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與菸品分手 戒菸必勝3絕招

與菸品分手 戒菸必勝3絕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天是七夕,國民健康署要勸你與菸品分手!有鑑於吸菸已被證實會導致身體每個器官健康的惡化,也會導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等,最可怕的是無形中的二手菸及三手菸,也會讓家人在不知不覺中離健康殺手越來越近。另外若以每日1包菸計算,1年甚至需要花上3萬6的花費,真是要錢又要命!國健署呼籲您放開菸品危險情人,找回活力人生。每20分鐘就有1人因菸害喪失性命菸害是國人頭號殺手,平均約每20分鐘即有1位吸菸者因菸害而喪失寶貴生命。據美國疾病管制局指出,吸菸已被證實會導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性潰瘍、食道逆流、骨質疏鬆症與甲狀腺疾病等疾病。戒菸必勝3絕招 捨離徹底分手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戒菸維持6個月的民眾在情緒感受、生活品質以及社交生活上的滿意度均顯著高於仍在吸菸者。戒菸後比較不容易生病,重要的是,戒菸後的生活更有活力,情緒也更平靜,能以舒適的身心和所愛的人們共處。國民健康署提出戒菸必勝3絕招「斷」、「捨」、「離」,戒菸非難事,持之以恆就能遠離:1) 設定戒菸日,「斷」絕菸癮/有設定戒菸日的戒菸者比未設定的高出2成的成功率。2) 「捨」棄買菸、帶菸習慣/透過戒菸藥物及專線諮詢,捨棄買菸、帶菸在身上的習慣,建立無菸生活。3) 遠「離」吸菸環境,尋求支持/與專業人員一同討論拒絕他人請菸的對策與支持,讓您更有信心克服誘惑。

講座/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

講座/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什麼是骨髓纖維化?骨髓纖維化是血液疾病的一種,因骨髓無法正常製造血球,需轉由其他器官如脾臟或肝臟擔負重責,而導致脾臟腫大,進而壓迫到其他器官。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0萬人當中就有0.5至1人患有骨髓纖維化 ,推算約有100至200人罹患。好發年齡為50~80歲,惟多數患者誤認為症狀是因身體老化所引起,容易因忽視而導致延誤就醫。常見的症狀有哪些?骨髓纖維化的患者會出現如疲勞、您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十大症狀。建議民眾當症狀長期未改善時,可以儘早到血液科進行詳細檢查。醫籲:應破除骨髓穿刺檢查之錯誤觀念骨髓穿刺檢查是血液科的基本診斷方式,惟患者及家屬往往誤認為骨髓穿刺檢查恐導致半身不遂、痛不欲生,或是認為骨髓珍貴,不可任意抽取,而產生恐懼感,需要醫師長時間詳細說明。其實骨髓穿刺檢查沒有任何危險,也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通過骨髓穿刺檢查,醫生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細胞的增生情況,細胞形態有無改變。自我篩檢表助患者了解疾病 以利評估治療在不了解疾病的狀況下,部分患者會因為不了解而錯過治療時間,呼籲民眾別因輕忽症狀而失去治療的黃金時期。目前已有「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讓患者以評分的方式填寫症狀影響生活的程度。可以提供患者詳細依照分數記錄症狀如何影響生活,透過量化患者的症狀,可利於醫師評估治療方式。名稱:骨髓纖維化民眾衛教講座時間/地點:9/2 (六)14:00-16:00/彰化基督教醫院10樓梅鑑霧禮拜堂(彰化市南校街135號)9/9(六)10:00-12:00/高雄市政府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312室(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二段120號)洽詢:陳小姐(02)2314-0390轉分機26,亦可上網報名:https://goo.gl/forms/ISfsLZcEZfXn8CDc2

親子議題詳解:孩子更親奶奶怎麼辦?

親子議題詳解:孩子更親奶奶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更親奶奶怎麼辦?唯有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母愛,在與母親的關係中足夠溫暖和放鬆,並且相處時間足夠長,才會自動地把對母親的依戀釋放出來。Q尹老師:我兒子自從出生幾個月後,就讓婆婆帶回了老家。看了您的書,覺得自己做得太差了。現在孩子要上幼稚園,回來了。由於孩子從小和奶奶在一起,而且我婆婆是那種包辦溺愛型的人,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即使我和孩子在一起,婆婆也總是在旁邊跟著。現在的問題是,孩子和奶奶特別親,去哪兒都找奶奶。因為我工作比較忙,孩子每天去幼稚園還是婆婆接送。回家後我幾乎和孩子在一起,但孩子卻總是不願意和我親近。只要順著他就沒事,一感覺和我在一起沒意思就要去找奶奶。而且他上幼稚園已經有一個月了,每天去了都要哭半天,哭的時候也是一直要找奶奶,從不說找媽媽。一開始我都是好言安慰他、陪著他,可是他也沒有好轉,所以我現在態度就比較強硬,想把他「搶」過來,但我又擔心,這樣會不會給孩子心裡留下陰影?請尹老師指點!A尹建莉這位年輕媽媽,你好:恕我直言,見過強盜,也沒見過你這麼強盜的。一個小孩子從混沌中來到世界上,從他記事起,就只有奶奶天天在他身邊,他當然和奶奶親近,別的人,他知道誰是誰呀!算一算從孩子來到世界上,你和奶奶各自在他生命中的陪伴時間。如果你在孩子的世界中出現的頻率只是一個「路人甲」的概率,那麼你於孩子來說就只是一個過客,憑什麼現在孩子一回到身邊,不過1、2個月,就要求孩子對你這個只見過幾面的「陌生人」有親近和依戀?你自己不帶孩子,生了孩子跟沒孩子似的,當別的年輕媽媽親自帶孩子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時,你當時一定對自己的「輕鬆自在」很滿意吧,那時你有過抱怨嗎?現在,你已意識到把孩子送回老家不對,但你僅僅止步於後悔,卻沒有想著自己去做點什麼,稍微對孩子用點心,就覺得自己很努力了,當孩子沒達到你的預期時,就再次把責任轉嫁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的本能反應看作是一個錯誤,居高臨下地等著他自己「好轉」,一旦孩子「好轉」不了,你就「態度強硬」——你憑什麼這樣呢?就憑你生了他一下,就變成了「有理」?你既不需要為他付出時間和精力,又要享受他對你的依戀和親密,有了問題還去怪他——孩子天生就欠你的啊?無法逼迫別人喜歡自己用傷害性的辦法逼迫一個人去愛另一個人,這連成年人都做不到,有誰會喜歡一個對自己不友好的人呢!你卻對一個小孩子採用「態度強硬」的辦法,逼他討好你。如果不是擔心孩子心裡留下陰影,難道你會一直做下去,甚至更強硬?容我有些不道德地猜想,你可能還暗暗「嫉妒」奶奶吧,孩子對奶奶的依戀讓你不舒服,讓你心理失衡了,是嗎?如果真是這樣,我更希望你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奶奶過度溺愛固然不對,但這不是你目前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你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你如何儘快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你和孩子的關係處理不好,恐怕你和婆婆的關係也難處理好,而這可能又會影響到你們的夫妻關係。總之,這不是個孤立問題,可能會牽扯出更多關聯。感受到無條件的母愛 才會釋放依戀母子關係是一個孩子來到世界上建立的第一種關係,也是一個母親最能從中獲得至真至純、無私母愛的深刻關係。我理解你想要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願望,哪個母親不想得到這份享受呢?但你一定要明白,親子關係的主動權掌握在你的手裡,不在孩子那裡。雖然幼兒對關係中的愛與不愛有著最靈敏、最直接的感知力,但他對關係的把握卻無能為力——雖然他心底深處渴望著母愛,卻不能有意識地去被動自己對母親親近。唯有他感受到無條件的母愛,在與母親的關係中足夠溫暖和放鬆,並且相處時間足夠長,才會自動地把對母親的依戀釋放出來。學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自由所以,從現在開始,你不要再去怪孩子,不要對奶奶心存芥蒂,也不要再糾結自己前面做得不夠好。你要把一切怨氣和負面情緒消解得乾乾淨淨,心地單純地善待每個人、感恩每個人,包括自己。尤其在和孩子的相處中,一定要學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自由——愛和自由這幾個字很簡單,做到了卻不簡單。這是你面臨的最大功課,可能需要你付出非常大的精力去做。當孩子覺得他不再需要刻意討好媽媽,確信無論他如何表現,媽媽的愛都是一樣的,都不會有絲毫減損,哪怕他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媽媽也不會責怪他,那麼他才能真正放鬆下來,放下戒備,和媽媽親密起來。這樣,你才能從孩子世界中的「路人甲」晉升為主角,真正品嘗到做媽媽的幸福感和滿足感。祝福你。(本文摘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Q&A/遠流出版)

注意!牙周病病菌恐致腦部感染

注意!牙周病病菌恐致腦部感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基本上,受損組織會在局部特別啟動免疫系統,但也很容易引發一般的發炎現象。亦即,整個組織似乎在準備防禦可能發生更糟糕的情況。就算感染不會直接影響腦部,但阿茲海默症如果伴隨著發炎,發炎可能讓病情加重,間接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病程發展。持續感染必定會導致患者的生活型態產生變化,這同樣可能導致失智。當莎拉.瓊斯因為暫時的病毒感染而必須中斷療程的時候,她又出現了阿茲海默症的初期病徵。感染康復,並再次接受治療之後,那些病徵又消失無蹤了。手術也可能影響阿茲海默症的病程發展同樣的道理,手術也可能影響阿茲海默症的病程發展。外科手術造成身體局部組織受損,除了引發免疫系統反應之外,手術時所使用的麻醉藥也可能引發特別的新陳代謝路徑反應,促使阿茲海默症病程加速發展。因此,應當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對患者的傷害,並進行術後的消炎治療。基本上,如果可能的話,我寧可採用其他保守療法來取代開刀手術。遺憾的是,大家越來越少這麼做。因為從經濟層面而言,手術較為有利可圖(至少第一印象是如此)。牙齦炎不僅可能間接引起腦部發炎 也會將細菌釋放到血液中阿茲海默症患者經常會逐漸疏忽個人衛生,尤其是口腔衛生。因此容易出現例如牙周炎(亦即俗稱的牙周病)等慢性發炎症狀。牙齦炎不僅被懷疑可能間接引起腦部發炎,也會一再將細菌釋放到血液中。這對阿茲海默症患者而言具有相當的危險性。因為在阿茲海默症初期,海馬迴入口區域已出現血腦屏障阻礙;原本能夠保護大腦不受感染的區域,現在卻容易被細菌滲透。因為在這狹小區域裡,很早就形成了阿茲海默毒素。在後續病程當中,隨著毒素分布範圍擴張,整個腦部的血腦屏障就變得越容易穿透。隨著阿茲海默症病程持續加重,直接感染的風險將隨之提高。例如在牙周囊袋深處生長的牙周病病菌可能造成腦部感染,進而加速阿茲海默症病程發展。牙周病病菌是細菌,屬於螺旋體門。梅毒病原體同樣也屬於螺旋體門。全球每年有超過一千兩百萬人感染梅毒。後期的梅毒性病可能導致失智,有時難以與阿茲海默症區分。患者腦部病變區域會出現澱粉酶斑(也被稱為「腦的墓碑」)沉積。德國每年約新增數千名梅毒病患。梅毒雖然不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成因,但它指出兩件事:細菌可能引發與阿茲海默症相似的疾病,而且感染會加速阿茲海默症之病程發展。(本文摘自/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商周出版)

超級胖食物 鮮奶油蛋糕

超級胖食物 鮮奶油蛋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起司蛋糕的材料是奶油起司、雞蛋和砂糖。手工起司蛋糕可以精準控制砂糖用量,讓蛋糕成為高蛋白質×高脂質的提升代謝食品!鮮奶油蛋糕就是在麵粉與砂糖製成的海綿蛋糕上,加上滿滿以砂糖和脂質製作的鮮奶油。這種超高醣類×超高脂質的組合,讓鮮奶油蛋糕榮登超級胖食物寶座。「點心吃起司蛋糕」→「晚餐吃飯」的組合是胖到底減肥中還是很難抵擋蛋糕的誘惑,到底要選擇哪一種蛋糕,殺傷力最小呢?「超高醣類×超高脂質」百害無一利,絕對不是好的選項。如果無論如何就是很想吃,那就選高級飯店的特製蛋糕,好好品嘗味道吧。想吃蛋糕的時候,可以自己動手做,使用零熱量,不會讓血糖上升的天然甜味劑-羅漢果所製成的起司蛋糕。話雖如此,萬萬不可認為「手工起司蛋糕就不會胖」。奶油起司的脂質含量驚人,點心吃了起司蛋糕,沒留神晚餐又吃了白飯等醣類,就成了脂質×醣類的組合,一定會造成脂肪堆積。說個題外話,有「甜食男」之稱的我,經常自己動手製作起司蛋糕喔!咖啡含有綠原酸 抑制血糖上升吃蛋糕的時候,大概都會搭配紅茶或咖啡。對於想減肥的人,選擇咖啡比較明智。咖啡含有一種稱為綠原酸的多酚,能稍稍抑制血糖上升。不限於蛋糕,無論如何都很想吃甜食的時候,搭配咖啡多少能降低「罪惡感」。根據研究,咖啡豆中含有五到十%的綠原酸,能在體內發揮效果的有效攝取量為兩百七十毫克。近來也有販售含綠原酸,屬於保健食品的咖啡,標榜著「稀少成分綠原酸濃縮於一罐!超乎日常咖啡含量的綠原酸兩百七十毫克,有效幫助你消耗脂肪」。但是,我對保健食品的優越感一向有所存疑。查閱「全日本咖啡協會」的網頁即知,一般咖啡所含的綠原酸,一杯(約一百四十毫升)約有兩百八十毫克。以綠原酸的含量而言,事實上,跟一般咖啡兩百七十毫克根本沒有多大差異。所以並不需要特別花大錢去買高價的特定保健食品來喝,在家裡或咖啡店喝的普通咖啡就綽綽有餘了。(本文摘自/30歲起這樣吃,代謝好就不難瘦/如何出版社)  

近視雷射手術後眼睛會乾?專家來解惑

近視雷射手術後眼睛會乾?專家來解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有眼科醫師指稱,不少人在做完近視雷射手術後,會有眼睛乾澀等併發症,不但造成民眾疑慮,甚至使得眼科門診中,進行近視雷射手術的案例大幅減少。到底近視雷射手術是否會有眼睛乾澀等併發症,或是有何方法可以避免近視雷射手術出現併發症呢?手術傷害角膜神經 眼淚分泌減少眼科醫師廖家慶表示,一般人做近視雷射手術最在意的就是乾眼症的問題,很多人在網路上都可以發現到此議題,至於近視雷射手術後乾眼症的原因,是由於手術過程中會傷害到眼角膜神經,以致會對外界不敏感,而會使得眼淚分泌減少。新的近視雷射手術1個月內恢復其實,目前做近視雷射手術已有Trans PRK新方法,對於手術後出現乾眼症的情況已大幅改善。廖家慶醫師指出,一般傳統近視雷射手術是要切開角膜瓣,這對於角膜傷害較深,所以恢復期要6個月,就較會有乾眼症;目前新的近視雷射手術,手術較表淺,所以乾眼症只是暫時性後遺症,大約1個月內就可恢復。人工淚液、護目鏡都對乾眼症有幫助然而,現代人由於使用3C很頻繁,以致於往往都會有眼睛乾的問題存在;廖家慶醫師表示,若是有眼睛乾的問題者,要做近視雷射手術就最好是選擇較不會眼睛乾的手術方式,若是仍有眼睛乾時,也可以使用人工淚液定期補充,以及按時用藥,手術後會有消炎藥,對乾眼症和恢復都有幫助,也有使用淚管塞使排水口塞住,或是自體血清人工淚液,以及戴護目鏡,都對出現乾眼症有幫助。20歲後近視度數穩定 做雷射手術較理想至於要做近視雷射手術,也應在20歲以後;廖家慶醫師解釋,由於青少年仍在成長發育,眼睛近視度數尚不穩定,度數還在增加,所以要做近視雷射手術,應等到20歲以後近視度數已穩定,以及大約40歲左右出現老花以前,是做近視雷射手術較理想的年齡。進行近視雷射手術 需要先檢查評估另外,就是近視度數問題,高度近視可以做雷射近視手術嗎?廖家慶醫師說,做近視雷射手術,都需要先檢查評估,由於近視度數與眼角膜厚度有關,度數越深,做近視雷射手術時就要削掉更多眼角膜,但有人天生的眼角膜就很厚,所以做完手術後仍在安全範圍內。(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傳說中的G點到底在哪裡?

傳說中的G點到底在哪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前幾天我翻閱女性雜誌時,看到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名詞──G點。文章中說G點是女性性愛時高潮的開關,開發自己的G點,可以讓高潮感覺更強烈,甚至好像要爆炸一樣!此外,G點高潮可以持續好長一點時間,愉悅的感覺久久不散。天呀!當了快三十年的女人,性愛經驗也不算少,我竟然從來不知道自己有G點?到底這個神秘的點在哪裡呢?又要怎麼才能找到它?保仁醫師診療室先解釋一下G點的位置,性愛時,女性比較敏感的地方包括了大小陰唇、陰蒂,以及G點。G點在陰道的前壁內,恥骨後的一小塊區域,圍繞著尿道,屬於尿道海綿體的一部分。G點也就是女性的性感帶之一,受到刺激時能夠引起強烈的性快感及高潮。接著保仁醫師又要來出考題了,相信大家的英文都不錯,既然跟性愛有關,為什麼不叫「F點」(Fxxk) 或「S點」(Sex),而要叫G點呢?原來,G點是1940年代德國婦產科醫師Grafenberg 提出,從此就以他的姓氏開頭的字母G來命名。G點雖然早在1940年左右就被提出,但當時並沒有引起太熱烈的反應,真正開始蔚為風潮是從1981年開始。當時,心理學家Dr. Addiego針對2335位職業婦女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3到4成婦女在高潮時有液體射出,也就是俗稱的「潮吹」。不過,如果曾感受到G點存在者,約8成左右在高潮時會出現液體。換句話說,陰道前壁受刺激時會覺得比較敏感的人,強烈高潮的機率是別人的2倍。不過,有些專家對G點一直抱持著存疑的態度,為了證實G點存在與否,甚至有研究者對女性屍體進行解剖,結果顯示約4成的女性可以找到G點「神經結」的位置,而她們也被認為神經刺激感覺會比較強烈。尋找G點不如探索敏感帶到底G點對性愛重不重要呢?知道自己有G點的人,性愛時自我感覺會比較好,性生活的滿意度也會比較高,這就好像擁有iPhone(或名牌智慧型手機)的人,可能感覺自己生活品味比較高一般。不過對於不注重性生活的人來說,就算知道自己有G點,對他們而言其實也沒有什麼意義。這就好像如果有個東西吃了可以增加體力,跑步會進步很快,大家都會搶著去吃,但有些人根本不跑步,因此知道有這項東西的存在也沒意義。 保仁醫師建議與其找尋女性的G點在哪,不如搞清楚哪裡才是對方的敏感帶,這點一定要男女雙方互相探索才行。保仁醫師去演講時經常問台下的聽眾,知道另一半的敏感帶在哪嗎?有一次,有個男生回答說:「在背後!」當下我真的覺得非常難得,因為這要心思很細膩的人才能發掘。不過,看了看眼前的這位男性,長相屬於相當粗獷型,感覺上應該沒有那麼細心才對。再度追問之後,才知道是女友主動告訴他的。保仁醫師想起以前曾經看過一個日本節目,要求夫妻二人互相寫出對方的敏感帶位置,結果老公的答案是錯的。節目中,這位老公還嘴硬問太太:「妳敏感帶什麼時候變了?!」其實不是太太善變,而是她的敏感帶從沒被探索過。因此,建議大家要大方跟伴侶談性,千萬不要害怕啟齒,這樣才會有越來越美好的性生活!(本文摘自/姊妹的五十道陰影/皇冠文化) 

除了G點,還有什麼點嗎?

除了G點,還有什麼點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聽說大部分的女性都會「假高潮」,其實我也不例外。不知為什麼,跟男友愛愛時總是沒有太強烈的感覺,好友說那是因為我沒找到敏感帶,她還說女生那個地方有很多點,找到了它們,就等於找到高潮的開關。她說的這些點,除了G點之外,其它我都沒聽過耶,究竟這些神秘的點在哪呀?保仁醫師診療室G點高潮能讓女性在性愛時感覺到達顛峰,因此被視為啟動「性福」的鑰匙。其實,除了攻下G點之下,其他「點」的開發,也有助於性愛時高潮不斷。A點:位於子宮前穹窿,又稱為深點(Deep spot),或第二G點。A點是馬來西亞的性學專家提出的,正確刺激A點能快速改善性愛時陰道乾澀的問題,同時也能提升性刺激感。U點:位於尿道開口附近的一小塊區域,簡單說就是環繞著尿道開口,但不包含靠陰道那一邊。據說,刺激U點能引發女性陰蒂的勃起反應,而且效果令人驚奇。我的G點在哪裡?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性冷感,但是從以前到現在,愛愛的過程中真的很少感覺到高潮。也許我總是表現得像隻死魚一般,漸漸地,男友也越來越提不起勁。我曾跟我的姊妹淘們討論這件事,她們說那是我沒找到自己的敏感帶,如果能開發G點的話,以後肯定會「高潮不斷」。我想請教一下醫師,G點究竟要如何開發?找到G點,真的可以改善和另一半的親密關係嗎?保仁醫師診療室現在有很多私密課程,教大家如何開發G點,方法可能是利用手指自我探索或藉助輔助工具,像是跳蛋或電動按摩棒。不過,保仁醫師建議大家,網路上如果有賣所謂的「G點自我偵測器」,千萬不要輕易相信,因為那都是騙人的,還不如好好了解自己的性伴侶,一起培養親密關係才是正解。醫療上現在也有G點注射開發的療程,強調可以讓女性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高潮。G點注射最早是以打玻尿酸的方式來讓局部凸起,男性陰莖進出摩擦時,就會增加刺激感,不過效果有限。最新的方法是玻尿酸加血清治療或細胞治療,以混合型的方式增加敏感度。不過保仁醫師衷心覺得,就算是機器弄好了,還是要有人啟動才行,想擁有更棒的性愛經驗,不如先培養親密關係還比較實在。(本文摘自/姊妹的五十道陰影/皇冠出版)

改善退化 人工關節是最好的方式嗎?

改善退化 人工關節是最好的方式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膝關節病變進展到末期時,關節面軟骨嚴重磨損,甚至出現變形,導致疼痛、行動不便、功能受限,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置換人工膝關節可以明顯的減輕症狀、矯正變形,有效的改善關節功能,是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回饋最快、效果最明顯的方法,也造福了無數原本不良於行的病患。人工關節無法像自然關節一樣靈活不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無可避免必須破壞正常的組織(例如需將膝關節的前後十字韌帶及半月軟骨切除),也因此,人工膝關節無法完全取代自然關節的生理功能,換了關節,行動上無法像天生的關節般靈活自如,患者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此外,偶爾還是會碰上併發症,接受手術前,要了解並慎重考慮:● 手術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和併發症:如靜脈栓塞、心肌栓塞、腦血管病變、輸血反應等。● 細菌感染:在先進手術房進行,感染機率僅約千分之5。不過,萬一不幸遭細菌感染,則需接受重複的手術清創,必要時甚至需將人工關節取出,待細菌完全清除後再重新置入。(植入物也可能在順利的手術後幾個月、甚至幾年後被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波及,而必須重複手術。)● 關節僵硬:膝關節彎曲角度若無法達到滿意程度,需視情況以關節鏡處理,以增加彎曲角度。● 人工關節定位不良:產生脫臼、半脫臼、活動範圍不足等情況,嚴重時需重新手術,矯正錯誤。● 人工關節鬆脫、磨損: 長期或過度使用導致磨損, 造成接合面因骨融化(osteolysis)而鬆脫,需重新手術,植入新的人工關節。● 人工關節鄰近骨折:人工關節與骨骼的交接處是應力集中點,萬一跌倒,容易在此處折斷,輕者可以復位固定手術治療,嚴重時,可能需要重新置換植入物。決定接受手術前,更要清楚的明瞭,由於它是治療膝關節病變的最後防線,選擇這個方向,就等於是踏上了無法回頭的不歸路,不可不慎。(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保護關節 「這些」食物就能搞定!

保護關節 「這些」食物就能搞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前陣子有新聞報導指出,市面上銷售的關節保健食品及健骨補充品,經檢驗後有3成標示不合格,並且涉及內容誇大不實令消費者產生誤解,其中多數為強調葡萄糖胺(Glucosamine)及軟骨素(Chondroitin)的療效,把食品過度包裝成有特殊療效的類藥品,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健康食品真能修復流失的關節組織嗎?吃這些葡萄糖胺、軟骨素食品真的能修復及補充損壞流失的關節軟組織嗎?根據美國史瓦茲教授(Allen sawitzke)的研究,他找了590個患者來做實驗,分成2組,對照組給安慰劑,實驗組給葡萄糖胺補充劑,經過1年多的臨床實驗,以關節腔的寬度來做評斷基準,結果發現2組人的關節腔寬度都差不多,實驗前後並沒有改善或是顯著變化。也就是說,葡萄糖胺並沒有明確的修復效果。這份研究報告在2008年9月29日發表於美國NIH所贊助發行的醫學期刊《關節炎和風濕病》上,在醫界頗具公信力。事實上,多年來歐美各國及國內醫界對這類藥物的研究成效一直都有爭議,美國FDA(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更是不承認葡萄糖胺有治療關節炎的效果,早早就將它們打入食品級補充劑而不再列管,只要被歸入食品級,就表示成效達不到治療等級。人體關節退化的真正原因有2個:1) 不適當的運動。2) 大腿肌肉沒有鍛鍊,腿肌瘦弱無力分擔關節的壓力,造成關節磨損增快。運動時要記得觀察肌肉狀態運動雖然有助健康,但過與不及都不對,尤其不適當、不正確的運動更是殘害健康的兇手。臨床上我看過太多這類的患者,有位打軟網的老國手,有段時間膝蓋嚴重疼痛,某大醫院的醫生要求他不可以再運動,否則膝關節磨損會更嚴重。一段時間之後他覺得自己的腳變僵硬,身體越來越差。他來看診時,我除了開藥給他吃,還特別囑咐他要繼續動,只是動的方式需改變,要正確的動到大腿肌,在運動時仔細觀察大腿正面的肌肉有沒有持續感到緊緊硬硬的感覺,並且鍛練核心肌群,即腹部那一塊,也就是一般常說的、練成六塊肌的那一區,不要只用膝蓋的力量,把經絡及血液循環重新活絡起來。如今他已經70幾歲了還繼續動,關節非但沒事還從此不再疼痛了。延緩關節退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減肥想保養關節、延緩關節退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減肥,讓關節承受的壓力不要那麼大;再者就是正確而適當的鍛鍊大腿肌肉,讓血液循環及經絡都順暢無阻。營養吸收好,關節及骨質自然健康;另外正常作息、飲食均衡,多吃紫菜、小魚乾、白木耳、黑木耳…等膠原蛋白多的食物,體內就能夠自行合成天然的關節液及軟組織,不需要額外補充人工合成的藥劑或保健食品。(本文摘自/算病-算出體質,量身訂作養生方案/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