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渴癮戒不掉 重建心裡秩序很重要!

渴癮戒不掉 重建心裡秩序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4歲的小王為了工作需要提神,透過朋友介紹開始服用安非他命,後來變成每幾天就要使用一次,到後來只要沒用就會產生緊張、疲倦、憂鬱的感覺,雖然也曾想過停止或減少,卻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物質成癮恐影響判斷力、造成身心威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羅時揚表示,長期使用酒精、毒品會造成「耐藥性」,需要使用更大的量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不論是安非他命或是酒精只要服用幾次就會造成物質成癮,不但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社會功能、對我們的身心健康也會造成威脅。一旦停止使用會產生種種不舒服的症狀,甚至有可能影響生理平衡就是「戒斷症候群」。透過醫療協助,處理戒斷期的身體症狀,可以減輕過程中的不適與避免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羅時揚心理師指出,一旦接觸類似的環境就會有重覆且強烈的渴癮(craving),這種難過的感覺會讓成癮者有很強的衝動想要再次使用該物質。心理成癮需要花許多的心力才能與之對抗。給予成癮者支持 學習壓力、情緒紓解技巧透過心理治療可以增強不使用物質的動機, 學習如何避免與處理渴癮的認知行為技巧,以增加擺脫物質控制的武器、 學習壓力因應與情緒紓解技巧、 獲得情緒上的支持,並 嘗試找出自己物質成癮的原因。另外,周遭親友支持也相當重要,增加對成癮疾患的了解,讓我們給予適度的關心或是邀請他一起進行活動,都可以給予成癮者支持,讓他們有更多的資源去脫離物質的控制。

幼童關節痛痛der!當心關節炎上身

幼童關節痛痛der!當心關節炎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節炎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一名年僅兩歲幼兒,原本活潑好動,日前出現走路一跛一跛、經常跌倒等症狀,家長一開始不以為意,還想說嬰幼兒七坐八爬十會站,兩歲應該還是在初期學步階段,不過直到孩子突然高燒不退、皮膚出疹且關節有腫脹的狀況,家長發現狀況不對,趕緊就醫檢查才確診罹患兒童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所幸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已經獲得改善。腳痛、膝蓋腫起來逾六周以上 當心是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是兒科常見的風濕疾病之一,卻很容易與生長痛混淆,家長不可不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部主任孫海倫表示,生長痛好發年齡落在幼稚園大班到國小二年級學生,關節外觀並不會有變化,且孩子通常是晚上喊痛;至於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則是好發於16歲以下的孩子,雖同樣最常見腳痛症狀,但是可能伴隨關節紅腫、發炎,甚至是發燒,且這類患童疼痛多出現在早上,通常會維持六周以上。兒童特發性關節炎若延誤治療,恐影響孩子生長發育,日後面臨關節靈活度不佳、影響走路、長不高等問題,甚至波及眼部併發葡萄膜炎,嚴重可能導致失明。因此孫海倫主任提醒家長,當孩子沒有明顯外傷卻喊痛超過六周以上,應儘速帶到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做進一步診斷。生醫籲:切勿尋求偏方看對科別、積極治療 才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孫海倫主任表示,目前治療兒童特發性關節炎以控制關節發炎症狀為主,若症狀輕微時則給予消炎止痛藥,緩解關節不適的症狀;對於較嚴重的患童,則以免疫抑制劑與局部類固醇為首選,而現今也可透過腫瘤壞死因子抗體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治療,有助控制疾病,改善生活品質。孫海倫主任提醒,家長平時應多觀察孩子的活動情形,且保持警覺性,當有可疑的腳痛、關節紅腫甚至是發燒的情形,應赴大醫院尋求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診斷,控制關節發炎情形,及早治療才能預防更深層的破壞,且千萬不要迷信偏方或民俗療法,看對科別、積極治療,才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 

腹腫如孕婦?長期吃這些食物恐致肌瘤

腹腫如孕婦?長期吃這些食物恐致肌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妳有子宮肌瘤,舉凡有荷爾蒙成分的食物就要少吃!有一名很愛漂亮的38歲女性,攝取過多高荷爾蒙食物長達7、8年之久,結果使得子宮肌瘤從3、4公分,變大到16、17公分,腹部脹大有如孕婦,並且造成嚴重腹痛、經血量過多,最後只能透過傳統手術切除。子宮肌瘤病患 應避免荷爾蒙食物三軍總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王毓淇表示,子宮肌瘤主要是因荷爾蒙刺激形成,多食用富含荷爾蒙食物,就可能造成子宮肌瘤變大,包括豆製品、山藥、黑升麻、月見草油等植物性荷爾蒙食物,以及雞皮、甲魚、蝦卵、蟹黃、蜂王乳等動物性荷爾蒙食物;一般人可以正常食用但不要過量,若已經有子宮肌瘤的病患則要避免。生育年齡女性 子宮肌瘤好發率40%王毓淇醫師指出,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生育年齡的女性好發率高達20至40%,但大部分的子宮肌瘤沒有症狀,小於5公分只要每年超音波追蹤即可,大於5公分、且有症狀,就應評估進一步治療。一般來說,等到了進入更年期,缺少女性荷爾蒙刺激,子宮肌瘤就有機會萎縮。子宮肌瘤異常變大 恐是子宮肉癌王毓淇醫師強調,子宮肌瘤不正常變大,有千分之3至7的機會可能轉變為子宮肉癌,未及早診斷死亡率非常高,而子宮肌瘤過大會造成子宮不正常收縮,容易經血量過多引起嚴重貧血,或是頭暈、呼吸急促,也可能影響心臟功能;子宮肌瘤過大也會出現壓迫症狀,造成嚴重頻尿、腹痛、裡急後重等不適症狀,都建議就醫治療。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抑制劑 有骨鬆症副作用子宮肌瘤有內科及外科治療兩種方式,王毓淇醫師說明,內科治療可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抑制劑,達到子宮肌瘤萎縮,改善經血過多目的,但會完全抑制女性荷爾蒙,造成短期更年期症狀,一旦停止用藥,子宮肌瘤會持續變大,且使用超過6個月以上,會造成骨質疏鬆症,通常用於手術前的治療。選擇性黃體素接受器調節藥物 子宮肌瘤可縮小50%近年國內開始引進選擇性黃體素接受器調節藥物,王毓淇醫師解釋,選擇性黃體素接受器調節藥物具有抗黃體素活性作用,可有效縮小子宮肌瘤;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服用3個月後,子宮肌瘤可縮小50%,最久可服用1年,安全性較高。子宮肌瘤小於10公分 適合微創手術外科治療有傳統剖腹手術,以及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王毓淇醫師分析,傳統剖腹手術傷口大、出血量多、恢復慢,較容易沾黏、有疼痛感,適合子宮肌瘤較大者;而微創手術適合小於10公分的子宮肌瘤,優點是傷口小、恢復快,病患可及早回到工作崗位。但病患仍須就診,諮詢醫師評估適合的治療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我有先天性心臟病,我可以懷孕嗎?

我有先天性心臟病,我可以懷孕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師,我有心臟病,還能不能有機會懷孕?」隨著先天性心臟病照護的進步,有愈來愈多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孩順利轉大人,其中不乏育齡婦女,懷孕相關照顧也成為重要的課題。孕前評估對心臟病患者非常重要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兒童心臟科傅俊閔醫師提到,日前一名患有法洛氏四重症的婦女來診,患者小時候已進行手術完全矯正,因為沒有症狀也無規則追蹤,近期因為要考慮懷孕,因此到醫院做懷孕前評估。傅俊閔醫師說明,法洛氏四重症是最常見的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相關構造異常包括:心室中膈缺損、主動脈跨行、右心室出口狹窄、以及右心室肥厚等症狀。若沒有及時處理惡化會導致許多併發症,因此這類患者需長期追蹤。懷孕時全身血量會達到懷孕前2倍傅俊閔醫師指出,懷孕時因全身血量會大幅增加,有些人甚至可能達到懷孕前的2倍,即使平常沒有症狀,懷孕期間也會因心臟負荷增加可能出現心臟衰竭。對法洛氏四重症的產婦而言,心律不整的機會也會增加,因此懷孕前評估更形重要。傅俊閔醫師指出,在門診,除了基本問診和身體檢查,超音波和心電圖是必定安排的檢查,並視情況進行心肺運動測試、核磁共振、甚至是心導管檢查,再根據上述檢查如果為孕婦做懷孕分級,必要時會與婦產科醫師討論生產建議。大多數手術後的產婦可以順利懷孕一般而言,最好在決定懷孕前先進行評估,但即使已經懷孕了,也建議抽空到門診進行評估。雖然風險較高,不過大多數以手術矯正過的法洛氏四重症產婦是可以順利懷孕生產的,建議懷孕前作完整評估,對產婦和新生兒都能更有保障。

只喝湯才養生?高齡營養這樣吃最健康

只喝湯才養生?高齡營養這樣吃最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者面臨咀嚼、吞嚥時越來越吃力,腸胃消化功能漸弱,容易衍生營養不良問題。每天的飲食健康是健康老化、活躍老化的關鍵。為喚起全民對高齡營養,國民健康署呼籲大家一起重視高齡營養健康促進議題,讓長者長壽又健康。食物質地軟硬度和外觀都會影響食用性依據國民健康署2016年針對全國22縣市高齡友善城市調查,發現10%老人有咀嚼困難問題,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特別指出,多數民眾對於老人餐食的印象多半停留在只能吃剁碎的食物、液態食品等,其實食物質地軟硬度和外觀等,都會影響老人食慾及食用性。銀髮族5大營養素都攝取不足另外,銀髮族可能因為吃不夠導致熱量攝取不足,依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2013-2014年長者的飲食前5大缺乏的營養素為鈣(76.3%)、維生素E (73.1%)、維生素D (60.0%)、鋅 (51.5%)及鎂 (49.6%),攝取不足的比率達5~7成。另根據2013-201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齡者6大類食物中,攝取不足盛行率最高的前2名為奶類(81.6%)及水果類(72.9%)。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長者每天的飲食要吃得夠,特別是奶類建議每日1.5杯和水果類每日要吃足2份。少油、少吃不一定養生只喝湯不吃料才養生?高齡者常因為養生、疾病、網路傳言等原因,造成少油、少吃的飲食型態,其實高齡者沒有吃對食物無法達到應有的營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建議高齡者攝取多樣化的蔬果,使用天然調味料、低鹽,搭配全穀、堅果;肉類以攝取魚、雞肉等白肉為主,每餐都應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促進高齡營養 擴大經營營養生活國民健康署為促進高齡營養健康,逐步推動「社區營養教育示範點」,於社區關懷據點、社區營造單位、照護中心及大專院校餐飲系等各場域營造營養健康環境,鼓勵營養師走入社區和長照據點,提供營養教育和輔導備餐,促使高齡者能「吃的下、吃的好、吃的對」,帶領全民經營高齡營養健康生活。 

肺癌免疫療法 半年存活率達80%

肺癌免疫療法 半年存活率達80%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不到57分鐘即有1人因肺癌死亡!根據衛福部2016年癌症死亡人數統計顯示,台灣肺癌死亡人數近30年成長5.7倍,5年存活率不到2成,到晚期存活率更低於5%。每一年全球更有約150萬人死於肺癌,因此肺癌的治療方式也在近幾十年來快速的發展。重新喚醒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一名83歲老先生因發燒呼吸喘住院接受治療,意外發現右下肺有一個5.7公分大的肺部腫瘤,經切片證實是晚期肺腺癌,接受約3次的免疫療法後,可以發現腫瘤大小縮小了將近1公分。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舒帆表示,除了傳統的開刀和化學治療方式外,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以攻擊癌症細胞的免疫療法也是近幾十年來肺癌治療的一大突破。鄭舒帆醫師表示,正常人體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讓身體處於平衡的狀態,可避免產生過強的免疫反應以傷害正常的細胞。但是,腫瘤細胞通過抑制免疫檢查點蛋白讓這個機制被轉換到低下,使得腫瘤細胞可以過度的成長。免疫療法是為了要重新打破這個僵局,透過減少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抑制的作用,重新喚醒免疫系統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6個月的存活率可以達到80.2%目前靠著免疫治療,平均6個月的存活率可以達到80.2%,一年半為43%。而化學治療半年的存活率為72.4%。除此之外,免疫療法也和傳統的化學治療相比也有著明顯較低的副作用。鄭舒帆醫師表示,目前也有許多臨床研究結合了免疫療法和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等,而已經有臨床試驗顯示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效果更好。 由於免疫療法的出現,讓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朝精準醫療又邁進一步,但因為腫瘤特性的不同,雖然免疫療法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使用,但通過配合醫師安排的檢測,找出目前醫療上最適合每一個病人的治療方式,是肺癌治療的新里程碑。

數位掃瞄假牙 準確度、美觀性大提升

數位掃瞄假牙 準確度、美觀性大提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3歲荊小姐由於兩側上下顎後牙齲齒與咬合不正,需製作兩側後牙假牙,利用口內掃描方式製作15顆臨時假牙,荊小姐表示,相較於傳統印模製作臨時假牙,數位假牙的準確度與美觀性相當良好,不會有不舒服的情形。解決印模反嘔不適、立即確認牙齒品質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贋復科主治醫師鄭智文表示,曾有許多民眾在牙科印模時反嘔不適,也曾為了等待假牙製成而需要等待數週的時間;現在的牙科數位化,已能讓醫師直接掃描病人的口腔與牙齒構造,即時於電腦螢幕上呈現3D的牙齒影像,不僅可以免除傳統印模的不適感,也可以立即確認牙齒修磨的品質,帶給大眾生活上諸多的便利。品質精確、節省製作時間牙科數位化是利用設計程式在電腦中規劃假牙,最後再輸出齒雕機以電腦輔助修型的方式製作出假牙,假牙品質能更加精確,有較少人為誤差的可能性,製作時間也大大地節省,甚至有機會當天完成假牙製作,除此之外,病人口腔資料以數位化建檔,資料保存更加節省空間,也可以長久保存。能輔助植牙手術、應用隱形矯正治療奇美醫學中心引進醫院級全套數位化設備,系列完整服務提供病人更省時、準確的假牙治療。不僅能應用於假牙設計與製作,也能輔助植牙手術,應用在隱形矯正治療,提升植牙的準確度、降低矯正的不美觀與不適感。鄭智文醫師表示,總結來說,牙科數位化已應用於整合性治療,能提升假牙製作整體性的治療品質,增加假牙的美觀與精確性,也讓假牙的治療更即時、更省時。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糖尿病患常煩惱這不能吃、那不能吃??戰勝糖尿病,其實應從吃對食物開始!! 糖尿病飲食是以均衡飲食飲概念為基礎,藉由適當的飲食調整來達到合理的血糖控制,以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是一種全民都適用的健康飲食。本次講座將由王若昱營養師主講,藉由了解糖尿病的飲食原則,可讓您快樂輕鬆選對食物。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時間:2017/10/6(五)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沒牙還硬吞 七旬翁鵝肉卡食道急送醫

沒牙還硬吞 七旬翁鵝肉卡食道急送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73歲的林姓老翁吃了一塊鵝肉後,喘不過氣還一直咳嗽,胃鏡檢查下發現一塊4x2公分的鵝肉卡住食道最上端,壓迫氣喘導致呼吸不順暢,原來這就是造成老翁呼吸不順暢、猛咳嗽的原因。鵝肉卡住食道上端、壓迫氣管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何明印表示,林姓患者因為呼吸不順的症狀明顯,因肉屬於軟組織,在X光下檢查並未發現異樣。直到後來透過胃鏡檢查才發現一塊大約4x2公分的鵝肉卡在食道的最上端,上不上下不下的,因食道跟氣管隔旁邊而已,鵝肉整個壓迫到氣管,才會覺得呼吸很不順暢。沒有好好咬碎就吞容易卡住食道何明印主任表示,這位患者沒有牙齒,沒有辦法好好的把鵝肉慢慢咬碎,囫圇吞下整塊鵝肉才會完整的卡在食道。研判他可能咬沒幾口後就將它吞到肚子裡,其實如果沒有好好咀嚼,任何食材硬吞都容易卡在食道導致呼吸不順暢。因壓迫到氣管,患者會一直覺得氧氣不夠,會想一直吸氣、且有躁動不安的情形,依照學理來說:食物卡太久會造成局部缺血、食道破掉出血情形。沒牙的老人最容易將食物卡在食道老年人沒有牙齒在咀嚼上不易,容易咬幾口就往肚裡吞,因此何明印主任表示,一般常有異物卡在食道的患者,多以沒有牙齒的老年人居多,另外慢性十二指腸潰瘍導致變形與狹窄的病人,比較容易導致異物或食團卡在胃內。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何明印表示,不論是誰咀嚼食物時,一定要細嚼慢嚥,才能減少異物卡在食道、甚至引起氣管的的壓迫,導致呼吸困難情形發生。

不快樂又睡不好 從情緒看健康警報

不快樂又睡不好 從情緒看健康警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身陷憂鬱情緒千萬不要放棄,勇於求助相關資源,憂鬱症一定能治癒!根據董氏基金會今年針對18歲以上的民眾進行的調查發現,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者佔23.0%,也就是將近每4人就有1人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長期被情緒問題困擾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超過96%民眾覺得心理健康重要,92%民眾覺得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壓力事件時,長期被情緒問題困擾,可能會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逃避人群或社交活動者應適時尋求協助,預防長期的壓力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情緒是身心健康的警報系統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陳菊惠表示,擁有心理健康是基本人權,心理健康促進應融入所有政策,無論是中央與地方、心理健康團體與政府單位等,都應該跨部會合作,發揮最大功能。她呼籲提高民眾心理素養,並從孩子最根本的RQ(心理韌性)與AQ(逆境商數)養成著手。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分享,民眾最多因家庭或感情困擾而來諮商,其中大多不是人際關係不佳者,而是在人際互動中長期委屈壓抑、追求人際圓滿者。她強調情緒是身心健康的警報系統,當出現「我不快樂」、「睡不好」等訊號時應即時求助專業。運動是預防憂鬱症最有效的方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有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的人沒有尋求協助,原因包括缺乏對精神疾病特徵及可治療性的了解、不知道尋求協助的管道、對正接受心理或精神相關治療的人存有偏見、及擔心自己接受治療會被人歧視。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接受治療後並不會造成社會安全的問題,只要有動機,就一定能走出憂鬱!曾罹患憂鬱症6年的跑者/作家歐陽靖表示,運動是預防憂鬱症最有效的方式,她也以自身的經驗,鼓勵現在身陷憂鬱情緒的朋友,勇於求助一定能得到治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