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兩側乳房落差大 檢出10公分葉狀瘤

兩側乳房落差大 檢出10公分葉狀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9歲的沈姓婦人因闌尾炎開刀,一名開刀房護理師瞥見其左胸比右胸大很多,罩杯落差約F比B這麼多,納悶沈婦怎麼隆乳隆單邊?沈婦接受檢查,結果是左乳房惡性葉狀瘤達10公分,全切除後進行電療追蹤。乳癌葉狀瘤 時間久仍會變惡性彰化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乳癌是女性罹癌冠軍,一年逾1萬1千人罹患,是威脅女性生命最危險的癌症。千萬不能輕忽,更不應因害羞內向而害怕就醫。乳癌只要積極治療,有許多病情獲得控制、存活期長達30年以上的案例。葉狀瘤的標準治療方式是進行手術,就算是良性也必須割除,因為良性的葉狀瘤時間久了也會變惡性。葉狀瘤占所有乳房腫瘤的比例不到1%,發病年齡以中年婦女居多,但其易轉移、易復發的特性,必須要定期追蹤。有乳癌家族病史 40歲就應開始定期乳房攝影李忠懷醫師強調,不少婦女保守內向,即使乳房已經出現腫塊,也因害羞不敢就醫,認為不痛應該沒關係;甚至有些人聽到必須切片,就不再出現,因認為乳房是女人象徵,害怕萬一要切除,失去女性重要的乳房。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免費成人健檢中,45歲以上婦女應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有乳癌病家族史者,則40歲就應開始施做。觸摸到乳房腫塊或乳頭有分泌物,一定要馬上就診。

常發呆、聞到燒焦味 恐已患癲癇!

常發呆、聞到燒焦味 恐已患癲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30多歲病人,經常聞到燒焦味,上班常放空發呆,直到後來症狀越來越頻繁,就醫檢查後診斷為癲癇。服用抗癲癇藥物後,從此沒有聞到異味,上班時也不會突然放空發呆,改善工作表現。全身僵直、發呆、聞怪味 都可能是癲癇徵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周秉箴表示,聞到異味的原因很多,若同時又有失神症狀,建議至神經內科檢查。癲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造成癲癇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先天性,有些人是後天受傷留下的後遺症,像是腦部創傷、腦炎、腦中風、腦腫瘤等都是可能成因。不過大部分病患都不是先天遺傳,也常找不到原因。癲癇發作時症狀非常多樣化,例如全身抽筋的僵直性大發作、發呆的失神性發作、聞到怪味道、看到奇怪閃光、聽到奇怪聲音、以及莫名害怕或似曾相識的感覺等,都可能是癲癇。有些病患一開始發作並沒有普遍印象中的全身顫抖抽筋,甚至只有如上述案例中聞到怪味道的情形。依照醫師指示服藥 7成可控制病情周秉箴醫師指出,癲癇雖然不是遺傳疾病、也不是傳染病,但若是在危險環境中發生癲癇,可能會造成其他意外。配合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很重要,切勿自行停藥。藥物治療只要依照醫師指示服用,約7成病人可以控制病情,回到正常生活。很多病患會擔心癲癇藥物的副作用,然而現在的癲癇藥物已經跟過去不同,大部分的藥物不會影響記憶力,部份病人還覺得吃癲癇藥後記憶力比沒吃藥時更好。其實病人的記憶力不好是因為癲癇頻繁發作造成,正確使用藥物後,腦部就不會像中毒的電腦一樣常常當機,也就改善記憶力不佳的狀況。病人經常憂慮癲癇藥是不是要吃一輩子,周秉箴醫師說明,若服藥過後,2到3年都沒有再發作,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減藥或停藥。癲癇不是絕症,病人需要就醫確診,並配合醫師囑咐持續用藥,有助控制病況,也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

股市震盪引憂鬱 明辨7症狀

股市震盪引憂鬱 明辨7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股市大幅震盪,不僅人心惶惶,躁鬱症病友心情起伏更大。一名女士有陣子心情亢奮,腦中想著離職準備出國創業,但臨時決定辦信用卡、用所有積蓄買新車去環島旅行。家人報警後,發現她在路上與人衝突,辦理住院並停掉信用卡。原來情緒高昂、股市樂觀時,該女士拿全部積蓄買下同一支股票。沒想到股價下跌好幾成,陷入賣或不賣的兩難狀況,於是出現嚴重憂鬱症狀,無法工作。躁鬱症發作7特徵 出現3種速就醫臺南醫院精神科醫師唐嘉宏表示,過度消費不一定是生病。躁鬱症發作的核心診斷準則為,持續7天出現高亢或易怒的情緒,並在7大特徵出現3項症狀。7大特徵包括:(1)自尊膨脹、(2)睡眠需求少、(3)多話、(4)思緒飛快、(5)分心、(6)目標活動增加、(7)過度參與可能有痛苦結果的活動。躁鬱症急性期如果有傷害自己或別人的危險,建議住院調養。除了使用情緒穩定劑做為主要藥物外,搭配其他藥物輔助治療睡眠障礙、幻覺妄想等症狀,也運用結構化的治療環境,以心理治療、職能復健治療等幫助病友。病情穩定後 仍要注意規律治療、金錢運用病況穩定後共同討論及協調金錢的使用,下次出現即將發病的徵兆時,讓可靠的家屬接替掌管金錢。如果經濟來源是家人,則需整個家族一起配合,避免其中一名家屬無上限支援病友的過度消費行為,或是尋求法律上的限制。病情穩定出院後,為了避免復發,建議做更多準備。門診會提供維持期的藥物及心理治療。金錢使用建議避開信用卡。個人帳戶可區分為生活必需帳戶(由家人代管),及可自由動用、但額度較少的消費帳戶;理財可向專家諮詢與處理,避免躁症發作時高估自己能力,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投資前一定要仔細評估對風險的心理承受程度,否則可能會誘發憂鬱。

手術開刀免忍痛 新型止痛藥副作用少

手術開刀免忍痛 新型止痛藥副作用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種痛,我忍一忍就過去了!」這句話加上咬牙切齒痛苦的表情,常是手術後患者的寫照。以往傳統觀念,民眾常認為開刀就是會痛,痛完就沒事了,事實上若不正視術後疼痛,不僅延緩傷口復原時間,還可能造成感染、演變為長期慢性疼痛等後遺症。相反地,若能有效控制疼痛,更能改善患者因怕痛而不敢下床活動的問題,進而幫助排氣與傷口復原,縮短住院天數。子宮肌腺瘤患者動刀 術後48小時快速出院有位39歲的許小姐,於去年中旬,經期開始出現異常,除了經血量過大產生貧血症狀,腹部也常感異常疼痛,且疼痛情況一次比一次劇烈。嚴重時甚至連續兩日吃不下飯,三餐只吃止痛藥度過。而後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都是子宮肌腺瘤惹的禍,需要接受開刀手術做切除。而這也讓曾經歷三次剖腹產手術的許小姐,十分恐懼得重新經歷第四次術後傷口所帶來的劇烈疼痛。為了免除術前心中的憂慮不安,在與醫師討論各式止痛方案後,許小姐選擇於術前施打長效止痛針。沒想到手術第二天她便能自行下床、走動進食,開刀傷口處只感覺到輕微悶脹,48小時後便順利出院回家休養,一週後便恢復正常生活作息,返回職場上班。與以往剖腹產術後,需住院5至7天相比,明顯提高術後復原速度。長效止痛藥新選擇 較傳統嗎啡藥物副作用少收治許小姐的台北中山醫院董事長陳福民醫師指出,傳統術後止痛方式,會使用短效止痛針或嗎啡製劑自控式止痛系統(PCA)避免疼痛問題。前者因為是短效藥物,患者需忍受多次注射,後者嗎啡用藥止痛效果不錯,但卻常有噁心、嘔吐、腸胃蠕動變慢引起腹脹及便秘等副作用。而新型長效止痛藥因作用於不同受體,止痛效果與嗎啡相同,但副作用輕微,時效長達一週,大幅提升患者術後生活品質。中山醫院推動「無痛醫療」 有助術後快速復原早自1990年起,世界衛生組織(WHO)即宣告「免於疼痛是一種基本人權」,此後「疼痛治療」與「無痛醫療」也成為醫界共同努力的目標。而一向以人文關懷與精緻醫療著稱的台北中山醫院,非常重視這項被國際醫療評鑑聯合委員會(JCI)視為評鑑標準的項目,期望營造無痛醫療的環境,使患者術後能快速復原、提早出院,同時也能減低醫護人員的負擔,增加醫院的效率,讓醫療、健保資源都能得到最佳的善用。對此,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婦產科主治醫師李世明指出,國際2018十大醫療創新之一的強化術後復原(ERAS,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內容包含術前、術中、術後等醫療觀念革新,例如縮短術前空腹、避免灌腸、減少輸液等。其中疼痛控制更是重要的一環,呼籲醫界使用替代藥物取代鴉片類止痛藥物的使用,因為無痛醫療的推行,不僅可傳達民眾對待「疼痛」的正確觀念,更有助於實踐ERAS的目標。在未來,台北中山醫院也將秉持人文關懷的核心理念,持續於專業創新,提供民眾最優質的無痛醫療服務。(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常美甲指甲恐變薄 保養4方法顧健康

常美甲指甲恐變薄 保養4方法顧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調查顯示,台灣近6成民眾有染燙髮經驗,近4成女性有指彩習慣,顯見美髮、美甲已蔚為風尚。然而台灣女性每5人就有2人曾因染燙髮導致髮質毛燥受損;或過度使用指彩或拋磨,出現指甲易脆裂、變黃等問題。經常染燙易使毛囊受損 出現掉髮、毛躁梁家瑋營養師指出,頭髮及指甲皆由角蛋白組成。染、燙髮時,化學性的鹼性染劑與物理性的高溫容易破壞毛髮的毛麟角蛋白組織,頭皮的毛囊角蛋白也可能受損,導致頭髮變脆弱,易出現掉髮、毛燥問題。美甲過程中的拋光,可能導致甲層的角質層磨損,指甲愈來愈薄,為避免真甲發霉,還會透過凝膠與光療為甲面添上一層乾燥劑使指甲乾燥變硬,然而凝膠中的化學成份若長時間停留於甲面,恐導致指甲的角蛋白結構產生化學變化,造成指甲角質層脫落受損。頭髮及指甲保養4對策 降低頻率很重要梁家瑋營養師提出4個頭髮及指甲保養對策,包括降低染燙頭髮及美甲的頻率、明察產品成份、加上隔離防護程序、補充頭髮及指甲的營養等方法,兼顧染燙、美甲的美麗與健康:1)控制染燙、指彩次數與頻率/美甲與染燙頭髮需有適當的休息與養護時間,建議女性需控制染燙與指彩的次數,一年不宜染燙超過3次,指彩則建議一年不超過6次。2)嚴選產品、認明成分標示/選擇染髮劑看清是否含有「對苯二胺」(PPD),避免染劑影響頭皮健康。指甲油建議挑選水溶性指甲油,同時認明去光水中不含「丙醇」,必免對指甲造成損害。3)加強隔離程序/不論在染燙髮或上指彩前,都建議先在頭皮、甲面上塗抹隔離防護產品,避免皮膚與異物直接接觸,降低傷害風險。4)補充頭髮、指甲必需營養素/外表光鮮亮麗卻忽略頭髮與指甲健康,再多的美容也無法掩蓋長期損害。頭髮、指甲都由角蛋白構成,若身體缺乏蛋白質,可能造成頭髮稀疏易落髮、皮膚容易脫皮或指甲斷裂。建議每日食用充足的生物素如甜菜、雞蛋、小麥胚芽、全榖類與鮭魚,幫助身體代謝蛋白質,維持頭髮與指甲的健康本質。

易咳嗽、鼻塞 白色食物來調理

易咳嗽、鼻塞 白色食物來調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中醫的天人合一理論,認為人與天地四季相應,肺屬金,對應肅殺的秋天。但是過度「悲秋」的人,個性通常都比較細膩,多愁善感,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而且到了秋天特別多病。肺主表,肺氣比較虛弱的人,體質也較為敏感,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一到秋天,身體呼應秋天肅殺之氣,導致肺病發作,如咳嗽、喘促、鼻塞等,或是原有的病情加重。所以肺氣虛弱的人,平日就應多注意調適身心狀況,進入秋季,尤應注意保暖,多曬太陽,多接觸正面的事物,就能淡化秋天的悲涼感。肺屬白色 潛力無限肺在五色系統中屬於白色。中醫所認知的白色是什麼呢?中醫知道白色包含所有的顏色,代表了各種可能性。中醫將白色給予生命之始的肺,讓我們的生命始點存在著各種機會與變化,得以發揮潛力,創造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內經》說:「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指出眼睛的功能是視察萬物,分別黑白顏色,判斷長短。白與黑是極端對比的顏色,五色之中,肺屬白色,腎屬黑色。白木耳、蓮子等白色食物 護肺臟肺與腎也有著極端對比,例如在人體臟腑的位置,肺在最高位,腎在最低位。天地是大宇宙,人體是與其對應的小宇宙,肺宛如天,脾宛如地,腎在脾之下,宛如地底。天有著明亮的特質,地底就暗不見天日,因此白則亮,黑則暗。肺的白色也代表「明亮」,肺經所主的寅時正是天色將亮之際,肺屬白色隱含了清晨與光明,充滿了希望。前面提到肺為嬌臟,需要呵護。白色的食物,如白木耳、蓮子等都能呵護嬌嫩的肺。這是肺屬白色在飲食上的應用。肺為相傅之官,是位獨具風格、優雅的「白面書生」,五行屬金,有潔癖,堅持原則,不輕易妥協;五色屬白,未來充滿光明與希望。肺經擁有十二經絡系統中獨有的風格與優雅,可以簡稱為「白金嬌臟」,屬首發經絡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本文摘自/經絡解密/大塊文化)

生活缺乏變化 認知能力退化致痴呆

生活缺乏變化 認知能力退化致痴呆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是學習的動物,每個世代都得學習大量事物,才有辦法瞭解社會如何運作;長大後又必須快速學習新事物, 才能夠走過一生之中不免出現的變動。最後年紀大了,也一定得活到老學到老,讓大腦維持基本功能。微精通是最佳的學習策略,也是找出可以研究什麼事物的方法,對一生都必須學習的人類來說有眾多好處。大腦是可塑的:用進廢退多年來,人們還以為大腦灰質的容量是終身固定的,而二十歲之後多多少少會日漸退化。我們現在知道這種說法完全不正確,大腦神經在一生中會持續成長、改善。大腦可塑性最重要的研究者麥克.梅策尼希博士寫道:「大腦可塑性是一種物理過程。灰質可能萎縮,也可能增強。有可能出現新的神經連結,不斷強化,也可能減弱或中斷。例如學到新舞步,大腦就會冒出下達那個舞步指令給身體的新「連線」(神經通道)。忘記別人叫什麼名字時,也反映出大腦的變化—曾經連結記憶的「連線」退化,甚至中斷。顯示大腦中出現的變化可能帶來進步(新舞步),也可能帶來退步(忘記名字)。」活用大範圍 使大腦重建連結「用進廢退」這幾個字,實在太適合拿來形容大腦的可塑性。微精通顯然與大腦息息相關,豐富多元,而且學起來很快,讓我們有機會不斷運用大腦,在一生中持續鍛鍊腦筋。從演化的觀點來看,充滿微精通的生活比較自然,比較接近我們的獵人採集者祖先所過的多元生活,不像現代人的生活處處受限,一切繞著電腦螢幕打轉。微精通可以帶來演化方面的好處,高度專精反而有危險。古典吉他等音樂家大量使用身體的某一部分,例如手跟手指,而其他地方不動,會造成大腦認為手指與手腕周圍的區域無用。時間一長,由於「用進廢退」,差異日漸放大,造成未使用的區域被關閉,就連彈吉他需要用到的部位,大腦都失去掌控,最終造成吉他手失去演奏能力。療法是不能只用手指,得改用整隻手臂彈奏,重建連結,慢慢讓大腦重新出現平衡(也就是不過度專精)的身體神經「圖像」。生活缺乏變化 少用感官而認知能力退化海伯定律是基本的神經科學觀察。痴呆症為何如此普遍,梅策尼希提出看法:因為我們讓生活太過缺乏變化,太少用上各種感官,很容易就過著自動駕駛的生活。然而,那種日子過久了,基本認知能力不免退化。世上其實僅有三.四%的人是「天生的專家」,其他人則是因為外力不得不專做一件事。然而企業界推崇的「造雨人」(rainmaker),卻是藉由跨界,把傳統的點子應用在出乎意料的領域,發明出新產品,甚至創造新市場。那樣的人才過著豐富多元的生活,除了自身認知能力獲得提升,還得以過著美好的物質生活。用進廢退,讓大腦有事幹吧。(本文摘自/微經通/大塊文化)

善用多個自我 有效轉換工作模式

善用多個自我 有效轉換工作模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透過實際的體驗,微精通證明我們的確擁有多個自我。我們受到吸引的每一樣微精通,都代表著一個自我。我想練武術,也想畫畫、長距離地散步、寫作與烹飪。它們全是組成「我」這條繩索的其中一股纖維。不過,自我不只是一連串的世俗技能。我們還必須有同理心,對他人感興趣,關心別人。得建設也得破壞 可能同時具備相反的特性我們得建設,有時也得破壞。木匠與鐵匠必須擁有暴力的自我,才有辦法揮舞工作時的工具。園丁則必須擁有耐心十足與關懷大自然的自我。這些自我,全都能靠微精通呈現出來,或是成為微精通的重要元素。什麼事令你快樂?觀察自己平日固定做的小事,有的已發展為成熟的興趣,有的還在萌芽,等待開發。做各種事的時候,觀察一下自己,找出在做的過程中,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不同的自我有不同喜好。A 自我可能很喜歡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尋找新的商業點子。B 自我可能是「隱士」, 寫了好幾個小時的小說,才露一下面,連走出公寓都不想。不過, 如果「隱士」被迫待在外頭做高強度的運動,譬如跑上山坡,他可能突然搖身一變成為「登山者」,愛上體能考驗。觀察自己避免批判 每個自我都給一項微經通想改變人生,就從觀察開始,觀察時不要批判自己。不過,也不要反覆地過度觀察,以免變成想掌控各種自我,而不是想改變。觀察好之後,給每個自我都分配一項微精通(如果還沒有的話)。近日很紅的成人著色畫相當引人入勝。塗顏色可以啟動大腦喜愛細節、手藝精巧的那一面。世上有太多工作都是打鍵盤,我們平日不被允許展現手藝。大家靠「著色微精通」,進入不同的自我, 那是一個比較放鬆、享受樂趣的自我。不再抗拒多重的自我 可以幫助轉換調適狀態我們無法光靠一句話或一廂情願,就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狀態。我們需要進入不同的自我,而不是試圖冷靜下來。轉換到新的自我,就會立刻平靜下來。有沒有在生氣時跑到外頭劈柴的經驗?轉換到做體力活的自我,具有神效。誰沒見過好消息瞬間帶來的效果?我有一次感冒,躺在床上休息,但接到新工作錄取的消息後便跳下床,瞬間被「治癒」,只因為另一個自我上身了。這裡要講的不是沖喜可以治百病。然而,在某些情境下處於錯誤的自我,可能造成壓力雪上加霜,導致疾病。一旦接受多重自我,不再抗拒,自然會積極想辦法轉換。此時,微精通可以幫上忙。當你能替眼前的工作轉換到最好的自我,你會發現做起來變得輕而易舉。(本文摘自/微精通/大塊文化)

親子衝突4情境 共同原則很重要

親子衝突4情境 共同原則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愈來愈多父母忙著追求工作上的成就,他們負擔得起孩子的托育費,也想卸下日常的教養工作,在孩子還小—多半在嬰兒時期,就交由他人照料(托兒所、保姆、家教老師),而且很早就去上各種潛能課程—從週一到週五,每天課程排得滿滿,晚上就由保姆來照顧孩子。親子衝突引爆 最常見於4情況這些孩子常常可以獲得物質上的滿足;父母對於孩子的能力也感到驕傲。打從孩子一出生要走的每一步,父母早就已經規劃好了。然而,儘管父母擁有再仔細不過又設想周到的觀念及教養原則,仍避免不了親子之間的衝突。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父母教養的原則,會主導一家人生活的走向—可能充斥著衝突,也可能彼此相安無事、和平共處。親子衝突的導火線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家庭裡不重視輩分,或始終維持不平等的關係。反觀動物界,在群體裡總會有一個領頭者或長老,因為長老的經驗豐富,深受其他動物的尊崇,同時也肩負著教導新生代的責任。一旦家族裡的輩分不明確,衝突就可能一觸即發!舉例來說,大人的言行如果像孩子一樣,或是大人縱容孩子,皆非明智之舉。以下幾種情況都可能發生親子衝突,提供參考:1)面臨家中劇變—壓力使人不安/家庭中正經歷一些改變,像是孩子正在適應幼稚園的生活;孩子剛入學或面臨轉學;家中有新生兒誕生;父母一方轉換工作跑道;家庭成員有身心方面的狀況;父母背負著經濟重擔……這種種都足以成為引發家庭衝突的因子,會帶來許多壓力;其中,孩子的反應會特別明顯。2)放任教養—孩子不懂尊重/有一些為了孩子不惜犧牲的父母,總是給孩子最好的,不讓他們遇到一點點難題,在孩子年幼時就採取放任的教養方式。有一句話正好能描述這個情況:「孩子爬到我的頭上,連正眼都不瞧我一眼。」3)過度保護孩子—期待落空/還有把孩子保護得無微不至的母親,她只為孩子而活,藉由孩子來凸顯自己的價值及成就,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當孩子長大獨立了,母親卻失落不已;這麼一來,孩子反而覺得有負擔。「我總是滿足你們的需求,你們現在一點都不懂得感激。」這句話就是最佳寫照。4)高壓教養—沒有討論空間/父母期待孩子在學習上有更好的表現,總是擺出嚴厲的姿態,沒有商量餘地。他們會說:「不要想爬到我的頭上。小孩就是要適應、要聽話、做你該做的事。我們說了算!」簡單說,訂立太多原則,或缺乏共同原則,都可能導致親子之間的衝突。開明的父母,會試著衡量孩子的年紀來提出要求,並訂出明確的規矩;他們會重視孩子和自身的需求,願意用「我」話語來溝通;他們明白言行舉止的影響力,也知道自己是孩子的榜樣。(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大好書屋)

吸菸致肺阻塞逾8成 呼吸困難漸失能

吸菸致肺阻塞逾8成 呼吸困難漸失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抽菸是導致疾病和死亡的主因之一,然而這類疾病和死亡其實可以預先防範。在阻塞性肺病的病例中,80%至90%是因為患者抽菸而直接致病;至於肺癌,90%的患者是因為抽菸而直接致死。癮君子的肺臟會隨著抽菸時間拉長而功能越來越差。不論是罹患哪一種阻塞性肺病,患者有兩類典型,一類是年紀很輕就開始抽菸,另一類是菸癮很大。隨著阻塞性肺病的症狀越來越糟,患者的呼吸會越來越困難,即便只是進行日常活動,他們也會感到筋疲力竭,於是活動量逐漸降低。病情嚴重時,患者形容枯槁,連吃個飯、喝個水都要耗盡全力。抽菸會破壞肺臟的彈性,暴露於香菸和其他環境毒物是導致阻塞性肺病的主因,只要減少抽菸量,就可以把症狀控制,輕鬆改善呼吸道健康;如果能夠徹底戒菸,那就更好了。此外,避免吸入二手菸和其他空氣毒素也同樣重要,而運動、乾淨的空氣、健康的飲食對病情都能帶來益處。限制性肺病 肺臟無法完全填滿空氣限制性肺病是指患者的肺臟無法完全填滿空氣,肺臟受到限制,無法完全膨脹起來,而造成肺臟受限的原因可能來自於體內,也可能來自於體外。多數情況下,限制性肺病的成因是肺臟本身產生硬化。此外,肺臟有傷疤、胸壁硬化、肌肉衰弱、神經受損等,也都可能造成肺臟的膨脹功能受到限制。跟姿勢有關的毛病,例如脊椎側彎、胸廓內部或周圍的肌肉過度緊繃,也會造成吸氣的功能受限。睡眠呼吸中止症 影響精神、專注力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是阻塞性的,也可能是限制性的。患者熟睡時,呼吸會暫時停止一、兩次,或是呼吸得非常淺。每個患者暫時呼吸的時間有很大的差異,有人可能只是中斷數秒鐘,有人可能中斷一分鐘以上,之後又重新啟動呼吸的動作。睡眠呼吸中止症發作時,前後往往大約持續十秒鐘,而且當患者恢復呼吸的時候, 通常會倒抽一口氣,或是伴有打呼。一整晚下來,上述的情況可能反覆發生很多次。打呼最初只是個惱人的習慣,後來卻演變成主要的健康問題。在美國,苦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人有一千八百萬之多,在英國則有三百萬人。睡眠呼吸中止症往往是慢性病症,患者的睡眠模式會被打斷。呼吸中斷或是呼吸變淺時,身體會退出深度睡眠的狀態,進入淺眠狀態,結果就是睡眠的品質很差,害得患者一整天都精神不足,專注力也受到影響。對於汽車駕駛人而言是非常危險的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治療法稱為CPAP(持續正壓呼吸器),用一根管子把面罩連接到空氣幫浦上面,由幫浦把空氣從鼻孔和嘴巴灌入上呼吸道。其他的療法包括開刀,切除呼吸道裡面的多餘組織,以及一種用來保持呼吸道打開的口腔裝置。然而,以上的療法都沒有真正解決潛在的問題—真正的首要之務,應該是試著改進身體的姿勢和呼吸習慣才對。(本文摘自/神奇的自然呼吸/啟示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