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吃飯像打仗?飲食習慣從嬰兒期培養

吃飯像打仗?飲食習慣從嬰兒期培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吃飯像打仗?您的孩子吃飯常常要花1、2個小時,三催四請的才能順利吃完飯嗎?營養師表示,要孩子養成好的進食習慣,嬰幼兒時期就是關鍵。嬰幼兒對於一切事物包括食物都還很陌生,開始接觸副食品時,爸媽要讓他們好好認識食物,並固定用餐地點,避免電視、玩具及手機等干擾。份量不要多口味不要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林姿吟表示,不要太早讓嬰幼兒吃到大人的食物,因為調味太重,會影響嬰幼兒認識食物的原味。爸媽準備的食物份量也不用太多,孩子吃不完時,避免勉強完食導致孩子對食物產生負面觀感。另外,嬰幼兒開始練習自己吃完一份餐食,會因為眼手協調還沒發展完全吃的到處都是,父母不要急著清理,也不要接手餵食,應讓嬰幼兒吃完餐點之後再進行清潔,同時也要一邊給予鼓勵,隨著成長,他們肢體發展越來越成熟後,自然就不會再吃的到處都是。食慾不佳 兩餐之間應間隔3~4小時林姿吟營養師表示,孩童的飲食教育除了注意均衡營養,邊吃飯邊看電視或玩手機會分散注意力,影響進食份量或是食物種類,甚至拖長進食時間,相對的也減少孩童對於健康均衡飲食的認知。面對食慾不佳的孩子,兩餐之間應該間隔3~4小時,不要給予營養成分不佳的食物作為點心。另外,家長應注意避免在用餐時責罵孩童,要讓他們在快樂輕鬆,沒有壓力的氣氛下進食。更不可以將「食物」作為獎賞、賄賂、懲罰或是表示親情的功能,長久下來會造成學童對於食物的錯誤認知,多給予鼓勵讚美,全家就能一起享受愉悅的用餐時刻。 

當「心」!愛喝含糖飲料恐阻塞血管

當「心」!愛喝含糖飲料恐阻塞血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別以為只有大魚大肉才會使膽固醇上升,如果你愛喝含糖飲料,可得要小心,也有可能使得膽固醇上升,甚至因此而導致血管阻塞!營養師建議,想要使血管通暢,最好是別喝含糖飲料,而且要多吃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蔬果。 使血管通暢 多吃含水溶性纖維食物董氏基金會營養師尤宣文表示,想要使血管通暢,一定要多吃含有水溶性纖維的食物,例如蘋果與木耳就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飲食中並應該要降低容易造成膽固醇的食物,例如高油脂食物及高糖食物,而且應特別留意精緻糖食物,例如糕餅點心與含糖飲料,尤其是含糖飲料。 含糖飲料 會使膽固醇上升高糖食物中,可別忽略了含糖飲料;尤宣文營養師指出,很多民眾大多已經知道高油脂食物會造成膽固醇上升,而且通常是攝取很大量的飽和脂肪,才有可能造成膽固醇上升,卻往往疏忽了含糖飲料,因為糖份也會使膽固醇增加,進而導致血管阻塞。 飲料較沒飽足感 不知不覺吃進過多糖份尤宣文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少吃蛋與豬牛羊等動物性脂肪多的食物,可以預防膽固醇;但是,含糖飲料則更是要小心,因為吃肉或是吃蛋通常較有飽足感,而含糖飲料卻因為很容易一下就喝完700CC,比較沒有飽足感,就會不知不覺吃進過多糖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治癒率達95% 醫:12週肝肝好

治癒率達95% 醫:12週肝肝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肝健保給付登錄已開放第二波,然而給付條件相對較嚴格,許多C肝病友期盼可放寬健保給付條件,目前健保署仍在討論規畫中,預計最快將於5月1日上路,以嘉惠全台C肝患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林俊彥教授表示,C肝口服新藥治癒率估計達九成五以上,最快12週治療即可治癒,降低患者後續肝硬化、肝癌發生機率,呼籲全台C肝病友應早治早好,遵循醫囑且定期回診,就能安心用藥達到根治的目標。C肝口服新藥納健保 2族群不宜使用目前健保給付的C肝口服新藥,第一階段給付標準須符合「曾接受傳統治療失敗、且肝纖維化程度為F3(含)以上」等兩大條件,從治療時程來看,分為12週及24週兩種藥物,其中,使用24週的藥物對某些病毒株效果不彰,治療前須先幫病患測病毒突變檢測(RAV),檢驗是否可能出現抗藥性。針對年初出現在使用C肝新藥時間而發生的死亡案例,目前是否是因為C肝新藥所引起的,尚未釐清。但林俊彥教授提醒,無論是哪一種健保給付的新藥,藥品仿單上都嚴禁用於失代償性肝硬化或中重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重要的是,C肝患者在使用藥物前,務必與醫師討論使用時機,告知病史及目前藥物使用狀況,並在用藥時,配合醫師定期回診抽血檢測,完成治療週期前不要擅自停藥,才能安全用藥,發揮最佳的效果。」C肝患者切勿自行停藥 定期追蹤、持續用藥才發揮效果林俊彥教授指出,每種藥物都有副作用的風險;另外,若同時併用其他治療藥物,可能出現程度不一的藥物交互作用,「因此,使用前務必要將現有的使用藥物及保健食品清楚列出,才能避免與將要服用的C肝新藥產生不良的交互影響。」一旦患者自行停藥,病毒就無法徹底清除,未來更容易產生抗藥性的病毒,即使再治療,效果將不如預期,因此,定期追蹤肝功能的變化、遵醫囑持續用藥,才能讓讓藥物充分發揮效果。無論是從公衛角度或者臨床治療來看,要消滅C肝病毒早治早好,如果等到疾病狀況嚴重,尤其是演變為嚴重肝硬化,日後導致肝癌的風險也較高。林俊彥教授說,C肝患者千萬不要對治療灰心,即使是失償性肝硬化無法使用新藥的患者,臨床上也有其他藥物能幫忙,一定要找專業的醫師討論,才能度過難關。

後天刺激不足 恐致發展遲緩

後天刺激不足 恐致發展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孩子成長過程中,「生長」與「發展」均衡並進才是最重要的。除了遺傳、環境等諸多因素,並非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循著相似的順序與速度,有些症狀的發生也可能是因為後天環境刺激不足導致,父母應隨時觀察、關心孩子,避免錯失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台灣每年平均15,000名嬰兒可能有發展遲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發生率約為6-8%,若以台灣每年平有20-25萬新生兒計算,平均約有15,000名嬰兒可能有發展遲緩問題,若再擴大到6歲以下的學齡前遲緩兒人數預估上看10萬人。馬偕兒童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兒童醫務部主任邱南昌表示,家長的觀念、認知與警覺,是影響早療是否能及時介入的重要因素。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嬰幼兒預防注射門診是最好的發展評估時間點。正常情況下,1歲半的孩子會說出5個單字,2歲就能學會50個單字且能講出短句表達需求,3歲則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家長若忽略孩子在不同時期「應有的水準」,恐錯失語言遲緩問題及認知功能障礙的早期治療時機。3歲前的黃金治療成效是3歲後的10倍需要早療介入的孩子,3歲前的黃金治療成效是3歲後的10倍。陳慧如醫師表示,過去就曾有2歲3個月的孩子外觀無異狀,但在健兒門診就診時,發展篩檢發現孩童有肢體不協調、跑步時步態笨拙、走樓梯需依靠攙扶、且僅能表達5個單字。排除早產、遺傳基因與其他因素後,發現為後天環境刺激不足所致,經早療介入後,逐漸開始有「仿說」的動機,與人互動也有進步,目前仍在積極治療中。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建置的「兒童發展圖像篩檢互動網」,提供有趣圖像、互動性動畫、7種語音導覽及13個年齡層的篩檢題項,讓父母在家即可按圖索驥,快速智慧檢測孩子的發展狀況。若發現異常情形,將有專人進行追蹤,提醒儘早就醫評估及確認診斷,亦便於家長掌握孩子狀況,有助於就診時醫師評估。

中西醫併用 糖友「腎」力在握

中西醫併用 糖友「腎」力在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歲王姓男子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近5年,雖然有規則的服用藥物、定期運動並控制飲食,飯前、後的血糖和糖化血色素都很正常,最近運動時常覺得體力不支,出現失眠、腸道不適等症,抽血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卻明顯退步,患者擔憂需要洗腎,經中醫師進行中藥調理,並持續服用西藥,半年後再次檢查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已經有明顯進步。一般病友容易忽略腎絲球過濾率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陳建雄醫師經由陳建雄醫師表示,一般糖尿病患者通常只注意到飯前、飯後血糖值,以及視為3個月平均血糖值的糖化血色素的值,容易忽略腎絲球過濾率,若腎絲球過濾率降低,即表示腎臟受損、腎功能逐漸衰退,極可能造成慢性腎病變。以中醫觀點來看,糖尿病腎病變分為5期:‧第1期:腎臟會肥大,腎絲球過濾率反而會上升。‧第2期:無明顯的臨床症狀,為靜止期,但腎臟其實已出現結構性變化。‧第3期:隨著腎臟逐漸受損,會出現微量白蛋白尿。‧第4期:出現巨量蛋白尿,此時一般尿檢就可發現明顯的尿蛋白。‧第5期:末期腎病變,當出現尿毒症時則需接受洗腎。西醫配合中醫治療對前3期療效較佳陳建雄醫師表示,依臨床經驗發現,糖尿病腎病變在接受現代醫學治療的同時,配合中醫治療,對於前3期的腎病變,療效較佳。很多第3期之前的腎病變患者經治療後,腎絲球過濾率顯著的回升。當進入第4期腎病變時,治療較困難,只能小幅度的回升腎功能,延緩腎臟退化的速度,或保留殘餘腎功能。陳建雄醫師呼籲,罹患糖尿病後,更應重視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並儘早接受正規的中醫和西醫治療,才能免除或延緩腎病變的危害。中醫首重人體正氣,治療時不忘顧護上焦之心肺、中焦之脾胃和先天之腎,希望患者的體力、精神、食慾、睡眠、二便等都可得到適度調理,以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

骨鬆患者 逾50%沒受過傷!

骨鬆患者 逾50%沒受過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提重物、走樓梯越來越吃力?「顧骨本」不該只是停經後婦女與銀髮族的專利,年輕族群也更應該小心預防!依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男女骨質疏鬆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依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018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達14.36%,進入2026年後台灣將成為老年人口達20.63%的超高齡社會,骨鬆警報想必更加嚴重。骨鬆患者超過50%沒有明顯受傷史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許惟傑指出,近日門診患者中,50歲以上的患者人數有顯著增加的現象,患者大部分皆主訴因提重物致骨折或是最近無法提重物,要小心恐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作祟。許惟傑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是個沉默的殺手,台灣地區流行病統計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之城市婦女,19.8%已有一個以上之脊椎體壓迫性骨折;男性則為12.5%,其中超過50%沒有明顯受傷史,由此可知,骨質疏鬆常在您不知道的時候已經找上門。骨鬆容易因輕微受傷造成併發症許惟傑醫師強調,骨鬆症通常無明顯症狀,卻會因輕微受傷造成骨折及其它併發症,並進而引發更大範圍之功能障礙,尤以脊椎體及髖部骨折最嚴重。根據15年來的健保就診資料發現,發生髖部骨折患者,其1年內男性死亡率為22%,女性死亡率為15%,皆因長期臥床引發感染而起。許惟傑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要走在疾病的前面更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透過面對面的互動,更加瞭解民眾的需求,適時介入給予協助,讓預防骨質疏鬆的觀念廣到每一個家庭。

咳逾2個月 腫瘤塞住氣管害的

咳逾2個月 腫瘤塞住氣管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7歲黃先生有超過20年吸菸史,每日一包菸導致長期咳嗽,咳了2個多月才求診,沒想到症狀沒有改善,咳嗽更加嚴重,不但有呼吸喘鳴情形,咳出的痰竟還帶有血絲。至醫院求診後,胸部X光呈現左下肺葉泛白,醫師判斷應為肺塌陷。此案例接受支氣管鏡檢查發現,左側主支氣管及左下葉支氣管都有腫瘤,研判症狀應為腫瘤塞住支氣管造成左下肺葉塌陷,經病理切片後証實為小細胞癌。支氣管阻塞 空氣無法進入肺泡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醫師黃紹宗指出,肺塌陷為支氣管阻塞,而致空氣無法進入肺泡內,引起肺葉或肺節的塌陷。因肺塌陷原因很多,痰或腫瘤塞住呼吸道、肺積水、肋膜積水、氣胸、外傷、長期臥床、吸菸、接受過胸腹手術者等都是造成肺塌陷原因之一。當腫瘤無法排除時,建議安排支氣管鏡及電腦斷層檢查,以免延誤診斷。而多數小細胞肺癌發生,大多與吸菸相關,而環境因素及基因缺陷也有關聯。當心二手菸、三手菸危害國人十大死因大都和吸菸有關,包含癌症、心臟病、中風及慢性肺部疾病等。黃紹宗醫師建議,有菸癮者盡速戒菸,民眾也要當心二手菸及三手菸危害。除此之外,醫院的戒菸門診服務,可適時協助菸癮者戒菸諮詢以及戒菸用藥協助(咀嚼錠、貼片及口服戒菸藥) ,大幅降低戒斷時的不舒服症狀,菸癮者可多加利用。

驚!12周前吃的藥也會過敏

驚!12周前吃的藥也會過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用藥後可能發生紅疹的症狀,要小心恐為藥物過敏!食藥署委託藥害救濟基金會進行的民調顯示,近8成民眾知道皮膚紅疹可能是藥物過敏前兆症狀,但有7成的民眾誤以為藥物過敏可能只會在用藥後立即發生,食藥署提醒,用藥期間亦可能發生藥物過敏,若出現藥物過敏6大前兆──「疹」、「破」、「痛」、「紅」、「腫」、「燒」,就要盡速告知專業醫療人員。有藥物過敏延遲8-12周才出現除了用藥後可能發生紅疹,眼睛、喉嚨、口腔等黏膜也要留意是否受損。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藥物過敏,尤其是初次使用、或曾造成不適症狀的藥品,用藥時需保持警覺,一出現藥物過敏早期症狀時,應立即回診並告知用藥史,早期診斷治療可降低不良反應嚴重度。因為藥物種類或免疫反應機轉不同,部分過敏反應會在24小時內發生,但也有部分過敏反應可能延遲至8-12周才出現。過敏反應除了皮膚不良反應外,若用藥後發生心悸、呼吸困難,或出現不明原因的明顯疲倦、噁心、黃疸、茶色尿等症狀,皆可能是嚴重不良反應前兆。高齡者為用藥問題的高危險群食藥署表示,本次調查結果顯示,70歲以上的受訪者對藥袋標示注意程度及過敏症狀認知度皆偏低,而高齡者易患許多慢性疾病,用藥種類繁多、頻次複雜,使其成為用藥問題的高危險群。民眾可於用藥期間保留藥袋或處方紀錄,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藥袋或處方紀錄供醫療人員參考;若曾有藥物過敏史,即使不確定藥物名稱也應告知醫療人員。食藥署同時提醒醫療人員,倘遇病人出現疑似不良反應的症狀,應瞭解病人是否服用藥害救濟給付常見的可疑藥品,及早給予適當處置,以免延誤治療時機,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的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的結果。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在本次的講座中營養師施淑梅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106年4月12日 星期(三)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健康關鍵 把身體當朋友就對了

健康關鍵 把身體當朋友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領)在汙染的大雜燴中,正是體內的英雄──免疫系統保護著我們!令人驚奇的是,這個無名的保安團隊每分每秒運作著,在幕後察覺危險,並且冷靜的抵抗威脅,默默消滅攻擊者。自體免疫疾病,就是因為免疫系統失去耐受力,而開始對自我組織攻擊。只要免疫系統失去控制,就會導致無法治癒的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系統生病 疾病把力量都帶走自體免疫疾病讓人顫抖、疼痛、恐慌、虛弱、發炎、難以入睡,而且無法聚精會神,更別提排山倒海而來的疲勞、腦霧和肌肉無力,彷彿被外星人或一種神秘的力量所佔據。除了葛瑞夫氏症(Graves' disease)的糾纏之外,我從來沒有面臨過如此失控的情況。許多病人第一次前來就診,也同樣陷入恐慌與混亂,感覺到虛弱、頭暈、疲憊。這麼說吧,當你感冒,大概可以預估何時會康復,並重返正常生活。但是對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來說,當醫師只能給予傳統觀點的治療時,疾病就等於已經把所有力量給奪走,你無法決定自己的未來。疾病頂多被監控住患有這種神秘疾病,等於全盤交出身心靈的自主權。如果服用這些藥物對你有效,可能會感到最近一兩個月狀態不錯,也可能感覺現在情況良好,但前提是:沒有發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龐大的壓力沒有使免疫系統脫軌、沒有發生感染等。不過,這一切還是要問問你的疾病!即使只是一種較溫和的疾病,例如牛皮癬(psoriasis)、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或乾燥症(Sjögren's),但一想到身體正在自我破壞,還是令人隱隱不安。免疫系統像是個流氓,會攻擊皮膚、甲狀腺、黏膜,或身體其他重要部份。或許你可以繼續與疾病共同生活、旅行、就讀研究所,或在工作上獲得晉升,也能繼續和孫子玩耍,或與配偶進行二次蜜月,但內心深處仍不免然想著,生活從來沒有真正被扭轉,疾病頂多只能算是被監控住。健康關鍵 自己將身體視為朋友和盟友正因為傳統觀點告訴你這是基因導致失序,無法阻止它,意思是無法預防下一次更糟的狀況再次襲擊而來。這種情況即便症狀輕微,實際上仍感覺自己喪失了自我管控的權力。處於自體免疫光譜上的人,需要克服許多問題。首先,必須面對傳統醫學上無法解釋,卻又令人感到不安的失控症狀。但如果根本不知道將發生什麼事,又為何會發生,那要如何對自己的健康及生活負責?更不用說要如何採取行動,防止症狀變得更糟!如果你問傳統醫學醫師:「有沒有藥物能治療我的症狀?」「必需服藥多久時間?」或是「如果藥效失去作用,還有其它辦法嗎?」總是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或許你會問:「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然後讓一切變好的嗎?」仍然得不到好的答覆。生病確實令人難受,更糟的是那種無以名狀的恐懼,已經奪走一個人的所有活力。認識體內的免疫系統如何運作。自體免疫病症解方,一旦了解本章內容,就能知道為什麼遵循建議將有助扭轉症狀,避免變得更糟,並引領你得到前所未有的健康和活力。其中關鍵就在於自己將身體視為朋友和盟友,而非敵人和破壞者。(本文摘自/自體免疫自救解方/博思智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