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

術前用藥小心 這些保健食品恐增手術風險

術前用藥小心 這些保健食品恐增手術風險#血小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洗腎室查房時,腎友黃先生告訴我他最近要住院接受大腸癌手術。「那可是需要全身麻醉的大手術呢!平時若有在服用抗血小板藥,術前一周要記得先停藥。」我邊說邊翻閱病歷,查看黃先生的常規用藥記錄。「謝謝醫師提醒,我沒有在吃您說的那種藥!」平時對自己的身體情況與相關用藥都很清楚的黃先生很快就回答。他頓了一下,接著反問我:「請問張醫師,我平常有在吃一些保健食品,開刀前需要先停藥嗎?」手術過程不易止血某些營養補充品會抑制血小板凝集:•亞麻籽油(Flaxseedoil)•綠茶粉(Greentea)•魚油(內含omega-3脂肪酸):體外實驗發現會抑制血小板凝集,但臨床的隨機對照試驗則指出,在手術前後服用魚油,和安慰劑相比,沒有因此增加出血風險。有些保健食品則會干擾凝血機轉:•薑黃(Turmeric)與薑黃的活性成分薑黃素(Curcumin):會延長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與部份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葫蘆巴(Fenugreek):又稱雲香草、香草、苦草、香苜蓿或香豆子等,原產於印度和北非等地中海地區,在中國的四川、河南、甘肅、安徽等省份也有栽種;會延長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此外,生薑(Ginger)內含的有效成分,可用以緩解噁心感,體外實驗發現有抗血小板的效果,若和抗凝血劑Warfarin合用,會增加INR數值,凝血所需時間延長,增加出血的風險。研究發現,服用山楂草(Hawthornherb)萃取物會顯著增加心臟手術後之流血風險,甚至嚴重到需重新送回開刀房做開胸止血、術後胸管留置在體內的時間較長、待在加護病房的時間也比沒服用者來得長。其他如鋸棕櫚(Sawpalmetto)、大蒜(Garlic)、以及銀杏(Ginkgo),皆有案例報告指出,在服用後會讓體質變得易流血不止,需小心注意。上述這些保健食品可能會增加手術過程與術後的出血風險,建議在術前最好停止服用。橫紋肌溶解風險增在開刀過程中,待病人被藥物麻倒睡著後,醫療團隊會依主刀醫師的需求與指示,將病人的身體擺為特定姿勢,以最大化手術視野,有利手術的進行。長時間的軀幹扭轉與肢體彎曲,可能會增加肌肉炎、橫紋肌溶解的風險;其他危險因子包括:手術時間長、體液狀態不足、體溫過高或失溫、有在服用特定藥物如降膽固醇statin類藥物。紅麴(Redyeastrice)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質,可抑制HMG-CoA還原酶,故也有降膽固醇的效果,作用機轉同statin類藥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11年發出聲明:紅麴相關產品內含Lovastatin(一種降膽固醇的statin類藥物)成分,提醒民眾服用時要小心肌肉疼痛等橫紋肌溶解之症狀。此外,艾草油(Wormwoodoil,植物學名為Artemisiaabsinthium)、甘草(Licorice)、水合性肌酸(creatinemonohydrate)、與塑身複合物燃脂膠囊Hydroxycut,皆有醫學文獻指出可能會間接影響肌肉,造成發炎、甚至橫紋肌溶解症。若不想增加術後併發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建議上述保健食品如紅麴、甘草、水合性肌酸粉等,在手術前一、二周還是先不吃為妙。影響麻醉品質有些保健食品本身就具有鎮靜安眠的效果,如印度人參(也被叫做南非醉茄,Ashwagandha)與纈草根(Valerianroot);其中纈草根會抑制GABA(又稱胺酪酸)的代謝,讓大腦內有更多GABA可作用在中樞神經突觸,抑制神經傳導,達到放鬆、助眠的效果。有些則會和麻醉用藥產生交互作用,使藥效減弱或增強,因此會進一步干擾手術過程中的麻醉深度控制。聖羅勒(HolybasilspeciesOcinumsanctum)又名打拋葉,因泰式料理打拋肉會用此植物來提香而得名,具特別的氣味,在東南亞及印度使用較多;若將聖羅勒和Diazepam兩者併用,會增加Diazepam的藥效,延長睡眠時間。卡瓦胡椒(Kava)具安定神經的效果,可增強GABA抑制神經的作用、強化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與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這些鎮靜催眠藥的鎮定藥效。除了建議在術前暫停服用這類鎮定神經的保健食品外,手術結束後最好也繼續停用一段時間,以避免和術後止痛藥或鎮靜安眠藥有藥物交互作用,影響臨床治療、干擾醫師判斷。結語美國麻醉醫學會建議,在開刀手術前的一至二周,應停止服用營養補充品。研究指出,即將接受手術的患者中,16.5%病人所服用之營養補充品會和鎮靜麻醉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干擾藥物代謝而讓麻醉品質大打折扣;有19%病人服用會影響正常凝血機轉之營養補充品,其中有1/8的患者因此出現術中出血的情形。手術屬侵入性治療,在開刀前除了需停用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劑外,若原本有吃保健食品的習慣,建議在術前兩周先暫停服用,待術後狀況穩定後再詢問主治醫師是否可恢復服用,才能將不良事件發生率減至最低。(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紫斑、出血 新型檢查揪出血小板低下

紫斑、出血 新型檢查揪出血小板低下#血小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常常牙齦出血、瘀青、紫斑,可能是血小板低下甚至血癌引起!一名70歲楊阿嬤因為牙齦出血看牙科,牙醫師發現可能有血小板低下問題,會診血液科醫師後,發現血小板只有2千多。楊阿嬤看診時有全身紫斑、異常出血問題,經過網狀血小板檢查,發現網狀血小板數值高達25%,只要大於10%就可評估是周邊破壞型病變而非骨髓破壞型病變。藥物治療約10天,血小板數值就恢復正常。用網狀血小板 評估骨髓製造血小板的功能烏日林新醫院血液科主任林增熙說明,以往遇到不明原因引起血小板低下的患者,要得知是否罹患骨髓造血疾病,必須抽骨髓確認病因。現在透過新型血液檢測了解網狀血小板數值,只需經由常規抽血,不需額外抽血,就能得知網狀血小板的數值,30分鐘就能幫助鑑別診斷是否可能為血癌。什麼是網狀血小板?血小板是沒有核的細胞,幫助身體止血、傷口癒合;網狀血小板為血小板的不成熟細胞,主要用來評估骨髓製造血小板的功能。當血小板不足或過多都是異常。血小板低下易使身體容易出血,如牙齦出血、瘀青、碰撞易有紫斑出現、女性生理期長、月經量多,長期下來便容易貧血,導致心臟腫大等,必須至血液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利了解血小板低下的原因。「網狀血小板」檢查 降低輸血、抽血風險「網狀血小板」的常規檢查,為評估血液疾病的一大利器,且具有以下4大優勢:(1)減少病人不需要的輸血,降低輸血風險;(2)搭配血液常規檢查,不需多抽血;(3)減少骨髓檢查與心理負擔;(4)檢查報告正確快速,即時提供醫師臨床診斷,期盼能提高臨床的實用價值。林增熙主任表示,「網狀血小板」檢查的應用範圍相當廣,可與其他科別結合,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及減少血栓的風險,例如針對血小板低下的患者,可輔助醫師做決策,是否安排病人立即做骨髓檢查;針對B、C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許多醫師在做胃鏡、大腸鏡、肝動脈栓塞時,會先輸血小板,如果先接受「網狀血小板」檢查,可減少不必要的緊急輸血,降低輸血風險發生。針對想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栓塞治療的病人,則可評估抗血小板藥物與是否要輸血;一般民眾如果想了解血栓的風險,也可透過「網狀血小板」的數值來得知,如果數值高,會增加血栓的風險。「網狀血小板」檢查快速有效又方便、正確性高,未來預期將能被臨床廣泛運用。

打PRP救關節?醫:非人人適合

打PRP救關節?醫:非人人適合#血小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統計,目前全台約有150萬人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其中,超過50歲以上,約有30%的盛行率,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骨科醫師表示,這與國人缺乏運動以及肥胖BMI值過高有關。針對日益增高的盛行率,相關治療方式也廣為民眾討論,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趙樹儀醫師就指出,像是日前從國外流行回來的PRP注射,是藉由血小板促進關節軟骨生長,但也同時提醒,這類治療僅適合初期退化性關節炎,若軟骨磨損太過嚴重,即便是施打PRP成效也有限。什麼是PRP?趙醫師進一步解釋,PRP(Platelet Rich Plasma)指的就是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事實上,血小板除了具有促進凝血的功能,在人體受傷後,血小板在受傷部位還會慢慢釋放出生長因子,以促進組織的修復。雖國外研究中確實有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因施打PRP而增生軟骨的案例,但趙樹儀醫師也提醒,並非人人都適合施打,若本身退化性關節炎已到了第三、第四期的狀況,如:軟骨磨損太過嚴重、根本已經沒有軟骨,或是患有自體免疫系統疾病,血小板濃度不足時,即使施打PRP也難有效果。退化性關節炎應採「循序漸進」的治療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趙醫師表示,剛開始膝蓋軟骨磨損不嚴重時,通常會施予復健或運動治療,利用增加膝蓋關節周圍肌肉,來分散關節磨損的機率;若情況沒有好轉,第二步才會輔以藥物治療,像是止痛藥、消炎藥等;若症狀還是沒有改善,最後才採注射或是矯正手術治療。至於以攝取葡萄糖胺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式,趙樹儀醫師說明,目前葡萄糖胺分為藥用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及食品級鹽酸鹽葡萄糖胺,針對藥用級的葡萄糖胺,大型研究指出,因膝蓋軟骨的主成分是葡萄糖胺,藉由攝取葡萄糖胺有助緩解退化性關節炎。但提醒民眾,不論是哪種治療方式,都應先請醫師評估病症並給予合適的治療建議,平時也可藉由正確的復健運動,強化膝蓋周邊肌肉,以避免退化性關節炎上門。

治療膝關節退化 血小板注射促再生

治療膝關節退化 血小板注射促再生#血小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3歲蔡姓女子,日前上、下樓梯膝蓋疼痛,無法長時間行走,且左膝關節時常腫脹積水,經X光檢查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透過膝關節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後,不適症狀有所改善。蔡女士表示,日前膝關節開始腫脹積水,口服藥物治療無效,至門診接受抽除膝蓋積水治療,雖然疼痛有改善,但依舊時常腫脹積水,醫師建議改以膝關節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後,疼痛減輕,至門診抽取膝關節積水次數及抽取量明顯減少。膝關節退化治療方式多豐原醫院骨科陳彥名醫師表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因血小板含有對組織癒合(骨頭、軟骨等)相當重要的生長因子,可促進軟骨細胞增生,抑制關節發炎腫脹,進而緩解膝關節炎的疼痛症狀,並幫助磨損的軟骨增生,臨床療效已在國內外骨科學術期刊及會議發表。目前在膝關節退化發炎腫脹疼痛的治療當中,一般除了物理復健、口服止痛藥物以及關節內玻尿酸注射之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也可提供疼痛控制、消除腫脹積水以及促進軟骨增生。陳彥名醫師也叮嚀,進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當日即可返家休息,不需住院,但後續膝關節須保護兩週,建議避免從事劇烈運動,藉由生長因子的作用,開始促進關節內軟骨等組織生長及抑制發炎腫脹,達到減輕關節疼痛、增加膝蓋功能的效果。

血球太多?醫師建議作息正常、補充水

血球太多?醫師建議作息正常、補充水#血小板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許多民眾會拿著體檢報告到門診詢問醫師,血球數值過高,到底有沒有危險?血液腫瘤科醫師表示,首先必須了解成因;血球主要分為白血球、紅血球與血小板,若是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則正常生活作息與補充水分很重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黃俊登表示, 一位38歲已婚男性,平常從事勞力密集工作,最近因工作量增加且天氣炎熱,某天上工時,突發右側肢體無力與口齒不清,經腦部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左側中大腦動脈栓塞,即急性腦中風,抽血檢查意外發現血小板偏高,約70萬左右。在積極治療與復健後,雖然右手仍無法活動自如,但說話與行走已無問題,目前於門診規則追蹤並接受抗血小板藥物等治療,以降低再次栓塞風險。黃俊登說,事實上,超過一半以上的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無症狀,且年輕患者也不常發生栓塞的併發症,提醒大家正常生活作息與補充水分很重要。建議民眾,當全血球計數出現異常時,不論高或低,應諮詢您的主治醫師原因為何,若無法確定病因,可尋求血液科醫師幫忙,避免延誤診斷及併發症。黃俊登指出,不論是白血球過高造成的白血球滯留,紅血球過多造成的血液高度黏稠症候群,或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都會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如腦中風、肺栓塞或靜脈梗塞等,因此一定要尋求醫療協助,否則可能會有致命危險。

女性經期易瘀血 可能是血小板變少

女性經期易瘀血 可能是血小板變少#血小板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一名19歲江姓女大學生因為經血量超多,更發現自己身上出現許多瘀青與紅斑,婦產科醫師建議她到寫意腫瘤科就診,她不解的問「身上出現瘀青有這麼嚴重嗎?」。血液暨癌症中心主任黃明立醫師表示,江同學出現的瘀青,其實叫紫斑,造成的原因很多,如癌症、肝硬化、白血病等,有些甚至不明病因,典型症狀為皮膚受碰撞按壓就出現紫色瘀斑、牙齦易受摩擦出血,女性則需注意經血量是否過量。江同學經抽血與肝脾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ITP),屬於自體免疫系統異常,血小板數量遭破壞減少,導致血液凝固功能低下。黃明立醫師指出,正常人的血小板數量約為10萬μl以上 ,一般而言,如果血小板的數目介於5萬至10萬μl,比較不會發生自發性的出血,毋須接受類固醇或其他免疫藥物治療,除非要接受侵犯性的手術才需要;若是血小板數目小於5萬,則比較容易有出血症狀;更嚴重的情況是血小板總數小於2萬甚至小於1萬,會產生內臟出血如腸胃道出血造成黑便、膀胱出血造成血尿,更甚者造成顱內出血因此致命,不可不慎!目前治療ITP,先以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為主,但長期服用量類固醇會造成月亮臉、水牛肩及骨質疏鬆等副作用,如果採用注射高劑量類固醇(脈衝治療)又有感染的疑慮,至於脾臟切除的治療方法,病患的接受度普遍偏低,而且切除脾臟的病患,他們的抵抗力也會下降。而目前有一新口服血小板增生劑Eltrombopag,每日服用一次,可刺激血小板生成,臨床顯示,僅需服用1至2週,血小板數目即明顯增加,且副作用少,健保給付標準之一為血小板數量低於2萬μl且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經事前審查後可使用。

指甲發黃代表黃疸? 醫師:是血小板出問題

指甲發黃代表黃疸? 醫師:是血小板出問題#血小板

許多人認為指甲能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包括觀察指甲的形狀、色澤等;大陸網站提到,指甲成長緩慢,表示血液循環不好,而指甲發黃有可能是黃疸等疾病。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黃建榮表示,一般指甲的生長速度不同,受到年齡、氣候、營養、性別等因素影響,一般來說指甲成長緩慢,確實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而指甲發黃則是血小板有問題所致,黃疸不會表現在指甲上,而是眼白會泛黃。黃建榮醫師表示,指甲的生長速度在一年中確有差別,一般夏天指甲長得快,冬天長得慢,上午指甲長得快,晚上則長得慢,習慣用右手的人,右手指甲比左手指甲長得快,而指甲的生長快慢都與血液循環有關。黃建榮醫師進一步說,由指甲的顏色可看出身體狀況,當指甲偏白色則表示氣血不足,當指甲偏黃,可能是血小板凝固出現問題,當指甲偏藍色,則容易是心臟代謝出了問題,而當指甲偏灰色時,有可能是灰指甲。另外有些人的指甲有時會出現白色的斑點,或是指甲表面出現橫紋、縱紋的紋路,代表身體出狀況嗎?黃建榮醫師表示,這是由於身體的蛋白質代謝不良所導致,不過總體來說,指甲成長緩慢、顏色、光澤的不足,主要是因為心臟功能不良,所以要讓指甲健康強韌,可以使用四逆湯等強心的中藥材來做改善。●指甲月牙少代表身體差? 醫師:是氣血不足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92●看「指甲」就知健康?變色、凹陷恐患慢性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611●糖尿病患剪指甲造成傷口 潰爛嚴重截肢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73

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引發胃病變的危險因子

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引發胃病變的危險因子#血小板

非類固醇抗炎藥物(NSAIDs)的使用中,其對胃腸道的副作用包括;上腹不適、消化不良、疼痛,到十二指腸和胃的潰瘍、出血及更嚴重的穿孔、死亡等皆有;美國的報告指出,非類固醇抗炎藥的使用者約25~50%會產生上腹不適,消化不良的症狀,導致10%的病人因此停用此藥。很不幸地,消化不良等徵兆,並無法用來預測胃腸併發症的產生,因為有50~60%產生非類固醇抗炎藥胃腸併發症者並無前驅症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盛煊醫師表示,在長期使用NSAIDs的人中,約有10~30%會產生胃、十二指腸潰瘍。然而依已發表的報告指出,以下的各項危險因子,在使用NSAIDs時,應加以特別注意。國外的研究指出,在沒有危險因子的NSAIDs使用者,發生潰瘍併發症為0.8%,只有一項危險因子為2%,有三項危險因子則達7.6~8.6%,有四項危險因子則高達18%。陳盛煊醫師指出,其中又以「老年人」和「先前曾有消化性潰瘍出血者」最危險。一、有消化性潰瘍出血之病史:1994年的研究證實,曾有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者,使用NSAIDs再出血的比例相當高,屬於非常高的危險群。二、有消化性潰瘍病史:此類病人使用NSAIDs再發生潰瘍之機會,約為無潰瘍病史者的17.1倍。2006年的研究報告亦指出,有潰瘍病史產生上消化道出血者為無病史者之5倍。三、年長者:年齡超過60歲的NSAIDs使用者,易造成致命性併發症,包括出血、穿孔等,而且可隨年齡的增加而成直線相關。2000年的研究表示,在60歲以上之病人,隨年齡增加危險率,每年可增加4%。四、同時合併使用類固醇:類固醇的單獨使用,是否會增加消化性潰瘍及併發症的產生尚無定論。有研究指出,NSAIDs使用者,若同時使用類固醇,則增加危險率至12 %,如果先前有潰瘍併發症,則危險值高達45 %。五、使用兩種以上或高劑量NSAIDsNSAIDs的胃傷害和使用的劑量成正相關,也會增加消化道出血之發生率。高劑量NSAIDs比低或中劑量危險度約為2倍,而且使用的NSAIDs不同,其出血率亦不同。有報告指出,使用兩種以上的NSAIDs,51%會產生潰瘍,而使用單一NSAIDs則發生潰瘍只有23%。六、併用抗凝血劑陳醫師表示,並無報告指出,使用抗凝血劑會增加NSAIDs潰瘍的發生率,然而國外1993和2002的研究卻發現,抗凝血劑的使用,可增加潰瘍出血達3倍,尤其因為阿斯匹林有抗血小板凝集之作用,危險性比傳統之NSAIDs更高。七、使用時間過長:2000年的研究指出,NSAIDs使用的時間越長,則發生併發症的機會越高。八、嚴重的全身性疾病,較易產生NSAIDs胃病變最近西班牙和美國的報告同時提到,每10萬個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的人中,每年有15.3人死亡,其中三分之一是低劑量(100 mg)阿斯匹林的使用者。因此,具有危險因子的NSAIDs長期使用者,包括長期使用低劑量阿斯匹林的心臟病患者必須特別注意可能的併發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