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孩童成長慢半拍?長高3要素報你知

孩童成長慢半拍?長高3要素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高不能重來!如果發現孩子身高成長較其他同齡小孩遲緩時,最好能就醫檢查,如果確認為病理原因,應積極接受診治。開業診所院長黃正宏醫師表示,他個人的臨床經驗中有一名11歲男童,爸媽身高都不高,發現孩子長高速度比同年齡的小孩緩慢,進而帶他就醫檢查,結果發現他的骨齡超前且有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問題,醫師建議在骨齡還沒密合前,趕緊接受治療,經過積極治療3年後,終究達到正常的理想身高。影響身高因素多 可區分為先天與後天雖然身高有7至8成是來自遺傳;不過,黃正宏醫師指出,除了先天基因遺傳之外,後天的營養、運動、情緒壓力及性早熟等都可能影響身高,而且兒童生長遲緩要確認是否有疾病導致,例如氣喘、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生長激素缺乏、染色體異常、或是其他因素等,都可能會影響孩子長高發育。而且想要長高,從小到大每個生長階段都要注意,尤其是青春期生長速度最快。生長激素缺乏 可利用生長激素治療黃正宏醫師進一步指出,當孩子的生長曲線百分位在3%以下時,就應該要檢查是否有問題,並可依據父母身高及孩子骨齡來預估未來身高,如果身高太矮且長高的速度太慢(通常小學生1年要長4公分),可能需抽血檢查,也應查明原因。至於目前針對孩童生長激素分泌不足而導致生長遲緩,可用生長激素治療之外,對於小胖威利以及透納氏症,也可以用健保生長激素治療。長高3要素 想要使孩子長高有3大要素。黃正宏醫師提醒,營養最重要,要有好的蛋白質,例如牛奶、豆漿、雞蛋與肉等,避免高油脂食物與喝含糖飲料,少吃動物皮及內臟,而且來歷不明的中藥補品也可能會引起性早熟現象,另外塑化劑也會造成性早熟且干擾生長;其次則是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以跳躍與伸展最好,例如跳繩、打球、游泳;第三則是睡眠,10點以前要睡覺,因為生長激素分泌在晚上10點後與早上5、6點是高峰期,在晚上熟睡期分泌最多,最好是要睡足8小時,不要晚睡。(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腸漏症的關鍵 腸道裡也有塵蟎!

腸漏症的關鍵 腸道裡也有塵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塵蟎,大概是許多人一提到過敏時,第一個想到的過敏原。根據報告,塵蟎確實是臺灣最重要的急性過敏原,會引發各種上呼吸道症狀,例如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嚴重的話甚至會誘發氣喘,導致呼吸困難。據統計,有高達80%的氣喘患者對塵蟎過敏,至於其他過敏疾病如結膜炎、皮膚溼疹、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也都可能因為接觸塵蟎而被誘發。塵蟎的分泌物、蟲卵都可能引發過敏塵蟎喜歡溫暖潮溼的環境,溫度約20到30ºC,溼度約60%到80%的環境,最適合塵蟎生長,而臺灣的氣候正好是塵蟎所愛,所以塵蟎可說是無所不在。塵蟎體積小,重量輕,可能飄散於空氣之中,牠的分泌物、蟲卵、屍體碎片、排泄物都可能會引起過敏,難怪是引發許多人急性過敏症狀的兇手。但是,你以為塵蟎只是這樣嗎?只會影響呼吸道?頂多讓你難過半天、擤擤鼻涕、打打噴嚏、吃吃藥就沒事了?那你就太小看塵蟎了!根據2016年發表於知名醫學期刊《腸胃學》(Gut)的研究報告,塵蟎並非只在我們的呼吸道被發現,也不只影響我們的呼吸系統。研究證實,在我們的腸胃道裡,也發現了塵蟎過敏原的存在!更糟糕的是,牠並不是相安無事地從糞便中被排出來,而是會破壞腸道黏膜細胞的緊密連結,造成腸道通透性的增加,形成腸漏,還會引起發炎反應。過敏症狀的人塵蟎可能是共同元兇我們周遭的環境到處都有塵蟎,正因為它無所不在,又散布於空氣中,我們可能不經意就吃進肚子裡,或者吃到被塵蟎過敏原附著汙染的食物。從研究看來,塵蟎的過敏原能夠通過腸胃道消化液的重重考驗,在我們的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甚至直腸都發現得到牠的蹤跡!學者還認為,這項發現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許多有過敏症狀的人,罹患發炎性腸道症或腸躁症的風險相對來說比較高,因為塵蟎極可能就是共同元兇。而無所不在的塵蟎,可能也是造成氣喘及發炎性腸道症盛行率不斷升高的原因之一。既然塵蟎不只影響呼吸道、誘發氣喘和鼻炎,還可能影響腸胃道,造成腸漏,而腸漏又會增加體內發炎,罹患慢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的風險,影響健康甚鉅,那到底該怎樣避開塵蟎呢?定期清洗、曝曬寢具、衣物和家具有助防治過敏既然塵蟎喜歡溫暖潮溼的環境,我們反其道而行就是了。例如將室內溼度控制在50%以下,讓塵蟎無法生存;或是利用高溫的熱水清洗,60ºC的熱水大約30秒即可殺死塵蟎;或是定期清掃室內,避免人體的皮屑、室內昆蟲的排泄物或屍體、發霉的食物等,成為塵蟎的食物來源。夏天的溫熱潮溼可謂塵蟎的最愛,最好定期清洗、曝曬寢具、衣物和家具。若有飼養寵物也要格外注意,貓狗的皮屑同樣是塵蟎的食物來源,定期清洗打掃更顯重要。以上各項措施,都有助於防治塵蟎,避免誘發過敏及發炎疾病。(本文摘自/腸漏,發炎的關鍵/時報出版)

右手中指、食指腫痛?恐為甲溝炎!

右手中指、食指腫痛?恐為甲溝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何謂甲溝炎?甲溝炎是指甲周圍組織,包括兩側的旁甲溝,及底部的近側甲溝的發炎,症狀是紅、腫、痛甚至化膿現象。急性甲溝炎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偶爾白色念珠菌也會,剛開始只是局部發紅,稍微輕碰即疼痛難耐,尤其在夜晚特別嚴重。二至三天後產生化膿現象,除了在指甲周圍,也可以一直延伸到指甲下方。慢性甲溝炎會有甲面凹凸不平、變白或變黃現象至於慢性甲溝炎則是念珠菌、格蘭氏陰性菌〈Klebsiella,Proteus〉及各式各樣雜菌都有,指甲呈黃褐或黃綠且變形,產生如波浪狀凹凸不平、變白或變黃現象。此外慢性甲溝炎也常合併綠膿桿菌的感染,而讓指甲變綠。慢性甲溝炎的病因不只是感染,一些刺激物質如肥皂水、作家事的湯湯水水都會積留在甲溝中,形成慢性的刺激現象。因此除家庭主婦外,慢性甲溝炎在酒保、廚師、洗衣工也很常見,算是一種職業病。在統計上右手中指、食指及左手中指是最好發部位,在一般男性及腳趾則較少產生。外傷是誘發甲溝炎主因,因為原本指甲與周圍甲溝間有小的缺損,病菌及刺激物質才得以進入,導致發炎。溼疹、凍瘡、乾癬、吸手指也都會促使甲溝炎的形成。自體免疫疾病也會讓甲溝血管擴張而發紅不過指甲周圍泛紅,不一定就是甲溝炎,一些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全身性硬皮症及皮肌炎等,都會導致甲溝的血管擴張而發紅,需要即早檢查及切片、抽血化驗。更可怕的是致命的惡性黑色素癌,也可能以頑固性甲溝炎來表現,稍一不慎即錯失治療時機。急性甲溝炎的處理較為容易,只要早期給予抗生素即可,如果膿已經形成,則以小針頭將膿戳破,疼痛立即就明顯改善,但有時就診較慢,讓細菌由旁甲溝向內進入甲床下方,則可能導致指甲的脫落。至於慢性甲溝炎的處理,則較為複雜,除了以水劑的類固醇搭配抗黴菌劑、殺菌劑外,急性發作時可依細菌培養另加抗生素治療,但因為這些細菌有時只是伺機性存在,並非主兇,因此有些細菌可以不加治療。勿自行以牙籤等物清除甲溝或修剪甲皮使用外用殺菌劑或抗黴菌劑治療時,往往需持續治療至少3至4個月,在治療期間應儘量保持手部乾燥,做家事宜戴手套,但應避免戴著橡皮手套在熱水中太久,否則汗水的刺激,可能反而會使甲溝炎惡化。此外即使是生鮮水果如柑橘類、番茄也要避免手部接觸。如果真要碰水,又不方便戴手套時,則可以嘗試以凡士林塗在甲溝,以防止水性刺激物進入。如果患者手部有其他皮膚病,也要一併治療手部皮膚病。在手部保養上,勿自行以牙籤等物清除甲溝,或修剪甲皮,而造成進一步傷害。對於頑固肥厚型慢性甲溝炎,也有人以手術切除腫脹部分來加以治療。 (本文摘自/從生活中照顧皮膚/台視文化)

木作裝潢有毒?3道功夫除威脅!

木作裝潢有毒?3道功夫除威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剛裝潢好的房子甲醛濃度很高,在搬進去前一定要先做處理,才不會讓自己及家人暴露在充滿毒物的環境中。大女兒一個多月大時,我們搬進現在的新家。新家裝潢最擔心的是甲醛殘留,為了做到零甲醛環境,真的花了許多心思,對於有相同需求的朋友,我們很樂於跟大家分享心得。減少木作家具甲醛具有防腐、防霉的功效,由於台灣的氣候較為潮濕,木作家俱或裝潢很容易發霉,幾乎都會用到甲醛。我們深知甲醛的殺傷力,因此「強烈」要求設計師,大量減少木作裝潢、櫃子、桌椅等家具,需要使用到木材的地方,請廠商以低甲醛材料訂作。不過,即使如此用心,還是有遺漏的地方。之前訂作了一個漂亮的櫃子,它的外觀是鋼琴烤漆,真的很令人心動,就在我們想把它搬回家時,發現甲醛竟然超標30倍!為了保險起見,我們還將它留在工廠放了三個月,沒想到三個月後,甲醛沒完全散去。這還不是最恐怖的例子,一位朋友見我們如此費心,一時興起也在自己家裡測試一下甲醛含量,沒想到12年前裝潢的老房子,甲醛還是超標,可見甲醛的威力實在太驚人了!入住前先去除甲醛剛裝潢好的房子甲醛濃度很高,在搬進去前一定要先做處理,才不會讓自己及家人暴露在充滿毒物的環境中。在房子裝潢好之後,我們花了三道功夫來去除甲醛。第一步,先上一層清除甲醛的噴劑;第二步,噴灑光觸媒;最後,再塗佈一層除甲醛的蠟。全部搞定之後,還需將門窗打開通風,兩週後才搬進新家,如此大費周章,只求將甲醛徹底請出我們的家。慎選沙發及地板某些劣質的皮沙發常有刺鼻氣味,那就是甲醛的味道,而布沙發容易造成塵?孳生,因此我們是選擇材質較好的皮沙發。當廠商做好沙發後,同樣的,我們會先噴光觸媒,通風兩週後,再搬進新家。台灣的氣候太潮濕,為了防霉,木質地板常會使用甲醛,為了安全起見,我們選擇拋光石英磚,它們無甲醛又好清理。很多家長會購買PVC或EVA地墊讓小朋友在上面爬,但是塑膠材質的地墊很可能含有甲醛、甲醯胺及塑化劑,為了給孩子安全的環境,兒童房裡我們多鋪了一層軟木墊地板,不但美觀,用起來也較為安心。甲醛是IARC認定的第一級致癌物甲醛具有防腐、防霉、防皺等功效,因此常出現在木材、油漆、塗料、清潔劑、黏著劑、保麗龍、地毯或衣服裡。甲醛揮發性很高,且味道強烈、刺鼻,常會讓人感覺眼睛癢、流淚、喉嚨痛、咳嗽,甚至誘發氣喘。甲醛也是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認定的第一級致癌物。對於小朋友而言,長期暴露在甲醛下除了被認為跟白血病、血癌有關之外,甲醛也是呼吸道的嚴重過敏原。皮膚直接接觸可能引起過敏性皮膚炎,吸入高濃度甲醛時也可能誘發支氣管哮喘。利用自然光能來催化分解甲醛甲醛雖會隨著時間揮散,但可能需要長達5至10年,有時鼻子已經聞不到甲醛的味道,但濃度還是超標。如果想預防甲醛傷害,建議裝潢時盡量少用木作家具,或使用低甲醛的建材,而油漆則可選用無毒、水性的種類。當裝潢完成後,最好先請廠商來噴灑光觸媒,光觸媒的主要成分二氧化鈦,原理是利用自然光能來催化分解甲醛、苯等多種有害氣體。此外,室內保持持續通風,並種植能消除甲醛的植物(如:波士頓腎蕨、虎尾蘭、黃金葛、常春藤、麥門冬等),才能讓甲醛慢慢消散,降低毒物入侵家裡的機會。如何使用甲醛檢測儀?家裡的甲醛到底有沒有超標?光用鼻子聞比較難判斷,必須借助儀器才能更準確的偵測。如果預算有限,建議購買甲醛檢測試紙,只要加上檢測液,且放在密閉的待檢空間,等待10至15分鐘(每家廠牌檢測時間可能都不相同)即可觀察結果。甲醛試紙是一次性的,用完就可拋棄,如果有長期需求,建議可購買甲醛檢測儀。甲醛檢測儀使用前要先歸零,接著放入密閉的待檢空間約5至10分鐘(每家廠牌檢測時間可能都不相同),時間一到就可知道有沒有超標。如果是剛裝潢好的房子,甲醛超標的可能性非常高,此時可直接請廠商至家裡來檢測,並請他們協助消除甲醛。(本文摘自/低敏共生,小兒過敏自然消失!/三采文化出版)

消水腫不復胖 善用月經周期就對了!

消水腫不復胖 善用月經周期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低溫期:從月經的第一天開始算起,持續約15天。此時濾泡內的卵子逐漸成熟,月經時則跟著經血崩落的子宮內膜漸漸再生。這個階段由於經血的排出造成氣血耗損,且子宮胞中在修復階段,需要補氣血,減重速度不宜過快。低溫期的生理變化以中醫觀點來說,屬於培養包含荷爾蒙等物質的陰液,是體內陰氣漸盛的狀態。適度提升新陳代謝 避免消耗氣血調理重點:應以休息靜養及和緩的運動為主,適度的提升新陳代謝力即可,避免過於勞累額外消耗氣血。吃的方面可增添平衡氣血、滋陰補腎提升荷爾蒙的食物為主。在月經第一天開始,隨著經血落下將體內的毒素排除乾淨就可以改善循環,增進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力以便養瘦。高溫期:從排卵後的第二天開始,因為黃體激素的增加,基礎體溫會上升約0.5度。此時子宮內膜開始進入分泌期,適合於受精卵著床,一般維持14天左右,若未懷孕,便會接著進入低溫期─月經來臨。受體內腎氣旺盛、體內陽氣漸升的影響,新陳代謝力開始提升但食欲也跟著活絡起來。調理重點:此時要特別注意飲食的調養,儘可能攝取少油、少糖、少鹽,以避免因體內荷爾蒙變化而加重的水腫現象。原則上宜保持均衡的營養,但不宜攝取過量,以免囤積的熱量在低溫期轉變為脂肪。另外,增加每日規律的運動量,讓身體不累並提升陽氣,針對局部特別想雕塑的部位,以疏通經絡的穴位及茶飲來加強效果更好。低溫期• 月經期(1~7天) 養好身體打好減重基礎月經來時,身體毒素隨經血排出,去瘀生新,減重若以一個月為單位,此時就是減重週期打基底的最好時機。• 濾泡期(7~14天) 積極瘦身好時機     月經剛結束,新的濾泡孕育生成,體內腎氣及陰血逐增,此時新陳代謝及氣血循環最順暢,加強減重效果明顯。高溫期/• 黃體期(14~21天) 養神對抗食欲助燃脂隨著黃體增多,體內腎氣充足、陽氣漸長,人體五臟六腑活動旺盛,新陳代謝好,也容易吃得多,謹守少吃多動原則!• 黃體後期(21~28天)強化代謝不水腫此時因為黃體激素的作用,身體容易水腫、情緒易低落、容易暴飲暴食。調養身體順應陰陽以增長陽氣,強化身體代謝,就能安然度過減重停滯期。(本文摘自/跟著四季節氣一起瘦/野人文化出版)

傷腎傷子宮,天氣太熱不宜行房?

傷腎傷子宮,天氣太熱不宜行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醫認為在過熱的氣候行房,男子恐傷腎,女子恐傷子宮。如果在那種狀態下懷孕,很有可能會產下先天性心臟不好或有嚴重胎毒、說話口吃等體質虛弱的孩子。讓我們來看看以下「活人方」的內容:「夏一季,是人脫精神之時,心旺腎衰,腎化為水,至秋始凝,及冬乃堅,是故慎房室,固養精氣。」夏天心旺腎衰 悶熱的夏天為心旺腎衰的季節,以樹木來比喻的話,就是樹葉茂盛、樹根變虛的時節。樹根虛弱的夏天,如果縱欲過度,已經很虛弱的樹根當然會變得更加不結實。因此,在健康上會產生很多問題,甚至還會使腎臟受損。夏季時最好不要有性行為,也不要懷孕。一般人不知道這個事實,仍舊在盛暑季節到海外炎熱的地方度蜜月,這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的鬧劇。太熱的天氣不宜有性行為,太冷的日子,性行為最好也要慎重。此外,從時間上來看,地支的丙、丁日,以及陰曆每月初一、十五和最後一天,最好不要行房。白天或開燈行房也不好。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陽氣會大受損傷,還會導致各種疾病。還有,若在風雨交加或打雷閃電的日子行房的話,男子恐傷腰,而女子的子宮和心臟容易招病。一定有人會質疑,性是享受,應該隨興所至,哪來這麼多禁忌啊?不管是頹廢的富二代或夜貓族,很多人對一夜情都抱著不在乎的態度。然而,越是到了這種時候,越需要節制性生活。人的生活,離不開呼吸、吃飯、工作與性。但唯有適當且有節制的性生活,才是健康生活之鑰。如果過度縱欲,就會招來各種疾病。縱欲過度帶來的毛病因縱欲過度引發的症狀中,除了虛勞症,還有下列幾種:● 陰虛腰痛,即腰部抽痛的症狀。● 頭痛時,腦中天旋地轉,伴隨暈眩症。● 很會流汗,腰部以下若流汗過多,表示健康已亮紅燈,這種情況大都發生在男性身上。● 右耳老是耳鳴。● 鼻子裡有焦糊味,有時還會喉嚨痛。● 一到晚上就全身痠痛。● 腳底發燙,腳熱得無法放進棉被裡。女性到了49歲左右就接近更年期,會逐漸停經;而男性到了64歲左右則開始閉精。因此在唐代孫思邈《千金方》的素女法中有「六十者,閉精不洩」的說法。即指年過耳順的男性不要隨便消耗精液,才能健康長壽。但觀現今男人,無所不用其極地尋求強精劑和罕見的強精食品,完全不顧及過度縱欲會造成肉體受損的事實,比如威而剛的風潮正是如此。米湯、五穀能有效補充精氣如果是因為體質虛弱或過勞所導致的體力耗損,以及上了年紀隨之而來的虛勞症狀,需要專門處方治療,並同時補充精氣。補充精氣的食品有五味子、白茯苓、枸杞、山茱萸、鹿茸、芝麻等;但還有比這些更輕易可得且低廉的強精食品:煮粥或飯時,正中央滾滾而起的濃稠米湯。喝了這米湯最能再生精液,世上所有食物中,只有五穀具有完整的味道,吃五穀也最能有效補充精氣。元氣大幅衰退的老人家,食用碎米牛奶粥也非常好。牛奶和碎米(攪碎的米粒)一起煮粥吃,即便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也可當作平日維持健康的天然保健食品。(本文摘自/面相診病/橡實文化)

避孕藥比避孕工具更安全?

避孕藥比避孕工具更安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子宮或其他婦科方面的手術,都是導致瘀血內生的原因,所以避免意外懷孕、避免做流產手術,這對女性非常重要,這就需要談到避孕藥。但是在很多女性心目中,避孕藥就是激素,吃激素就有副作用──會發胖、會長痤瘡,甚至有人還在懷疑「是不是我吃了避孕藥,以後就真不能懷孕了?」因而不敢吃避孕藥。避孕藥非常安全也因此,因意外懷孕導致流產、傷身的現象在生活中就很常見了。凡此種種問題,其實都是因為不嘹解現在避孕藥的發展狀況。避孕藥裡確實有激素,其中主要有雌激素和孕激素,但這兩種激素是女性一生中必須要有的。有些人卵巢功能不好,不能產生雌激素和孕激素,她的發育就停滯在幼女的狀態,顯示不出女性魅力來,就需要通過補充激素來治療。所以,避孕藥雖然是人工合成的激素,但激素的作用和身體裡的激素是一樣的,機制也是一樣的,因此非常安全。關於避孕藥的好處1) 避免發生「宮外孕」。2) 能預防子宮內膜癌。3) 治療痤瘡、皮炎。宮外孕出血恐危及生命 女性懷孕之後,雌激素和孕激素是要持續存在的,以此對大腦形成一種「提醒」。大腦知道身體懷孕了,它就會命令卵巢休息,以便讓妊娠繼續下去。避孕藥的作用就是類比妊娠的狀態,吃避孕藥之後,卵巢就開始休息了,它休息了、不排卵了,自然也就無從懷孕。從這點來講,避孕藥就比避孕工具更安全,比如避孕環能避免正常的子宮懷孕,但它畢竟不能抑制排卵,卵子和精子還可以在輸卵管「相見」、受孕,所以還可以引起「宮外孕」。「宮外孕」如果發現不及時,是會引起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的,而避孕藥就連這個風險都避免了。避孕藥能讓卵巢癌機會變低大家可能會說,卵巢不工作不就麻煩了?要知道,如果卵巢不休息的話,每個月都要產生卵子出來,每次排完卵後,卵巢都會有一個破口,這就要修復。任何一個器官組織只要不斷地被修復,就多了出問題的機會,因為在修復過程中,如果碰到一些有害的東西,就會比沒修復更容易發生腫瘤。吃避孕藥之後,卵巢休息了,惡變的機會就少了,所以吃避孕藥還可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而一旦你想要懷孕,避孕藥一停,卵巢功能就恢復正常了。與此同時,避孕藥還能明顯地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因為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雌激素環境,而孕激素可以促進內膜的脫落,抵抗雌激素的這一副作用。所以,更年期女性即便需要吃雌激素來緩解更年期的症狀,但絕對不能一直吃雌激素,一定要配合孕激素一起吃。而孕激素能保護內膜、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這是避孕藥的另一個優點,它可以很好地保護你的甬道。(本文摘自/噢不!我不想這麼老/華滋出版)

降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跑步比其他運動更有效

降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跑步比其他運動更有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研究,追蹤近9萬名跑步族群及健走族群發現,跑步族群中,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或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比健走及其他運動來得少。跑步能減輕體重、減少關節負擔研究分別追蹤7萬4,542名跑者7.1年,以及1萬4,625名健走者5.7年,結果顯示,從事不同強度、距離的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比健走或從事其他運動者來得少;其中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少1成5到1成8,髖關節置換風險少了3成5至5成。研究結論指出,跑步比從事其他運動更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主因跑步可以幫助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擔,並增加軟骨密度、彈性,對健康的促進遠大於危害。對於美國的這項研究,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醫師表示,已有不少研究顯示,適度運動對關節的幫助遠大於損害,常活動關節可加速軟骨的新陳代謝。軟骨就像海綿一樣,存在骨頭與骨頭間,常受刺激可使彈性更好。運動時間在30分鐘內 一週不要超過5次適度的跑步對關節有益處,但跑馬拉松、鐵人3項等過量運動,因為強度過大或時間過久,可能造成關節磨損。如果不是長期的訓練或比賽的要求,每次跑步最好在5,000公尺內,運動時間應在30分鐘內,且一週不要超過5次,並配合適當的休息。關節已受傷的患者,最好不要以跑步當運動。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也建議,跑步前應做5到10分鐘的暖身運動,可使用護具來保護關節,並選擇平地進行。運動結束後,應做10到15分鐘的緩和運動,避免運動傷害。(本文摘自/跟著名醫做 疾病不上身/今周文化出版)

O型腿恐致負重失衡?毛巾操助改善!

O型腿恐致負重失衡?毛巾操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即使沒有膝蓋痛的症狀,但有O型腿的人仍不在少數,「從小就是O型腿」的人也並不少見。但這不表示就可以忽視O型腿的問題。O型腿會引發身體負重失衡,特別是膝蓋內側的軟骨容易磨損,就會提高退化性膝關節炎發生的機率,再加上年齡增長的因素,膝蓋內側的股內側肌開始衰弱,便構成了膝蓋疼痛的條件。因此,應盡早進行「毛巾綁膝體操」,排除這些負面因素。 進行方法如下。首先準備一條毛巾或手帕,坐在椅子上,兩膝之下的部分併攏貼近後,用毛巾綁住固定,將雙手慢慢插入兩膝之間,手臂伸直插入直到手腕貼著膝蓋,維持此狀態的手臂稍稍施力,將大腿往外側輕推。請在起床後和就寢前,各做兩至三次。進行時,兩腿的小腿部分盡可能要保持緊貼,大腿往外擴張。小腿的部分是由外往內施力,大腿部分就會是由內往外施力。也就是說,對腿部施予造成O型腿相反方向的力量,就能預期腿部變直的效果。此外,不只O型腿,對於改善和預防膝蓋疼痛也有很大的功效。(本文摘自/1顆網球按摩!/高寶出版)

生鮮食物怎麼吃才安全?

生鮮食物怎麼吃才安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新聞媒體不斷報導食品安全問題,有假油、農藥汙染、塑化劑等問題,有機食品於是大行其道,也有很多專家建議自己烹調比較保險。怎麼吃才安全?環境中本來就有很多對人類有害的物質,我們的食物不可能一塵不染。其中有些必須絕對避免,但大多只要不過量,對人體並沒有危害。台灣政治人物常過度誇大食品安全問題,加上新聞媒體大量報導,造成民眾恐慌。我們必須客觀判斷,不要完全相信太誇張的報導,也不要還沒吃就先把自己嚇死了。生鮮食物生鮮而未經煮熟的食物一定含有一些可能有害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原則上,應該以煮熟為宜。一般民眾常有生鮮食物比較好吃或比較補的觀念,卻忽略有時太生鮮的東西反而容易致病。原則上,在衛生不良地區,必須避免吃到所有沒有經過煮熟的食物。以下介紹一些食材的潛在問題:• 蔬菜/蔬菜有時會被寄生蟲卵汙染,台灣常見的是非洲大蝸牛身上的廣東住血線蟲,還有蛔蟲、鉤蟲等其他寄生蟲,一般蔬菜也可能有農藥汙染。如果用大量清水清洗,可減少威脅。一般情形下,吃生菜沙拉的危險性很低,並不建議絕對避免。例外的是到衛生不良地區旅遊、到腸道出血性大腸炎的大腸桿菌流行地區、白血球低下患者、接受化學治療病人,建議都不碰生菜。• 豬肉/生豬肉主要的問題是豬肉絛蟲,其蟲卵可於小腸孵化,幼蟲跑到各種器官可造成囊蟲病。中國大陸部分地區有吃生豬肉的習慣,曾有台灣民眾在這些地區罹病。原則上,豬肉都要全熟才吃。• 牛肉/牛肉可能有牛肉絛蟲,會造成腸道感染。在衛生良好地區,即使吃沒有熟透的牛排也很少出現病例,並不建議牛肉全熟才可以吃。在衛生不良地區,則少碰生牛肉。• 魚肉/生魚片這類食物,如果冷藏不當,會導致細菌性腸炎,尤其腸炎弧菌。衛生良好的高級餐館,則沒有這種問題。不可吃淡水魚生魚片,常有中華肝吸蟲等寄生蟲的問題。海水魚有海獸胃線蟲(Anisakis)一種可能對人類致病的寄生蟲,台灣並未出現過病例。另外像鮭魚這類生活史有部分在淡水的魚,有可能帶有絛蟲等寄生蟲,但經過冷凍處理就沒問題。原則上,吃海水魚生魚片必須注意衛生條件,並不需要絕對避免。• 蛋/可能有引起腸胃炎的沙門氏菌、曲狀桿菌,也有禽流感的問題。成人對於腸胃炎的抵抗力較高,不太可能因為吃生蛋引起腸胃炎,除非是免疫功能不全病患。世界上從未有吃生蛋罹患禽流感的事例,所以筆者認為不需要避免進食生蛋。至於每次有禽流感疫情,就有台灣專家建議不要吃提拉米蘇,那是無稽之談。(本文摘自/破解醫療迷思的52張牌/原水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