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易鼻塞過敏?這些食物恐為慢性殺手

易鼻塞過敏?這些食物恐為慢性殺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吃進以下列舉的食物後,會感到昏沉疲倦、腸胃脹氣、胃酸過多,或容易鼻塞、過敏,這些食物可能就是造成你情緒低落的慢性殺手。1)麩質食物避開原因/小麥是日常飲食中麩質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麵粉的主要原料。幾乎所有以麵粉製成的食物,包括麵包、蛋糕、餅乾、包子、饅頭、餃類、燒餅、油條、義大利麵、披薩、啤酒、三明治等,都含有麩質。許多人聽到這裡,可能會想將耳朵自動關上,因為這樣不能吃的食物太多了。「麩質」是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一般穀類胚乳中的蛋白質。由於麩質蛋白在腸道內不能被完全分解成胺基酸,因此會引發人體的免疫排斥反應。不論你對麩質的過敏來自天生或後天,都會造成沮喪、煩躁等症狀。替代品/對麩質過敏的人可用米類、豆類、堅果、蔬菜等食物代替,或者選用標示「無麩質」的食物。2)乳製品避開原因/乳製品中的酪蛋白常是引起過敏的主因。因為酪蛋白在腸胃中不易被分解,當分解不完全的分子被腸壁吸收後,就會變成過敏原,過敏原隨著血液輸送至全身器官,造成不同的過敏症狀。發現自己對乳製品過敏的人,除了牛奶之外,起司、優格、奶油、冰淇淋都最好避免攝取。替代品/牛奶的替代品其實有很多,包括:豆漿(黃豆豆漿、黑豆豆漿)、糙米漿、米豆漿、椰奶、堅果奶(杏仁奶、腰果奶)等,其中又以新鮮自製的品質最好,可用豆漿機或是料理機協助完成。你可以使用室溫浸泡四小時以上的糙米、五穀米、紅藜、小米,搭配黃豆、黑豆做成的米豆漿,這可提供人體完整的必需胺基酸與不飽和脂肪酸,而且黑豆的蛋白質是肉類的兩倍、雞蛋的三倍、牛奶的十二倍,又不會含有酪蛋白、抗生素、生長激素對身體的負面影響。你也可以喝種籽奶(南瓜籽奶、亞麻仁籽奶),並依照個人口味與需求,搭配冷壓亞麻仁油或冷壓芝麻油,做成美味的拌醬或是點心。3)氫化油、反式脂肪、油炸食品避開原因/氫化油、反式脂肪、變性油脂(過度加溫的脂肪)對人體都是不營養的,長期食用會成為健康負債,引發身心病變。氫化油是部份用氫化處理過的植物油,其耐高溫可重複油炸、久存不變質、口感不油不膩,可大幅降低製造成本,讓食物比較酥脆、提高賣相,但在製造過程中,容易產生「反式脂肪」,增加對人體的危害。氫化油常見於各種包裝袋中的麵包、薯片、餅乾、人造牛油、速食麵、奶球中的植脂末、珍珠奶茶中的奶精、甜甜圈、爆米花、餅乾、冷凍披薩、冷凍甜點(蛋糕、幕斯、肉桂捲、罐裝食材)、炸雞、炸豬排、炸薯條、鹽酥雞、油條、洋芋片等食物中。反式脂肪則是「部分氫化植物油」所產生的非共軛反式脂肪。食用反式脂肪,會增加體內的壞膽固醇LDL和三酸甘油脂TG,也會降低好膽固醇HDL。此外,還會影響嬰幼兒與青少年的生長發育、誘發氣喘、糖尿病、過敏等疾病。但衛生法規是以人體能夠正常代謝的標準訂定,只要反式脂肪不超過百分之零點三就可以標示為零。這意味著,當你喝下標示「零反式脂肪」的一百毫升罐裝飲料,實際上卻可能喝進零到三克的反式脂肪。所以,惟有少吃經油炸、烘焙過的食物,或上述零食,才是降低反式脂肪攝取風險的根本之道。至於有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新陳代謝症候群、肥胖症的人,本身代謝力就比較差,吃進反式脂肪更容易影響代謝功能。孕婦、哺乳中的母體、嬰幼兒,更不宜接觸到反式脂肪。我們身處高污染的環境中,生活壓力又大,本身代謝、免疫、自律神經系統都承擔著比祖先更沉重的負荷,而因為現代栽種方式的演變,天然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又逐年下降,造成消化系統與肝膽代謝系統的負荷過重,較西化的飲食方式更增加了這一代人罹患胃食道逆流、腸躁症、大腸癌、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的比例。即使現行法規仍標示某些油脂耐高溫、可用煎、炸、烤等方式料理,但高溫料理後的食物成分難消化,最好減少食用的次數,以免吃進一堆美食,卻對身心帶來潛在的病變。替代品/平時用餐,我們可盡量少吃或不吃油炸或高溫烘焙食物,避開變性脂肪、氫化脂肪、反式脂肪造成的風險。而需要用油烹煮時,應該選擇含單元性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冷壓苦茶油、冷壓橄欖油、或冷壓椰油這種健康的脂肪,並以低溫烹調或用水油炒,就能避免高溫氧化對自由基的毒害。若想增加食物風味,可以透過蒸、煮等低溫烘焙方式讓食物熟成,再用有機香草或香料調味,就可以滿足口腹之欲,又不會造成身心隱憂。4)含人工添加物的食品避開原因/為了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延長保存期限,預防食物腐敗,現代食品中添加了許多人工添加物,包括食用色素、合成香料、防腐劑、甘味劑、膨鬆劑等。雖然添加物很微量,吃一點不會對人體產生立即性的危險,但長期累積下來,仍會對身心造成不可忽視的問題。人工添加物不僅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還會對中樞神經造成影響,誘發憂鬱、過動、易怒、失眠、頭痛、學習緩慢,或是過敏反應。所以,平常飲食應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減少攝取加工過的精製食品。因為愈是加工、精製的食品飲料,加入人工添加物的比例就愈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工添加物食品,例如:醬油、罐頭、高湯塊、鹹味零食等含有味精;飲料、糖果、蜜餞、酸梅等含有糖精;標榜無糖的食品、飲料、口香糖等可能含有阿斯巴甜;酒類、脫水蔬果等含有亞硫酸鹽;醃肉、熱狗、火腿等含有亞硝酸鈉。因此,飲料、零食、速食、罐頭、調味醬、醃製品都最好少吃。替代品/這些零食的最佳替代品以冷壓植物油、天然海鹽或玫瑰岩鹽、新鮮香料等自製拌醬的食物,輔以正確的食用方式,如:細嚼慢嚥,讓消化系統可以分泌足量的消化酵素與輔助因子來吸收營養成分。另外,有機栽培的天然食物既營養,也能滿足視覺、嗅覺與味覺的享受。(本文摘自/我也曾憂鬱/三采文化出版)

遠離國民病 這6大食物超傷肝!

遠離國民病 這6大食物超傷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在很多人都知道要想養腎就少吃鹹,多吃黑色食物,飲食上很有講究,而對於養肝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吃對了可以養肝,可如果吃錯了就會傷肝。那麼在生活中,我們應該謹防哪些食物呢?下面就給大家逐一列舉。傷肝食物1)油膩食物/油膩的食物吃多了,超過人體內代謝的能力,就會在體內釀生濕熱,聚濕成痰,而痰濁會淤積於肝,影響肝的功能,導致肝癖病,此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的脂肪肝。前面的章節我們說過,肝臟就是人體的化工廠,脂肪分解後被小腸吸收進入了血液,最終會經血液循環系統被肝臟吸收,肝臟會對脂肪進行轉化和合成。如果脂肪攝入過度,就會給肝臟帶來負擔,甚至會誘發肝炎的發生。肝臟本不應該幹那麼多的活卻還是要幹,如果有一天幹不動了,難以分解的脂肪就會逐漸在肝細胞內堆積,導致脂肪肝,嚴重者會引發肝纖維化,繼而發展成肝硬化、肝癌。油膩食物可以說是肝臟的頭號大敵。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孩子也吃得越來越好,且基本都是獨生子女,想吃什麼家長就給什麼,我經常能在街上看見一些「小胖子」,那小胳膊小腿,都快比我壯實了,其實這對於孩子的肝臟健康是極其不利的,調查發現,目前脂肪肝的發病已漸趨低齡化。所以,這個問題不能忽視,平時要少吃油膩的食物和高脂肪的食物,例如肥肉、動物內臟、葵花籽、巧克力等。對於有肝病的患者,則最好是杜絕這些食物,多吃清淡的綠色食物。有人說,我平時也注意這些,很少吃油膩的,可是每當逢年過節,或者是請客戶吃飯,這肥甘厚味總是避免不了的,這個時候要想護肝該怎麼辦呢?其實大家可以在飯後喝一杯濃茶以減少脂肪的攝入量,或者吃點木瓜幫助分解脂肪,或者吃山楂幫助消耗脂肪,這樣就可以讓肝臟少受一些脂肪的侵害了。對於有肝病的患者,則一定要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傷肝食物2)加工食品/加工類的食品由於要讓顧客感覺更好吃、更好看,所以會用很多食品添加劑,同時,為了讓保存的時間足夠長,還會放一些防腐劑,亞硝酸鹽就是常用的防腐劑之一,也是三大致癌物之一。當它們進入人體後,都需要肝臟來進行解毒、代謝,這無疑會加重肝臟的負擔,誘發肝損傷。此外,加工食品也多是高脂肪,高膽固醇的,同樣不利於肝臟的健康。現在大街小巷都賣煮玉米,一走過,就能聞到香甜香甜的味道,很多人都知道玉米對身體是有利的,而且外面小攤上煮得又好吃,都愛買。其實,很多小販在煮玉米時加了「甜蜜素」,這是一種食品添加劑,屬於非營養型合成甜味劑,其甜度為蔗糖的30倍,政府對它的適用範圍和用量是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的,如果濫用、超標使用,不僅損壞了玉米的營養成分,還會對人體的肝臟造成損害。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甜蜜素都是被禁用的。所以,大家最好少吃小攤上賣的甜玉米,尤其是在不當令的冬季。傷肝食物3)醃製食物/很多人喜歡吃醃製的食物,特別是東北人,醃酸菜不僅是他們手上的絕活,也是冬季主要的食物。但是酸菜、泡菜、臘肉或者鹹魚等這些醃製品,其中含有很多的硝酸鹽,大量食用後,腸道內的細菌可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後者可在胃內合成亞硝胺,這是一種強烈的化學致癌物,可誘發肝癌。特別是一些剛醃製的蔬菜不宜過早食用。此外,醃製食物在製作過程中,要加入大量的鹽,還會損傷腎臟,所以,一定要少吃。傷肝食物4)高糖食品/提到高糖食品,不得不想到我們的傳統食品—蜜餞。蜜餞也稱果脯,是以桃、李、杏、棗或冬瓜、生薑等果蔬為原料,用糖或者蜂蜜醃漬而成。北京和臺灣是蜜餞的主要產地,很多人來北京旅遊,都會大包小包的買一些蜜餞送給親戚朋友吃。但是高糖食品不僅會傷害牙齒,還會傷肝。這是因為體內多餘的糖會轉化為脂肪,而脂肪會加重肝臟的負擔,造成一定的肝損傷。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糖果,五顏六色的,煞是好看,吸引很多小朋友,家長們一定要管住孩子,別讓他們大量的吃。此外,這些糖果中含有不少食用香精和色素,這些添加劑也會傷肝,應少吃為宜。傷肝食物5)煙燻烘烤食物/很多食物經過煙燻烘烤之後,的確很香,那股焦香味吸引著很多人。夏天的時候,去郊遊、野炊,也是一件快事;或者三五成群來到大排檔,買一些燒烤,喝喝啤酒,也是美哉、快哉。但是大量的研究指出,食物經過煙燻火烤後,會產生大量的苯芘(致癌物質),吸煙時就含有這種致癌物質,會加重肝臟的負擔,所以,用高溫煙火燻烤出來的食品應少吃為宜。若是偶爾為之,可以配合吃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可以達到一定的防護作用。傷肝食物6)黴變食物/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不易保存,容易發黴,例如大米、花生、玉米、糧食加工的糕點、饅頭等。這些食物發黴後會產生強烈毒性作用的黃麴毒素,也是一種致癌物,其毒性是砒霜的一百倍,對肝臟有極強的危害,且容易導致肝細胞受損、變性甚至壞死,繼而可能會導致或誘發肝癌的發生,因此應避免此類食物的食用和購買。此外,很多商販為了省錢,會在食品裡添加劣質的回收廢棄餿水油,而餿水油之所以遭到人們的厭惡,其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含有黃麴毒素,對肝臟的健康是一個極大的威脅。許多劣質餐盒和保鮮膜也會在遇熱後產生黃麴毒素,一定要慎用。除了以上提及的這些食物外,還有一些食物不能隔夜吃,例如綠葉菜,隔夜吃也會產生亞硝酸鹽,而魚和海鮮隔夜後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會損傷肝的功能。肝臟是人體的「化工廠」,在吃這方面我們一定要善待它,否則它會不聲不響地報復你,讓你毫無察覺,而當你察覺到的時候,可能就已經晚了。(本文摘自/男人養腎,女人養肝/八正文化出版)

糖友日常保健 14項備忘錄必知!

糖友日常保健 14項備忘錄必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飲食,宜採取定時定量、少量多餐的原則,以避免血糖暴起暴落。均衡飲食,並食用未加工的豆類、水果、蔬菜高纖維食物,可避免血糖急遽上升,藉以穩定血糖濃度。以下為詳細項目。1) 攝取碳水化合物,應有50%~60%的熱量來自碳水化合物。攝取適量蛋白質,應佔總熱量的12%~20%以上。2) 多吃纖維食物。3) 減少脂肪攝取量。減少膽固醇量。4) 使用代糖。謹慎使用果糖。5) 少量多餐。6) 限制酒精用量,每週不喝超過60c.c的烈酒;90c.c的蒸餾酒;240c.c的葡萄酒或720c.c的啤酒。低熱量啤酒及不甜的葡萄酒較適合糖尿病患者。將酒精視為脂肪。7) 控制體重。8) 定期運動。特別是運用大肌肉,如手臂及腿,重複做有規律移動的運動最適合糖尿病患者。9) 勿從事舉重或需要用力推拉的運動。10) 照顧牙齒,維護口腔清潔,定期檢查牙齒,使用牙線。配戴咬合適當的假牙。11) 定期驗血。血糖過低或太高都要請教醫生。12) 使用成藥應請教醫生。13) 受傷時必須送醫治療。14) 定期檢查足部,保持乾淨清爽,將指甲修短,盡速治療香港腳等疾病,冷天保暖,穿著舒適的鞋子,一定要穿襪子。注意足部的情況,由於糖尿病會減低疼痛的感覺,所以可能未察覺足部已受傷,而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遭到截肢的命運。(本文摘自/40+的健康讀本/遠流出版)

2招助放鬆 橫膈膜內臟伸展操必學

2招助放鬆 橫膈膜內臟伸展操必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像這樣諸如「心律不整」、「上氣不接下氣」、「便秘」、「腰痛、腰閃傷」、「拉肚子」等,乍見似乎沒有任何關連的症狀,卻全都與橫隔膜的動作有關連,很不可思議吧?當然,身體不舒服時,最重要的還是請醫師診療。但是如果醫師檢查不出個所以然,卻出現心律不整的情況、不是貧血卻常氣喘吁吁、想不出什麼相關原因卻持續便秘或拉肚子時,就很可能是橫隔膜不動所造成的。此時,請嘗試看看接下來要說明的「橫隔膜的內臟伸展操」。橫膈膜的內臟伸展操1 垂直水平、手肘直角法1) 坐在椅子上。2) 手臂水平伸直,手肘彎成直角,手掌向後。3) 讓上半身前傾約10度。4) 保持此姿勢,緩緩做深呼吸3次。5) 後方肋骨位置不動,以橫隔膜後側得以伸展的狀態,慢慢挺起上半身。橫膈膜的內臟伸展操2 45度前屈法1) 與桌子距離約30公分,坐在椅子上。2) 撐起骨盆,手臂水平伸直,手肘彎成直角。3) 以該姿勢,順勢讓上半身前傾45度,手掌撐住桌面。4) 保持該姿勢,緩緩深呼吸3次。此時,請意識到肋骨後側的擴張。5) 後方肋骨位置不動,以橫隔膜後側得以伸展的狀態,慢慢挺起上半身。(本文摘自/3分鐘解決身體的問題/平安文化)

總裁腦、情緒化?一起偷窺大腦結構

總裁腦、情緒化?一起偷窺大腦結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了解腦部發展與運作機制及其功能,就能理解何以青少年時期孩子的情緒會不穩定。並非他們不願意自我克制或不經意的失控,乃因腦部功能尚未發展成熟。我們來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與大腦的結構(見下圖)。「頂葉」(Parietal Lobe)職司人體冷、熱、觸、痛等知覺的中樞。頂葉後部負責邏輯和空間感。頂葉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手臂和腿正在何處。頂葉約莫到12歲才發展成熟。換言之,在小學畢業進入國中時期,對邏輯概念及空間的感受才能掌握。「聶葉」(Temporal Lobe)主掌識別聲音與幫助儲存記憶。與辨認事物型態的能力有關,也是意識的守門員。大約到16歲左右會發展成熟。也就是約到高中一年級時,才具備辨識事務的能力。「前額葉」(Frontal Lobe)約在前額頭到頭顱頂中央位置,被稱為「總裁腦」,也就是認知總管,主掌邏輯、推理、預測、評估、同情、創新、想像、問題解決、運動等人類的專屬能力。大腦區分為理性腦(前額葉左側)及感性腦(前額葉右側)。理性腦的功能是循序、邏輯、解析的、順序的;同時控制語言「表達」能力。感性腦的功能是非線性、直覺、宏觀的;同時控制語言「理解」能力。悠關食慾、性慾等人性本能相關,掌管快樂、悲傷、憤怒等情感層面的活動。大腦皮質的左右腦半球共同處理情緒。差別在於遇到「負面」情緒時,額葉的右半邊比較活耀;而左半腦在愉快的時刻比較活耀。換言之,右半腦會促進負面情緒的出現,左半腦來決定正面情緒的產生。互相矛盾的衝動不斷出現在腦內(額葉的兩側不斷在競爭),彼此較量。額葉的哪一側較佔優勢與生活現狀並無關聯,而是一種「性格特徵」。杏仁體(Amygdaloid)則會激發對危險本能的恐懼感,如摔倒或被襲擊時。杏仁體對外界刺激容易做出情緒化反應。換言之,杏仁體引發情緒,前額葉控制情緒。另外扣帶迴(cingulate gyrus)的功能可以修正行為及情緒。(本文作者摘自/Coach父母學/大寫出版)

枕頭墊太高 頸椎錯位骨刺找上門

枕頭墊太高 頸椎錯位骨刺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 (諮詢/豐原醫院骨科主任呂文憲、活力得中山外科脊椎醫院院長楊椒喬)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長骨刺一定要開刀嗎?骨刺通常會發生在脊椎、關節處,因此若是發生骨刺,許多病人都會擔心開刀會影響到其他組織,因此若聽到要開刀都會非常害怕。另一方面,開脊椎的骨刺,在術後卻造成癱瘓的病例也時有所聞,骨刺是否真的一定要開刀?一起來聽聽專業骨科醫師意見。 發現骨刺時不一定要馬上治療 豐原醫院骨科主任呂文憲表示,幾乎每個老年人都會生成骨刺,骨刺就像人的白頭髮一樣,是無用的組織,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常見的問題,有骨刺的人不一定會有症狀,除非骨刺長大壓迫到神經造成腰痠背痛等情形才需要治療,在剛發現骨刺形成時不需要馬上治療,但可以在發現有骨刺時減少過度活動關節進行早期保養,避免骨刺越長越大形成其他臨床症狀。 骨骼受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大都可能誘發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一種臨床現象。病人只要作平面X光檢查,就能夠清楚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骨刺或所患的骨刺位置和病情的嚴重性。當病人患有骨刺時,在X光片上,通常可見到病患的骨頭邊緣出現尖形的骨質突起。因為這些突起的骨質本質是骨頭的組織而且形態像「刺」一般,所以被稱為「骨刺」。 很多人不了解骨刺是怎麼形成的?呂文憲主任表示,骨刺是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骨刺生成與身體過度的活動、運動、年齡有直接的關係。當骨骼接受到過度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變大時,都有可能誘發骨刺的生成。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會出現症狀。 脊椎受傷機會多 特別容易出現骨質增生 脊椎的生理特點是活動幅度大,承受壓力大,是人體中載重的骨骼,受損傷機會多,特別容易出現骨質增生。有很多醫學研究證明,活動或不適當的運動常常使脊椎關節部位骨骼及軟組織過度損耗,引發受力不平衡而導致生骨刺。同樣情況,老年人的脊椎經過長期慢性損耗,使關節的骨質與軟組織出現不斷的輕度損傷,這一類的損傷,身體自然會作出修補。當身體對這類損耗性受傷的無法修補時,便造成骨刺的生長。 骨刺的生成位置會影響到症狀 楊椒喬院長表示,在臨床上,很多病人雖然已經生長有脊椎骨刺,卻從不感到生病痛苦,這與骨刺所在的位置有關,只要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線,症狀便不會很明顯,換言之,真正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神經壓迫造成的。因此當醫生告訴你的脊椎長骨刺時,不需要過度擔心、害怕,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因此也不需要立即開刀。 例如,脊骨的骨刺如果生於脊椎體前面邊緣,雖然長得很大、很尖,但沒有刺激神經,就不會造成疼痛。但如果骨刺剛好長在神經線通道上。雖然長得細小,卻可以引致出現手部、腳部的麻痛。如骨刺在脊椎椎管內,壓迫腰脊髓神經,則會出現下肢無力,感覺障礙,肌肉張力升高,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問題。 枕頭過高容易造成頸椎錯位產生骨刺 腰椎在活動時,牽涉到腰背部的許多肌肉群、韌帶,對骨骼產生牽、拉的作用,長期下來骨頭與軟組織交接的地方產生損耗,將刺激骨刺增長。另外,當頸椎生長骨刺壓迫到神經線時,因為頸部神經組織眾多,因此,頸椎骨刺所引起不適或其他的症狀也較容易出現。所以平日保養是十分重要。如枕頭不宜過高,過高會造成頸椎生理彎曲度變直,各節頸椎失去正常的位置,出現脊椎錯位,導致頸椎周圍的韌帶及軟組織不能放鬆,使頸椎骨出現骨刺增生。 尋求民俗療法可能讓骨骼錯位更嚴重 呂文憲主任表示,許多病人會有「長骨刺是因為運動太少」的迷思,事實上,骨刺的生成並不是與運動頻率有關,年紀較大的患者出現異狀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自行尋求民俗療法治療,恐讓骨骼錯位更加嚴重。 在預防與治療脊椎骨刺方面,要避免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和活動,減少關節、軟骨受傷,避免過度的韌帶和軟組織的牽拉。同時也要防止關節退化,每天要做適當的運動。減輕關節軟骨的退化,修補軟組織的損傷,要有適當的治療才能減輕骨刺所帶來的痛楚,如果有很嚴重的神經壓迫的話,外科手術的減壓及固定便有必要,而這樣的治療及復健都需要專業醫師詳細的評估及診斷。  

研究:情緒激動時也會啟動發炎信號

研究:情緒激動時也會啟動發炎信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些無形的刺激比較難用傳統方式進行評估,例如來自外在情感刺激,造成內在心理的精神壓力,所導致的生理反應(內分泌失調),引發自體免疫功能失序,然後加重其他外源性刺激(如塵蟎、食物)的過敏反應。這時的過敏原因,就不僅是單一來源,除了需針對有形的過敏原加以排除之外,無形的心理壓力也需要同時被紓解,如此才能一勞永逸。也就是說,當發現過敏症狀總是無法根除時,何妨考量一下,有無其他影響免疫功能的原因被忽略,像是經常熬夜工作?處於低潮的情緒?隨時爆發的壓力?這些都是免疫力崩壞的主因之一!◎情緒一個人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激情、慾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約翰.米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英國詩人也許我們做不了世界的國王,卻可以當自己情緒的主人。情緒牽動著神經傳導的平衡(Neurotransmitters),除了精神感受的變化之外,同時會改變自律神經的敏感度,放大壓力荷爾蒙的生理反應,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表現。研究發現,憤怒或情緒激動時,體內的細胞介白素(IL-6,IL-4)會上升,肝臟釋出大量的發炎反應蛋白(C-Reaction Protein),這是身體啟動免疫反應的發炎訊號。情緒或壓力還會影響甲狀腺過度分泌,出現心跳加速、雙手不停顫抖、肌肉無力、失眠、暈眩等現象,這即是壓力型甲狀腺機能亢進(stress-hyperthyroidism)。而另一個相同症狀的發生則是身體自己產生一種會與甲狀腺促激素受體(TSH-receptor)結合的抗體,導致甲狀腺素過度分泌的自體免疫疾病──葛雷夫氏症(Graves' disease)。因此,情緒容易躁怒的人,也容易出現過敏症狀久久持續不能退去的現象,平時除了飲食應力求平和、溫潤之外,定期從事一些養性修心的靜態休閒活動,像是棋奕、書法、閱讀、寫作、繪畫等,都有助減少體內潛在發炎的頻率。◎壓力「如果你受不了熱,那就趕快離開廚房。」美國前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1884-1972)曾說這麼饒富意味的話,面對過大的壓力,也許適時離開,比起咬牙苦撐,更能找到事件的轉機。壓力既沒有固定的形式,也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對身體的影響大小,純粹因人而異。飢餓是一種壓力,財富是一種壓力,工作是一種壓力,勞務是一種壓力,甚至人際關係也都是一種壓力,知識與價值觀會左右人們面對不同壓力時的適應力或抵抗力。舉例來說,生性樂觀的人能快速地適應挫折,面對眼前的失利較能釋懷,類似的壓力較不會對其構成傷害。相反的,悲觀的人容易因為失敗,感受到莫大的壓力,而加倍生理上的負擔,容易抑鬱成疾。當大腦皮質感受到壓力刺激時,腦下垂體會釋出促腎上腺皮質固醇激素(ACTH),然後促使腎上腺皮質(Adrenocotex)分泌皮質固醇(Cortisol),產生快速提升血糖和血壓的連鎖反應,使身體陷入備戰狀態。當腎上腺素(內分泌)調控失常,將導致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 syndrome)、愛迪生氏症(Addison's disease)等病症。◎睡眠英国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一切有生之物,都少不了睡眠的調劑。」白天裡過度起伏的情緒和壓力累積,到了晚上就不利於睡眠品質,無法好好休養生息,顯現於外,雙眼布滿紅血絲、目光無神、青筋暴現,不時出現打哈欠、流眼淚的動作。失眠,正是一種睡眠失常,難以自然入睡、多夢、容易驚醒,且醒來後就更不容易睡著,從而引起全身性疲勞,影響白天活動的專注力。失眠是症狀,而非疾病本身,然而一旦從短暫性發展成長期狀態,則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減少生長激素分泌,進而引發抑鬱等全身性疾病。若有睡眠障礙,平日可多食用香蕉,含有色胺酸經人體轉化成血清素(serotonin),這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能降低情緒壓力,改善荷爾蒙失衡導致的睡眠障礙問題。此外,維生素B6、B12、鈣質、菠菜、桂圓、茯苓和洛神,都是良好的助眠食物。▲交感V.S.副交感──天秤的兩端自律神經系統,主要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作用相輔相成,掌管著人體的生理功能,諸如心跳、脈搏、血壓、呼吸、消化和新陳代謝等,這類自動反應的生理運作,不受意識控制,可說是一個全自動中心,然而它卻會受到情緒影響。情緒與環境壓力,都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連帶的各器官也會發生障礙,包括呼吸系統、心臟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體溫維持,同時衍生相關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症狀則有心悸、憂鬱、失眠、疲倦、蕁麻疹、強迫症、大腸激躁症(IBS)等。交感V.S.副交感,猶如天秤的兩端,不管偏向哪一方都會掉入可怕的懸崖,唯有維持兩端平衡,相輔相成,才能讓身體運作自如。這裡可以比喻為開車時的「加油」或「煞車」,在行駛的道路上,不能只是猛踩油門或是頻頻急煞,否則將無法順利抵達目的地,過程也會險象環生。當兩者相互配合,維持行進間的平衡感,遇到危急時能做出應變,又能適度減壓放鬆,才能安全又快速的抵達終點。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容易出現在追求完美、抗壓力不足、個性急躁者身上,因此,適時地卸除發條,維持生活的彈性,練習腹式吐納呼吸,就能重回身體的和諧。(本文摘自//博思智庫)

減重手術後 5飲食習慣一定要注意

減重手術後 5飲食習慣一定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於本身已經有肥胖問題的人,要改變飲食習慣,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那些習慣用暴飲暴食紓解壓力的人,對食物更是沒有抵抗力。這時,透過減重手術改變胃腸道結構或是容積,便提供了改變飲食習慣的契機。從事減重手術後,病人必須讓自己的飲食習慣符合以下幾個原則:1) 進食速度必須放慢/手術會改變食量,以前可以吃兩個便當的人,術後可能吃不到半個便當就有飽足感,那是因為胃容量變小了。如果進食速度太快,容易導致噁心、暈眩等不舒服的感覺,所以一定要放慢進食速度,最好每次有30分鐘的用餐時間。2) 少量多餐/因手術後食量變小,通常很自然就會調整為少量多餐。不過,即使是「少量」,「吃什麼」還是很重要,如果病人還是選擇高熱量的食物,減重效果就會不夠理想。3) 充分咀嚼食物/手術之後,大塊食物會讓病人的腸胃很不舒服,因此,隨著進食速度放慢,吃東西也一定要充分咀嚼,才能下嚥。4) 避免多油、多糖食物,補充高蛋白食物/病友術後還是吃高熱量的多油、多糖食物,除了會帶來腸胃的不適,也會影響減重效果;因此,必須遠離這一類食物,而高蛋白食物有助於身體的修復,可以適量補充。5) 補充綜合維他命/進行減重手術後,會影響腸道對於營養素的吸收,為避免微量營養素不足,必須定期補充綜合維他命。我常跟病人說,減重手術是一種改造和重建的工程,醫師能做的是,幫你改造和重建你的胃腸道系統,而病人本身也要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如果術後在飲食上依然故我,可能達不到預期中的手術成效。果汁、湯品熱量高,也要節制像有的病人術後回診,就向我抱怨:「醫師,我明明食量變小了,為什麼體重還是掉得這麼慢?」經過我仔細詢問,發現問題還是出現在病人的飲食習慣上。比方說,因為術後無法吃進太多食物,可是還是愛吃,於是就轉換食物攝取的方式,把固體變成液體,喝很多果汁、湯品。這些雖然是液體,但是果汁含糖量高,湯品更是高熱量食物,食量看似變小,但還是攝取了很多熱量,難怪體重不太容易降下來。病人在術後透視覺滿足轉化口腹之慾因此,病人做完減重手術後,必須徹底改變心態,不再透過食物紓壓和滿足,才能夠有效減肥。病人在術後,變得愛看食譜、烹飪節目,透過視覺上的滿足,轉化口腹之慾,有助於減輕他們對食物的依賴。如果長期的飲食習慣實在沒有辦法更改,有時候我會安排病人接受心理師的增強自我控制能力課程與訓練,讓他們重新塑造好的飲食習慣。(本文摘自/肥胖和你想的不一樣/天下文化) 

轉念魔法 說好話真能逢凶化吉?

轉念魔法 說好話真能逢凶化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最近聽到個說法:每個人身邊都有個許願天使,他會聽到你時時刻刻發出的訊息,並且應允你的呼喚。如果我們怨嘆命不好,真倒楣,那麼許願天使會去完成你的心願。上一期雜誌中也談到馬雅人善於用隱喻做為生活的一種轉念魔法,他們相信在說話的時候,如果選擇適當的字眼就可以逢凶化吉。原來,意念和語言都是我們在許願的內容。這一套我跟小女兒分享,她問說那我肚子痛的時候怎麼辦,也不能說嗎?我說那可以這樣:「喔!我的肚肚裡面在玩遊戲,很熱鬧呢!」女兒差點沒翻個白眼給我。呵呵!這很難接受嗎?所有的語言和心念,我們都發送給了許願天使,他沒有人世間的是非善惡標準,照單全收,再回應顯化出來。這就像我們這期談的潛意識,心理學界證實了人知道自己意識的部分只占全部的5%不到,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受潛意識影響。我們時時刻刻的念頭都深植到潛意識中卻不自知,而他主宰了我們的人生。曾經有人問我是樂觀派還是悲觀派?當時很茫然,我猜想自己應該是傾向樂觀派吧!因為遇事我通常不抱怨不爭取,接受現實繼續前進。後來才知道,不抱怨是因為給自己的情緒一個合理化版本,硬是壓抑下去了。不爭取、接受現實是我根本不相信自己值得,為了生存只能披上盔甲繼續前進,這哪裡是樂觀呢。當我看到,就有選擇的空間,我可以創造美好。因此!每天起床時告訴自己會有著美好的一天,察覺情緒低落時對自己說:我值得獲得愛與生命所提供最美好的東西,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現在我又學會負面的字眼都可以換個說法,那些讓我們不舒服的部分確實存在,我們仍然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就像當我說公司還在賠錢時,自己都不舒服,現在改口,公司正朝著物質世界的豐盛中前進。瞧!這樣說是不是讓人愉悅很多!真的是魔法啊!植入大量新的美好訊息,是我最新的學習。請相信自己是值得的!美好的!天使就在身邊,他會聽到,會應允我們的呼喊。(本文摘自/魅麗雜誌116期/5月號)

三多二少一護 預防阿茲海默症小叮嚀

三多二少一護 預防阿茲海默症小叮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失智症的人口逐年增加,目前統計約有24 萬人,失智症不僅會造成家庭與社會的負擔,親人也會為失智症所苦。根據2015 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顯示,全球新增990 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阿茲海默症約佔失智症病例的60% 至80%。失智症可以說是腦部功能的退化,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持續性神經退化性疾病。蔬果、堅果、深海魚類、紅酒都有預防阿茲海默症功效關於阿茲海默症的成因,可由解剖病理學上發現,病人的大腦皮質糾纏大量的神經纖維和充滿了老化的斑塊、廣泛而不規則的腦萎縮、腦神經細胞明顯減少與喪失。阿茲海默氏症最早於1906 年,由德國精神病學家和病理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首次發現,因而得名。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晚期則會變得行走困難、無法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完全需要依賴他人的照顧。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均衡的飲食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而多吃以下食物,像是天然的蔬果、堅果、深海魚類、紅酒都有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功效,而薑黃更是近幾年來,被發現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好食物。1) 多吃咖哩與薑黃可預防老年癡呆症/據統計,美國得到阿茲海默症的人數,為印度人的4 倍,許多專家和科學家分析原因,是因為印度人常食用咖哩和薑黃飯。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進行性神經變性疾病,根據大量研究顯示,生物、金屬毒素和異常炎症反應引起的氧化應激、自由基、β澱粉樣蛋白(Aβ)、腦功能失調,在阿茲海默症的發病機轉中是關鍵角色。據實驗結果表現,薑黃素具有的抗氧化、抗炎和親脂活性,能改善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認知功能,如縮小β 澱粉樣蛋白(Aβ)、減緩神經元分解、抗炎、抗氧化,改善阿茲海默病人整體記憶等。2) 薑黃衍生物被發現可預防阿茲海默症/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陳佩燁副研究員於2016 年7 月13 日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對於治療與預防阿茲海默症方面,是多羥基薑黃素衍生物,而非薑黃素,它能增進NEP活性,預防阿茲海默症。目前已知,腦中APP 蛋白質在代謝過程中,可能產生一種有毒性的Aβ 胜肽(蛋白質片段),此片段在腦中可以被酵素水解,當產生速率超過清除速率時率,就會導致片段聚集,最後造成腦神經細胞死亡。根據近期國外的研究指出,在阿茲海默基因轉殖的老鼠身上注射可表現NEP 的幹細胞或病毒,可減少老鼠腦中Aβ 胜肽累積,並延緩老鼠失智。陳姵燁研究團隊以多羥基薑黃素衍生物餵食的老鼠後,發現老鼠腦中之NEP 表現量增加,腦中累積之Aβ 胜肽量減少,顯示多羥基薑黃素衍生物可望減緩阿茲海默症,目前此研究成果已申請專利,未來可望成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預防阿茲海默症三多二少一護的叮嚀1) 多運動/根據醫學報導顯示,每週至少運動5 次,每次至少30 分鐘,可以降低35% 得阿茲海默症的機率。2) 多睡眠/睡眠品質差會傷害腦子和中樞神經系統,充份的睡眠才能讓腦子有條理的處理新資訊。3) 多學習/可以多寫作、聽音樂、規劃旅遊,或去參加烹飪、園藝、繪畫等課程。4) 少油、高膽固醇飲食/根據芬蘭的研究顯示,血中膽固醇濃度高者,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為膽固醇濃度正常者的兩倍。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高油脂、高膽固醇飲食,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越高。5) 平時做好護腦工作/不要暴露在污染有害的環境中,像是鉛、殺蟲劑都可能傷害腦神經,騎車時要戴安全帽,運動時最好帶保護頭盔。(本文摘自/百藥之王:薑黃/大喜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