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消夜吃這7種 不怕睡不著!

消夜吃這7種 不怕睡不著!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隻羊、兩隻羊、三隻羊,已經數了100 隻羊,羊圈都快要塞不下了,還是睡不著覺,甚至愈數愈亢奮。對於晚上翻來覆去睡不好覺的人,這樣的場景就像夢靨般「陰魂不散」。或許你該檢視一下的飲食習慣。碳水化合物能提高安眠效果研究發現,睡前幾小時攝取富含色胺酸(tryptophan)的食物能有助安眠。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曹雅姿解釋,影響睡眠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血清素」,因為血清素能幫助身體鎮靜、放鬆;一旦血清素不足,便容易躁鬱而睡不好。而色胺酸是人體必需的胺基酸,能幫助製造血清素。另外,也可多補充碳水化合物。研究指出,碳水化合物對色胺酸有錦上添花的效果,能提高人體的必需胺基酸中色胺酸的比例,使更多色胺酸能進入大腦,進而轉換成血清素,達到安眠的功效。蛋白質對睡眠會有扣分的效果碳水化合物對色胺酸有加分作用,但是蛋白質攝取太多卻有扣分的效果。當蛋白質攝取過量,其中所含的酪胺酸(tyrosine)會擠壓色胺酸的比例,大腦便不是製造血清素,而是製造多巴胺、腎上腺素(epinephrine)及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會使你變得警醒且精神亢奮,與安眠作用恰恰相反。還有一點提醒:睡前最好不要吃太多東西,特別是高油脂的食物,除了會發胖,也會影響腸胃蠕動、消化機能。因為身體得先處理該消化的食物,之後才能慢慢放鬆、進入睡眠休息模式。可想而知,入睡的時間便會往後延。1) 全麥麵包/全麥麵包加蜂蜜有助釋放胰島素,讓色胺酸順利進入大腦,助你輕柔入夢鄉。「這個方法對多數人都有效,它既有像安眠藥的效果,又沒有安眠藥的副作用,不會讓人上癮,」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臨床研究中心婦女健康計劃負責人茱蒂.威特曼博士認為。不過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也提到,不同於讓心情穩定愉快的飲食技巧,睡前吃的高碳水化合物求的是快速入眠,所以並不一定侷限於「多醣類」的形式,有時用簡單的「糖」效果會更好。2) 腰果/腰果是個紓壓、助眠的好食物。它含有色胺酸、麩醯胺酸、維生素B6、鎂等營養素,可幫助合成血清素及褪黑激素。其他像杏仁、胡桃等堅果也都是可替換的選擇。3) 芝麻/有時我們並非是因為情緒低落而無法入眠,只是白天事情太多,腦袋一直處於亢奮狀態。這時就需要GABA 這種神經傳導物質,讓腦部放鬆一下,如果合成不足,就會覺得腦子轉個不停,明明很累卻睡不著。而麩醯胺酸是合成GABA 的原料,可以吃點含麩醯胺酸的輕食,尤其是黑芝麻,同時含有色胺酸、麩醯胺酸、維生素B6、菸鹼酸、鈣,是超級助眠的好食物。吳映蓉建議忙碌的上班族,不妨買一包黑芝麻糊,加上兩匙小麥胚芽,就是睡前輕食的最佳選擇。而且市售的芝麻糊多半都已加了糖,可以提高碳水化合物的含量。4) 熱牛奶/我們常聽到睡前喝杯溫牛奶有助睡眠,正是因為牛奶當中富含色胺酸。而且牛奶也富含鈣,加強大腦對色胺酸的利用率。優格、起司等乳製品也都富含色胺酸及鈣,都是睡前輕食的不錯選擇。5) 香蕉/有人稱香蕉為「帶皮的安眠藥」。香蕉跟牛奶一樣,也富含色胺酸,除此之外,還有助褪黑激素的製造,而且含鎂,可讓身體肌肉放鬆。6) 馬鈴薯/睡前吃一點馬鈴薯泥或烤馬鈴薯,可以幫助去除體內的酸性物質,減少對色胺酸的干擾。7) 蜂蜜/最近有研究發現,蜂蜜中所含的葡萄糖能告訴大腦「該停止分泌促食素(orexin)了!」減少大腦中這種讓身體保持警覺的神經傳導物質。(本文摘自/輕甜食:零罪惡感的手作點心/天下雜誌出版)

明目「肝肝好」 吃這最有效

明目「肝肝好」 吃這最有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人容易眼疲勞,看一會兒電視或看一會兒書就覺得眼睛很累,玩一會兒電腦眼睛更是酸脹得厲害,而且手腳容易麻木。這些症狀往往被人們忽視,都覺得只是用眼過度,休息一下就好。不過從中醫角度來看,這些小毛病卻提示機體肝血已出現不足,此時應該及時調理,以免加重。多吃豬肝 補肝還可以改善眼疲勞若肝血虛損進一步發展,可形成咽乾烘熱、潮熱盜汗的肝陰虛證,而肝陰虛常導致肝陽上亢。所以說,身體出現的小毛病是要提醒我們注意,如果置之不理,大病很快就會找上門。其實,平時常吃點兒豬肝,不僅可以滋肝養血,還能改善眼疲勞、保護眼睛。可將豬肝與菠菜相配煮成「豬肝菠菜湯」,這是補肝明目的最佳拍檔。豬肝菠菜湯製作材料/豬肝200克,菠菜150克,枸杞子15克,清湯一大碗,鹽、薑絲、蔥花、油各適量。製作方法/豬肝去筋膜洗淨後切薄片,入滾水汆燙十秒,撈起瀝乾水;菠菜洗淨後切成小段備用;先用少量油爆香蔥花、薑絲,加清湯,放入洗淨的枸杞子煮十分鐘;放入豬肝、菠菜,煮開後放適量鹽,攪勻後起鍋。功效/補肝養血、明目滋陰,適於貧血萎黃,或肝血不足引起的目昏、眼乾。豬肝補氣 血虛食療首選豬肝的營養價值遠超過豬肉,吃豬肝可以明目補血、護肝養顏,是補血佳品。豬肝味甘苦性溫,有補肝、明目、養血之功,多用於血虛萎黃、夜盲、目赤、浮腫、腳氣等症的輔助治療。我們都知道,血液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一旦血虛就會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皮膚乾燥、頭髮枯焦、大便燥結、小便不利等症狀,這種情況食療是最好的調補方法。豬肝是最常用的補血食物,因此,血虛者最宜常吃。另外,肝熱的人會出現頭脹頭痛、心煩易怒、睡眠欠佳,而豬肝能清肝熱,因此,常吃豬肝不僅能養血明目,還能改善膚色、改善心情。尤其是久坐電腦前的人,不妨吃點兒「豬肝綠豆粥」,既能防止眼睛乾澀,還能清熱潤膚。準備新鮮豬肝100克、綠豆50克、粳米100克、黃酒15毫升;將豬肝沖洗乾淨,切片,用黃酒略醃備用;綠豆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粳米淘洗乾淨,與綠豆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煮,至粥將成時加豬肝煮熟即可(最好不加鹽及味精等調味品)。這是一款能滋肝明目、清熱利濕的粥,適用於肝虛血虧、營養不良性弱視和水腫患者食用。不熟的豬肝不能有效去毒豬肝適宜氣血虛弱及缺鐵性貧血者食用,尤宜於肝血不足所致的視物模糊不清、夜盲、眼乾燥症等。但豬肝中膽固醇含量較高,因此,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及血脂高的人忌食豬肝。根據前人經驗,豬肝忌與野雞肉、麻雀肉和魚肉一同食用。另外,烹炒豬肝不要一味求嫩,務必要讓豬肝熟透,否則,既不能有效去毒,又不能殺死病菌、寄生蟲卵。豬肝的妙用/治肝血虛、目昏眼乾、夜盲:豬肝100克切片,與少許豆豉、蔥白,加水適量,用小火燉湯;將熟時打入二個雞蛋,燉熟,加鹽調味即可。(本文摘自/養生!吃對,不上火/八正文化出版)

皮在癢亂抓 小心恐致膿痂疹

皮在癢亂抓 小心恐致膿痂疹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膿痂疹是常見的皮膚細菌感染,溼熱的夏季是膿痂疹最好發的時候,在小孩尤其常見。當細菌只存在皮膚表層,當病灶更深入,接觸到真皮,就稱之為瘡〈ecthyma〉。膿痂疹好發在頭皮、臉部、尿布處,可分為水泡或結痂型。嚴重結痂時淋巴腺會有腫大現象                                                    結痂型較常見,約佔百分之70,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A型鏈球菌引起,病灶是一塊塊一至二公分突起的痂皮,上面覆蓋有黏稠如蜂蜜般滲出物。水泡型則均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特點是水泡中心可見黃色膿液沉澱其中。雖然外觀嚇人,但患者常只有輕微癢感,臨近的淋巴腺則有腫大現象,但較嚴重時也可能會有發燒、血液中白血球增生現象。膿痂疹可以是原發性,只是因皮膚表面輕微的傷口,例如擦傷或癢而搔抓,使得環境中或原本潛藏在鼻腔內及喉嚨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皮膚表面滋生。另一種情形則是原本就有溼疹、疥瘡、水痘、蚊蟲叮咬、頭蝨或潰瘍,細菌因此得以附著再引起發炎,稱為續發性膿痂疹。膿痂疹靠著皮膚接觸及空氣傳染,帶有細菌的飛沫可散播至3公尺之遠。痊癒後可能留下皮膚萎縮、色素不均現象治療上如果病灶只有1、2顆,只需用外用抗生素藥膏塗抹,但別忘了同時要塗抹到鼻腔內。有時即使不治療,透過本身免疫力,經過2至8周,膿痂疹也可能自己痊癒。不過可能留下局部皮膚萎縮、色素不均勻或脫毛現象。如果因癢搔破而擴散時,則需合併口服抗生素7至10天,才能有效治療。蜂窩組織炎是最常見併發症,可高達10%,其他如骨髓炎、敗血性關節炎、肺炎、敗血症、乾癬、猩紅熱、腎絲球炎、風溼熱、細菌性紅皮症,甚至休克都曾被報導。做好皮膚清潔才是避免生病的根本之道膿痂疹具有相當高的傳染力,很容易傳給其他小孩。一般膿痂疹容易在落後地區流行,但因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在先進國家增加,所以續發性膿痂疹在台灣也並不罕見。膿痂疹的治療並不困難,多數口服抗生素都有效,但目前也逐漸有抗藥菌種出現,外用則以Fucidin及 Bactroban最常用。除抗生素外,日常的優碘、消毒藥水也都有效。不過預防勝於治療,做好皮膚清潔,避免搔抓皮膚破皮,才是根本之道。(本文摘自/從生活中照顧皮膚/台視文化)

仰睡好自信 4種睡姿看個性

仰睡好自信 4種睡姿看個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國王仰睡,詩人側睡,富人趴睡。」──古諺。請花一點時間來回答下列問題。請閱讀下面的睡姿描述,當你入睡時,哪一種姿勢讓你感到最舒服呢?1) 嬰兒式蜷睡/你側躺著,身體幾乎完全蜷縮起來。你的大腿彎曲、小腿緊靠,而膝蓋就像快要抵到下巴一樣。通常,你的全身會縮得像一顆球,而且很可能是抱著某個物品入睡,例如枕頭。2) 半嬰兒式蜷睡/一樣是側躺,但是膝蓋的位置不像嬰兒式蜷睡那麼高。3) 國王式仰睡/背靠著床仰睡。4) 趴睡/俯臥在床上,臉面向床趴睡。通常你的手臂會高舉過頭,雙腿伸直,並且會微微張開。從睡姿可以準確地看出精神狀態1970年代末期,精神科醫師山繆‧丹凱爾(Samuel Dunkell)發表了一種新穎而有趣的人格特質理論。丹凱爾在《睡眠姿勢:身體的夜間語言》這本書中提到,從一個人習慣的睡姿可以準確地看出他的精神狀態。丹凱爾有許多大膽的主張,都很適合在開派對時提出來活絡氣氛。舉例來說,睡覺時會將兩腳腳踝交疊的人,很明顯在伴侶關係上遇到問題;以「佛朗明哥」姿勢睡覺的人則具有被動攻擊型人格,將不滿藏在心裡不表現在外,傾向以消極的方式(例如諷刺的言語、拖延或不配合)反擊,而不做正面衝突。是人格障礙的一種。)而睡覺時把手放在頭下方,並且手肘朝向天花板的人則很好辯。4種睡姿大揭密丹凱爾也認為,喜歡用罕見的「蚌式」姿勢入睡的人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以「人面獅身」姿勢入睡的人意志特別堅強(我猜想他們應該也深受背痛所苦吧!)多年來,有好幾個對丹凱爾的理論抱持懷疑態度的學者,親自做了實驗,看看他說的究竟是真是假。剛開始,有些研究是先研究人們究竟是否真的有慣用的睡姿。研究者在六個月間請受試者回報他們每天的睡姿,然後發現大多數的人確實有固定採用的睡姿,並且通常就是我們問卷一開始描述的那四種睡姿之一。這樣的結果令科學家大為振奮,並且開始系統性地研究人的睡姿是否與特定的人格類型有關聯。出乎意料的,研究結果發現睡姿與人格特質有以下的關聯:1) 嬰兒式蜷睡/這種人通常容易焦慮、情緒起伏大、猶豫不決、並且對他人的批評容易反應過度。丹凱爾認為這個姿勢本身的「封閉狀態」,就說明本人並沒準備好在生活中敞開心扉。2) 半嬰兒式蜷睡/喜歡這種姿勢的人通常心態良好、具有安撫人心的特質、願意妥協,並且個性不極端。3) 國王式仰睡/這個睡眠姿勢與自信、開放、坦率而重視感官等特質有關。4) 趴睡/喜歡用這種臉部朝下的姿勢睡覺的人,通常比較剛直且有完美主義的傾向。丹凱爾認為這些人不喜歡預期之外的事物,除非證據明確,否則不會輕信他人的說法。而且,在開會時這群人永遠會準時抵達。這些研究也發現,沒有特定姿勢偏好的人是特別喜歡忙碌、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並且很難放鬆的一群人。不過,可別因為你喜歡的睡眠姿勢把你歸類成一種性格特質不那麼完美的人,就心情不好。人的睡眠姿勢與個性特質的相關性其實頗為薄弱,許多學者都對此持保留態度。我猜對那些喜歡趴睡的學者來說,更是如此吧!(本文摘自/睡眠學校/三采文化出版)

洗腎罹C肝 口服新藥12週治療助改善!

洗腎罹C肝 口服新藥12週治療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全國8萬名的洗腎患者中,約20%到40%因血液透析而交叉感染C型肝炎,推算下來,有上萬人因此飽受肝腎問題所苦,不僅如此,這類患者通常比較不容易排到腎臟移植,即使接受腎臟移植,也可能面臨高排斥率,導致移植預後不良,或者因為使用抗排斥藥物,無法接受干擾素藥物治療C肝。醫師提醒,要讓這些腎臟病患順利治療,關鍵在於C肝病毒能否有效清除。臺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楊勝舜臨床經驗觀察,曾有進行血液透析以及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接受C肝口服新藥12週治療完成後,不僅得到較佳的療效,也保有原本的腎功能,「C肝口服新藥的確能安全的將病毒徹底根除。」C肝口服新藥 肝功能不佳患者不建議使用過去傳統干擾素治療C肝儘管治療效果不錯,但部份患者因為干擾素治療的副作用大而無法忍受,部份因治療成效不佳而病毒復發。今年初,健保署開放給付兩款C肝口服新藥,楊勝舜醫師指出,兩款口服新藥對於肝功能不佳的患者都不建議使用,「治療當下若肝功能評估分數(Child-Pugh score)為B級以上,就不建議使用C肝口服新藥;或者,患者過去曾有肝臟代償失調現象,例如嚴重黃疸、凝血功能障礙、腹水、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自發細菌性腹膜炎、肝腎症候群、肝肺症候群或肝腦病變等,都不建議使用目前健保給付的兩款C肝口服新藥。」但目前健保通過給付的C肝口服新藥相較於傳統干擾素治療藥物,副作用低、且治癒率可達95%以上。楊勝舜醫師提醒,無論使用何種藥物,都必須留意藥物間的交互作用,臨床治療前,專科醫師會先全盤了解患者的用藥史,「患者也需對目前正在使用的中草藥或健康食品等藥物據實以告,才能幫助醫師了解可能有的交互作用。」但更好的方式,乃是在治療期間暫停服用非必要的藥物或保健食品。C肝患者應及早治療 避免C肝吸乾你的人生!另一方面,由於當前健保給付的兩種新藥有基因型的限制、且治療期間長短不同,臨床選擇時,醫師會針對不同的藥物特性斟酌,然而,「C肝還是要及早治療較好,若能縮短療程並達到持久病毒反應的目標,對於改善或緩和因C肝所引起的一些合併症或共病,應該有相當大的幫助。」楊醫師說。對於現階段不適用健保給付的C肝患者,可以和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並且定期追蹤,及早接受干擾素或其他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千萬不要等到肝病嚴重時才驚覺太晚。楊勝舜醫師說,套句網路常聽到的詞「別讓C肝吸乾你的人生!」他呼籲,「如今C肝病毒已經可以完全根除,只要和有經驗的胃腸肝膽專科醫師配合,就能安全的將病毒消滅,過著更健康、有盼望的生活。」

9成子宮癌患者 都有這症狀!

9成子宮癌患者 都有這症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無論是更年期女性,還是生育年齡女性,只要發現陰道異常出血,就要提高警覺。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家彥表示,子宮內膜癌患者中,高達9成會出現陰道異常出血症狀,約70%的患者在早期便能發現病灶、及早治療。子宮內膜癌有增加、年輕化趨勢 受飲食西化、環境荷爾蒙影響,近年來,子宮內膜癌有增加、年輕化趨勢。黃家彥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患者多為更年期、停經女性,現在門診有時會遇到40歲左右的患者,門診遇到最年輕患者為26歲。黃家彥醫師舉例,一名年約60歲女士在50歲停經,去年開始陰道異常出血,剛開始出血量不多,這名患者不以為意,但出血越來越頻繁,間隔2、3天就出血,後來甚至天天出血不停,經病理化驗確診為子宮內膜癌。這名患者經建議接受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由於手術傷口較小,出血量也少,約4天便出院,後續再接受化療、放射治療,目前復原狀況良好。機器手臂微創手術 縮短住院時間黃家彥醫師表示,以子宮內膜癌來說,接受傳統剖腹手術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約5到7天,手術傷口長達20公分。相較之下,接受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的患者,平均住院3到5天,術後僅有4-5個約1公分微小傷口,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因具備3D影像技術,加上放大10-12倍手術視野,可更精準摘除淋巴,並減少腸沾黏併發症等。但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機械手臂微創手術,若是腫瘤體積過大、癌細胞已轉移等就不適合,患者術前必須接受專業醫師的評估、診斷,以選擇適合治療方式。異常出血超過2星期 就要盡快就醫黃家彥醫師提醒,婦女異常出血超過2星期,就得盡快就醫。此外,雌激素過度刺激常造成子宮內膜癌,像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孕、從未生育、較晚停經、更年期後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藥物、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或飲食西化等,都是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民眾要特別留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KP菌「大暴走」 喉嚨痛變敗血症

KP菌「大暴走」 喉嚨痛變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KP菌大暴走,喉嚨痛突變敗血症!一名62歲邱姓男子為糖尿病患,近日壓力大,某天突然感到喉嚨痛、發燒、畏寒、左頸部腫脹,就醫後發現病患血糖飆升到300~400mg/dl,發炎指數CRP也高達30mg/dl(正常應小於1),懷疑是KP菌作怪,醫師表示,若沒有及時開刀,就容易威脅生命。壓力大、免疫力變差 死亡率可達40%大部分人體內都有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但對於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易引發KP菌「大暴走」,變成重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KP菌對健康人體的殺傷力不大,但對糖尿病患而言,此菌的毒性變得很強。當身心壓力變大時,免疫力變得更差,攻擊點可能是眼睛、腦部、頸部、肺部、肝臟等,一旦演變成腦膜炎、肺炎、肝膿瘍、敗血症,死亡率高達20至40%,很多病患也因此失明。步入老齡要盡量避免壓力彰化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忠信表示,這種病症可稱得上是台灣的「本土性感染病」,診間平均1個月有30個KP菌感染病人,大部分是尿道及呼吸道感染的輕症患者,有1至2例為重症,死亡率超過20%,這種情況以糖尿病人居多,不然就是慢性肝病、酗酒等免疫力較弱者。步入老齡要注意,KP菌的威脅將越來越強!許嘉方主任強調,台灣進入老年化社會,而糖尿病患者也越來越多,糖尿病患者平時一定要確實量血糖、按時服藥,將血糖控制在200mg/dl以內,儘量避免壓力,才能避免成為KP菌攻擊的目標,一旦發燒就要馬上就醫,並告知有糖尿病史,有利於醫師多方判斷。

肺癌沒感覺 8成患者發現已末期

肺癌沒感覺 8成患者發現已末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抽菸也可能被肺癌盯上!64歲的黃女士沒有吸菸的習慣,生活作息正常,平時也沒有咳嗽或任何不適症狀,卻意外在員工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處有一顆約3公分大小的腫瘤,確診為肺腺癌第一期。接受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切除腫瘤,術後恢復良好,不僅疼痛減少,手術4天就可返家,出院後也幾乎看不到傷口。7到8成患者 初次發現罹癌就是末期不論是抽菸、二手菸、烹飪油煙或空汙霾害,空氣品質越來越不理想,近年來肺癌發生率也節節升高。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心臟外科張比嵩醫師表示,臺灣每年將近有9千人死於肺癌,但最可怕是,約7到8成的患者,初次發現罹患肺癌就已經是末期,不而僅有2到3成第3期以內的患者,仍有機會藉由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出現長期咳嗽、胸痛、咳血要注意張比嵩醫師表示,肺腺癌初期完全沒有任何症狀,一旦出現長期咳嗽、胸痛、咳血等明顯症狀時,通常已為晚期肺腺癌。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的優點就是傷口只有約3公分,除了能有效減緩疼痛,術後恢復也非常快,且手術隔天即可進食、下床活動。二五六電腦斷層檢查 小結節都會現形不論是空氣懸浮微粒PM2.5、吸菸及二手菸也是致癌因子之一,張比嵩醫師提醒民眾,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導因於多數病例都太晚發現,若要早期發現,建議民眾除了定期接受身體健康檢查外,他建議中壯年只要經濟許可,就考慮做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早日篩出病灶。二五六切電腦斷層(CT)攝影檢查,不僅輻射劑量低且比胸部X光靈敏,因此許多X光看不到的肺部小結節都會一一現形,能有效早期發現肺癌,才有機會接受傷害性較小的微創手術。

隱形眼鏡忘記拔 角膜被啃光

隱形眼鏡忘記拔 角膜被啃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睡前忘拔隱形眼鏡,妙齡女角膜竟被細菌啃食!隱形眼鏡方便,依照功能類別還可分為日拋、周拋或月拋,然而,常有民眾因配戴隱形眼鏡時間過長引起眼睛不適。一名22歲年輕女性因為忘記拔隱形眼鏡就入睡,角膜被細菌啃食,導致右眼劇痛2天且極度畏光,經醫師檢查發現右眼結膜充血,且角膜中心有明顯白斑,診斷為細菌性角膜潰瘍。乾眼症、睫毛倒插 都可能致角膜潰瘍衛福部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表示,角膜潰瘍通常由細菌、病毒、黴菌或阿米巴原蟲等眼睛感染所引起,但嚴重的乾眼症、睫毛倒插、眼瞼閉合不全、不當濫用眼藥水等也是角膜潰瘍的常見原因。角膜潰瘍的症狀包括:眼睛發紅、嚴重的疼痛、異物感、分泌物增多、視力模糊、畏光及眼瞼腫脹等,照鏡子時有可能在角膜上看見白色斑點。角膜潰瘍如果沒有得到治療可能嚴重和永久性損害視力,甚至導致失明。該患者在使用廣效型抗生素點眼液,投藥後隔日症狀便大幅改善。不要佩戴超過8小時 應確實用清潔液保養當角膜感染去除後,有些患者會有上皮細胞缺損癒合遲緩的狀況,可經由眼瞼縫合術協助上皮細胞生長癒合。另外潰瘍癒合後所形成的疤痕組織如果嚴重影響視力時,則視情況給予角膜移植。何建賢主任提醒民眾隱形眼鏡配戴時間不要超過8小時,由於自來水易潛藏病菌,因此建議隱形眼鏡勿直接自來水清洗,應確實使用相關清潔液確實保養、清潔。

5要點注意 久咳胸悶速就醫

5要點注意 久咳胸悶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咳不停,可別以為是氣溫飄忽不定引起的症狀,若有出現咳嗽超過2周情形,應懷疑可能是肺結核症狀。空氣品質每況愈下,民眾應對肺結核保持警覺,早發現及早治療。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2星期以上的慢性咳嗽、吐痰、疲倦、食慾不佳、貧血、體重減輕或在午後傍晚有發燒症狀,可能是肺結核,建議可至醫院進行胸部X光和痰液檢查,共同終結肺結核。高達8成結核菌會形成肺結核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曾瑞壯表示,結核菌可透過飛沫、空氣傳染,有高達8成會侵入肺部形成「肺結核」。臨床上會出現咳嗽、胸痛、食慾不佳等症狀。除了肺部外,病兆也常發生在心臟、腦部、頸部淋巴或骨骼。一般人若是感染到結核菌,只有10%~20%會發病,不會立即出現症狀,結核菌會伺機而動,潛伏期時間因人而異,根據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感染後多在1年至3年內或免疫力不好時發病,隨著時間的進程,發病機率逐年降低,但也曾遇過潛伏20年之久才出現結核症狀。免疫力弱發病率高 這些族群要注意曾瑞壯主任提醒,肺結核高危險群如糖尿病、塵肺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愛滋病、營養不良、老年族群、慢性腎衰竭等患者,因免疫力較弱導致發病率高,更有可能會引發敗血症或呼吸道衰竭等併發症,一不注意恐會導致死亡。如果是結核病患者可接受抗結核藥物的療程,目前以四合一藥物治療為主,視病情狀況最快只要半年就能完治,也可延長至9個月,治療過程中避免中斷治療或不規則服藥,以免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困難,甚至出現無藥可醫的窘境。曾瑞壯主任建議,結核病患者與一般民眾在生活上要特別注意的5大要點:1) 每天更換口罩/建議抵抗力比較差、常常感冒的民眾,出入公共場所戴上口罩,每天都要更換或清洗口罩。2) 打噴嚏摀口鼻/養成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帕、衛生紙摀住口鼻的好習慣,尤其是結核病患者,可避免細菌散播傳染給更多人。3) 密閉空間少去/減少去密閉、通風不良空間如:KTV、電影院等等,避免感染到結核菌。4) 每年接受檢查/建議定期至醫院接受X光檢查,及早發現有無肺結核。5) 勤洗衣物床單/針對結核病患者,使用過的衣物、床單要勤加清洗,也可置於陽光下曝曬6至8小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