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久戴隱眼愛吃炸 針眼找上門

久戴隱眼愛吃炸 針眼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只愛吃油炸物易長針眼,工作勞累、常熬夜的上班族,針眼也會找上門!一名40歲的女主管工作20年來常熬夜加班,從早到晚都配戴隱形眼鏡,常常一戴就超過12小時,加上超過一個禮拜沒有睡好,某天發現眼睛刺刺的不舒服,吃了消炎藥沒想到卻越來越紅腫,最後竟然還長了針眼。常熬夜、愛吃炸物 容易長針眼烏日林新醫院向眼科醫師阮國華表示,很多人都以為長針眼只是小病,但當暫時只能用一眼看東西,雙眼無法同時使用時,也會造成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不便。如果本身常常熬夜、愛吃油炸食物,易導致皮脂腺分泌大量油脂,導致眼部毛囊出口堵塞而長針眼,無論是工作壓力大、常熬夜、愛吃油炸物或免疫力差的人都要特別小心!另外,愛美的女性如果曾長過針眼,建議減少配戴隱形眼鏡,因為隱形眼鏡上下會在眼皮內側磨擦,讓皮脂腺因摩擦產生結疤,如果皮脂腺堵塞易發炎誘發針眼。針眼腫起來恐造成暫時性散光阮國華醫師表示,若針眼沒有及時處理,拖太久最嚴重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等併發症,尤其小朋友特別愛揉眼睛,容易造成眼部感染,倘若不幸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建議住院施打抗生素,觀察三至五天恢復良好就可出院。針眼如果腫起來,容易壓迫到眼角膜,眼角膜一旦弧度改變,會造成暫時性的散光。預防針眼可先從改變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開始,對於眼皮常常有分泌物或眼瞼易發炎的人,可用稀釋肥皂水或嬰兒用的沐浴乳跟生理食鹽水,比例為1比1調和後清洗眼皮,或用棉花棒沾取,沿著睫毛根部清潔,將可改善油脂分泌情形造成阻塞。千萬輕忽針眼以為是小病,如果不及時就醫治療,恐會產生併發症。 

常閃到腰 竟是坐骨神經壓迫

常閃到腰 竟是坐骨神經壓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常閃到腰、屁股酸麻,竟然是椎間盤突出徵兆?從事搬運的王先生某日突然閃到腰,以為此次閃到腰跟平常一樣,隨意貼酸痛貼布解決。沒想到3個月後,竟然出現麻痺及抽痛電擊感,右腳甚至還越來越無力,就醫才發現是脊椎椎間盤突出,幸好及時接受物理治療加上運動,下肢酸痛明顯改善。椎間盤突出會同時出現腰痛、腿麻症狀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羅元庭表示,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大部分患者會同時出現腰痛、腿麻症狀,也有患者先出現急性腰痛後才腿麻。另外,椎間盤突出還可能伴隨下肢無力、腳踝抬不上來、走路沒勁等。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徐佩萱表示,通常久站或久坐時出現腰部酸痛或單側腳有酸麻痛,就要注意是坐骨神經被壓迫。其原因大多是椎間盤突出或狹窄刺激到坐骨神經,腰部除了有壓痛、鈍痛、灼痛及抽痛之外,還會沿著臀部、大腿後側傳導到小腿、腳背造成下肢麻木。除了像王先生這類搬運工外,還好發於久坐的上班族、長途開車、瘋玩3C產品姿勢不良者及運動員。一般椎間盤突出患者9成不需手術許多人一聽到坐骨神經壓迫即害怕一定要開刀,羅元庭醫師表示,有椎間盤患者恐導致坐骨神經痛,但有坐骨神經問題的患者不一定會導致椎間盤突出。事實上,一般椎間盤突出患者經過3個月保守治療可和緩症狀,9成以上患者不需手術。物理治療師徐佩萱指出,開刀並非唯一的治療,建議患者可先接受物理治療或運動治療以舒緩神經被壓迫症狀,有效的物理治療包括:1)    熱敷/促進肌肉血液循環。2)    電療/對腰部肌肉進行止痛放鬆,減輕肌肉壓迫周邊神經。3)    腰椎牽引/藉由牽引機的拉力讓狹窄或突出的脊椎復位,減輕神經被壓迫的不適症狀。4)    徒手治療/治療師以徒手方式讓腰椎肌筋膜放鬆,並讓突出關節鬆動復位。5)    體外震波/非侵入性的療法,利用機器的高能量震波,放鬆壓迫點附近緊繃的肌肉,緩解神經壓迫的症狀。除了物理治療之外,簡單居家運動練習反轉肌肉也是舒緩疼痛的好幫手。徐佩萱物理治療師另外傳授以下4式運動治療,施作時每回合停留10~15秒,休息10秒,重複10~15回合。1) 第一式「抱膝及胸運動」/平躺膝彎曲,雙手抱膝至胸前。此動作可以放鬆舒緩後背較緊的筋膜。2) 第二式「拱橋運動」/平躺下兩腳彎曲踩地板,使用腰部的力量將臀部舉起來。3) 第三式「麥肯基氏運動」A/趴著時將手臂慢慢伸直地把上半身撐起,骨盆不要離開床面。4) 第四式「麥肯基氏運動」B/站立時雙手叉腰向後仰做伸懶腰的動作。

常蹲坐、翹腳 梨狀肌症候群恐上身

常蹲坐、翹腳 梨狀肌症候群恐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多歲的吳女士每天固定到健身房運動3小時,日前右下背部突然嚴重疼痛,無論坐著、站著、躺著,都讓她疼痛萬分,更嚴重影響睡眠,甚至讓他整整一個月都無法出門。透過藥物治療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到「疼痛門診」就醫後確診患有「梨狀肌症候群」,醫師為吳女士進行「神經阻滯治療」,成功調理吳女士的疼痛感。梨狀肌肥厚壓迫脊髓產生疼痛花蓮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表示,「梨狀肌症候群」常被誤以為是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而誤以為是腰椎問題。其實,梨狀肌是大腿「大轉子」連接薦椎的肌肉,屬骨盆深層肌肉。梨狀肌覆蓋於坐骨神經尾端,因不明原因的長期刺激,造成梨狀肌肥厚,壓迫脊髓神經而產生疼痛症狀。一般民眾聽到「神經阻滯治療」會擔心,以為是將神經切斷,其實神經阻滯是將神經「解套、放鬆」。以吳女士為例,因長期神經、肌肉發炎,造成神經沾黏,注射麻醉藥配合微量類固醇至患部,放鬆沾黏神經,達到阻滯坐骨神經的效果,有效調理疼痛感。坐姿避免翹腳、膝蓋彎度要超過90度臨床上患有梨狀肌症候群的病人,大多數是比較瘦的人,或是常常需要蹲坐的族群,例如婦女常坐著挑菜,椅子太低,膝蓋彎曲小於90度,使得雙腿過度彎曲,臀部肌肉就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有些人習慣將皮夾置於臀部口袋,因放置位置靠近梨狀肌,同樣會影響坐姿。王柏凱醫師提醒,從生活習慣小細節著手,坐姿避免翹腳、選擇較高的椅子,讓膝蓋彎度能超過90度等,都是遠離梨狀肌症候群的小撇步。王柏凱醫師表示,疼痛是身體全面性的問題,除了常見的藥物治療外,疼痛科醫師會針對疼痛,找出疼痛背後的真正原因後,有些疼痛可以考慮不用手術,先透過「神經阻滯治療」等不同的介入性治療,來處理患部的疼痛問題。有疼痛問題的民眾,可至疼痛門診就醫,接受專業評估治療。 

喝咖啡心悸?腦中風機率恐高5倍

喝咖啡心悸?腦中風機率恐高5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人喝咖啡會心悸,若是你也是喝咖啡會心悸要小心,最好就醫檢查確認是否有心房顫動!由於心房顫動會導致心律不整,並進而容易引起腦中風;根據臨床統計,有心房顫動者出現腦中風的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5倍,不得不慎。 心血管疾病及甲狀腺亢進都會引起心房顫動會隨著年齡增長有增加趨勢;根據統計,60歲以上盛行率為4%,80歲以上則增加到10%。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嘉修表示,造成心房顫動的原因很多,有人是因為心血管疾病,也有人是因為心血管退化或是心肌病變,甚至是甲狀腺亢進也可能會引起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有4成沒症狀張嘉修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會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出現中風的機率都要比正常人高出5倍之多;然而,心房顫動大約有40%沒有症狀,以致很多人並不知道有此疾病。所以,民眾若是有出現心悸、心跳過快或是心跳不規則時,最好能進一步就醫檢查。 要減少茶與咖啡的攝取目前針對心房顫動已有很多治療方法,包括抗心律不整藥物、傳統抗凝血劑、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心房顫動電燒手術以及左心耳封堵器。張嘉修醫師進一步指出,至於心房顫動病人要確診,必須要做心電圖檢查,並根據不同病況做治療;而且要減少茶與咖啡的攝取,也可以預防心房顫動的症狀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護腰怎麼選?這2原則要顧到

護腰怎麼選?這2原則要顧到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只要腰酸背痛就立刻戴上護腰,但你真的穿戴正確了嗎?不論是家庭主婦、上班族,因為長期的姿勢不良導致常閃到腰、屁股酸麻,此時便利、耐用的護腰就成了「救疾」的第一選擇。只要一戴上輔助器支撐下背就會感到輕鬆許多,因此不少人都會自行購買護具、護腰。而選購護腰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就讓專業醫師告訴你!購買時要考慮到部位與支撐力的關係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羅元庭表示,有些患者只要感到腰部痠痛就會自行購入護腰,診間也常聽到許多患者抱怨即使用了護腰,腰痠背痛症狀仍然沒有改善,這可能都是因為患者購買時沒有考慮到部位與支撐力間的關係。事實上,護腰輔具主要在於減輕腰椎負擔,非急性期腰痛或腿痛的患者不必使用,長期依賴輔具恐導致腰部肌肉萎縮。至於使用護腰仍然感到腰痠的患者,有可能是因為買到錯誤的款式。最佳護腰款式不僅要能減低腰部負擔,也要有足夠支撐肌肉的力量,因此選購時有2點必須注意:1) 提供完整支撐力/降低痠痛感主要在於分散腰部的負擔,因此選購有足夠支撐力的護腰才能有效減緩腰痛。2) 包覆薦部及腰椎/重點應該選擇包覆性強、範圍廣的低部位護腰。腰痛緩解後不要繼續佩戴護腰羅元廷醫師提醒,腰痠背痛成因廣,使用輔具也有其限制,若有疑慮的患者應該就醫諮詢醫師,由醫師評定使用輔具的可能性,盡量不要自行購買坊間輔具,也不要在腰痛情形緩解後繼續佩戴護腰,以免造成腰間肌肉萎縮的情形。

52%患者 不知自己有「心」病

52%患者 不知自己有「心」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過度疲勞不只要小心肝,也要小心「疲球心」!心臟衰竭盛行率高,單在亞洲就有900萬人罹患心臟衰竭。國人對心臟衰竭的認知度太低,導致超過52%患者直到初次急診送醫才知道罹患心臟衰竭,事實上,操練過度的心臟最終會因缺乏彈性而疲軟。咳嗽加劇出現呼吸困難、肺積水74歲的武伯伯10年前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就醫,接受心導管手術挽回性命,沒想到去年4月開始因感冒出現咳嗽症狀,不以為意拖延3個月後咳嗽仍未好轉,甚至加劇轉變成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甚至出現肺積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蕭成儀表示,武伯伯的心臟擴大且左心射出分率只有20%,約為正常人的1/3,當下先施以心導管手術後穩定狀況,並施以心臟衰竭藥物治療後,目前武伯伯體力及體重已恢復到發病前狀況,還可固定進行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內的跑步機、腳踏車等復健運動,也會監測血壓狀況,並配合醫師建議定期進行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檢查。國人不易發現容易錯過治療時間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暨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指出,台灣心臟衰竭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為8天,死亡率高於國人常見癌症,5年內逼近50%,但由於心臟衰竭沒有特異性的早期症狀,導致國人不易發現,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新光醫院教學研究部副主任兼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心臟就像幫浦,推動血液到全身再流回心臟,當幫浦的馬力不夠,無法順利的推動血液時,就叫做心臟衰竭。呼吸困難、胸痛是病患主要2大症狀。其他常見症狀還有咳嗽、疲累、喘、水腫等,許多患者會輕忽咳嗽症狀,因為還能正常活動而不以為意;但當病情惡化時,甚至纂道無法呼吸,必須整晚坐著睡覺。 洪惠風醫師提醒,心肌梗塞、心臟疾病患者、三高或有心臟疾病家族史的人,都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尤其心肌梗塞患者因為心臟已經受到損傷,是心臟衰竭的潛在患者,更要有長期保養的觀念,不可不慎。

誤食魚鉤 口腔退化要當心

誤食魚鉤 口腔退化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9歲婦人因腰椎舊疾到骨科就診,沒想到X光顯示患者大腸附近有一長度約1.5公分的鉤狀物,醫師研判為魚鉤,婦人才想起近日友人釣了一條魚送她,可能因此將魚鉤吃下肚,所幸入肚後沒有刺破腸胃引起劇痛,服藥後追蹤排出魚鉤。異物3天無法排出就要考慮手術衛福部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詩典表示,因婦人排斥利用大腸鏡將魚鉤取出,而腹部也沒有疼痛感,因此開些排便劑,2天後再照X光,魚鉤已經排出體外。 陳詩典醫師指出,如果異物位置在內視鏡可取出的食道、胃、直腸等處,最好直接以內視鏡取出,如果要等待排出,觀察3天無法排出或產生腹痛,就要考慮手術取出,不然一旦引發腹膜炎,可能引發敗血症。一般而言,直狀的異物比彎狀的異物危險,較不易排出,更要嚴密觀察。細嚼慢嚥注意魚刺、雞骨至於老婦人為何對於吞進魚鉤沒感覺?陳詩典醫師表示,老年人嚼食敏感度比年輕人低,在臨床上常見吞進魚刺而不自知。異物入肚的病人以精神疾病患者和受刑人最多,在年齡層方面以未上學的小孩子和超過65歲的老年人較多。老年人的情況大都是因為他們嚼食敏感度退化或反應退化,或是因為沒有牙齒咀嚼,造成誤食,以誤食魚刺和雞骨頭最多,也曾經有老人一邊剔牙、一邊說話而將牙籤吞入肚,甚至在牙科看診時,因緊張將牙科器材吞進肚。因此民眾在吞食食物時要細嚼慢嚥、注意魚刺、雞骨等,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將異物吞下肚。

泡泡尿免驚 可能是姿勢不良

泡泡尿免驚 可能是姿勢不良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早上睡醒時小便有泡泡、偶爾會伴隨腰酸,醫生,我的腎是不是有問題?某些民眾因為晨尿有泡泡,擔心自己的腎臟不好,做了健康檢查後發現有蛋白尿,上網查了資料,發現是腎功能敗壞的象徵。事實上,健檢報告顯示的蛋白尿並不一定都是腎臟不好的象徵,也有可能是誤吃某種藥、姿勢不良導致。發燒、運動、姿勢都會出現蛋白尿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吳軍毅表示,早起晨尿有泡泡,可能是生理或病理的展現。一般來說,發燒時、劇烈運動過後都有可能導致蛋白尿,另外,少部份病患也會有站著時容易發生,坐著就不會發生的「姿勢性」蛋白尿。病理性的蛋白尿多因為腎絲球發生病變、腎小管對尿蛋白重吸收減少,甚至是身體因疾病產生過量小分子蛋白導致,但因為一般人大多不會注意尿尿的型態,因此常常延誤就診,錯失治療先機。 大部分泡泡尿患者腎功能都正常某些民眾會拿著健檢數字來問醫師,為何檢驗數據中的蛋白尿有一價陽性?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巫慶仁解釋,除了老人,臨床上也有很多年輕人,早起小便會有泡泡,一早起床因重力或飲食影響,容易造成功能性蛋白尿,並不需要特別治療。腰痠要注意 半年健檢一次巫慶仁醫師提醒,40歲以上的成人可以利用成人健康檢查來初步篩檢是否有蛋白尿,有時還會意外發現罹患糖尿病。藉由及早發現,可以及早從飲食控制,減少對腎臟功能造成負擔的食物或藥物,以延緩蛋白尿的惡化,避免日後被迫洗腎。吳軍毅醫師表示,腎也是沉默的器官,除了泡泡尿之外,患者若有伴隨腰痠現象也要注意,雖然最常見是因為肌肉痠痛所致,但是結石、腎盂腎炎、多囊性腎臟病都有可能有類似症狀。另外,有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家人中有人洗腎,都建議最少半年一次追蹤檢查,邁向「腎」利人生。

隱忍家暴 惡性循環恐釀悲劇

隱忍家暴 惡性循環恐釀悲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庭暴力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前陣子家暴話題不停躍上新聞版面,家暴案件不時在上演。烏日林新醫院身心內科主任黃于誠表示,根據統計,台灣家暴通報率低於5%,在醫院診療過程中,接觸過許多家暴受害個案,不少當事人抱持著家醜不外揚的心態,大部分多會選擇隱忍,等到開始尋求外在協助時,通常已被家暴多年;即使周遭的親朋好友早有察覺,大多也認為夫妻床頭吵、床尾和,常勸受害人為了家中兒女、經濟來源著想,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可是這樣的情況下,卻面臨愈演愈烈的長期家暴傷害。 子女也背上一輩子的家暴陰影長期家庭暴力,不只造成身體傷痕累累,更是心理上的折磨,造成心靈嚴重受創的案例不在少數。黃于誠主任指出,許多受害人會開始失去自信,沒有安全感,休閒娛樂及社交生活減少,出現失眠、焦慮,甚至憂鬱症狀。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成長的子女,不僅對於人格發展產生不良影響,更會造成一輩子的家暴陰影。 一開始不被制止就會接二連三的發生黃于誠主任進一步剖析,從國內外的研究可發現,家暴是一種行為模式 ,一開始不被制止,就會接二連三的發生造成惡性循環,家暴發生的頻率也會越來越高,甚至一次比一次嚴重!施暴者不僅會一再重複家暴模式,還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認為配偶不對在先。 黃于誠主任指出,有不少施暴者的心態是「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法教導另一半」,甚至有人會說「我只是太愛對方」,可見得施暴者會由初期的愧疚感,在反覆出現暴力行為後不再覺得自己有錯,逐漸形成習慣性家暴;施暴者或許有自己生活上的煩惱,但將自己的情緒轉嫁到旁人,其實是一種自私且不成熟的釋壓方式。 預防再犯是家暴防治最重要的工作台灣在1999年開始實行家庭暴力防治法,輔導施暴者預防再犯,是家暴防治的重要工作;受害者千萬不要單獨面對,讓傷害影響更多人,撥打「113」婦幼保護專線,尋求社會資源協助,可減少悲劇發生。黃于誠主任表示,目前醫院的身心內科針對家暴案件中的施暴者、受害者,提供精神、心理、認知行為,以及評估是否有藥酒癮來進行輔導,幫助受害者走出家庭暴力的陰影,防止施暴者繼續家暴的惡性循環。(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雙腳麻10年 微創手術重啟人生

雙腳麻10年 微創手術重啟人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7歲謝女士10年前在家不慎跌倒撞到腰椎,之後雙腳經常痠麻但她都不以為意。近2年來疼痛加劇影響睡眠,接受檢查才發現脊椎因跌倒導致椎間盤突出且已壓迫到神經,但因為聽說傳統脊椎手術一不小心還可能癱瘓,所以遲遲不敢積極接受治療,只拿止痛消炎藥吃。後醫師施以「脊椎微創手術」,術後隔天即可下床,雙腿痠麻困擾也改善。微創手術擺脫長年下肢痠麻困擾長安醫院骨科醫師楊志鴻表示,原本術前仍有些許擔憂的謝女士,沒想到術後隔天即可下床走路,傷口僅有一點酸酸的感覺,她說,很感謝這項手術讓她重生,擺脫長年下肢痠麻困擾。目前脊椎微創手術在工具及觀念、技術改進之下,已廣泛應用在90%患者治療上,楊志鴻醫師表示,有別於傳統脊椎手術,微創手術不僅傷口比較小,且術後極少發生疼痛、背部不適等後遺症,也不需特別做復健,只需配戴2個月護腰,恢復期大幅縮短,是脊椎患者一大福音。脊椎無力恐致行動障礙楊醫師也強調,除了外力所致,現代人長期姿勢不良,也很容易造成脊椎問題。因脊椎具備支撐體重、維持身體平衡、保護神經系統等功能,當脊椎因長期不當姿勢影響,輕則腰背痠痛,重則導致下肢無力、麻痛、坐立難安,甚至造成行動障礙,需進一步至醫院骨科透過影像的顯像及精確診斷部位,再選擇適合治療的手術方式,才能有效改善脊椎病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