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沒感覺 妙齡女險失明/取自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青光眼沒感覺 妙齡女險失明/取自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冬天邁入春天之際,生理節奏急遽變換時很容易感到疲勞,身體無力、想打瞌睡的倦怠症也會跟著找上門來。這時,需要藉由均衡的營養攝取、適當的運動和休息來安定生理節奏,擊退倦怠症的辦法就是多吃齊菜、山蒜與桔梗等酸味蔬菜。• 均衡的營養攝取/出現倦怠現象的主因正是因為在冬天疏忽了營養管理、與缺乏運動而造成身體的免疫力缺乏所致,因此在季節交替的時節身體的適應力會變得較弱。愈是活動量提升的春天時日、愈需要費心在均衡營養的攝取上才能維持健康。• 以天然食品作為主要菜單/鼻炎、哮喘與皮膚炎等有過敏症狀的人,在花粉開始飄散的春天季節裡特別需要多加注意。平常用餐時也需格外的小心,特別是菜單上應避免選擇速食食品,而是應該挑選天然食材。此外,需要經常清潔環境,盡可能隔離掉過敏源。• 養成有規律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在活動量提高的春天,為了健康最重要的是過著有規律、節制的生活。即便只是改正生活習慣也是可以提升身體的免疫力。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第一法則是不要錯過早餐並且每餐都準時用餐。此外,搭配適當的運動與充份的休息來找出身體的節奏感也是很重要的。• 攝取抗氧化的食物/代表性的抗氧化劑是為他命B、C、E和胡蘿蔔素、硒等。請藉由補充豐富的蔬菜、水果等來攝取這些營養素並增加身體的免疫力。代表性的抗氧化食物有柑橘類與綠色花椰菜、青椒、高麗菜、紅蘿蔔、菠菜、鱷梨、番茄與西洋芹菜等,積極的將這些食材反映在菜單上進行有效率的營養攝取。• 節氣飲食/農曆的三月時分,天氣漸漸回暖,春燕紛紛歸來,百花也開始綻放了,為了享受這慢慢暖活起來的日子,此時最適合到山上或田野間,摘取杜鵑花製作成杜鵑花煎餅和核桃糯米切糕來享用。• 時令食材/• 蔬菜、水果:春季白菜、青蔥、山蒜、芹菜、苦菜、滇苦菜、歐芹、艾草、蕨菜、金橘。• 海鮮:黃花魚、白帶魚、鯧魚、石斑魚、牡蠣、菲律賓蛤仔、泥鰍、文蛤、巴非蛤、海帶、鹿尾菜、負子毛氈苔(Drosera prolifera)。(本文摘自/吃當季:一年12個月的每日食譜/自由之丘出版)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人總是會有感冒、身體不適或提不起精神的時候。我們每一天的情緒都會有高低起伏,有時心情高昂、有時卻一點幹勁也提不起來。我本身有很嚴重的花粉症(花粉過敏引發的過敏性鼻炎),每年一到春天總是不想見任何人,連出門都覺得厭煩。但如果這麼任性的話,就無法成為獨當一面的社會人,所以,即使有千百個不願意也必須照樣出門工作。改變姿勢 無形中就會散發出活力但提不起精神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才好?已經約好的約會,當然不可能無故取消或變更日期。此時,即使再累也必須假裝很有精神。雖說是假裝的,但看起來一樣有元氣,更神奇的是,只要努力表現出精神奕奕的樣子,人真的會變得有精神。把下顎抬高、胸膛打開、背脊挺直。如此改變姿勢,無形中就會散發出活力,還能讓低落的心情變好,自然湧出「啊!衝吧!」的活力,非常不可思議。西班牙馬德里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帕布羅.布里諾(Pablo Brinol)曾以71位學生為對象,要求半數的學生抬頭挺胸、半數的學生彎腰駝背,然後一一問道:「你認為自己將來出社會工作會順利嗎?」結果發現,抬頭挺胸的學生對自己的將來抱持較大的自信。這份資料顯示,人體的站姿其實對心理狀態的影響很大。只要挺起胸膛,每個人都能充滿幹勁、心情開朗正面,相信自己不論遇到任何問題一定可以解決,肯定自我表現!抬頭挺胸、打開胸膛、端正姿勢垂頭喪氣的話,只會讓你的心情愈來愈低落。只要抬起頭、挺起胸、改善不良姿勢,幹勁就會湧現,人也會變得樂觀開朗。每個人難免有精神狀況不好的時候,或是感到低落沮喪的日子。但如果每次都受心情的影響,無法工作或面對人群,這樣下去根本不是辦法。因此,愈是沒勁的時候,更需要提起精神、抬頭挺胸。打開胸膛,端正姿勢,快步邁向前。即便是小小的改變,也能大大改變心情。(本文摘自/會面的細節等人教,代價太高/大是文化出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除了在進行足部按摩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外,我們還需要知道足浴過程中的相關事項。足浴過程中,水的溫度及所配合的藥物計量,以及雙腳在水中浸泡的時間,這些都是需要掌握和注意的。在進行足浴的過程中,通常老年人不宜時間過長,因為雙腳在熱水中浸泡時血液會加速迴圈,而長時間的血液加速流動,會導致老年人因亢奮而精力透支,最終可能導致昏迷。促進氣血運行 達到調節內臟器官功能中藥泡腳是利用內病外治的原理,將中草藥的有效成分經過水煮使之溶入水中,然後浸洗雙足以達到保健目的。足部藥物外治法可分為外用藥療法和藥物理療法2大類。外用藥療法是將藥物加工成不同的劑型,外貼於足部;藥物理療法是將藥物經過燃燒、煎煮等方法加熱後,產生溫熱作用,對足部進行薰、洗、烘等。在足部藥物理療法中,常用的是足部薰蒸法和足部洗浴法,兩者合稱為足部薰浴法。薰蒸法又稱蒸汽療法或中藥蒸汽浴,它是利用藥液加熱蒸發的氣體進行治療;洗浴法又稱浸洗法,它是用熱水或把藥物煎湯,浸洗雙足以達到保健目的。熱水浸泡雙腳,具有促進氣血運行、溫煦臟腑、通經活絡的作用,從而達到調節內臟器官功能,促進全身血液迴圈,改善毛細血管通暢,改善全身組織的營養狀況,加強新陳代謝的作用,使人體感到輕鬆愉快,對身體健康帶來莫大裨益。1400年前,中國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就已經提出「足下暖」的見解。民諺曰:「春天洗足,升陽固脫;夏天洗足,祛濕除暑;秋天洗足,潤肺濡腸;冬天洗足,丹田溫灼。」操作足部藥浴法1) 泡腳水的溫度/泡腳水的溫度應有所控制,一般應在38℃~40℃之間為宜。通常應從38℃開始,逐漸增至40℃。當然,溫度還要依據不同的個體和泡腳時間長短來定。2) 泡腳器具的選擇/泡腳用的容器以木製盆為好。因為木製盆散熱較慢,有利於保溫。泡腳盆的高度最好超過20 公分高(淹蓋過踝關節),寬度以能容納雙腳即可。假如泡腳盆太矮,熱水浸泡的位置就低,浸泡到的下肢皮膚面積相對較少,因此,泡腳的效果就要差些。3) 泡腳的時間/每次泡腳的時間一般以30~45分鐘為宜,用於強身保健每次可在30 分鐘左右,用於治療每次可在45分鐘左右,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失眠、寒性痛經等病症,一般需泡腳45分鐘左右方能收效明顯,並需與薰蒸法相結合。(本文摘自/足滿足:知足才樂,30分喚醒身體自癒力/方舟文化出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於3月19日上午8:30至12:00假台南市東區文聖公園舉辦「胸腔抗核 共創奇雞」世界結核病日嘉年華會。教導民眾結核病自我檢測及結核病預防,另有血氧濃度檢測、肺功能檢測及氧化碳檢測等,會中透過各種闖關遊戲以寓教於樂方式,傳遞肺部保健與結核病預防知識。為加強結核病防治衛教宣導,透過遊戲及表演方式,讓社區民眾更進一步瞭解結核病自我檢測與預防,藉此呼籲社會各界重視及參與,以達非『核』家園的目標。除了上述闖關遊戲外,還有免費的胸部X光檢查、四癌篩檢、二手物品義賣、摸彩及多種團體表演活動,歡迎各位市民攜帶健保卡踴躍參與。名稱: 「胸腔抗核 共創奇雞」結核病日嘉年華會時間:3月19日上午8:30至12:00地點:台南市東區文聖公園(台南市東區裕忠路與裕文路口)洽詢:陳銘鎰專員 (06)2705911轉3205/社區護理科護理長陳玫君 06-2146006轉5301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卡普格拉症(Capgras Syndrome)的病人可以辨認熟悉的親人、朋友或其他人的臉,卻無法產生相關連的情感或情緒。例如患者可以辨識自己母親的臉,卻無法產生對母親的感覺或感情。當他見到母親時會說:「妳長得像我媽媽,可是妳是冒充者(imposter),妳不是我真的媽媽。」神經連節出問題 無法產生相應情感臉部辨識是由大腦顳葉中的一個腦皮質區負責,稱之為梭狀迴臉孔區(fusiform face area),簡稱FFA。杏仁核(amygdala)是周邊系統(the limbic system)的一部分,與情緒反應有關。患者的FFA是正常的,所以可以辨識他人和自己的臉孔。當見到母親時,可以知道那是母親的臉,可是由於FFA和杏仁核之間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因此雖然可以辨識,卻無法產生相應的情感。患者可以辨識母親的臉,卻不認為那是母親,反而會認為她只是一個冒充者。正因患者知道那張臉是母親的臉,否則不會說那是冒充者。患者有一個錯覺,即他們熟悉的人的臉被一模一樣長相的冒充者所取代。神經科學家拉馬前德蘭(Vilayanur S. Ramachandran)認為卡普格拉症導因於位於下顳葉的FFA與周邊系統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初生嬰兒辨認其他物種臉的能力較強梭狀迴臉孔區受損會導致臉孔辨識失認症(prosopagnosia)。這種症狀和上面所談的卡普格拉症不同,患者完全無法辨認人臉。不能辨認人臉會造成嚴重的社交障礙,臉部失認症患者必須依賴其他特徵,包括髮型、衣著和說話的聲音等,但這些特徵可能改變,因此這樣的方式不甚方便也不可靠。梭狀迴臉孔區要到青春期才發展完成,因此幼齡孩童辨認人臉的能力比較差。不過有研究顯示,初生嬰兒的梭狀迴臉孔區是跨物種通用的,初生嬰兒辨認其他物種臉孔的能力比成人強。例如成人通常覺得每匹馬的臉看起來都差不多,無法區辨不同馬的長相,但是嬰兒可以輕易辨認。科塔爾症(Cotard Syndrome)又稱為行屍走肉症,是稀少的心智疾病。患者會有錯覺,認為自己已經死了、不存在了,也有些認為身體的一部分不在了,或認為自己遭受永恆的詛咒,無法自然死亡。患者經常不吃不喝,因為既然已經死亡,就沒有必要吃東西。科塔爾症的案例英國網站MailOnline 的健康與科學編輯霍吉斯(Anna Hodgekiss)於2015年報導了一個科塔爾症的案例。一位住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17歲女子史密斯小姐,得了這種極罕見的疾病。她相信自己真的死了,身體不再存在。得病3年後,史密斯小姐出乎意料地被治癒了,醫生很奇特地用迪士尼電影治好了她。史密斯小姐是在父母離異時突然發病,發病後她喜歡去墓園,以便靠近其他死人。她想像自己在墓園野餐,花很多時間看喪屍恐怖片,以求能接近同類,這讓她覺得放鬆。許多科塔爾症患者覺得既然已經死亡,就不再吃東西,因此餓死。史密斯小姐卻覺得既然死了,多吃也不會胖,因此毫無節制地愛吃什麼就吃什麼。梭狀迴臉孔區與杏仁核之間連結出了問題史密斯小姐在網路上找到一些與她相似的病患,大家都有相同的嗜好,即去墓園以便靠近同類,有了病友後,史密斯小姐感覺好多了。後來史密斯小姐求助於父親,並去看精神科。醫生讓她看迪士尼影片《小美人魚》、《睡美人》、《阿拉丁》等,結果她感到困惑:如果已經死了,為什麼迪士尼電影讓她感覺良好? 在男朋友的協助下,史密斯小姐痊癒了。卡普格拉症病人可以認得親人的臉孔,卻認為那只是親人的冒充者。卡普格拉症的病因可能是梭狀迴臉孔區與杏仁核之間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因此無法對親人臉孔產生相應的情感反應。科塔爾症的病因有可能也是這兩個臉區功能失常。科塔爾症於1880年首先由法國神經病學家科塔爾(Jules Cotard)所發現,目前並無治療方法,史密斯小姐的痊癒是非常稀有的案例。(本文摘自/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頸部範圍雖小,但其中藏有重要的血脈管道,保持順暢,腦部能獲得充分的氧氣與養分,中樞神經更能順利指示身體各部位完成任務。現代生活節奏緊湊,網路發達加速處理速度,事情愈多,壓力也倍增。人體一感到壓力,交感神經就會積極運作,心跳呼吸都會加速,體溫也會升高,讓身體處於備戰狀態,好應付各種事件。2種神經失衡就會造成身體不適經過一段時間,能量消耗甚鉅,需要休息消化儲備體力了,「副交感神經」就要接棒,但要是無法放鬆,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了。簡單說,一天之中當人在做事時都是「交感神經」運作的時候,休息放鬆時則是「副交感神經」。這2種神經互相平衡,人體的代謝消化才能正常,反之,失衡就會造成身體不適。該活動的時候,「交感神經」就該正常運作,該休息的時候,就換「副交感神經」運作,如果工作完不能紓壓休息,或是睡眠後無法恢復體力,就表示主控休息的「副交感神經」已經出現問題了!鍺元素可消炎、活化細胞 改善運動傷害鍺元素有類似遠紅外線的能量,簡單說,如同泡溫泉的效果,能使微血管擴張,順暢代謝與循環,提高身體免疫。現代醫療護理已廣泛使用,有助消炎、消除疲勞、活化細胞,慢性病患或運動傷害的復健都有實質改善的效果。遠紅外線治療儀、遠紅外線燈、遠紅外線熱敷墊等都是應用其原理設計出來的。(本文摘自/超有感助眠脖圍/大大創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另一位傳奇故事中的人物善用雪的功力,讓後世外科醫師佩服不已,他是拿破崙部隊的首席外科醫師賴瑞(Dominique Larry)。先說一個他「因時制宜」的小故事。基本麻醉法─擊昏法1870年,拿破崙與俄國在艾勞(Eylau)的戰爭中,一位上校因為槍傷而無法控制肢體動作。賴瑞為此苦惱著,想盡辦法要取出這位上校身上的彈片卻 不得要領,因為受傷的肢體除了顫抖之外,疼痛也讓上校痙攣著。沮喪的賴瑞最後無法可想,只好將怒氣凝聚成一巴掌,惡狠狠地打在那位上校的臉上,使他昏了過去。那位上校醒來後,顯然對於賴瑞的冒犯耿耿於懷,很不悅地說:「軍醫長官,你怎麼可以呼我巴掌? 利用我身體不聽使喚時,趁機顯露我的懦弱?」無視上校的責怪,賴瑞回答說:「我要向您說聲對不起,上校先生,不過我剛剛從你身上移除彈片,救了你一命,我知道呼你巴掌很不敬,但我利用你昏過去的時間,完成了手術。」賴瑞利用自古流行的最基本麻醉法─擊昏法(Knock-out blow),完成可能痛徹心扉的手術,這點和宋朝官方記載用來替太監「去勢」的麻醉方式一模一樣,此法確實方便、快速,但也大概是沒想到可以利用「雪」。皮膚表面麻醉可借用冰凍的雪拿破崙接下來與俄國的博羅季諾(Borodino)戰役,在寒冬時作戰,賴瑞就讓好幾百位受傷的士兵浸泡在冰塊及雪一段時間,然後替他們截肢。這些士兵雖然因手術而存活,之後卻被柯薩克 (Cossacks)的騎兵屠殺。在醫療史上,這些拿破崙的士兵們不是最慘的,蘇聯與芬蘭在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冬季戰爭(Talvisota)才最令人怵目驚心。戰事在1939年11月30日的嚴寒天氣中開打,雙方都運補不易,死傷一樣慘重。當時,雖然正規麻醉投入外科手術已將近100年,但據記載顯示,很多兩國受傷的士兵在利用「雪」冰凍後,就讓醫師直接動刀。或許傳承自戰場的經驗,再加上科學進步,在乙醚及笑氣還未發明的前幾十年,就有人設計出可以噴出後迅速降溫的有機溶劑,使皮膚瞬間被凍到失去知覺,因而可以用於表面麻醉,讓外科醫師能切開皮膚做手術。此種噴劑是當時外科醫師工具箱內,除了烈酒之外,另一個可以應用的麻醉用藥,也就是替球員瞬間止痛、消腫的Cold Spray 的原型。這種低溫治療的方式,在麻醉方法進步後,已經少有人拿來當局部麻醉使用。高壓壓縮製造液態氣體是降溫止痛藥品20世紀初,科學家懂得用高壓壓縮造成低溫的液態氣體 (例如二氧化碳變成乾冰、液態氮等),醫師就常使用它們去破壞皮膚病變及腫瘤,而Cold Spray 就變成運動場上第一線降溫、止痛的「藥品」了!醫療上使用的低溫療法不只如此,例如心臟外科在手術中使用「體外循環」時,為了延長使用時間,也利用降低患者體溫的方式,使新陳代謝率降低,減少長時間使用「體外循環」對人體的傷害。神經外科在腦部手術中也會利用低溫方式,降低手術對病患腦組織的損傷。現今外科醫師在手術之後當然不會放任患者不管,其他團隊會接手幫忙,不會像賴瑞一樣只管截肢手術,但在當時,戰爭使得醫師往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無數病患因其他人傷害而死去,他是人不是神,只能「因地制宜、擺脫困境」,遇到殘酷的天災人禍時,放手一搏,其餘的則交給老天爺決定。(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特徵就是血糖值異常地偏高,但矛盾的是許多患者卻經常得處理「血糖偏低」的問題。為何如此?其實,說糖尿病是「血糖太高」的疾病,倒不如說是「血糖值上下波動區擴大、血糖吸收及調節不良」的疾病才正確,事實上也只有透過這個角度才能解釋糖尿病的低血糖症。低血糖的成因不明1) 不同於高血糖引起的慢性併發症,嚴重的低血糖症可能使糖尿病患者猝死,理論上應是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也應是藥物研發及臨床處方上應極力避免的,但目前醫界卻認為糖尿病的低血糖只是服用降糖藥物或施打胰島素針劑後的副作用。若深思會發現甚多不合理之處,例如,許多降糖藥物都是緩釋劑型,換言之,它的降糖作用是和緩而非急效的,醫生也不會不懂得要處以適當、安全的劑量,加上我們人體自有對血糖值的調節能力,不應如此輕易就因為「藥物過量」而讓血糖低到危險值。血糖過低是會死人的,如果原因真的是藥物本身的副作用或是醫師處方劑量過強所致,不論是藥廠或是醫師絕對有醫療責任,這麼嚴重的問題能推說只是「用藥過量」?2) 一種見解認為是患者吃太少或太晚吃,簡單講就是血糖補充不足所致,但高血糖就是血糖濃度「經常性過量」的意思,為何只因不能即時補充就使血糖降至可能危害生命的程度?這種說法無異於說高血壓患者會因為壓力小、心情好,所以三不五時就低血壓一樣無稽。另外也有人認為是患者運動過量、消耗太多血糖所致,但糖尿病不正是因為細胞無法有效吸收利用血糖嗎?哪來血糖消耗過量?3) 認為低血糖是因為患者未依醫師指示按時用藥,但不按時服用「降糖藥」的結果應該是使血糖變高才是,就像忘了吃降血壓藥時,血壓應該會升高是一樣的道理,或說是任意增加藥物及胰島素劑量所致,但不聽醫囑而濫用藥物的患者應該有限,現在誰都知道藥物濫用不好。至少,在正規的臨床統計研究中,不聽醫囑吃藥的患者一定會被剔除於統計數據之外。所以臨床統計中,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症的情況應該很有限。糖尿病約有8成患者曾有低血糖症狀在臺灣150萬名糖尿病患者中,臨床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比率並不低,約8成有曾有頭暈、飢餓感強烈、全身無力虛弱、盜汗等低血糖現象(約120萬人);約3位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飽受低血糖之苦(約50萬人);每12位二型糖尿病患者便有一位發生過嚴重低血糖(約13萬人);平均每2分鐘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過低而有生命危險,需要旁人救援(約每天700人)。推估,糖尿病患的低血糖現象約有近半數原因不明(不屬於前述那些原因),這顯示糖尿病的低血糖症並不宜只是推說因為處方過重、用藥習慣或生活習慣不良所導致,而有更深層的病理機制。(本文摘自/優氧:改善微循環,優化身體氧氣,增強自癒力/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正常人飯後胰島素上升、升糖素下降,糖尿病患者的升糖素在飯後卻照樣維持在高峰,甚至還會反常地上升」是因為消化食物導致對血糖的需求上升所致。若僅著眼於血糖值高低,人體既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又同時分泌升糖素想升高血糖,就像是人一邊流汗想降低體溫,卻同時全身發抖想提高體溫一樣,不免自相矛盾。高血糖是克服血糖攝取不足的代償作用但若著眼於細胞的血糖代謝就顯得合理許多:由於細胞攝取不到足夠的血糖,因此胰島素也好,升糖素也罷,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克服細胞攝取不足的問題。高血糖不過是表象,是幫助細胞克服血糖攝取不足的代償作用。控制血糖值當然很重要,但只控制血糖值卻是以偏概全,就像一味地降血壓會導致血流量不足而引起細胞缺氧;一味地降血糖同樣使細胞血糖攝取更嚴重不足,不但不能根治疾病,反而加劇細胞因為欠缺能量所引起的退化性病變,導致大腦神經系統因能量不足而傳導不良,使血液循環障礙的情況惡化,造成四肢麻木;視網膜滲血、剝離、失明;腎臟受損而得洗腎:傷口癒合困難而必需截肢等情況。糖尿病要先改善微循環誠然,糖尿病與微循環障礙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我們並不否定藥物的作用,但想指出一個重點:只抑制血糖濃度並不會改善微循環,反而會讓微血管細胞因血糖攝取不足而影響其功能,讓微循環更加惡化;但改善微循環卻能同時改善缺氧、胰島素抗性、脂肪組織機能,還能幫助降低血糖、血脂、自由基,這些正面的效果有助於扭轉整體惡化的趨勢,是故相較於目前常見的觀念——一味地抑制血糖值,改善微循環及缺氧—— 是更有效率且低副作用的策略。臺灣目前每年糖尿病患者截肢者約在4000例。因此,不論想改善糖尿病本身或是其併發症,改善微循環是糖尿病在預防、治療、保健上重要且必要的方法。若你的親朋好友有糖尿病的問題,請務必建議他們將「改善微循環」列入治療保健的整體策略之中。(本文摘自/優氧:改善微循環,優化身體氧氣,增強自癒力/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