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B型肝炎」廖運範院士出書記載台灣肝炎防治聖戰!

「迎戰B型肝炎」廖運範院士出書記載台灣肝炎防治聖戰!

2011/8/19(2022/3/15 18:9更新)

台灣醫界與學界長期以來投入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結果輝煌,可說為全球醫界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與豐碩的成果,其中最為人樂道者,莫過於民國七十三年,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新生兒全面接種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成為肝炎防治的典範。

在眾多為肝炎防治奮鬥的醫界先驅中,中研院院士廖運範醫師亦是B型肝炎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廖院士長期投入於B型肝炎的研究,對台灣B型肝炎研究的來龍去脈瞭若指掌,有感於國內各研究團隊的貢獻,也希望能替台灣近四十年的肝炎聖戰留下歷史紀錄,廖院士特將其於「當代醫學」連載之文章,再加以增補修訂,編撰成「迎戰B型肝炎-故事從『台灣經典』說起」一書。廖院士的新書中,選錄了被國際學術期刊引用100次以上之台灣B型肝炎經典論文,書中不但記錄這些論文的背後故事,還一一評述其研究理念與重要性,以此串起全書的歷史脈絡,更可窺見院士精深的見解。

廖院士在新書中提到,當年第一個B肝口服藥物干安能上市時,香港、台灣、新加坡三地的研究團隊曾針對服用干安能後,B型肝炎e抗原轉換率進行論文發表,廖院士發現該研究得出的轉換率與林口長庚團隊的臨床數據相差兩倍之多,遂主動深入探究,發現原來其間的關鍵在於肝功能指數(ALT值)的高低,肝指數較高的病人,往往治療效果較好,引起B型肝炎血清轉換之可能越高,故廖院士建議肝指數為正常值2~5倍的病患,較適合進行口服藥物的治療,並在1999年發表論文,論文不僅多次被引用,更進而改變了口服藥物用藥的準則。

書中同時也紀錄了近期B型肝炎研究的成果。口服藥物與長效型干擾素是B肝治療的兩大主流,但過去對於長效型干擾素的治療時程與劑量,國際間治療準則的建議卻有所不同,因此,廖院士提出應有全新且嚴謹的研究設計來釐清疑惑,由他所主導的此項大型臨床研究(NEPTUNE study)結果也於近日發表在肝臟學期刊,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干擾素48周,劑量為180單位時,其e抗原轉換率效果明顯比僅使用24周時顯著,廖院士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亞太地區、甚至歐洲的治療準則將能統一以48周為干擾素治療的標準。

「迎戰B型肝炎」一書可說是台灣研究B型肝炎的經典著作,不僅可作為年輕醫師及研究者的經驗傳承,也能讓一般讀者從書中獲得實用的第一手B型肝炎預防與治療的常識。

有關本書詳細內容與購買資訊,請參考橘井文化事業公司網站:http://www.medtoday.com.tw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