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揪出膀胱過動及夜尿元凶 止鼾改善夜尿助好眠

揪出膀胱過動及夜尿元凶 止鼾改善夜尿助好眠

邵先生今年30歲,從大學時期開始室友就發現他打鼾很大聲,都會制止他先睡著。進入職場後忙碌的工作也讓他平時睡眠品質不佳,除了夜間頻尿、急尿,起床時也常常想要賴床、白天精神不佳,假日補眠到中午也會有睡到頭痛的狀況。不規律的作息讓他體重曾暴增到104公斤。經睡眠檢測後,原來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在作祟。 睡眠呼吸中止不治療 膀胱共病機率增 很多人可能都曾有過有強烈且突然想排尿的感覺,或是夜夢正甜卻被強烈尿意打斷睡意。如果這些狀況頻繁發生且已造成睡眠困擾,就需要尋求醫師協助,有可能是膀胱過動症(OAB)上身。若是夜間頻尿多達四、五次或更多,也會讓人最先聯想到是攝護腺出問題,若是在泌尿科檢查攝護腺結果是正常的,不論是頻尿、夜尿,就有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共病症。 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估計,台灣全人口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保守估計達70-80萬,已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由於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睡眠時上呼吸道塌陷造成不能呼吸,而導致睡眠頻頻中斷,使得抗利尿激素分泌降低,自然容易頻尿。 OSA與膀胱過動症有正相關 大林慈濟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醫師為進一步研究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膀胱功能異常之共病關聯,與科林睡得美共同對近千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進行一份「膀胱過動症狀問卷(OABSS)」調查,對比使用陽壓呼吸器前後,頻尿、急尿以及急迫性尿失禁的改善狀況。 此份調查樣本共927位,於使用陽壓呼吸器之前,白天排尿超過8次以上者高達36%,即依醫學定義為膀胱過動症患者,而夜間解尿次數平均超過兩次者更高達86.9%。且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越嚴重,膀胱過動症症狀也越嚴重。 使用陽壓呼吸器之膀胱過動症者,91%症狀改善 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依據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之膀胱功能健康調查結果指出,受測者在使用陽壓呼吸器(CPAP)後,47%自覺日間頻尿次數改善,88%夜間頻尿次數有改善,83%急尿感有改善,82%急迫性尿失禁有改善,而患有膀胱過動症者,更有高達91%自覺症狀被改善。 同時國外亦有研究顯示CPAP治療可改善重度和中度OSA患者於膀胱過動症問卷和尿失禁問卷的評分。這些發現具有臨床意義,因為OSA引發的OAB可能在CPAP 治療後得到緩解。洪曉菁資深技師建議,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礙會多方面的影響健康與情緒,良好的睡眠品質是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如果發現自己或伴侶有嚴重打鼾合併頻尿、急尿、夜尿的症狀,除了泌尿科檢查之外,也應該要做睡眠檢測。黃俊豪醫師也提醒,若經醫師確診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可使用陽壓呼吸器改善呼吸中止和相關共病! 

視力保健嘉年華會熱鬧登場 視光產業力邀民眾參加

視力保健嘉年華會熱鬧登場 視光產業力邀民眾參加

視光產業一年一度的最重要盛會,第三屆台灣驗光師年會在11月19日(六)至11月20日(日)於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盛大舉行。本屆年會邀請學術領域專家學者與產業相關品牌,同時更擴大舉辦視力保健嘉年華會,透過活動與民眾近距離互動,同時宣導視力保健的重要性,以及隱形眼鏡的使用安全等等,讓民眾更加的認識台灣視光產業。               讓視光與民眾零距離 加強照護身心障礙者的視力保健 自《驗光人員法》通過後,每年度的「驗光師年會」成為凝聚驗光人員向心力的重要活動。在驗光師全聯會努力推動下,每年的活動總是辦理得有聲有色熱鬧滾滾的。今年除了集結全台專業驗光師與驗光生參與,更規劃了連結民眾的嘉年華會,除了樹下廣場有整天的活動表演外,更在藝文大街上增添園遊氣氛,搭配民眾的互動遊戲,讓民眾更加了解驗光所與驗光人員的專業,加強社會大眾對驗光人員、視力保健的重視。 黃群宸理事長表示:「視光產業涵蓋範疇極為廣泛,除了一般民眾熟悉的驗光配鏡外,驗光師也肩負照護身心障礙者視覺健康的責任。像是今天登場表演舞蹈的唐寶寶、慢飛天使等,他們存在著許多視力障礙需要提升與改善。他們的語言表達較為困難,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更加需要良好的視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與發展,由此可見良好的視力何其重要。今年的年會主題『嶄視高飛』,也是向驗光師夥伴和全國民眾傳達,驗光師能照在視力保健領域能照護的對象,不僅僅是一般民眾的驗光配鏡,更包含了照護身心障礙族群的視力需求,這份責任與專業是無可取代的!」 學術課程與嘉年華會並進 視光盛宴精彩萬分 社會對驗光人員的傳統印象還停留在驗光配鏡,民眾並不曉得《驗光人員法》通過之後,驗光師及驗光生已是台灣醫事人員之一,也不太了解驗光所能提供的服務。本次年會選在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除了推廣驗光人員在職場上需要運用的專業知識與科技技術外,更藉由寬廣的戶外空間邀請更多民眾,一同共襄盛舉讓專業與民眾零距離互動。 在知識精進的傳遞方面,本屆除主會場精選課程之外,另設置兩大科技新知的主題館展覽最新的視光設備與醫療器材,以及專題分享空間,多面向的課程讓與會的驗光師與驗光生可以自由選擇。 這次嘉年華會則精心規劃了豐富的活動,除了邀請了唐氏症基金會的唐寶寶舞團精彩開場表演外,樹下廣場的主舞台將邀請小朋友和家長都喜愛的MOMO台哥哥姐姐、聲林之王甜姐兒徐樂芸、EMMA姊姊小丑氣球秀以及醒吾科大表演藝術系的舞蹈,並集結了許多優秀的街頭藝人全天演出,在表演中更加入驗光師與視力保健的色彩,並且充分的互動搭配有獎徵答;藝文大街上聚集互動遊戲與遊樂園餐車,數十家品牌廠商攤位將新穎特色的產品精彩呈現;活動期間將透過大型LED車巡迴跑點,播放衛教動畫影片「一分鐘顧目睭」,內容包含呼籲大家配鏡要前往驗光所、隱形眼鏡不能胡亂購買,與大會相關訊息。節目琳瑯滿目,期待能與民眾有良好的互動連結。 值得一提的是,主會場區特別設計了一座歷史走廊,由專人導覽民眾、媒體及視光人,回顧台灣從傳統眼鏡產業至今的多面向專業分工,與驗光人員法的歷程和意義。經由珍貴的歷史畫面了解台灣視光的演進,讓各界更加重視與珍惜現今的成果,鑑往知來,一同期許視光界更加茁壯。 除了驗光師公會全聯會黃群宸理事長,驗光生全聯會許正格理事長及台灣省鐘錶眼鏡商業同業公會林振森理事長均共同表示,「驗光人員與其他醫事人員相比,是一個相對嶄新的團體,我們應更加的團結彼此,一起凝結共識與共同努力。視光產業的發展還非常長遠,希望透過一年一度的年會,以及各種與驗光夥伴互動的方式,來了解大家的執業需求以及對未來的期望,共同為全民的視力保健照護努力。」

2022世界早產兒日6大樂園響應 「1117一起讓愛轉動」!

2022世界早產兒日6大樂園響應 「1117一起讓愛轉動」!

2012年台灣早產兒基金會首次加入世界早產兒日的響應行列,隔年從國際地標台北 101 大樓開始點亮代表早產兒的紫色燈光,逐年號召全台各地響應公益點燈的行動一同「守護小腳丫、跨出大人生」。今年11月17日台灣早產兒基金會串聯全台6大樂園共同響應世界早產兒日,為早產兒的倡議共同發聲,呼籲社會大眾攜手關懷早產家庭、提升早產防治及早期療育意識。此外,也推出「袋鼠媽咪小寶貝」線上塗鴉著色活動,發揮創意為早產袋鼠寶寶增上色彩,同時為早產兒家庭祈福並給予暖心支持。 早產兒基金會投入近3億元! 各界攜手助力提升早產防與治 據國健署110年統計台灣早產兒發生率為10.61%,換言之,每十個出生的新生兒當中就有一位是早產兒。早產兒基金會成立30年,協助台灣早產兒個案住院醫療費用及出院後儀器補助已逾1.3億元,並累積服務超過10萬人次早產兒,致力成為早產兒家庭堅強的後盾。 在少子化嚴重的台灣,出生28天內的新生兒死亡率高於鄰近的日韓兩國,而當中有八成是因早產所引起。婦產科醫生出身的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表示,「現今台灣少子化益趨嚴峻,提升早產兒存活率更為關鍵,因此政府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規劃每個縣市至少有一家院所24小時接受早產兒照護及治療,並配合外接團隊及時救治早產母嬰。」而根據「台灣早產兒基金會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追蹤」資料庫數據顯示,2008-2017年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早產兒平均存活率已提升至86.84%,將較於1998-2007年的79.94%,高出約7%。顯見台灣在產官學各方協助及醫療進步下,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與極早期早產兒照護成績皆有明顯成長;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也稱:「低及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畫去年僅6家醫院合作,今年增長至60幾家,希望能透過此計畫,接住每位早產兒,也期許在早產兒基金會、新生兒科醫學會的共同努力下,大力提升早產兒照護品質。」 因此基金會積極投入倡議新生兒醫療政策,持續擴大全國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追蹤院區,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早產失能率。也幸有新生兒科醫師們的支持,如新生兒科學會鄭玫枝秘書長所述:「早產兒出生後,陪伴最多的便是醫院的新生兒科醫師、護理師,除了院所的專業照護,在衛福部、國健署以及早產兒基金會的支持下,才能以多元管道為早產兒及其家庭提供更多幫助。」30幾年來本會投入早產兒追蹤專案金額已超過1.5億元,累積追蹤6.5萬名個案,全國追蹤率約為85%,期許未來能持續提升追蹤率達百分百,共同守護在台灣出生的每一個早產寶貝都能健康長大。 全台摩天輪為愛轉動 創意塗鴉活動吸引超過500人響應   今年台灣早產兒基金會特別選擇聚集家庭歡樂的摩天輪,邀請台北兒童新樂園、台中麗寶樂園、花蓮遠雄海洋公園與全球同步一起響應世界早產兒日。11月17日這天三ㄡ座摩天輪閃耀起由紅色與藍色調和而成的紫燈,投射出早產兒父母迎接新生命的喜悅與面對未來的煎熬。此外,基金會也和臺北市兒童新樂園一同舉辦點燈儀式,邀請早產兒家庭共樂,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也表示,期盼藉由點燈儀式的號召,讓各界能給予早產兒更多理解及幫助,也提升社會大眾對早產兒醫療照護問題的關注。祝福的紫燈不僅吸引了許多民眾駐足留念,也讓社會大眾有進一步了解早產兒相關議題的機會。這場點燈盛會不僅僅是欣賞絢麗的紫燈,也為每個早產家庭獻上祝福,更宣誓著永恆溫馨的支持。 除了紫燈,個個都是早產兒的有袋動物「袋鼠」更是重要代表。在台灣,醫院倡導「袋鼠護理」已行之有年,目的除了穩定早產兒生命徵象外,也希望透過父母親的擁抱及撫觸,讓早產寶寶重溫在子宮中被包覆的安全感受,並促進親子間的親密依附關係。早產兒基金會這次也和小人國主題樂園、劍湖山世界主題樂園、義大遊樂世界、遠雄海洋公園合作線上、線下串聯的塗鴉著色活動。10月17日至11月17日為期一個月,在園區內架設活動立牌,入園民眾只要掃描立牌上的QR Code便能參與「袋鼠媽咪小寶貝」線上塗鴉著色活動,還有機會獲得早產媽媽們的手作袋鼠安撫玩偶。也可以透過早產兒基金會臉書粉專點擊貼文連結參與活動,無邊際的自由創意成功吸引500餘人一同響應。疫情間,無論出門與否,大人小孩都能塗鴉同樂,在彩繪創作的同時也能一起來認識早產兒,並感受早產兒父母對巴掌仙子的悉心照料,就猶如袋鼠媽媽照顧小袋鼠一般,日以繼夜細心呵護,辛苦卻也甘之如飴。   手作小袋鼠助力祈福 早產媽咪揪團送愛心 因為安胎、早產的緣故,手作編織品牌《好製為織》發起人凱特媽咪為緩解焦慮而投入進編織的世界,她也將在育兒期間受到的關照,化為愛心分享給更多需要幫助的族群。凱特媽媽號召多位關心、支持早產兒的愛心媽媽們共同加入團織活動製作安撫玩偶,為今年的線上塗鴉著色活動帶來彩蛋,一個月內團織媽咪們打造近140隻療癒人心的袋鼠安撫玩偶。團織媽媽們更留下自己對早產兒的關心與祝福小卡,藉由小袋鼠傳遞給社會大眾,讓安撫玩偶不僅有穩定情緒的作用,也以更強大的力量溫暖每個人。     除了心理治癒外,專做嬰幼兒副食品的鈞媽御食堂今年也加入世界早產兒日的活動響應及捐款。食堂創辦人陳禹辰也是全職媽媽,深知每個早產兒孩子都是父母最珍貴的寶貝,因為他們迫不及待來到這個世界,導致許多生理狀況都未成熟,更需要充裕的醫療照護及社會大眾的支持。     因此「守護小腳丫,跨出大人生」並非一句口號,過程中更需要許多人力、財力和物力的共同投入。即便路程艱難,台灣早產兒基金會依然會與每個早產兒家庭攜手前行,竭力提供幫助,持續帶來對新生命的希望,激發每個蘊含著龐大能量的巴掌仙子,即便從渺小開始,未來卻擁有著無限可能的精采人生。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 治療缺血性腦中風 !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 治療缺血性腦中風 !

“阿嬤在吃晚餐的時候,突然手舉不起來,口水從嘴角流出來,然後也無法握起湯匙,站起來的時候沒有力就跌倒在地上” “昨天晚上還好好的,早上就叫不太起來,講不太出話來 ” 類似的劇情一直在急診室重複上演,我們也不時有看到名人腦中風的新聞。腦中風就是會突然的發作讓我們措手不及。 依據衛生福利部104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尤其好發於60-79歲的年齡層。腦中風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出血性腦中風和阻塞性腦中風。但不論是出血還是缺血性腦中風,都需要趕快到醫院就醫,儘快接受治療,讓腦部後續損傷和神經學症狀的嚴重程度降到最低。一般來說,中風的位置、範圍、時間是影響預後的關鍵。 危險因子 腦中風有很多危險因子,其中包含了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所謂的三高),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肥胖,頸動脈狹窄等。這些都是可控制的高危險因子,因此,我們要努力去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降低我們罹患腦中風疾患的機率。 如何快速辨別腦中風?要如何辨識是否有腦中風呢?請記住「快速」動作, 要 「FAST」,每一個英文字母的意義分別為,F:Face;A:Arm; S:Speech;T:Time。簡單來說,臉歪、嘴斜、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最後看到正常的時間),然後趕緊送醫。 腦中風的處置 腦中風診斷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等。倘若病患在腦中風發現後3個小時內診斷為血栓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在病患符合規範下,可以使用靜脈內注射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有助增加中風康復的機會或降低殘障等級。 然而,現在缺血性腦中風已經不再只有靜脈內注射或是吃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而已。在符合特定的條件,經醫師評估以後,我們可以進行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以外科介入的方式來治療在大血管阻塞的急性缺血中風。此項手術的另外一個好處在於對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的病患,但在6小時內大血管腦中風的病患,在符合特定的條件之下,仍然能夠接受治療,讓中風的範圍減少。2015年1月在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MR CLEAN試驗,證實顯著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優於單純用IV rt-PA的治療效果。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是一種類似心導管檢查的手術的治療方式,醫師會在鼠蹊部穿刺並把微導管或同時置放支架送到腦部血管去抽吸血栓。簡單來說,血栓堵塞了血管,我們把血栓抽吸出來讓血管通暢,縮短腦部缺血或缺氧時間以降低腦部損傷的範圍,進而減少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甚至死亡。病患後續仍然需要努力復健來慢慢恢復其功能性。 最後,重點是我們要及早發現「中風症狀」並「及早就醫」,要FAST! 慢性疾病也要好好的吃藥控制,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冬天也要記得多保暖。 文章授權/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方耀榮

全民攜手翻轉抗藥性危機 『抗生素合理使用巴士巡展』開跑!

全民攜手翻轉抗藥性危機 『抗生素合理使用巴士巡展』開跑!

抗微生物製劑是20世紀後半醫療重大進展之一,支撐今日許多重大的醫療發展,包括重大手術、急重症加護照護、以及血液腫瘤等疾病的免疫抑制治療。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與病菌的快速演化,加速超級抗藥菌誕生。此外我們已面臨藥物供需失衡,研發及供應已經不足以應付實際需求。臺大醫院響應世界衛生組織於每年11月18-24日舉行世界抗生素週(World Antimicrobial Awareness Week, WAAW)呼籲各國共同預防抗生素抗藥性,並與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共同規劃「抗生素合理使用巴士巡迴展」宣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周志浩署長亦蒞臨指導,呼籲民眾與醫療照護者一同正視抗生素抗藥性全球危機,以避免無藥可醫的窘境。在等待更好更有效的藥品上市之前,我們能夠一起努力保護珍惜現有的抗微生物製劑,實務的做法就是進行抗生素管理。 「抗生素合理使用巴士巡迴展」開跑 臺大醫院展現抗生素管理成果 「抗生素合理使用巴士巡迴展」首站於臺大醫院開跑,展期11月17日至11月24日,透過巡展呈現臺大醫院感染管制長年努力的成果。吳明賢院長表示,臺大醫院一向依循世界趨勢走在醫療前端,是國內首先進行全院前瞻性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及抗藥菌監測及管理的醫學中心,早期即建立抗生素管理概念。以加護病房為例,感染專家、重症醫師與藥師會共同針對病人的需求,評估使用抗生素的時機及使用的抗生素類型,以避免抗藥性發生。針對臺大醫院感染管制措施,高嘉宏副院長表示,為維護安全的醫療環境,臺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即時監測病房與公共環境狀況;若出現異常病菌,將透過跨領域、跨團隊共同合作解決危機,保障病人安全,同時也維護醫護人員的職場安全。     抗生素使用須謹慎 抗藥菌恐影響病人存活率 感染科暨感染管制中心陳宜君主任表示,抗生素合理使用五大要素,正確診斷(Diagnostics)、最佳用藥選擇(Drug)、適當的劑量(Dose)、階段性評估降階(De-escalation)、合理的治療時間範圍(Duration)。針對病人做個別風險評估,提供最適合的抗生素治療。面對加護病房重症、癌症病人的第一線醫療人員,最大的挑戰即是面對敗血症病人,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古世基主任表示,團隊治療上皆遵循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指引,對於免疫力功能低下的病人來說,抗生素管理更是至關重要。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柯博升主任表示,癌症病患對於抗生素治療的需求相當大,若沒有適當的抗生素管理,抗藥菌的出現會讓病人的存活機率下降,因此團隊會與感染科團隊合作,適當使用抗生素,降低抗藥菌的發生率。 對於全民抗生素用藥安全,藥劑部黃織芬主任提醒遵循「四不一要」,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才能確保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性,全民一同守護,阻止超級細菌! 「抗生素合理使用巴士巡展」活動展現臺大醫院對於民眾用藥安全重視,並以生命無價,健康至上之價值繼續守護台灣民眾的健康。

遠距醫療突破時空限制 《後疫情時代》展醫療創新實力!

遠距醫療突破時空限制 《後疫情時代》展醫療創新實力!

COVID-19自爆發以來,至今已有6億多人染疫,超過658萬人喪失生命,從起初的封鎖政策到如今與病毒共存,衝擊並翻轉國人的生活型態與就醫模式,也加速了醫療產業的發展,全球遠距醫療使用率成長近40倍,而在台灣註冊視訊門診平台的人數也突破百萬人!Discovery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攜手推出《後疫情時代》節目,記錄台灣在疫情兩年多來的轉變,看見台灣人如何在病毒威脅之下,於各領域結合技術創新並突破,為社會創造更安全便利的生活環境,更讓「台灣醫療」走上國際舞台。《後疫情時代》將於11月21日星期一晚上9點於Discovery頻道台灣首播,並陸續於東南亞及日本播出。 就醫習慣改變  全球遠距醫療使用率成長近40倍 遠端聯合會診即時監控 到院速入手術室  把握中風患者黃金救治時間 據智庫2022發布之最新數據,疫情影響下,全球遠距需求大幅增加,遠距醫療使用率成長近40倍,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表示,疫情將遠距醫療的使用從偏鄉擴展到每個角落,國人已逐漸習慣遠距醫療,就醫模式儼然改變,在台灣註冊視訊門診平台的人數更已突破百萬,數位科技進一步突破地理限制,讓醫療服務不再因距離而有藩籬。 台灣遠距醫療技術的發展有目共睹,現階段已可完成台灣跨地、甚至跨國的手術支援,遠距醫療不僅串起醫療資源,更串起非一線城市民眾對於尋求醫療資源的信心。陳適安院長分享,先前有位患者因腦中風發作至台中榮總南投埔里分院緊急就醫,院方評估後建議轉至台中榮總總院進行手術,透過即時線上視訊會診與智慧眼鏡傳輸醫療影像,即時掌握患者狀況進行指導,讓患者一抵達急診就能立即進入手術房救治,以快速有效率的方式完成救治工作,成功拯救患者生命。儘管COVID-19帶來了許多改變,但這場疫情也讓台灣醫療團隊的技術與努力被更多人看見,為醫療照護產業提供了加速創新的大好機會。 以網路取代馬路  5G加速台灣智慧醫療發展 跨縣市連線、跨國遠距手術  「醫療無國界」時代來臨 台灣數位轉型與醫療照護服務模式的融合持續升級,以穩定的5G網路改善長途就醫的不便,5G特有的大頻寬、低延遲、大聯結特點,能有效解決過去因頻寬不足、反應延遲所產生的問診品質不佳困擾,醫師可遠距進行生理影像的判讀、與患者即時互動,甚至可以達成跨科會診,成就醫療零距離的時代。陳適安院長更提及,邁入5G時代對數位科技與醫療的結合有很好的幫助,透過更進步的通訊設備執行醫療任務,不僅台灣本地的跨地會診,先前也完成了各類手術的遠程指導,為遠距醫療開啟無限可能,往未來實現「醫療無國界」的理想更邁進一步。 陳適安院長補充分享,上週成功完成一起遠距案例,患者先前曾於嘉義進行過兩次心律不整電燒手術,治療後仍復發,進行第三次手術時透過遠距於台中進行指導,精準地掌握患者狀況即時協助手術進行,讓手術順利完成。 醫療創新軟硬實力兼施  扭轉醫療新思維 除了遠距醫療外,台灣針對清消設備升級也並未懈怠,《後疫情時代》節目中記錄了疫情下消毒及模組化病房的加速創新,如台達電發展出「能與人共存」的特殊抑菌光,222nm波長紫外線可有效抑制細菌、真菌以及病毒,照射後可抑制COVID-19病毒,更有期刊指出該波長紫外線在COVID-19專責病房中已有臨床清消效果支持,並可應用在各類大型公共場所、醫院、診所、電梯、居家等地。 另疫情醫療量能緊繃之際,由小智研發 (MINIWIZ) 首創的模組化負壓病房套件,協助因應瞬息變化的疫情需求,採用回收材料循環再利用,可以在 24小時內靈活組裝完成,對疫情進入社區傳播的台灣,這項模組化病房正好派上用場,重新定義病房應用,更可推廣到全球。整體醫療產業結合科技突破,在困境下發揮越挫越勇的台灣精神,更讓世界因此看見台灣堅強的實力和不服輸的韌性。 《後疫情時代》台灣醫療躍上國際   長達兩年的疫情改變了生活型態,也影響了各產業,各國採取不同措施杜絕病毒的擴散,至今世界已與這頑強的病毒共存了超過兩年之久。《後疫情時代》節目中真實展現智慧醫療實際運用場合,進一步提升台灣在數位健康科技的角色,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身處後疫情時代,面對的思維改變與實際挑戰,讓「遠距」成為新生活中更方便有效、不受限的「快捷鍵」!除醫療領域之外,《後疫情時代》紀錄台灣在消費行為、教育革新、建築構想四個領域的創新故事,而這些創新科技又如何影響人類的現在與未來。節目將於11月2日星期一晚上9點於Discovery頻道隆重獻映,並陸續於東南亞及日本播送供各地觀眾收看。

關節鏡手術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  提供全方位照護

關節鏡手術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 提供全方位照護

隨著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使許多退化性疾病大幅增加,在骨科的醫療技術發展,也變得十分重要且急迫。今(16日)恩主公醫院舉辦「骨科微創中心 關節鏡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 臨床成果分享」,骨微創中心是由前院長吳志雄醫師於2019年成立,並在黃信彰院長帶領下積極推動,提供給全民一個兼具安全及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除了引進最新脊椎內視鏡系統,還整合各項微創手術,包括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機器手臂電腦導航關節置換手術、微創骨折復位、3D列印矯正切骨矯正手術、肩膝踝髖關節鏡手術系統,擁有非常專業的醫療團隊,為病患服務。 軟骨修復再生技術,一次搞定!為患者創造新「膝」望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有將近350 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其中女性因為更年期後骨質流失,比例多於男性。近年來,膝關節退化已不再是老人的專利,運動傷害、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罹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最明顯症狀即為「痛感」,因其為不可逆轉的漸進性破壞疾病,其病情會逐步惡化,為患者和照顧者帶來不便造成沉重的負擔,過去治療方式常有治標不治本、治療次數多等困境,近來隨著醫學科技進步,利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出現,也為關節退化患者帶來新「膝」望。 恩主公醫院外科部吳長晉部長指出,過去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期會先建議患者使用止痛藥、打消炎針、注射PRP或打玻尿酸、復健、護具使用等改善病患疼痛的症狀,但效果有限,且症狀反覆治標不治本,若狀況沒有改善,就會需要手術開刀,過去常見的關節軟骨損傷的治療方式有馬賽克鑲嵌術、自體軟骨細胞培養移植術、關節鏡微創手術,嚴重的話甚至得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容易因傷口較大且復原期較長,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吳長晉部長進一步說明,「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是由工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發,經完整三期臨床試驗獲得衛福部核准,是台灣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只擷取少量非受力區的自體軟骨,經特殊處理後使軟骨細胞活化,再以微創關節鏡手術進行清創後,再將活化的軟骨細胞及載體植入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不僅傷口小,感染機率低,手術約40分鐘可完成,住院約2-3天即可出院,且只需一次手術即可解決膝蓋軟骨損傷問題,讓徬徨不安的退化性關節患者,不必承受兩次開刀的風險、疼痛及奔波。 吳長晉部長也表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應用於早期發現的膝關節軟硬骨病變問題上,在臨床案例中有多位患者得到改善,也讓患者避免因軟硬骨病變的惡化,導致須提早置換人工關節的地步,所以提醒有關節問題的患者應及早尋求骨科醫師做檢查及治療,維持靈活的關節行動力。 「微創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恢復生活機能快! 另一位75歲的張先生,幾年前因為右腳感到疼痛發麻,曾到恩主公醫院復健科看診,經過幾次復健後,疼痛狀況有改善;兩個月前,出門搭公車時,右腳突然無力發麻,趕緊又到醫院就醫,照X光後,發現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因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醫師評估後建議要做脊椎手術,當時一聽到脊椎要開刀,感到緊張害怕,經醫師詳細說明後,在上個月接受了「脊椎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只有0.6-1公分、出血量少、住院天數僅1-2天、恢復期短,對脊椎肌肉筋膜損傷小,大大降低了高齡者開刀風險。手術後背痛及下肢無力有明顯改善,目前努力做強化核心肌力訓練,慢慢恢復正常的生活。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許立和主任表示,椎間盤突出部分是因為脊椎的老化磨損,好發中年之後,隨著老化,椎間盤中的髓核如同我們的皮膚一樣含水量降低,椎間盤的靈活性跟避震效果也跟著降低,使得椎間盤壓力更大,當突然間的不當受力(搬重物)或外力創傷(滑倒摔跤)就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也有部分發生於年輕族群因長期不良姿勢加上肌力不足造成椎間盤突出。常見症狀像是腰痛、背痛,甚至從下背部、腰部脊椎處輻射延伸至臀部和雙腿,可能從輕微疼痛到銳痛、灼痛感,嚴重時會出現極度劇烈的疼痛,有些人則會感覺麻木、刺痛或腿部無力,也就是坐骨神經痛,對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極大困擾。 許立和主任進一步指出,椎間盤突出可以透過休息、藥物止痛、物理治療等方式來減緩疼痛,如經過一段時間,狀況還是無改善,就需要進一步檢查評估是否手術治療。傳統開放式椎間盤切除,改善病患症狀成功率大於95%,嚴重的併發症<1%,無法克服的是術後的傷口疼痛、術後背部肌肉纖維化、肌肉無力等後遺症。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階段已經邁向更精密的微創醫療,微創內視鏡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小、破壞少,術後恢復期也短,同時也減少脊椎內固定物(骨釘、椎籠)的使用,因此減少許多伴隨固定物而產生的後遺症。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 提供全方位照護 近年來,微創技術發展迅速,已成爲21世紀外科發展的主流,恩主公醫院也秉持「無私奉獻、謙卑服務」的理念,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與健康資訊,持續發展成為特色醫療中心。恩主公醫院在2019年成立骨微創中心,依照疾病特性整合照護資源,導入專業醫療團隊,積極與各大醫學中心醫療合作,讓民眾可以受到更細心的照顧治療與更友善的照護環境,不僅成為地區醫療與預防保健的典範,更是實踐了守護民眾身心健康的初心。

全球新世代鎮靜麻醉新藥台灣獨家代理 台灣東洋領證再添營運動能

全球新世代鎮靜麻醉新藥台灣獨家代理 台灣東洋領證再添營運動能

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今(14日)宣布,自國際研發藥廠PAION公司獨家取得在台專屬代理的鎮靜麻醉新藥,成功獲衛福部食藥署核准藥品許可證,預計今年第四季投入國內自費市場,期以全球新世代鎮靜麻醉新藥嘉惠國人外,也增添營運成長動能。 全球麻醉藥物領域已近20年沒有新藥上市。而PAION公司成功研發著重於藥物反應時間及安全性的鎮靜麻醉新藥都讓各國醫界高度期待。為了提供醫療團隊多元醫療解決方案以及滿足國內臨床需求,台灣東洋與德國研發藥廠PAION公司旗下的PAION UK Ltd.合作,並擁有其鎮靜麻醉新藥在台獨家經銷權,台灣東洋更進一步取得藥證。 PAION公司執行長Jim Phillips表示:「非常高興能與優秀卓越的台灣東洋攜手合作,共同在台灣麻醉鎮靜市場銷售與推展新藥,憑藉台灣東洋長期累積的專業知能,我們有信心對有麻醉需求的潛力市場提供最佳服務。此外,該新藥在台灣通過藥證審查並取得檢查鎮靜適應症亦代表是雙方夥伴關係中的一項重要里程碑,同時也彰顯了PAION公司深化重要核心市場以及將產品提供給全球患者的長期承諾。」 台灣東洋總經理侯靜蘭表示,實務上使用麻醉藥時,需注意用藥深度與用藥殘留等問題所造成的影響與併發症。台灣東洋為了替醫病尋找多元解決方案,進一步與成立20餘年、致力開發鎮靜、麻醉及重症照護等領域創新藥物的PAION公司合作,其成功研發反應快且可快速終止麻醉反應的靜脈鎮靜麻醉新藥,不僅提升鎮靜用藥安全也符合全球精準麻醉的臨床趨勢,該藥品更已獲歐美與亞洲等先進國家批准使用,成為國際醫療團隊信賴的新世代新藥。有鑒於此,PAION公司是台灣東洋首選的合作夥伴之一,期待未來深化雙邊關係,為台灣麻醉與重症照護領域帶來更多醫療解決方案。 侯靜蘭進一步指出,台灣東洋在獲藥證後,將於12月中旬投入每年約130萬例的自費健檢市場,盼替國內重視醫療品質的民眾提供新世代高階鎮靜麻醉藥物選擇,而未來5年內則會陸續引進可用於手術各階段的長、短效鎮靜、麻醉、止痛藥物,盼建構符合臨床需求的完整產品線,為全球醫病提供更多元的醫療解決方案也為公司長期營運添加成長動能。

秉持照護病患初衷,台灣安進結合生醫本業積極實踐ESG企業永續承諾

秉持照護病患初衷,台灣安進結合生醫本業積極實踐ESG企業永續承諾

生技醫療產業隨著全球超高齡化,已是快速發展且影響深遠的產業明日之星,加上近年疫情爆發持續延燒,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發與創新突破更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焦點;生物科技領導藥廠安進自成立以來致力於研發創新生物製劑藥品;提供骨骼健康、心血管疾病、血液腫瘤等醫療解決方案,其中逾七成的藥物為其領域的首創(First-in-Class),並聚焦於治療仍不足的醫療領域,為全球數百萬患者提供具開創性的治療藥物。 安進於台灣正值七週年,秉持照顧病患的初衷,自成立以來於投入資源人力,並設立ESG委員會,形塑結合公司策略的ESG文化,全方位落實環境永續、企業慈善和員工關懷的永續行動,於ESG各大面向 (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積極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結合生醫本業展開有系統有計畫的永續行動。除延續安進基金會(Amgen Foundation)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使命,長期攜手北醫大推動多元科學教育計劃,並發揮企業影響力,結合產官學持續倡議關心國人骨骼健康,以實際行動深入全台提供醫療資源,強化高齡社會民眾骨質疏鬆症防治的意識。更凝聚員工每一份善與愛的力量,以病患為本,傾聽病友的聲音,持續透過參與,攜手病友團體為病友貢獻心力,體現安進照護病患的使命,並為企業永續而努力。 發揮跨界影響力 結合產官學提倡「預測與預防」思維 關懷國人骨骼健康 在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之際,骨質疏鬆症是老人醫學與流行病學的重大議題,世界衛生組織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第二大慢性疾病。在台灣,研究顯示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全世界第九;近來發現極高骨鬆性骨折風險病人之骨折最為嚴重,一旦骨折,需長時間復健、行動受限,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甚至增加死亡率。有鑑於此,長期致力於骨鬆防治的台灣安進,積極推廣「Predict & Prevent預測與預防」前瞻性理念,主動出擊關心民眾骨骼健康,攜手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各地方政府和醫療單位進行DXA社區巡迴骨密度篩檢車計畫,鼓勵民眾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測:十月份國際骨鬆日之際,安排DXA(dual -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雙能量 X 光吸收儀)骨密度檢測車前往東台灣,為宜蘭佛光大學樂齡大學的長輩及教職員工檢測骨密度,高達75%的民眾從未接受過骨密度檢測,逾4成的民眾檢測出骨質疏鬆症但事前卻未曾察覺。同時,台灣安進也攜手當地醫療院所,將骨密度檢測車計畫推廣到醫療資源較不足的台東縣卑南地區,為部落居民提供骨密度檢測,推廣「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之骨質疏鬆症正確衛教意識。高達六成的參與民眾測檢發現骨鬆問題,也在當天醫療院所的協助下得以及早治療,防治骨鬆骨折的發生。 凝聚員工力量攜手病友團體,傾聽病友聲音,轉化為日常工作中的動力 台灣安進始於照護病患的使命,以病患為中心的精神,於企業內部持續推動「病友訪談計劃」,邀請病友分享罹病之心路歷程,盼同仁更感同身受病友的需求,進而落實成為日常工作的核心思想與動力,持續為病友努力。台灣安進亦支持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將對癌友的支持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參與癌友家庭親子主題性營隊,協助癌友家庭與癌同行;並積極響應其「生命之織」活動,號召70位同仁為癌友親手編織圍巾,用愛串連募集超過100多條圍巾,透過癌症希望基金會致贈給癌友。安進企業公共事務處長邱韋靜表示,「台灣安進希望匯聚同仁的每一份力量,成就病友希望的未來,不僅為病友提供創新的醫療解決方案,增加醫療資源可近性,更將透過更多的親身參與,深入了解病友需求,為病友創造更大價值。」 持續深耕ESG  建構永續價值 盼成為業界標竿 邱韋靜強調,「安進致力於帶動生技醫藥產業永續發展,推動在地積極永續行動,並成為業界標竿。展望未來,台灣安進將持續加速ESG推進,秉持以人為本的承諾,攜手員工共進,延續全球安進ESG精神,並以「四大核心策略」:健康人民(Healthy People)、健康社會(Healthy Society)、健康地球(Healthy Planet)、健康安進(Healthy Amgen),持續實踐ESG理念,打造企業永續。」台灣安進將持續深耕台灣,發揮企業正向影響力,透過跨界協力的策略合作,持續為台灣病患提供創新藥物,強化醫療可近性為病患生活品質與健康努力,落實企業永續承諾。

北醫校友總會生醫新創論壇首登場 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掀熱潮!

北醫校友總會生醫新創論壇首登場 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掀熱潮!

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今(12日)舉辦第一屆校友生醫新創論壇,邀請來自生醫領域新創校友分享學研創業經驗,論壇除了聚焦近年生醫產業熱門領域,包括AI智慧醫療、精準醫療、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等最新進展與現況,同時解析如何讓研究與市場需求結合,從實驗室走向新創公司。 有別於過往專注在臨床醫療發展與科研成果發表,這也是北醫校友總會第一次舉辦新創論壇。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李靜蘭理事長指出,期能藉此強化校友與校友、校友與校園間的鏈結,建構資訊與資源流通平台,打造北醫創業生態系。 走出象牙塔,多元發展建立北醫創業生態系 這次論壇當中,除了有圖爾思生物科技公司劉君豪總經理介紹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在微生物研究的應用,找出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甚至迅速找出不明病原體等。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李友專以「AI醫療大未來」為題,解析AI將如何衝擊醫療的未來商機,他也把過去北醫與同仁研究成果轉換成智慧財產,甚至變成新創公司的心路歷程跟大家分享。富禾生醫創辦人李建謀總經理則分享有關癌症免疫精準治療。 「學校走出去、校友回學校」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表示,北醫建校迄今有62年歷史,目前光是在校博、碩、學士就有近六千人,畢業校友更是超過五萬人,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校友,「以前學研單位是象牙塔,自己埋頭研究;現在則是強調生態圈。」所以除了學校要走出去,也希望校友能回學校,透過新創論壇這類活動,讓在學學生或研究人員找到最適合的典範。 陳瑞杰董事長指出,新一代台灣醫師跟早年不同,越來越多臨床醫學人才往外走,不管是資訊、工程或是其他領域,都在想著有沒有辦法走出跟前輩不一樣的路。因此,學校致力於營造多元發展的環境,北醫「不僅要能提供環境給第一名的學生未來當教授、當院長、當院士,也要能讓其他人有機會能當總經理、董事長。有人帶領學生,有人資助學校,形成一個得以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 「創新不能只是新而已,重點還是要落地」,市場需求在哪裡?有沒有哪些最新的工具與服務?如何從實驗室進入產業?這次論壇從業界觀點、分享相關資訊。 下一個新興病毒如何防?次世代基因定序有助及早揪出新興病原  近年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市場方興未艾,多數人聚焦NGS在臨床治療應用,尤其是癌症精準醫療、藥物基因體學等。本次論壇活動召集人,同時也是圖爾思生物科技公司劉君豪總經理介紹次世代基因序技術在微生物研究的應用。 劉君豪總經理說,在人身上的微生物基因是人體基因的一百倍,人類基因體可以定序,但卻不容易改變。但若可以更加了解人身上的微生物,透過飲食或其他方法調控,從「理解它」到「調控它」,就能「透過管理微生物來管理人類健康」。 圖爾思很早就專注在微生物領域,客戶很多都是科學家,他們透過圖爾思提供的試劑、定序服務、甚至資料分析等,更有效率地找出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與人體間的互動。 劉君豪總經理以腸道菌研究做進一步說明,腸道菌有不少是厭氧菌,一般技術培養不出來,要厭氧培養才培養得出來,但是,定序檢測就不會有相關限制。此外,面對病原體不明的發燒患者,傳統要確認感染病原體可能需要透過培養,但有時候不一定培養得出來,甚至結核菌可能需要兩個月的培養時間,如此一來就會影響臨床醫師用藥選擇;這時候若能使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最快24小時就能找出結果。 其實不只是人體微生物,劉君豪總經理說,「在環境中包括水體、土壤、甚至空氣中也都有微生物。」當下一個大流行病來臨的時候,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進行微生物公共監測,有機會能更迅速找出未知的新興病原體。 從臨床改變開始,翻轉醫療照護體系 除了北醫校友,此次新創論壇也邀請到國際NGS龍頭、去年甫在台灣成立分公司的Illumina 台灣分公司營運長鄭裕翔,一起參與座談。鄭裕翔指出,「二十年前,人類全基因解碼做一個要一億美金,現在以Illumina九月發表的新機器為例,做一個大概是兩百元美金,而且一天內就可以做出來。」 NGS帶來更快速、準確又低成本的檢測,成本降低後,可望有更多人投入相關領域,發現更多基因運用,把基因應用推廣到最大。估計全球相關市場規模目前大概兩百億,到2027年可以達到1200億。不過,NGS對許多醫師是全新的領域,「以美國為例,六成的醫師在當年學習階段並沒有接觸過基因診斷、基因治療。」 鄭裕翔營運長指出,「其實不只是臨床診斷,以癌症為例,若能透過相關技術提早診斷。讓患者從三四期為主,都能提早在一二期發現,患者的疾病旅程也會大不同,甚至改變的會是整個醫療照護體系。」 北醫校友總會表示,對於新創團隊來說,將基因數據資料串連、分析,從中找到治療方向、藥物開發都是另一個寶庫。也因此,希望能透過相關活動,持續攜手臨床單位開發基因體醫學潛力,建立基因體醫學生態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