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骨刺非刺 神經壓迫才致痛!

骨刺非刺 神經壓迫才致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骨刺,是骨頭的「宿命」,這麼說吧,與其把骨刺當是骨頭的「疾病」,不如將骨刺看作是骨頭的「宿命」,骨刺,就是骨頭面對過高的「內力」,不得不作出的無奈選擇。骨頭承受不住「內力」 長出的新骨頭還記得武俠片裡的橋段嗎?兩位武林高手雙手交疊,怒目相向,對手的內力突如排山倒海般湧向主角掌心,只見主角汗珠如豆,腦門出煙,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霎時,背後突然灌入三股各不相同,但一樣強勁的內力,原來是三位救星到了,如魚貫般將雙手搭上主角的背,把畢生的內力都給了他⋯⋯骨刺不是刺?骨刺,就像這幾位救星般,是骨頭承受不住過高「內力」時,身體派來支援,在承受內力最高的地方,所長出的「新骨頭」,而骨刺新生主要的目的,就是藉由周邊新骨的增加,來分散因承受過高內力,而可能受損的「原住骨」負擔。骨刺本身不會痛本質上,骨刺形成本身是無痛的,也就是:骨刺本身不會痛。所以,「我腰痛很久了,醫師說我長骨刺。」聽起來,就會有點奇怪。奇怪的地方,並非患者沒長骨刺,我們絕對相信醫師的判讀,患者的X 光,應該是結結實實有長出骨刺的;但奇怪的地方是,因為骨刺本身不會痛,所以若是將X 光看到的骨刺,當作是腰痛的原因,那邏輯上就會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腰痛是因為長骨刺的「內力」過高換句話說,除非骨刺壓迫到神經,不然一般我們在脊椎X 光中所看到的骨刺,很難被拿來當作腰痛的根源。難不成,解說的醫師講錯了嗎?當然沒講錯,只是講得簡潔了些。「腰痛,是因為長骨刺」這句話,其實是:腰痛,是因為導致長骨刺的那個「內力」過高,使得骨頭周邊的結締組織受損或發炎所產生的。(本文摘自/攻疼新醫:筋骨疼痛專家Dr.Pain帶你找痛源、解痛根、脫離痛海/三采文化) 

初經、變聲前 身高成長是關鍵

初經、變聲前 身高成長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盲目地認為只要時候到了,孩子的身高當然就會長高。」這樣的想法是所有父母都會有的錯覺之一。若疏忽此事,只是默默地等待孩子長大,可能等到孩子都長大成人了,才發現怎麼都長不高。因為這樣來我們中心訴苦的人很多。若只是被動地等待,很有可能就這樣錯過孩子長高的最好時機。良好飲食習慣及好的生活環境可助成長國小入學前是決定孩子身高的關鍵時期。在這之前,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好的生活環境,才能打通長高的道路。幫助骨頭成長,使身高長高的部位叫做「生長板」。生長板位於手臂和腿骨的末端部位,可以說是身高成長的根部。雖然每個人生長板閉合的時期都不一樣,但大致來說,女生在13歲至15歲,男生在15歲至17歲。在這之前,依照每個人營養、運動及如何管理壓力的不同,奔馳在道路上的引擎狀態也會有所不同。生長板閉合前,必須先下手為強長高換句話來說,就是脊椎和腿骨的增長。簡單來說,長高即是因骨頭的增長而發生的事情。通常滿2歲前,1年會長10公分至22公分左右。青春期時1年約可以長7到12公分之後3歲開始至青春期為止,一年約長5到6公分,青春期時1年約可以長7到12公分。但是若生長板閉合,骨頭的增長也會慢慢地停止。父母應透過對孩子正確的成長管理,在生長板閉合前,使用一些可以使身高增長的潛在性方法。女孩子在初經以前,而男孩子在變聲期前是關鍵。青春期是身高暴增的時期,同時也是對外貌變得敏感的階段。這時候孩子若因為身高而有自卑感,不但性格會變得消極,自信感也會跌落谷底。也就是說父母的幫助是非常迫切而且重要的。(本文摘自/睡前5分鐘, 讓孩子多長10公分:韓國火紅體型矯正師公開長高的獨家祕笈,照著做,過了青春期還有效!/出色文化)

醫訊/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

醫訊/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退休的老年人而言,心理與生理如何得到滿足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老了以後,身體毛病逐漸浮現,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可能會出現走不動、骨質疏鬆情形,對於家屬而言,每日的照顧也會逐漸使之筋疲力盡。了解骨頭關結對老年生活的影響及後遺症,是協助得到良好生活品質的最重要議題,此次講座將會由中國附醫骨科醫師陳衍仁,主講「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此次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時間:106年1月11日 星期(三)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抹布沒消毒 細菌量2天達6.3億!

抹布沒消毒 細菌量2天達6.3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用手碰食物不衛生,戴手套就一定乾淨嗎?小心有害物質可能溶出或轉移到食物上!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陳俊榮表示,常用的拋棄式乳膠手套,貼合性比較好,但會有滑石粉沾粘問題,選擇具食品級認證的手套,可避免手套上的風險物質轉移到食物,是維護用餐健康的不二法門。溫度過高 有害物質會釋出隨著現代人外食比例高,用餐環境的整潔與否已成為選擇用餐的重要條件之一,根據「餐飲業者後台清潔衛生大調查」結果顯示,高達6成6餐飲業者有使用拋棄型手套習慣,超過半數會配戴手套處理食材,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市面上有些塑膠手套為了防滑會添加滑石粉,若是配戴此類手套可能會造成食物受到滑石粉汙染。另外因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材質的耐熱溫度為60~80℃,若是配戴PVC手套料理高溫食物,容易有塑化劑釋出,造成食物受到塑化劑的汙染。抹布沒消毒、晾乾 細菌增6.3億小吃店、餐廳在接待客人時,會利用抹布整理桌面,油膩的桌面經過抹布來回擦拭,很可能將細菌由一小部分帶到整個桌面,客人用餐時雙手習慣放在桌面,若餐前沒有將桌面再擦拭一遍,恐會間接將細菌吃下肚。另外,家用抹布因為可以重複使用,是清理廚房、擦拭桌椅的好幫手,許多人都是用肉眼觀察,感覺到抹布漸漸洗不乾淨,附著力、清潔力變得不強,甚至是破洞時才會想要更換,陳俊榮教授表示,沒有徹底消毒、晾乾的抹布,在潮濕環境只要經過2天,細菌量就會達到6.3億!盡量選擇原生紙漿、可直接接觸紙巾在外用餐,餐前應有擦拭碗盤、桌子的好習慣,然而紙巾品質不一,也可能導致健康問題,陳俊榮教授表示,紙巾擦拭,難免會有掉屑問題,再生紙做的紙巾會容易有螢光劑、漂白劑或重金屬問題,應盡量選擇原生紙漿、國際級認證「可直接接觸」的食品及廚房紙巾,避免再製品造成食安風險。

醫訊/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醫訊/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只能攝取流質食物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的結果。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在本次的講座中營養師吳詠如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並希望可以為更多的患者找回健康,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 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106年1月10日 星期(二)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新生兒哭聲減少 恐為腦病變!

新生兒哭聲減少 恐為腦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寶寶的出生原本是全家人最高興的日子,但是新生兒卻有可能發生周產期窒息,因而可能出現缺氧及缺血性腦病變,所幸目前有低溫療法可提供治療,以改善缺氧及缺血性腦病變後遺症的嚴重程度。 活動力欠佳、哭聲減少、出現痙攣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主任謝武勳表示,新生兒發生周產期窒息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早產、產婦胎盤功能不好、胎兒出生時出現窘迫等原因,當新生兒有周產期窒息的情況,在出生時臨床上可能出現活動力欠佳、哭聲減少,進而會因為缺氧及缺血性腦病變而有痙攣、停止呼吸等神經學的異常變化,這時若立即進行低溫療法,可阻止新生兒腦傷缺氧缺血後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並可避免造成更多神經細胞的死亡。 出生黃金6小時 持續治療72小時謝武勳主任指出,所謂的低溫療法,是在新生兒出生後黃金6小時內,採取全身性冷卻或是局部頭部冷卻治療,全身性或是局部頭部低溫療法差異性不大,兩者的效果都很好,主要是將中心體溫降低至攝氏33.5度至35度之間,持續72小時,之後再逐漸將體溫回升至正常體溫。 新生兒死亡原因之一 孕婦應定期產檢周產期窒息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而且大多是因為發生缺氧缺血性腦病變,輕者可能只是出現暫時性腦水腫,嚴重者可能會變成癲癇、智能或肢體障礙、腦性痲痺等病況。謝武勳主任進一步指出,各年齡層婦女生產時都有可能發生新生兒周產期窒息,並不是高齡產婦才會發生,因此,孕婦都應定期接受產檢並保持警覺。 生產前後有任何狀況 應儘快就醫檢查所以,周產期孕婦若在生產前後有任何狀況,應儘快就醫接受婦產科醫師的專業檢查,倘若新生兒發生周產期窒息,應儘快於黃金6小時內接受低溫療法,並應在新生兒科醫師、小兒神經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眼科等組成的專業團隊密切治療之下,才能減少憾事發生。(2016亞大周產期醫學會年會特別報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腳踝扭傷?PRICE五步驟舒緩

腳踝扭傷?PRICE五步驟舒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人都有扭傷腳踝的經驗,不論是踩著高跟鞋趕車的通勤女性、穿著運動鞋在球場上奔馳的學生、或者是至郊外踏青的銀髮族,腳踝扭傷是臨床上常見的運動傷害,若沒有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很可能會留下後遺症,造成反覆舊傷復發,進而影響運動表現及日常生活。受傷前48~72小時 應執行“PRICE”口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欣蓉表示,由於解剖構造及受力方向的關係,通常腳踝扭傷以腳掌內翻為大宗,所以容易造成外側肌腱或韌帶的傷害,腳踝扭傷的處理大致可分為急性期與復原期,剛受傷的前48~72小時應記住執行“PRICE”口訣:‧  P/protect(保護固定),以護具或副木將腳踝固定,防止二次傷害‧ R/rest(休息),避免繼續使用受傷腳踝,給組織修復的時間‧ I/icing(冰敷),利用低溫降低發炎反應‧ C/compression(加壓),用彈性繃帶由遠心端向近心端纏繞,減少腫脹‧ E/elevation(抬高患部),幫助回流,以達減緩腫脹的效果腳踝受傷不追蹤 恐會區域性提早退化舊傷不痛代表傷口痊癒了嗎?腳踝受傷若不作後續追蹤,恐會導致區域性的提早退化,李欣蓉醫師表示,導致舊傷部位腳踝受傷會使踝關節穩定性降低,讓維持平衡和協調動作的能力變差,增加反覆受傷的機率,並形成惡性循環。急性期的疼痛腫脹結束後,應慢慢開始恢復腳踝活動角度、承重及運動功能的訓練,另外,對於扭傷的預防要選擇合適的鞋子,注意活動場地安全性,並記得佩戴護具。 

健忘有幻覺 注意恐為失智症

健忘有幻覺 注意恐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我吃過藥了嗎?」、「有沒有關瓦斯?」廣告中的爺爺奶奶因為健忘,許多事情到底有沒有完成都「霧煞煞」。一位中年女性就診,因為別人說過的話馬上就忘記、又老是找不到機車停在哪裡,醫師表示,年紀大容易忘東忘西,許多老年人擔心自己是否患有失智症,但健忘與老年失智是2種症狀,不能一概而論。時間或空間感變差、語言能力減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岐禮表示,失智症除了記憶力減退之外,還包含可能的專注力下降、對時間或空間感變差、語言能力減退、原本該會做的事情變得不太會做甚至忘了怎麼做、做出不洽當的判斷或行為,甚至是情緒或個性的改變、出現妄想或視聽幻覺,都會影響病患社交生活、與家人的互動,甚則影響全家人的生活。別當正常老化 應盡快求助神經科醫師面對高齡化的社會,失智人口也隨著上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目前台灣約每100人即有1位失智症患者、65歲以上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症患者,而且隨著年紀愈大,發生機率愈高,預計在2025年,每5人就會有一人是老年人口,得病機率提高,相對也在提醒社會作好準備。廖岐禮醫師指出,一般的健忘,可能是遺忘部分的短期記憶,失智症患者往往是忘記所有的過程,感覺不曾經歷過,失智病患本身可能沒有病識感,家屬在早期一般若沒有仔細觀察,很容易忽略或當成是正常的老化,建議如果家中的長輩早期出現健忘,同時有個性或生活習慣改變、幻覺、被害妄想的情形,應求助於神經科內科醫師。

墊高床頭、少喝咖啡 告別火燒心

墊高床頭、少喝咖啡 告別火燒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甜食吃多、愛喝咖啡容易火燒心,火燒心也是大家熟知的胃食道逆流,主要症狀為胃酸逆流,而胃酸逆流其實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大部分的胃酸逆流不會造成黏膜傷害或是不舒服症狀,但當胃酸逆流造成黏膜的傷害或出現不舒服症狀時,就會認為是一種疾病。減重、睡覺時墊高床頭 有效減緩火燒心雖然拜藥物快速發展之賜,藥品對於胃酸抑制的效果越來越好,讓現今胃食道逆流患者得以有更好的症狀治療及生活品質,但隨著飲食、生活習慣改變,胃食道逆流患者日漸增多,尤其天氣變冷吃火鍋次數增加,就可能因飲食習慣改變而誘發胃酸逆流的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藥師許舒涵表示,減重、睡覺時墊高床頭,且於睡前2到3小時避免飲食、減少攝取刺激性食物,包含高油脂含量食物、咖啡因、巧克力、辛辣食物及碳酸飲料等,都能有效減緩火燒心症狀。有相關症狀 建議自行非藥物治療許舒涵藥師提醒民眾,若有相關胃酸逆流症狀出現,建議自行開始非藥物治療,調整生活型態,若症狀沒有緩解或更嚴重則建議就醫治療,醫師確診後會處方相關藥物來搭配非藥物治療。目前藥物治療最有效的藥品為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絕大多數的病人都可以成功緩解。唯因復發比例較高,希望曾有胃食道逆流之患者能持續非藥物治療以降低復發率,達到更好的生活品質。

驚!逾8成學童乳品喝不夠

驚!逾8成學童乳品喝不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決定身高的因素除了先天基因之外,後天因素也相當重要,最容易補充鈣質及是透過乳飲品,早餐飲料是每日接觸到的第一樣飲品,然而有近3成學童竟認為,早餐店的奶茶可以補充牛奶的營養成分,約6成學童沒有天天喝牛奶,而有近8成家長不清楚自己的孩子自行在外選購的飲食健不健康。奶茶容易妨礙孩童對鈣的吸收與利用董氏基金會營養師尤宣文解釋,早餐店奶茶大部分添加的不是鮮乳而是「奶精」,「奶精」屬於飽和度高的油脂,幾乎不含奶類成分和營養,而且奶茶通常含有許多的糖和咖啡因,更妨礙孩童身體對鈣的吸收與利用,即使選購「鮮奶茶」,鮮奶含量也不足以提供鈣質良好的發展。8成學童喝不到建議量 每天僅喝0.7杯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台灣兒童近100%鈣攝取皆不足,幼兒是成長發育的黃金期,飲食尤其顯得重要,董氏基金會針對全台北中南共415位國小5年級學童與其家長進行調查,發現超過8成學童都喝不到建議量,平均每天僅喝0.7杯牛奶,與衛生福利部每日建議攝取量1.5杯(約360ml)約有2倍的差距。長期攝取不足 易導致身高發育危機適度飲食、良好睡眠對身高發育都有極重要的影響,成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吳至行強調,學齡時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也是孩子長高的基礎階段,而鈣質是幫助兒童長高的關鍵營養素,乳品是鈣質的重要來源,若長期攝取不足,可能影響骨骼成長,導致身高發育危機。每天10~20分鐘日曬 吃黑芝麻、小魚乾尤宣文營養師提醒,平常攝取牛奶時,透過運動鍛鍊,以及每天10~20分鐘日曬,讓鈣質吸收發揮到最大,有乳糖不耐症者,可選擇黑芝麻、小魚乾、深綠色蔬菜、板豆腐等含鈣豐富的食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