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糖尿病用藥、氣喘

講座/糖尿病用藥、氣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轉涼,慢性病的發病率逐漸攀升,呼吸道過敏也找上門,突然發病讓人措手不及,從根本預防、保健成為關鍵。署立雙和醫院將於每月周一、周四舉辦講座,傳布更多生活衛教資訊與觀念。雙和醫院將於11/27(一)分別舉辦2場團衛講座,邀請陳柔錚藥師主講「糖尿病用藥須知」、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小兒部衛教講座-氣喘」。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 【第一場:糖尿病用藥須知】名稱:糖尿病用藥須知時間:106年11月27日 星期(一) 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第二場:小兒部衛教講座-氣喘】名稱:小兒部衛教講座-氣喘時間:106年11月27日 星期(一) 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噪音中工作10年 聽力永久傷害

噪音中工作10年 聽力永久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常覺得與人對談沒有異常,卻聽不清楚電話鈴響、垃圾車音樂,看電視甚至常被家人說怎麼開這麼大聲。工作中經常接受噪音,需要大聲講話才能與同事交談,可能罹患「噪音工作性聽力損失」。噪音環境10至15年 恐致永久聽力障礙花蓮慈濟醫院東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暨職業醫學科劉鴻文主任表示,職業長久暴露在85至140分貝間的噪音,引起聽力損失最常見。在噪音環境工作,若沒有聽力防護,5年內可能發生聽力受損,10至15年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障礙。還容易造成心情煩躁、緊張、降低注意力,甚至增加意外發生機率。大規模的公司都有完善的聽力保護計畫,但以中小型企業、無固定雇主或自營作業的勞工當中也有不少屬從事噪音作業,如石作雕刻、木工等。東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在訪視中小企業勞工職場狀況時,發現許多木工裝潢師傅使用圓鋸機、釘槍等器械時,受到明顯的噪音危害。全台10家中心 供職業傷病鑑定、重建105年與106年連續兩年,職業傷病防治中心辦理木工業勞工免費聽力篩檢。106年度參與篩檢的木工師傅共66人,47人聽力異常,16人已罹患躁音性聽力損失,卻鮮少勞工就醫追蹤。66名木工師傅中, 54人覺知自己的作業環境明顯噪音危害,但僅有9人有佩帶耳塞、耳罩等聽力防護用具。劉宏文主任表示,篩檢完畢後會發放噪音性聽力損失預防手冊及耳塞,由個案管理師進行聽力預防衛教,教導耳塞的使用方式,期待多重視聽力損失的預防。勞動部委託全台灣各大醫院設立10家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提供職業傷病鑑定、重建等服務外,亦辦理職業傷病相關預防活動,如有任何問題,都可向各中心洽詢。

小腸病症難檢查!排便變色要注意

小腸病症難檢查!排便變色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年近70歲的女士有長期貧血病史,最近排出大量黑便、暈倒,檢查結果發現血紅素過低,醫師懷疑是消化道出血導致貧血,最後進行單氣囊輔助小腸鏡檢查,終於診斷出小腸末端迴盲瓣處有潰瘍出血,為良性病灶。服用潰瘍藥物後,患者不再解黑便,血色素也逐漸回升到正常範圍。傳統小腸鏡檢查面 僅能看到部份小腸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內科醫師吳政輝解釋,成人小腸長6至7公尺,長約1至1.8公尺的胃鏡或大腸鏡只檢查得到部分小腸,無法到達小腸深部。傳統檢查小腸的方式為推進式小腸鏡,最深僅到空腸近端,而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只看得到較大病灶,或檢查當下小腸大量出血時才能顯影。小腸疾病診斷及治療都困難,小腸膠囊內視鏡及氣囊輔助小腸鏡提升小腸影像檢查的應用。小腸膠囊內視鏡為內含攝影機的膠囊,患者吞服後,鏡頭會在胃腸道不斷拍攝,再透過影像檢查病變,雖然無痛、非侵入性、能完成全小腸觀察,卻無法反覆觀察病灶、無法切片取樣或即時治療。氣囊輔助小腸鏡 檢查同時兼治療相較膠囊內視鏡只能診斷,氣囊輔助小腸鏡檢查時如果發現病灶,可以反覆觀察、止血、切片取樣,或直接切除腫瘤與息肉。如需手術也可標記病灶,方便外科開刀醫師找尋。雖然小腸出血也只佔消化道出血原因5%左右,但當發生胃鏡與大腸鏡都無法確診的消化道病灶時,還是必須安排患者接受小腸鏡檢查。吳政輝醫師提醒,小腸疾病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或顏色改變、脂肪瀉、不明腹痛、吸收不良體重下降等,很容易與其他腸胃道疾病混淆。當胃鏡、大腸鏡、電腦斷層、核醫等檢查都無法確診時,兼具診斷及治療的氣囊輔助小腸鏡可說是診治小腸問題的利器,希望能造福小腸疾病患者,擺脫確診耗時的困境。

水痘疫情升溫!滿1歲幼兒速接種

水痘疫情升溫!滿1歲幼兒速接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內近期氣溫逐漸下降,水痘疫情逐漸上升,進入流行季節。上週水痘門診就診達833人次,已連續3週增加,為今年最高。水痘好發於冬季及早春,主要為發生於19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族群。學校與家長應提高警覺,降低疫情風險。嬰兒、孕婦 水痘併發症高危險群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為高傳染性疾病,可經由皮膚接觸、空氣或飛沫、或水疱液和黏膜分泌物傳染。潛伏期約2至3週,小於1歲之嬰兒、孕婦、成人及免疫缺陷者為水痘併發症高危險群,容易併發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腦炎等及死亡。疾病管制署提醒,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也能降低孩童及成人因感染水痘引發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提醒家長應於幼兒出生滿12個月時攜往合約院所完成水痘疫苗接種。疑似症狀速就醫、隔離 避免接觸嬰幼兒如校園發生水痘疫情,疑似症狀者儘速配戴口罩就醫治療,落實生病不上課。在家隔離期間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做好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避免接觸未接種水痘疫苗的嬰幼兒、孕婦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險群,經醫師評估傳染力已大幅降低後再復課。疾管署表示,與隔離病患同住者應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保持雙手清潔,經常正確勤洗手。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60歲的林先生工作壓力大,有多年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狀況控制良好,除了運動容易喘,沒有特殊不適症狀。健康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有嚴重硬化、狹窄可能,住院接受心導管檢查,診斷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採用達文西手術系統進行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林先生住院2週後就能出院。家族病史、三高患者 冠心病高危險群臺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燕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多年名列我國10大死因之一,又稱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內腔產生慢性硬化斑塊,使血管內腔發生狹窄或阻塞,導致含氧血無法通過冠狀動脈到達心肌,造成心臟缺氧而產生心絞痛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冠心病患者嚴重可致心肌梗塞、急性心律不整,引發猝死。男性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是女性的2至3倍,除了年長者容易罹病,若父母有早發型冠心病,父親在55歲前發病、母親在65歲前發病者,孩子的罹病風險分別增加75%、60%,兄弟姊妹有罹病者,風險則增加40%。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者、生活壓力、心理壓力極大者,也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戒菸酒、控制三高 平時紓壓降風險傳統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高齡者、骨質疏鬆患者、糖尿病患者具危險性,病人不僅需要修養數月,日常活動還會受到限制。但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則無需鋸開胸骨,輕易從微創切口置入所取下的血管,縫合成新血管,恢復效果大幅提升。張燕醫師呼籲,預防冠心病要從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除戒菸酒、少吃紅肉、控制三高外,也盡量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高壓、高度緊張的狀態。若本身是高風險族群,建議前往心臟內科做詳細檢查,一旦發現冠心病,應聽從醫師建議服藥及治療。

緊盯電腦工作 30歲就視網膜病變

緊盯電腦工作 30歲就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約30歲、近視逾800度的美于(化名)是名會計師,平時長時間於電腦前用眼工作,報稅季更是時常專注於電腦螢幕前熬夜加班,某日查看帳務時,突然驚覺用眼吃力;她自行遮住單眼測試,竟發現右眼看不見電腦上「日」字中間的一橫。緊急就醫後,確診為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所幸經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後,病情獲得改善。復發率高 避免長時間於藍光下用眼收治該病例的台大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何子昌醫師指出,病人經各種影象檢查與掃瞄後,確診為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雖然透過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病情獲得改善,但復發率高,病人仍需定期追蹤及檢查。何子昌醫師說明,高度近視是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的高風險群,若想要避免病變,首先應控制近視度數,並避免長時間用眼過度,或近距離接觸藍光螢幕,包含電腦、手機等3C產品。由於現代人習慣使用多屏螢幕或搜索式閱讀,視線不斷在螢幕的各個角落掃瞄,導致眼球快速轉動,加劇視網膜拉扯,恐讓更多黃斑牽引性病變提早報到。定期檢查 才能及早察覺及早治療何子昌醫師進一步解釋,近視後,眼軸長度會拉長,度數逾600度或眼軸長超過26.5公釐時,眼睛視網膜與脈絡膜間的結締組織將難以承受其張力,便會出現裂縫,脈絡膜就會透過這些裂縫長出新血管,蔓延至視網膜下方,同時會破壞視網膜感光細胞,造成視野中央扭曲、模糊。但由於發病多從單眼開始,病人仍有一眼視力正常,因此不易察覺,建議高度近視者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察覺及早治療。適度休息 減少用眼傷害何子昌醫師提醒,當眼睛感覺疲勞或飛蚊變多時,應盡速闔眼休息。平時更應注意適度讓眼睛休息,用眼逾30分鐘可眺望遠方3至5分鐘,飲食則可多補充深綠色蔬菜;最重要的是,當眼睛出現不適或視力異常時,應盡速至眼科就診與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東部民眾福音 雙向轉診串起醫療網

東部民眾福音 雙向轉診串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花東地區地理狹長,地廣人稀,造就醫療上的困難。每一家醫院、診所、衛生所都非常重要,需要由這些醫療單位共同串起醫療網,守護東部地區民眾的生命健康。原醫師能查看轉診後檢查報告花蓮縣衛生局醫政科科長周傳慧表示,花蓮已經有一套完善的「雙向轉診網路機制」,成就無縫接軌的健康照護。落實雙向轉診後,只要看診醫師覺得需要,都會協助轉診給適合科別的醫師。這點對於醫療資源不均,地形狹長的花東地區來說非常重要。為了涵蓋更多醫療院所與偏遠地區,花蓮慈院的雙向轉診系統結合健保署電子轉診系統與花蓮慈院轉診平台。原看診醫師能透過系統查閱,轉診病人30天內在花蓮慈院的就醫資料,包含血液檢查、心電圖,甚至是核子醫學等檢查報告。還能轉診回原醫師 滿意度逾9成周傳慧科長表示,讓原看診醫師能了解轉診病人的狀況還不夠,雙向轉診系統還設有轉回原看診醫師的轉診單機制。目前最新的雙向轉診滿意度都達到90%以上,而且預約轉診比率高達99%,之後轉診病人轉回原就診醫師的比率也有85%。花蓮慈院開放白天與晚上的轉診掛號,只要有轉診病人有需要都可以得到協助,包含門諾醫院、部立花蓮醫院、國軍花蓮醫院等都在醫療網中。整合東區醫療資源,讓轉診平台能更加完善,從國人十大死因等疾病開始,全方面守護民眾生命健康。

​及早發現口腔癌 醫師教2點自我檢查

​及早發現口腔癌 醫師教2點自我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台灣,嚼食檳榔者大部分同時有抽菸習慣,再加上喝酒文化,更增加罹患口腔癌風險。國際癌症研究總署2003年宣布檳榔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國衛院研究亦指出,既抽菸、喝酒又嚼食檳榔,得口腔癌機率為一般人的123倍。口腔黏膜呈白或深紅色、嘴張不大是警訊根據台東縣癌症發生率,口腔癌自93年起一直位居第1、2位。嚼食檳榔習慣有關以中壯年為多,此年齡層罹患口腔癌也最多。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親人朋友,愛惜身體、促進健康。守護身體健康務必戒除嚼食檳榔習慣,並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病變的機會。台東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張哲綸表示,口腔癌五年存活率第1期72%、第2期39%、第3期27%、第4期12%,可透過口腔黏膜篩檢,越早發現、儘早治療。正常的口腔黏膜顏色是粉紅色,白色或深紅色是身體警訊。嘴巴張合大小也可判斷,口腔黏膜病變時會纖維化,越嚴重將造成黏膜緊縮,影響嘴巴張合。30歲以上、18歲以上原住民 可免費篩檢凡30歲以上民眾或18歲以上原住民族,在2年內未接受口腔癌篩檢者皆可接受免費篩檢。現在的切片治療技術已由傳統手術提升為二氧化碳雷射技術,治療後僅會產生焦痂並自行脫落,不會有太多不適的感覺,而且健保有給付。張哲綸醫師提醒,吸菸及嚼食檳榔是致癌因子,無論時間長短或是否持續,都可能發生病變。除了生活習慣外,個人細胞基因影響致癌的可能。無基於民眾健康,凡有嚼食檳榔及吸菸者,一旦發現口腔異常務必儘速就醫。

藥怎麼吃才對?社區藥師來解惑

藥怎麼吃才對?社區藥師來解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林伯伯曾經小中風,心臟裝支架,目前服用降血壓、抗栓塞、抗巴金森氏症等逾10種藥物。為讓林伯伯正確服用藥物,良好控制病情,醫生將林伯伯轉介至社區藥局。藥師進行用藥評估,排除用藥交互作用、治療禁忌等問題,並教育林伯伯正確的服藥方式及用法用量。醫院與社區藥局合作 推轉介制度藥師親自至林伯伯家,與全家人對談。藥師發現林伯伯的妻子因切除膽囊而有腸躁症,常自行服藥。藥師將林阿姨轉介至醫院就診,藥師協助提供藥事照護服務。在醫師與藥師的共同照護下,林伯伯與家人的疾病獲得良好控制。食品藥物管理署推動醫院與社區藥局間的轉介合作服務,由醫院醫師轉介有照護需求的民眾至社區藥局,持續接受藥師照護服務,提供民眾安全用藥的健康環境。今年與新北市、宜蘭縣、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及高雄市等10縣市衛生局合作,共38家醫療院所與社區藥局配合。藥師提供用藥知識、解惑藥物問題10縣市共計有197家藥局執行社區式照護用藥配合度諮詢服務及判斷性服務。藥師共服務2,325位民眾,教育輔導17,687筆正確用藥觀念,73.4%民眾經介入後提高服藥順服性,達到藥物治療的目標。322位照護民眾有重複用藥或藥物不良反應等疑似藥物治療問題,經藥師與醫師合作解決,病人的用藥更加有效、安全,並節省醫療花費。食品藥物管理局風險管理組科長黃琴喨表示,食品藥物管理署及相關政府部門會持續與各方醫藥專業團體共同合作,以藥事照護串聯社區藥局與醫療院所,共同建立起用藥安全網絡,讓民眾用藥無後顧之憂。

以為只是腹痛 膽囊炎拖久恐致休克

以為只是腹痛 膽囊炎拖久恐致休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04歲的廖阿嬤身體一向硬朗,最近卻開始腹痛,飯後症狀尤其嚴重,甚至發燒、嘔吐,送醫檢查發現為膽囊炎。廖阿嬤過去曾因膽管結石阻塞,膽囊內裝有膽道支架引流,所幸膽囊順利切除、支架順利移除,腹痛狀況大幅改善。3個月早該取出 支架竟置放體內7、8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陳政國表示,廖阿嬤90多歲時曾因膽管結石阻塞求診,當時卻因害怕開刀,僅選擇取出總膽管結石,置入膽管支架,腹痛雖改善,後續卻沒有回診取出,導致3個月就應取出的膽管支架,竟在體內放了7、8年。通常老年人身體機能較弱,高齡手術風險高。不過廖阿嬤的體力和心肺功能良好,便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並以內視鏡取出膽道支架。術後腹痛狀況大幅改善,住院5天便順利出院。不過廖阿嬤因年事已高,腸胃道功能較差,術後產生些許腸胃道症狀,透過藥物治療後,又能恢復正常飲食。膽囊、膽管阻塞過久 恐致敗血症膽道疾病來得快,去得也快。許多老人家患有膽道疾病,即便膽囊發炎、肚子痛起來要人命,卻因害怕手術併發症,選擇消極治療,導致膽囊反覆發炎。若狀況持續過久,會增加開刀風險及困難。建議高齡患者,只要術前評估心肺功能沒問題,都會建議開刀治療,才能一勞永逸。陳政國主任提醒,膽囊炎和膽管炎常常同時發生,若是膽囊及膽管阻塞太久,容易使膽道造成細菌進入血液中,造成敗血症及休克,處理方式會較單純切除膽囊複雜及困難,所以建議民眾若出現膽道疾病,一定要提早治療,才能免於後續感染之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