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男軟骨破裂致失禁 騎腳踏車要當心!

男軟骨破裂致失禁 騎腳踏車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喜歡騎腳踏車嗎?在享受騎腳踏車的樂趣時,也要注意千萬別因此而產生運動傷害,切勿長時間騎乘。最近就有一名中年男子因為長時間騎乘腳踏車運動,結果導致腰椎軟骨破裂,進而發生大小便失禁的問題。患者出現腰椎疼痛、腳麻痛且不良於行收治這名中年男子的衛福部苗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溫中瑜表示,這位40多歲中年男子,平常週未會有騎腳踏車運動的習慣,但是卻逐漸出現腰椎疼痛,起先還只有腳麻痛無法走遠的狀況,之後竟發生大小便失禁,因而趕緊為其進行手術治療。彎腰受限制 腰椎受到長期擠壓溫中瑜醫師進一步指出,這位40多歲男性平常有騎腳踏車運動習慣,彎腰程度都已受到限制,顯然是有過度運動情況;他的腰椎軟骨已然是受到長期的擠壓,已經將兩邊的神經都壓扁了,而就在一躺長程騎乘後,終於使得腰椎軟骨破裂。手術將破裂軟骨取出 使神經放鬆原來這位男子的腰椎軟骨已經破裂,並且把腰椎兩邊的神經壓迫到,才會產生腳麻痛以及大小便失禁;溫中瑜醫師指出,腰椎一節節中間有軟骨做緩衝,軟骨後面就是神經,如果軟骨壓迫到神經,輕微的則只要復健吃藥消炎消腫,但若是軟骨已破裂,就要用開刀方式來治療,要手術將破裂的軟骨取出,使神經放鬆。保護脊椎 要避免長期姿勢不良所以,溫中瑜醫師建議,若是要避免脊椎受傷害,就是要避免長期姿勢不良,如果長時間過度低頭與駝背,就會有頸椎退化,很快就會有手麻與肩頸痠痛,甚至會手沒有力氣的狀況;至於腰椎則是要避免突然搬很重的東西,或是長時間彎腰,這都會使腰椎受到傷害。輕症有肩頸痠痛、手腳麻痛要當心近年來,很多人會以騎腳踏車做為運動項目,騎著腳踏車穿過小溪,越過大山,靠著腳踏車徜徉在青山綠水之間的人越來越多;然而,愛騎腳踏車也要量力而為。溫中瑜醫師說,雖然腰椎軟骨破裂導致尿失禁是很極端的案例,但是很多輕症者是有肩頸痠痛,或是有腳麻與手麻的案例,也都不要輕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您一定要知道的癌症預防與面對」防癌專題講座

講座/「您一定要知道的癌症預防與面對」防癌專題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台灣罹癌人口不斷持續向上攀升,但隨著醫療技術日益進步,並透過正確的預防與治療觀念,讓癌症不再是絕症。怡仁綜合醫院特別舉辦「您一定要知道的癌症預防與面對」防癌專題講座,以癌症的預防及面對為主題,邀請專家現場提供諮詢、癌症預防方式。本次講座由任益民副院長同主講「癌症能預防嗎」、放射腫瘤科主任王慈慧主講「如何面對癌症」,提供癌症相關的科學抗癌知識,並開放民眾提問交流,讓民眾了解癌症不等於死亡,癌症是可防可治癒的。名稱:「您一定要知道的癌症預防與面對」防癌專題講座時間:民國106年7月29日(週六)下午13:30-16:05地點:怡仁綜合醫院6樓演講廳(桃園市楊梅區楊新北路321巷30號)洽詢:劉育玫主任 (03)485-5566#7195/ 0988-830-264     李政揚 (03)485-5566#6106/ 0933-780-494

手腳無力常跌倒?5公分腦瘤作祟!

手腳無力常跌倒?5公分腦瘤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上個月名嘴陳立宏不敵腦癌病逝,喚起社會大眾對腦瘤的重視,烏日林新醫院至神經外科主任王有智呼籲,如果有出現無緣無故跌倒、手腳無力、血壓易常飆高等症狀,就要小心有可能是腦瘤在作怪!大多數人出現上述症狀,往往還是不會聯想到腦瘤,許多人都先以為是頭部外傷或中風,卻沒想到腦中長瘤可能引起巨大災禍。走路不穩、騎車常自摔 原來是腦瘤作祟62歲的林媽媽從事飲料批發事業,自今年年初開始,家人發現她常常會莫名其妙地跌倒,她在家中先感到一陣暈眩,步態不穩撞到頭部,就連騎車騎到一半突然無故自摔,之後更發現手腳怎麼抬不太起來。一開始患者去檢查,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也曾在其他醫院照X光、抽血檢查跟進行身體評估,醫師也說檢查都正常,但令人困惑的是林媽媽依舊常常走路無力、頻頻跌倒。王有智主任安排後腦部核磁共振掃瞄後,確認是腦部長了直徑5公分大的腫瘤。保持警覺心 別延誤治療罹患腦瘤的病人輕者可能出現頭暈、走路不穩等症狀,日常生活中若有出現上述類似症狀,切勿輕忽疾病帶來的傷害,也不要自行診斷而認為是頭暈而不加以治療,盡早就醫才能早期治療及預防疾病,如果一直延誤治療,後果不堪設想。王有智主任也表示,面對非典型的腦瘤患者,常常會因為初期不易檢查出真正的診斷,提醒民眾保持警覺心、提早發現腦瘤才是關鍵。

銀髮族運動防骨折 記得遵守5要點

銀髮族運動防骨折 記得遵守5要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5歲退休人士,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長期身形駝背、走路緩慢、腰痠背痛,經檢查確診為肌少症;透過為期3個月,每周2次的體適能訓練,包括有氧、肌力、柔軟度、平衡等運動,以及補充白胺酸、精胺酸營養品。如今,駝背、腰痠背痛等問題,都明顯獲得改善了。老人沒運動習慣 主因為年輕時沒養成內兒科專科醫師曾文智表示,國內老年人普遍運動量不足,主因是年輕時沒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加上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出現代謝疾病、關節退化、肌肉萎縮、神經協調減退等各器官機能變差,稍微運動就感到疲累、喘不過氣,且主觀認知年紀大不適合過度運動,以及家人擔心發生意外等,種種因素造成「越不運動、退化越快」。「運動量不足對身體的危害甚鉅!」曾文智醫師分析,初期影響為心肺功能變差,日常生活容易感到疲倦,且感冒、咳嗽復原時間較長;久而久之,肌肉流失、肌力變差,也就是所謂的肌少症,一旦發生跌倒很容易骨折,長期臥床而生活不能自理,最終造成失能。培養運動要3心 有慢性病更要動如何讓老年人培養運動習慣呢?曾文智醫師認為,首先個人要做好心理建設,對自己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家人應給予鼓勵啟發動力,最好有朋友可以陪伴,能夠互相激勵、督促,配合醫護人員、專業人員指導,運動習慣更容易養成,運動成效也能加倍。而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應該要好好運動,以糖尿病患者來說,患者因新陳代謝差,再加上藥物副作用,容易有肌無力的困擾,透過運動可加強免疫力,也能增加行動力。除了規律的運動習慣外,曾文智醫師強調,運動後必須補充足夠的胺基酸,尤其白胺酸是肌肉組成的主要成分,能夠幫助肌肉增長,而精胺酸是供應肌肉能量的來源,有助恢復體能、緩解肌肉痠痛感,就更容易培養運動習慣;另外,也可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促進骨質密度增加。市面上已有小包裝、好攜帶的營養品,只要用水沖泡就能飲用。每周至少2次的全身肌力訓練許多人都擔心老年人運動,容易發生意外。曾文智醫師提供「銀髮族運動指南」。第一,安全優先,運動應循序漸進;第二,規律運動,每周至少兩次的全身肌力訓練,以及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第三,專業人員指教,能避免運動傷害;第四,運動多元化,搭配有氧、肌力、柔軟度、平衡4大方面;第五,補充胺基酸,幫助肌肉增長、減少流失。(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坐姿顧健康 3步驟絕對不可少!

坐姿顧健康 3步驟絕對不可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長時間使用3C產品的情況下,發生肩頸痛的機率是過去的2倍以上,千萬別以為只是姿勢上稍微的疏忽與偷懶,無傷大雅,這可是會帶來嚴重疼痛的後果。坐姿不良、壓力大 頸椎健康惡化前兆一覺醒來,發現肩頸僵硬疼痛的「落枕」時,我們常認為是枕頭的問題。其實有可能是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坐姿不良、壓力大,導致頸椎的健康惡化前兆。「肩膀痠痛」雖然不是病,卻是健康發出警訊,甚至會引起手臂痠麻、胸悶、頭痛等情形。找到適合的椅子才能分攤肩頸壓力近年來肩頸痠痛的人們越來越多,無論是上班長期坐姿盯著電腦,或休閒時間看電視、玩手機遊戲,當人類從「動物」變成「靜物」,都是造成肩頸痠痛的原因,也容易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的風險。除了要督促自己避免久坐,定時起來動一動、伸展筋骨,在難以避免的靜態活動中,選擇合適的椅子、調整成正確的坐姿,更能大大分攤肩頸的壓力。挑對椅子有訣竅選購椅子時,除了考量設計造型、材質、顏色……,不是越名貴越好。別忘了要親自試坐體驗,最優先的條件絕對是──適合自己最重要。1) 符合身體尺寸 /坐到椅面最深處時,腳還是能穩穩踩在地板上,就是符合身體尺寸的椅子。2) 椅背高於肩胛骨下端 /椅背如果低於肩胛骨下端,無法穩固支撐身體。3) 椅背與椅面垂直或稍呈鈍角,並有緩和的後彎弧度 /貼合脊椎曲線的靠背弧度,能有效分攤壓力。4) 椅座與椅背有適當的緩衝 /椅子如果太硬,會讓身體無法放鬆造成緊繃。5) 挑選沒有扶手的椅子 /椅子若有固定式扶手,會讓我們習慣把手撐在上面。6) 簡單動手加工 /如果家中或出門在外,無法選擇適合的座椅。可以利用靠枕、座墊,或捲起來的圍巾、外套輔助調整。坐姿優雅也要健康在正式場合中的國際禮儀,描述優雅坐姿必須淺坐椅面、不靠椅背、挺直背脊。然而姿態雖然看起來優美,肌肉卻因為需要支撐脊椎而變得緊繃,而容易導致肩頸痠痛。如果不是特地為了拍照擺姿勢,建議平常需要久坐的時候,可以依照5步驟,讓自己輕鬆「坐」,更健康。1) 確認骨盆直立 /讓骨盆垂直立起,光是這樣就能擁有6、7成的好姿勢。2) 拉直後背 /意識到肩胛骨以下的脊椎,拉直彎曲的後背,挺起胸膛。3) 肩膀向後拉 /輕輕地將肩膀向後拉近椅背。(本文摘自/魅麗雜誌 108期9月號)

避免晚婚不孕 記得把握好「孕」黃金期

避免晚婚不孕 記得把握好「孕」黃金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0歲游姓女患者,因卵巢功能退化,結婚後遲遲沒有順利懷孕。檢查後發現患者因排卵量少而造成無法懷孕,患者嘗試了各種方法與治療還是無法如願。2年前到不孕症暨生殖醫學中心求助,醫師建議進行試管嬰兒治療,經1年的治療終於順利懷孕,後患者希望再添一個寶寶,但又擔心年紀大受孕不易,希望能儘快再添個寶寶,產後又再進行試管嬰兒治療,也再度受孕成功。試管嬰兒成功率逾50~60%童綜合醫院不孕症暨生殖醫學中心醫師簡陳榮表示,試管嬰兒(體外受精In-Vitro Fertilization,IVF)治療是先經過誘導排卵的步驟,以手術從卵巢取得卵子,然後讓精蟲與卵子在培養皿中自然受精,第2天當胚胎分裂至4個細胞期左右時,把胚胎植入子宮內以完成受孕;這是目前為止最常用而且成功率可達50~60%以上的1種受孕方式。年齡越大女性流產率越高、男性精蟲品質也會越差簡陳榮醫師表示,一般女性在21~25歲最容易受孕,是女人懷孕的最佳黃金期,而女性年齡在25歲之後,6個月內受孕的機率是75%,年齡接近30歲的受孕機率是47%,30歲~35歲是38%,35~40歲是25%,40歲以上是22%。隨著女性年齡的增加,受孕的機率會逐年下降,而且流產機率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高。此外,男性隨著年齡的增加,精蟲的品質也會比較不好,同樣的也會影響到染色體的異常。每週規律性行為1年未孕就要記得檢查簡陳榮醫師呼籲,適婚年齡民眾應儘量避免晚婚,趁早生育以免帶來不孕困擾。若夫妻結婚後,有正常性行為關係,且每週維持2~3次的頻率,也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超過1年以上卻無懷孕跡象時,夫妻雙方就應到醫院進行檢查導致不孕的因素,進而依循醫囑進行治療。

幼童玻璃藏手掌8周 洗澡喊痛才知道

幼童玻璃藏手掌8周 洗澡喊痛才知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2歲大的男童在洗澡時,突然喊手痛,爸爸仔細看了他的左手才發現手掌上有一小塊瘀青,只要朝瘀青的部分輕微下壓兒子就會喊痛。家長覺得不對勁,將男童帶往醫院才發現小瘀青竟包圍著0.5公分大的玻璃碎片,原來是男童先前打破玻璃罐,玻璃碎片藏在左手掌上長達2個月才導致瘀青出現。2、3歲好奇心旺盛 容易造成許多危險2、3歲時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時候,不論見到甚麼東西都想嘗試,也就容易增加許多危險。患者媽媽表示,兒子最近很喜歡自己開冰箱拿東西,受傷的那天早上,自己到冰箱拿了一罐剝皮辣椒玻璃罐,走到一半時突然打破,當時以為只有一塊小玻璃卡在大拇指處,沒想到還有另一片藏在手掌裡。豐原醫院傷口照護科主任陳明澤表示,雖然患者外觀上沒有明顯傷口、或是凸起來的東西,但是仔細摸,仍感到有硬硬的東西,從X光中得第三指處,也能夠看到一個類似玻璃的東西。身體防禦機制會把異物變肉芽腫塊陳明澤主任表示,因為異物在手中本身就不容易找到,主要是不知道異物藏在肉的哪一層裡,常有些患者因異物卡的太深,必須整個肉都要挖除,甚至要找1、2小時以上,幸好此次定位精準,才能在30分鐘內就找到了這個0.5公分大的厚玻璃碎片。 陳明澤提醒,如果異物沒有及時取出可能會造成感染發炎,即使傷口沒有發炎,身體的防禦機制把異物變成肉芽腫塊,導致患者摸到這個部位,就會覺得硬硬不舒服,因此建議一有傷口應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 

老菸槍腹部異常脈動 當心腹部動脈瘤

老菸槍腹部異常脈動 當心腹部動脈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74歲男性飯後突發嚴重腹痛並倒臥在地,病患到院時呈現休克狀態,收縮壓只有70毫米汞柱,經血管攝影發現病患腹主動脈有1個5公分的動脈瘤破裂且造成後腹腔出血2000毫升以上,在覆膜支架植入手術後,病患生命徵象恢復穩定,於第5天順利出院。腹部有異常脈搏跳動要盡快安排檢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外科醫師陳政維表示,腹主動脈瘤破裂的死亡率高達90%,超過一半的患者往往在破裂後來不及轉送醫院即死亡。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三高症候群患者、抽菸以及年紀大都是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血管硬化將造成大動脈失去彈性,此時若沒有妥善控制血壓,彈性疲乏的血管會像氣球一樣不斷被撐大而成為動脈瘤。腹主動脈瘤破裂前幾乎沒有症狀陳政維醫師表示,腹主動脈瘤一般在沒有破裂前常常沒有症狀,幾乎可以被視為體內的「隱形炸彈」。但有些患者會在柔軟的腹部上摸得到脈搏跳動的節律,也有些患者因為不典型的背痛或腹痛,才在就醫影像檢查時意外發現。腫瘤直徑擴大逾5公分 每年有10%破裂機會陳政維醫師指出,腹主動脈瘤若能早期診斷,可藉由血壓控制、戒菸以及定期影像追蹤,在破裂前及時治療。正常的腹主動脈直徑應該在3公分以內,若動脈瘤直徑擴大到5公分以上,每年就有10%破裂的機會。陳政維醫師呼籲,有抽菸習慣的中年男性是血管硬化的高危險族群,應該提高警覺,若有腰背痛、腹痛等症狀,或觸摸到腹部脈搏跳動都應該至心臟血管科進行檢查,及早追蹤治療,以避免突發破裂發生遺憾。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8成的嬰兒會有黃疸問題,有些患者還會合併蠶豆症、紅血球過多,或是先天代謝異常如甲狀腺低下症等原因,這種狀況稱為「病理性黃疸」。早產24周的陳小妹妹因極度早產體重過輕,出生後即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醫師發現陳小妹妹的黃疸值為10,經照光治療4小時後效果未達預期,後經黃疸換血治療才獲得改善。血紅素壞過多、無法排出 皮膚黃黃的黃疸源自於身體紅血球的破壞,如果血紅素破壞過多或無法排出體外,導致膽紅素累積在體內,致使皮膚、體表和眼睛看起來黃黃的,就是「黃疸」。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陳東華表示,極度早產兒的黃疸處理需特別小心,照光監測的效果如未達預期,可能屬於「病理性黃疸」,就得在確認病情後進行黃疸換血治療,以避免膽道閉鎖的風險。一般來說,膽紅素會與白蛋白結合後排出體外,過多的膽紅素會游離出來穿過嬰兒的血腦障壁造成腦損傷。這時會有厭食、活力不佳、張力過強影響心智成熟及生命危險的狀況,稱之為「核黃疸」。觀察嬰兒膚色、活力、大便顏色有無異常陳東華醫師表示,嬰幼兒初生時因為血紅素較成人多、血紅素壽命較短,以及肝臟機能較弱,容易產生黃疸,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約在出生2-3天出現,並於1-2星期左右消退。黃疸是否需要治療,必須觀察出生周數、病情狀況及初生後的時間。因此,家長應觀察嬰兒的膚色、活力、大便顏色等,如發現任何異狀應提早回診請醫師協助評估。

捧腹大笑 抗癌戰鬥力增6倍

捧腹大笑 抗癌戰鬥力增6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心合一」一直是東方傳統醫學的基礎,在中國的《黃帝內經》有「內傷七情」之說,認為情緒失調會直接傷害五臟,在印度瑜伽理論裡,也在一萬多年前建構從呼吸和情緒中,調整健康的理論。用「笑」打開正向療癒場原本西方醫學把生理和心理分開定義,近年也漸漸有研究證實心理會影響生理,進而發現許多關於「笑」對身體的好處,可以強化免疫力,平衡體內混亂的能量,讓疾病退散,更推薦用「笑」打開正向療癒場,每個人都可以來試試這個驚人的力量。在生活中我們難免面對壓力、汙染,都會引起身體細胞產生變化,現在我們能健康地生活,一切歸功於身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就像白血球對抗外來的細菌,自然殺手細胞一旦發現有癌細胞產生,便會瞬間將它殺死、排除。捧腹大笑 抗癌戰鬥力增6倍自然殺手細胞有一些有趣的現象,它的攻擊力會高度受人類的心情影響,當情緒低落時,它們便會心情低落,情緒鬥志高揚時,它們也會鬥志高揚,研究證實,笑可以使自然殺手細胞激增,捧腹大笑可以讓抗癌戰鬥力增加6倍,自然殺手細胞較強的癌症患者,可以多存活2倍時間,因此保持笑容,可以產生驚人的免疫力,這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特效藥。笑可以放鬆心情,紓解恐懼和緊張,使大腦分泌快樂荷爾蒙,讓身體放鬆舒暢,笑所分泌的快樂荷爾蒙、β腦內啡,都是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糧食,日本免疫學家安保撤說:「治療癌症的方法有3種,就是笑、改變飲食、保持體溫。」強化副交感神經就能達到放鬆狀態一般罹癌患者都是具有認真、頑強的個性,待人處事謹慎不圓融,屬於交感神經容易緊張的類型,如果可以強化副交感神經,達到放鬆狀態,便可以讓對抗癌症的自然殺手細胞數量激增,觀看爆笑劇大笑時,解除壓力的物質也可以提升3成,而笑的人比不笑的人壓力荷爾蒙減少3成多,這也是笑可以讓人放鬆的原因。(本文摘自/魅麗雜誌110期11月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