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年省百萬!血小板生成素放寬健保給付

年省百萬!血小板生成素放寬健保給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好消息!今年4月起,健保放寬給付血小板生成素治療「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預估約有30至50名患者受惠,每年省下高達百萬元的藥費,可說是一大福音。血小板生成素治療 不再提心吊膽一名60歲婦女,12年前確診罹患紫斑症,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卻因免疫能力低下而發生感染,最後必須將左腳截肢;隨後,雖然使用多種藥物治療,但無法提升血小板,病情時好時壞,甚至還引發貧血、慢性腸胃道出血等副作用,就連簡單的牙痛也不敢拔牙治療,深怕大量流血而有生命危險;經過使用血小板生成素治療,目前血小板數目維持在5萬以上,不用再擔心出血危及性命,也不需提心吊膽的過日子。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 盛行率約萬分之1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姚明醫師表示,人體血液主要由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組成,其中成熟的血小板具有凝血功能,正常人的血小板數目約15萬至35萬;而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體內出現不明原因產生抗血小板抗體,進而破壞血小板,並減少血小板生成,國內盛行率約萬分之1。皮膚紫紅色斑塊 嚴重恐腦出血致死姚明理事長解釋,紫斑症患者的血小板數目若低於2萬,嚴重時甚至只有幾千,容易出現自發性出血症狀,皮膚會有小如針點、大如瘀青的紫紅色斑塊,流鼻血、牙齦出血,嚴重恐造成腸胃道、內臟出血或腦出血而致命。長期使用類固醇副作用多 脾臟切除術僅6-7成有效姚明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目前治療慢性紫斑症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類固醇,但長期使用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月亮臉、水牛肩,嚴重則造成免疫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糖尿病、腎功能惡化、發生骨質疏鬆症等等……;第二線治療為脾臟切除術,約6至7成可痊癒,或使用其他藥物,但僅3至4成患者有效,還可能需承受掉髮、肝腎毒性、骨髓纖維化、增加癌症風險等副作用,或是使用「血小板生成素」來治療。血小板生成素安全性高 改善8成血小板低下併發症姚明理事長強調,血小板生成素為血小板生成素母細胞接受器的刺激素,刺激巨核細胞的增殖及分化,進而提升血小板的數目,8成患者有效減少發生血小板低下的症狀,目前該製劑有口服及針劑兩種,而針劑劑型,安全性高,幾乎沒有副作用。自今(2017)年4月開始,健保放寬給付條件,是針對脾臟切除後仍無效的紫斑症患者,開放長期使用,預估約有30至50位患者受惠,每年可省下百萬元藥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腰痛腿無力 做到5點解痛好簡單

腰痛腿無力 做到5點解痛好簡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中41歲的張大哥由於工作關係時常搬重物,導致右側肩膀、脖子疼痛近4個月,經3個多月的復健疼痛一直沒有改善,檢查發現此名患者頸椎第3、4節有椎間盤突出。另一名在工廠上班的47歲徐大哥,長期腰痛纏身,左半邊的腿有疼痛發麻的問題,長達半年來嚴重影響工作、睡眠,檢查後發現也是腰部椎間盤突出惹禍。族群多為工人、上班族及低頭族烏日林新醫院骨科醫師謝昌昇強調,只要超過20歲以上,80%都有背痛的問題,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族群多為工人、上班族及低頭族,男生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比例多於女生。民眾如有椎間盤突出多半是因工作過度勞累、長時間負重受力、腰椎退化、姿勢不良,常翹腳或駝背,或曾發生強烈撞擊,椎間盤受到不正常的擠壓,就可能會向外突出形成椎間盤突出。日常保健做好以下5點若民眾出現下背痛、走路一拐一拐,步步疼痛、肌肉出現痙攣、麻木感、無法彎腰或直立甚至出現壓迫排尿中樞,導致大小便失禁等情形,就應嚴重懷疑可能為椎間盤突出。烏日林新醫院骨科醫師謝昌昇表示,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到神經根,就會造成坐骨神經痛,開始出現持續性的下背疼痛,也會延伸到大、小腿,導致時不時出現疼痛無力感。 對於輕度的椎間盤突出患者,對於藥物、復健治療如未改善,可進一步施行「神經止痛注射」,類固醇跟止痛劑可有效抑制發炎、減緩疼痛,上數患者張大哥、徐大哥接受「神經止痛注射」治療後,疼痛指數從8分變成2分,疼痛感改善80%。謝昌昇醫師提醒,椎間盤突出患者在日常生活保健上,要特別注意以下5點:1) 養成正確的姿勢,避免彎腰駝背。2) 搬重物時務必要膝蓋彎曲、下背部挺直,避免彎腰取物。    3) 不能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盡量改變姿勢。尤其長時間坐辦公室的人,建議每半個小時要活動筋骨一下。4) 如要取高物,千萬不要墊腳尖,建議利用椅子輔助增高。5) 平常要有足夠的休息與睡眠,避免熬夜。

講座/需要自我監測血糖嗎?

講座/需要自我監測血糖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紀大了之後,吃甚麼怎麼吃、血糖控制都變得極其重要,血糖值高高低低,糖尿病藥物治療有哪些? 哪些血糖藥該飯前吃,哪些該飯後吃,忘記吃又該怎麼辦?至於一般民眾也需要定期監測血糖嗎?由專業護理師一次幫你解答!台東馬偕舉辦「需要自我監測血糖嗎?」講座,邀請楊秋梅護理師主講,活動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或取消)名稱:需要自我監測血糖嗎?時間:106年5月24日(三)上午08:30~09:00地點:台東馬偕醫院恩典樓(新大樓)二樓心臟科候診區(台東市長沙街303巷1)兒童醫療大樓11樓會議室洽詢:(089)310150轉224

講座/別讓糖尿病慢性合併症找上妳

講座/別讓糖尿病慢性合併症找上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本堂課經由蕭珮鈺護理師主講,幫助病友講解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了解均衡飲食及生活須知,使病友之飲食更具多樣性!(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確認)名稱:別讓糖尿病慢性合併症找上妳時間:106年5月31日 星期(五) 上午08:30-09:00地點:台東馬偕醫院恩典樓(新大樓)二樓心臟科候診區(台東市長沙街303巷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從Cure到Care 實現在家終老的權利

從Cure到Care 實現在家終老的權利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余尚儒)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余尚儒醫師) 超高齡社會如一波看得見的大浪,正一步步向岸上的人席捲而來,除了隔岸觀浪,你還可以有別的選擇。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步步逼近,機構養護、外籍看護的需求與日俱增,不想在醫院終老、尋找翻轉病房的可能,你需要預約一位可以陪伴到最後的醫師。近年來台灣公益團體積極推動「在地老化」,主要透過社區活動預防早期失能,而由日本傳入的新概念「在宅醫療」則主要針對難以到達醫院,希望在家接受照護的患者,透過引介居家照護團入家庭,達到一條龍的照護。2012年日本推動「在宅醫療」,目前已有1/5診所提供到府看診的措施。 從CURE到CARE 翻轉病房的第3種選擇 「生活才是主角,家是最好的病房,家屬是最好的隊友。」面對在宅醫療,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讓許多人都不知所措,在宅醫療並非只針對重病患者,目標是想要將翻轉病房,讓「從CURE到CARE」的概念普及,病友可以了解到除了機構照護與外籍看戶之外,他們也能有第3種選擇。 病人變為主場 團隊可以隨時調整診療模式 余尚儒理事長表示,改變環境看病有很多好處,以往到醫院看診,此時「醫院」是主場,一切需要按照SOP進行,醫師問答的壓力讓整個看診過程可能不會超過3分鐘,病人無法放心流利的表達需求。 而翻轉病房的目的,讓病人不再是被支配的「客人」,而是以最舒適的狀態在家裡接受照護,此時「家」就是主場,在這個團隊裡沒有上下級之分,醫療團隊必須依照病程不同為病人隨時調整、量身打造診療模式。另外,針對病情較為複雜的患者,醫療團隊會因為情況不同持續變化,一但病人死亡,這個團隊就可以解散,如此一來,這個團隊的主體就變成是病人而非醫院。 診所數量多、位置彈性 能及時給掌握狀況 除了能夠營造安心的照護環境,余尚儒理事長也提到,藉由醫師到宅看診,可順便教導家人照護模式,訓練家人針對不同病程時能透過團隊培養照護能力,提供最即時的照護。 日本自2012實施此項政策,目前有近1/5的診所實施「到府診療」,因為診所彈性較醫院高,每人都可以依照病人變化隨時提供服務。台灣從2015起開始「實施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試辦計畫」,但因為無操作經驗、給付偏低,收案限制多想要推廣必須要透過醫院,結合成「團隊」才能成型,但礙於醫師舊有看診習慣,在宅醫療始終難以普及。 日本經驗來看,診所是目前在宅醫療主要服務提供者,原因是因為醫院距離家較遠,組織規模大,病人一旦有問題不一定可以立刻反應,相對的,基層診所數量多、地理位置,運作彈性高,每位醫師平均負責的病人較少,預約終身醫師的程度也會變得簡單。 「守護在家生活到最後一刻的權利」是在宅醫療的核心理念,余尚儒理事長表示,相關知識要被解放,政策的宣導非常重要。醫療去中心化、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勢在必行,寧靜革命從現在開始! (余尚儒醫師希望在宅醫療能落實,讓每個人都能串起美好的新「醫病關係」。 圖片提供/余尚儒醫師)  

從Cure到Care 實現在家終老

從Cure到Care 實現在家終老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步步逼近,機構養護、外籍看護的需求與日俱增,不想在醫院終老、尋找翻轉病房的可能,你需要預約一位可以陪伴到最後的醫師。由日本傳入的新概念「在宅醫療」主要針對難以到達醫院,希望在家接受照護的患者,透過引介居家照護團入家庭,達到一條龍的照護。2012年日本推動「在宅醫療」,目前已有1/5診所提供到府看診的措施。從CURE到CARE 翻轉病房的第3種選擇「生活才是主角,家是最好的病房,家屬是最好的隊友。」面對在宅醫療,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讓許多人都不知所措,在宅醫療並非只針對重病患者,目標是想要將翻轉病房,讓「從CURE到CARE」的概念普及,病友可以了解到除了機構照護與外籍看戶之外,他們也能有第3種選擇。病人變為主場 團隊可以隨時調整診療模式余尚儒理事長表示,改變環境看病有很多好處,以往到醫院看診,此時「醫院」是主場,一切需要按照SOP進行,醫師問答的壓力讓整個看診過程可能不會超過3分鐘,病人無法放心流利的表達需求。而翻轉病房的目的,讓病人不再是被支配的「客人」,而是以最舒適的狀態在家裡接受照護,此時「家」就是主場,在這個團隊裡沒有上下級之分,醫療團隊必須依照病程不同為病人隨時調整、量身打造診療模式。另外,針對病情較為複雜的患者,醫療團隊會因為情況不同持續變化,一但病人死亡,這個團隊就可以解散,如此一來,這個團隊的主體就變成是病人而非醫院。診所數量多、位置彈性 能及時給掌握狀況日本自2012實施此項政策,目前有近1/5的診所實施「到府診療」,因為診所彈性較醫院高,每人都可以依照病人變化隨時提供服務。台灣從2015起開始「實施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試辦計畫」,但因為無操作經驗、給付偏低,收案限制多想要推廣必須要透過醫院,結合成「團隊」才能成型,但礙於醫師舊有看診習慣,在宅醫療始終難以普及。日本經驗來看,診所是目前在宅醫療主要服務提供者,原因是因為醫院距離家較遠,組織規模大,病人一旦有問題不一定可以立刻反應,相對的,基層診所數量多、地理位置,運作彈性高,每位醫師平均負責的病人較少,預約終身醫師的程度也會變得簡單。「守護在家生活到最後一刻的權利」是在宅醫療的核心理念,余尚儒理事長表示,相關知識要被解放,政策的宣導非常重要。醫療去中心化、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勢在必行,寧靜革命從現在開始! 

小孩不會刷牙 口腔保健怎麼做?

小孩不會刷牙 口腔保健怎麼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平均蛀牙2.5顆,比全世界國家多出1顆,堪稱是「蛀牙王國」。醫師強調,預防蛀牙就要刷牙,也可搭配市售安全性高的P113+抑菌蛋白口腔護理產品,強化牙齒琺瑯質,維持口腔菌種平衡來加強口腔保健。2大原因 兒童齲齒率高牙科診所院長張淑君表示,兒童比成人更容易齲齒有兩大原因。學齡前,因手部協調能力未熟練,牙齒不易徹底清潔乾淨;學齡後,進入混合齒列期,牙縫容易殘留食物殘渣,牙齒清潔更加困難,建議家長幫助孩子刷牙,定期檢查牙齒、塗氟、使用氟錠。乳牙齲齒 恆牙也容易齲齒張淑君院長強調,乳牙齲齒對健康影響很大,乳牙除了具有咀嚼的功能,同時還有占據恆牙生長空間的功能;若乳牙罹患齲齒,容易導致恆牙生長空間不夠,造成牙齒排列參差不齊,影響進食、發音、美觀,更增加齲齒發生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轉糖鏈球菌 最主要的齲齒病原菌為什麼會發生齲齒呢?張淑君院長說明,進食後,食物殘渣卡在牙縫中,經過細菌分解形成白白黏黏的牙垢,其中充滿的牙菌斑更是造成牙齒酸蝕的主因;事實上,口腔內有上千萬種細菌,而轉糖鏈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當細菌量高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齲齒。市面上有非常多可以抑制轉糖鏈球菌的成分,目前研究發現P113+抑菌蛋白為溫和、安全性高的有效成分。P113+抑菌蛋白 抑菌力達99%根據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實驗室發現,萃取於人體的抑菌蛋白成分P113+,抑菌力高達99.9%,可有效抑制引起蛀牙的轉糖鏈球菌。張淑君院長分析,P113+抑菌蛋白分離自人體唾液,唾液原本就具有抑制轉糖鏈球菌、強化牙齒鈣質的功效,可有效預防齲齒。吞食漱口水 恐影響健康不少家長會讓孩童使用漱口水加強牙齒清潔;張淑君院長認為,使用漱口水要特別留意,若不小心吞食,或長期使用添加防腐劑、酒精等化學添加物的漱口水,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建議選擇安全性高,且具抑菌的效果的產品。市售含P113+抑菌蛋白的漱口水,對人體無抗藥性,溫和不刺激,非常適合兒童或成人天天使用。定期牙齒檢查 預防齲齒張淑君院長建議,開始長牙就應該刷牙,家長應該協助孩子清潔牙齒,每3至6個月接受牙齒檢查,及早使用塗氟、窩溝封填,有助預防齲齒;平常也可利用安全性高的口腔保健產品,養成孩子正確潔牙的態度,並進行潔牙四部曲,包括刷牙、牙線、漱口水,以及使用口腔噴劑。(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防早期肺癌 每年照一次胸部X光夠嗎?

防早期肺癌 每年照一次胸部X光夠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少名人皆因肺腺癌辭世,包含前副總統蕭萬長、新科副總統陳建仁、台北市長柯文哲夫人陳佩琪都曾公開自己是肺腺癌的患者。國人進行基礎健檢通常會包含胸部X光檢查,然而,肺腺癌發現不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延長患者存活率的不二法門,究竟哪一種檢查方式,能精準地發現早期肺癌呢?有吸菸習慣、55歲過後要逐年健檢胸腔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表示,無論肺癌細胞病變是發生在中央還是周邊組織,都會因為生長的地方不同在判別上出現盲點,若僅照胸部X光片,最大的問題是腫瘤要大到一定程度才檢查得出來。當前醫療的目標是在癌細胞1公分以下時就被發現,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可有效檢查出1公分以下的腫瘤。蔡俊明醫師強調,低劑量電腦斷層因為是橫切面檢查,較易看出不正常的影像,克服腫瘤判讀上的誤差。值得注意的是,判讀LDCT的影像有其專業性,並非所有醫生都能勝任。建議有吸菸習慣者,55歲過後就要開始逐年健檢胸腔。腫瘤直徑大於0.8公分 要做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何明霖醫師說明,一般正子攝影看不清楚肺癌的病灶,但若進一步採用正子電腦斷層掃瞄(正子攝影PET+電腦斷層掃瞄CT,也就是俗稱的「彩色電腦斷層」)就會看得很清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有一個NCCN準則也建議:肺部腫瘤直徑大於0.8公分,須要做特別的正子電腦斷層掃描。蔡俊明醫師認為,由於正子掃瞄未能準確區分感染與腫瘤,而且大部分顆粒小於2公分的肺腺癌正子不會顯影,因此並不推薦。假如懷疑罹患肺癌,切片檢查較能正確診斷。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強調,一旦家中有人確診肺癌,建議家屬可多觀察病人確診前後的心理變化,多協助找相關的資訊閱讀,患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可陪同病患一起和醫師討論,分析各種療法的利弊,用實際行動表達關心。

不知患上肺阻塞 全台40萬人未篩檢

不知患上肺阻塞 全台40萬人未篩檢

(優活健康網際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大部分罹病者卻不知道已患了肺阻塞,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推估,台灣40歲以上患中重度COPD者占5.4%,約有64萬人,但實際上就診者只有24萬多人,也就是說有將近40萬人沒有就診。衛福部推動新的照護模式,將醫療院所分成第一類及第二類,希望強化病情掌控,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希望能找出更多潛藏性的肺阻塞患者。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過去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病」,因病名太難記,宣導不易,在去年底改稱為簡單易懂的「肺阻塞」。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彰化醫院胸腔科主任黃伊文呼籲,40歲以上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請儘快進行肺功能檢查。簡單地說,肺阻塞是肺臟長期接受抽菸或空氣中的有害粒子,導致呼吸道產生發炎性反應,呼吸道纖維化,引起氣流阻塞的一種病況,其症狀主要是咳、痰、悶、喘等,由於是不可逆的,最後肺功能喪失,呼吸困難。病患分類讓治療更全面 也健全了轉診制度黃伊文主任表示,抽菸和PM2.5污染是肺阻塞疾病日益嚴重的最大因子,使得肺阻塞變成高盛行率、高致死率及高共病率(衍生心臟血管等其他疾病)。健保署及胸腔醫學會為了讓肺阻塞的治療更全面,健全轉診制度,將治療肺阻塞的醫療院所分成第一類及第二類,病患急性肺阻塞發作時,送到第一類醫院救治,穩定後就近到第二類醫院或診所進行慢性管理。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 應儘快就醫檢查黃伊文主任表示,40歲以上抽菸者、長期曝露在粉塵環境的砂石業及石棉業從業人員是高危險群,空氣污染較嚴重的中南部比北部嚴重,男性患者約為女性3倍。 大部分的肺阻塞患者不知道自己已患了肺阻塞,若到了已出現呼吸困難的重度或極重度才就醫,這時治療就很麻煩了。如果能在輕度或中度時就能確診,治療效果將會好很多,而且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因此,40歲以上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應該儘快就醫做X光及肺功能檢查。

關節不卡卡 肩頸治療「針」有效

關節不卡卡 肩頸治療「針」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4歲羅姓女患者去年2月車禍導致頭頸部外傷,多節頸椎椎間盤突出,持續復健9個多月後雖然疼痛有所減輕,但關節活動度受限,頸部無法自由轉動,連帶也常發生頭暈、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退化情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睡眠。去年接受針灸治療後歷經約半年時間,疼痛已改善,睡眠品質也穩定。女性長時間使用肩頸肌群 身體會自然感到無力除了外傷導致的肩頸問題外,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因為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因素所引起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蘇永玄表示,女性烹煮、洗衣、打掃等動作無一不使用到肩頸的肌群,長時間下來,乳酸及發炎物質會堆積,身體自然會覺得酸、痛、脹、麻,時而感到無力。從經絡的角度來看,肩頸與頭面部的經絡是有相關的,當肩頸痠痛阻礙了經絡的正常運行,也可能出現頭痛頭暈、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出現耳鳴耳塞、顏面抽痛等症狀,進而影響生活及睡眠品質。手臂麻痛不一定是單純頸椎問題引起蘇永玄醫師指出,手臂麻痛不一定是單純頸椎問題引起,還有肩胛骨周圍的肌群也可能造成手麻痛,甚至胸部肌群等部位因各種原因導致氣血瘀滯,進而影響經絡的運行也一樣會造成手痠麻痛的症狀。長時間肩頸肌肉緊繃痠痛的民眾可在其患處觸摸到筋結,這是一種肌肉缺乏彈性、不正常收縮的現象,可視為氣滯血瘀的一種。治療方面,活血化瘀藥物的調理可利用乳香、沒藥、紅花、丹參,薑黃等藥材;酌加伸筋草、絲瓜絡、威靈仙、木瓜、 桑枝等可幫助舒經活絡。除此之外配合物理性治療如熱敷、電療、刮痧、拔罐或針灸,整體治療效果會更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