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生小孩會帶來快樂嗎?研究:孩子帶來幸福或壓力,取決於「這1點」

生小孩會帶來快樂嗎?研究:孩子帶來幸福或壓力,取決於「這1點」#人格

為人父母後要承擔的責任變多,孩子可能會讓我們變老,但不是成熟。波茲坦健康與醫學大學(Health and Medical University)人格心理學教授伊娃.艾瑟曼(Eva Asselmann)、自由記者瑪蒂娜.帕爾(Martina Pahr)於《從酒吧到嬰兒床,是什麼讓我們長大成人?》一書中,將科學數據、心理學專業與真實生活情境結合,並依成長時序呈現人類性格從嬰兒到成人乃至老年的轉變,探討人們的心理狀態會如何變化。以下為原書摘文:

心理測驗》你是哪種植物人格?芳香植物「9種人格」測性格、相處指南

心理測驗》你是哪種植物人格?芳香植物「9種人格」測性格、相處指南#人格

你知道植物也有人格嗎?如同大家熟悉的十二星座,芳香植物依萃取部位與主要功能,可對應到9型人格。擁有多年護理經驗、芳療學院課程總監陳育歆於《能量芳療》一書中,解析芳香植物的9型人格,幫助讀者找出面對「自我」「關係」「困境」時的解法,並用精油香氛清理內心的負面能量,找回充滿力量的生命狀態。以下為原書摘文:

愛喝咖啡的人比較有責任感?研究揭「要看個性」1類人只會更焦慮

愛喝咖啡的人比較有責任感?研究揭「要看個性」1類人只會更焦慮#人格

咖啡是不少人提神的好夥伴,咖啡因可刺激大腦中樞神經,使頭腦清醒、提高注意力,進而提升工作效率,更有研究發現咖啡能影響人格?認知神經科學家克利斯蒂安.賈勒特(Dr. Christian Jarrett)於《重置人生》一書中,透過真實研究案例、心理策略,帶領讀者探索人格的秘密。以下為原書摘文:

喜歡「吃苦」和黑暗人格有關?研究揭「1類人」是為了享受刺激感

喜歡「吃苦」和黑暗人格有關?研究揭「1類人」是為了享受刺激感#人格

你喜歡吃苦嗎?事實上,味覺系統與人格之間存在密切關係,研究發現苦味偏好與惡意人格特質呈正相關,特別是與日常虐待狂和精神病關係⋯屢獲殊榮的科學記者艾瑪.楊恩(Emma Young)蒐羅完整的科學研究,於《超級感官》一書中,分享人體感官的知識,幫助讀者保護、調整自身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做出改變。以下為原書摘文:

幻想遇到童話裡的「白馬王子」?3秒測「浪漫主義者」特徵你中幾項

幻想遇到童話裡的「白馬王子」?3秒測「浪漫主義者」特徵你中幾項#人格

你是浪漫主義者嗎?浪漫主義者可能非常喜歡童話和浪漫喜劇,幻想可以和迷人的角色相遇並墜入愛河,從此幸福快樂的生活。心理師表示,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是不健康的,這樣的關係也很難維持下去。若民眾有浪漫主義者的跡象,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師,探討形成背後的原因,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心裡想的和說出來的不一樣?專家揭「4大人格」干擾:先暫停思考

心裡想的和說出來的不一樣?專家揭「4大人格」干擾:先暫停思考#人格

我們常聽到左腦代表理性、右腦代表感性,但你知道左右腦分別有「4大人格」交互影響嗎?獲選《時代》雜誌全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美國神經解剖學家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於《全腦人生》中教你能打探左、右半腦有意識與無意識的領域,進一步覺察生理與心理的層面,讓你成為更棒的自己。

家庭裡 被複製的人格與教養模式

家庭裡 被複製的人格與教養模式#人格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父母/小孩有邊緣人格……這樣的家庭充滿了不安、矛盾與壓力,舉例說來,如果母親是邊緣人格,她對某些事情可能完全不管也不在乎(成績、交友、金錢,每個邊緣人格狀況不同),但會要求孩子要每天準時回家、報備行蹤。即使孩子已成年,上大學、外宿了,還會每天打電話到宿舍確認孩子有沒有回去,也會要求孩子每週都要回家報到,甚至要知道每個朋友的電話。如果孩子說要討論報告或有事耽擱,就會狂打電話、傳簡訊,要孩子立刻回來,否則就會開始情緒勒索,用「沒你這樣的孩子」、「不孝」等字眼,把自己的焦慮與不安扔給孩子承擔,把錯怪在自己的小孩身上。若有邊緣人格的是爸爸,行為特徵則是用大男人的方式來管控妻子、小孩,常以挑剔、要求的方式讓家人妥協、受控制、聽話。很多時候,孩子不接受管控,父親也會瘋狂指責母親不盡心教育孩子,或是沒有當好母親才會讓孩子如此「不受教」,常常最後的行為就是暴力相向,或以更激烈的言語羞辱與攻擊。身處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會面對很多的管控與情緒。和對自己很隨興、不規律但態度強硬的管控者相處,雖然關係很黏膩,甚至有相當多的愛,但恨也隨之而來。隨著小孩漸漸長大,他們開始長出自己的個性與想法,也會開始想要反抗父母的操控,或模仿這些行為,開始有很多問題冒出來。而這也是邊緣型人格疾患發病的時間──青春期。上述這些情形若發生在邊緣人格的家庭裡,常常會變成羅生門,因為家裡每個成員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也說得出許許多多被傷害的證據。宛如魔咒的邊緣型家族命運簡而言之,這不是單純一個家庭成員的邊緣人格問題,而是整個家族氛圍就像「邊緣型家庭」一樣。焦慮與不安就像病毒一樣,不管有邊緣人格的是父親或母親,在相處的蜜月期過後,焦慮事件會隨著生活,因雙方愈來愈多的差異而傳染、擴散,例如婆媳衝突、居住問題,或是兩家不同的經濟價值觀等。問題會漸漸地蔓延到夫妻關係、教養態度,原本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瑣事,卻變成互相傷害的證據與理由。也因為希望自己能被無條件地照顧,更加不能接受伴侶的「不體諒」。長久下來,焦慮與不安會影響原本狀況較好的另一半。在長期的猜忌與懷疑之中,變成習慣性的自我防衛與過度反應。而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傳承了不安與恐懼。有些孩子因而習得了邊緣人格的個性,有些則成為把自己跟感覺隔離的人,在心裡跟這樣的家庭劃清界線以自我保護,也有些孩子會早早逃離家中(一面認為是自己的存在所造成的問題)。(本文摘自/邊緣人格──以愛為名的控制,被恐懼綁架的人生/寶瓶文化 )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