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

女性排卵期 同志雷達超神準

女性排卵期 同志雷達超神準#性取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究竟我們在偵測他人性取向方面,慢慢進化到了什麼程度?此題至今無解,而且無庸置疑極為複雜。因此至今蒐集到的證據與生物學的解釋吻合,不過下文將會指出,我們也幾乎可以肯定,環境因素也起了作用。排卵高峰期對性取向較敏感以生物學基礎探查性取向的最有力證據,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與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其中之一的研究人員要求未服避孕藥的異性戀女性坐在電腦前,螢幕上依次播放80張不同男性的臉孔照片。如果女性受試者覺得照片中人是同性戀者,就按下某個鍵,若覺得是異性戀者,則按下另一個鍵。受試者並不知道,照片中的半數男性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另一半則自稱是直男。受試者按完80次鍵之後,研究人員詢問她們何時來上一次月經,以及她們的月經週期通常持續多久。令人詫異的是,受試女性距離排卵高峰期(亦即每個月最容易受孕的時間)越近,猜中照片中男子性取向的機會就越高。研究人員認為,女性在排卵高峰期對男子性取向比較敏感,因為擁有辨認潛在配偶的能力,有助於盡量提高受孕機會。原因可能跟繁衍後代有關女性在排卵高峰期竟會對男性的性取向比較敏感,你也許感到可疑,或許是她們剛好挑對了與性取向相關的非言語線索吧?為了驗證這項可能的解釋,研究人員又做了一模一樣的實驗,但有一點不同:女性受試者這次檢視的是女子的照片,同樣半數自稱是同性戀者,半數為異性戀者。受試者能夠正確區分照片中的人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不過該能力與她們的排卵週期並不相關。這些數據支持研究假說:女性排卵週期與辨識男子性取向有關,原因在於繁衍後代。這項假說得到另一項後續研究的佐證:實驗時,研究人員提示實驗組受試婦女關於戀愛、求偶的思想,控制組則沒有這道程序。結果,實驗組在判斷男性的性取向時比控制組準確,但在判斷女性的性取向時,則沒有差別。同樣的,如果受試婦女剛好處於每月最易受孕的排卵期,那麼她判斷男子是否為異性戀的能力最強,畢竟對方可能提供她的後代另外那50%的基因。(本文摘自/以貌取人,再也不會看錯人/大是文化出版)

金馬影展/跨越性別界限!探索多元性取向

金馬影展/跨越性別界限!探索多元性取向#性取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金馬影展皆會固定規劃的「性別越界」單元今年將突破慣例,直探多元性取向者的家庭生活,希望透過這些影片可讓社會多數去理解,世界上每個人一生所追求的目標其實並沒有什麼差異之處。《拉拉手,到白首》、《看不見的同志》大膽探究高齡同志愛情與生活的樣貌;《彩虹保衛隊》、《在愛裡》不約而同反映出社會上對於不同性取向者所投射的異樣眼光;《我們的幸福時光》、《無條件為你》則是誠實告訴觀者,「愛」都是一樣的,追逐的過程卻總是充斥喜樂傷悲。 公路電影也有高齡同志版,擔任2012墨爾本同志影展開幕影片並獲得加拿大電影節觀眾票選獎的《拉拉手,到白首》(Cloudbrust),故事描述一對秘密相戀多年的蕾絲邊情侶,決定從療養院逃走,卻被不知情的孫女展開全國通緝,兩人只好一路狂奔到加拿大合法結婚以免再度被人拆散。在今年柏林影展獲獎無數的《彩虹保衛隊》(The Parade) 描寫一對男同志戀人不顧光頭黨的暴力威脅,堅持要在首都舉辦塞爾維亞有史以來第一場同志大遊行,在警方拒絕提供保護的窘境下,兩人意外得到了四位恐同大叔的保衛,這四位大叔過去在南斯拉夫內戰中為敵,現在卻合體挺身一同為同志大遊行而戰。 《我們的幸福時光》(Beyond the Walls)是導演大衛蘭伯特(David Lambert)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細膩優雅的處理兩位音樂家的愛戀故事。個性壓抑的音樂家保羅只有在彈琴時神采飛揚,直到他遇見了低音提琴手利爾,兩個孤獨的單音一拍即合,彈琴也談情,直到分離那刻,巨大的憂傷與惆悵才如排山倒海般襲來。餘韻動人,內斂而細緻處理情感中最柔軟而難以觸碰之處,唯有讓人痛過,才知道什麼是愛。 《無條件為你》(Unconditional)嘗試以黑色幽默手法從一對16歲的龍鳳胎遇見一位魅力驚人的神秘帥氣男子開始講起,女孩陷入童話故事般的愛情幻想編織,男孩則是因為男子的要求而裝扮起了自己的身份,甚至成為女孩的化身,因為這樣,男子對男孩的愛將會永無止期。直到男孩再也承受不起越趨劇烈的要求之際,故事才正要開始。超現實的敘事方法將愛與身份認同做了絕妙的詮釋,挑戰兩者之間的微妙分野。 台灣社會現今不斷呼籲建立「伴侶法」,這個議題顯著融入於《在愛裡》(In the Family)。奇普是個早熟的六歲男孩,他有兩個爸爸:寇迪和喬伊。一家三口住在美國田納西州平靜的鄉間。寇迪車禍意外去世後,喬伊努力面對人生,但正當新生活開始時,卻得知寇迪在他尚未更新的遺囑當中,任命他的姊姊為奇普的監護人。在某個感恩節假期,喬伊帶奇普去寇迪的姊姊家,卻從此再也見不到他。法律認可以外的家庭,有時其實更具有「家庭價值」,因為有「愛」做為基礎,本片將種族、階級與性別問題提出了另一種觀看的角度,使人反思傳統與家庭之間的關係。 《看不見的同志》(The Invisibles)是一則關於同志運動之前的同志歷史,導演薩巴斯汀李席茲(Sebastien Lifschitz)深入歐洲鄉間尋找出生於一、二戰時期同志們的生命歷程。鏡頭回顧了他們的過去,四、五十年前巴黎地下酒吧的珍貴錄影,老照片的翻閱使得昨日的風采和逝去的戀情有如潮水再現;鏡頭也捕捉了他們現在的生活,有位男同志撫育鳥禽過餘生、有位女士經歷了婚姻和家庭子女之後,才開始擁抱自己的性取向、還有一對同志伴侶,他們是到了老年才相知相遇,決定長相廝守直到最後。看不見的同志,並不是不存在,只是他們接受了生存的宿命,遠離了社交生活,退隱到大家看不見的角落。但是他們仍然無懼地持續書寫同志的歷史。 2012年金馬國際影展於11月8日至11月29日在宜蘭、台北兩地舉辦,將會陸續公佈精彩片單與影展相關消息,請大家持續關注金馬官方網站以及金馬粉絲專頁。圖:《我們的幸福時光》(Beyond the Walls)細膩優雅的處理兩位音樂家的愛戀故事。(劇照/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