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4歲視力0.3 雙眼協調訓練助矯正

4歲視力0.3 雙眼協調訓練助矯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歲的安安在幼稚園被檢查出視力不良,到眼科診所檢查才發現,雖然安安的眼睛結構正常,但雙眼最佳矯正視力竟只有0.3,並且合併高度散光!經過最新式的治療方法「複合式視覺功能訓練」,簡稱「雙眼協調訓練」治療幾個月後,安安的視力逐漸進步到1.0。高度散光造成弱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眼科謝宜靜醫師表示,4歲小朋友正常視力約為0.7-0.8,加上高度散光,安安的問題應為高度散光造成的弱視。造成弱視主要有3個原因,安安為屈光不正所造成,另有斜視及視覺剝奪型(如先天性白內障及眼瞼下垂)。著重在雙眼協調及融合成像的能力謝宜靜醫師表示「雙眼協調訓練」在國外行之有年,其訓練方式為運用簡單的原理-給眼睛跟大腦一些功課,以足夠的視覺刺激治療弱視。跟傳統弱視訓練相比,傳統訓練是著重在視覺發育的第一步及單眼視力,這種「複合式視覺功能訓練」除了讓單眼視力進步外,更著重在雙眼協調及融合成像的能力,給小朋友足夠的立體感跟更清楚的世界。改善自信心和學習力除弱視之外,小角度的斜視、唸書跳行或漏字、有閱讀困難的小朋友、腦部受傷後需手眼協調復健的病人,均可在醫師評估下,接受「雙眼協調訓練」。謝宜靜醫師希望能在傳統及正確的治療外,給予病童更多的幫助。小病童若能即時矯正治療,改善的不只是「視力」,還有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力,將為孩子的未來人生創造光明。 

手搖飲大數據!秒懂你是哪裡人

手搖飲大數據!秒懂你是哪裡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臺灣手搖飲為全球知名特產,客製化的分級口味、專業級的服務總是讓外來旅客津津樂道,不論夏天冬天,飯後一杯手搖飲解膩回甘,戒都戒不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知名手搖飲連鎖業者共同分析手搖飲點單大數據,選擇北部(臺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及南部(嘉義縣、臺南市及高雄市)6個縣市,共抽查300家門市販售系列手搖飲,由1,920種組合發現,北部比南部民眾更喜歡選擇低甜度飲料。地域性差異影響南北民眾對手搖飲甜度及冰塊的喜好研究顯示,6成的北部民眾選擇低甜度的手搖飲,近5成的北部民眾喜好不含冰或熱飲,8成的南部民眾喜好含冰塊飲料,證實南部口味偏甜的說法,此外,氣溫炎熱也反映民眾對冰塊的選擇,地域性差異影響南北民眾對手搖飲甜度及冰塊的喜好。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目前臺灣手搖飲一年的市場規模約為800億元,每年賣出12億杯手搖飲。南北民眾都喜歡回甘且馥郁的綠茶、原鄉四季等茗品手搖飲,103年北部民眾有28.7%會選擇無糖,105年選擇無糖已增加至35.8%,而全糖由7.6%降低至3.8%,由大數據發現低甜度手搖飲族群逐年上升,高甜度手搖飲大幅度下降,顯示民眾對健康手搖飲議題的重視提升。冰塊工廠5%有不符規定臺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飲料買到手應儘速喝完,冷凍並沒有辦法殺菌,且冰塊使用的水源必須過濾及殺菌,臺北市衛生局105年針對飲冰品業者及食用冰塊製造工廠,共計抽驗398件產品,檢驗生菌數及大腸桿菌群,結果仍有5%(20/398)有不符規定情形,食品業者應重視製作過程及自主管理,建議市民朋友購買手搖飲後儘速喝完,避免放到冰箱隔天再喝。 

講座/運動養生

講座/運動養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家一起動一動,邊運動也可以邊養生!久坐不運動、飲食精緻化、熬夜又晚睡是現代人的通病,利用小動作改變姿勢或按摩身體可以達到經血通暢,簡單養生的目的。本次講座邀請針灸科主任吳建隆分享「運動養生」講座,講座內容將會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與大家分享,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運動養生時間:106年3月29日(三)上午8:30-9:00地點: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中心)1樓寬心堂(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530號)洽詢:02 2591-6681

疲勞口乾 含糖飲料喝太多!

疲勞口乾 含糖飲料喝太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許多人會利用市面上販賣的清涼飲品,或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但這其實是很容易讓人掉以輕心而攝取過量。如果有機會,不妨看看寶特瓶上的標示,相信妳一定會被飲料所含的糖分嚇到。短時間攝取過量的糖 會感到疲勞無力實際上,市面上販賣的飲料糖質濃度約10%左右。也就是說500CC寶特瓶的糖質含有量高達50公克以上。不妨試試,把50公克的砂糖放在手上,一次攝取如此大量的糖質,對身體會有好處嗎?糖分是身體疲勞時的能量來源,也是人體必須的營養。但是短時間內攝取過量的糖分,會造成血液中的糖分濃度急速上升。雖然可以暫時消除疲勞,但是人體為了拼命降低急速上昇的血糖值,反動的結果,反而會引起低血糖狀態。喝完運動飲料,經過一段時間,常感全身無力就是這個原因所致。為了消除這個疲勞,又求助於甜品,不良習慣便如此養成。飲用高濃度飲料使血糖上升稱為寶特瓶症候群一次攝取大量的糖分會使血糖值上升,而感覺口渴;口渴了就會想喝飲料,喝了血糖值又會上升。每天飲用清涼飲料,會使口渴、多尿等糖尿病症狀顯著,有時甚至引起急性糖尿病。像這種飲用大量高糖濃度的清涼飲料,使血糖值上升,引發糖尿病的狀況稱為寶特瓶症候群。當今的社會,自動販賣機、便利商店普遍,使得清涼飲料隨手可及,為了避免孩子們成為「浸在糖裡的蜜餞」,大人們的反應而要更敏感一點。事實上,美國洛杉磯教育委員會在2002年2月8日決定,大約有700家的公立學校,禁止販賣可樂等碳酸飲料。口渴時也可以利用蔬菜、水、或茶補水清涼飲料並非都不好,人體有時候也需要大量糖分。但必須因身體有需要,才選用寶特瓶飲料;如果沒有這種自覺,而只是覺得口渴,就隨手在便利商店買瓶清涼飲料解渴,那就要小心了。妳會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量糖分,造成容易疲勞、缺乏耐性、抗壓力衰退等症狀。運動飲料原本就是為從事激烈運動的運動選手調製的飲料,這是為了提供某些人需要大量糖分的時候。但運動飲料對每個人都有好處的這種觀念,實在是個很離譜的誤解。飲用前,請留意飲料成分。對一般人而言,口渴的時候,水和茶是最好的飲料。以夏天水分補給的觀點而言,西瓜是個很棒的水分補給食品,不僅可以補給水分,也能排除體內多餘的熱;另外,番茄和小黃瓜等夏季蔬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些蔬菜水果有別於一口氣喝下的飲料,入口的份量、速度有限,所以不會有攝取過度的情況發生。因此,口渴時不要光靠運動飲料,請多利用蔬菜、水、或茶來補充水分。(本文摘自/漢方美人講座/山岳出版社發行)

操「腸」工時 5大職業當心

操「腸」工時 5大職業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2歲的游小姐擔任護理師已21年,常常要到晚上9點以後才有時間吃正餐。此外,雖然需要6點起床上班,仍習慣凌晨才睡,年輕時又喜歡吃炸物和手搖飲料,生活習慣不良的游小姐去年起發現自己常常一整週都沒有解便,而且有血便的情況,因此決定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有瘜肉增生並進行切除。腸瘜肉好發5大職業 作息恐致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全台2,550位25至59歲上班族進行「大腸瘜肉問題與生活習慣調查」,發現大腸瘜肉好發5大職業包括:軟體工程師、行銷企劃、公務員、醫護人員、營建人員。對此結果,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大腸瘜肉者,工作超時與加班機率明顯高於該職業未發現大腸瘜肉的受訪者。針對5大腸瘜肉好發職業,觀察其生活型態,發現腸瘜上班族普遍有「苦腸4作息」,包括:1) 操腸工時/90.5%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每周工作時數超過40小時。而有8.2%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每周工時達60小時以上。調查中也發現腸瘜上班族加班的比例也比未發現者多了15.9%56.5%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表示休假時常需要加班。2) 低效睡眠/61.9%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一周有3天以上都超過12點入睡,且近3成表示每日睡眠不足5小時,僅有6.1%有達到理想睡眠時數8小時的標準。60.5%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每天的睡覺時間不固定,51.7%表示每周有3天以上較難入眠,是未發現者的近2倍 ,呈現深眠時數不足、入睡時間不定、睡眠品質不佳等「三不眠現象」。3) 腸卡壞菌/從排便頻率觀察,大腸瘜肉上班族一周4天以上排便1次的比例,與未發現大腸瘜肉上班族相比,差異高達近2.5倍,排便不順可能造成壞菌與不良物質對腸道的負面影響。4) 油膩宵夜/47%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表示有吃宵夜的習慣,相較於未發現者多出18.3%,此外近半數發現大腸瘜肉者表示平常飲食習慣較偏好油炸類食物。多蔬、補好菌打底腸道健康賴醫師進一步表示,大腸瘜肉為大腸癌前兆,近年除飲食習慣外,國際間亦漸發現腸道菌相與大腸癌間的關聯。大腸直腸癌病人約有80%的比例和生活習慣、低纖維高脂肪飲食與運動等因素相關。此次調查結果充分可見工作情況對腸道健康的影響,而從歷年研究也發現疲勞、飲食、排便等問題亦間接影響腸道菌相分布,藉由此次調查呼籲國人對於生活作息與腸道菌相、大腸癌預防的重視。超過4成上班族表示有便秘情況,且42.6%上班族自認腸胃缺乏好菌。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生活忙碌上班族常忽略飲食均衡,除增加大腸瘜肉的風險外,腸胃不適也會影響生活品質。建議民眾除遵循「蔬果彩虹579」外,也可以用補充好菌的方式,透過保腸保胃、通過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優酪乳,搭配日常飲食口味調整為清淡、低油、多蔬果的烹調,讓好菌與蔬果為自己的腸道健康打好基礎。  

演唱會耳鳴 護聽力用這3招

演唱會耳鳴 護聽力用這3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30多歲女性參加知名樂團演唱會,回家後持續耳鳴兩、三天,就醫發現,不只耳鳴,連聽覺都受到損害。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任力博宏提醒,民眾參加演唱會或平時聽音樂時,若想保護聽力,建議第一,不要太靠近喇叭。第二,音量若為110分貝,暴露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音量越大,暴露時間應縮減。第三,如果想靠近舞台、喇叭,最好戴耳塞,以減少傷害。出現耳鳴、聽力受損 必須找出背後原因力博宏主任表示,這名30多歲女性患者因為耳鳴就醫,接受純音聽力檢查發現,她單側聽覺受到損害,因此診斷為音響創傷型聽力損失合併耳鳴。治療這類疾病可使用促進血液循環藥物、維生素B12、類固醇等,一方面減少神經發炎、腫脹,另一方血液循環變好,就會帶走不好物質,提升供氧量。神經也可修復。音響創傷型聽力受損 應盡早治療經過治療後,這名女性患者的耳鳴、聽力損失狀況逐漸改善,目前已恢復正常。力博宏主任指出,這名患者很幸運,經過治療後,耳鳴、聽力損失都有改善。有些患者雖然聽力改善,但耳鳴困擾還是持續發生。聽演唱會時 盡量遠離喇叭以物理學來看,音壓對身體的影響,與音源距離平方成反比,舉例來說,在演唱會若一個人距離喇叭1公尺,另一人距離喇叭2公尺,雖然音量一樣,距離喇叭2公尺的人所承受的音壓為距喇叭1公尺者的1/4。此外,參加演唱會時,盡量每30分鐘就去外面洗個手、走一走,避免持續暴露在大音量環境。若真想體驗前面舞台區熱歌勁舞,建議戴耳塞,減少大音量衝擊。力博宏主任也提醒,若出現耳鳴、聽力受損等狀況,應盡快就醫,接受詳細診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臉痛忍9年 血管神經「相拍電」

臉痛忍9年 血管神經「相拍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臉頰陣發性疼痛難受,忍9年才發現是三叉神經痛!一名62歲陳女士9年前右臉頰開始出現陣發性疼痛,原以為睡眠不足所導致,沒想到疼痛讓她無法洗臉、刷牙、說話、吃東西,幾乎每5至10分鐘就會出現痠、抽、痛、刺,像有很多針在刺,痛到不能摸,洗頭也不能摸到頭皮,每當疼痛發作時就會癱軟倒地,連續20天無法吃、不能睡,只能坐在客廳,足足瘦了5公斤,最後連講話都變得困難。好發族群以5、60歲以上長者居多經過上網查詢及到醫院檢查,陳女士得知罹患三叉神經痛後四處求醫治療,只要有人介紹哪裡有專門治療這種疾病的醫師,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陳金城副院長表示,三叉神經痛主要為小腦血管壓迫到三叉神經,好發族群以5、60歲以上長者居多,由於年紀大導致血管慢慢扭曲,進而影響神經所致。術後立即獲得改善 術後別提重物治療三叉神經痛,一般初步治療會先給予藥物,若可減緩疼痛只要持續服藥、定期追蹤即可,不過若是疼痛無法解除,或出現暈眩等不適應藥物副作用時,則建議做介入性的顯微血管減壓、經皮神經燒灼、氣球壓迫、加馬刀等等治療,若是施行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時,則以醫師評估身體狀況適合全身麻醉者為宜。其施行方式主要在顯微鏡輔助之下開顱,找到神經與血管的位置後,利用鐵氟龍墊片將神經與血管隔開,通常病人在手術後能立即獲得改善,術後只須注意暫時不能提重物,及維持良好生活作息。

春秋酷酷嫂 中西合併治療效果佳

春秋酷酷嫂 中西合併治療效果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8歲的劉先生從事隧道開挖工作,長期伴有咳嗽、痰和胸悶等呼吸道症狀,即使規律服藥仍經常出現不適的症狀,每年在春、秋冬季節時也會因急性發作而住院治療;另一位45歲的馮小姐自民國102年起至民國104年10月,常出現鼻塞、咳嗽、周身搔癢等症狀,春秋兩季症狀更嚴重,104年11月更出現圓形禿,經中醫辨證論治給予內服中藥後,患者症狀改善,身上皮疹明顯消退。浮塵、花粉和細菌隨風飄 會引起過敏症狀過敏及氣喘的防護與治療是中、西藥併用治療之中常見的疾病,民眾在受到空氣中的浮塵、花粉和細菌隨風到處飄揚的影響下,很容易便引起過敏或呼吸道相關症狀。氣喘、過敏所帶來的諸多不適症狀會同時影響到心理及生理。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執行長徐永年表示,除了胸腔內科、中醫科、小兒科、免疫風濕科、皮膚科及耳鼻喉科等多元資源外,也可好好利用中西藥整合諮詢業務。如此,民眾在同時以中西藥治療的情況下,亦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並提高治療的效果。整合諮詢 中西藥交互作用醫福會強調,不論中西醫的治療方式與用藥,衛生福利部所屬之醫院皆能滿足民眾的需求,在醫院更有捍衛民眾安全的藥事人員在發揮其專業能力的同時,提供整合諮詢,正確的處理中西藥之間的交互作用,提高療效並減少發生不良的反應。如果在使用中西藥物有任何的問題,皆可到衛生福利部醫院尋求整合藥物諮詢,以讓療效能充分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疑神疑鬼 竟是失智症前兆!

疑神疑鬼 竟是失智症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中年事業有成的李先生,平常為了交際應酬,抽菸喝酒樣樣來,近年來,家人開始注意到李先生說話速度變慢,與客戶的社交反應變慢,常常一個問題想了快5分鐘才回答出來,甚至這個月來走路不穩常常跌倒,就診發現原來罹患了血管性失智症,更被告知腦部有小中風的痕跡。忘東忘西 原來是阿茲海默症80歲的林奶奶,近日常常忘記自己把東西放在哪裡、煮菜忘記加鹽、忘記關瓦斯、沒有關水龍頭,有次外出種田竟然忘了回家的路,這兩週來林奶奶突然性情大變,懷疑80多歲的老伴外遇,整天與老公吵架,弄得家裡雞飛狗跳,求診才發現竟然得到了阿茲海默症。把失智症當成老化、老頑固、老番癲​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計報告,民國105年底台灣約有26萬人患有失智症,也就是說大約每100人中就有1人是失智症病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每13人中就有1位失智症病人,而8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每5人中就有1位失智症病人。許多家屬把失智症當成老化,以為病人只是老頑固、老番癲、老了個性本來就會改變、記憶就會變差。事實上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許多認知功能,比如:抽象思考能力、現實判斷力、語言能力、空間感及計算力等,較嚴重者甚至會個性改變,出現混亂行為,甚至有妄想以及幻覺,並且這些症狀影響到病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際關係。失智症的病程初期的失智症可能只有記憶力與執行力的缺損,日常生活尚可自理;中期的失智症則開始出現混亂行為,語言能力受損,甚至出現妄想、幻覺的精神症狀,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晚期的失智症除了認知功能嚴重受損外,往往缺乏現實感與溝通能力,甚至肢體功能減退、吞嚥困難及大小便失禁。此外,地中海型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會下降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同時我們還要遠離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例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不抽菸,避免頭部外傷,以及維持快樂的心情。趁早預防、及早診斷、盡早治療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表示:如何避免這沉默的殺手奪走腦中的美好回憶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所以在年輕力壯時,我們就應該認識失智症的容貌並學著去預防、遠離,在早期就能夠協助親朋好友及早警覺它,在疾病的初期就開始治療它。莫讓失智症成為家人朋友的負擔,也別讓失智症將腦中的快樂回憶變成空白。

抗敏大作戰 媽媽寶寶這樣吃

抗敏大作戰 媽媽寶寶這樣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季節一改變,寶寶噴嚏打不停,某些新手媽媽會懷疑是不是因為孕期不忌口,導致寶寶生來就有過敏體質;也有些媽媽為了全面圍堵生出過敏兒的可能,只要是高過敏原食物如大豆、魚貝、花生一概不吃。然而研究指出,少吃不一定能預防過敏,提早介入高過敏原,反而能夠提高耐受性,降低過敏機率!將副食品提早2個月加入可降過敏機率從前的副食品都是在寶寶出生後半年慢慢加入,新竹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雷偉德表示,當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吃的食物型態由流質轉為半流質,可以多方嘗試食物類別,讓他們習慣接受新味道、新口感。另外,將副食品提早2個月,在寶寶出生4-6個月時就慢慢添加含高過敏原的副食如花生、蛋白,可降低未來發生過敏的機率。副食品3階段這樣吃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陳麗如表示,一般來說,一般醫師及營養師都會建議親餵,不過泌乳量少的媽媽也不要擔心,寶寶4-6個月時就可以開始利用副食品的組合提供均衡營養,順便也可以觀察寶寶對於食物的耐受性。至於副食品介入的最佳時機,陳麗如營養師表示約可分為3階段: 1) 4-6個月/可由醣類下手,但不建議添加蔗糖及過多的鹽,一歲前避免給蜂蜜。可先利用稀釋的米湯慢慢餵食,逐步加入菜汁及果汁,藉此拓展新生兒味覺。2) 7個月/現在可以慢慢加入蛋白質,不論是蛋黃、魚肉都是很好的選擇。3) 1歲/一歲換奶,現在可以給寶寶更多種類的食物了!試著將全蛋、鮮奶加入菜單,讓寶寶練習咀嚼外,也可以藉此吸收到更新奇的口味、更全面的營養。部分水解配方降低過敏效果佳而當過敏兒寶寶遇上泌乳量少的媽媽怎麼辦?雷偉德醫師表示,若寶寶對牛奶過敏,母體也無法親餵,可利用部分水解配方的奶粉降低過敏機率,陳麗如營養師表示,部分水解配方對於過敏兒來說較能接受,水解程度越高,把容易致敏的大分子蛋白分解成小分子胜肽及氨基酸,可以降低蛋白質引起的過敏情況。另外,至於產後仍有在哺餵母乳的媽媽,日常飲食該怎麼吃?陳麗如營養師指出,主要還是要以均衡飲食為基礎,再來母體可多補充含omega-3魚油的深海魚類,不但有助抑制發炎、對寶寶的腦部發育也有幫助,常見的食物有鯖魚、鮭魚、秋刀魚等。想讓過敏不來亂?本身有過敏的媽媽,孕期不必節食及過度恐慌,寶寶出生後,藉由階段性諮詢營養師及醫師,控制寶寶飲食,只要3階段就能簡單抗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