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獲頒2023年TCSA永續報告「醫院類白金獎」 及四項「永續單項績效獎」殊榮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獲頒2023年TCSA永續報告「醫院類白金獎」 及四項「永續單項績效獎」殊榮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昨(15)日於圓山飯店舉行頒獎典禮,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第三度榮獲永續報告「醫院類白金獎」首獎;在「永續單項績效獎」部份,並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獲得「社會共融領袖獎」、「創意溝通領袖獎」、「永續供應鏈領袖獎」三座獎項,與雲林長庚紀念醫院獲得「高齡友善領袖獎」,亮眼成績突顯長庚醫院持續推動永續的理念與決心。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創立至今47年,深耕醫療本業,致力落實ESG(環境保護、社會公益、醫院治理)各面向作為,今年出版第三本永續報告書,揭露資訊完整、並取得BSI Taiwan依照AA1000 V3保證標準查證,深獲評審肯定,榮獲「醫院類白金獎」,由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代表受獎。 程文俊主委表示,獲獎是長庚醫院的榮譽、更是致力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共知」、「共好」、「共好」三大精神下,努力達成「醫療人文推展科技革新」、「綠色健康醫院開展氣候管理」、「堅實信任構築健康社會」的目標。 一舉榮獲三項永續單項績效獎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具體成果展現在關心弱勢兒童,透過行動倡議,影響政策,提升兒童照護福祉;以科技建置永續醫療供應系統,維護保障病人醫材使用權益及醫材供應品質;率醫界先驅,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AI智能雙向溝通客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陳建宗院長表示,秉持長庚醫院「要做就做最好的」為目標,未來仍會持續創新,實踐多元永續發展。 在這次得獎名單中,雲林長庚紀念醫院首度榮獲「高齡友善領袖獎」,實至名歸。雲林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黃東榮指出,雲林長庚選擇醫療資源最為貧瘠的沿海麥寮地區落地生根,鑒於青壯人口外流、老年人口率高,就醫不便,以及鄉民預防保健觀念不足,2009年開院時將高齡友善照護納入醫院政策規劃中,服務範圍涵蓋麥寮、台西、崙背、東勢、褒忠、四湖及彰化縣大城鄉等鄰近七鄉鎮,服務涵蓋率高達95%。結合長庚科技大學、台塑企業資源共同推動社區健康營造,提供轉介安排治療,規劃辦理疾病預防篩檢、衛生教育、健康促進等活動,提升健康照護知識及技能,藉長期持續巡迴追蹤關懷與服務,守護在地鄉民健康。 程文俊主委強調,展望未來,長庚醫院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將偕同永續夥伴與世界接軌,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止於至善、永續經營」理念,持續發揮正向影響力,創造永續價值,共造健康美好的社會。  

群星守護兒少身心 輔醫與你以愛同行

群星守護兒少身心 輔醫與你以愛同行

小衛星單位合作簽約儀式,輔醫是全臺唯一與縣市政府合作,協助社區單位建立兒少健康資料庫的醫院,此儀式象徵輔大醫院走出醫療領域,深入社區,與 遍布新北市各地的小衛星單位合作,擴大提供預防性、支持性及發展性服務方案,促進兒少身心健全發展,同時協助提升家庭照顧功能。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今(14)日舉辦「小衛星兒少全人守護計畫」 簽約儀式於輔大醫院一樓大廳舉行,在新北市社會局督導簡怡全、輔大校長 江漢聲、輔醫院長黃瑞仁共同見證下,與小衛星單位共同簽訂合作意向書。院 長黃瑞仁表示,感謝小衛星單位與兒少保護中心合作,相信在共同努力之下, 定能攜手為兒少身心健康盡一份心力。 近年受社會變遷、家庭結構改變影響,許多兒少課後缺乏關懷照顧,「守護家 庭小衛星」是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針對脆弱家庭所提供兒少及家庭社區支 持服務之計畫,在此計畫中,建置許多兒少及家庭社區服務據點(以下簡稱「小衛星單位」),小衛星單位深入社區提供課後陪伴及課後輔導等支持系統, 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輔仁大學及輔大醫院兒少保護暨家暴性侵防治中心(簡稱兒少保護中心),積極跨出醫療領域,進入社區服務,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范修平醫師整合各界資 源,致力推行「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小衛星兒少全人守護計畫」,並且在獲得國際 扶輪基金會全球獎助金的支持之下,已於今年 6 月 12 日啟動。 此項計畫將以自填問卷方式建立小衛星兒少全人健康資料庫,另由輔仁大學 臨床心理學系師生透過線上心理輔導提供需要的兒少心理健康介入,更開設成 人照顧者教育訓練。計畫由輔仁大學與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校院合作,新北市政 府指導,攜手共同守護新北市兒少身心健康。 輔大校長江漢聲說,近年兒少保護意識逐漸深化,透過輔醫兒少中心緊密的保護網,帶給弱勢孩子更多溫暖,期許未來與更多單位簽屬合作,將醫療資源帶往需要他們的地方。 兒少中心主任范修平指出,針對兒少於童年時遭受情緒虐待、身體虐待、性虐待等創傷經驗,統稱童年逆境經驗,根據國外研究這樣的兒少到成年時罹患慢性疾病(冠心病、支氣管炎肺氣腫、中風、癌症等)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 2 倍 以上,兒少心靈所受的傷身體會記住的。以在急診接觸到受虐的兒童為例,緊 急救治最長 1 個月會出院,政府的介入則約 1-2 年結案,這些孩子最終回到家 庭、社區中,所以與小衛星社區單位合作,才能夠照顧這些兒少安全健康成長。 社團法人新北市慷慨關懷協會理事長溫淑芳表示,協會長期服務烏來偏鄉兒少,家長因為在市區上班所以都很晚回家,協會原以照顧國中小學為主,現在連幼稚園的小孩都會照顧,我們每天至少提供午晚餐給孩子們,還要輔導孩子功課,在缺少志工的情況下,孩子心理輔導較難兼顧,謝謝輔大醫院范醫師幫忙,連結輔大資源,希望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一起來守護。 扶輪社社長郭晉良提到,扶輪社一直以來就是在為社會解決問題,可以看到這麼多個在第一線守護兒少的小衛星單位與輔大醫院合作,覺得非常有意義, 希望透過這個計畫可以更直接、更全面的幫助兒少及其照顧者。

烽火下提供人道醫療服務 長庚醫院表揚洪上凱醫師

烽火下提供人道醫療服務 長庚醫院表揚洪上凱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急診科醫師洪上凱,加入無國界醫生,上週剛從加薩走廊撤離平安返國,終於讓關心他安危的家屬和國人鬆了一口氣。經過幾天的休息,長庚醫院今日上午特別安排記者會,除了幫洪上凱醫師洗塵,並表揚其人道精神外,也讓他和國人分享在加薩走廊服務期間的經歷和心得。 林口長庚急診醫學部部主任詹逸凌表示,林口長庚醫院目前共有三位醫師參加無國界醫生國際人道救援組織任務,包括謝岳哲醫師、牛光宇醫師和洪上凱醫師,他們都是在林口長庚接受急診醫學專科醫師訓練的醫師。長庚醫院的文化裡一直都有著人道主義的實踐精神。 洪上凱醫師是於今年七月前往加薩走廊服務期間,遭遇以巴衝突下激烈的戰火威脅 洪上凱醫師說,過去也曾在其他地區進行人道醫療服務,但沒有像這次嚴重和緊張。在砲彈摧殘下,當地環境極度困頓,醫療救援系統滿載,身邊的人都壓抑在不安、憤怒和悲傷的情緒裡,個中滋味可謂一言難盡。 洪上凱醫師也將他在加薩走廊經驗製作成簡報與大家分享,再次回顧那段經歷,洪上凱醫師的心情不禁再次沉重起來。洪上凱醫師說,即使急診醫師的背景讓他可以較為冷靜沉著的面對災難與困境,但如今交戰雙方都已失序,許多平民遭受的傷害已遠超醫療人員所能掌控與治療,而此刻戰爭仍在持續中,醫院仍在被攻擊的恐懼下,希望大家能繼續關注這一個看似遙遠但普世的悲劇。 洪上凱醫師表示,他從學生時期就知道無國界醫生組織,進一步瞭解後也更認同組織的理念,特別是無國界醫生除了在衝突地帶提供醫療協助外,也很重視"見證與發聲"。而懷抱著這一個夢想,也很大程度影響了他選擇成為急診醫師甚或是選擇長庚醫院受訓、工作,因為長庚醫院一直有優良的傳統鼓勵支持員工們進行人道救援的任務。 被問及未來是否還會繼續無國界醫生組織的任務,洪上凱說,他心理上當然很想,但其實就算回台灣一個多禮拜了,還是總覺得任務仍未完全結束,他還是持續和留在加薩工作的本地醫師、護理師朋友聯絡,也時刻擔心著三百多位仍在加薩境內的無國界醫生本地員工,而無國界醫生也早已在邊界備妥醫療物資及一組救援團隊隨時準備進入加薩,這一切都讓洪上凱感覺到任務還得持續,以些許不同的形式。 台北長庚醫院院長黃集仁,本身也是急診醫學的專家,他說,急診科醫師特別具備堅實的緊急救護和急重症診治能力及抗壓性,願意參加無國界醫生前往戰區服務的醫師,更是卓越,令人敬佩。 黃集仁院長代表長庚醫院替洪上凱醫師洗塵,特別準備了一大碗豬腳麵線恭喜他平安歸來。黃集仁院長說,每當各種重大意外事件發生時,訓練有素的急診科醫師總是衝往第一線提供醫療救治,這次洪上凱醫師也盡全力發揮所長緊守崗位到最後一刻才歸來,長庚醫院以這位勇敢又充滿人道精神的醫師為榮,也歡迎他復職繼續服務病患。

台灣胸重醫學會攜手國健署簽署ESG宣言 保護國人肺健康,醫提醒:肺阻塞不可逆 透過自我評估問卷早篩早治療

台灣胸重醫學會攜手國健署簽署ESG宣言 保護國人肺健康,醫提醒:肺阻塞不可逆 透過自我評估問卷早篩早治療

全球醫療溫室氣體排放平均占比4.4%,為響應世界肺阻塞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今日(13日)發表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宣言,並攜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共同簽署。宣言中呼籲臺灣企業與各醫療體系應積極採取減碳和環保措施,促進綠色能源使用,也能進一步保護國人呼吸系統的健康。  本次簽署的ESG宣言中提及,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醫療機構就佔約5-8%,病患因呼吸疾病急性惡化住院所增加的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也更為重大,而短效緩解用吸入劑(急救)中的壓力推進劑是較強的溫室氣體,會產生更多的碳足跡。根據特約醫療院所申報數量統計,國人使用的短效緩解用吸入劑(急救)之用量,2018年約使用60萬支,2021年使用54萬支,已減少近10%用量,可見用藥減量不僅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也展現台灣胸重醫學會長期致力於呼吸疾病的醫療品質提升。 台灣胸重醫學會攜手國健署共同維護肺部健康 讓健康及環境一同永續發展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肺阻塞是國人十大死因中第九名 ,每年有超過五千人因肺阻塞死亡 ,其中,將近四成病患引發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共病 ,且國人對於肺阻塞病識感不足,若是沒有及早診斷治療,惡化風險極高,因此國健署呼籲國人需盡早發現並積極治療,才可預防共病發生。而生活中常見的一手菸、二三手菸害等皆是肺阻塞的危險因子,同時亦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鼓勵各界共同響應ESG宣言,減少碳排放與資源浪費,重視國人的健康永續發展。 秉持呼吸疾病的專業,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醫學會率先導入ESG精神,希望減少醫療資源的耗費,同時台灣胸重醫學會亦致力於推廣專業醫護人員對於呼吸疾病認知,每年更新指引,使疾病照護管理達到完善,讓病人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本次簽署內容更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兩項指標:「健康與福祉」與「氣候行動」,欲樹立臺灣永續醫療環境的標竿,強化守護國人的肺健康。 醫師呼籲:出現三大症狀,應立即進行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 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強調,肺阻塞位列全球十大死因中第三名,每年奪走約三百萬人生命 ,尤其是40歲以上的民眾需特別注意,其症狀「咳、痰、喘」和一般感冒症狀相似,使得民眾時常輕忽。 鄭世隆教授也分享近期病例,65歲且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陳爺爺,最近陪孫子去公園散步時常覺得喘,晚上也常出現卡痰、夜咳、時常夜醒、睡不好等症狀。在今年亞東醫院進行社區推動肺功能篩檢時,發現填寫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結果竟超過五分,是肺阻塞的高風險群,當下進行肺功能檢測,確定診斷為肺阻塞。幸好經過門診醫師的藥物治療與追蹤,肺功能及呼吸道症狀才得以穩定控制。 鄭世隆教授建議,民眾可利用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回答下列問題,是否吸菸、是否感到呼吸急促、是否在未患有感冒時感到有痰、是否經常在未患有感冒時咳嗽,以及是否使用過肺活量計了解肺功能等,若總分超過五分,即為高風險族群,應儘速至胸腔內科進行進一步的肺功能檢測,早篩檢早治療,才能守護肺部健康。  

腦膜瘤成功移除 花店老闆重拾手藝自製花束贈醫護

腦膜瘤成功移除 花店老闆重拾手藝自製花束贈醫護

42歲陳先生晚上突然感覺右側身體不適,尤其右手變得很不靈活,過了三天反而更嚴重,右手已無法施力,到鄰近醫院進行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腦部疑似有腦膜瘤,陳先生與家屬都非常擔憂,經親友介紹到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就醫。 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柯宗伯主任安排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確認陳先生左腦頂葉長出一顆約6公分大小的腦膜瘤,所以影響了身體右側的運動神經中樞,建議進行開顱手術移除。經由柯宗伯主任專業解說病況與腫瘤影響,並詳述手術過程與方式後,陳先生與家屬同意進行開顱併腦膜瘤移除手術,手術順利,切片檢查確認為良性腫瘤,術後住加護病房照護一天後轉普通病房,共住院12天即返家休養,術後隔日右手已可舉起,目前活動與工作都沒有問題。 陳先生是一名花藝設計的工作者,非常感謝柯宗伯主任與護理等團隊的細心照護,特地在回診時將一大束自製的熊熊乾燥花與永生花送到病房護理站,贈送給醫護人員來表達由衷的感謝。陳先生表示,這一次度過了生死關卡,感謝柯宗伯主任、盧慧齡護理長與病房所有醫護人員的照顧,尤其當時處於人生最無助、身體與精神狀況都很差的情況下,還好有醫護人員細心照護與鼓勵,楊予玄護理師更送來關懷卡片,讓自己更有勇氣與自信進行後續的治療與復健,現在右手都能活動自如,所以慢慢地製作了乾燥花花束來送給醫護,希望將滿滿的感謝與祝福送給大家。 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柯宗伯主任指出,腦膜瘤九成都是良性腫瘤,因為腦膜不正常細胞增生 但因成長速度慢所以沒有什麼感覺,通常因為生成位置或腫瘤壓迫到神經細胞組織時,患者才會到醫院就醫治療。陳先生就是因為左側腦膜瘤已大到6公分,如一顆高爾夫球般圓,壓迫左腦的運動神經而造成左手癱軟無力,才驚覺異狀就醫治療,經進行開顱併腦膜瘤移除手術後,目前已能恢復日常生活與工作。 柯宗伯主任呼籲,若有家族遺傳史、頭部曾暴露在輻射線照射、頭骨曾受傷裂開、使用避孕藥或賀爾蒙補充療法等民眾,都需要更特別注意,目前雖無預防方式,但仍可經由定期健康檢查或懷疑時進行核磁共振來確認。

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國際學術研討會 邁向疫後韌性醫療新時代

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國際學術研討會 邁向疫後韌性醫療新時代

今年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主辦,主題為「疫後韌性醫療新時代」。開幕儀式由衛生福利部周志浩次長、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醫策會王拔群執行長、協辦單位台灣醫院協會(以下簡稱醫院協會)李飛鵬理事長、社團法人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以下簡稱醫管學會)洪子仁理事長、中央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與4位國際嘉賓共同點燈,期能持續照亮我國醫療成就,展現疫後韌性醫療新時代之精神與價值。 國內醫療品質界殿堂等級,規模最大的醫療產業交流盛會「2023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今(10)日假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登場 周志浩次長致詞提及:「經過COVID-19疫情,可以看到台灣醫療的進展,如:新科技的使用、單位之間的協調都有所提升,但也發現部分仍待努力的地方,而現在正是該有所行動的時刻。除了發展新科技、智慧醫療、精準醫療外,要提升基礎設施,衛生方面的投資不可或缺,以促進台灣的醫療體系建立更強的韌性。」 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表示:「受到COVID-19影響及因應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本次研討會醫策會特別邀請到哈佛醫學院教授Michael J. Cunningham分享國際間醫學教育CBME的推動情形、國際健康照護品質協會(ISQua)主席Jeffrey Braithwaite及執行長Carsten Engel分享醫療品質及醫院評鑑的國際趨勢,以及加拿大評鑑暨健康標準組織執行長Leslee J. Thompson分享該國精神及長照之執行現況並分享這些領域的未來趨勢、挑戰及因應作為,盼能成為國內衛生政策之借鏡。」 ISQua 理事長Jeffrey在記者會中更提到,台灣抗疫的表現在國際間十分亮眼,醫界不分彼此的團結合作,眾志成城完成抗疫使命。此次來到台灣,看到醫策會、醫院協會與醫管學會共同舉辦如此重要的研討會,更展現出台灣醫療界的團結與共同提升醫療品質的決心。 醫策會致力於提升國內醫療品質與推廣國際交流,本次研討會徵文領域新增「企業永續(ESG)」主題,本次各領域錄取海報共計408篇,盼能進一步提供各醫療院所打造安心執業、放心就醫之醫療環境。未來也將持續與國內外產官學界合作,永續台灣享譽國際的醫療品質。

晚期比例高、死亡人數多  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頭號奪命腫瘤

晚期比例高、死亡人數多 肺癌連續19年居國內頭號奪命腫瘤

新國病肺癌拉警報!肺癌已連續19年為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奪命腫瘤,不僅對國人健康造成巨大威脅,也對醫療健保造成沉重負擔。對此,國內肺癌權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攜手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台灣免疫暨腫瘤醫學會、台灣肺癌研究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及台灣醫學會等六大醫學會,今(12日)首度發表台灣肺癌防治共識。楊泮池院士呼籲,政府應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整合行政資源、加大肺癌防治力道,並鎖定三大目標,藉由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公費篩檢政策,期盼在2030年前達成「一期肺癌確診數倍增」及「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目標;另針對晚期肺癌患者現仍佔所有肺癌患者的六成,應加速接軌國際標準治療,目標五年內達成「晚期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倍增」。 迎戰國人頭號奪命腫瘤,肺癌防治不能靠單打獨鬥 面對肺癌威脅,目前確診時已三、四期的病人占逾六成,因此,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七月起啟動LDCT篩檢,盼能夠翻轉肺癌的診斷期別,以揪出更多早期患者並及時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楊泮池院士指出,台灣大多數肺癌患者不吸菸,除了本身的基因外,陸續有研究指出環境中的致病因子、空氣汙染,也可能致癌,肺癌成因複雜且晚期確診比例高、死亡人數多,面對此頭號奪命腫瘤,他強調,肺癌防治應以國家層級來處置,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為必要之舉,盼政府正視肺癌、積極迎戰。 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特聘教授陳保中也指出,雖然台灣過去在菸害防制、空氣汙染上皆持續推進,然而在防治策略整合上,仍有進步空間。陳保中教授指,肺癌防治涉及環境到醫療,並非單一單位可處理,需要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專責單位設立,凝聚各界共識、統籌行政資源與執行,才能保障全民健康。 國家級肺癌辦公室比照美國癌症登月計畫願景,25年內讓肺癌死亡率減半 楊泮池院士強調,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盼比照美國癌症登月計畫,朝「25年內肺癌死亡率減半」的願景前進,中期目標為結合LDCT的篩檢政策,達到一期肺癌診斷數倍增,及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短期目標則又分為初級(預防)、次級(篩檢)及三級(治療)等三面向進行防治,特別是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期待能在五年內翻倍,以大幅降低肺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 在初級防治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認為須從強化民眾預防觀念開始,持續推行菸害防制以降低國人吸菸率,從根本上幫助民眾遠離吸菸可能致癌的威脅;此外,空氣汙染如汽機車排氣、工業區廢氣的管控,需環保單位協助將空汙指標逐步降至國際標準。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肺癌的致病因子複雜,國內很多肺癌患者並沒有吸菸,因此,教育國人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很重要,如「天天五蔬果」的飲食概念,烹調時避免高溫炒炸、規律運動等,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整合,從前期教育、健康習慣養成著手,再串接到篩檢和治療,全面性對抗肺癌。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則針對次級防治說明,次級防治則將重心放在「早期篩檢」上。去年七月起,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公費補助LDCT篩檢國家,針對符合年齡的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等高風險群,提供兩年一次的LDCT篩檢,接下來也期盼能夠建立更完整的高風險族群預測模式,透過LDCT揪出更多的早期肺癌病人,並落實陽性個案追蹤計畫,讓患者及早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陳育民補充,肺癌的死亡率與診斷期別高度相關,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一旦第四期才確診,五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差別相當大。因此,如能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設置,建立台灣本土肺癌篩檢與早期診治之共識指引,有助將醫療資源更及時地投注在早期肺癌患者身上。 逾六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晚期!提升五年存活率須接軌國際標準治療 除了預防、篩檢外,現況晚期肺癌患者比重仍逾六成,晚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強調,如何藉由接軌國際標準治療,幫助提高不適合手術的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絕對是國家級肺癌辦公室要達成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的重點。他坦言,健保資源限制下,現仍有部分標靶藥物未獲給付,免疫藥物的給付也與國際指引有些許落差,因此,三級防治目標是讓健保提供的肺癌治療能接軌國際,幫助提升晚期患者存活率及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認為,癌症已連續41年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若能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設置,落實初級、次級到三級防治,期許將改善肺癌存活率,而未來也可將肺癌防治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其它癌別,逐步打造台灣癌症防治網,幫助提高癌症的存活率、減輕病人的負擔,朝將癌症從十大死因之首移除的方向來努力。 楊泮池最後補充,台灣肺癌成因為多面向,不能像過去一樣,只透過單點的預防,而是要將各點串連成有力的防護網,因此需要跨部門的合作,針對不同期別肺癌擬訂不同策略,透過設置國家級肺癌辦公室整合和運用行政資源,串接預防、篩檢到治療,協助全面性改善肺癌的預後,展現政府對抗新國病的決心。

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展 疫後韌性醫療新時代

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展 疫後韌性醫療新時代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如今Covid-19已從第五類傳染病下修為第四類,正式宣告進入與疫情共存的時代,台灣醫療機構在這次疫情中扛起重責大任,配合政府防疫成為民眾健康守護者,在防疫過程中醫療機構展現了強度與韌性、成功的防疫,疫後台灣出現缺藥危機、醫護人力荒缺工造成醫院關床、新藥與癌藥納入健保時間較鄰近國家延遲等現象,解決健康政策議題除了是政府須面對問題外,醫療院所若能增加營運韌性則可與政府共同優化台灣醫療環境,疫後的醫療趨勢與展望包括邁向智慧化、數位化的創新管理,期盼透過提升韌性因應大環境改變以突破醫療目前的現況。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提出健康宣言,指出健康支出是強化生活品質、幸福與繁榮的投資,而不是成本 今年疫後,WHO再度呼籲各國提高醫療支出,建構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及具韌性的醫療照護系統,以因應下一次全球疾病大流行的來臨,此次會議醫務管理學會在「醫療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的議題中,著重探討台灣應跳脫成本控制,改採價值創造思維,政府應增加對健康投資,才能提高平均餘命,醫療及生命品質,讓人民更幸福,現階段須重新衡量投資健康價值,醫藥衛生的投資須被視為國家長期發展收益,而非短期的成本,使健康投資水準盡速與國際接軌,強化國家競爭力。 社團法人台灣醫務管理學會  理事長  洪子仁  謹誌        2023.11.10

全民健保的現況  挑戰與未來,COVID-19防疫工作之檢視與未來整備規劃

全民健保的現況 挑戰與未來,COVID-19防疫工作之檢視與未來整備規劃

今年「全民健保的現況,挑戰與未來」論壇,由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擔任主持人,討論「全民健保的未來」。另一主題為「COVID-19防疫工作之檢視與未來整備規劃」。由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衛福部疾管署莊人祥署長共同擔任主持人,演講內容包含「醫療系統之應變與整備」、「防疫物資之整備」、「疫苗、藥物及檢測試劑之整備」、「疫情監測與預測」、「後疫情時代醫療面對之問題」。COVID-19的大流行雖已經過去,以此當借鏡,面對未來新興傳染病流行,將有更完善的準備。 臺大醫院與臺灣醫學會於11月8日舉辦高峰論壇記者會,為接下來的年會演講會展開序幕 臺灣醫學會每年針對重要醫療政策、國內熱門社會議題以「高峰論壇」方式邀集各界人士進行研討,訂於11月11日至12日假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臺北市徐州路2號),舉行臺灣醫學會第116屆總會暨2023台灣醫學週臺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開幕由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石崇良署長開場演講,他將以「精準醫療政策與展望」為主題發表演說。並邀請到日本岐阜大學(Gifu University)糖尿病内分泌代謝科,Prof. Daisuke Yabe以及長庚醫院陳鈴津院士蒞會演講。 國內特別演講部分有臺灣醫學會學術演講獎,邀請臺大醫學院院長倪衍玄教授演講,主題為「由菌相平衡到益生菌的發展」。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由臺大醫學院外科徐紹勛教授演講,主題為「臺大醫院肺臟移植的發展簡介與未來展望」。故杜聰明博士紀念演講獎,由台大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潘俊良教授演講,主題為「蟲心開始:以線蟲探索記憶的奧秘」。會議期間兩天的中午共舉辦4場Luncheon Symposium,主題有:未來科技在醫療的應用、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還有名導演魏德聖分享「從最低谷到重生,從生命哲理到童言童語 保持初心,拍好看的故事」。臺灣醫學會與張昭鼎紀念基金會合辦之高中生『生物科技研習營』,目前約有2000多位報名參加,將在11月12日9:00~12:00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舉辦,主題為「基因治療」,由臺灣大學醫學工程系林頌然教授主持。 更多內容詳見http://www.fma.org.tw。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