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七分篩檢法 自我檢測肺結核

七分篩檢法 自我檢測肺結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久咳不癒變異類?只要七分檢視法,就能共創無「核」家園!感染肺結核的病友可能會因為症狀而在某些時刻受到社交隔離,事實上,肺結核可以治癒,只要確實服藥6個月以上都可以有機會痊癒。發病初期症狀不明顯 七分篩檢法初步檢查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胸腔內科醫師謝為忠表示,結核病主要透過咳嗽、打噴嚏、或談話為傳染途徑,發病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可透過七分篩檢法作初步檢查:咳嗽超過2週(2分)、咳嗽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只要合計5分以上,就要盡快就醫檢查。結核菌有5-10%的機會發病成結核病 一般健康的人受到結核菌感染時,通常不會立即發生結核病的症狀,然因結核菌可長期潛伏在體內(即為潛伏結核感染),雖不具傳染力,但仍有5-10%的機會發病成結核病。謝為忠副院長指出,若能在潛伏結核感染時,配合醫師用藥治療,將是最好的治癒時機,並可避免日後發病。今年抵抗結核病之目標即為擴大潛伏結核感染檢驗及治療對象,包含曾經潛伏結核感染檢驗為陽性但未接受治療者、或104年以前曾為高傳染性個案(痰塗片陽性且培養鑑定為結核分枝桿菌)的接觸者。透過擴大檢驗及治療,在未發病前先消滅結核菌,給下一代一個無「核」家園。

點心亂吃 這病死亡率增27%

點心亂吃 這病死亡率增27%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波動問題是每日大事,高達8成患者不知道每日營養攝取的限制量,不懂得聰明選擇食物,少量多餐容易在無意間攝取過量,更會誤踏高糖、高鹽、多脂的飲食地雷,一名65歲的女性患者,罹糖尿病20年後受肥胖問題所苦,藉由餐間攝取吐司、蔬菜餅乾、豬肉乾節食減重,沒想到含鈉量、含油量高、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反而讓他血糖、體重雙失控! 服藥變胖、體重過重者 死亡率高出27%糖尿病患容易血糖波動,據國健局統計,國內4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7成有BMI過重及肥胖的問題。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後,體重有可能較治療前增加;另外,患者本來就體重過重者,也可能使血糖無法得到良好控制。體重若持續超標,中風、死亡率也要比體重正常者高出11%、27%!乳清蛋白 能助糖尿病患降低21%餐後血糖台北市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提醒,糖尿病患若想控糖、減重兼顧,日常飲食要注意少油、少鹽、多纖的飲食原則。另外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如:乳清蛋白也十分有幫助,有研究證實,依照營養攝取的專業設計,能有效幫助糖尿病患降低21%餐後血糖,減輕7.6公斤的體重。一般人確實能透過少量多餐,或不吃來達到減重的目的,但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用藥不吃,很容易引起低血糖問題。飲食中若能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取量,可以同時控制體重,更能有效降低因糖尿病所引起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風險。「三少一多」 降心血管疾病風險國際和台灣針對糖尿病患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除此之外,程涵宇營養師指出,糖尿病患為了控制體重、血糖,建議可以適量地補充「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可幫助抑制食慾、增加飽足感。另外,「三少一多」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的營養原則為病友最佳的飲食建議。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醫師表示,糖胖病友「控糖、減重」併行,透過藥物搭配飲食,才能做到最全面代謝控管。  

講座/腦袋裡長了老人斑-失智症的預防、診療與照顧

講座/腦袋裡長了老人斑-失智症的預防、診療與照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口老化,失智海嘯來襲,全台目前有23萬失智人口,失智症的預防、診療與照顧成了台灣社會的重大課題。為什麼會得失智症?吃銀杏能不能預防?得了失智症該怎麼治療?失智長者出現多疑與躁動行為,該怎麼照顧?    為了讓民眾了解失智與長照議題,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南投精神健康學苑與南投縣文化局合作,邀請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與衛福部長照計畫諮詢專家沈政男醫師,主講「腦袋裡長了老人斑-失智症的預防、診療與照顧」,時間為3月25日下午2時至4時,於南投縣文化中心演講廳。  沈醫師表示,由歐美經驗可知,失智與長照將是未來二十年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議題之一,也是民眾非常可能會遭遇的議題。若八十歲以上得失智症的機會是五分之一,以一個四口之家來說,老爸、老媽、先生、太太,只要活到八十歲,就有百分之二十的機會得到失智,因此四個人加總起來,幾乎就是百分之八十的機會,活得更老,就接近百分之百了。我們不是要盡孝道照顧失智老爸老媽,就是鶼鰈情深不忍離棄失智老伴,再不然,就是自己失智了,需要別人照顧。每個人遭遇失智症的劇本可能不同,但相同的是,都需要長照資源的協助。沈醫師從事失智臨床照顧十七年,並到各大機關學校與媒體演講相關主題,內容深入淺出、寓教於樂。無論是對這主題完全陌生,還是略有認識的病患與家屬,甚至是學有專精的醫療與照顧人員,相信聽完以後都會有所收穫,現場絕無冷場,歡迎參加。名稱:腦袋裡長了老人斑-失智症的預防、診療與照顧」時間:106年3月25日下午14:00至16:00地點:南投縣文化中心演講廳(南投縣南投市建國路135號540 號)洽詢:王雯萲049-2550800轉2206;0936-720271          巫淑君049-2550800轉2200;0912-651614             

鎮痛、加速癒合 按壓高升點!

鎮痛、加速癒合 按壓高升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黃帝內經》說:「脾主肌肉,肺主皮毛。」在按圖採取的手穴和耳穴中,要以脾點和肺點為按壓的重點,因為,按壓脾點可以恢復肌肉的活性,使傷口快速長出新鮮的肌肉;按壓肺點則可以直接促進皮膚的生長。按壓對應的點可加速傷口癒合皮肉外傷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輕者擦破一點皮,嚴重時就可能感染、發炎。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先止血,洗淨傷口,清除污染,然後塗上消炎藥,再進行包紮。萬一發炎化膿時,我們總不能坐等傷口癒合吧!這時,只要按壓身上的一些點,便可加速傷口的癒合。如果左手的食指不小心被劃傷、出現腫痛,經過傷口處理後,要到右腳第二趾相應部位去找對應點,按上去會有明顯的疼痛。因為,根據X形平衡法的原理,手上的病要在腳上找高升點,左邊的病要在右邊找高升點,那麼,左手食指的病必然在右腳二趾上能找到高升點。按壓這個高升點,傷口的疼痛可以明顯減輕。按壓搭配食療 促進皮膚生長同樣的道理,如果小腿受傷,可以到自己的前臂上去找高升點,膝蓋上部的腿傷可以到後臂上去找高升點來按壓。 另外,平常體質比較差的人,身上一旦有了傷口往往會癒合得比較慢,這時,光靠X形平衡法取高升點來按壓是不夠的,還要配上耳穴和手穴上的一些大藥,治療效果才明顯。記住,在按圖選取的手穴和耳穴中,要以脾點和肺點為按壓的重點,因為,《黃帝內經》說:「脾主肌肉,肺主皮毛。」在按圖採取的手穴和耳穴中,要以脾點和肺點為按壓的重點,因為,按壓脾點可以恢復肌肉的活性,使傷口快速長出新鮮的肌肉;按壓肺點則可以直接促進皮膚的生長。而耳穴上的神門點,是人體專門用來鎮痛的大藥,也要進行按壓。久病的人,身體極度虛弱,手術後傷口往往不容易癒合,這時家人可以為其按壓相應的高升點,再配合補氣血的食物,就能促進傷口的癒合,讓病人的身體早日康復。(本文摘自/人體自有大藥/晨星出版)

抗敏大作戰 媽媽寶寶怎麼吃?

抗敏大作戰 媽媽寶寶怎麼吃?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 (諮詢/台東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陳麗如營養師、新竹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雷偉德)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防過敏,媽媽寶寶怎麼吃?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季節一改變,寶寶噴嚏打不停,某些新手媽媽會懷疑是不是因為孕期不忌口,導致寶寶生來就有過敏體質;也有些媽媽為了全面圍堵生出過敏兒的可能,只要是高過敏原食物如大豆、魚貝、花生一概不吃。然而研究指出,少吃不一定能預防過敏,提早介入高過敏原,反而能夠提高耐受性,降低過敏機率! 將副食品提早2個月加入可降過敏機率 從前的副食品都是在寶寶出生後半年慢慢加入,新竹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雷偉德表示,當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吃的食物型態由流質轉為半流質,可以多方嘗試食物類別,讓他們習慣接受新味道、新口感。另外,將副食品提早2個月,在寶寶出生4-6個月時就慢慢添加含高過敏原的副食如花生、蛋白,可降低未來發生過敏的機率。 副食品3階段這樣吃 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陳麗如表示,一般來說,由母體提供營養對於寶寶來說最簡單也最豐富,一般醫師及營養師都會建議親餵,不過泌乳量少的媽媽也不要擔心,寶寶4-6個月時就可以開始利用副食品的組合提供均衡營養,順便也可以觀察寶寶對於食物的耐受性。至於副食品介入的最佳時機,陳麗如營養師表示約可分為3階段:   (利用副食組合提供全方面營養。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1)  4-6個月/ 東方人對於米食比較不會過敏,因此嬰幼兒飲食的添加可由醣類下手,但不建議添加蔗糖及過多的鹽,一歲前避免給蜂蜜,4-6個月時,可以先利用稀釋的米湯慢慢餵食,逐步加入菜汁及果汁,多方嘗試,也可以藉此拓展新生兒味覺,降低對於新口味的「恐新」症狀。 2)  7個月/ 經過2-3個月的副食測試,現在可以慢慢加入蛋白質了。不論是蛋黃、魚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是要記得不要一次給,從奶粉到食物、流質到固態,其實寶寶正經歷一場「飲食習慣大革命」,爸媽對於食物的添加不要太過急躁,等到一項食物沒有問題後,適時適量緩慢添加再加入另一項食物,這樣一來,若寶寶出現過敏不適症狀也可馬上抓出兇手。 3)  1歲/ 一歲換奶,現在可以給寶寶更多種類的食物了!試著將全蛋、鮮奶加入菜單,讓寶寶練習咀嚼外,也可以藉此吸收到更新奇的口味、更全面的營養。   (一歲後可以放寬食物限制,多方嘗試才不會讓孩子容易「恐新」。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部分水解配方降低過敏效果佳 而當過敏兒寶寶遇上泌乳量少的媽媽怎麼辦?雷偉德醫師表示,若寶寶對牛奶過敏,母體也無法親餵,可利用部分水解配方的奶粉降低過敏機率,陳麗如營養師表示,部分水解配方對於過敏兒來說較能接受,水解程度越高,把容易致敏的大分子蛋白分解成小分子胜肽及氨基酸,可以降低蛋白質引起的過敏情況。 另外,至於產後仍有在哺餵母乳的媽媽,日常飲食該怎麼吃?陳麗如營養師指出,主要還是要以均衡飲食為基礎,再來母體可多補充含omega-3魚油的深海魚類,不但有助抑制發炎、對寶寶的腦部發育也有幫助,常見的食物有鯖魚、鮭魚、秋刀魚等。 想讓過敏不來亂?本身有過敏的媽媽,孕期不必節食及過度恐慌,寶寶出生後,藉由階段性諮詢營養師及醫師,控制寶寶飲食,只要3階段就能簡單抗敏!   (孕期不忌口,產後階段性調整寶寶飲食,就能有效抗敏!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妳每天吃的膠原蛋白足量嗎?

妳每天吃的膠原蛋白足量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吃膠原蛋白維持肌膚Q彈的美容保養法已蔚為趨勢,不論是明星還是美妝保養老師都將膠原蛋白視為保養聖品,但若是吃的量或吃的時間、方法不對,到頭來可能都只是白補一場,就讓專業營養師帶大家來認識什麼是膠原蛋白、膠原蛋白的效用、每日的攝取量、食用方法等相關基本常識。什麼是膠原蛋白?營養師余朱青表示,膠原蛋白就是存在於身體裡的蛋白質,在細胞基底扮演一個重要角色,是細胞跟細胞之間的黏著與建構網絡結締組織的基本成分,膠原蛋白存在於身體的很多部位,其中最大的部分就是皮膚,也有在肌肉骨骼牙齒血管中。肌膚有表皮、真皮、結締組織是一個像網狀的結構,這網子上面必須有充足的支撐力,而膠原蛋白來就是支撐維持肌膚的力量,肌膚會老化主要是因為膠原蛋白流失,造成肌膚細胞結構鬆散,而補充膠原蛋白能讓肌膚組織更為緊密有彈性,肌膚會變得更加光滑保水且富有彈性,膠原蛋白還可調整皮膚的油脂狀態,提升肌膚保水度,維持穩定的油水平衡。每天最少要吃8~10g 的膠原蛋白 補足流失的部分膠原蛋白常見的結構有第一型、第二型,90%是屬於第一型主要存在於我們的皮膚上面,第二型則是存在於關節、韌帶或軟骨中。膠原蛋白會隨著人的生長而流逝,膠原蛋白每天會流失同時也會生成,但是身體合成的速度會隨著年紀的增加而下降,使肌膚逐漸失去彈性並出現老化現象,國外研究指出,人體每天進行細胞的更新運作,會流失3~5g的膠原蛋白,其中包括皮膚角質的代謝、指甲的生長、淚液的分泌等等。每天建議攝取8~10g的膠原蛋白,以補足身體細胞更新代謝掉的量,進而支撐肌膚維持保水度,促進關節、肌肉、骨骼保養。膠原蛋白 適合在晚上睡前、早上空腹時吃膠原蛋白每天食用才能發揮最佳效用,提供肌膚每日的更新代謝所需的營養,讓肌膚持續保持澎潤、淡化皺紋並進一步提升保水度,膠原蛋白也要吃對時間才能發揮最大效用,余朱青營養師說明,膠原蛋白應該在晚上睡前以及早上空腹的時候吃,人體在睡眠時身體會進行修復,選擇在修復期給完整的原料效果會更好,早上空腹時是腸胃吸收營養最快的時候,能充分吸收膠原蛋白的營養成分,吃的方法只要將膠原蛋白粉末加在液體中就可以,如果想讓吸收效率更好,建議可再搭配一些維他命C ,像是水果或是果汁,都可以幫助膠原蛋白的合成與吸收。適量攝取膠原蛋白 可幫助肌膚的保養與維持營養師余朱青表示,雖然膠原蛋白是可以從一些日常飲食就可取得,像是平日所吃的肉類,可能不是膠原蛋白也會有機會自行轉換,若是額外補充膠原蛋白,國外有科學研究指出,額外補充屬於短鏈的胜肽的膠原蛋白,可刺激身體合成膠原蛋白,促進自生的能力,就生理學的角度,有攝取到原料,體內的原料越多體內生合成的機率也會高,因此適量的攝取膠原蛋白對於肌膚的保養與維持是有幫助的。市面上膠原蛋白產品百百種,添加的成分也是五花八門,可別迷失在天花亂墬的廣告詞中,其實,膠原蛋白加上維生素C以及抗氧化的成分(葡萄籽萃取)就已足夠補充人體所需的膠原蛋白,能增加肌膚膠原蛋白的密度,改善皮膚老化的狀況,過多不明成分恐只會增加人體負擔,建議消費者選擇小分子膠原蛋白胜肽等級,並有原廠科學研究證明、臨床實證依據以及可追溯完整生產履歷者為首選。

注意!2次洗腎間體重不應增加逾6%

注意!2次洗腎間體重不應增加逾6%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腎臟病的發生率與洗腎人數都是世界第一,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洗腎人口已超過8萬人,健保費更有高達450億元經費用在洗腎。腎臟科醫師提醒,對於洗腎病人而言,最要注意的就是低血壓併發症,除了要注意水份攝取之外,在飲食上尤其要控制鉀與鏻,才能有效控制病況。 水分體重增加太多 洗腎時易血壓下降馬偕醫院腎臟科主任潘吉豐表示,慢性腎臟病洗腎病人最容易出現的併發症就是低血壓,所以在水份及飲食上就要有所節制,因為當水份或體重增加太多,容易在洗腎時,發生血壓下降,所以體重應維持正常,尤其是2次洗腎之間要特別注意,體重不要增加超過6%。 血中鉀與磷離子太高會造成死亡另外,洗腎病人的電解質也必須要每個月進行監測,控制好體內的鉀與磷平衡,否則很可能因為鉀與磷過高造成死亡,不得不慎!潘吉豐主任指出,洗腎病人都會進行抽血檢查,監測電解質鉀離子與磷離子的情況,若是血中鉀與磷離子太高,就要控制,這除了用藥之外,飲食也要有所控制。 做好飲食管理避免病況嚴重每年3月份第2週的星期四是「世界腎臟病日」,民眾應多了解腎臟病,保護好腎臟之外,洗腎病友更是要做好藥物及飲食的管理,才能避免病況嚴重。潘吉豐主任更指出,洗腎病人除了應避免吃進含鉀或磷過高的食物之外,並應做好飲食記錄,這樣才知道是吃了哪些食物造成鉀離子與磷離子過高,也才能進一步修正所吃的食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頭暈就是睡不好 快用5招助眠

頭暈就是睡不好 快用5招助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飲酒可助眠?長期過度攝取酒精,恐讓情緒、睡眠障礙更厲害!一名51歲的中壯年男子,工作壓力大時就容易焦慮。近半年來老是有頭痛、肩頸痠痛的問題,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醫師詢問才發現男子為了解決頭痛,每天都會喝逾100cc的威士忌,企圖利用酒精放鬆入眠。事實上,想利用酒精助眠,恐會導致精神異常、產生戒斷現象,失眠問題反而惡性循環!藉酒助眠會讓身體產生依賴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內科王建瑋主任表示,平均每5個人就會有1人受到失眠所擾,許多人擔心只要一開始吃安眠藥就會上癮,也擔心若長期不當使用安眠藥,對失眠越來越恐慌,也容易導致心理依賴。另外,藉酒助眠只會引起反效果,很多以酒精助眠者都是一開始喝一小杯就能立即進入夢鄉,但當身體習慣酒精的作用,產生生理性依賴後,就必須喝更多的酒才能達到相同的睡眠品質,若有這樣的症狀要當心身體恐致不可逆的傷害!參考5大方法 一夜好眠跟著來由於人們處在深層睡眠階段時,大腦會開始清除腦中堆積的廢物,全身肌肉處於放鬆狀態,如果睡眠品質差或睡得少,就會導致腦部廢物累積,產生頭暈、頭痛、肩頸痠痛、局部發麻、胸悶心悸、日間嗜睡疲勞、甚至血壓居高不下,這些都是潛在睡眠障礙的問題。烏日林新醫院身心內科主任黃于誠表示,想要有好的睡眠品質,得先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可以參考5大方法:1) 少喝酒和含咖啡因飲品/睡前飲酒不只會讓縮短深眠時間,更會增加夜尿次數,再加上恐會造成酒精上癮的情形。另外睡前避免飲用咖啡、茶和可樂等含咖啡因飲品。2) 從事戶外活動、培養興趣/做些讓人放鬆快樂的活動、提高運動量、曬太陽,不只可改善睡眠品質,更能緩解焦慮、憂鬱的情緒。3) 睡前選擇靜態活動/就寢前可閱讀書籍、泡腳,沉澱一下心情,培養放鬆心情的休閒活動,處於放鬆狀態較好入眠。4) 不要強迫自己睡覺/規定自己幾點就要睡覺反而會增加失眠的機會。有睡意時才上床就寢,睡眠需求人人不同,不比較、不害怕,入睡時才有好心情。生活作息須規律,晚上不熬夜、白天不補眠。5) 燈光調暗/睡前可以先將房內的燈光調暗,營造出準備入睡的氛圍,人體也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

6症狀現身 恐為早期風濕病

6症狀現身 恐為早期風濕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常感到關節疼痛嗎?常感到眼乾口乾嗎?風濕病不只是風濕問題,更是一種病情反覆的慢性疾病。認識早期風濕病,可以提早預防眼睛、骨骼、甚致心肺問題。由於某種不明因素,風濕症可以影響多個系統,不正常的抗體會對患者自己的體內組織反作用,因此這疾病也稱為「自體免疫」疾病。病徵包括水種、發燒、關節腫痛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患者身體的器官和組織常見的病徵包括水腫、發燒、關節腫痛及發炎、脫髮、皮膚出現紅斑或紅點,狼瘡引發的腎炎可輕可重,嚴重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甚至可能需要洗腎。另外,腦部也可能導致精神病、痙攣或中風。如何察覺風濕病的徵兆,賴寧生院長表示可由6點找出線索:1) 疾病的時間異常/如年輕女孩子腦中風,晨間背痛、關節僵硬,已休息一個晚上後還腰酸背痛,就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2) 疾病出現頻率過高/口腔潰瘍一個星期發作2、3次,蕁麻疹持續1、2天,打針後仍未消退,一直治療都未痊癒,就要懷疑可能是紅斑性狼瘡。3) 反覆性出現/如反覆流產,或泌尿道反覆感染,一直治療不好。4) 持續進展/例如運動傷害過了一星期還不好,或關節痛、關節腫、皮疹、神經病變等5) 多器官病變/不一定同時出現,忽隱忽現6) 疑難雜症/如風濕症、免疫病、病毒感染、癌症、內分泌異常,若是在其它科都看不好,就要懷疑可能是風濕病。眼睛乾澀痠痛、有異物感、整天淚液直流除了風濕病外,一般俗稱的「乾燥症」修格連氏症候群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過敏免疫風濕中心主任黃光永醫師表示,除了會侵犯唾液腺及淚腺,也會侵犯甲狀腺、肌肉、筋骨、關節、腸胃道、肺臟、腎臟,甚至血管及神經系統。症狀包括眼睛乾澀酸痛、有異物感、整天淚液直流、口腔黏膜乾燥、味覺改變、喉嚨乾緊、口苦、口臭、蛀牙、便秘、泌尿生殖道黏膜分泌液減少等因乾燥而產生的症狀。黃光永醫師建議,患者應避免抽菸、喝酒,使用乳霜或護唇膏以減少體液流失,使用油性肥皂或ph5.5沐浴乳,乾眼症患者避免長時間看書、看電視或電腦,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一旦確診為修格連氏症候群,接受適當的治療不僅能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並可避免疾病的持續進展及諸多併發症。

人造奶油怎麼分?2標示告訴你

人造奶油怎麼分?2標示告訴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人造奶油」風波告一段落,因其使用範圍廣,消費者紛紛開始關心自己有沒有吃到過期的人造奶油。事實上,食品藥物管理署自今年7月1日起實施人造奶油正名政策,原料為食用植物油或動植物混和油,油脂含量達80%以上,品名須標示「人造奶油」或「烤酥油」(SHORTENING),消費者可以藉由名稱辨別產品,避免食用到來路不明的產品。人造奶油多運用於烘焙糕點配方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人造奶油、烤酥油多運用於一般烘焙糕點配方,包括中西式糕點、麵包、餅乾、抹醬等許多都是利用人造奶油。另外,香氣十足的烤酥油也常隱藏在許多料理中,如玉米濃湯、排餐、麵包抹醬、燉飯、焗烤、白醬義大利麵、牛奶鍋和鐵板燒等。素食消費者要避免誤買動物性成份產品許惠玉主任說明,人造奶油製作時為了讓液態植物油呈現穩定均質的固狀或乳狀,常添加乳化劑(如大豆卵磷脂、脂肪酸甘油脂等),為模擬天然牛奶製品的風味及適口性也會添加牛奶香料、煉奶香料或奶粉等;為增加產品色澤也可能添加B-胡蘿蔔素或食用色素。因此,素食消費者購買人造奶油時需注意成分,以免誤買混和動物性成分的產品。成人一天攝取飽和脂肪應低於22克另外,食藥署公告107年7月1日起食品中應全面禁用「不完全氫化油」,但取而代之的就是飽和脂肪會增加,攝取過量保何脂肪易增加高血脂、心血管疾病、中風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天飽和脂肪攝取應低於總熱量10%,如以2000大卡換算,一天建議攝取量飽和脂肪應低於22克。董氏基金會提醒,民眾購買奶油或人造奶油產品時,記得看清成分來源,選擇適合自身的產品;但飲食中的油脂來源還是多從原態食物如堅果類、魚類和乳品等攝取天然油脂為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