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首例 釔90微球體─選擇性體內放射線療法

花東首例 釔90微球體─選擇性體內放射線療法

2009/12/13(2022/3/15 18:7更新)

花蓮慈濟醫院日前完成台灣東區首例「釔90微球體─選擇性體內放射線療法(Selective L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簡稱SIRT)」。出現癌症細胞肝臟轉移的病患,在治療上出現新希望!

以往的放射治療方式,不論是鈷60或直射線治療,放射線都是穿透身體,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及正常組織。而最新的SIRT釔90微球體療法,是將直徑只有頭髮三分之一的微球體,從鼠蹊部注入血管,數百萬含有放射線元素釔90的微球體,順著血流到達肝臟腫瘤。微球體停留在供應腫瘤血液的動脈上,二周內持續放出放射線,殺死癌細胞,延長病患存活時間。大多數患者只需進行一次的治療,相對於需要多次治療的化療,能減少對患者體能與生活品質的影響。

SIRT療法自1998年於澳洲研究出治療肝臟腫瘤後,2002年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適用於大腸直腸癌之肝轉移患者,同年通過歐盟之核准使用於無法手術切除之肝腫瘤病患,全球已有超過萬人以上的使用經驗。自2008年1月台灣引進第一例後,已有超過百位患者接受過SIRT的治療,大多數患者的腫瘤細胞有縮小並獲得良好控制。

花蓮慈濟醫院肝腫瘤治療團隊在高瑞和副院長整合下,由腫瘤外科主任李明哲會同影像醫學部周紹賓醫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核子醫學部高志浩主任等同仁,於2009年12月10日引進,使用在一名大腸直腸癌轉移肝癌的男性患者,術式當天由周紹賓醫師進行導管及SIRT置入,並邀請完成台灣首例SIRT的李潤川醫師指導教學。

在醫療團隊的合心協力下,東區首例SIRT術式在預估的二十分鐘內結束。周紹賓醫師表示,注入的過程要很小心,速度必須隨著血液的流速順流而下,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更不能注射過猛以免留下造成不必要的後遺症。

術式結束後,病人說,之前大腸直腸癌的部分,就是由慈濟醫院團隊為他治療,他對醫療團隊提供的新療法很有信心,會努力配合後續追蹤治療,讓自己不但是東區首例個案,還是成功的個案之一。

高瑞和副院長表示,根據研究顯示對於已經無法手術,酒精栓塞、射頻、化學治療也都無效的病人,SIRT療法仍可發揮療效,花蓮慈院引進這項技術就是希望能能為肝癌病人提供多一種治療的選擇。他也提醒民眾SIRT療法並非適用於所有的肝癌患者,須先經專科醫師評估可行性;且這項療法目前雖已在全球多個國家採用,但台灣衛生署尚未評估上市,須以專案申請經衛生署及原子能委員會核可後才可專案進口使用。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