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8食物這樣吃 排便更順暢!

8食物這樣吃 排便更順暢!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腸道環境」會因為不規則的飲食或偏食而惡化。既然如此,該如何透過每日的飲食生活,改善這種情況呢?攝取食物時,又該注意哪些重點呢?多喝水、多吃膳食纖維與發酵食品吧!受到體外溫度與壓力影響 腸道環境惡化現代人正飽受「腸道環境惡化」而帶來的不適感,導致大腸癌與潰瘍性結腸的發病率激增。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腸道受寒」,即受到體外溫度與壓力的影響,導致腸道環境持續惡化。想解決這個問題,當務之急就是擁有能「溫暖腸道」的飲食生活。像是多吃能活化腸道的好菌,或刺激腸胃蠕動的膳食纖維和發酵食品,提高腸道的活動力。如果你正因輕微的便祕與腸道蠕動過慢,而感到困擾,只要記住以下的飲食重點,便能改善腸道的消化狀況。1)  攝取大量水分/起床後,記得要立刻喝一杯溫水,就能將「開始蠕動吧!」的信號傳遞給大腸。此外,水分也具有軟便效果,能刺激腸道。•  每日飲水量/每天要喝1.5~2公升的水(實際上能抵達大腸的水分不到100ml,所以要多喝)2)  多吃含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分為非水溶性與水溶性2種,要以「非水溶性2:水溶性1」的比例均衡攝取。如果只攝取非水溶性纖維,反而會讓糞便變硬。•  可多吃的食物/非水溶性食物:豆類、牛蒡、芋頭;水溶性食物:海藻類、蕈菇類。3)  攝取油酸含量高的食物/油酸不容易被小腸吸收,故可留在腸道並刺激小腸,讓糞便更容易滑動,有效解決便祕與腸胃蠕動過慢等問題。•  可多吃的食物/油類(橄欖油、芥花油等)、核果類、酪梨。4)  多吃含有植物性乳酸菌的發酵食品/大多繁殖於發酵食品的「植物性乳酸菌」,其生命力非常強韌,不會死於胃或腸道裡,故能均衡調整腸道細菌的數量。•  可多吃的食物/醬菜、味噌、納豆、泡菜、高麗菜、醬油、酒。5)  攝取鎂與鈣質/「鎂」能守護腸黏膜,並具有軟便效果;「鈣」能夠有效排除會引起大腸癌的膽汁酸。•  可多吃的食物/鎂:糙米、魚貝類、羊栖菜、納豆;鈣質:乳製品、豆類、海藻類。6)  多吃含維他命C與植物生化素的食材/這兩種維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去除會讓身體生鏽的活性氧,並能排除致癌物及提高免疫力。•  可多吃的食物/初榨橄欖油、紅葡萄酒、綠茶、番茄、青花菜、蕈菇類、大蒜。7)  有效攝取麩醯胺酸與β-聚葡萄糖/麩醯胺酸是腸道的能量來源,與β-聚葡萄糖都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可多吃的食物/麩醯胺酸:生肉、生魚、生蛋β-聚葡萄糖:大麥、菇類。8)  多攝取寡糖/未經分解的寡糖可直達大腸,變成有益腸道的比菲德氏菌,並得以繁殖,有效改善腸道環境。•  可多吃的食物/蔥、高麗菜、牛蒡、納豆、香蕉、蘋果、市售寡糖。(本文摘自/溫暖腸道,吃出排便力/采實文化出版)

易暴飲暴食 恐為交感神經緊張

易暴飲暴食 恐為交感神經緊張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類的大腦皮質很發達,是根「能思考的蘆葦」,能以智慧或理性等高層次本能,來控制低層次本能。人類的生活由理性控制,不會完全受到食慾或性慾等獸性本能驅使。攻擊性的衝動 來自交感神經緊張我們之所以為人,就是能讓理性本能占上風,並發揮效用。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人讓理性本能衰退或沉睡,只是因為生氣,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慾望,施暴或犯罪,無法壓抑自己的攻擊性。容易暴怒的不僅是年輕人,也有許多案例是老年人毆打車站人員,或者對店員破口大罵。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因為理性的力量減弱,無法抑制心裡攻擊的衝動。從生理的角度來說,攻擊性的衝動,來自交感神經緊張。交感神經是形成興奮與憤怒的攻擊性神經系統。血糖急速下降 交感神經易緊繃話說回來,交感神經系統什麼時候會發揮作用呢?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血糖數值急遽變化。舉例來說,如果在短時間內,把含有大量糖分的食物塞進肚子,血糖會快速上升。為了處理這種情形,胰臟會大量釋放胰島素;這種荷爾蒙可以抑制血糖,藉此防止血糖急速上升。因此,導致血糖像雲霄飛車一樣劇烈起伏、急遽的變動,就是刺激交感神經的原因。尤其在胰島素大量釋放,血糖急速下降時,會形成低血糖狀態,讓交感神經極度緊繃。交感神經緊張 容易攝取過多卡路里交感神經一緊張,人的情緒會不穩定,容易興奮或生氣,難以壓抑對別人的攻擊性衝動,容易暴怒或生氣。所以,現代人攝取過多卡路里、狼吞虎嚥、暴飲暴食,會減弱理性本能,刺激人類的攻擊性,可以說是不好的飲食習慣。(本文摘自/身體本來就會的11個自癒運動/采實文化出版)

醫訊/管制藥品濫用防治宣導

醫訊/管制藥品濫用防治宣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跨入新的一年,許多民眾會相聚狂歡,然而現今藥物使用猖獗,要如何防範年輕人的管制藥品的濫用是一大難題。了解管致藥物濫用對是協助防範大腦及身體病變的重要的議題,此次講座將會由中國附醫臺北分院藥劑科藥師羅沃明,主講「管制藥品濫用防治宣導」,此次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管制藥品濫用防治宣導時間:106年1月07日 星期(六) 上午10:00-11: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孩子狂打電玩 爸媽4點注意

孩子狂打電玩 爸媽4點注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觀察腦波可發現,長時間沉迷電玩的孩子,前額葉皮質區幾乎沒在運作,就算沒有在玩電動時,也呈現休止狀態,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擁有思考能力和創造性。而前額葉皮質區就是操控人類思考和創造的最高級中樞,是人腦中最發達的部位,卻也是最晚發育成熟的部位。接觸電玩 腦部不活絡前額葉皮質區主掌人的認知和實行,包括工作記憶、抑制反應、切換行動、制定規劃、推論揣測等機能,並控制情緒、動機,進行思考,做出決定。不僅如此,該區還掌控人類的社會行為、負責解決紛爭。前額葉皮質區與腦部各種機能皆息息相關,該區活動低下所帶來的問題,已不限於求學階段,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前額葉皮質區活動低落和電玩的關係,是一群技術人員在開發測量腦波的軟體系統時發現的。他們在測量自己的前頭葉皮質區的腦波時,發現腦波圖無法呈現一般該有的形狀。一開始還以為是測量的機器出問題,但同樣的機器用在別人身上,卻出現了正常的腦波圖。後來他們才發現,這和軟體技術人員工作時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有關。長期沉迷電動 會養出「電玩型頭腦」若每週打電玩4~5次,一次玩2~7小時,就可能變成「電玩型頭腦」。長時間沉迷電玩的人,在實際開始玩之前,前額葉皮質區的β波就會降到跟老人癡呆症患者一樣低,甚至更低。在遊戲開始前,整塊前額葉皮質區便呈現休止狀態,打完電動後仍無法恢復正常運作。若每週打電動2~3次,一次玩1~3小時,平時的腦波活動狀況雖然比老人癡呆症患者良好,卻比沒有打電玩的人低落很多。且一旦開始打電動,就和長時間沉迷電動的人一樣,前額葉皮質區活動量大幅降低。平常完全不打電玩 腦部不至於停滯運轉遊戲結束後,腦部也遲遲無法恢復正常運作。而平常完全不打電玩的人,前額葉則隨時保持在良好狀態,即使偶爾玩,也不至於出現停止運作的情形。因為不常接觸電玩的人,在玩的時候,腦部也會繼續思考,所以一打完,腦部運作就能立刻恢復原狀。希望父母都能做到以下幾點:1) 3歲前,盡量不讓孩子看電視或聽廣播。2) 哺乳、吃飯時不看電視、不聽廣播。3) 3歲~上小學前,應限制孩子每天接觸媒體、電玩的時間,以一天一小時為限。4) 打電玩以一天15分鐘為底限。(本文摘自/0~5歲關鍵期,培育天才腦30法則/大好書屋出版)

真的!多運動可降癌症死亡率

真的!多運動可降癌症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人都認為,癌症是無法逃脫的命運,但其實癌症是能夠預防的疾病。1996年,根據哈佛大學癌症預防中心發表的數據顯示,癌症的死因中吸菸佔百分之30。生活習慣佔癌症死因百分之68飲食佔百分之30;運動不足佔百分之5;飲酒佔百分之3,生活習慣就佔癌症死因的百分之68,也就是說,改善生活習慣的話,我們就能夠預防癌症的威脅。雖然運動和癌症的關係僅僅百分之5,但這裡有項饒有趣味的研究。內容為檢測9千位男性的運動能力,並調查他們十八年後因癌症死亡的比率。結果發現運動能力愈高的人,因癌症死亡的機率愈低。順便提一下,這裡的運動能力是指長時間運動也不會精疲力竭的持久力。增加持久力、體能的運動 能降癌症風險高持久力受試者的死亡率,是低持久力受試者的3成左右。持久力高也就表示,他們有著運動習慣,而且不是追求瞬間爆發力的運動,是長時間持續的運動。換句話說,從事像超慢跑這種增加持久力、體能的運動,能夠降低因癌症死亡的風險。根據美國國立研究發表的數據顯示,運動平均能減少百分之30至50的大腸癌患有率。大腸中的糞便能順暢排泄,大腸癌的風險也就變低。事實上也有人說,體力不佳的人有便祕的傾向,比較容易罹患結腸癌。這對因飲食習慣改變而增加大腸癌患有率的日本人而言,是不容小覷的問題。超慢跑增加體力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並不只限於預防癌症,許多實驗都證實,從事提高持久力的運動,也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為了保護身體不受各種傳染病侵襲,藉由超慢跑增加體力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摘自/超慢跑入門/商周出版)

什麼!吃太飽恐降低免疫力

什麼!吃太飽恐降低免疫力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的免疫力,就是指在體內任意游動的白血球所具有的能力。那麼,白血球又是什麼呢?白血球所具有的功能 稱為免疫力在人體裡,大約具有500億個白血球。它們負責吞噬細菌或是對抗癌細胞,並且清除身體內的老舊廢棄物。這些白血球所具有的功能,就被稱為「免疫力」。如果我們肚子裡塞滿食物,血液中的脂肪跟醣類、維他命等都會隨之增加。這時白血球也會跟我們一樣攝取這些眾多的營養素,並且變成滿腹的狀態。此刻若有細菌或過敏原等入侵體內,甚至是出現癌細胞,白血球也無法進行吞噬消滅的動作,因為白血球內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了。免疫力在飽腹的狀態下會降低由此可知,免疫力在飽腹的狀態下會降低。但一般人的想法卻剛好相反,總以為拼命吃就可以提升免疫能力,結果反而導致疾病產生。更甚者,這些因為飲食過度所引發的病症,往往都是難以治療的疾病。當我們處於空腹狀態時,血液中的醣類、脂肪或維他命等也會變少。於是理所當然的,此時白血球就會因為空腹而不斷吞噬細菌或癌細胞。所以這種時候就可稱為是「免疫力提升的狀態」。空腹才能提升免疫力不論是人類或其他動物,在疾病的影響下,使得身體狀況非常糟糕時,就會失去食慾。失去食慾,其實反而是一件好事。如果身體的機制是設計成吃東西就能提升免疫力,那麼生病時就更應該要大吃大喝,因為,這是一種基於本能的行動。不過事實上,生病時是會失去食慾的。由此可見,空腹才能提升免疫力,像這樣的私人見解,相信大家都能接受吧。我認為一天當中不只是一次,而是兩次、三次地刻意保持一段空腹的時間,不這麼做的話就無法維持身體的健康。生病發燒時最好什麼都不要吃當我們活動身體或是泡澡溫暖身體時,血液循環就會變好,食慾也會增加。同樣的,當體溫上升時,白血球的能力會變強,因此,生病發燒時最好什麼都不要吃,這麼做能增強免疫力,並且治好疾病。攝取過多甜食 白血球功能減半糖尿病患者因為血液中的糖分濃度很高,導致白血球跟著吞噬許多糖分而形成滿腹狀態,最後失去作用,進而導致免疫力降低,這就跟攝取過多甜食而讓白血球的功能減半是一樣的道理。相反的,空腹或正在進行斷食的人,血液裡的白血球(中性白血球)吞噬細菌或老舊廢棄物的能力則會倍增。生病時會出現食慾不振的現象,就是身體自然產生的治療能力正在發揮作用的結果。(本文摘自/體溫力革命:守護身體的健康密碼/方舟文化出版)

咳嗽難呼吸 7大撇步防過敏

咳嗽難呼吸 7大撇步防過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兒童氣喘是一種過敏所引發的疾病,發作時,因呼吸道發炎、支氣管縮窄,導致患者呼吸困難。氣喘好發於夜間,患者通常上床沒多久後,便出現咳嗽、有痰、難以呼吸等症狀。尤其3歲以下的嬰孩更應特別注意,嚴重時,孩子會因不堪咳嗽、喘鳴而大哭尖叫,遲遲無法安眠。上小學前發病的患者則高達90%有60%的兒童氣喘患者是在2歲前發病,在上小學前(6歲前)發病的患者則高達90%。初次發病後,若能盡早至醫院看診,接受適當治療,約有70%的孩童能在青春期前根治。造成兒童氣喘的環境因素引發兒童氣喘的主要環境因素包括:室內灰塵、空氣中的黴菌、暗藏在被褥、寵物、絨毛玩具中的塵蟎,以及居家附近的廢氣、髒空氣等等。此外,接觸到冷空氣、導致支氣管縮窄,也是氣喘發作的原因之一。有些孩子的氣喘是源自遺傳,但主要發病原因還是因為塵蟎、食物等過敏原。近來因住宅流行氣密化設計及室內養寵物等原因,居家過敏原有愈來愈多的傾向。那麼,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答案就是「清潔」。主要的居家過敏原包括塵蟎、寵物、蟑螂、蛾、黴菌等,應多加留意。1) 寵物(貓狗、鳥類等)/寵物的皮屑、糞便、唾液等皆為主要過敏原。若孩子患上氣喘,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停養寵物。過敏原會附著在家中的牆壁、家具上,因此,停養寵物後必須仔細掃除一番。寵物型過敏原不只存在於飼養家庭當中,過敏原也有可能沾染到衣物上,從公共場所帶回家。因此,外出回家後最好在玄關就先換下衣服。2) 蟑螂/蟑螂喜歡高溫高濕的環境,多藏於廚房、浴室中。繁殖季雖為夏天,一年四季卻都見得到蟑螂的蹤影。此外,蟑螂的屍體和糞便還會混入塵埃之中,引發鼻炎和氣喘。3) 塵蟎/塵蟎是室內灰塵中含量最高的過敏原,好棲於沙發、地毯、棉被、床鋪等處。塵蟎不但會引發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還是導致過敏病症惡化的元兇之一。除蟎七大撇步1) 慢速移動吸塵器,對可能有塵蟎的地方各吸30秒。2) 避免使用布製沙發、地毯。3) 每週曬棉被兩次以上,天氣不好時,則用烘被機除溼。4) 床包被套每週至少洗滌一次。5) 屋內濕度保持在50%左右,保持空氣流通。6) 不養寵物。7) 不鋪地毯。(本文摘自/0~5歲關鍵期,培育天才腦30法則/大好書屋出版)

避免水中毒 先排水再喝水!

避免水中毒 先排水再喝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水分就跟所謂的「冷卻水」一樣,不論是存在於身體或空氣中,都具有冷卻的作用。體內的水分如果太多,身體為了避免生病,就會想辦法溫暖自己,結果就會把形成寒冷的原因之一──水分,排出體外。睡覺時受寒 會出現腹瀉現象當身體因受寒而感冒時,會打噴嚏或流鼻水。睡覺時如果受寒,則會出現腹瀉現象。身體狀況變差時可能會嘔吐、或是睡覺時出一身汗。這些都是身體正在排除多餘水分,企圖溫暖身體以治療疾病的反應。在西方醫學中有一種名為「梅尼爾氏綜合症」的疾病,會出現暈眩、耳鳴、噁心想吐的症狀,但真正的原因是專司平衡感的內耳淋巴液(水分)過多所引起的疾病。因為水分過多而無法順利調節身體的平衡感,還會產生暈眩跟耳鳴的現象。心跳加快變心悸 恐為水中毒如果罹患這種梅尼爾氏綜合症,身體為了排除水分,就會利用嘔吐的反應來排出胃液。此外,為了提高代謝來消耗體內水分,還會出現心跳加快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心悸。以上這些症狀,在中醫都稱為「水中毒」。對身體來說,水分是非常重要的物質,但攝取過多的話反而會造成疾病。如果可以大量排尿或流汗,不要囤積在體內就不會出現「中毒」現象。但如果囤積在體內,就一定會透過某種症狀來產生排水的反應。宇宙的原則是先「釋放」。呼吸是不斷重複「吐氣、吸氣」的動作,而水這種物質也是一樣,所以喝水時請記住「先排水,再喝水」的原則。(本文摘自/體溫力革命:守護身體的健康密碼/方舟文化出版)

難入眠?試試睡前6小時運動

難入眠?試試睡前6小時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晚上不容易入睡,也有可能是因為,你只是還不夠累。會不會是你白天花太長時間午睡了?正常來說,生理時鐘會鼓勵你在下午睡1個20分鐘的小覺,如果你睡得比20分鐘還要久,就可以考慮縮短你的午睡時間。睡前6小時運動 對睡眠特別有幫助某些運動確實能幫助睡眠。不過,如果要儘可能增加你晚上入睡的機率,每週必須至少進行總計2個半小時的中度有氧運動,或是至少做1小時又15分鐘的激烈運動。研究也顯示,在睡前6個小時運動,對睡眠會特別有幫助,部分原因是因為運動會讓身體發熱且流汗,最好花點時間讓身體完全降溫後再入睡。最後,如果你不愛去健身房又不喜歡跑步,也別擔心,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做瑜珈或打太極拳對於睡眠品質也很有幫助。想睡是因為他們在心理上感到疲倦如果你花一整天躺在沙灘上,可能會比平時更容易想睡。許多人認為這個奇怪的現象,是因為「海風」具有神奇的魔力。不過,英國羅浮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教授吉姆?霍恩(Jim Horne)卻不這麼想。霍恩認為,人之所以想睡,是因為他們在心理上感到疲倦,而不是因為生理上的疲勞。根據霍恩的說法,當你到海邊度假時,你的大腦會因為接觸到新的景象與聲音而忙得不可開交,這就是讓你感到疲倦的主因。解決睡眠問題 比平時提早15分鐘起床為了證實這個理論,霍恩在實驗中,安排一群自願的受試者在無聊的大廳中走上天,而另一群受試者則出外觀光。雖然2組人馬消耗了同等的精力,但出外觀光的受試者卻明顯地感到比較疲勞。所以,如果你想好好睡個覺的話,就別待在家裡。出門逛街、觀光,或是去看看新的展覽吧!雖然這聽起來可能有點愚蠢,但許多人真的是因為不夠累所以才睡不著。解決睡眠問題最快的方法之一,就是比平時提早15分鐘起床。如果這樣還沒有效的話,可以試試這個叫做「控制睡眠時間」(restrictive sleeping)的作息方式。這個方法雖然困難,但很有效。白天不午睡 在你起床前6小時上床睡覺剛開始的幾天,白天不要午睡,然後在你預計起床的前6小時上床睡覺。持續把你的睡眠時間記錄下來,5天後就可以用你的平均睡眠時間除以平均躺在床上的時間,計算出你的「睡眠效率」。於是,假設你實際睡了5小時,但躺在床上的時間有6小時,你的「睡眠效率」就會是0.83。如果你的睡眠效率高於0.9,在接下來的5天就提早15分鐘上床睡覺。相反地,如果低於0.9,就晚15分鐘上床睡覺。持續進行,直到你每天可以睡7到9個小時,且「睡眠效率」保持在0.9。(本文摘自/睡眠學校/三采文化出版)

改善睡眠品質 5步驟要學!

改善睡眠品質 5步驟要學!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眼看上學快遲到了,孩子卻還賴在床上,身為父母的你,想必一定是焦急萬分吧!有些父母認為子女動作慢是因為不懂得爸媽的苦心;有些父母認為是孩子故意作對,不肯配合父母的行程盡快跳下床。然而親愛的父母,你知道孩子的睡眠夠嗎?學齡前每天需要平均12小時的睡眠清晨起床,如果有機會站在學校門口,經常可以看到睡眼惺忪的小朋友,有的哭鬧不肯進校門,有的手上拎著早餐站在原地賭氣。其實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對孩子睡眠品質的重新認識和調整了。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學齡前的小朋友每天需要平均12小時的睡眠。美國睡眠專家,布朗大學教授馬利.卡斯卡登(Mary Carskardon)表示,青少年的理想睡眠是9小時又15分鐘。由此推估一下,一般小學生的睡眠需求就介於其中的10小時了。青少年作息難改 恐致失眠以小學生的平均睡眠時數來估計,5、6年級生在晚上10點上床,隔天6點半起床,只有大約8個半小時的睡眠時間,若扣除睡前在床上吵鬧、聊天約半小時的時間,實際上的睡眠時間更少。然而,即便躺在床上睡眠的時間足夠,還是不足以代表孩子的睡眠品質好。因為不少孩子可能因為身體病痛、白天犯錯被責罵、隔天有考試,或是比賽等壓力因素,使得他們一個晚上睡下來惡夢連連、囈語不斷。更有報導指出,青少年因為暑假期間連夜上網成癮,等到開學後生活作息調不回來,上了床還輾轉難眠,導致失眠現象日益嚴重。1) 孩子睡眠時間已充足,卻仍精神不濟,哈欠連連。2) 孩子上課時經常打瞌睡,似乎沒睡飽。3) 孩子整天心情沮喪,缺乏活動力。4) 孩子的睡眠時間一直往後拖延,並不是功課未完成,而是了無睡意,成了夜貓子。4) 睡夢中經常哭泣或尖叫,或是冒了一身冷汗,但又很難被叫醒。5) 臨睡前怕黑、怕孤單、一直把大人留在身邊,話講個不停。避免因為事業忙碌、應酬影響睡眠時間類似這些情況,父母需要提高警覺,注意孩子是賴床?還是失眠引起而爬不起來?這時不妨請教醫師,或邀家庭成員一起調整生活作息,以改善子女的睡眠品質。5個引導步驟不只是子女需要充足的睡眠,大人也一樣需要呢!應盡量避免因為事業忙碌、應酬太多而影響睡眠時間。至於引導步驟,建議方式如下:1) 培養睡前互道晚安、給予祝福的好習慣。2) 培養睡醒時和子女共同享受至少5分鐘、10分鐘賴床的樂趣。3) 接受子女偶有怕黑、怕獨睡的情形,先適度的陪伴,之後再逐步訓練獨睡。4) 清晨時分,可拉開窗簾讓陽光柔和入室,也讓子女學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健康原則。5) 早上起床不妨放些輕柔美妙的音樂,或父母親以親切愉快的聲調來呼喚,有助於子女一天美好情緒的開始。(本文摘自/爸媽的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華文精典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