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飯後想睡覺 可能是大腦缺血徵兆

飯後想睡覺 可能是大腦缺血徵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人之中,有些人是不擅長代謝醣分的「原始人體質」。這種體質最大的特徵,就是飯後想睡覺。飯後睡意異常強烈的人,吃完午飯後睏到根本沒辦法工作。一般認為他們的血液都集中到胃部幫助消化,腦部過度缺血才昏昏欲睡。其實很有可能是「機能性低血糖症」的關係。血糖降太多 容易心悸、手腳發麻發抖我自己也是,從小就一直如此。吃完飯就想睡覺,我覺得這是很理所當然的事。學生時代也是吃飽就睡,腦袋很少保持清醒。一直到我29歲左右,才知道自己有「機能性低血糖」的問題。那是我認識了擅長營養療法(又稱細胞分子營養矯正)的溝口徹先生,自己也學會營養療法的時候。所謂的機能性低血糖症,是指攝取醣分後胰島素分泌太慢,無法抑制血糖急速上升的症狀。這與其說是病症,應該說是體質比較恰當。而且不只分泌緩慢,分泌量也有較多的傾向。飯後升高的血糖值,就跟雲霄飛車一樣急速下降。血糖的迅速下降,跟睡意或頭痛有直接的關聯。有些人血糖降得太多,還有心悸、手腳發麻發抖、焦躁的情況。不要攝取容易使血糖上升的飲食因為肥胖而胰島素分泌異常的人,瘦身後症狀也會跟著改善。缺乏肌肉而不易利用葡萄糖的人,可以藉由增加肌肉量來消耗葡萄糖,達到抑制血糖上升的作用。不過,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不要攝取容易使血糖上升的飲食」,這也意味著盡量不要攝取醣分。對上述症狀有頭緒的讀者,不妨試著思考自己是否有機能性低血糖症。從現在開始實踐生酮飲食法,飯後將不再想睡覺,身體更健康。(本文摘自/讓體脂肪及癌細胞消失的生酮飲食/采實文化)

活動/銀髮活力邀動動健康檢查

活動/銀髮活力邀動動健康檢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缺乏運動,再加上生活壓力大、生活型態不正常,飲食過量等因素,導致腹部脂肪增加,腰圍變粗。肥胖相較健康體重者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之相對危險性高達3倍以上,而癌症、高血壓也有2倍的風險!37%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血壓過高根據統計發現18歲以上國人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且37%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血壓過高。因此,如何增進民眾自我健康照護的知能,預防疾病或延緩病程,強化民眾健康體能及預防長者跌倒,縮短不健康的平均餘命,是政府當前推動健康促進之首要任務。30歲後身體加速老化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周真貞主任表示,人只要一過30歲,便開始加速老化,為了鼓勵長者多運動、多動腦、多參與,及提升其健康自主管理能力,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特別打造一處屬於銀髮族的遊樂園──健康活力站(Power Station),透過血壓(Blood Pressure)、血氧(Blood Oxygen)、腰圍(Waist)、肌耐力(Endurance)及肌力檢測,搭配有趣的虛擬實境體感互動遊戲來訓練長者反應力(Response),助掌握長者自身體能狀況。長輩只要於106年9月20日上午10時到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的「健康活力站」進行健康體驗,透過儀器測量,簡單的幾個步驟就可以馬上得知自己的身體狀況。 名稱:銀髮活力邀動動健康檢查時間:106年9月20日10:00地點: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1樓(辛亥路三段15號)洽詢:林護理師27335831轉230

降低化療副作用 治療癌症不打退堂鼓

降低化療副作用 治療癌症不打退堂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化療會出現噁心、嘔吐以及掉髮等副作用,以致許多癌症病人聽到要化療,就會心生畏懼,甚至會打退堂鼓。而根據研究證實,化療時合併食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不但能降低化療副作用,還能改善癌症惡病質。這對於癌症病人而言,可謂是一大福音!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目前已經教學醫院進行人體試驗驗證的褐藻醣膠,以期能輔助更多的癌友配合醫囑治療,成功抗癌。化療+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 顯著改善化療副作用由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周志中教授所率領的研究團隊,以惡性腫瘤小鼠做動物實驗,且歷時五年完成。研究結果顯示,化療時合併食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的小鼠,顯著改善身體消瘦、肌肉萎縮以及腸損傷等功能障礙,使得罹癌小鼠體重平均增加3.3公克。此項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美國《腫瘤標靶Oncotarget》醫學期刊。可改善化療造成的腸胃功能損傷及惡病質根據統計,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時,有高達8成會出現肌肉萎縮、腸胃功能損傷、厭食、疲勞,以及抑制蛋白質吸收等副作用,進而造成惡病質而增加死亡率;主要在於化療會引起肌肉生長抑制素myostatin、活化素Activin A、促發炎細胞因子NF-κB活化。此次研究發現,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可大幅減少化療所引起的這些現象,進而改善化療所誘發的惡病質。可促進蛋白質生成 因而有體力完成治療研究並發現,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除了可顯著改善化療造成的腸胃功能損傷及惡病質,並且還具有雙向調控的功能,在減少化療造成的肌肉萎縮同時,並能抑制肌肉降解因子FOXO3、MuRF-1、MAFbx /atrogin-1,顯著降低肌肉蛋白分解酶活性,大幅提高促進組織生長及合成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 1)、mTOR / P70S6K / 4EBP -1等相關蛋白質合成,增加蛋白質生成;證實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是具有癌症輔助治療的效用,讓癌症病人能夠好好進食,有營養且有體力的繼續完成癌症治療。針對不同癌症、不同期別進行人體試驗研究團隊已進行多項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相關研究,之前即曾發現可抑制血管新生,以達到抑制癌症的目的。為能使癌友順利完成治療,並能提高生活品質;研究團隊下一階段將針對不同癌症、不同期別進行人體試驗,以期能發現更多抑制癌症機轉的方法,並盼望能降低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加成化療與放療的效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解尿不再困難!攝護腺前期癌新療法

解尿不再困難!攝護腺前期癌新療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6歲顏先生長期受解尿困難困擾,不想繼續使用藥物控制。加上病人從去年開始出險解尿困難,一直擔心本身有攝護腺前期癌,經醫師反覆思考後使用「完整保留包膜無需做尿道膀胱接合術」(Robotic assisted Laparoscopic simple prostatectomy)同時解決病人排尿困難及攝護腺癌前期的問題。測出攝護腺癌前期者建議再做一次切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王致丞表示,攝護腺癌日前已躍居台灣男性癌症第五位。但對於切片結果為攝護腺前期癌者,或是高度分級攝護腺上皮細胞內的贅生(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以下簡稱High grade PIN),根據健保署及國外的治療指引:建議短期內再做一次切片。移除攝護腺組織 擺脫漏尿困擾傳統的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及經尿道雷射攝護腺切除術是屬於內視鏡手術無體外傷口,但只是將通道變大,無法移除全部攝護腺組織,所以日後攝護腺組織還是會重新增生。然而在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下,經由打開膀胱將攝護腺組織全移除術,保留完整包膜,所以不需做膀胱尿道吻合術,日後不會有漏尿的風險,僅在身上會遺留有腹腔鏡手術打洞的傷口。主治醫師王致丞表示,對於有攝護腺肥大造成解尿困難同時又因 PSA 指數高接受切片結果為攝護腺前期癌的病人,建議採用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經由膀胱將攝護腺組織全移除只留下包膜,對這類族群的病人也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停經後貧血 沒想到竟是大腸癌徵兆!

停經後貧血 沒想到竟是大腸癌徵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5歲的女性因貧血就醫,初步診斷為缺鐵性貧血,在醫師詳細的問診後,發現婦女已經停經,並且有大便習慣改變的狀況,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蕭聖諺表示,一開始以為患者是單純貧血,後經檢查卻發現是因為大腸癌引起的貧血。雖然患者經手術後已經恢復健康,但醫師提醒,若沒有找到源頭只是單純治療貧血,可能會錯失癌症治療的時機。月經週期長、缺乏營養素都可能引起貧血 蕭聖諺醫師表示,貧血是血液腫瘤科醫師門診最常遇到的良性疾病,不同的種族及年紀還是會有些微差距。許多患者多是月經週期長或經血量大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但年紀大的長者貧血較常是因為慢性病或營養素的缺乏所引起。4大族群可以進行免費四癌篩檢另外,年紀大的患者有貧血問題更不可以輕忽,因貧血往往是巨大疾病發病前第一個出現的問題。蕭聖諺醫師提醒,造成貧血的因素很多,在平時我們應該多留意身體上出現的各種徵兆,尤其是腫瘤方面。目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廣四癌篩檢,符合以下資格的民眾如有貧血相關的問題,也可找血液腫瘤科醫師諮詢,及早發現問題的所在:1) 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2) 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年接受1次。3) 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其中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患者,都建議須接受大腸鏡的檢查。4)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每2年1次。 

入秋溫差大 養生首重「潤燥養肺」

入秋溫差大 養生首重「潤燥養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生,我最近喉嚨很乾、容易乾咳,是不是感冒了?」將近    秋分時節,季節轉化晝夜溫差大,一下子比夏天還炎熱,一下子颳風接連襲台,此時人體呼吸道黏膜不斷受到冷熱刺激,一旦調節失當則易遭受病邪乘虛而入,故此時期最容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而引發感冒的症狀。肺失去滋養會出現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症狀臺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賴建銘指出,秋季在一年「生、長、化、收、藏」中處於「收」的階段,五行歸金,五氣中主氣為燥,在人體臟腑中屬肺。秋季易使人罹患燥病而出現乾咳少痰、口鼻乾燥等症狀。若肺失滋養也會出現皮膚乾燥、毛髮枯燥等外部器官皮毛乾燥的症狀,此外亦會出現大便乾結等症狀。秋季飲食可多吃水梨、蘋果生津養肺賴建銘醫師強調,秋季的飲食可多食一些滋潤生津養肺的食材,如:水梨、蘋果、水蜜桃、柿子、甘蔗、芝麻、木耳、愛玉、海帶、髮菜、昆布、秋葵、地瓜葉等,並且盡量避免一些辛辣炸烤食物。也可多吃山藥、蓮子、義仁等顧護脾胃的食材另外,亦建議可根據體質,使用一些中藥來搭配服用,如:沙參、麥門冬、玉竹、百合、知母、天門冬、黃精、西洋參等藥物。滋陰養肺的同時,需要有強健的脾胃做後盾,故亦可多食山藥、蓮子、薏仁、大棗、栗子等固護脾胃的食材。    最後賴建銘醫師提醒,秋天起居養生也很重要,宜早睡早起、適當戶外運動、保持樂觀情緒、收斂神氣以使內心安寧、早晚添加衣物勿著涼、多喝開水來補充津液。

顧好「腰子」健康 這些知識一定要知道

顧好「腰子」健康 這些知識一定要知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面對腎病患者,醫師常會安排驗尿檢查,其中一個目的是檢查尿液當中是不是出現「尿蛋白」現象。腎臟科醫師表示,蛋白質是體內的有用物質,不應該在尿液中當成廢物排出去。一旦出現尿蛋白,同樣代表著腎臟可能已經有潛在問題。腎臟壞掉會好嗎?亞東醫院腎臟科醫師徐愷翔表示,不論是驗血、驗尿、超音波檢查,靠這些線索,有時仍無法確認腎臟病的原因,這時候醫師會建議住院接受超音波導引腎臟切片檢查,直接在顯微鏡底下看看,傷害腎臟的兇手究竟是誰,另外也可以由病理科醫師協助了解腎臟細胞的傷亡狀況,作為腎臟科醫師用藥調整的參考。徐愷翔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通常醫師會盡量控制減緩下降的速度。事實上,人體在老化的過程,平均一年腎絲球過濾率也會下降1-2分,想要回復長時間下降損失的腎功能,目前非常困難。可以不要洗腎嗎?腎臟排除體內的毒素,也排除體內過多的水份。當腎臟的功能惡化,造成體內毒素的累積、或是水份過度累積時,腎臟科醫師就會嚴肅的告訴您,毒素、水份的累積已經影響了身體的正常機能,若不立即排除,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因此,是否能夠不用洗腎,端看當下體內毒素、水份的狀況,如果已經使用大量藥物仍無法矯正,可能就要走到洗腎排毒這一步。除了洗腎之外,也有接受大愛捐贈的腎臟移植、以及親屬間的腎臟移植,由一顆新的腎臟肩負排毒的功能,作為洗腎之外的另一種治療方式。

逾34歲、多胞胎產婦 當心這病上身

逾34歲、多胞胎產婦 當心這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胎盤是寶寶成長的重要關鍵,一但它的功能減退,就會造成胎兒缺血、營養不良,影響到腦部發育。對孕婦與胎兒影響最大的產科併發症就是「子癲前症」,而子癲前症,俗稱妊娠高血壓,是一種屬於胎盤功能不良的疾病,近5年來,子癲前症已是我國孕婦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發生率約為2-5%,全球每年有5萬名孕婦因子癲前症而死亡。胎盤功能減退 恐造成胎死腹中婦產科醫師蘇怡寧表示,子癲前症一直是孕婦與胎兒的不定期炸彈,尤其是體重小於34周發生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將可能造成胎死腹中、生長遲滯、胎盤剝離,甚至導致媽媽高血壓、癲癇、中風、腦水腫或是出血休克等狀況。早期篩檢才能降低發生率蘇怡寧醫師表示, 2012年美國子癲前症專家Dr. Howard Cuckle曾提出只要在懷孕16週前提早進行適當療程,能有效預防子癲前症發生,可降低80%以上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孕婦只要於第一孕期(11-13週)進行抽血篩檢,就可以篩檢出80%早發型子癲前症。孕婦可在16周進行早期篩檢 避免不定時炸彈蘇怡寧醫師並特別指出,孕婦除了可在16週前進行早期篩檢,懷孕20周之後也有中晚期的子癲前症篩檢指標可以進行風險評估,預測在一個月內的發生率及其併發症的機會。對於子癲前症的預防,透過早期篩檢,才能早期防治,建議34歲以上高齡產婦、多胞胎妊娠、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病、或有家族有子癲前症病史者,可以提早進行風險評估。  

講座/如何戰勝白血病

講座/如何戰勝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無特別症狀,但可能因脾臟腫大可而食慾降低、左上腹部疼痛、代謝過速、輕度發燒、體重減輕及慢性疲倦等。本次講座將由余垣斌醫師在講座中帶您認識白血病,希望患者在與醫師充分溝通並了解治療的好壞後,勇敢接受治療,期望可以為更多的人找回健康,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 (02)89667000轉分機1709。名稱:如何戰勝白血病時間:2017/09/21(四)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背痛站不直?微創手術助減壓

背痛站不直?微創手術助減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8歲的江先生因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接受過心血管繞道手術,近期時常出現下背痛、雙下肢麻木症狀,雖曾被診斷為腰椎脫位、中度椎管狹窄但遲遲未處理。某日突發下肢疼痛以致無法站立,醫師為他進行微創腰椎減壓及經骨皮質內固定手術,不但傷口不到傳統手術的一半,在未停抗凝血劑的情況下失血量也不多,且術後恢復迅速,第二天即可下床。傷口縮至5公分以下 減少術後腰酸背痛機會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等腰椎退化性疾病是長者十分常見的通病,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亮鈞指出,微創脊椎減壓經骨皮質內固定手術利用與傳統手術不同的經骨皮質骨釘路徑,可將脊椎三節段以內的手術傷口縮至5公分以下,減少背部肌肉的創傷,更可降低手術中失血及感染率、縮短住院天數、減少手術後腰背痠痛的機會。國內外研究亦發現,傳統的骨釘易有術後鬆脫移位、甚至造成當節椎體損壞等併發症。新式的經骨皮質骨釘能提供更強的支撐固定效果,對一些輕度或中度骨質疏鬆症合併腰椎病變的病人來說是一大福音。下背痛成因複雜 應與醫師討論擇最佳療法趙亮鈞主任指出,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的原因複雜,需經過完整的病史詢問、神經學及影像學檢查才能精確診斷及治療,治療方式從保守的藥物及復健治療、侵入性的局部注射及神經阻斷,到外科神經減壓併非融合或融合固定手術,每種方式都有其優缺點,民眾須與醫師詳細討論並考量個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進而減少手術對生活及工作的衝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