臨床追蹤調查,身材肥胖的學齡兒童,有50%的機率將來成人仍為肥胖者,青少年時期身材肥胖者,則有75%的機率將來成人仍為肥胖者。成長階段的肥胖 連脂肪細胞都會增多這是因為成長階段的肥胖,除了脂肪細胞的增大外,連脂肪細胞都會增多,脂肪細胞的增大可以藉由節食及運動來縮小,但脂肪細胞一旦增多,就幾乎不能改變了,所以正確的說法應為「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才對。從小就肥胖 罹患糖尿病機會高前面講到過度肥胖除了可能影響轉大人之外,研究顯示,從小就肥胖的孩子,將來長大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不孕症、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的機率會較一般人要高。1) 心血管疾病方面/研究顯示肥胖兒童的血壓要比同齡體型正常者要來的高,而少年肥胖者在成年後罹患高血壓的風險要較少年非肥胖者機率高上9~10倍;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高上2倍。2) 骨骼系統/在青春期前,生長板尚未密合,本應還有成長的空間,但肥胖容易骨骼負荷過重,不但影響長高,甚至造成骨架異常。再加上因體重負荷過大,造成脛骨彎曲的例子亦有所見,甚至有腰痛、膝痛、走路不穩等症狀,都是因過度肥胖所引起。3) 內分泌系統/嚴重肥胖的孩子會常伴隨有胰島素抗性的現象,所謂胰島素抗性便是指人體中利用、儲存和產生能量的組織無法和胰島素正常反應,造成糖分在血中含量偏高,再加上高血脂的現象,成人後便有較大機率罹患糖尿病。4) 腸胃系統方面/過量的膽固醇,可能造成膽囊結石,而肥胖者亦常見有「肝包油」的情形,也就是所謂的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堆積了三酸甘油脂的油泡,若不即時控制,將來可能會演變成肝炎、肝癌、肝硬化等嚴重疾病,而青少年時期即為肥胖者,將來發生這類疾患的機率,又較同齡非肥胖者高上1.5倍。5) 肺與呼吸功能/臨床上統計約有3成的肥胖兒童會有氣喘,另多數的肥胖兒童肺活量亦較同齡者差。而肥胖的兒童也常伴隨有睡眠品質不佳的情形,因為肥胖的緣故,使咽喉附近的軟骨組織阻塞呼吸道,使上呼吸道變得狹窄,進而引發鼾聲,甚至呼吸中止,於是便常在睡夢中醒來,醒後會恢復正常呼吸,類似情況一個晚上發生個好幾次,影響睡眠品質,就會連帶影響了生長激素的分泌,及早晨學習的精神力、專注力。(本文摘自/轉大人/凱特文化出版)

眼睛疲勞 赫照輻射可改善!

眼睛疲勞 赫照輻射可改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連續進行使用電腦等精細工作以後,覺得眼睛疲勞時,大家都會怎麼做?眼睛疲勞的時候,眼睛周圍會感覺熱烘烘的,所以有些人以為冰敷比較舒服,便拿冷凍過的毛巾敷眼睛,冰毛巾敷上眼睛的瞬間冰冰涼涼的,或許很舒服,但我不建議大家這麼做,尤其更絕對要避免長時間冰敷眼睛!冰敷太久 眼睛再也無法對焦曾經有位嚴重老花眼的病患一天冰敷眼睛15分鐘,結果調節能力衰退,眼睛再也無法對焦了!不過,剛敷上去的時候的確很舒服,所以請淺嘗即止,覺得舒服就停止,我推薦大家的是熱敷眼睛的方法。保持眼睛的血液循環順暢,是維護眼睛健康的基本要件,所以必須溫熱眼睛周圍,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當眼睛感到疲累的時候,或是一天結束要讓眼睛休息時,就拿熱毛巾敷眼睛,或戴上熱敷眼罩溫熱眼睛周圍吧。血液循環變好 才能紓緩眼睛疲勞熱敷眼睛四周只能暫時地消除眼睛疲勞,要促進頸部到肩膀的血液循環,還必須讓身體從內部溫暖起來,全身的血液循環變好了,就可以緩和眼睛疲勞及肩膀痠痛,對大腦也有好處。我用過一種遠紅外線的溫熱治療儀器,有一些因眼底出血所苦的病患,即使動了雷射手術也不見起色,然而使用遠紅外線照射之後,就因為血液循環改善而迅速痊癒了。兆赫輻射是高頻波 含有遠紅外線兆赫輻射是一種非常高的頻波,含有遠紅外線,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會發射出這種輻射,人類當然也不例外,約10年前發現偵測兆赫輻射的方法後,對於其用途的研究便不斷進行著,而且日新月異。由於兆赫輻射就像X光一樣,對身體的負擔較小,所以可以應用在檢驗上,除了這類物理性的應用以外,也被預期能運用於預防醫學領域,比方說用來修復細胞,或抑制癌細胞增殖。更深入身體 可改善眼肌血液循環兆赫輻射可以比以往的遠紅外線更深入溫暖身體內部,因此,應該也適合用來改善有許多毛細血管分佈的眼睛的血液循環。(本文摘自/別讓眼睛過勞死!/平安文化出版)

駕馭自我暗示 健康效果看的到

駕馭自我暗示 健康效果看的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暗示,或者更確切地說,自我暗示,是個相當新穎的議題,不過,它同時也是個古老的觀念,說它新穎,是因為時至今日,它一直被錯誤地研究,因而導致許多錯誤的理解,說它古老,是因為它的存在可追溯至人類初出現在地球時。是與生俱來的力量 奇妙又無法估計自我暗示其實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更明確地說,它是一種奇妙又無法估計的力量,而且會根據不同狀況引導出最好或最壞的結果,了解這種力量對每個人都有好處,對醫師、高階管理者、律師和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更是不可或缺。恢復心理健康 甚至能引導人回到正軌只要了解如何有意識地運用自我暗示,首先便可避免激發別人產生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不良自我暗示,再者,如果能有意識地激發良好的自我暗示,即可使病人恢復健康,讓精神狀態不穩定、行為偏差,或是曾經受到自我暗示影響的受害者等,恢復心理健康,甚至還能引導有誤入歧途傾向的人回到正軌。用心檢視 就能證明無意識自我的存在要正確了解自我暗示,就必須知道我們身上存在著2個截然不同的自我,這2種自我都是有智能的,只是一個是有意識的,另一個則是無意識的,通常,無意識自我的存在是被忽略的,但只要用點心思檢視某些特定現象,很容易地就能證明無意識自我的存在。大家都聽說過夢遊,也都知道夢遊者會在晚上起來——事實上卻沒有醒來,起床後,不論有沒有穿好衣服,他都會離開房間,做出某些行為或完成某些工作,然後再回房上床睡覺、第2天,當他發現自己前一天沒做完的事已經完成時,還會露出驚訝萬分的表情,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把事情做完了!除了無意識的力量(事實上,就是他的無意識自我),他的身體還會聽命於什麼力量呢?醉漢瘋狂攻擊 也是無意識造成的現在,讓我們檢視一下有酒精戒斷症候群醉漢所發生的常見案例,一名醉漢發狂似的用身邊所拿得到的武器,如刀子、鐵鎚或斧頭,瘋狂攻擊不幸正好在他周遭的人,一旦攻擊結束,人也清醒恢復理智後,他會驚恐地看著四周的屠殺現場,完全無法理解這一切都是他做出來的,難道這不是這個可憐人的無意識自我,讓他做出這樣的事來嗎?(本文摘自/暗示療法的奇蹟:一種喚醒你內在身心療癒的力量,效果非常驚人!/柿子文化出版)

做好情緒管理 別當橡皮擦媽媽

做好情緒管理 別當橡皮擦媽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女孩握筆的方式終於符合我的要求後,我發現她的字寫得太醜了,我眉頭皺了皺,想也沒有想就拿起橡皮擦毫不留情擦掉,前幾次,女孩都沒有提出意見反駁,直到我再度朝她寫的字開槍時,她突然壓住我的手,眼眶已經噙了眼珠:「媽媽,那幾個字是我好不容易寫完的哎,被你擦掉我又要重新寫......」不輕易對孩子眼淚妥協我在教她怎麼寫得一手好字,不能輕易面對她的眼淚就妥協,我故作輕鬆地回答:「那就重新寫就好了!」女孩的眼淚掉下來:「媽媽,這樣我會寫很久,而且永遠都寫不完的......」「沒關係,我可以陪著你一起寫,你慢慢寫。」女孩果真「慢慢寫」,手痠,口渴,假意去廁所,各種藉口層出不窮,也澈底摧毀了我的耐心,在她再度起身去倒水之際,我拉住她的手說:「把字寫完好不好?」「根本就寫不完,我一邊寫你一邊擦。」「我也是為你好!你知道寫好字對你的將來有多重要!」情緒管理失控 講道理以「我」為基礎女孩哭著放下鉛筆,倔強得怎麼也不願意再寫一個字,我的情緒管理器在此時也失控,我看著女孩說:「你自己把所有的字都寫完,寫滿3頁才可以!如果寫得不好看,我等一下一樣會把它擦光光!」女孩委屈地哭起來:「媽媽,你不可以這樣!我寫得很累!」我陪同且糾正她寫字,她非但不感激還覺得委屈的是她?此時,我們2個人都帶了怒的情緒,我此時講出來的絕大部分的道理一定都是以「我」自己為基礎的,不如都先冷靜一下,我回房間,女孩待在書房。成績被否定 忽視別人的成果過了半小時,我的怒氣也消了大半,我才重新走進書房,女孩的字雖沒有寫滿3頁,但每一個字都非常工整,大概也是在向我證明或抗議,不可以再擦掉她辛苦寫的字,我突然覺得自己剛才的怒意好幼稚,我到底是憑什麼跟有什麼資格,可以擦掉她的字呢?成人或許已經擁有處理情緒的渠道,但是我的女孩呢?她最信任的人是我,最親密的人亦是我,我不管不顧地成為蠻橫的「橡皮擦媽媽」,像個流氓土匪擦掉她的所有成果,她的情緒該安放在哪裡?我必須為自己的「野蠻」行為向女孩道歉。保持盡力的態度 都不該被磨滅「姐姐,媽媽不應該擦掉你寫的字,那的確是你一筆一畫完成的,要知道,你所寫的每一筆,都是你辛苦的付出,你覺得自己認真了,盡力去完成了,媽媽覺得只要你保持這樣的態度,不管你的字寫得怎麼樣,我都不會擦掉它。」「你保證嗎?」我點頭鼓勵她:「我看到姐姐剛才的每一筆都寫得非常認真,這麼認真的字,是不應該被擦掉的!」女孩剛才還委屈的臉上有了淺淺的笑意,她拿起鉛筆:「那我把還沒有寫完的字繼續寫完。」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前進女孩從握筆到現在,已經近6年的時光,從最初歪歪扭扭猶如毛毛蟲,直到現在工整地穩在每一塊小方格裡,這其間,我跟另一個自己在不斷地拔河,不止一次地想要拿起橡皮擦,每當那時,我總會想起跟女孩之間的承諾,我信任她,相信她每一筆一畫都盡力完成。人生嘛,誰不曾走過歪扭跌撞的人生,孩子不是我們操控的工具,我們不能要求她們必須照著我們安排的軌道前進,但人生遠遠不僅只有鉛筆與橡皮擦,不是每一次的擦掉重新來過就必然可以獲得更好的未來,人生是放穩自己的態度,將每一筆一畫都盡力地完善、進步。(本文摘自/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時報出版)

越吃越胖 研究:肥胖會傳染

越吃越胖 研究:肥胖會傳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80年代,印度醫師尼基•杜蘭達(Nikhil Dhurandhar)和他的父親一起在孟買經營一家減重診所,經過多年努力,他們行醫的經驗和1985年研究肥胖症的先驅亞伯特•史當卡德(Albert Stunkard)一樣,後者曾說:「那些接受治療的人大多無法減重成功,而那些減重成功的人通常都會復胖。」減肥重點在少吃、精算熱量、運動杜蘭達醫師給肥胖病人的處方都是「少吃」及「精算攝入卡路里」,而且要求他們多運動,可惜肥胖的機轉沒那麼簡單,在杜蘭達心中始終有個謎團:「如果不能靠攝取及消耗卡路里的多寡來維持體重(或減重),那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知道肥胖的成因,進而永久治療?」死掉的雞都比較肥胖正當杜蘭達困惑時,和一位獸醫朋友聚餐時的閒聊,似乎替他點了一盞明燈,那位朋友正在處理眾多雞舍出現的神祕疾病,此病使雞類死亡,危害雞農生計,所以致力於找出疾病的原因與治療方法,發現雞隻死亡前都有過度肥大的肝,以及縮小的胸腺,身體也屯積了很多脂肪,說得簡單一些,死掉的雞都比較肥胖。一種奇怪的念頭湧入杜蘭達腦海──世上的肥胖人口有沒有可能如同雞隻,是被某種病毒感染所造成?他在90年代末期舉家遷至美國,希望可以找到夠分量的研究機構,接受他的想法,進而資助他研究讓雞隻肥胖的病毒。肥胖跟高卡路里飲食、久坐不動有關2001年,杜蘭達在《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發表了上述結果,認為「肥胖是會傳染的」,雖然論點頗具爭議性,但其中潛藏了可以深入的研究的課題,他創造了一個字Infectobesity,用以表達這種經由感染造成的肥胖。這聽了可能很嚇人,但如果你看到過去35年來「美國肥胖人口分布」的地圖,確實給人「肥胖是傳染病」的誤解─它從美國東南部開始擴張,延伸到北部及西部,最後在大都會爆發,不過有人也持不同的看法,認為還是和「易造成肥胖的環境」有關,例如超市販售的高卡路里食物、速食餐廳增多,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配偶變胖 另一半變胖風險也增加37%杜蘭達的論點如果屬實,則肥胖可能因為親密朋友的拜訪、接觸相同食物、觸摸共同物品,甚至因為上過同樣的廁所,而遭受病毒感染,他的研究可能太武斷,因為科學界這幾十年對肥胖的研究,還沒找到真正「一以貫之」的道理。有人認為是心理層面,肥胖的人意志不堅,控制不了自己,不知節制地亂吃,有人認為是腸道細菌不平均,某些細菌不足,造成營養過度吸收,而讓人肥胖,也可能是和你在一起的人影響你,例如配偶變胖,另一半變胖的風險也會增加37%。感染增加肥胖的可能 肥胖的人易於感染以上諸多可能的原因讓人摸不清頭緖,不知如何是好,還好和杜蘭達抱持同一觀點的人並不多,目前可知的相關研究零零星星,最近的一篇是2015年來自土耳其的抽血篩檢,雖然和杜蘭達的論點相關,但樣本數偏少,無法適用於其他地區。引用學者格洛尼(Genoni)在2013年發表於《歐洲小兒科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的論點說明,他認為肥胖和感染是一體兩面(two sides of one coin),感染增加了肥胖的可能,但肥胖的人也易於被感染,就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邏輯,感染或肥胖哪個是禍首,誰也說不準。(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