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想當腸勝軍 「正腸」3步驟必做

想當腸勝軍 「正腸」3步驟必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打好腸道基底,選擇好菌、蔬果就對了!39歲的李先生因為擔任建築工程人員時常加班,平時不在意營養是否均衡,也愛吃宵夜,因此常有便秘情況,後來更因為血便就醫。後來遵照醫師的建議,下班後多吃蔬果,自己也會在用餐後喝一瓶優酪乳讓好菌幫腸為打底,讓腸胃順暢、定期排便。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多吃蔬果、菌相平衡、主動篩檢的「正腸3步驟」才能「腸」保健康。正腸3步驟 化身「腸勝軍」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全台2,550位25至59歲上班族進行「大腸瘜肉問題與生活習慣調查」,有超過4成表示有便秘情況,且有42.6%上班族自認腸胃缺乏好菌。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忙碌的上班族常忽略飲食均衡,恐增加大腸瘜肉的風險,有腸胃不適問題者,學會「正腸3步驟」,就能化身「腸勝軍」:1) 多吃蔬果,少紅肉/飲食均衡、用餐定時,減少高油烹煮習慣與紅肉的攝取,並提高蔬果攝取量。2) 菌相平衡,補好菌/提高排便順暢度,攝取促進腸道蠕動的食物(例如優酪乳、高纖維質食物),減少糞便停留腸道的時間,降低壞菌與毒素影響的機率。3) 主動篩檢,勤運動/無論是否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鼓勵五十歲以下年輕民眾主動提早進行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並養成運動333習慣。讓「正腸3步驟」在拚經濟的同時為健康把關,也減少因為生活作息的不規律對菌相平衡的影響,降低大腸瘜肉與大腸癌發生的風險。保腸保胃 口味清淡、低油、多蔬果建議民眾飲食上遵循「蔬果彩虹579」外,也可以用補充好菌的方式,透過保腸保胃、通過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優酪乳,搭配日常飲食口味調整為清淡、低油、多蔬果的烹調,讓好菌與蔬果為自己的腸道健康打好基礎。

講座/顏面神經麻痺之中醫防治

講座/顏面神經麻痺之中醫防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顏面神經麻痺會伴隨突如其來的眼歪嘴斜、流口水,許多民眾會誤認為是中風,然而與中風不同的是,顏面神經麻痺只表現在臉上,中風則是全身性的,要如何預防顏面神經麻痺?本月照護講座邀請醫務長葉裕祥分享「顏面神經麻痺之中醫防治」以及深入介紹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及療法,講座將會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與大家分享,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顏面神經麻痺之中醫防治時間:106年3月22日(三)上午8:30-9:00地點: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中心)1樓寬心堂(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530號)洽詢:02 2591-6681

講座/中醫藥用藥安全

講座/中醫藥用藥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天氣溫時而溫暖時而寒冷,某些民眾會利用藥膳湯進補暖身,但要記住,中藥也是「藥」,雖然可以順便調和身體,但吃多也可能造成身體負擔,要怎麼樣才能吃得健康又安心呢?本次講座邀請張崇訓藥師分享「中醫藥用藥安全」以及深入介紹中藥療法,說明日常飲食的注意事項。講座將會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與大家分享,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中醫藥用藥安全時間:106年3月23日(四)上午8:10-8:30地點: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中心)1樓寬心堂(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530號)洽詢:02 2591-6681

一上班就累 7處方改善慢性疲勞

一上班就累 7處方改善慢性疲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醫學上,有一種「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或「神經衰弱」(neurathenia),指的是持續且無法回復的疲倦感,影響生活與工作,甚至造成失能,卻找不到確切的生理、心理疾病。療癒處方 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1) 調整壓力來源/即使我們認為自己「意志」堅強,可以應付再大的壓力,然而,我們的「肉身」卻不是這麼堅強的。外在壓力的調整,也是需要的。2) 改善失眠問題/挪威學者高仕達(Kallestad)等人研究發現,若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的失眠問題,疲勞能有效改善,此改善是獨立於身體疼痛、焦慮、憂鬱的改善之外。失眠改善的患者,其壓力荷爾蒙可體松也可以更快地回復正常。失眠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維持因素,若能尋求專業醫療積極改善睡眠,能讓治療反應更好。3) 漸進式運動治療/每天記錄活動量、卡路里消耗量,即使在病狀最糟的那一天,仍要運動,直到能夠忍受的最大活動量。你可以保持前一天的紀錄,但不能減少活動量。可以的話,逐日增加活動量。研究還證實,「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白天增加活動量,有助於夜間睡眠品質。4) 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應用在「慢性疲勞症候群」,內容包含: ‧ 改變當事者對疲勞的不適當想法‧ 增進面對、控制疲勞的自助技巧‧ 增強當事者的自我效能感‧ 減少對身體症狀的關注‧ 逐步增加活動量‧ 強化生理功能‧ 提供人際心理支持接受治療的患者,疲勞和疼痛感都改善了。5) 藥物治療/給予抗憂鬱劑,如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百憂解之類的藥物),即使沒有憂鬱的情緒症狀,也能夠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6) 瑜伽訓練/如果患者接受了正規治療,卻沒有半點改善怎麼辦?日本九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30位難治型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維持正規治療,一組為正規治療外加瑜伽訓練。結果發現,接受瑜伽訓練者,在二十分鐘的瑜伽後,就有明顯的疲勞與疼痛改善,長期下來,疲勞分數大幅降低。這證實了瑜伽訓練對於難治型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有很好的輔助療效。7) 自然療法/深受「慢性疲勞症候群」所苦、尋求醫療卻沒改善的患者,根本的病因可能出在慢性食物過敏,可說是「病從口入」。若患者清楚知道自己的慢性食物過敏原,譬如:小麥、麵包、酵母、牛肉、花椰菜,甚至中藥如當歸、蓮子等,並且知道是屬於嚴重、中度或輕度過敏時,就能在每天的飲食中細心地迴避它們,讓各器官、組織、神經細胞都不再陷入發炎風暴;同時,搭配提升粒腺體功能、抗氧化、抗發炎的營養療法,「慢性疲勞症候群」是能夠改善的。(本文摘自/在工作中自我療癒/商周出版)

真的嗎,咖啡灌腸助排毒?

真的嗎,咖啡灌腸助排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咖啡灌腸(Coffee Enema)的方法與一般灌腸大同小異,都能清腸、排宿便,不過使用的灌腸液是咖啡。早在兩千年前,歐洲的古書中已有咖啡灌腸的記載,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缺乏麻醉劑及嗎啡,咖啡灌腸因為有止痛的效果,曾被德軍在開刀時用來減輕病患的痛苦。後來德國有兩位醫學院的教授,以老鼠進行咖啡灌腸試驗,發現不僅能清腸、止痛,還有促進肝臟排毒的效果,進而奠定了咖啡灌腸的醫療背景。舒緩大量毒素排到血液中造成的頭痛1981年,華登堡醫師以科學證明咖啡含有的成分,可幫助酵素分解血液中的毒素,使得有數十年傳統的咖啡灌腸法的效用重新受到肯定。日本新谷弘實醫師更以其本人30年咖啡灌腸的經驗及病患的臨床結果,參考上述的研究資料,著書大力提倡咖啡灌腸,在全世界造成熱烈回響。現代著名的自然療法之父哥森醫師,在以補充有機生長的新鮮蔬果為基礎而發展出的排毒理論中,最推崇咖啡灌腸,他在治療癌症病患時,提供癌症病患大量的蔬果汁,這些蔬果汁有快速排毒作用,使病人的血液裡充滿了大量肝臟無法及時排除的毒素,所以哥森用一天5至6次的咖啡灌腸,幫助肝臟解毒,以舒緩患者因大量毒素排到血液中所造成的昏沉感甚至頭痛。哥森醫師提倡的代謝療法重點就是結腸清潔。第一先清腸排毒,第二補充完整營養,最後才能對抗疾病。解毒、消除自由基 可幫助降低肝損傷選擇以咖啡來灌腸的原因還包括: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及茶鹼(theophylline)能刺激腸子蠕動,擴張腸壁的血管並緩和腸炎。再加上咖啡因還能透過腸道的直接吸收,促進肝臟穀胱甘肽的活性,而達到加速排毒的效果。原本酵素是人體自己會合成的,但是體內酵素會隨著年齡和飲食習慣不好而減少。穀胱甘肽為肝臟解毒和消除自由基最重要的酵素之一,它是一種抗氧化的酵素,可以避免自由基的傷害,同時幫助身體抵抗抽煙、飲酒所造成的肝損傷,也是重金屬與藥物的解毒劑。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咖啡有這些好處,為什麼不直接用喝的,而要用灌腸的方式來排毒呢?原因在於,咖啡用喝的會先經過胃和小腸,咖啡中的丹寧酸會刺激胃壁,也會殺死小腸中的好菌。很多人喝咖啡會心悸,是因為咖啡因經由胃和小腸等上消化道吸收,直接跟著血液進入腦部及心臟,才有提神效果和心悸的產生。(本文摘自/這樣排毒讓我不生病/平安文化)

講座/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

講座/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數也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防治成為一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的惡化,難以逆轉或者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來預估一個人會不會得到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是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飲食的部份如何來預防失智風險呢?又發生失智後飲食部分應注意什麼呢?此場團衛將由營養師吳宛真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名稱: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時間:106年3月30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

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4歲的男性無慢性病亦無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經診斷發現在升結腸處有約3公分的扁平狀瘜肉,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恢復情況良好,無復發現象。以往大腸直腸癌患者為切除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多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 )處理,但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往往受到限制,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可針對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且出血量少、沒有體外傷口,患者復原速度相對較快。良性腫瘤癌變比例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的良性腫瘤就是瘜肉,年齡超過50歲以上相當常見,而但根據研究顯示,這種瘜肉日後演變為癌細胞的比例頗高,因此針對大腸內的瘜肉應重視並積極處理。ESD(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適用於罹患早期大腸癌,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大於2公分以上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約3-5天,術後第一個月需特別注意飲食狀況,建議以低渣飲食為主,避免吃易脹氣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並自行觀察是否有延遲性出血問題,若術後有產生腹痛或解便大量出血、解黑便等症狀,則需立即回診安排檢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 應定期接受檢查根據2016年統計顯示,罹患大腸直腸癌人數已連續8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且人數逐年攀升,隨著癌症篩檢的普及率提高,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發現率也相對增加。由於早期消化性癌症並無明顯症狀,若輕易忽略而延誤就醫,會致使病情加劇,為減低罹癌機率,呼籲民眾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或符合癌症篩檢資格者,應定期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妥善治療。另外,楊靖國醫師表示,許多民眾也常認為痔瘡久了會變成大腸直腸癌,醫師表示,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的致病成因不同,但因兩者都易有出血現象,所以常會被誤會兩者之關係,也有很多人以為是痔瘡出血,就醫後才發現是大腸直腸癌。此外,肛門癌也會有類似痔瘡的肛門腫脹、突起、出血等問題,建議民眾肛門口有異狀時也應就醫檢查。

跑步跑到黑指甲?指甲瘀青啦

跑步跑到黑指甲?指甲瘀青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為什麼指甲突然發黑,除了灰指甲難道還有黑指甲嗎?一名年約30歲的洪姓上班族經常利用下班時間來慢跑運動,某次跑步後返家竟發現右腳食指的指甲出現黑黑的一塊,擔心是否為身體病變,隔天趕緊至皮膚科就診,醫師表示黑甲原因是腳趾頭過度摩擦導致甲床血腫,只要1到3個月皮膚會自行吸收血塊,不必特別治療。甲床血管破裂 血液淤積在指甲裡面衛福部南投醫院皮膚科醫師李瑜芬表示,「黑指甲」是喜歡路跑、健行、打球及登山的運動人腳趾上常見的記號。是指甲在外力的壓迫下導致甲床血管破裂,血液淤積在指甲裡面,李瑜芬醫師表示,只要指甲根部的生長基質沒有受損,就會有新的指甲慢慢長出來。還有哪些情形有可能出現指甲「瘀青」呢?指甲過長、鞋子不合腳、襪子太厚等導致指甲過度摩擦壓迫都可能使得甲床瘀血。此外,外力的撞擊如踢到、被物品砸到、被踩到也容易導致甲床血腫。要挑適合腳型的鞋子、搭配厚襪子降低黑甲機率由於新生指甲比較正常服貼在甲床上,李瑜芬醫師建議喜歡跑步、登山或者球類運動的民眾,應挑選適合腳型的鞋子,並且搭配厚襪子來降低「黑甲」發生的機率。如果是因為嚴重外力導致的甲床血腫,或者是續發性發炎感染,建議至醫院請專業醫師評估開立口服藥或者安排手術,減緩腫脹劇痛的不適感。

下肢冰冷別輕忽 動脈栓塞恐截肢

下肢冰冷別輕忽 動脈栓塞恐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5歲陳老伯,有抽菸、高血脂病史,從多年前偶發下肢疼痛且日益嚴重,走不到50公尺就得停下來休息,原以為只是肌肉受傷不適,貼許多痠痛貼布均未見改善,近日因下肢冰冷、疼痛到無法行走至急診就醫,由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侯紹敏主任收治,發現足背動脈沒脈搏搏動,確診是下肢動脈栓塞。經心臟外科團隊進行血栓清除術,心臟內科接續經皮動脈血管成形術,讓病人免於開刀房及心導管室往返,也降低因肌肉缺血壞死導致的截肢風險。 典型周邊血管疾病以上案例為臨床上常見的典型周邊血管疾病,主要為粥狀動脈硬化常造成下肢股動脈(大腿處的血管)、膕動脈(小腿處的血管)等部位因血管狹窄阻塞,導致血流不足的疾病。5%病人5年內恐面臨截肢命運侯紹敏主任指出,下肢動脈栓塞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癮君子、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病人,約有1/3的患者會以間歇性跛行症狀表現,即是走路時兩腳或一腳會痛,大部分影響的部位為小腿肚附近,病人無法持續走遠路,休息後疼痛會緩解;不過隨著時間增長,疼痛症狀會加劇,約5~10%的病人會因血管阻塞越來越嚴重,休息時也無法緩解疼痛症狀,甚至在足部出現潰瘍、壞死的情形,更嚴重時,甚至有5%的病人在5年內必須面臨截肢的命運。 治療從改善危險因子著手侯紹敏主任表示,治療方面可先從改善危險因子著手,因此戒菸、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能阻斷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惡化。藥物方面則可透過抗血小板抗凝血類藥物預防周邊動脈阻塞合併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血流改善劑藥物改善阻塞部位缺血情況,以改善間歇性跛行症狀。治療成功率高、成效佳若阻塞嚴重或藥物治療無效時,動脈阻塞長度較短者,則可進行經皮動脈血管成形術,利用氣球擴張和血管支架置放技術,將阻塞血管打通,手術成功率約95%;動脈阻塞長度較長者且接近關節處,則應優先考慮外科血管繞道手術,即是利用靜脈血管或人工血管來取代阻塞動脈血管的功能,以改善周邊組織缺血的情形,手術成功率可達97%。術後症狀和生活品質常可獲明顯改善。 平時可運動、溫水泡腳來舒緩症狀檢查之後若是輕微的症狀,很多人會問可做些什麼來加以改善?侯紹敏主任建議,多活動、運動對肢體循環改善是有幫助的;此外要注意保暖,用溫水泡腳(大約攝氏四十幾度可接受的溫度)是很不錯的舒緩方法,但不建議泡湯或洗三溫暖,因為會使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身體耗氧量、心跳加快,恐負擔過大、增加大動脈剝離的急性危機。 小腿疼痛、腫大、冰冷 應即刻就醫最後侯紹敏主任呼籲,民眾若發現自己小腿疼痛、腫大或有冰冷情形,應即刻就醫診斷,診斷上可藉由下肢對上肢動脈收縮壓比(ABI)、動脈血管超音波、動脈血管造影術及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術等檢測周邊動脈阻塞的位置、範圍及程度,以做出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千萬勿於自家中反覆亂貼痠痛藥布或熱敷治療,以免延誤就醫時間,造成無法挽回的截肢命運。(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高度差長骨刺 這2族群當心!

高度差長骨刺 這2族群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護理師近日突然感到左邊肩胛骨處肌肉劇痛難忍,至門診求治,照x光,骨科醫師診斷為頸椎第五節第六節椎間盤突出,並有頸椎退化長骨刺的情形,醫師表示急性發作時可先利用頸圈固定,逐步改善問題。長時間低頭滑手機不僅容易眼睛疲勞,肩頸痠痛也會影響到脖子,為避免脖子活動受限引發一連串的肩頸問題,最好別再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姿勢不良加重頸部負擔 加速骨刺增生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呂毓嫻表示,頸椎每一節間都有一個纖維軟墊,隨著年齡增加引起的退化現象再加上頸部姿勢不良,或生活上一些加重頸部負擔的動作在長期累積下,會加速頸椎骨刺的增生,如果發生神經孔內骨刺增加,便造成對脊髓或脊神經的壓迫。呂毓嫻護理師表示,人的脖子活動最頻繁的是在頸椎的第五及第六節,因此往往症狀發生都是產生在第五及第六脊神經。頸椎第五節第六節椎間盤突出近年又來有年輕化的趨勢,痠痛問題常見於30歲以上的低頭工作者。低頭族、上班族小心電腦、頸部高度差最常見的原因是不正確的姿勢導致頸部及上背部肌肉的僵硬,如低頭族無時無刻都盯著手機螢幕,或者上班族因為電腦螢幕的高度差導致須低頭看電腦,坐姿、角度不正確的後果。只要改變正確的姿勢,搭配短期的止痛藥、熱敷等,就能獲得改善。若治療過後仍然沒有改善,甚至隨著時間演進而出現新的症狀,那就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以及治療了。熱療、頸部牽引可減輕壓力呂毓嫻護理師表示,熱療可以止痛、促進血液循環,並放鬆肩頸部肌肉、韌帶及軟組織,以作為下一步頸部牽引的準備。頸部牽引可減輕頸椎的壓力,並減輕「小面關節」及「神經根」的壓迫,另外再加上電療來降低麻痛。若疼痛或是麻痛較嚴重,也可以輔以藥物治療。復健治療外,充分休息才能痊癒。若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皆無進展,或是神經壓迫嚴重,已經產生肌肉萎縮症狀,則建議採取外科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