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跟好友一起變健康!搶先加入優活Line官方帳號:用「1招」免費做公益

跟好友一起變健康!搶先加入優活Line官方帳號:用「1招」免費做公益

照過來照過來~《優活健康網》LINE官方帳號上線啦!現在加入優活LINE好友,不僅能獲得第一手醫藥新知, 還能成為公益團體的幕後推手!即日起至11月30日前,優活健康網每增加1位LINE好友,就會替你捐出1元給公益團體,快動動手指推薦給親朋好友,守護健康團結力量大,一起 Choose a Better Ü!

20年內骨質疏鬆導致骨折之案例將爆發性成長  學者呼籲:提高骨密度檢測與骨鬆藥物治療才是解方

20年內骨質疏鬆導致骨折之案例將爆發性成長 學者呼籲:提高骨密度檢測與骨鬆藥物治療才是解方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數據顯示,台灣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持續攀升,預估於2039年突破30%,亦即每2位青壯年就必須照護1位老年人。其中,骨質疏鬆症(後稱骨鬆)的高盛行率更是全民健康的隱憂,依據2019年健保資料庫統計,50歲以上病人族群中,每3人便有1人是骨鬆患者,骨鬆更可能導致髖部與脊椎骨折,衍生長期失能、臥床等長期照護隱憂,而台灣更是亞洲區髖骨骨折發生率第一的國家,使得個人與家庭照護負擔廣為增加。 醫界近年來也持續呼籲政府提升骨鬆治療照護,提倡應積極落實高齡者定期骨密度檢測與接續治療,國立臺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教授針對未來20年間70歲以上停經後婦女發生骨折的事件數和直接照護費用進行藥物經濟模型之研究,研究結果指出,未來五年間,70歲以上停經後婦女人口預計將從2022年的144萬人增加至2027年的191萬人,且骨鬆骨折的案例將自2022年的7萬例增加至2027年的9萬例,整體預算成本花費也將從2022年新台幣103億增加到2027年新台幣137億,突顯骨鬆骨折案件數的大量增加,也呈現骨鬆性骨折將導致個人乃至於國家支出的大量醫療負擔。 蕭斐元教授亦指出,透過骨鬆診斷常使用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並搭配積極治療,將減少骨鬆骨折發生與直接醫療成本花費 根據本次研究模組顯示,當骨鬆篩檢率增加50%與治療率增加44%,則於2027年將減省整體醫療費用達新台幣7.7億,隨時間拉長節省的費用將更顯著;對於病患臨床結果、照護者的經濟與勞力成本,乃至於整個醫療體系都是正向的發展。然而,依據目前健保給付規範,骨鬆需在骨密度T值小於-2.5且已發生骨鬆骨折等情況下才有相對應的健保治療藥品,也使得優化現行篩檢與治療政策成為提高臨床骨鬆治療結果和減輕經濟負擔的重要解方。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第十三屆黃兆山理事長此次受團隊邀請作為此研究計畫的臨床諮詢專家,在過程中對於目前骨鬆現況感到憂心,呼籲政府在考量骨鬆治療時應防範於未然,走在民眾前端,若民眾意識到骨鬆其實也是種病症,同時政府健保補助跟上支持,更能促動病人篩檢意願,達到有效降低風險族群骨折狀況發生,也進而能改善因失能所導致的長照人力短缺、經費壓力等惡性循環。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的建議,今(2023)年年底伴隨骨鬆醫學會年會與世界骨鬆日等活動,期盼能藉由論壇與活動喚醒政府及全民關注骨鬆治療的重要性,並能提早在未來健康政策中提高骨密度檢測與骨鬆藥物治療比率,從政府端挹注對於高齡者權益、骨鬆議題的全力支持,落實全民健康「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的美好健康願景。

關節疼痛要小心!全台每年新增五千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關節疼痛要小心!全台每年新增五千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台灣每年新增近五千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且以正值事業上升期的青壯年族群為最大宗!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鄭添財理事長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須長期仰賴治療,幸好過往十餘年已有專門抑制細胞活化的生物製劑可以穩定病況,然而,症狀多變、每位患者的發病程度不同,更需要整合各界資源,讓患者能積極面對治療過程中的每一步。 同屬羅氏集團,且向來以病患為中心的羅氏大藥廠及台灣中外製藥,在風濕免疫疾病領域已深耕多年,從診斷到治療皆投入大量心力,為了提供更全面性的照護,於10月16日正式組成策略聯盟,後續將共同推動多項病患支持、市場行銷以及醫藥學術活動,開啟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治療新旅程!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人數每年增加 完善醫療資源每年造福兩千組患者家庭! 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約有20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且人數持續增長,為風濕免疫疾病大宗,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鄭添財理事長分享,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0~50歲女性,病程發展快速,近85%患者會於發病兩年內出現關節腫脹、疼痛,同時因全身性慢性發炎,所有器官都可能受影響。 鄭添財理事長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過往使用傳統化學藥物,但僅能緩解症狀,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亦有生物製劑出現、提供患者更多元的選擇。不過,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複雜,即使是使用同一種治療方式,也可能在效果、副作用表現上有很大的差異,加上疾病不可逆且無法痊癒,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更需要仰賴醫師及藥物的幫助,也多期待能有更好的醫療資源。鄭添財理事長表示,相信在羅氏大藥廠與台灣中外製藥的雙強聯手之下,將能提供給全台病患更完善的用藥計畫。 羅氏大藥廠在台深耕多年 以「先患者之需而行」為核心推動多項計畫 長期關注風濕免疫疾病領域的羅氏大藥廠,做為全球知名的生物技術公司和醫療診斷設備的領導者,多年來秉持「先患者之需而行」理念,從罹病前的診斷、確診後的治療方案以及用藥前的風險評估,都比患者多想一步,並因應不同患者的狀況而有即時且完整的規劃,才能讓醫療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也落實以病友為中心的企業關懷。 羅氏大藥廠總經理Girish Mulye分享,羅氏在台灣投入許多資源協助風濕病患的照護,舉例來說,羅氏自2008年啟動「病患衛教計畫」,協助醫護人員進行生物製劑的衛教,以確保病患在用藥上的可近性與順從性;同年度,為了病患用藥安全,羅氏同步啟動「用藥前檢測補助計畫」,以降低B型肝炎、C型肝炎與肺結核的相關用藥風險。此外,定期的衛教與檢測計畫也幫助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能更安心地接受治療,每年平均為超過2500組家庭帶來更穩定的照護與生活品質。 羅氏大藥廠、中外製藥組成策略聯盟開啟台灣風濕免疫疾病治療新篇章! 中外製藥於2002年成為羅氏集團成員後,在台灣也與羅氏大藥廠共同為病患利益而努力。為了提供風濕免疫疾病及狼瘡性腎炎患者更全方面的照護,自10月中起,羅氏大藥廠與台灣中外製藥正式合作,往後中外製藥將主要負責藥物的市場行銷,而羅氏將持續提供醫藥學術服務,讓資源整合最大化,也達到集團內企業分工的目的。 台灣中外製藥董事長岡本崇表示,作為羅氏集團的成員,中外製藥專注於創新藥物的研發和銷售,特別是台灣中外製藥在風濕免疫疾病領域深耕多年,對於患者需求具有深厚的理解及使命感。羅氏大藥廠總經理Girish Mulye則分享,期待在組成策略聯盟之後,可以結合雙方專業,發揮更強大的力量,讓台灣病患獲得更好的醫療照護以及生活品質。

癌症時鐘再快轉!《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正式上線!

癌症時鐘再快轉!《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正式上線!

癌症已連續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每年奪走5萬多條人命,占總死亡人數24.9%。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11年癌症死亡時鐘比110年再快轉3秒,平均每10分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因此如何更精準、有效且低副作用的方式治療癌症,醫學界對細胞免疫治療付予厚望! 今年全新推出【超預防醫學 ·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 隨著醫學進步與台灣再生醫療法規鬆綁,細胞治療的管道愈加多元,如何篩選正確的資訊以及掌握細胞治療的使用時機,也將成癌症患者的重要課題。長年耕耘大健康領域的星醫美學集團,於今年全新推出【超預防醫學 ·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希望能幫助民眾在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更快速、方便找到專業的「第二意見」,並了解正確健康資訊與建議! 有別於傳統治療的侷限性,細胞治療為許多看似無法挽回的疾病帶來令人振奮的希望和可能性,主要可分為再生醫療與癌症治療兩個部分。再生醫療是利用幹細胞進行組織修補與替換,並抑制體內的發炎反應等,目前多運用於退化性關節炎的軟骨修補、大面積燒燙燒的皮膚修補、脊髓損傷或中風、神經系統受傷等;癌症治療則主要運用在分化免疫細胞上,利用免疫細胞的特性來治療癌症,讓患者降低療程的副作用並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 除此之外,細胞治療及再生醫療對於醫學美容臨床治療也有相當大的助力,星采星和醫美賴暉元醫師表示:「像是由血液離心萃取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而製成的生長因子凍晶,就可在術後搭配使用,讓血小板進到皮膚發揮作用,而細胞治療在皮膚上被核准的運用包含皮膚缺陷如皺紋、凹洞及疤痕之填補及修復等,相信未來兩者將會是醫學美容發展的重點之一,為醫學美容帶來更多可能性。」 好的技術、服務提早介入,讓用戶擁有更高品質與健康的生活! 星醫美學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信一分享,這些年一直致力推廣預防醫學與大健康的普及教育,同時也有感於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訊息繁雜又快速,資訊量龐大、碎片化,民眾難以區分真假,尤其是艱澀專業的醫療領域,因此今年集結台灣各界的優秀專家,打破種種實體距離空間的限制,推出線上諮詢服務平台。 【超預防醫學 ·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擁有四大特點:1.專家線上諮詢:由台灣衛福部認證的百大醫師進駐,提供民眾20分鐘視訊諮詢服務,線上即可完成預約與健康諮詢,可解決平時專家難以掛號的問題,也能降低民眾前往醫院及路程中隱藏的風險、2.精選文章:統整衛福部相關資訊與醫療健康內容3.萬人好評:提供最真實的用戶反饋4.媒體報導:為民眾把關最新且正確的報導。 林信一執行長表示,星醫美學集團選擇專注精準醫療及預防醫學領域,就是希望能讓好的技術、服務提早介入,期望讓用戶擁有更高品質與健康的生活! (圖/星采星和醫美 賴暉元醫師)

BRAVERY計畫提供基因檢測補助 為乳癌高風險族群把關

BRAVERY計畫提供基因檢測補助 為乳癌高風險族群把關

適逢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蓓蕾莉生技共同發起「曼陀粉紅公益計畫」已邁入第3年,響應醫院達32家!盼透過實際補助,幫助乳癌病友重建自信。今年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更向前邁進,推行「BRAVERY早期乳癌基因檢測補助計畫」以提升癌友對精準治療的認知,並邀集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以下簡稱臺灣AZ)藥廠響應,幫助乳癌高風險族群提早照護自己的健康。10/14(六)將於美麗華廣場舉辦粉紅公益市集活動,邀請民眾共襄盛舉,透過參與闖關活動,更深入了解乳癌相關知識,喚起對於乳癌防治的正確意識,更加關心身邊的女性親友。 曼陀粉紅公益計畫 為病友重建自信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顯示,乳癌在我國女性癌症中的發生率佔第1位、死亡率佔第3位。雖2022年有超過16萬人因乳癌就醫,但願意接受乳房重建的患者卻不及3成,然而乳癌最危險的部分,並非是難以發現或治療,而是患者往往擔心胸部會被切除,而遲遲不敢就醫,導致原本可控的病情演變為失控!其實台灣乳癌治療技術進步,除了腫瘤切除、化放療、免疫治療⋯⋯等療法外,最終讓身體外觀回復原狀的重建也是不可少!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蓓蕾莉生技攜手合作「曼陀粉紅公益計畫」,提供來自美國大廠,全球使用者超過800萬,且擁有美國FDA許可的乳房植入物,幫助乳癌病友重建美麗胸型,以實際行動幫助癌友重新找回自信,每年幫助數十位乳癌患者重建人生! BRAVERY計畫 把關乳癌復發風險 研究顯示約每十位乳癌患者就有一位會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人,術後有高達八成的復發風險。為幫助病友遠離復發陰影,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也推出BRAVERY專案,邀請臺灣AZ及蓓蕾莉生技共同響應。盼藉由提供早期乳癌基因檢測補助,到支持術後乳房重建,提升精準治療認知,及早發現BRCA基因突變,以便及早規劃相應治療選擇,降低復發風險!兩項計畫皆能減輕病友們龐大的檢測及療程負擔,申請相關資訊請洽台灣年輕病友協會。 10/14曼陀粉紅公益市集初登場,衛教宣導結合活動表演 為提醒民眾關注乳房健康,「曼陀粉紅公益市集」10月14日首度於大直美麗華百樂園的海景樹穴廣場盛大舉辦,現場邀請超過20組烘焙、花藝、手作飾品等攤位一齊響應,市集以粉紅色為主色調,呼應全球防治乳腺癌標誌的粉紅絲帶。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也出席致詞,希望團結民眾的力量,推廣「2023曼陀粉紅公益計畫」理念,使更多人正視乳癌的相關議題,關懷乳癌患者預後的人生之路! 市集活動除了有新生代樂團YO侯安安、創作歌手蓋亞與FenFen的精彩表演,現場也有適合情侶、親子一起同樂的闖關及摸彩活動,到指定攤位完成任務即可獲得精美小禮物!讓我們用行動與病友們一起「重建人生,曼步向前」!

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 珍愛自己與家人

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 珍愛自己與家人

是不是有時候覺得睡覺睡到一半就汗流浹背,或是骨頭痠痠的、 痛痛的,心情低落呢?很有可能就是正面臨更年期的症狀喔。 隨著邁入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11 年國人平均壽命為 79.84 歲,近五年平均餘命為 80.71 歲,婦女 平均餘命高達 84.11 歲。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的人口推估報告顯示我國將於 2025 年開始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 65 歲以上人口將 超過 20%。 更年期平均年齡約 50 歲,婦女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歲月會在更 年期後渡過。如何珍愛自己,或是陪伴家人度過這一個特殊且不算短 的時期,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 更年期除了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疲 倦、失眠、情緒起伏外,還常伴隨健康問題!其中骨質疏鬆更是不可不 慎! 骨質疏鬆除了會造成身高變矮、駝背外,更可能一不小心就骨折! 骨質疏鬆機率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並在 65 歲開始驟增,女性得到 骨質疏鬆的百分比更至少高出男性一倍以上。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指出預計到 2050 年, 超過 50%  的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將發生在亞洲,而台灣髖骨骨折 機率為全亞洲第一 ! 「髖部骨折」更是被譽為「老人殺手」,依據統計 65 歲以上老年 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 36%,比起罹癌更加致命,嚴重程 度不容小覷。 為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攜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及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於 10 月 18 日(三)世界更年期日,在台北、彰化、高雄、台東、 澎湖等地舉辦聯合民眾衛教活動,快來看看婦產科醫師、營養師、心理諮商師及中醫師,透過專業分享教妳如何來面對更年期及骨質疏鬆 ! 現場除專業分享,還備有核心能力前測及後測問卷,完成填答者, 可得精美實用小禮品一份  !

乳癌防治月500位病友排粉紅絲帶  產官學民呼籲早篩早治

乳癌防治月500位病友排粉紅絲帶 產官學民呼籲早篩早治

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特別於昨(15)日於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舉辦「守護健康 掌握幸福園遊會」,除邀請產官學民攜手宣導乳癌防治,更號召全台超過500位乳癌病友姊妹共襄盛舉,進行連續舉辦20年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排字活動,規模歷年最大,象徵乳癌病友團結互助、相互扶持的精神,也呼籲全台女性都應注重自身乳房健康及早篩早治重要性。 由乳癌病友協會及內湖區公所共同主辦的「守護健康 掌握幸福園遊會」在台北市內湖區大湖公園盛大登場,由藝人吳怡霈擔任公益主持,並邀請指導單位國健署代表及醫師專家共襄盛舉,也吸引跨黨派立委響應,立委高嘉瑜及議員李彥秀也到場支持乳癌防治宣導,與500位乳癌姊妹一同下場進行「點亮雙色粉紅絲帶」排字活動,凸顯面對乳癌威脅不分黨派,全台女性都應注重自身乳房健康。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協會自2004年舉辦首屆點亮粉紅絲帶活動,至今已邁入第20屆,本次隨著疫情結束,規模不同以往,有許多中南部姊妹包車北上參加,可說是歷年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也是首次邀請跨黨派民代、藝人及媒體共襄盛舉,期望本次活動將各領域代表團結在一起,能提高大眾對乳癌疾病的認識,同時為病友提供支持與鼓勵,並藉此呼籲乳癌早篩早治的重要性。 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乳癌對全台女性國人確實是個很大的危險,每年有1.5萬人罹患乳癌,因乳癌離世的更有2,000多人,因此政府部門十分重視,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從預防、發現到治療都與大家一起努力希望乳癌的防治效果能更好。 林莉茹補充,在提早預防上,國外研究數據顯示有透過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可以減少1/3的罹患乳癌機率癌機率;而在及早發現上,台灣的乳癌年齡中位數為56歲,比歐美年輕約7 、8歲,因此目前政府補助45歲以上女性免費篩檢,而有家族病史的則提早到40歲;最後提早治療的部分相關藥物的進步也非常的快,如果能遵照醫師的指示來做治療後續的療效也會非常好。期望能透過民間、企業以及民代的努力為婦女的健康共同努力。 立委高嘉瑜表示,目前台灣乳癌的好發年齡逐漸降低,根據國際統計死亡率更高達全球第四,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非常重要 希望乳癌的篩檢可以下降衍生到40歲甚至35歲,也於立院要求相關部會對於新藥加速納保以及癌症新藥基金辦公室設立等相關問題提出檢討及回應。 議員李彥秀則提到,如何在健保有限的資源下讓更多新藥進來將是下一個階段要努力的目標,如果有機會再回到立院衛環委會,一定會與乳癌姊妹站在一起,照顧更多的病友。最後李彥秀表示,乳癌病友的照顧是不分黨派,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陳彥名則以企業公益代表身分致詞,基金會與乳癌病友協會合作以超過20年,新光醫院長期也為乳癌篩檢進行許多努力,目前乳癌篩檢率還不到40%,新光醫院也發現在第一線篩檢的確診年齡數據上比衛福部公布的年齡還要再低個5、6歲,甚至不乏20歲的乳癌患者,顯見乳癌發生率年輕的問題十分嚴重,呼籲女性不要因檢查不舒適等原因而不去篩檢,而乳癌治療的標靶藥物也十分昂貴,希望大家能為乳癌防治共同努力。 擔任公益主持的藝人吳怡霈則透漏,剛晉升新手人妻的她也經歷過身邊親友罹癌的體驗,近來積極關注女性健康,表示能在台上協助宣導乳癌防治的知識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吳怡霈也提到,如果不幸罹癌也不要輕易放棄,不論是政府單位或是民間機構都有提供相關協助輔導資源,希望病友能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抗癌正能量。

一個都不能放棄!《迷霧前行》SMA紀錄片台中座談會啟動報名

一個都不能放棄!《迷霧前行》SMA紀錄片台中座談會啟動報名

脊髓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是一種基因缺損導致肌肉無力及萎縮的遺傳性罕見疾病。對於SMA病友而言,一般人輕易可以完成的吞嚥、呼吸與運動,他們卻需要鼓起莫大的勇氣、耗費全身的力氣,才能獲得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 在台灣,約每40人就有一名是帶因者 雖然帶因者不會發病,但當父母雙方都是帶因者時,每一胎都有1/4的機率生下重症寶寶。臨床診斷會先透過專業醫師的臨床特徵評估,如:動作障礙、近端肌肉無力、肌腱反射降低或喪失等;以往肌肉切片是確定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最重要的方法,目前可利用分子檢測方式進行SMN基因劑量分析。針對有臨床特徵之患者、有家族疾病史之家族成員,建議可與專業醫師進行遺傳諮詢,透過臨床評估與基因檢測的方式,讓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可以及早診斷與醫療協助。 而SMA早期幾乎無藥可醫,隨著醫學科技進步,陸續有背針、口服藥物與基因治療等方式,但沒有政府的協助,高價罕病藥物對病友而言,依然遙不可及。雖然近年健保逐漸放寬給付,但根據估算,台灣還有約300位SMA病友仍在等待救命的機會。 對此,社團法人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推出全新紀錄片《迷霧前行》,忠實呈現治療對SMA病友不僅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帶來了生命的希望,期望透過影片讓更多人看見SMA病友的真實生活樣貌與堅韌的生命力。 SMA紀錄片《迷霧前行》首映座談會,將於10月21日(週六)下午14點30分至16點15分、Wens Co文心會議室306會議廳(台中市北屯區文心路四段 936號3樓登場,現場除了放映紀錄片,更有SMA病友們深度對談,歡迎大眾一同報名參加,共同見證SMA病友追逐平凡的夢想,鼓勵更多病友,一個都不放棄!免費報名網址https://reurl.cc/a4qQqZ,或洽0902-380-591 李小姐。

響應 「2023 世界視覺日 World Sight Day」 掌握正確眼疾資訊,愛你眼睛要即時

響應 「2023 世界視覺日 World Sight Day」 掌握正確眼疾資訊,愛你眼睛要即時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攜手全球眼科保健領導品牌之一的愛爾康於12日舉辦World Sight Day 2023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以2023世界視覺日主題「愛你眼睛健康」Love Your Eyes為概念,與國際接軌共同響應,並邀請相關護眼單位共同響應,包括: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中華民國台灣眼科視覺光學及屈調驗光醫學會、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財團法人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期望帶給民眾正確的眼睛保健知識,呼籲大眾用對的方式「Love Your Eyes」關注眼睛健康,重視眼疾治療。 眼疾治療歷史特展當天於光點華山長廊上展出白內障手術及水晶體的發展,以及現在常見的眼睛疾病,透過導覽的方式讓民眾獲取豐富的眼睛知識。最後沙龍座談會上邀請到眼科專家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監事呂大文醫師、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醫師、新眼光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醫師,來到現場與民眾分享,用正確的方式面對眼睛老化的健康問題。 「從小存視力 遠離惡視力」正確用眼觀念從幼兒開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發表的「世界視覺報」就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或治療。其中老花眼導致的近視力障礙佔比最多,已矯正和未矯正分別為9.7億及8.3億人,主要導致失明或視力障礙的屈光不正和白內障則有約1.9億人,其餘成因包括老年性黃斑病變、青光眼、角膜混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沙眼等[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林宇旋組長提到:「依據國健署2021年發布的《世界視覺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學生裸視視力不良率(含近視、散光、弱視..等),國小一年級為26.2%,即每4位學生就有1位視力不良,隨後每年級都以6~9%迅速向上攀升。」[2],從小擁有近視,隨著度數日益增加,在日後容易成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更是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的風險族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特別提出「護眼123」,期望家長能從孩子一出生就幫助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 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近年國健署也持續宣導「從小存視力 遠離惡視力」,提供孩童視力篩檢,也同步進行幼兒園眼睛健康促進計劃,提供教材工具包,強化幼兒健康技巧,並結合家長提升健康識能,奠定孩子未來人生健康的基石。 在高齡化、3C時代下面臨的眼睛退化,知己知彼捍衛眼睛健康 在高齡化的社會下,不得不正視眼睛老化所帶來的眼疾問題,將會是在未來大家都需面對的課題,但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醫師也提到:「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與近期疫情影響,加速了民眾對於3C產品的依賴性提升,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們的眼睛健康,這使眼睛疾病不再是老年時才會面臨到的問題。」點出現今因為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導致眼睛疲勞,調節焦距的睫狀肌及控制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疲乏而使眼睛加速退化,加上若對眼疾的認知不足夠時,容易錯失最佳治療時間。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期盼透過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提升台灣民眾對於眼睛疾病的認識,及早擁有正確的眼睛知識「LOVE YOUR EYES」,就能提早預防眼睛疾病,守護自身眼睛健康。 白內障手術治療帶你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 新眼光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醫師表示:「如果在看東西時覺得好像在霧裡看花一樣,就要留意是否有白內障的可能性。」白內障主要是隨著年紀,水晶體因為長期接受光線下逐漸變得混濁,導致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相對視網膜接受到的光線也會變少,進而影響到視力。目前臨床上治療白內障使用藥水僅能「延緩」白內障的發生,因此進行手術搭配換上人工水晶體是目前臨床上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 一般大眾對於白內障有著是不是要等熟透了才能開刀這樣的迷思,但過熟的白內障反而會增加手術的困難與風險。因此應定期檢查眼睛,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手術才能降低術後風險。而隨著世代發展,醫療科技的進步,如今白內障手術大多都使用小傷口的微創手術,加上人工水晶體功能性愈來愈多元,民眾不需害怕手術帶來的疼痛不適感,以及選用適合自己日常生活習慣的人工水晶體,也能找回水晶體受損前的視力。 打破「視力小偷」青光眼的迷思,拒絕高度近視遠離視網膜剝離 青光眼就是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難以自我覺察,且為慢性、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等到察覺異狀時,視力可能已大部分受損,因此有「視力小偷」稱號。而青光眼的治療除了大家普遍知道使用眼藥水降低眼壓外,當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透過手術治療可達成更低或更穩定的眼壓控制。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醫師表示:「在初期適時的手術介入是可以減少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並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品質,不要因為畏懼手術錯過黃金治療期,導致不可逆的失明。」青光眼應定期篩檢,才能及時發現,避免疾病快速惡化的狀況。 而現代人慣性長期使用眼睛,眼睛乾澀、疲勞甚至是近視已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許多孩童在年紀尚小時就接觸3C產品,孩童較缺乏自制力容易成癮3C產品,年紀輕輕就看出了近視,成了眼疾產生的隱患。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醫師分享:「曾經有位24歲的年輕人,在唸書時發生了視網膜剝離,原因在病患本身為高度近視,所以近視度數愈深,眼軸愈長,眼球壁變得薄且脆弱,先會產生破洞,再慢慢滲水至視網膜下方產生剝離現象,因此視網膜發生的機會就會比一般人相對來說高出許多。」 守護眼睛健康刻不容緩,正確眼疾知識,愛你眼睛健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期望透過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不僅只是響應世界視覺日,更希望能透過此展出讓民眾用輕鬆的方式瞭解,雖然眼睛老化是無法避免眼疾發生,但只要我們對於眼疾有足夠的認識,就能將傷害降到最低。同時也讓民眾了解,從古至今,眼科手術是經歷多少轉變而進步到現在大家接觸到的手術治療。特展當天藉由沙龍座談會中醫師的分享,讓民眾在輕鬆有趣的對談間帶走醫師們在眼疾領域上多年的專業經驗傳授,盼民眾在眼睛發出警訊時也能即時的做正確判斷,一起「LOVE YOUR EYES愛你眼睛健康」。

攝護腺無創手術新突破 綠光雷射剜除術解決熟男問題

攝護腺無創手術新突破 綠光雷射剜除術解決熟男問題

身體硬朗的陳伯伯96歲,曾在16年前接受攝護腺內視鏡手術,但近年來排尿逐漸緩慢,夜尿多次無法好眠,殘尿感讓生活好不方便。陳伯伯在陽明院區泌尿科經過完整的檢查後發現,攝護腺肥大又復發,藥物治療無法改善,陳伯伯接受了新世代綠光雷射汽化剜除術,雖然年事已高,心臟瓣膜亦有問題,但是在北市聯醫泌尿科主任許富順的操刀下,僅僅耗費25分鐘即完成重度攝護腺肥大的手術,術中術後無明顯血尿,術後20小時即拔除尿管,順利恢復順暢小便。陳伯伯說:『好久沒有這麼暢快的尿了!』 攝護腺肥大是熟男通病,現在無創手術又有新突破的技術!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在2023年亞洲泌尿科醫學會年會中發表,新世代綠光雷射汽化剜除術,具有縮短手術時間、安全性高、副作用低、恢復快、復發率更低等的優點,獲得與會各國專家醫師的熱烈迴響。 許富順演講中說到,攝護腺雷射的選擇相當多,有鈥雷射、銩雷射、綠光雷射等,都比傳統電刀刮除術來得更安全和復原期短的優點。不過經過多年的研究顯示,單純雷射汽化與剜除術相比,後者的復發率較低,因此逐漸成為主流術式。以往綠光雷射,第一代以汽化為主,第二代開始進入汽化切除術,如今第三代綠光雷射更發展出汽化剜除術。 許富順進一步解釋,攝護腺雷射汽化剜除術已是當前主流,利用高能量第三代綠光雷射來進行手術,術中幾乎不出血,安全性高,汽化加上剜除技法,能夠移除更多的肥大組織,亦有效地縮短手術時間,中度攝護腺肥大者,手術時間約20分鐘,極重度肥大者,以往需耗費三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手術,現在利用綠光雷射剜除術,也僅需一個小時左右,且能取得攝護腺組織進行病理化驗。95%綠光雷射剜除術的病人,都在手術20小時後移除尿管,數天後即可恢復靜態的工作。經過臨床研究,綠光雷射剜除術後的病患,排尿障礙明顯改善,小便通暢,夜尿次數大幅減少,餘尿感明顯減少,急尿感消失,相較於銩雷射剜除術的患者,術後短期尿急感較少(綠光雷射2%,銩光雷射10%),研究中無人發生術後失禁的現象。對於性功能的影響,有些患者射精量會減少,但是勃起功能平均而言會較術前更佳。 來自美國范德比大學的米勒醫師(Nicole Miller)在大會中也整理了各種攝護腺雷射手術的技法和療效,目前全世界都由原先單純雷射汽化走向剜除術,因為復發率低且術後排尿改善更佳。 此次大會中,各國醫師還同步發表更多有關於攝護腺肥大手術的新選擇,包括水蒸氣消融術、尿道支架、攝護腺拉提術等。水蒸氣消融術手術過程簡單,可以局部麻醉下進行,不必住院,缺點是術後要插尿管兩週。尿道支架(iTIND)可將攝護腺尿道撐開,術中完全不出血,術後不必插尿管,一週之後再取出支架。優點是適合高風險不能手術的患者,缺點是長期的尿流速和排尿症狀的改善有限。攝護腺拉提術(Urolift)是類似像釘書機一樣將攝護腺肥大壓迫尿道的狀況拉開,材料是鎳鈦合金,優點是快速、可採局部麻醉,術後不必插尿管。缺點是術後血尿和尿道疼痛會有一段時間,費用較雷射手術來得高。這些新科技都將陸續引進台灣,長期療效尚待確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