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紅光滿面不礙事?高血壓恐悄悄找上門

紅光滿面不礙事?高血壓恐悄悄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紅光滿面才是好福氣?別高興太早,反而有可能是高血壓前兆。不少人都把喝酒、運動後滿臉通紅誤認為是血液循環良好,在吵架時,也常會有臉紅脖子粗的現象,甚至在泡湯後也臉色紅潤,但許多人都不當回事。這些狀況都有可能是血壓飆升的徵兆,只要一不注意就有可能發生憾事,不得不慎!血液堵塞不通 紅光滿面恐為高血壓中醫師李深浦表示,許多紅光滿面的人,其實是血液壅塞不暢通,微細血管不充沛,致使動靜脈血管轉換率降低,回流心臟的血液在血管尾巴末梢不通暢,進而會造成血管阻塞,就會形成高血壓,而且高血壓就是體質性改變,但是卻看起來像是紅光滿面。活在身體氣化才輕鬆 出現液化人生就會僵化所以,以傳統中醫而言,血氣壅塞是會造成血管疾病。李深浦醫師指出,身體是氣化時,就會覺得身體輕鬆,就好像氣球般可以跳得高與遠,每滴水份與血球是充滿氧氣與熱量;而若是出現液化身體,就會慢慢變成僵化,許多年輕人紅光滿面、胖嘟嘟,就像水球一樣,這就是液化人生,以致容易血管硬化、肝硬化、肺纖維化,內臟機能與肌肉和筋硬化,骨骼卻軟化和疏鬆,這都是人體結構發生問題。避免血壓飆高 先從飲食與運動開始李深浦醫師解釋,體能是元氣,體內營養會氣化,微循環才會好,血壓高不是血液太多,而是血管末梢不好,以致身體出現液化與僵化,元氣會衰退,進而導致臉紅;所以,想要避免血壓飆高,可先從飲食與運動開始,運動是最好的方法,飲食上則是不要吃太鹹,也不要太油,而且不可暴怒,否則很可能出現中風,甚至會死亡。心靜體經絡肌肉放鬆,中年後能清心寡慾高尚生活。服用西藥出現副作用 配合中藥治療較完整李深浦醫師進一步指出,降血壓有很多西藥可治療,但若是服用西藥出現體能不好、精神不夠、血壓降不下來,或是有副作用,則是可配合中藥來補氣活血,能夠活血化瘀的中藥,再加上適量喝水調節體氣,可使血液濃度降低,並能使體力恢復正常,進而能去運動,應是較完整的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子宮肌瘤一定要開刀?妳有更好的選擇

子宮肌瘤一定要開刀?妳有更好的選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8歲女性罹患子宮肌瘤,每次月經來都過量,需要跑醫院輸血,就醫檢查發現子宮內有一顆黏膜下肌瘤、多顆肌層內肌瘤,長期貧血的結果,血紅素掉到僅5g/dl,使用傳統藥物治療都無效,經醫師建議使用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第一個月血紅素就提升至8g/dl,第二個月已經回到正常數值,可以手術摘除,術後追蹤已經半年,子宮肌瘤未復發,目前為懷孕做好準備。每2至5名女性 罹患子宮肌瘤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統計,國內子宮肌瘤發生率約為20-50%,好發年齡層為40-50歲婦女。員林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榮良表示,大部分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只要是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都可能發生,停經後缺乏荷爾蒙刺激,子宮肌瘤則會逐漸萎縮。子宮肌瘤有3種 黏膜下肌瘤症狀明顯吳榮良醫師說明,子宮肌瘤會根據生長位置而有不同症狀,可分為肌層內肌瘤、黏膜下肌瘤及漿膜下肌瘤,其中以肌層內肌瘤最為常見,患者通常不會感到身體不適;黏膜下肌瘤則因靠近血管,患者幾乎都有經血量過多、月經異常、痛經、貧血等症狀;而漿膜下肌瘤超過5公分以上,才可能壓迫腸胃容易出現腹脹、腹痛等腸胃道症狀。4大狀況 子宮肌瘤需進一步治療子宮肌瘤需要治療嗎?吳榮良醫師強調,大部分的子宮肌瘤沒有症狀,只需追蹤即可;若出現經血量過多、痛經、貧血、造成不孕,則應進一步評估治療方式,目前有藥物治療、海扶刀療法、子宮動脈栓塞及手術治療,但僅2-3成患者需要手術治療。傳統黃體素副作用多 新型口服藥大幅改善吳榮良醫師進一步說明,針對經血量過多、痛經等症狀,可使用口服子宮收縮藥物、止血劑及黃體素;不過黃體素每天需服用4-6顆,容易產生水腫、長痘痘、毛孔粗大、便祕等副作用。目前已有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一天只需一顆,通常一周內經血量過多、腹痛情形便會減少,下個月痛經則會大幅改善,建議連續服用3個月、停藥1個月,持續使用1年,僅有些微的頭痛、頭暈副作用。子宮肌瘤別怕 手術非唯一治療方式吳榮良醫師呼籲,罹患子宮肌瘤不要害怕治療,目前治療準則以藥物治療為先,最後一步才需傳統手術治療;如今,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可有效舒緩不適症狀,可說是患者的一大福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健保署給付滿半年 C肝治癒率達9成5

健保署給付滿半年 C肝治癒率達9成5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健保署給付C肝新藥滿半年,基根據健保署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初始資料顯示,六月底已有5,800名病人接受治療,療程結束後,95%患者偵測不到病毒量。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理事長暨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兼肝膽胃腸科簡榮南教授表示,C肝口服新藥問世,讓治療邁入新的里程碑,獲得政府重視,成為國際間給付速度快的國家之一,希望能藉此擺脫「國民病」的稱號。C型肝炎侵犯植入新肝 5年存活率降5至10%高雄長庚內科部長暨腸胃肝膽科胡琮輝教授指出,若C型肝炎侵犯植入新肝,文獻報導將導致5年存活率減少5至10%,且高達30%的新肝在5年內會急速惡化成肝硬化。所以移植後除了原本該服用的抗排斥藥物等,更需同時搭配抗病毒藥物治療,以避免再次引發肝病危機。如此,將可以有效的延長病患以及肝移植體的存活時間。全口服新藥可提高肝臟移植存活率胡琮輝教授指出,過去肝移植C肝患者多使用干擾素治療,但治療副作用大,現今C肝全口服新藥抑制病毒效果明確、副作用也少,根據高雄長庚針對90位肝臟移植C肝患者給予使用C肝全口服新藥,其中87位經治療結束且追蹤12周以上後,都測不到病毒(治癒率96.6%)。預期將來可進一步提高肝臟移植後的存活率。提早治療能降低肝硬化風險C肝全口服新藥可說是肝移植治療的里程碑。期許未來健保可以進一步放寬給付,以嘉惠更多病患。更重要的是,讓更多還是輕度纖維化的C肝患者提早接受治療,可更有效地大幅降低肝硬化、肝癌風險,達成「台灣2025 C肝減半」目標,進而降低C肝患者接受肝移植的需求,達到最大的獲益。                                                                                                                                                    

跌倒秒用手撐地 6旬翁手腕骨折!

跌倒秒用手撐地 6旬翁手腕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一般人在跌倒的當下,身體會本能用手撐地,導致手腕骨折了卻還不自知,一名65歲黃姓男子近日與朋友們一同爬山,一時腳底打滑摔倒,當下下意識用手掌撐地,聽到「咔」一聲後感到一陣劇痛,原本僅以為是手扭傷,沒想到檢查後發現原來已經出現骨折,經骨科醫師安排手術復位及固定後,患者恢復良好並已出院回家休養。骨質疏鬆更容易導致手腕骨折南投醫院副院長、骨科專科醫師鄭明德表示,臨床上不少類似案件,患者在跌倒時手肘彎曲、掌心觸地,導致橈骨和尺骨骨折移位,由於手撐地的這個動作相當容易造成手腕、手臂等處骨折。這樣子的骨折位移有可能會影響手掌肌腱活動。因為手腕創傷而造成遠端橈骨骨折,骨折遠端相對於近端出現向背側的位移,又稱柯立氏骨折(Colles’ Fracture),患者的手腕變形之形狀就像餐叉一樣。鄭明德副院長表示,50至60歲尤其是女性因為骨質疏鬆的關係更容易導致手腕骨折。術後可進行肩關節活動防止僵硬骨折術後復健部分,蘇煜華物理治療師表示骨折固定期間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動鍛煉,尤其長者要防止肩關節僵硬。患者在手術固定後可進行肩關節活動來防止攣縮,手指關節活動防止僵硬,患側手抬高以減少水腫等。復健師會依患者的狀況來安排漸進式的肌力訓練,狀況良好者,可以給予關節鬆動術及拉筋,來增加腕部及前臂的關節活動度。          

睡眠債分期付款 睡眠障礙激增3成!

睡眠債分期付款 睡眠障礙激增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自5月中旬台灣期貨市場推出盤後交易新制,交易時數從原本的5小時延長至19小時,45歲的阿強為了配合期貨盤後交易新制,開始採用「分段式睡眠法」,每次只睡1-3小時就醒來工作,沒想到2周後阿強開始出現情緒緊張、焦慮甚至憂鬱,另外還伴隨嚴重的睡眠障礙。學會腦袋關機 紓壓放鬆是關鍵開業診所醫師楊聰財表示,交易新制上路2個月來,已經讓這些「分段式睡眠」族群出現了睡眠障礙。延長投資時間讓睡眠習慣從過去的6-8小時,改為採取「分段式睡眠法」,造成失眠患者增加,求診人數更激增3成。4時段自我催眠輔以深呼吸吐氣楊聰財醫師表示,長期採取「分段式睡眠」會造成睡眠障礙,嚴重會出現注意力變差、思考難以集中,情緒低落、憂鬱症狀。有此困擾的患者可於每天早、中、晚、睡前等4時段各做20次自我催眠,輔以深呼吸吐氣,就能紓壓放鬆助眠。此外,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少飲用刺激性飲料等也都能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提升睡眠品質 避免因財富賠上健康精神科醫師劉誠崇建議,「分段式睡眠法」隨著時代變遷已無法滿足現代人需求。民眾若是覺得時間不夠用,而想採取「分段式睡眠法」,與其減少睡眠時數、爭取時間做事,不如想辦法提升睡眠品質,一覺醒來後有效率地把事情完成。每天至少需要擁有6-8小時品質良好的睡眠,才有充沛的體力應對白天的各項作業。楊聰財醫師也提醒,休息是為了走更長久的路,擁有良好、有品質的睡眠才能打好健康的根基,避免賺了財富卻賠上了健康。

研究:黃種人近視率高白種人3倍

研究:黃種人近視率高白種人3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多數人總將近視成因歸咎3C產品等後天因素,但根據研究指出,黃種人先天亂視(散光)與白種人不同,臺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韓國與日本等地的近視率特別高,幾乎是白種人的3倍,因此在不好的後天環境下,黃種人比起白種人也更容易近視。家長應該從 3歲開始保護孩子視力,透過電腦驗光確認眼球結構、屈光度數,還要從髮型、小動作中護眼保健,避免走上近視不歸路。根據屈光狀態可以判斷是否容易近視臺中慈濟醫院眼科醫師袁漢良指出,事實上80%的近視都跟散光有關,而散光又跟眼球角膜的弧度有關。眼球的發育到3歲就已經完成,透過電腦驗光可以驗出屈光度數,代表眼球的屈光狀態、有沒有散光?提供屈光專長的眼科醫師判斷,未來是否容易罹患近視,以利擬定護眼策略。3原則避免度數加深袁漢良醫師強調,學校視力篩檢的結果,往往只代表「看遠的視力」。6歲以後的重點在防治近視,如果已確定並非假性近視,應確認要矯正的方向是矯正散光還是近視;但絕不是矯正視力。如果非配眼鏡不可,是要讓眼睛在閱讀或近看時不必用力,避免度數繼續加深。趁著暑假,家長可以協助進行哪些護眼保健方法?袁漢良醫師提出3個原則:1)   寫字拿筆、看書手伸直。2)   額頭淨空,不讓頭髮上附著的灰塵雜物掉進眼睛,不揉眼睛,避免散光加重。3)   確定眼睛屈光度數,選擇正確的控制方向。雙親近視更要小心遺傳問題子女眼睛結構先天來自父母,如果父母已經是眼鏡族,孩子近視機會就相對高很多。袁漢良醫師強調,父母不能等孩子近視,才想辦法控制,而是要檢討自己成為近視族的原因,暸解下一代是否有先天潛在造成近視的危險因子,避免他們重蹈覆轍。 

研究:中醫治療助提升癌友5年存活率

研究:中醫治療助提升癌友5年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包含噁心、腹瀉、胃口差、掉髮、頭痛、抽搐、吞嚥困難、肌肉僵硬,或治療部位出現似曬傷的狀況,長期的副作用可能造成局部淋巴腫、聽力減弱、放射性肝炎、性慾下降或惡病質等。這些副作用被不經意、或者刻意的放大後,常造成癌症病友轉而求助於其他自然療法,反而延誤了治療黃金期,致使病情加重。癌友尋求另類療法恐延誤治療期55歲的林女士罹患左側乳癌,切除乳房後,擔心化療過程中會因為噁心、嘔吐、倦怠等副作用而痛苦不堪,希望用中醫治療取代化學治療。王瑜婷醫師根據林女士的症狀表現調整藥物。手術後1個月,林女士感到體力比手術前更好。乳癌、肝癌術後接受中醫療法可提升5年存活率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王瑜婷表示,國外學者進行統合分析發現,乳癌病人在手術後接受中醫療法,也可提升5年存活率。而2014年及2015年分別針對乳癌及肝癌的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研究亦發現,接受中醫療法可提升乳癌及肝癌的5年存活率。有病時誤將養生方式誤做治療手段王瑜婷醫師表示,中醫是以辨證論治為原則,以食慾不振為例,根據其消化道症狀、全身症狀、情緒、舌象、脈象來辨其為氣虛、陽虛、濕滯、氣鬱、鬱熱等證型,並根據不同的證型給予如補氣、溫陽、化濕、理氣、清熱理氣的中藥方劑。中醫師也會依病況給予其針灸或穴位按摩,穴位的選擇則可以上肢的內關、合谷、下肢的足三里或太衝為主,視兼症或辨證加上如三陽絡、支溝、中脘、陰陵泉、下巨虛等穴或溫灸。惟提醒民眾,身體有疾病時應以治療疾病為主,切勿將養生方式誤作萬能的治療手段。

口腔癌篩檢用看的 可降1/4死亡威脅

口腔癌篩檢用看的 可降1/4死亡威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用高階抽血或X光檢驗,口腔癌篩檢用看的也行!有鑑於台灣口腔癌發生率於過去40年來持續上升,加上過去對口腔癌大規模篩檢的實證文獻極少,導致許多人對醫師「目測檢查有無口腔癌」感到質疑。根據最新研究指出,菸檳族只要定期接受口腔癌目視篩檢,只要用看的可以有效降低1/4死亡威脅。減少1/5的晚期口腔癌發生、降低1/4死亡威脅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蘇旺裕表示,在歷經9年的長期追蹤下,發現菸檳族只要定期接受口腔癌目視篩檢,可以減少1/5的晚期口腔癌發生、降低1/4死亡威脅,確實能達到及早診斷與治療的篩檢目標。專科醫師目視篩檢   正確率高達8、9成以上44歲的陳先生吃檳榔20餘年,2014年與2015年健康檢查時皆有發現口腔白斑,手術切除後繼續嚼檳榔。今年再度接受口腔癌篩檢時,醫師目視到患者左舌邊緣有長久不癒的潰瘍和下牙齦腫塊,切片檢查後證實為初期口腔癌。蘇旺裕醫師指出,只要經由專科醫師的細心目視篩檢,檢查正確率高達8、9成以上。滿30歲吸菸或嚼檳榔者 記得2年1次的篩檢徹底戒除菸品使用與檳榔嚼食才是遠離口腔癌的根本方法,蘇旺裕醫師提醒,凡年滿30歲有吸菸或嚼檳榔者,應盡速主動前往有專業認證的醫療院所,定期接受每2年1次的免費口腔癌篩檢;透過專科醫師的詳細檢查與診治,才能遠離口腔癌的危害。

皮膚紅腫起水泡 男嬰竟腸病毒上身

皮膚紅腫起水泡 男嬰竟腸病毒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皮膚症狀變化多樣,紅腫、水泡都可能是腸病毒病徵,家長切勿掉以輕心! 11個月大男嬰出現發燒、嘔吐、伴隨四肢紅腫起水泡症狀,加上沒有呼吸道疾病,醫師判斷應為腸病毒。國內腸病毒輕症疫情逐漸升溫,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易於手足間傳播,呼籲民眾提高警覺,除落實洗手個人衛生習慣,大人返家務必先更衣、以肥皂洗手後再抱小孩,降低病毒感染與傳播。家庭中第二位感染的小孩 症狀可能較嚴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陳少卿表示,依據疾管署研究資料顯示,家庭中第二位感染腸病毒的小孩,症狀可能會較第一位嚴重。臺北市衛生局提醒家長,腸病毒傳染力強,可經由飛沫、糞口、接觸到病人鼻涕等分泌物傳染,平時宜注意勤洗手,並以稀釋漂白水擦拭居家及玩具,避免家中成員交叉感染。接觸幼兒前應洗手、換上潔淨衣物臺北市衛生局呼籲,5歲以下幼兒為併發重症高危險群,接觸幼兒前應洗手、換上潔淨衣物,暑假期間生病孩童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同時應留意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性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嬰幼兒嗜睡、意識不清都是重症前兆台灣氣候潮濕,適合腸病毒生長,疾管署再次提醒,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5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若家中嬰幼兒一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活動/準爸媽的哺乳專修班

活動/準爸媽的哺乳專修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手爸媽看過來!還在為新生兒餵食問題煩惱嗎?奇美醫院將舉辦一系列新手爸媽課程,本次講座將藉由個別指導方式,教導哺乳技巧、抱寶寶的各種姿勢、含乳的正確方式、擠乳技術,提升孕婦哺餵母乳的知能與技巧,讓準媽媽能成功且順利哺餵母乳,建立信心及家庭良好互動關係。日期:7/29、8/26、9/30、10/28、11/25、12/30時間:15:00-17:00(若遇天氣不佳如台南市停止上課或報名人數低於5對,則該堂課取消或順延,造成不便敬請見諒)地點:奇美醫院第二醫療大樓5F兒科討論室報名對象:懷孕滿32週的準媽媽、爸爸及家庭成員諮詢專線:(06)2812811轉53453-4報名方式::網路BeClass系統報名(進入親子教室頁面後-點選哺乳專修班-選擇所需日期報名)報名網址:http://www.chimei.org.tw/97_newindex/layers2/information.html注意事項:1.    因為場地限制,每場限制10對,恕不接受現場報名2.    報名後煩請記住「查詢序號」、「查詢密碼」,若需更改資料、或取消(開課前一週上網或致電諮詢專線,以利維護影響他人參與上課權利)時需使用到3.    每對家庭酌收費用(含茶水、飲料及上課資料)200元,於當日報到後收費並開立收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