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

9成患者就診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微笑量表」助自評

9成患者就診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微笑量表」助自評#類風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戴口罩、勤洗手防疫不鬆懈,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卻常面臨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若疾病控制未達緩解目標,容易因關節發炎腫痛、動作「卡卡」,不僅脫戴口罩需要更多時間,也難落實洗手完整步驟。48歲蔡女士5年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因膝蓋磨損嚴重,骨頭彼此磨擦,入院檢查時卻只被診斷出是退化性關節炎,歷經半年減重10公斤和關節鏡手術,仍不見疼痛改善,驚覺不對勁,轉診至風濕免疫科,進一步抽血檢查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疾病緩解」為重! 染疫共病風險降2成以上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在臨床上常用「DAS-28」分數來評估疾病活動度,區別為疾病緩解、低疾病活動度、中疾病活動度與高疾病活動度等4種等級。其中,以「疾病緩解」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應追求的終極目標,使關節不腫痛、體內發炎指數正常,以延緩關節破壞,若未達到緩解,除了身體不適與關節破壞外,也可能造成感染風險、心血管共病、肺病風險增加等。研究也發現,疾病緩解者在新冠肺炎感染後住院與死亡、併發心血管疾病事件與骨鬆性骨折等共病風險,可比高疾病活動度病友減少1.94至2.48倍。9成患者搞不清治療目標 望確定治療成效在防疫期間,有些病友因避免到醫院而中斷治療,直到病況加劇才回診。但臨床觀察,逾9成病友不清楚個人治療目標,多是因評估公式計算過於專業複雜,在缺乏友善且有效的醫病溝通工具情況下,診間醫病問答常無法精準評估,可能影響疾病控制與治療成效。為解決醫病問題及改善評估方式,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病聯盟目前推出評估方便的「1分鐘微笑量表」,將醫學專業量表結合國人生活形態,希望達成有效的醫病溝通、幫助提升治療目標成效。一分鐘微笑量表,幫助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輕鬆自評分類。(圖/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提供)「微笑量表」促醫病溝通 自行評估5大行為病友只要快速圈選幾個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等,並評估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5大生活行為」,包含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或擦乾身體與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對應至疾病控制的四種表情符號,便可快速了解自己的疾病程度與現況。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蔡長祐說明,每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都該知道自己是哪一類,藉由「1分鐘微笑量表」幫助病友掌握疾病現況。建議每週定期紀錄評估,回診時可與醫師討論期間的變化,醫師也可以在專業評估後即時給予回饋,有助於促進醫病間的溝通和對話,幫助醫師用藥更精準、更多病友治療達標。蔡長祐呼籲,秋冬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季節,預測今年冬天會特別寒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伺機而動,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更應重視治療達標。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建議善用良好的醫病溝通工具,並配合醫囑、監控疾病活動度與積極治療,達到穩定控制、疾病緩解,以維持良好便利的生活品質。

導正皮膚過敏 「不痛不癢」秘笈報你知

導正皮膚過敏 「不痛不癢」秘笈報你知#類風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氣候不穩定,在這季節轉換時,很容易誘發過敏疾病,尤其是皮膚過敏,會在臉上或身上出現一塊一塊如花朵般的紅腫、搔癢、掉皮屑、疼痛、發熱等症狀,讓人非常困擾。專家指出,過敏是因為體內免疫系統失衡導致,過敏性疾病包括花粉症、鼻炎、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以及氣喘等,不論是發生在眼、鼻、氣管或是皮膚,都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造成發炎,透過飲食、運動及生活作息調整,可獲得改善。淋巴球作用造成發炎現象 進而導致過敏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一般常見的過敏,是透過免疫系統中淋巴球作用,而造成的發炎現象,當過敏物質出現,淋巴球中的T細胞會命令B細胞產生很多IgE免疫抗體。皮膚及黏膜的部位存在許多肥胖細胞(mast cell),IgE會結合肥胖細胞,讓肥胖細胞釋放出組織胺,並導致微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水份漏到組織中局部充水,造成浮腫;微血管也會擴張使得血流量增加,所以皮膚表面會看起來紅通通,神經末梢會變得非常敏銳,使得皮膚既癢又痛。從淋巴球數量、比例 了解免疫系統平衡與否 在健康檢查時,會檢測白血球種類的比例,其中與「抗原-抗體反應」有關的「淋巴球」數量及比例,可反映出免疫系統是否平衡。劉婷婷博士指出,淋巴球一般約占白血球總數的35%,若是淋巴球的比例過高,顯示T細胞跟B細胞的作用強勢,很容易引發「抗原-抗體」的過敏反應;一旦誘發因子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空前的組織胺大爆發,造成嚴重的發炎現象,短時間內難以控制。你具有容易過敏體質嗎?容易過敏的人有哪些特性?劉婷婷博士進一步指出,父母(特別是母親)有過敏體質、皮膚的保濕功能低下,乾燥性皮膚,常抓癢導致破皮、氣管/鼻咽/呼吸道脆弱、曾經發生過食物過敏或眼鼻過敏、體內氧化物很多(愛吃油炸物)、腸胃功能不佳(腸道好菌少)、自律神經失調、壓力大、免疫力低下、體內IgE抗體多以及過度清潔都容易有過敏體質。導正免疫系統 「不痛不癢」小秘笈報你知劉婷婷博士強調,「過敏/發炎」以及「免疫機能」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雖說過敏是因為「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但並不因此就代表「免疫力很高」,反而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導致了「免疫力異常」或說「免疫失衡」。除了急性發作期藉由藥物緩解症狀外,有耐心地導正免疫系統的「啟動-煞車」功能,才能真正得到改善。以下是劉婷婷博士提供改善過敏的的「不痛不癢」小秘笈!● 減:1) 食量(或偶爾斷食)2) 過度清潔、彩妝3) 植物油及油炸物4) 麵粉、乳製品、蛋、菸5) 接觸溫度急遽變化的空氣6) 接觸異物抗原● 增:1) 確實保濕2) 抗氧化食物、維生素3) 益生菌健全腸道4) 優質油脂5) 提昇體溫、盆浴6) 運動、紓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腳痛不上學 他竟患特異性關節炎

腳痛不上學 他竟患特異性關節炎#類風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歲男童早上起床後因為突然不良於行,走起路來頻頻喊腳痛,特別是清早起床更是「痛到不想走」,家長原本以為是孩子拒學,沒想到就醫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偏高,才知道竟是罹患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主要分為少關節型、多關節型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表示,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是一種主要侵犯16歲以下青少年的自體免疫性疾病。可分為少關節型、多關節型及全身型等共7種類型。其中較常見的少關節型主要是侵犯患者全身1-4個以下的大關節處,如膝、踝、手腕等部位;若肩關節、腳指與腳掌交接的蹠骨及指間關節等小關節處有5個以上的發炎位置者則為多關節型;嚴重的全身型關節發炎則同時伴隨發燒、淋巴腺與肝脾腫大,預後相對較差。病童早上會有晨僵​現象 「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過去稱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童在早上易有晨僵現象。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統計,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發生率約為每10萬名中有5人,男女比例相當,全台每年新增病例約為200多人。此外,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營養師鍾政玲指出,成長期的病童易因服用抗發炎藥物而造成葉酸缺乏、電解質不平衡或骨質疏鬆,需透過攝取奶製品、小魚乾等高鈣飲食。深綠色蔬菜及黃豆製品以增加葉酸吸收;補足富含Omega-3脂肪酸等各式魚類;同時均衡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牛肉、豬肉、羊肉等,並多曬太陽補充天然的維生素D。另外特別注意器皿的安排清潔,並避免隔餐食用,以確保食物之新鮮度與營養成分未流失。

類風濕性關節炎 易引發其他器官侵犯

類風濕性關節炎 易引發其他器官侵犯#類風濕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一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近半年來因手腳多處關節反覆腫痛僵硬而苦惱,最初以為是痛風並不以為意,但關節逐漸變形後,嚴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經風濕免疫門診檢查後,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給予抗發炎與免疫調節藥物合併生物製劑後,病人也順利重返工作崗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關節炎,往往與其他關節炎不易區分,因此,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很重要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風濕免疫科全以祖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主要是侵犯關節,造成局部的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但當疾病活性嚴重時,也會能造成全身的關節的損壞變形,甚至造成殘障。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會侵犯最常見的四肢小關節,也可能會侵犯肌肉 、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器官,所以我們仍應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關節腔內的「滑膜發炎」。滑膜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滑和保護關節。若缺乏適當治療,關節終將變形、僵直而活動受限。全以祖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常常是「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活動期」時,常常會出現關節腫脹、僵硬的「晨僵現象」。若是反覆發生「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常常發炎的最終結果會造成受侵犯關節逐漸變形、僵直而失去活動能力。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傳統上視病人的病情,是以「非類固醇抗炎藥物」、「疾病修飾抗風濕疾病藥物」以及「類固醇」來治療,但若是對傳統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病人,近年來生物製劑的應用提供病患更快速達到緩解症狀的治療方式。目前衛生署已經核准了六種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上市,對於長期疾病處於高活性的病患,經傳統治療藥物治療無效時,健保也提供生物製劑的治療,對於頑固型發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是一大福音。全以祖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惱人的疾病,疾病的嚴重度可由輕度的關節腫脹症狀到重度的關節破壞變形或是其他器官侵犯。若出現上述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之症狀,宜及早就醫與醫師討論,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與計畫。長期配合醫師的處方合併生活作息的調整可使疾病的活性控制在最穩定的狀態。

30~50歲女性 當心類風溼性關節炎

30~50歲女性 當心類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濕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原因不明,阮綜合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孫俊明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常出現在30~50歲的女性,剛開始發作是以關節腫痛為主,隨著病情惡化,關節腫痛的數目會越來越多,而且會左右對稱,同時會出現全身無力、體重減輕甚至輕微發燒症狀,這種疾病主要侵犯的是手和腳的關節,特別是小關節,像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間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以及足趾間關節等是最好發的部位。關節疼痛以清晨起床時最嚴重,會感覺到全身僵硬,連下床都有問題,當病人活動一至二小時之後症狀會較為緩解,這種現象叫做「晨僵」。若有以上症狀,須配合抽血和放射線檢查,才能正確的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另外像一些慢性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慢性肝炎等也都可能出現類風濕因子。放射線檢查的目的是看關節軟骨是否被破壞,骨頭邊緣是否有骨蝕,一方面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另外一方面可以作為判斷疾病嚴重度的指標。至於治療方面是以藥物控制為最主要的方法。藥物的種類可以簡單分為三大類: 類固醇,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和改變病程的藥。在治療初期關節的發炎很嚴重,少量的類固醇可以達到迅速消炎的目的,對於生活品質的改善幫助很大,也可以讓病人早一點下床活動,不會因為長期臥床導致骨質疏鬆或關節攣縮。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可以改善發炎疼痛的症狀,但是長期服用對腸胃道會造成潰瘍甚至出血的副作用,不過最近幾年出現對COX﹣2專一性的藥物問世,可以顯著降低腸胃道的傷害,又可以達到同樣消炎的效果。改變體質的藥是針對免疫系統的失調去治療,以期減緩關節的破壞,達到長期緩解病症的目的。這類藥品的特色是產生療效所需的時間較長,通常需要二到三個月,但是如果藥效發揮出來之後,症狀可以達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可以不必再服用消炎藥。除了上述藥物之外,孫俊明醫師提醒,由於長期的關節發炎以及缺乏運動,這類病人會有鈣質流失的現象,應該要補充鈣質,停經後的女性更應該補充賀爾蒙和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的惡化,另外在治療期間也千萬不要相信一些誇大不實的偏方,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