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嬰幼兒發燒 小心腦膜炎上身!

嬰幼兒發燒 小心腦膜炎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1個月大女嬰因發燒、活動力下降而住院,確診為乙型鏈球菌腦膜炎。嬰幼兒發燒往往來得又急又快,當寶寶全身不舒服時卻又無法表達,因此醫師呼籲,家中如有小於3個月大的嬰幼兒發燒,切勿輕忽,發炎感染程度嚴重的話,會有抽筋與休克的危險,因此儘早就診治療以減少併發症的可能。小於3個月嬰兒有發燒快帶到醫院檢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陳麒年表示,小於3個月的嬰兒因為身體抵抗力較差,如果體溫超過攝氏38度,需要多加留意小心。這個年紀的嬰兒發燒常見原因為病毒感染,例如流感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泌尿道系統的感染也很常見,需要檢測尿液與抽血檢驗,了解是否有泌尿道發炎的可能。陳麒年醫師說明,老一輩常說發燒會「燒壞腦袋」,其實是腦膜炎所致。嬰兒若患有腦膜炎,初期會有發燒、食慾下降、囟門膨出、持續嘔吐等相關症狀。因此,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非常重要。抽「龍骨水」可判斷是否有腦膜炎一般而言,小兒科醫師會「抽龍骨水」 來分析患者是否有腦膜炎或腦炎感染風險。抽龍骨水 (腦脊髓液) 聽起來很可怕,但卻是用來判斷是否有腦膜炎的標準檢查。陳麒年醫師解釋,腦脊髓液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會不斷分泌製造並且代謝吸收,如果有腦膜炎的話,因為有發炎反應,腦脊髓液裡的白血球與蛋白質會大量增加,便可藉由腦脊髓液檢查及早判定是否有嚴重感染。

用餐後上腹疼痛 可能是膽結石塞住了

用餐後上腹疼痛 可能是膽結石塞住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中一名29歲何姓孕婦定居韓國,7月中因腹部嚴重絞痛、飯吃不下,甚至伴隨黃疸症狀,當地醫師擔心輻射線檢查會影響到胎兒,建議他們轉至大型醫院,何姓孕婦最終決定返台治療。醫師檢查後發現,何姓孕婦的膽管因為長期被1公分大的結石阻塞腫脹成3倍大,這也是造成孕婦黃疸的主因。胎兒長期暴露高黃疸環境下也會提高致死率何姓孕婦診斷為膽管結石併膽管炎,如果持續出現黃疸的異常症狀,恐會影響未來胎兒的健康。烏日林新醫院婦產科產房主任凌大維表示,胎兒長期曝露於母體高黃疸環境下,也會增加胎兒和新生兒的致病率與致死率,也會影響胎盤功能,造成慢性胎盤功能不良,導致胎兒缺氧,在子宮內生長遲滯,易出現胎兒窘迫、早產,增加死產及週產期胎兒死亡率。只要遵守最小輻射劑量 孕婦也能安心治療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李傑哲表示,許多孕婦在孕期都會擔心輻射量的問題,針對一般正常的檢查,曝露的放射劑量並不大,只要謹守最小劑量,最大效果原則,透過醫師的專業評估,了解胚胎的發育階段,降低輻射劑量在安全範圍,都可以安心接受治療。 由於膽囊結石患者約有5%~10%同時合併膽道結石,提醒民眾若是用餐後上腹部出現飽脹、疼痛感,合併有消化不良、腹部脹氣、嘔吐、發燒、黃疸等症狀,必須緊急至醫院的胃腸肝膽科就診,經由專業醫師的判斷與治療,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感冒糖漿止背痛?注意喝多恐洗腎

感冒糖漿止背痛?注意喝多恐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為了改善腰酸,許多人都有自行服用止痛藥的經驗,不管是噴霧、按摩油甚至是酸痛貼布都是家中必備的解痛妙方,另外也有民眾會屯購止痛藥錠在酸痛時吞一顆馬上緩解。感冒糖漿當止痛藥 上癮後竟洗腎一名服用感冒糖漿當做止痛藥的病患,因糖漿內含Codeine(可待因),雖具有中樞性鎮痛作用,但卻也導致成癮,越喝越多,最後因喝太多身體不需要的藥物,而造成腎臟負擔,終而洗腎。專業藥師提醒,注意副作用為購買藥品的第一要務,避免吃久了會上癮、影響腎功能健康的。止痛藥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胃腸潰瘍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藥師劉宗和指出,止痛藥可分成,成癮性止痛藥如嗎啡,非成癮性止痛藥如NSAID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及其他類中樞性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等藥品。其中,成癮性止痛藥因具有成癮性為列管藥品,必須由藥師處方後才能使用。NSAIDs通常用於伴有發炎症狀的疼痛,可長期服用,但長期服用會有胃腸潰瘍,腎臟毒性及心臟毒性,需經過醫師評估後,方可使用。至於含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成分止痛藥亦可長期服用,但需注意其肝臟毒性,尤其服藥期間不可與含酒精類飲料併服,其代謝物易損害肝臟細胞,有引發肝炎之危險。藥要吃完嗎?醫師教你怎麼做對於部分人習慣只吃止痛藥,不去看醫醫生,藥師劉宗和指出,即使自行購買服用醫師藥師指示藥品或成藥類止痛藥,因為部分人不遵守服用方法,因此有可能對身體將造成傷害。「醫師有開止痛藥,但即使不痛了也都要吃完嗎,聽說吃過多止痛藥會傷肝腎?」藥師劉宗和表示,如為頭痛在疼痛緩解後即可停藥。如伴有發炎症狀,則需完成療程。如不清楚該症狀是否為發炎症狀引起,最好詢問醫師或藥師後,再行決定是否停藥。

初期肺癌無症狀 慢性咳嗽別輕忽!

初期肺癌無症狀 慢性咳嗽別輕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本影視明星中村獅童於5月中旬宣布罹患早期肺腺癌,其並無任何特異性症狀,而是經由規律健康檢查發現的。醫師提醒,若出現慢性咳嗽多年,別誤以為是老症狀就忽略不管,很有可能已經陷入肺腺癌而不自知。低劑量胸部斷層成為目前篩選的首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鄒冠全表示不,,傳統使用胸部X光作為篩檢工具,但因X光準確性差及對於小腫瘤診斷率偏低,待腫瘤長至X光發現時,可能已進展至晚期肺癌。因此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成為目前定期篩檢的首選。針對早期肺癌,手術治療切除後,肺活量能得以保持。若是有症狀且晚期肺癌,目前雖有標靶治療、化學放射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多重療法,但存活率均相當有限。慢性咳嗽、長期吸菸者 建議定期接受篩檢高速電腦斷層設備有利於發現早期肺癌。住院天數短且回復快,術後復原快且傷口疼痛感少。針對早期肺癌病患,不僅可達到診斷,又同時可達到治療目的,一舉兩得。鄒冠全主任表示,對於慢性咳嗽、長期吸菸及家中有親人得到肺癌的民眾,建議定期接受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如有發現結節,應遵從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或進一步治療,勿輕信坊間無實證的另類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逾60歲三高又愛抽菸 當心這病上身

逾60歲三高又愛抽菸 當心這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超過60歲、有吸菸習慣的男性要當心,若同時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症狀,一定要記得定期身體檢查,即使平時無明顯症狀,也可能潛藏腹主動脈瘤的風險!主動脈正常直徑約為2公分,當超過正常的1.5倍以上,稱為腹主動脈瘤。而血管直徑越大,破裂出血的危險性越高。腹主動脈瘤可能以腹部不適、背痛來表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亮廷表示,當動脈管壁受到外傷、感染或發炎就可能造成硬化和膨大,之後形成腹主動脈瘤。大部分患者沒有症狀,通常都是因其他疾病就醫安排相關檢查,或是因腹痛做腹部理學檢查觸診時意外發現。症狀的病人可能以腹部不適、食欲不振、腹痛、背痛或腰痛來表現。若平時沒有察覺,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破裂,如同發生大量內出血,若沒有及時手術,會危及生命。而當破裂後,即使馬上手術,死亡率也在50%以上。因此腹主動脈瘤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肥胖的患者不易依靠觸診發現病灶劉亮廷主任表示,腹主動脈瘤可以靠仔細的腹部理學檢查觸診而發現,但肥胖的人不容易觸診發現。傳統治療為開腹手術,從腹部劃開約20到40公分的傷口,進入到腹主動脈瘤的位置,切除腹主動脈瘤並置換人工血管置修補。但傳統手術傷口大、死亡率高、恢復慢、住院時間長,手術後必須留在加護病房觀察直到穩定後才能轉普通病房,等腸胃正常運作後才可以進食。高危險群平時就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劉亮廷主任表示,新的血管內覆膜支架手術,只要在兩側大腿腹股溝劃開約3到5公分小切口,將覆膜支架經由兩側總股動脈逆行置放到腹主動脈瘤的病灶位置,使膨大或破裂的血管瘤經由血管腔內作阻隔。優點是傷口小、手術死亡率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不像傳統手術需要在加護病房留觀,住院5天內甚至手術當天就可以出院。 腹主動脈瘤平常大多沒有症狀,通常是破裂引發劇烈腹痛或腰背痛而發現。而當破裂時,死亡率極高,預後不好。因此高危險群平時就應該接受定期健康檢查和篩檢,檢查主動脈是否有異常膨大,以期及早發現和治療。若是直徑小於5公分且無症狀的腹主動脈瘤,建議每6到12個月進行超音波或電腦斷層追蹤檢查。

低視能特別門診 改善視覺品質有一套!

低視能特別門診 改善視覺品質有一套!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年過八旬的張奶奶因為黃斑部病變的關係,兩眼視力皆只剩下0.1,不但生活無法自理,更無法從事最喜歡的閱讀報紙。在偶然的機會下,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門診,經過詳細評估及訪談,協助申請身心障礙手冊,透過整合性窗口,取代以往必須自行前往各行政區輔具中心試用及區公所申請,讓張奶奶順利取得擴視機,重拾閱讀的樂趣。透過科技能夠改善視覺品質以眼科來說,視網膜色素上皮失養症、嚴重的黃斑部病變、Leber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等,不管是再昂貴的藥物或是手術能達到的治療效果都很有限。因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特別成立低視能特別門診,希望藉特別門診提供這些看不到的病患再次重見光明的希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陳少鈞表示,在特別門診中,會和病人深度訪談,瞭解病人平時影響視力最顯著的生活能力以及最想改善的視覺品質,透過科技的幫忙,現在已經有許多不同視覺輔具能夠提供這些幫助。透過特別門診、病友會活動改善視覺陳少鈞醫師表示,透過特別門診的方式提供一站式服務,讓有需要的人可以盡快得到幫助。同時,透過病友會的成立以及不定期的活動,能夠讓病友之間彼此分享心路歷程及互相鼓勵。雖然這些病患看不到許多精彩的影像,也被現在的醫療所看不到,希望整合醫療及社福資源幫助這些患者重見光明。

活動/顧健康,一起來!臺北市65歲以上成人健檢活動開跑

活動/顧健康,一起來!臺北市65歲以上成人健檢活動開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根據公布的105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癌症仍列位第1(28.9%),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等慢性疾病分列2、4、5、7及10位(總計高達31.4%)。慢性疾病症狀不明、持續時間長慢性疾病儼然是威脅市民健康的隱形殺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慢性疾病的基本特質為「症狀不明顯」、「持續時間長」、「容易引起各種併發症」,甚至會造成死亡,嚴重影響個人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惟有借助「定期的健康檢查」才可發現,絕對不可以認為自己沒有症狀就忽略、拒絕或逃避健康檢查,呼籲在健康檢查後務必配合醫師及醫療人員的指導,才能有效防治慢性疾病。9月底止持身分證或健保卡即可接受健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北市103家社區基層診所合作,專為臺北市65歲以上的長者辦理成人健檢推廣活動,活動期間自106年9月11日(星期一)起至9月30日(星期六)止,凡設籍臺北市且今年未做過衛生福利部成人健康檢查的長者皆可持身分證及健保卡到配合活動的診所直接辦理登記及接受成人健檢。善用資訊資源 健康地圖方便查  臺北市衛生局設置了「成人預防保健資源網」(網址:https://ikh.tw/tahe/index.asp ),可以即時查詢臺北市有執行成人健檢的醫療院所地圖,民眾可以善用電腦或行動載具(如手機及平板電腦)上網直接查詢醫療院所電話、地址及所在地等資訊,同時也提供了QR Code掃描及導航功能,使民眾方便查詢。名稱:顧健康,一起來!臺北市65歲以上成人健檢活動開跑時間:106年9月11日(星期一)起至9月30日(星期六)止地點:103家醫療院所 https://ikh.tw/tahe/index.asp  

講座/轉移性乳癌的藥物治療新知

講座/轉移性乳癌的藥物治療新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台灣婦女癌症的頭號殺手,雖然乳癌治療成效不錯,但仍有2-3成的乳癌病友在會發生復發或轉移的現象,而轉移性乳癌是否就等於癌症末期?亞東醫院將舉辦講座,由醫生在課程中介紹轉移性乳癌治療策略,及目前最新治療現況做說明,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 (02)89667000轉分機1709。名稱:轉移性乳癌的藥物治療新知時間:2017/09/15(五)09:00-10: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背書包也有學問?2招甩開脊椎側彎

背書包也有學問?2招甩開脊椎側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二生不明肩膀痛,檢查發現竟是背書包背到脊椎側彎!學校剛開學2周,就有名高二女學生因為背書包出現肩膀痠痛及腰痛。就醫才發現女同學因為長期單肩背書包,脊椎已經呈現反C型現象。專業物理治療師提醒,平時可做聳肩及擴胸2招運動,幫助放鬆肩膀肌肉,讓學子讀書事半功倍。單肩背背包讓脊椎呈現反C字型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許芳毓指出,國高中學生正處於發育期,身體的骨骼及韌帶還未發育完全,因此很容易因外力造成脊椎側彎。以這名高二女學生而言,長期習慣用左肩單肩背書包,等到酸痛症狀就出現,才知道脊椎已往右方突出,脊椎呈現反C字形。除了脊椎側彎還會出現腰痛、肩膀痠痛不要小看背書包對身體姿勢的影響,許芳毓指出,背書包的方式、書包的重量、背書包的高度、背帶的寬度及材質都會影響肩膀、脊椎及肌肉的負荷。除了脊椎側彎之外,輕者會出現腰痛、肩膀痠痛,嚴重者還會造成駝背、骨盆前傾、椎間盤突出及脊椎滑脫。雙肩背包為主、重量不要超過體重10%許芳毓物理治療師表示,建議雙肩書包重量不要超過體重的10%,背的高度避免低於骨盆。書包背帶的寬度以肩膀的一半為宜,避免過細,以分散肩膀的壓力,避免造成肩膀肌肉缺血。材質上則應盡量選擇較輕的材質。聳肩擴胸 2招就幫助放鬆肌肉許芳毓物理治療師表示,若是選擇單肩背書包者,需時常兩肩換邊,以避免高低肩及脊椎側彎。若是選擇斜背者,書包的上緣需在骨盆(髂骨)外側,避免背太低,亦需時常兩肩換邊。 至於前背者,須注意重心容易往前傾,反而造成駝背及下背痠痛、腰痛。若是學生因背書包或上班族背背包引起肩膀痠痛時,許芳毓還提供平時可做的聳肩及擴胸2招運動,幫助放鬆肩膀肌肉:1) 聳肩運動/雙肩往上聳到最高、最緊時,突然放鬆,重複每次20回合,一天2次。2) 擴胸運動/採站姿,以90度的牆面固定處,手肘彎曲90度,肩膀平舉,身體往前用力,撐15秒,放鬆,重複15回合,一天2次。

中耳炎好不了?3公分肉芽腫作怪

中耳炎好不了?3公分肉芽腫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3歲的主婦陳太太去年6月起出現雙側聽力減退症狀,就診後發現兩側中耳都有積水現象,經中耳積水抽取及藥物治療後雖然聽力一度改善,但同樣的問題反覆發生,且中耳積水後2個月患者每天發燒、全身倦怠、食慾減退,住院後經檢查發現肺葉下方有3公分大小的腫塊。加上伴隨鼻竇黏膜增厚、一體堆積症狀,醫師推測可能為肉芽腫性血管炎。雙下肢無力、高燒不退 鼻竇腔都出現黏膜增厚現象病人先是被診斷為鼻竇炎,沒想到投藥後症狀沒有改善,加上又出現雙下肢無力、無法行走的狀況才至成大醫院就診。成大醫院一般內科醫師林峻宇表示,抽血檢查發現患者白血球明顯偏高及C反應蛋白等發炎指數上升,持續高燒不退及多器官病變,病人的4個鼻竇腔皆出現鼻竇黏膜增厚、液體堆積及息肉形成,因此確診為「肉芽腫性血管炎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GPA)」。臨床常以鼻竇炎、肺病變為表現症狀林峻宇醫師表示,肉芽腫性血管炎屬全身自體免疫性疾病,會造成全身多處小動脈、靜脈及微血管的管壁發炎,常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腎臟。通常以鼻黏膜和肺組織的肉芽腫性炎症開始,最常侵犯上呼吸道、肺臟和腎臟。臨床常表現為鼻和副鼻竇炎、肺病變和進行性腎功能衰竭。鼻竇炎、中耳炎好不了 就是血管炎象徵林峻宇醫師表示,未經治療的肉芽腫性血管炎致死率可高達90%以上。民眾如果出現反覆發燒卻找不到原因、一直治不好的鼻竇炎或中耳炎,或是全身多個器官同時出現異常,很有可能是血管炎的表徵,應及早至醫院就診,若能早期確定診斷、早期給予正確的治療,可以獲得顯著改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