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以下

2歲以下易染RSV 長大增氣喘風險

2歲以下易染RSV 長大增氣喘風險#2歲以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在媽媽肚子裡只待了32週就出生的早產男嬰,出院返家才不過一個月,就出現咳嗽及流鼻水,類似感冒症狀,沒想到時隔一天,病情急遽惡化,出現發燒、食慾不振、喘不過氣,還因缺氧而臉部發黑,幸好家人緊急將他送到急診室插管搶救,在加護病房治療兩個多禮拜,總算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新生兒染呼吸道融合病毒 兒科醫師也皺眉「新生兒一旦感染到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可不只是一般感冒,可能會出大事!」林口長庚第一新生兒加護病房徐任甫主任談到上述病例,神色難掩沈重。他表示,「有些早產寶寶出生後,好不容易才養大,但因為不小心感染RSV,讓原本發育未成熟的呼吸道受到嚴重傷害,導致須住院治療、甚至可能因此喪命。」他感嘆RSV感染率高,病情進展又快,對孩子的威脅防不勝防,呼籲家長千萬不可輕忽。嬰幼兒RSV病情恐急速惡化 長大後增氣喘風險近年來,嬰幼兒RSV群聚感染事件時有所聞,讓家長們膽戰心驚,事實上,RSV是可預防的。徐任甫醫師解釋,感染RSV對大人來說,雖然症狀像一般感冒,但對嬰幼兒而言,卻是一種導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但隨後病情可能急速惡化,容易演變成細支氣管炎、肺炎,嚴重時恐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此外,多項研究指出,幼兒感染RSV可能種下孩子長大後的氣喘病根。要拒成為氣喘兒要先從預防RSV感染做起。徐任甫醫師指出,一般來說,兩歲以下早產兒、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及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都是感染RSV導致重症的風險族群,須格外留意,其中研究顯示,早產寶寶出生六個月內,是感染RSV導致住院的高危險期,因感染RSV而住院的風險,更是足月兒的四倍。特別是在月子中心或托嬰中心照護或家中有兄弟姐妹者,更會提高感染RSV的風險,更需特別小心注意。目前RSV感染並無有效治療藥物,一般多以支持療法來改善症狀,且就跟感冒一樣,RSV感染痊癒後,還是會重複感染。RSV疫苗可預防 醫籲「防毒洗戴動」徐任甫醫師提醒,RSV對嬰幼兒威脅無所不在,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一年四季都是RSV流行季節,使得積極預防顯得尤其重要。目前健保針對一歲以下且出生時懷孕週數未滿31週、或懷孕週數未滿36週合併有慢性肺疾病之早產兒,或一歲內有血液動力學異常的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給付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疫苗;他特別提醒家長,不管嬰幼兒是否符合給付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日常生活務必記得預防RSV五字訣「防毒洗戴動」,包含要定期打預「防」針、減少二手菸造成對孩子呼吸道的「毒」害、勤「洗」手、「戴」口罩、且盡量少帶孩子到人多的場所活「動」,以減少RSV對嬰幼兒的致命威脅。(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2歲以下幼童注意!醫師籲嚴防RSV

2歲以下幼童注意!醫師籲嚴防RSV#2歲以下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近來腸病毒拉警報,重症病例增,兒科醫師也提醒,家長與幼教單位勿輕忽另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簡稱RSV)。台北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紀鑫說,每年3~4月RSV病例明顯增加,主要集中在兩歲以下小小孩。近來因感染RSV而引起細支氣管炎、肺炎的住院病例數是去年11至12月的兩倍,研判與溫度與雨量有關。 紀鑫主任表示,由於此病毒病無治療藥物,僅透過支持療法,關鍵仍在於預防,呼籲家有嬰幼兒務必加強洗手、少帶至人多不通風的公共場所,且近來因RSV住院的小病患,九成是健康的孩子,一成則有潛在疾病,例如有早產兒病史、先天性心臟病、免疫疾病、血液腫瘤等。他指出,健康孩子平均住院五天,有潛在疾病的孩子則住院較久,平均住院十到十四天。 RSV在溫帶國家好發在冬季,台灣四季變化較不明顯,因此一整年都有感染的病例。紀鑫主任說,每年春天和秋天的住院病例較多,分析發現可能與雨量與溫度有關。紀鑫主任指出,RSV是兩歲以下嬰幼兒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多數人在兩歲以前感染過RSV,年紀越大,感染率越低,嚴重度也越低,大人或健康孩子可能是打噴嚏、喉嚨癢等感冒症狀。但是RSV對早產兒或有心肺疾病的嬰幼兒來說,卻可能會造成咳嗽、呼吸窘迫、甚至威脅生命。而感染過RSV的孩子,未來氣喘的風險也可能會增加。RSV乃透過接觸到病人的飛沫而傳染,紀鑫主任提醒,如同預防腸病毒,家長與保母、幼教單位等照顧者,應加強洗手,避免帶嬰幼兒到人多擁擠、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接觸孩子前務必先洗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