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硬化 手術後存活率高

冠狀動脈硬化 手術後存活率高

2008/11/28

冠狀動脈硬化疾病是一多重因素引發之疾病,隨年齡而增加。

七十年代,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蓬勃發展,麻醉及心肌保護技巧隨後有大幅改進,八十年代因經皮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或支架置放(PCI)之發展,使手術運用在病情較危險和複雜情況下,而九十年代的今天,冠心症患者病情更複雜,手術更具挑戰性,近年更有迷你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及完全利用動脈施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發展。

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指出,冠狀動脈硬化的診斷,通常因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或突發死亡需急救而懷疑有冠心症,亦有少數病患無症狀(Silent),因為心電圖發現心肌梗塞或因無其他原因之心臟擴大或慢性心臟衰竭,而懷疑有冠心症。目前胸部X光、休息及運動心電圖,Thallium201核子醫學檢查,及心臟超音波可做初步診斷。進一步侵犯性之心導管檢查及冠狀動脈攝影,目前仍是冠心症最重要而確定性的檢查。

李志賢醫師表示,在治療上,藥物治療或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或支架置放,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常是互補性,但任何治療之選擇皆需評估其對心絞痛之解除及避免心肌受損、嚴重心律不整及心因性死亡等之有效性及持久性。

一般手術後的存活率:第一年是95%,第五年是88%,第十年是75%。對於左主幹冠心症,三條冠心病併左心室心輸出量比率(Ejection Fraction)小於0.5及三條冠心症併嚴重心絞痛患者,手術較藥物治療有較佳之活存率(以上是根據1972-1979年CASS,ECSS及VAS之研究結果)。大隱靜脈第一年堵塞率12-20%,以後五年內每年2-4%堵塞,五年後每年4-8%,十年後約50%堵塞,內乳動脈十年有90%通暢率。

大部分冠心症患者心絞痛獲得紓解,改善生活品質,部份患者左心室功能會改善。

【疾病小辭典】

冠狀動脈硬化危險因素,包括:
1.年齡。
2.性別:男性大於停經前的女性
3.家族史:五倍
4.抽煙:增加二至六倍若合併避孕藥危險性達三十倍。
5.高血壓
6.高血脂症:三十歲男性膽固醇>260mg/dL增加七倍以上危險性。
7.糖尿病:二倍危險性。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