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破除BMI迷思 熱量平衡才重要

破除BMI迷思 熱量平衡才重要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天吃進來的食物,是我們身體唯一得到熱量的途徑(熱量攝取),而吃進來的熱量則在身體透過三種方式來把熱量燃燒掉(熱量輸出)。我們人體內的第一大燃燒鍋爐就是「新陳代謝率」,第二大的燃燒鍋爐是「平日的活動及運動」,而第三大的燃燒鍋爐則是「攝食生熱效應」。若想要維持健康有型的身材,就必須做到熱量攝取與熱量輸出的平衡,這是體重蹺蹺板的熱量平衡概念。利用逆轉餐盤幫助熱量輸出當熱量攝取大於輸出,就會胖;熱量輸出大於攝取,就會瘦。多數人並不清楚要如何減少食物攝取,也不知如何增加熱量輸出,常常用了不對方法產生很多副作用,經常是不吃某一類食物,或是應該多吃的食物卻不知如何多吃,結果造成熱量蹺蹺板的不平衡。我所設計的「逆轉餐盤」飲食法非常重視熱量平衡,用均衡又健康的方式來降低熱量攝取,也希望藉由「逆轉餐盤」來幫助你如何增加熱量輸出。•  增加基礎代謝率/想要增加基礎代謝率,最重要的方法是增加運動量和肌肉量。人體即使坐著一整天都不動,熱量消耗的動作也不會停,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提高基礎代謝率的話,躺著不動也可能會變瘦。但是,天下沒有如此完美的事,若我們整天都躺著不動,基礎代謝率一定會下降,想要瘦下來也是天方夜譚,我們平時還是要多運動,才有可能「躺著都會瘦」。•  增加平日的活動及運動量/我們每天走路、跑步、說話、喝水等身體活動所需要的熱量輸出約占15%至30%,這個比例也不算低,因此減重當然也不能夠忽略掉運動的重要性。「逆轉餐盤」不會只重視食物而已,也重視身體的活動量,特別強調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運動是減重的關鍵,可以消耗熱量,也可增加基礎代謝率,尤其是肌力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增加肌肉量又可加速新陳代謝率,連「睡覺都會瘦」這句話,才有可能不是玩笑話。•  增加「攝食生熱效應」/在我們每天所使用掉的能量中,有10%是用來消化、吸收、運送排出所吃進去的食物,如果可以增加特定種類食物的份量,就可以增加食物的攝食生熱效應,這也是可以達成減重目標的。在「有熱量的營養素」中,食物生熱效應是蛋白質大於脂肪,而脂肪大於醣類。換句話說,我們身體吃進這三大類營養素,扣除「食物生熱效應」,身體最容易得到的淨熱量是來自於醣類,其次是脂肪,最不會得到熱量的是蛋白質。(本文摘自/永不復胖的逆轉餐盤飲食法/臉譜出版)

擺脫情緒綁架 情緒密碼簡單有效

擺脫情緒綁架 情緒密碼簡單有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想看,沒有了情緒,你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你所有的人生經驗構成一匹華美的掛毯,沒有了你體驗到的種種情緒,何來掛毯上各式繽紛的色彩?我們的情緒確實為生活添上一抹色彩。試想一下,一個沒有情緒起伏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沒有喜悅,也沒有快樂、幸福、仁愛或友善的感覺,沒有人可以感受到愛,沒有任何正面情緒存在的可能。想要擺脫情緒束縛 情緒密碼簡單有效你是否也體驗過一些寧可不要有的情緒?大多數人都曾經歷人生的黑暗時期,你大概也有過焦慮、哀傷、憤怒、受挫、恐懼的時刻,也曾體驗到悲痛、憂鬱、自尊低落、絕望,或是其他各種負面情緒。然而你不明白的是,即使事隔已久,你感受過的這些負面情緒可能依舊以一種隱晦但頗具破壞力的方式造成你的困擾。「情緒密碼」就是要幫助你挖掘這些過往情緒,並將之永遠釋放。我們身體與心理上的許多痛苦都是因為負面情緒能量被「困」在體內所致。想要找到並釋放這些受困能量,「情緒密碼」是一個簡單且有效的方法。擺脫受困情緒 生理心理都會獲得改善受困情緒會造成心理和生理問題。很多人發現,擺脫受困情緒後,他們就能過著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了。接下來列出的這些真實案例在在說明了,運用情緒密碼釋放受困的情緒能量,可以迅速讓生理與心理健康獲得多麼驚人的改善:讓艾莉森虛弱不堪的髖部疼痛立刻消失,她當晚就可以上台跳舞了。琳達一直以來因為憂鬱而想要自殺的念頭消失了。珍妮佛的慢性焦慮不見了,現在感受到她長久企盼的那份自信。蘿莉有生以來第一次能夠感覺到神對她的愛。雪莉終於可以放下對前夫的憤怒,與另一位男士展開美好的愛情。幾次失敗後,茱莉亞高分通過法院書記官考試。賴瑞的腳痛好了,走路也不跛了。康妮的過敏不復存在。尼爾2年來對上司的怨恨霍然消失。約蘭達終於減重成功,在此之前她奮戰了好多年。瓊安的暴食症1週內就消失了。湯姆的視力改善了。吉姆的肩膀痛好了。明娣的腕隧道症候群不復存在。珊迪看了3個醫生都未能痊癒的膝蓋痛一下子就好了。30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卡蘿的夜驚問題一週內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且不再復發。上述事件,以及其他許多類似的事發生時我都在場。多年執業與教學生涯中,我看過無數次這種近乎奇蹟般的療癒,全都是僅僅運用情緒密碼釋放受困情緒的結果。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教你幫自己和身邊的人找到並釋放受困情緒。無論你是醫生或漁夫,是家庭主婦或青少年,都可以學習情緒密碼。這一點都不難。任何人都能學會擺脫受困情緒造成的那些非常真實且有害的影響。何謂受困情緒?這輩子活著,你無時無刻不在體驗這樣那樣的情緒。生命中不免出現一些不如意之事,湧現的情緒有時讓人難以承受。每個人偶爾都會體驗到極度負面的情緒,大部分人寧可忘卻其中某些挑戰,但不幸的是,這些事件造成的影響會以受困情緒的形式長伴我們左右。有時因為某些不明原因,情緒沒有被完全消化掉。在這種情況下,你不是在經歷那股情緒之後就繼續過日子,該情緒的能量會莫名地被「困」在體內。因無法超脫憤怒的時刻,或是一時的悲傷或憂鬱,這些負面情緒能量會滯留在你的身體裡,可能導致嚴重的生理與情緒壓力。絕大多數人在發現這些「情緒包袱」比想像中真實時,都驚訝不已。受困情緒實際上是由定義明確、有形有狀的能量組成,雖不為肉眼所見,其真實性卻無庸置疑。受困情緒的破壞力受困情緒會使你做出錯誤假設、對沒有惡意的言論過度反應、錯誤解讀他人的行為,並且破壞你的人際關係。更糟的是,受困情緒還可能引起抑鬱、焦慮,以及其他你不想要卻似乎甩不掉的感覺。它們會干擾你身體器官和組織的正常運作,破壞你的身體健康,導致疼痛、疲勞和疾病。然而,無論你多麼苦不堪言,正統醫學依舊診斷不出受困情緒的無形能量,即使它們可能是造成你身體與情緒問題的主要原因。想要消除任何與身心健康有關的問題,一定要處理那個問題的根本原因。現在有許多可以緩解疾病症狀的強效藥物,但是當藥力消失時,症狀往往會回來,就是因為疾病的根本原因沒有解決。時間未必可以療育所有傷口有人說「時間可以療癒所有傷口」,其實不見得。你可能以為自己已經放下之前的人際關係造成的所有情緒傷痛,也許還為此接受過心理治療。一切都好像是昨天的事了,然而,你的身體可能仍被過往情緒的無形能量占據。這些傷口不是單靠時間就能療癒的,它們也許會讓你在目前的人際關係中出現異樣行為與感受,甚至導致你去破壞這些關係。釋放受困情緒時,真的有個重擔被拿掉了。事實上,很多人在受困情緒被釋放的當下,都會感覺到一陣輕盈。找到並釋放那些被困住的負面能量,真的能改變你的感受和行為,進而改變你的選擇,最後改變你得到的結果。情緒密碼就是要清除包袱,幫助你活出內在的真我。你不是你那些情緒包袱,但有時受困情緒會使你偏離軌道,或是讓你走上你寧願別走的路,導致你無法活出原本該有的、充滿生氣又健康的人生。(本文摘自/情緒密碼:釋放受困情緒的奇效療法/方智出版)

孕婦缺碘 孩子智力恐異常!

孕婦缺碘 孩子智力恐異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世界各地的研究都顯示,如果讓孕婦服用碘劑,她們生出來的小孩的智商通常都會比父母高二十~三十。」──后黑‧傅雷查醫師兼公共衛生碩士缺碘導致發育不全 是智能障礙主因缺碘是全世界智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九九六年時,中國就有一千萬人口因為土壤缺碘而出現心智發育遲緩的現象。一九八九年時,杜克大學醫學院的小兒神經醫學專家羅伯特‧狄隆博士首次訪問位於中國鄉間的新疆地區。他發現那裡的人民心智遲緩的現象非常嚴重,其他殘疾的發生率也很普遍:許多人都有流產、嬰兒死亡率很高、發育不全、耳聾和死產等現象。當地有些成人外觀就像小孩子,有些五歲大的兒童看起像是一兩歲的小孩。根據狄隆的說法,那些孩子真的很可憐,「有些孩子有心智重度遲緩的現象,無法走路、站立甚或坐著。即使是那些身體看起來沒有很孱弱的孩子,也都一副懶洋洋、眼神呆滯的模樣。」然而,由於這個地區自從十三世紀馬可孛羅的時代以來就被視為是「呆頭呆腦的鄉巴佬」所居住的地方,因此這裡的人民已經被放棄了。增加攝取碘的機會 身高、智商都提高由於許多文化和政治上的因素(包括那裡的人們對鹽的害怕),在鹽裡加碘的做法並不可行。為了讓當地人民可以攝取到碘,狄隆博士和他在中國的同事考慮過許多種方法,但都不可行。最後,狄隆看著那裡用來灌溉田地的溝渠,心想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把碘滴在水裡,這樣,植物就能吸收到碘,然後動物會把植物吃下肚,最後位於食物鏈最上層的人類就可以得到足夠的碘。於是狄隆和他的中國同事便找了一座橫跨灌溉渠道上方的橋,在那搖搖晃晃的橋面上方放了一個常見的二○八公升油桶,把幾根靜脈注射管和夾子繫在上面,讓碘液能夠很穩定的滴進水中。接下來,他們又把那油桶裝滿碘酸鉀並測量有多少碘會流到下游的村莊。當他們弄好後,就雇了一個當地的村民看守油桶,以免它被人偷走,到了夜晚時,狄隆自己則裹著毯子睡在橋上。當桶子裡的碘用完時,村民們便會繼續把桶子裝滿。結果,一年後: *嬰兒死亡率減半。 *後來的測量結果顯示五歲兒童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十公分。 *在此計畫實施後出生的兒童平均智商提高了十六分。 到了一九九七年時,打穀機基金會、小約瑟夫•甘迺迪基金會和國際同濟會都撥款贊助這項計畫。目前有兩百六十萬個中國人受惠,被滴入村民用水中的碘多達十三噸半。這項拯救了如此多生命、改變了這麼多人的生活的計畫成本有多高呢?每個人不到六分美金。五百年來,那裡的人已經形同被放棄,但一項成本如此之低的計畫就改寫了他們的人生。含碘食物許多沒有先天嚴重智力缺損的嬰兒甚至只要輕微缺碘,智力就會大受影響。不過,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因缺碘而引起的智能不足是智能障礙疾病中最容易預防的一種。你可以從以下食物內容中,多方位攝取碘*海藻類(但要小心重金屬問題、核輻射汙染問題)*魚、蝦、貝(但要小心汞汙染問題)*加碘鹽(但光靠加碘鹽可能不夠:從加碘鹽出廠到抵達商店的貨架這段期間,它原先所含有的碘有一半會消失;你買回家的加碘鹽一旦被打開了,裡面的碘或多或少都會揮發到空氣中。而且,我們所攝取的加碘鹽中,只有十%的碘會被人體吸收,如果「加碘鹽」真的是你最方便的選擇,請注意:加碘鹽的蓋子要蓋緊,而且快取快蓋;不要放在高溫和陽光照射處;加碘鹽起鍋前再放,以免高溫揮發)◎如果需要補充碘劑,常見的有:(注意:請在具備用碘知識的醫療人員的監督下,按照指示服用適當的產品)*魯格爾碘溶液(2%、3%、5%、7%、10%、15%)*Iodoral碘片(由魯格爾碘溶液製成的一種錠劑,可以保護腸胃)(摘自/缺碘大危機/柿子文化)

充分跑跳動 比學才藝更重要

充分跑跳動 比學才藝更重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就算是下雪的冬天,德國父母也不會將嬰兒一整天都關在家裡!只要替寶貝們套上羊毛做成的毛布袋,再放上嬰兒車,就能像夏天那樣,帶著孩子到靠近大自然的地方散步了。在臺灣,小嬰兒出生後,有些習俗會認為小嬰兒要滿四十天或是百天後才能帶出門,但在德國可不是這麼一回事。讓孩子多接觸外在環境可以讓他更有韌性德國人的想法是,家裡有新成員到來,就算很開心,也還是需要找到適合的方法繼續家庭生活的運作。下雪的德國冬天,可別將嬰兒一整天都關在家裡,只要替嬰兒套上羊毛做的毛布袋,放上嬰兒車後,就可以一樣如夏天時候,帶到靠近大自然的地方散步。問婆婆孩子會不會因此受寒,婆婆說:「怎麼會?孩子就是需要這樣,從小學習適應外在環境的差異,才會變得更有韌性也更有生命力啊!」關在溫室裡的花朵太嬌嫩,經不起外在任何的考驗,那樣不是愛孩子,還可能摧殘了孩子的生命力。恩典滿半歲了以後,我們變成用嬰兒車推著他到處趴趴走,取代了原本的背帶。主要是因為那個時候他的體重已經快八公斤了,背著太重,坐嬰兒車就剛剛好,可以坐也可以躺睡,讓身為媽媽的我要上街去買菜或是購物都十分方便。給予孩子正面語言鼓勵 幫助建立信心等孩子一歲左右開始會走路了,雖然學習走路期間難免會跌跌撞撞,但德國父母不會因為太過捨不得而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讓孩子摔。遊戲公園裡,我常看見德國媽媽們不徐不慌地走到跌跤的孩子身旁,穩穩將他抱起,柔柔地摟在懷裡,用安定的眼神跟孩子說:「跌倒是難免的,因為你在學走路,而這是學走路必經的過程,痛痛也一下子而已,很快就會好。」媽媽的鎮靜話語讓孩子停止了哭聲,當他離開媽媽的懷抱後,又生龍活虎地玩耍去了。要讓孩子像經得起風雨的野花般成長,絕不能一味的溺愛,他們是需要呵護,卻也需要磨練,多給孩子探索、闖蕩的機會,他們才會變得堅強!給予孩子很多正面的語言鼓勵,幫助他們建立信心,也是德國父母在教養孩子時的習慣之一。孩子完成了一件小小的事,像是懂得如何用手翻書了、懂得如何拍手鼓鼓掌了、開始學講話了……都要不吝於鼓勵──像這樣每一天都告訴寶貝「你好棒」,是德國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最滋補的養分。除了鼓勵和肯定之外,教導孩子「什麼是行、什麼不行」,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舉例來說,孩子從一歲左右開始,對任何事都新奇,也開始爬高爬低,Mecky告訴我:「當孩子開始接觸危險物品時,就必須走到孩子身邊,用力握住孩子的手,以嚴厲的眼神看著孩子,告訴他那樣不行。幾回後,孩子就會慢慢懂得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可以。」學齡前的孩子應該把重點放在大小肌肉的發展另外,德國人還認為,學齡前的孩子其實不需要太早學習一堆才藝以及語言,因為在這個時候,對孩子最重要的其實是全身大小肌肉的發展。因此在德國,住家附近的親子公園裡,每天一到下午四點多,到處都可以看到媽媽們跟孩子們跑跳遊戲著,玩得不亦樂乎。德國爸媽的育兒經,實在讓我這個新手媽媽非常受用,正因為接觸到這樣不同文化的差異,才讓我有機會可以試著用開放式教育來帶恩典──尊重孩子,但也要恩威並施。除此之外,我更加明白,讓孩子感覺到安全的,其實並不是來自父母親的處處限制與保護,而是來自於父母內心、肢體及眼神傳遞給孩子的安定與愛。【德國優勢】讓孩子充分跑跳動,比學習才藝更重要德國人認為「孩子不是紙糊的」,訓練孩子的耐力、體力,讓孩子在團體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尊重他人、勇於發言……這些自尊自信的表現,更勝於成績好壞,所以,有足夠的時問與空間設施讓孩子充分跑跳、彼此互動,比學習任何才藝都重要。(本文摘自/夢想德國/柿子文化出版) 

簡易按摩 3分鐘就通體舒暢

簡易按摩 3分鐘就通體舒暢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懶得記穴位,中醫有所謂「離穴不離經」,也就是就即使沒有按摩在正確的穴位上,只要距離不遠,仍在同一條經絡上,也會有一些效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任申一中比喻,經絡就像高速公路,穴位就像收費站,「只要記得路怎麼走,不一定要背每個收費站的名字。」提供3 招簡易按摩法,每招按摩3~5分鐘就能養生保健:1) 早上起床刺激頭臉部/頭部有許多經絡匯聚,每天早上起身前,可以躺在床上大範圍地用指間輕敲頭部,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有醒腦作用,讓思慮清晰。然後按摩臉部,中醫認為「心藏神,其華在面」,而且身上很多經絡會走到臉部,經常刺激五官,可以保養經絡氣血。先從眼周開始。用大拇指指腹按壓眼眶周圍,由雙眼內上眼角往外,範圍包含了眼睛內側的睛明穴、眉毛內側的攢竹穴、額頭兩側的太陽穴等。往下走,將手搓熱後摀著鼻子,能避免鼻子遇到冷空氣而鼻塞導致頭腦昏沉。接下來,有意識的咬牙切齒,先用力咬緊、再慢慢鬆開,鬆緊間活絡了使頭部、頸部的血管。再來是按壓耳穴:耳朵可說是全身穴道的縮小版,布滿密密麻麻的穴位,拉拉耳垂就能達到養生效果。2) 上班時多活動手部/手部有許多穴道,上班族不論在開會時、坐在電腦桌前、甚至搭電梯,只要兩手虎口交叉、十指緊握或拍手都能刺激到合谷、勞宮等跟情緒有關的穴位。3) 晚上敲打全身/睡前可進行全身按摩,右手握拳從左腹開始,握拳慢慢往上敲打,經過胸部、手臂內側、手臂外側,再經由左肩往下到左腰、左腳外側,按到腳背延著內側上來,回到腹部。再換左手進行右側的按摩。特別提醒,關節的部位氣血循環比較不好的人,可多敲打幾下。•  按摩頭部/頭部有許多經絡匯聚,大範圍地用指腹按壓或指尖敲打,就能達到效果。•  按壓耳穴/耳朵可說是全身穴道的縮小版,布滿密密麻麻的穴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針灸科主任吳建隆建議,每天輕拉全耳各處共36下,就有保健效果。也可用米粒輕壓全耳各處,按到會痠痛的位置就多按壓幾下,直到感覺不痛為止。•  背部輕輕碰撞牆或樹/背部脊柱兩側有一條膀胱經,起於眼內角,往上直達頭之頂部,再沿後腦,循著脊柱兩側下行,走至大腿後部小腿肚,經由外踝下方到達足尾趾尖側端,總共67個穴位,輕輕刺激可疏通全身。但切記碰撞時要吐氣(不可憋氣),以免積氣、氣不順而傷身。(本文摘自/經絡養生除病痛/天下雜誌出版)

發牢騷愛抱怨 悲觀者難成功

發牢騷愛抱怨 悲觀者難成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首先我要從個人的觀點切入,我可以斷言「習慣講否定或悲觀話語的人不容易成功」。就像講口頭禪一樣,習慣動不動就提到自己的失敗或挫折、痛苦的經歷、對現狀的不平和不滿或牢騷等的人很難成功,因此也很難得到幸福,更無法享受到繁榮的好處。希望各位要了解,這是一種法則。出現否定性的詞語 就會被不好的事吸引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一再從自己口中說出來的話語,會再從自己耳朵進入,形成一種自我暗示。如果經常以這種方式朝著一定的方向下達命令時,在無意識當中,我們就會往那個方向行動。這也稱之為潛在意識,如果有說悲觀話語的習慣,就等於一直對潛在意識下達這種命令,於是就會被不好的事情或否定性的事情所吸引,將己心帶往那個方向。各位必須覺悟到這是一種法則。如果反覆出現這種負面〈否定性的〉的話語或想法時,就要想辦法將之消除。常想著負面事物 就是有負面傾向的人人的心無法同時思考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所以各位必須仔細思考「選擇哪一個?」譬如,請在心裡同時想著飛機和船。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若要求你「請同時想著搭乘飛機的你和搭著船的你」,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做得到的。總得選擇其中一種。因此,「心裡想什麼」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如果想著負面事物的期間太長,基本上,這是有著不幸傾向的人,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就會出現與負面色彩扯上關係的現象。這是因為,此人就好像主動在追求不幸一樣。因此,身邊的人也會感覺到「難道此人希望得到這種待遇嗎?」現在針對人的類型有各種說法,譬如「S」〈施虐狂,Sadism 的頭一個字〉或「M」〈被虐狂,Masochist 的頭一個字〉、「肉食系」、「草食系」等,而這些特質多多少少都有些吸引人的部分。努力改變心理狀態 才不會招致壞的結果當一個人變得自虐,無可避免的,四周人就會有想要欺凌這個人的想法,所以, 當事人就必須針對這個部分重新加以修正。也就是說,因為此人看似主動追求「那樣的待遇」,所以四周的人們的行為很自然地就會朝著實現的方向發展,最終就招引了那樣的結果。其他的人有人會對不懷好意靠過來的人嚴峻喝叱,也有人就是說不出口。有人會產生「此人好像希望別人對他講些難聽的話」的感覺,莫名地就想欺凌人。有人遭到欺凌時會覺得「我果然被欺凌了,我是個沒用的人」,確認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之後反而「感到高興」,追根究底,原因就在自己的想法,這種人只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心而已,所以,請努力改變自己的心靈狀態。(本文摘自/財富吸引力/九韵文化)

研究:自言自語可防痴呆!

研究:自言自語可防痴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想度過有活力的人生,很多人都知道要多活動手腳,但是意識到「口部運動」的人或許不多。例如,有許多實驗已證實嚼口香糖時,整個頭腦的血流會增加。大聲給自己打氣 能防止頭腦停滯口部咀嚼時活動的肌肉(咬肌)與腦部神經連接,因此可活化腦部。另外還能產生唾液,促進消化酵素的分泌。口腔照護的專家指出:「保留有較多自己的牙齒,或是假牙非常吻合,能夠充分咀嚼的老年人,較不易失智。臥床而且攝取流質食物的人,精神機能會快速下降。」「大喊大叫能趕走壓力。」這一點經由各種實驗也已獲得證實。與人交談也能轉換情緒,刺激感覺和心情。一個人自言自語,或是批評電視節目等,都是好的習慣。「喝!」大聲給自己打氣,據說能「防止頭腦停滯」。害怕、擔心做不到、沒有信心……等腦子裡的雜念都可消除一空,發揮超水準的力量。因此,大聲喊叫有助於發出力量。多活動口部不易痴呆大笑是沒有副作用的良藥。心跳和呼吸次數增加,改善血液循環,橫隔膜大幅度上下移動,可幫助腹肌與背肌運動。而且能刺激胃腸,使排便順暢。大笑時的深呼吸效果則可調整自律神經與荷爾蒙的平衡,維持血糖值和血壓的穩定。大笑也是臉部的肌肉運動。在平常生活中,表情肌只使用了全部的30%左右,因此最好盡可能張大嘴巴笑。唱歌也是很好的運動。治療失智症的先進方法中,最受注目的就是卡拉OK。病患想要配合歌詞、旋律、拍子把歌唱好的意圖,能活化情緒和頭腦。而且透過歌曲可抒發悲傷、喜悅、愛情等各種感情,使心情開朗,改善身體狀況。唱歌與大笑同樣能利用深呼吸使橫隔膜上下移動,提高心肺功能。吃東西也可以帶來愉快,刺激所有感覺,提高內臟功能,可說是最佳的體內伸展運動。經常活動手和口 頭腦也能充分發揮功能科學家提出「人類的腦子裡住著一個小人」的想法,認為人的腦子裡有一個兩手和舌頭特別發達的「小人」(Homunculus)。這是加拿大的腦神經外科醫師潘菲爾德提出來的,他將掌管人類身體各部位的大腦神經細胞的量,以立體圖形呈現出來。由此圖可看出與手和指、口和舌相關的神經細胞占壓倒性多數。換言之,如果經常活動手和口,頭腦也能充分發揮功能。(本文摘自/不被醫生殺死的47心得/如何出版)

天才體質 這兩「力」是關鍵

天才體質 這兩「力」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體力是生活中的必備要素,請假次數過多的人,無法創造優異的工作表現;而我也從未聽過哪位有偉大成就的人是頻繁請假的。相反地,常有人問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養成足夠基礎體力應付突發狀況當然,除了對工作的滿腹熱忱之外,他們也的確擁有充足的體力──這並不是指專業運動選手等級的體能,而是「不需請假」的基礎體力。只要在國、高中時期,能確實完成社團活動的訓練,即可養成足夠的基礎體力;無法通過這種訓練的孩子,未來大多也難成大器。甚至有外型像是「肌肉男」,卻外強中乾,常因肚子痛就請假的人。但事實上,持久力及體力,可說是完成工作非常重要的基本項目。一般來說,為了完成工作,一年之中有1、2天通宵不眠也是無可厚非的。即使是帶孩子的媽媽們,在剛生產完,或孩子住院的日子,也是無法睡覺的。換句話說,人生之中總有幾次「萬一」,或不得不熬夜的時候,當然也包括地震或其他天災人禍在內。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培養足夠的體力,以應付任何突發狀況。自我管理也要訓練毅力而培養體力的責任完全在於自己,這是對每個人自我管理能力的考驗。更具體地看,「腳力」才是一切體力的基礎關鍵。上班族大多終日坐著工作,導致腳程變差,但訓練自己盡量多「走路」,甚至「跑步」,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必修的學分。就我所知,東大的學生在1500公尺跑步項目中,有出乎意料的優異表現。原因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毅力」。無論多睏,還是能堅持「好!就剩一題了!」的決心,比別人多一分努力,日復一日逐步累積的人絕不是傻瓜。即使是公認的天才,要有這樣的毅力,也需要一定的基礎體力才能相輔相成。體力是影響學習的重大關鍵據說某間國立大學附屬的小學,以學生的優秀表現而聞名,成為首屈一指的學校,而這間學校特別強調「體操」的重要性。如果孩子放學一回到家,便放下書包跑去外面玩,媽媽會想「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應該多唸點書啊!」但尤其是生長在都會區的孩子,請務必給他出外活動身體的機會。因為基礎體力是直接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重大關鍵。一名精神科醫師曾說,從患者的「站立方式」和「走路方式」,便可診斷出是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雖然這樣說有點誇大──但我自己從事教育工作20年了,從孩子們的走路方式、跳躍方式及下半身的強韌度,便可判斷出他們的「成長空間」。人人皆可鍛鍊基礎體力,希望媽媽們就以多鼓勵孩子出外遊玩為始,讓孩子到了國、高中,也能自動自發地接受社團活動的訓練。人的「毅力」取決於下半身的強韌度,而「靈感」則取決於手的靈活度──這是我在教育現場多年來的心得。(本文摘自/媽媽不生氣,50招搞定搗蛋男孩!/大好書屋出版)

壓力大時 這樣吃才不會胖!

壓力大時 這樣吃才不會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會不會覺得每次壓力龐大時,總想吃一點甜食來放鬆緊張的情緒?人體處在壓力之中,大腦會分泌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它有一個正式學名叫做腎上腺皮質醇。當壓力大時,大腦會指示可體松去「應戰」,讓身體一直處於備戰狀態中,只要壓力一日不解除,身體就會一直不斷地釋放出可體松來應付壓力。壓力也是導致脂肪囤積的因素之一可體松大量分泌時,人會特別想要吃東西,這是因為可體松突然大量增加時,血清素會下降、也會刺激胰島素分泌,當血清素下降時,除了會讓心情不好之外,也會讓人非常想要吃甜食、垃圾食物,也因為胰島素同時增加,使多餘的血糖合成為脂肪,更慘的是加速脂肪堆積在腹部,如此雙重效果之下,不變胖也不可能。所以,壓力也是導致脂肪囤積的因素之一。人體每一天在分泌可體松,會有一個波動週期:早上時段,可體松分泌較高;到了下午,可體松開始下降。這樣的波動其實與人類的演化有關係,早期原始人天一亮就要開始應付也睡醒的山禽猛獸,所以人體在早上會分泌大量的可體松來應戰,等到了傍晚時分,野獸們也要休息了,人類的警戒心也跟著放鬆下來,可體松自然也就不必分泌那麼多了,可體松在傍晚也準備收工了。可體松不正常分泌 就會出現掉髮、臉頰凹瘦、脂肪囤積而今科技文明發達的社會,人們現在雖然已經不必再像早期原始人一樣要對付猛獸的攻擊,但是現代人每天要面對的是龐大的工作、升學、經濟等重重壓力,可體松分泌同樣在白天達到高點,到了下午漸漸降低下來。而當我們現在覺得壓力大之時,總習慣靠喝咖啡來抒壓、提振精神,似乎不喝咖啡就無法專心工作;事實上,這對於減脂是很大的損害,因為咖啡很容易刺激可體松分泌,尤其是在下午時段,當可體松已經準備要收工了,卻在這個時候灌入大量咖啡,等於強迫可體松過度分泌,若長期讓可體松有不正常分泌,就會出現掉髮、臉頰凹瘦、脂肪囤積在腹部等情況,對於減肥一點用處都沒有。喝咖啡抒壓 反而刺激食慾雖然有很多醫學報告證實咖啡的優點,如具有抗氧化、防失智、減少結石的機會,或在運動前喝一杯黑咖啡,可增加脂肪燃燒速度等功效,但對於想要減脂減重的人來說,慎選喝咖啡的時間就會變得很重要了。所以,長期持續在壓力狀態下,建議喝咖啡最好在早上時段喝,或約下午三點以後就不要喝咖啡了。注意營養均衡就能夠穩定情緒和心情,降低壓力所帶來的堆積脂之副作用。壓力特別大的時候,我會建議不妨補充維生素C和鎂。鎂是代謝可體松非常重要的礦物質,以葵瓜子、南瓜子的含量最多。維生素C除了也可以代謝可體松之外,也會合成腎上腺素來抵抗壓力,請記得維生素C片最好要選擇無糖份的包裝,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我首推芭樂,芭樂實在是減輕壓力的絕佳水果,它的GI值(升糖指數)又低,價格又便宜,一年四季都有生產,是絕讚的減重水果。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學習如何適當釋放壓力,當感覺到壓力排山倒海而來時,建議暫停手邊工作,出去走一走,放鬆一下心情,避免刺激到壓力荷爾蒙上升,產生想吃甜食的感覺。(本文摘自/永不復胖的逆轉餐盤飲食法/臉譜出版)

少了脂肪 免疫力就會出問題

少了脂肪 免疫力就會出問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件事都是有一好沒兩好,有優點,就會有缺點。減重的目標在減脂,卻也不能拒絕脂肪,連脂肪類食物也不攝取。真的不需要吃每一口食物都要過水並擦拭,這種走火入魔的「去油」方式!減重時可以把肉眼看的到的脂肪拿掉脂肪含有必須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在體內會轉換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與免疫力、抗發炎反應有關的物質,少了脂肪,免疫力就會出問題。脂肪也含有維生素A、D、E、K,飲食內若完全沒有脂肪,會比較無法吸收油溶性的維生素。減重時我們要把握住的技巧:把肉眼看得到的脂肪,盡可能拿掉!烹調方式可用滷、蒸、汆燙替代例如,盡量不吃雞皮、魚皮、動物性油脂等。烹調的方式不選油炸、油煎、熱炒的,選擇用滷、蒸、汆燙、燉的。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烹調方式,就可以減少攝取到脂肪。我認為堅果類是不錯的脂肪食物來源,每天早餐我會吃約2至3匙的堅果,吃了堅果就絕對不碰油炸食物。(本文摘自/永不復胖的逆轉餐盤飲食法/臉譜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