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高醫揭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5年過關」迷思 持續追蹤成保命關鍵

高醫揭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5年過關」迷思 持續追蹤成保命關鍵

早期乳癌術後16年也可能復發!今年72歲張女士曾經是安養機構的照護人員,工作壓力大,51歲時察覺左側乳房有異樣,檢查確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無淋巴結轉移,並接受完整的手術與藥物治療。沒想到,術後規律追蹤16年後,姐妹相繼過世,看護高齡母親的壓力變大,某日攙扶跌倒的鄰居婆婆時感覺「閃到腰」,就醫檢查已是乳癌併發骨轉移,打破「追蹤5年就過關」的刻板印象。不過,張女士不放棄,為了心愛的先生與兒子,積極配合醫囑,規律治療與追蹤,持續與乳癌對抗。 乳癌多年來穩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每年約有1.5萬人新確診乳癌,其中以「荷爾蒙陽性乳癌」占約6至7成居冠。據統計,乳癌的好發年齡為57歲,此時女性正值肩負家庭與職場責任的關鍵階段,一旦確診,對人生規劃與家庭結構都是重大衝擊。 乳癌治療策略須依病情期別調整,早期著重根治,晚期則以延長存活與提升生活品質為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的陳芳銘教授指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0至3期)在治療上主要力求「根治或完全緩解」,常見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荷爾蒙治療與標靶治療;不過,若病情進展至第4期、出現遠端轉移或無法以手術切除等方式,則會將治療著重在延緩惡化、維持生活品質,採用全身性治療控制病情。 無淋巴轉移就能安心?小心荷爾蒙陽性乳癌「溫和」外表下的復發暗流 陳芳銘理事長說,由於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生長速度較慢、治療反應普遍良好,不少病友都認為它屬於相對「溫和」的乳癌,誤以為只要撐過5年就能畢業,忽略其具長程復發風險特性。國際研究早已證實荷爾蒙陽性乳癌存在長程復發風險,甚至有超過半數個案在5年過後才復發,顛覆傳統「5年過關」觀念。 圖說/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陳芳銘教授 對抗荷爾蒙陽性乳癌是場耐力賽,在治療結束後,長期追蹤更是鬆懈不得。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侯明鋒教授表示,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並不如外界想像般「安全」,不僅復發時常以「遠端轉移」為主,確診時淋巴轉移數越多,轉移至其他器官的風險及死亡率均雙雙提升;更可怕的是,就算沒有淋巴轉移,同樣存在復發風險。 研究曝逾半病友5年後才復發  符合3指標屬危險族群 侯明鋒理事長表示,一項歷時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顯示,第2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在確診手術後的20年內,每3人就有1人出現復發或轉移,第3期更是每2人就有1人復發。即使確診時未見淋巴轉移者,每5人仍有1人復發。 圖說/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侯明鋒教授 陳芳銘理事長強調,相關研究在在顯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患者無論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只要呈現某些指標就屬於高復發風險族群,包括:腫瘤直徑超過2公分、年齡低於40歲、細胞分裂指數達20%以上。這類病友即使病情穩定,也應定期回診、依醫囑適度增加治療藥物,嚴密防堵復發風險。 南台灣最強陣容!高醫以病人為中心  打造全方位乳癌守護網 高醫醫療體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委託財團法人高雄醫學大學經營)乳房醫學團隊每年診斷與治療約千例乳癌新發個案,為全台規模最大的乳癌專業團隊之一。高醫團隊長期致力於乳癌的防治推廣、臨床治療與全人照護,推動多專科整合模式,整合整形外科、肝膽內科、牙科、臨床試驗等專業,提供從篩檢到治療的完整照護流程,病人可在一日內完成乳癌篩檢、超音波與切片檢查,並依需求進行微創手術、乳房切除與個人化重建,同時提供生育保存等服務。 高醫在術中放射治療上累積超過1500例,居南台灣之冠,3年局部復發率僅1.78%。綜觀整體存活率,高醫在第3、4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方面,也顯著優於全國及醫學中心平均。未來團隊將持續強化精準醫療與臨床試驗發展,結合專業醫師、多專科治療團隊、社工師與癌症個管師等資源,全面提升癌症篩檢率、陽性追蹤率與整體存活率,為乳癌患者提供更周全的醫療支持與健康保障。

響應2030健康台灣願景 國衛院攜手台灣拜耳、醫界及病友團體打造智慧抗癌生活圈

響應2030健康台灣願景 國衛院攜手台灣拜耳、醫界及病友團體打造智慧抗癌生活圈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登記資料,攝護腺癌已連續多年穩居男性癌症發生率前六名,患者以 50 歲以上族群為主。隨著高齡化社會持續加劇,攝護腺癌罹患風險逐年攀升。然而,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被誤認為自然老化,導致超過三成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因應高齡社會來臨與癌症挑戰,政府透過「健康台灣」政策訂定 2030 年達成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強調「早期預防」與「健康促進」的重要性,並設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支持新藥引進與治療可及性。呼應政策方向,並進一步擴大對癌症的早期教育與健康倡議。 今日由台灣泌尿科醫學會 (TUA)主辦、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指導,結合台灣癌症研究學會、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臺灣楓城泌尿學會協辦,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腫瘤護理學會等病友組織響應,並由台灣拜耳公益贊助,共同啟動「攝護腺癌大眾衛教與數位互動倡議」MOU 合作。以數位衛教工具啟動全民行動力,讓更多 50+男性從覺察到行動,及早發現並治療,實踐抗癌生活新態度。 醫療與產業界協力共推,落實健康台灣目標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醫師表示:「健康台灣政策以降低癌症死亡率為目標,其中早期預防與健康促進是關鍵策略。攝護腺癌雖尚未納入現行國家癌症篩檢項目,但隨著高 齡男性人口持續增加,相關健康議題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關注。這次 MOU 簽署與 LINE 平台啟動,正 是醫療界與產業界協力推動健康台灣願景的具體示範,期望讓更多50+男性勇敢行動,不再被動等待。」 圖說/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查岱龍教授 拜耳台灣總裁 Ingo Brandenburg 表示:「台灣拜耳長期致力滿足台灣病患的需求,積極引進創新治療,爭取納入台灣健保給付,並推動大眾衛教與病友支持資源。這次我們與醫界合作攜手推動 LINE 衛教平台,結合自我檢測、衛教動畫與共享決策工具,有效提升病患抗癌行動力。」 圖說/台灣拜耳總裁 Ingo Brandenburg , Managing Director of Bayer Taiwan 拜耳總部攝護腺癌患者關係部門負責人 Peter Said 亦特別出席表示:「『Health for All』是拜耳全球的 企業使命之一,我們長期投入新藥研發,並致力於與病患及照護者共同打造解決方案。台灣擁有卓越的 醫療品質與成熟的醫療社群,讓這次的合作成為成功典範。我們希望透過數位平台,提升社會大眾對攝 護腺癌的認識與知識,這樣的模式也有機會為全球其他國家帶來啟發與學習。」 LINE 平台上線,打開抗癌生活入口 全台首個專為 50+男性打造的「攝護腺癌 LINE 互動平台」正式上線,結合三大核心功能模組: 一、30 秒風險自我檢測,協助男性快速了解自身風險指標; 二、衛教動畫與圖文資源,以淺顯易懂的內容說明攝護腺癌知識、診斷工具及治療選項; 三、共享決策輔助工具,協助病友與家屬進行治療決策、強化醫病溝通,減輕就醫焦慮。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王弘仁醫師表示:「許多 50+男性會因排尿異常而誤以為是自然老化,錯過 早期發現機會。這次 LINE 平台的推出,就是希望提供一個簡單、好用的入口,幫助他們跨出健康行動 的第一步。」台灣癌症研究學會理事長蘇柏榮醫師亦指出:「越早發現、越早治療,預後效果越好。拜耳持續在攝護腺癌領域深耕,提供患者延長存活率,維持生活品質的治療選項,搭配數位衛教平台的普及,提供更多 50+男性,從預防走到治療完整的醫療協助。」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許怡敏表示: 「許多男性在面對身體異狀時常選擇隱忍不說,特別是涉及泌尿或生殖系統,更容易忽略潛藏的健康警訊。這些沉默背後,藏著患者的不安與焦慮,也讓家屬在陪伴中承受心理壓力。及早覺察、彼此支持,才能讓身心同步準備,共同迎戰病程。」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總監馬吟津認為:「此次產學合作推動 LINE 數位平台,就是希望讓預防成為日常,將癌症防治真正落實於生活中。透過這個平台,患者與家 屬能及時獲取攝護腺癌相關資訊,及早警覺,讓疾病不被忽視,有助於提升治療成效。」 簽署 MOU,啟動 50+男性健康行動力 拜耳台灣總裁 Ingo Brandenburg 與國衛院所長查岱龍共同簽署MOU,宣示「攝護腺癌大眾衛教與數位 互動倡議」正式啟動。產官學各方代表共同參與啟動儀式,象徵九方合作單位攜手推動50+男性健康行動力,守護每一位男性的抗癌生活。 現場展示的LINE平台操作畫面吸引媒體與來賓熱烈關注,許多來賓表示「這樣的工具早就該有了!」 即日起,民眾可透過「攝護腺癌照護網-抗癌生活不『攝』限」LINE互動平台,免費進行風險自評、獲取衛教資源與決策工具。邀請 50+男性與照護者一同加入,從今天開始守護健康力! 圖說/MOU 簽署合照,左起:台灣拜耳總裁 Ingo Brandenburg , Managing Director of Bayer Taiwan、台灣泌 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查岱龍教授 攝護腺癌照護網-抗癌生活不『攝』限:https://www.pc-care.com.tw/ 

寶寶保護力夠了嗎?出遊前爸媽必看!醫教「疫苗防護攻略」:肺炎鏈球菌這個型別須特別留意

寶寶保護力夠了嗎?出遊前爸媽必看!醫教「疫苗防護攻略」:肺炎鏈球菌這個型別須特別留意

暑假到了,許多爸媽早就規劃好全家出遊的行程。不管是海外長程旅遊,還是國內親子旅行,寶寶的健康防護,絕對是每位家長最在意的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提醒,隨著暑期人潮頻繁流動,細菌、病毒容易交叉傳播,其中肺炎鏈球菌的威脅不容忽視,特別是高危險性的「血清型3」,即使已經接種疫苗,仍有可能發生突破性感染。 5歲以下幼童、特別是1歲以下嬰兒,因為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是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高風險族群。常見的症狀為高燒、咳嗽、呼吸急促等,若細菌侵入血液或腦部,可能引發菌血症、腦膜炎等重症,甚至留下痙攣、聽力障礙等嚴重後遺症,影響孩子一生。 肺炎鏈球菌百種型別中,誰最棘手?醫:血清型3最難防! 肺炎鏈球菌有超過百種型別,黃高彬提醒,血清型3為其中難纏的高危險型別。由於其外層莢膜特別厚,就像穿了一件羽絨外套,人體免疫系統難以突破,即便已完成常規接種,針對血清型3的保護力仍較其他型別低2到3成。 根據國際醫學期刊《The Lancet》最新監測及台灣研究指出,即便在普遍接種PCV13(13價)的國家中,血清型3仍是造成5歲以下幼兒侵襲性感染的主因,除了台灣也包含日本、香港等親子暑期旅遊熱門地區,家長們須特別留意。甚至有部分血清型3菌株產生變異,出現「免疫逃脫」現象,讓疫苗防護更具挑戰。 【爸媽最在意4大問題】疫苗怎麼打?怎麼選?醫師一次解答! Q1. 公費疫苗打了,還需要自費嗎? 針對肺炎鏈球菌,目前台灣公費疫苗提供「2+1」模式,即在寶寶2個月、4個月、12-15個月各接種一劑,但近年國際研究發現,這樣的接種方式雖能提供基本保護,但在面對血清型3時仍容易出現突破性感染。因此黃高彬建議,可於寶寶6個月時再自費補強一劑PCV13(13價)或PCV15(15價),把「2+1」升級為「3+1」,有效提高防護力,降低重症風險。 Q2. PCV13(13價)、PCV15(15價)、及更多價數的PCV20(20價),怎麼選? 不少家長在選擇時,常誤以為「價數越多,保護越全面」,但黃高彬提醒,疫苗的保護力其實就像一塊大餅,當一塊餅分給越多型別,每個型別所分到的保護力就越容易被稀釋。因此,建議選擇疫苗時,應優先重視疫苗針對高危險性的血清型3所提供的防護力,不應僅以價數多寡作為判斷標準。 Q3.接種PCV13(13價)後能再接種PCV15(15價)嗎?混合接種會有風險嗎? 即使寶寶已經接種了公費的PCV13(13價),6個月時仍可以接種PCV15(15價)來進行補強,有效提升寶寶的防護力。至於12個月時的最後一劑,爸媽也可以根據需求和醫師討論,選擇公費的PCV13(13價)或是自費的PCV15(15價),兩種疫苗交替接種的安全性無虞,爸媽們可以安心。 Q4.錯過了6個月的自費疫苗時機,還能再補接種嗎? 可以喔!根據衛福部資料,2-5歲的兒童為IPD的感染高風險群體,因此許多醫師建議,即使錯過了6月的自費疫苗接種時機,仍可以和醫師討論在孩子2-5歲時補接種一劑PCV13(13價)或PCV15(15價),加強孩子的免疫保護力,也減少感染後引發併發症及死亡的風險。 守護寶貝健康 家長必做健康守護功課!別讓肺炎鏈球菌有機可乘 暑假是旅遊旺季亦是感染高峰,黃高彬提醒,家中若有嬰幼兒的家長,應盡早將疫苗接種納入規劃,越早建立免疫防線,對孩子的保護就越可靠。另外,如果孩子出現高燒、咳嗽、喘促等呼吸道症狀,務必盡速就醫,及早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圖/黃高彬醫師建議,於寶寶6個月時補強一劑PCV13(13價)或PCV15(15價),能夠有效提高防護力,降低重症風險。

常常手麻、頭暈、睡不好,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根源在頸椎的「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常常手麻、頭暈、睡不好,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根源在頸椎的「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42歲的陳小姐來診時滿臉疲憊:「我不是沒看醫生,但怎麼都查不出原因。」 她工作是一名行政助理,近一年經常感覺心跳容易加快、容易喘、早上醒來特別累,工作一段時間後還會出現肩頸僵硬、眼睛脹脹的、頭有點暈。不僅如此,她的腸胃也變得敏感,常常胃悶悶脹脹。她曾做過心電圖、腦部核磁共振、腸胃鏡,甚至服用過安眠藥與抗焦慮劑,卻始終找不到真正的問題。 這類案例在門診並不少見。許多症狀看似分散,其實可能來自一個被忽略的關鍵: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什麼是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翰鳴堂中醫診所吳文誠中醫師表示交感神經屬於自律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負責調節心跳、血壓、消化、瞳孔、腺體分泌等功能。在頸椎兩側,尤其是第2到第6頸椎區域,分布著上頸交感神經節,當這些部位因關節活動受限、筋膜張力不均或關節囊沾黏,導致交感神經受干擾時,便可能產生一連串與「頸部無直接關聯」的全身症狀。 這就是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臨床上常見卻容易被誤診為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或身心症。 你也有這些狀況嗎?可能與頸椎有關 吳文誠中醫師說明以下這些身體狀況,若合併出現超過兩項,且長期未見改善,值得進一步評估是否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有關: ✅ 起床後總覺得脖子硬、肩膀緊、眼睛酸脹 ✅ 心跳有時忽快忽慢、容易感覺胸口「卡卡的」 ✅ 常覺得頭重重、注意力難集中、容易疲倦 ✅ 明明累卻睡不深、淺眠、常作夢或半夜醒來 ✅ 手容易麻、手指有刺刺感,但檢查不出原因 ✅ 胃口變差、容易脹氣、排便變慢或變黏 ✅ 有時感到莫名焦躁、煩悶,卻說不上哪裡不舒服 這些都是交感神經受干擾時,會出現的訊號。 醫師解析:為何會出現這些「全身性」症狀? 許多人對頸椎的認知停留在「脖子痠」、「肩頸僵硬」,但其實頸椎周圍的神經網絡極其豐富。當局部關節因長期姿勢不良、慢性退化或受傷產生滑動障礙,會對附近的交感神經節造成張力壓迫,導致整個自律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下降。這種「干擾」不像骨刺那樣明顯,也不會出現在一般X光或核磁共振報告中,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治療關鍵:用針刀鬆解頸椎深層卡點 翰鳴堂中醫診所的吳文誠中醫師表示,面對這樣的病人,經常使用一種融合中醫經絡與現代解剖的微創工具——針刀,針對這類患者進行治療。 針刀外型像針,刀口極細,可深入椎間關節囊的「沾黏點」,釋放異常張力,重建神經滑動空間。簡單來說,它的作用是「打開卡住的地方」,讓交感神經的傳導恢復通暢。優勢是局部麻醉即可進行,不需開刀,恢復期短,且當下就能感受到改善。雖然比起針灸,操作針刀的酸脹感會更強,但當下相關症狀的鬆解感與改善程度也更明顯。以陳小姐為例,透過三次針刀療程針對第2~3頸椎關節囊鬆解,再搭配經絡調整與睡姿矯正建議,她的心悸與睡眠問題大幅改善,甚至連原本不被重視的腸胃脹氣也減少了。 結語 吳文中醫師分享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一種常見卻經常被忽視的問題。它不像明顯的骨刺或椎間盤突出那樣易於診斷,但卻可能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情緒穩定與日常活力。當頸椎的深層關節囊因壓力、姿勢不良或長期緊繃,牽動交感神經節的傳導,身體就可能出現一連串「莫名其妙」的全身反應。 如果你也經常手麻、頭暈、心悸、胃脹氣、睡不好,卻總在檢查中找不到明確病因,翰鳴堂中醫診所的吳文誠醫師表示,不妨就診評估,從「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角度重新思考,找到恢復日常生活品質的關鍵解答。 交感神經頸椎病的居家保健穴道 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下緣,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約在後髮際與耳垂齊平處稍內側。 主治:頭痛、頭暈、眼疲勞、頸部僵硬、感冒初起、自律神經失調相關症狀(如失眠、心悸)。 臨床意義:風池穴鄰近上頸交感神經節與椎動脈通道,當此處肌肉緊繃或筋膜沾黏,容易干擾交感神經,造成如陳小姐案例中所述的全身性症狀。 按壓手法:兩手拇指同時按壓左右風池穴,其他手指固定在頭側,輕輕用力往頭內推,感覺微微痠脹即可。 按壓時間:每次按壓10~15秒,休息3秒,反覆3~5次。早晚各做一次,有助舒緩頸源性頭暈與焦躁。 搭配呼吸:按壓時配合緩慢深呼吸,效果更佳。若搭配熱敷,更可促進局部循環與放鬆效果。 ⚠️ 若按壓時出現劇烈疼痛、手麻加劇,或無法緩解症狀,宜就診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勿自行施壓過度。

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歷十屆有成,台灣唇顎裂產前診斷與產後治療的典範轉移

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歷十屆有成,台灣唇顎裂產前診斷與產後治療的典範轉移

各科醫師聯手,從產前部署唇顎裂兒的診斷、治療、照護 台灣擁有世界一流的唇顎裂治療技術,但多數國人可能不曉得,台灣也有領先世界潮流的「產前唇顎裂家庭支持課程」和「專用的訓練模型」。 社團法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於今年(2025年)六月二十二日於員林蕭弘智婦產科舉辦第十屆「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是北醫顱顏中心陳國鼎醫師和台兒診所張東曜醫師,共同精進產前唇顎裂診斷技術與建立產前支持系統的重要里程碑。本次共有六對懷有唇顎裂胎兒的夫妻參加,使用團隊委由瑟鎂科技製作、一比一的唇顎裂模型,由陳國鼎醫師率領醫護人員指導,讓家長在產前就學會配戴輔具與餵食的技巧,為寶寶的出生做好準備。 2017年底,陳國鼎醫師由長庚轉往北醫發展,恪遵恩師羅慧夫醫師的教導,希望能貫徹「以家庭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的理念 ,應台兒張東曜醫師的邀請,共同建立「產前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由胎兒醫學專家和唇顎裂治療專家一起看超音波,對家長說明超音波的結論、未來寶寶需要的治療、治療的成果與花費等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 一起解決過去產前診斷團隊和產後治療團隊資訊不流通、作業不同步的第一個痛點。每月一次的聯合門診為陳國鼎醫師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理解原來產前診斷出唇顎裂的家長們還有這麼多困擾和需求,從此將產前衛教諮詢的領域納入他心心念念發展的「台灣唇顎裂治療網」之中。 雖然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成功改變多位傷心家長的決定,也得到圓滿的結局,但陳醫師和張醫師共同遇到了另一個難題:在團隊盡力說明寶寶未來的治療及成效後,過了幾天,準爸媽仍然通知團隊,忍痛放棄新生命,理由是醫院或月子中心的護理人員沒有辦法照顧唇顎裂新生兒,而被產後護理之家拒收,或被原產檢院所轉到其它醫院。 準爸媽說:「如果醫護人員自己都不會照顧,那我們怎麼學得會?我們決定留下寶寶的決定,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因此,團隊決定在北、中、南台灣定期推出「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來解決第二個痛點,直接指導家長、生產院所及產後護理之家的醫護人員如何照顧唇顎裂新生兒。 北醫潘禕琳護理師和台兒王儒萱護理師表示,參與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是非常開心的事,看到爸媽滿懷期待、認真學習,非常地有成就感。也有爸媽把整個家庭,包括阿公、阿媽、寶寶的哥哥、姊姊們,任何一位可能參與照顧的家人全都帶來上課,非常有團隊精神,讓她們相信,這個寶寶將來一定會得到滿滿的愛。 台兒負責這個聯合門診的楊子逸醫師、陳彥妮醫師多年來跟隨著陳國鼎醫師反覆驗証產前超音波所見和產後發現,一步一步修正產前診斷和諮詢的技術,練就了一身獨門功夫,也讓陳國鼎醫師學會了如何看懂產前超音波的圖像,讓雙方都能持續成長進步。 楊子逸醫師表示,聯合門診與兔寶爸媽工作坊可以讓爸媽好好利用孕程的時間,整理心情並整合資源,不慌、不忙、不亂,好好面對出生後的挑戰。 讓唇顎裂的全人醫療模式,從遍佈全台到推廣國際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團隊為答謝捐贈疫苗的國家,提供了獎學金給捐贈疫苗的國家來台學習唇顎裂產前診斷和產後治療的技術。經由外交部的協助,有一位來自名古屋的日本醫師森田皓貴來台學習半年,臨行受贈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專用的唇顎裂模型,他日前也開始在日本舉辦相同模式的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嘉惠日本唇顎裂的病人及家庭,讓這個模式,成功輸出到醫療先進的日本。這是讓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團隊非常開心的事。 陳國鼎醫師理想中的「台灣唇顎裂治療網」希望做到生產在地化、追蹤遠距化、治療集中化,儘量減少病家不需要的奔波,讓各地區各級院所有相關專長的醫師都能整合並貢獻所長,讓病家的精力可以保留在最重要的環節,才不致過度勞累而放棄追蹤或治療,如此才能提高整體治療的效果。為了實踐他的理想,陳醫師身體力行,親自走訪全國唇顎裂新生兒出生的醫療院所,甚至在出生幾小時後就前往探視,希望讓各級醫療院所都學會如何照顧唇顎裂新生兒。目前曾經走訪過的醫療院所或產後護理之家的數目,已經達到176家。 近日,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團隊回顧2018年至2023年的個案,比較不同類型唇顎裂的產前診斷的準確性,發現產前與產後的一致性高達97.7%,是國際頂尖的水準,這個成果,將於今年十月在京都舉行的國際唇顎裂大會上發表,並希望有機會進一步推廣台灣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的經驗。 經過十屆的成長,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已是連接台灣唇顎裂產前診斷與產後治療的重要一環,累計服務了70對兔寶爸媽,是唇顎裂個案服務的新模式,也是台灣領先全世界的創舉。日本森田醫師在台進修期間,曾對台灣唇顎裂治療網的成效,進行研究。研究成果也會在京都的國際唇顎裂大會中發表,讓國際知道台灣在這方面的進展。 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成功連結產前與產後團隊,不論從產前或是產後的角度來看,都是台灣唇顎裂醫療非常成功的典範轉移,值得向世界推廣。 北醫顱顏中心、台兒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團隊、及瑟鎂科技邀請社會各界認識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並給予協助。 相關訊息: 如何使用唇顎裂寶寶模型進行照護教學呢?歡迎參閱「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介紹影片https://reurl.cc/jr5qNM 第11屆「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即將於2025年8月24日開辦!報名及更多資訊歡迎參考https://www.tifm.tw/cleft-lip 圖一/委由瑟鎂科技製作的唇顎裂等比嬰兒模型,供家長依分型練習照顧唇顎裂寶寶的技巧 圖二/「產前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由專長胎兒醫學的產科醫師和專長唇顎裂治療的整形外科醫師共同合作,從產前就為唇顎裂寶寶進行分型診斷和治療諮詢 圖三/陳國鼎醫師在「兔寶爸媽成長工作坊」指導家長照護唇顎裂寶寶的技巧 圖四/「國際唇顎裂研修醫師訓練計畫」於2023年7月12日結訓記者會的留影,此計畫將台灣的唇顎裂全人醫療模式推向國際

身心倦怠是身體哀號的求救訊號!小心腦神經衰弱!

身心倦怠是身體哀號的求救訊號!小心腦神經衰弱!

門診經常有患者表示精神及情緒受到極端煎熬,除了身體疲倦及注意力下降外,情緒經常處在兩極化,焦慮易怒及低落憂鬱轉換,包括睡眠障礙及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混合出現,臨床上醫學歸納為「腦神經衰弱」,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徐瑋憶中醫師表示腦神經衰落屬於一種以精神與身體疲勞為主要表現的功能性障礙,現代醫學常視為與焦慮症、輕度憂鬱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等重疊的心理生理綜合症,持續時間長,影響生理心理範圍極廣,也因為屬於綜合症後群,診斷方式除了症狀表現外,需要搭配疾病排除法及心理問卷評估表來綜合診斷。 現代醫學觀點,腦神經衰落主要因為長期壓力與精神負荷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進而影響自律神經系統調節失衡,因此產生的疾病相關症狀從心理層面、情緒層面到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都可能受到影響。 徐瑋憶中醫論治臟象系統是治療這類中樞系統影響生理多面向功能紊亂的最適合治療方式,中醫病機歸納這類疾病初中期主要分為肝氣鬱結、心脾兩虛,中後期分為心腎不交、腎精虧虛。肝氣鬱結主要描述心理層面造成的情志鬱滯、氣機不暢;心脾兩虛則是思慮過度間接導致脾失運化、氣血生化不足;心腎不交導致虛煩失眠、多夢易醒,容易加重氣血失衡及臟腑間氣血溝通能力,進而惡性循環,當氣血內耗至臟腑深處且持續一段時間後,腎精虧虛所造成的勞神傷腎、精氣不足也會陸續出現,除了典型腦神經衰弱症狀外,生殖功能及認知功能障礙也經常伴隨出現,中醫治療方向治則以補氣養血、寧心安神、調肝理氣為主。 徐瑋憶中醫治療腦神經衰弱透過證型辯證開處藥方,情志及臟腑氣血必須同時兼顧治療,因此,針藥並用是必要的治療手段,臨床上經常使用頭皮針調節中樞神經造成的氣血失衡,甚至當深層氣血必須調動時搭配艾草針上灸,及輕度放血療法來加強平補平瀉的瀉法療效,再透過藥物引導氣血來還原臟腑間氣血平衡。 醒腦安神穴位幫助治療腦神經衰弱 神門穴:屬手少陰心經原穴,具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等功效,位於腕部腕掌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豌豆骨後方,適合每日睡前按壓15分鐘幫助緩和過度緊繃的氣血緩和神經,引導氣血內收可以順利進入深層睡眠。 百會穴:屬督脈,足太陽之會,穴在頭頂,為一身之宗,百神所會,具平肝熄風,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等功效,位於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晨起按壓15分鐘幫助起床後跟著氣血從深層輸布至肌表及四肢頭部,可以有效喚醒腦部氣血活絡。 四神聰穴:位於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相去一寸處,共計四穴,搭配百會穴按壓可以加強療效。 徐瑋憶中醫擅長找出病根,調理體質,並且從生活做起才是長期改善腦神經衰弱的根本之道,五大基準生活原則可以有效降低腦神經衰弱,一.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固定起床與就寢時間,維持生理節律,二.適度壓力管理,透過戶外活動及接觸大自然、深呼吸、正念療法等,找到適合自己的釋放壓力方式來打破負面情緒,三.足夠且規律運動,建議每週3次溫和有氧運動加上軟性伸展運動,如快走、慢跑、瑜伽、養生功操等,有效的肌筋膜放鬆及氧氣交換率提升可以史神經安定及加強活力,四.減低電子產品刺激,睡前減少使用3C產品,避免藍光干擾睡眠,五.適度互動式人際關係交流,適度人與人間的思考及情感交流連結有助情緒穩定,避免陷入自我負面情緒漩渦,結合五大生活準則搭配中藥針灸治療能有效穩定氣血來改善腦神經衰弱相關症狀。

中醫調理5個月成功擺脫經痛 從根本改善體質不再依賴止痛藥

中醫調理5個月成功擺脫經痛 從根本改善體質不再依賴止痛藥

28歲王小姐於外商公司服務,自初經開始生理期時下腹疼痛,伴隨冒冷汗及嘔吐,而近幾年經痛狀況加劇,需於經期第1-3天每日服多種止痛劑3-5顆。日前至新加坡出差時,更因為經痛嚴重掛急診,回國後至婦產科檢查,骨盆腔皆無異常,開立口服止痛劑並囑追蹤,故前來中醫尋求協助。經中藥調理5個月,同時調整不合適的飲食及生活方式(如晚睡、久坐、攝取過多甜食等),經痛狀況改善許多,不需再依賴止痛劑度過生理期,成功擺脫經痛的困擾。 頤鳴堂中醫診所莊可鈞中醫師說明經痛有許多不同的原因,而女生在經期也不只有經痛的不適表現,例如上述病案於經痛時會合併冒冷汗,嚴重時甚至嘔吐等,故臨床上需要經由醫師辨證論治,針對體質及整體評估後擬定處方,才能從根本解決經痛。 經痛分為兩大類,一為原發性經痛,是月經引起的「痙攣性」疼痛,並非源自骨盆腔的疾病,大多與生殖系統的氣血循環不佳有關,或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例如壓力大、常吃冰品或吹冷氣、易緊張等,都有可能導致。第二類是續發性經痛,指的是過去無經痛病史,後因「骨盆腔內生殖系統疾病」造成之經痛,常見原因包含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腫瘤等。無論是原發性經痛或是續發性經痛,都能透過中醫調理,改善經期不適。 莊可鈞中醫師說明經痛大多是因為氣血經絡運行不暢,「不通則痛」造成,臨床上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類型,而需要注意的是,經痛個案可能合併兩種以上的證型,需經專業醫師評估後給予符合體質的治療方針,不建議自行抓藥,避免症狀加重。 ㄧ、氣滯血瘀:大多和情緒壓力相關,常見小腹墜脹刺痛,或是伴隨經前乳房脹痛。治療→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二、寒凝胞宮→體質腎陽不足,或是常食生冷、環境潮濕、常淋雨等,疼痛常為冷痛、絞痛,特色是熱敷後可緩解。治療→溫陽散寒、化瘀止痛。 三、氣血虛弱→由素體虛弱、過勞或是節食導致,腹痛常為隱隱作痛或伴隨下墜感,且常於月經後仍有不適。治療→補養氣血為主。 莊可鈞中醫在治療經痛除了從病因著手,亦會運用「月經週期療法」,在不同階段的生理週期給予不同的處方調整子宮、卵巢的氣血循環,讓一次次的生理週期更加穩定,必要時加入針灸、穴位按摩、丹田灸等治療方式,同時修正生活型態,全面地改善體質。調整生理週期大概需要3-6個月的時間,治療過程需耐心配合,才能徹底的根治經痛! 莊可鈞醫師提醒,日常可以補充含鎂的食物,例如深綠色蔬菜(菠菜、皇宮菜、羽衣甘藍、芥菜等),堅果種子類也是不錯的選擇。鎂可以放鬆肌肉,減輕痙攣降低經痛。而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效果,能抗「子宮內膜發炎反應」,降低疼痛,鮭魚和亞麻籽油是好的來源。最後應避免過度攝取高油高糖、烤炸的食物,這類食物容易引起發炎反應,加重經痛。 經痛推薦茶飲 ✓經痛→薑母紅糖茶:老薑五片,加入適量紅糖(黑糖尤佳),熬成湯汁,月經時服用,可減緩經痛。 ✓經痛伴有腰痠→乾薑黑豆大棗湯:乾薑六錢,黑豆三兩,大棗一兩半,水適量,加入適量黑/紅糖熬煮。 ✓經前不適→玫瑰花茶:玫瑰花三錢,加入適量冰糖,沖入約150cc熱水。亦可於日常飲用,疏肝解鬱,調理氣血。

6/1起肺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放寬如何選?醫籲:確診先做『這』檢查!

6/1起肺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放寬如何選?醫籲:確診先做『這』檢查!

本文之治療資訊,主要提供期別為晚期之非小細胞肺癌病友參考。 依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年新確診數再度上升,以17,982例連霸冠軍寶座。「政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後,的確找出了許多早期患者,但晚期確診數目前仍與過往持平,預估可能需要再幾年才能看到晚期的數字下降!」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表示,「目前肺癌在治療上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確診時即先確認腫瘤組織型態以及是否有基因變異,是決定後續治療成效的關鍵。」 確診別慌!先搞懂自身肺癌型態&基因變異 善用NGS對症下藥 「依照肺癌組織型態與基因變異,對症下藥進行治療,不論是在臨床試驗或真實世界的證據上,皆顯示治療效果會最好。」廖唯昱醫師解釋,首先會透過腫瘤生長位置決定切片的方式,依據病理報告判斷屬於肺癌兩大類中『非小細胞』或是『小細胞』。廖唯昱醫師說明,總體來說非小細胞肺癌的佔比較高,以台大醫院院內統計來看,近90-95%都是非小細胞肺癌。 確認型態後,非小細胞肺癌中的非鱗狀上皮細胞癌進一步建議檢測是否具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廖唯昱醫師表示,現已有『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出現,可以一次性的檢測出多種基因變異,「能檢測100個基因以內的NGS小套組,其實對於配對肺癌現有的標靶治療來說算足夠;而能檢測到100個以上基因的大套組,則有可能再多提供一些預後指標,如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的效果等等。」 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以標靶優先 無則靠免疫治療組合減少疾病惡化與死亡風險 「通常來說,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者,選擇相對應的標靶治療會是最好的選擇。」廖唯昱醫師分析,「非小細胞肺癌中具EGFR突變者最多,約占50~60%;接下像ALK融合基因(約4%)、MET突變(約3~4%)、ROS1與RET融合基因(約1-2%)等等,基因變異機率都落在5%以下。若是沒有找到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也就是沒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時,就會建議患者可積極考慮免疫治療。」 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無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情況,目前國際上的第一線治療就是免疫治療或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廖唯昱醫師談到,這群不具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患者,原本只有化療可用,預後一直都較差,直到免疫治療的出現才看到明顯提升。「從大型臨床試驗數據來看,在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上再加入PD-L1免疫抑制劑,可以減少約38%疾病惡化的風險,以及降低約20%的死亡風險,為這些無基因變異族群帶來新的一線治療曙光。」 免疫治療已成國際第一線標準治療選擇之一 6/1起健保大放寬造福病友! 上述免疫治療PD-1或PD-L1抑制劑,針對不同肺癌型態,使用上有單用或是合併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加入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在適用上雖然必須排除鱗狀上皮細胞癌,但最常見的肺腺癌是可以適用的。臨床試驗數據上也顯示,PD-L1抑制劑、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三者合併時可達到優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合併的治療成效;過去我國健保在給付規則上較為嚴苛,僅開放PD-L1高表現者(≥50%)的給付,且僅限單用,但從今年6月1日起終於迎來大幅放寬的好消息!」 廖醫師分析最新健保給付,「配合現今國際最新標準治療,以及參考臨床試驗結果,針對不具有EGFR/ALK/ROS-1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之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可於第一線就給付。相信本次的大幅放寬能為這群無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病友帶來很大助益,讓我國肺癌治療成績再更上層樓。」廖醫師最後也提醒病友們,選擇治療前別忘了先進行NGS檢測,若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時應考慮以相對應標靶治療為優先;若無時則考慮免疫治療組合,把握健保給付機會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以爭取最佳預後。 圖/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 廖唯昱醫師

加熱菸審查奧地利退件有先例 國健署:保護公眾健康是最高目標

加熱菸審查奧地利退件有先例 國健署:保護公眾健康是最高目標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傳出六月底將召開專家會議,加速審查指定菸品。根據最新資訊,目前已有6家業者齊備申請資料進入審查程序,國健署待業者依審查意見回復補正資料,將依審查程序,持續審慎辦理。針對外界質疑國健署「卡關」、「拖延進度」,國健署重申,指定菸品涉及國人健康與公共安全,須依法律授權,嚴謹辦理。事實上,國際間對新興菸品的管制態度亦相當嚴格,奧地利就曾因資料不足或樣品不符等原因,退回加熱菸產品之申請。 加熱菸審查考量多 奧地利曾駁回IQOS產品 美國最新審查尚無結果 自2023年立法院修正《菸害防制法》以來,加熱菸被納入「指定菸品」管理與審查,審查程序由四大領域專家組成,針對毒性與成癮性、臨床效益、公共衛生影響與國際法規進行綜合評估,國健署參照各國經驗,多次要求業者補件說明,程序歷時兩年,審查進入關鍵階段。 回顧近兩年國際加熱菸審查情形,各國皆以相當嚴謹之態度審慎應對,像是奧地利就曾針對 IQOS商品做出駁回申請的決定。2023年9月,IQOS加熱菸產品就因資料不全,遭到奧地利衛生部駁回,理由為申請人未依規定提供完整資料,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協力義務。奧地利行政法院判決更指出,該案因未能提供完整的毒理研究資料,排放數據也出現缺漏,且送審樣品與申請文件不符,因此不符規定。 菸商Philip Morris於2023年申請PMTA審查之TEREA加熱菸搭配IQOS ILUMA加熱器,則尚在審查中。董氏基金會也提出,目前進入實質審查業者中,其中一家所申請的加熱菸品牌品項,目前也向美國FDA提出上市申請中,即目前還沒拿到FDA許可。 而台灣現狀與奧地利的審查經驗相似,廠商未全力配合、無盡到協力義務,導致審查所需資料的欠缺,而資料完整性在審查程序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申請資料除了風險相關科學研究證據,也包含菸品上市後的配套監管機制,以全審慎保護人民的健康及安全。 業界人士踢爆:第一家業者補件消極影響審查進度 另根據業界人士透露,自菸害防制法修法通過以來,菸商即積極遊說,包括動員群眾上街遊行,主打「癌症用藥基金」、「健保財源」、「菸稅流失」等爭議話題,意圖將技術審查轉化為公共輿論壓力,並透過國際政治管道對行政部門施壓,批評政府「卡關」、延宕審查,企圖將技術問題政治化。還透過立委抨擊國健署官員,要求將相關人員依瀆職移送監察院。 但事實上,並非國健署不放行,就有傳出有廠商在審查過程中,對於國健署提出的補件要求反應消極,甚至傳出提交不完整或與樣品不符之技術資料,國健署就曾多次對外表示,補件狀況,各家廠商情況不一,有送件內容欠缺,出現答非所問、魚目混珠等情形。如此造成審查專家難以判定產品風險,進一步延誤整體審查進度。 國健署:標準一致、依法審查、守護國人健康 針對指定菸品審查,日前國健署強調,因新興菸品開放涉及人民權益及公眾健康,將遵循審查程序,秉持專業及保護公眾健康之最高目標,最終審查結果可能有2種狀況,若經核准通過,核定通過之產品,將透過上市後監視及管控機制,落實管理;若審查不通過,則業者須重新提出申請與審查,或尋求行政救濟。

緊要關頭腸胃老是作怪 小心自律神經失調

緊要關頭腸胃老是作怪 小心自律神經失調

門診經常遇到忙碌的工作者一到關鍵時刻就胃痛、背痛、四肢無力、急著跑廁所,但真的去廁所解決以後又沒辦法順利緩解症狀,每當關鍵時刻這些困擾的症狀出現時,是不是你的注意力就開始下降了?腸胃莫名成為你工作上的拖油瓶,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徐瑋憶中醫師表示臨床診斷通常歸類為「大腸激躁症」,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簡稱「腸躁症」,臨床上,現代人多因為情緒因素及壓力影響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腸胃機能失衡而形成腸躁症! 徐瑋憶中醫師說明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特徵為反覆腹痛或不適,合併排便習慣改變,但腸道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腹痛或腹部不適通常伴隨排便狀態不穩定同時出現,腹脹感無論有沒有吃東西都會經常無規律性出現,排便後感覺沒有暢通解淨感及部分黏狀大便,嚴重者甚至伴隨頭痛、疲勞、焦慮、憂鬱等情緒感受漫延,臨床上主要分為三型: •      腹瀉型(IBS-D):腸道蠕動加快,導致腹瀉 •      便秘型(IBS-C):腸道蠕動減慢,導致便秘 •      混合型(IBS-M):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這些腸道蠕動異常可能與腸道平滑肌的收縮功能失衡有關,進一步研究指出,跟中樞神經及腦部訊號的影響息息相關。 腸躁症的核心病機包括腸平滑肌收縮不穩、腸道與中樞神經的雙向溝通異常、腸道微生物菌落群失衡、及心理壓力因素等,莊可鈞中醫根據這些核心病機臨床上歸納出幾個常見證型來統整治療腸躁症,包括肝氣鬱結肝脾不和、脾虛濕困、脾腎陽虛、濕熱下注等。 肝氣鬱結導致肝脾不和這個證型最常伴隨情緒及壓力等心理因素影響腸胃機能,因此用藥上除了腸胃機能調整用藥外,需要加入疏肝理氣類型藥物來緩解及解開心理負擔導致的氣結;脾虛濕困及脾腎陽虛證型則是屬於「虛證」導致脾胃機能下降,同樣的較弱的脾胃機能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而運作失常,這兩個證型用藥上就需要使用升提脾胃氣機藥物及部分溫陽藥物,根據每個人虛的程度調整不同程度的補虛藥物劑量;濕熱下注則是體內鬱火跟濕氣夾雜的特殊證型,也是臨床上最多遇到只是透過除濕茶飲無法解決的主要類型,要如何有效可以在清熱與除濕間平衡治療需要正確改變用藥劑量及時機使用變化,因此,沒有正確診斷與處方調整是無法靠除濕茶來解決問題! 徐瑋憶中醫師分析這些中醫證型所代表的意義在於病程的不同時期演變,及病機所區別同一個西醫診斷疾病上不同的中醫辨證病因不同,治療方式是不一樣的,因此,生活飲食建議也會略微差異,門診中徐瑋憶中醫師遇到患者經常錯亂接收片面資訊卻沒有正確整合,透過診斷才能明確區分同樣是腸躁症但在中醫生理及證型分屬哪一個類別,腸胃寒熱區別單從症狀分析容易掉入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誤區而判斷錯誤身體狀態,透過臨床脈學的診斷四診合參才能降低錯誤的機率,門診治療多年頑疾的腸躁症患者多會透過針灸及藥物合併治療,其中腹針可以有效改善中下焦氣機運作,頭皮針能有效調整中樞調節能力,當然,除了醫療介入治療外,保持穩定作息及找到自己喜歡的紓壓方式才能相輔相成的有效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