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臨,中醫師指出,冬季對應的臟腑是腎,在冬季時要好好補養腎氣,可調節身體適應嚴冬變化,建議可以多吃溫熱食物如藥膳排骨、當歸生薑羊肉湯等來滋補身體。此外,也要做好禦寒保暖,避免寒氣入侵體內而生病,也可透過按摩4穴位,緩解疲勞與疼痛等不適。
冬天來臨,中醫師指出,冬季對應的臟腑是腎,在冬季時要好好補養腎氣,可調節身體適應嚴冬變化,建議可以多吃溫熱食物如藥膳排骨、當歸生薑羊肉湯等來滋補身體。此外,也要做好禦寒保暖,避免寒氣入侵體內而生病,也可透過按摩4穴位,緩解疲勞與疼痛等不適。
入冬當心!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是造成嬰幼兒肺炎與細支氣管炎的主要病因,尤其對早產兒威脅更大。雖然健保有條件給付早產兒施打單株抗體,以預防RSV感染重症,但仍跟不上日本、韓國政策,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攜手早產兒基金會,呼籲政府放寬早產兒施打週齡,同時儲備多種預防武器,更能提供新生兒完整保護力。
失眠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與睡眠呼吸中止症同為國人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問題前2名,但有研究指出,睡眠品質不佳可能加速大腦認知功能退化,進而提升失智症風險。根據全台首份「睡眠與失智白皮書」調查顯示,失眠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失智風險,將較正常人提高3倍,若未即時篩檢,可能對後續健康及治療照護造成大影響。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1週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
62歲李先生長年受慢性肺阻塞疾病(COPD)所苦,平常有咳、痰、喘症狀卻輕忽其嚴重性,直到某日夜咳不止且無法呼吸,才緊急由家人掛急診送醫,入住加護病房,幸好從鬼門關救回。然而,他在1個月內又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險送命,胸腔科醫師指出,慢性肺阻塞初期多無明顯症狀,但經過長時間的呼吸道發炎反應,可能提高其他共病機率。
大腸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長期高居十大癌症之首。由於大腸癌早期症狀通常並不明顯,許多人往往直到癌症中後期才發現,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大大提高了死亡風險。不過透過定期施作「大腸鏡」檢查,便有助於及早發現與治療,而先了解檢查前必知的6大常見問題,能幫助流程更順利。
天氣忽冷忽熱,呼吸道疾病齊發!除了慎防流感、新冠肺炎,還要慎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指出,受全球暖化影響,導致秋冬季節交替不明顯,RSV病例在一年12個月中都可見到。然而,只要天氣一變化,就會爆發RSV病例,提醒老人與新生兒等高風險群當心。
一位20歲自小被診斷為智能障礙的「腦性麻痺」病人,因近1年來肌張力失調情形加重,引起手腳功能退步及無法單獨行走,故家長帶其至新竹台大分院兒童神經科門診就診。神經科醫師發現,病人除上、下肢有肌張力不全的情形外,走路模式也類似巴金森氏症病人般,容易歪斜、顫抖。
三叉神經不定期的劇痛,痛起來要人命!50多歲的陳先生,多年前診斷出罹患三叉神經痛,狀況時好時壞,顏面不時襲來「閃電般」的劇痛或「刀割般」的刺痛,近期發作頻率變密集且週期縮短,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直到2個月前至雙和醫院疼痛特別門診就醫,透過手術治療才明顯緩解困擾許久的顏面劇痛問題。
74歲阿美姐體型微胖,有慢性阻塞肺病,以及糖尿病與高血壓、心臟病等多重慢性病,平時雖有定期追蹤病情,但有步履蹣跚、呼吸費力及易喘等問題。今年3月份她因肺阻塞急性發作與肺炎,導致呼吸喘及血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而住院治療,期間使用非侵襲呼吸器治療呼吸衰竭,嘗試呼吸訓練脫離呼吸器未果,改採居家呼吸器療護合併居家肺復原復健運動治療,返家迄今已6個多月,症狀獲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