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運動、泡湯生熱 代謝「三濁」不生病

運動、泡湯生熱 代謝「三濁」不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們的身體是一個非常愛乾淨又積極殷勤維護體內環保的有機體,只要身體有足夠的能量,就會啟動新陳代謝的機制,清除積滯體內的廢氣(打嗝、放屁、皮膚散發體臭等)、廢水(排汗、咳痰、小便等)、廢物(大便),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三濁」。運動、泡湯、喝熱湯 產生熱能排寒氣氣血暢通的人,大便小便通順,天熱或運動時會流汗,隨時在不知不覺中就放屁而不會腸胃脹氣,身體隨時做好體內環保,所以不容易感冒、生病。運動能促進氣血循環,產生能量;足部按摩、泡湯、喝熱湯……都能使身體產生熱能而啟動體內環保機制,代謝出「三濁」。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就明白為什麼運動流汗後身體感覺特別輕鬆舒暢。至於喝熱湯、跑步會流鼻水,按摩時表皮有螞蟻爬動的感覺、會打寒顫、散發異味等現象,都是身體在排出廢水、廢氣的反應。只有在提高體溫、產生熱能的前提下,身體才有排毒的能力。反之,吃冰、吹過多過冷的冷氣不會流汗,會將毒素累積在體內,而降低新陳代謝、免疫力,後患無窮。冰,吃不得啊!身體虛弱者或長期臥床 無法清除「三濁」身體虛弱者或長期臥床的人,氣血循環不好,新陳代謝差,常常有大小便不順暢、流不出汗、全身痠痛或說不出來的不舒暢感,都是因為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及時清除「三濁」所致。經常運動的人不容易感冒,不容易頭痛、筋骨痠痛,隨時體力充沛而身手矯捷,神采奕奕。有一位華裔老外朋友非常愛運動,也很愛喝冰水。我告訴他一些養生之道後,他試著改喝溫熱開水。但是每次喝了熱開水,他就開始不斷乾咳,於是又恢復喝冰開水,咳嗽反而立刻停止。這是身體排寒氣的反應。因為他愛運動,經常全身熱呼呼的又流很多汗,所以喝冰水帶來的寒氣一直被擋在呼吸道而沒有深入到肺部。一旦喝熱水,呼吸道就啟動﹁排寒邪﹂機制,而導致他出現乾咳症狀。(本文摘自/女人愛自己,從調養氣血開始/布克文化)

憂鬱、焦慮 「內在陰鬱小孩」作怪

憂鬱、焦慮 「內在陰鬱小孩」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我們得同時處理過多不同的內心力量,勢必很容易感到疲憊與煩躁。因此在兼顧實用與不繁複的狀態下,把重點放在「快樂的兒童自我」、「受創的兒童自我」及「成人自我」這三部分。處理這三股力量,就足以幫我們完全解決那些一再困擾著自身的問題。我將以「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來取代「快樂的兒童自我」和「受創的兒童自我」這兩個概念。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 指不同的意識狀態「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這兩個詞彙顯然更漂亮,更容易為人所理解。「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這兩個詞彙源自於優莉亞.托穆夏出版的《81個練習,找回內在陽光小孩》。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都是我們人格中一部分的成形;如前所述,這一部分的人格被稱為「內在小孩」,代表我們的「潛意識」。嚴格說來,我們其實只有「一個」潛意識,也就是只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也並非總是某種潛意識的情感。一旦我們去處理他,他就會浮現到意識之上。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是指「不同的意識狀態」,這樣的區別主要是出於「實用」,而非「科學」。我發展出一套幾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這套方法正是使用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的概念為基礎。內在陰鬱小孩 導致恐懼、缺乏樂趣、恐慌、強迫行為只不過,對於那些並非「操之在你」的問題,這套方法則可能力有未逮。這類問題主要是指某些「命運的打擊」,如生病、摯愛過世、戰亂、天災、慘遭施暴、慘遭性侵等。要克服這類命運打擊,也得取決於當事人的個性。那些在遭逢某種命運打擊之前已需強烈對抗自己內在陰鬱小孩的人,當然會比那些較具有陽光小孩氣質的人更不容易克服難題。主要問題是某種命運打擊的人能受益。然而最能獲益的,當屬那些其問題是「自己家裡所造成」的人。廣義來說,這些問題的責任全出在自己身上,包括所有人際關係問題、出現憂鬱、焦慮等情緒、對未來感到恐懼、缺乏人生樂趣、恐慌發作、強迫行為等。因為這些問題最終都會歸因於我們的內在陰鬱小孩,或者換一種方式來說,都會歸因於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本文摘自/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時報出版)

講座/小兒鼻竇炎

講座/小兒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眼眶內側的骨壁比較薄,鼻竇發炎較容易造成眼睛的併發症,嚴重時甚至會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造成急性鼻竇炎的原因很多,多因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感染嚴重時,膿液將侵犯眼睛、大腦,導致眼睛腫脹、腦膜炎等,可能造成失明或意識不清,甚至致死。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9(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兒科衛教師李雯玲主講「鼻竇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中有孩子的家長們及關心家庭疾病保健預防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鼻竇炎時間:107年4月9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疲勞整天 憂鬱恐上身!

疲勞整天 憂鬱恐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憂鬱症的警訊很難察覺。尤其對沒有直接經歷過憂鬱症的人來說,即使碰上了也很難察覺。有部分原因是人們並不清楚憂鬱症真正的樣子是什麼。我們把「憂鬱症」當作是「傷心」的同義詞,這其實還好,就像我們把「飢荒」當作是「肚子餓」的同義詞一樣。雖然在憂鬱症和傷心之間的差異,就如「真正鬧飢荒」與「感覺有一點點餓」的差異一樣大。憂鬱是一種疾病,但它不像發疹子或咳嗽一樣外顯,它是難以辨識的,而且通常看不見。雖然它算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不可思議的是,許多為它所苦的人卻無法一開始就察覺到。不是因為它不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它會的),而是因為那個不舒服的感覺似乎難以辨認,或是會和其他事情混淆。例如,如果你覺得自己沒價值,你可能會想:「我覺得自己沒用,因為我就是不中用。」我們很難認定,這就是生病的徵兆。或者如果我們確認自己生病了,也極有可能是自我價值感太低加上身心疲勞,使得想要說出的意願或能力都降低了。可能會出現動作與言語的遲緩情況但不管如何,以下列出的情況,是我們最常拿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得了憂鬱症:疲勞-如果一個人總是沒有理由地、從早到晚無精打采。自我價值感低落-這是外人很難察覺的一點,尤其對那些不擅於表達情感的人更是如此,但自我價值低落正好對跨越憂鬱困境完全沒有益處。「精神運動遲緩」-在某些憂鬱症案例裡,可能會出現動作與言語的遲緩情況。失去胃口(不過食慾大開也有可能是一種徵兆)易怒(不過,客觀來說,那也可能是任何事的訊號)。失樂症-我第一次知道這個字,是因為這是伍迪.艾倫電影《安妮.霍爾》最初的片名。它的意思,正如我所說的,無法對任何事情感到愉悅,甚至像欣賞日落、享受美食,或觀賞八零年代吉維.蔡斯(chevy chase)的喜劇那一類令人愉快的事。突然變內向-如果有人變得比平常更安靜或更內向了,他們有可能正處於意志消沉狀態。(我還記得有好幾次我連話都說不出來,感覺像是我的舌頭無法動彈。而講話這件事似乎毫無意義,別人在講的事情,就好像屬於另一個世界。)(本文摘自/活著的理由/天下雜誌)

手腳皮膚接觸土地 幫助排體內靜電

手腳皮膚接觸土地 幫助排體內靜電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體內靜電是各種疾病的成因,反過來說,時常排除體內靜電,避免靜電累積在身體之中,自然可得改善和預防疾病的功效。事實上,很多人就是靠這套方法,改善癌症、糖尿病、異位性皮膚炎等疑難雜症,連皮膚問題、禿頭、水腫等常見的健康問題都有效。方法本身很簡單,請養成習慣,每天實踐。排除體內靜電最好的方法,是讓手腳皮膚直接接觸公園或院子的土地。帶電的東西接觸到大地 電力就會往大地流動洗衣機和冰箱都是特別容易遇水的家電,含雜質的水會導電。除此之外,家電是用導電性較佳的材料所製,沾到水氣或年久失修都有可能會漏電。所謂的漏電,是指電力外流的狀態。接觸到外流的電力會引發觸電意外,所以需要安置接地線,讓外流的電力排走。將體內靜電排到大地,應用的也是相同的原理。「為什麼人體接觸大地,能排除體內靜電呢?」答案很簡單,大地(地球)是導電性極佳的導體,而且經常保持正電和負電電量總和為零,呈現零伏特電壓狀態先掌握一個原則:「電力會從高電壓往低電壓流動」。所謂的零伏特是指沒有電能差異,即電壓為零,不論是正電或負電,凡帶電的東西接觸到大地,電力就會往大地流動。潛藏在人體深處靜電 可慢慢向外移動、排出體外地球對我們人類來說十分巨大,充斥著無數的自由電子。電力的流動性與自由電子的數量有關,自由電子越多電力就越好流通,反之自由電子越少電力就越難流通。當人體傾向正電,電子就會從地球流入人體;當人體傾向負電,電子就會從人體流入地球,藉此保持平衡。能夠自由流動的便是自由電子。然而,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若帶電物體並非電導體,亦即絕緣體,此時若帶電,即使接地,電荷也不會流動。例如,玻璃、空氣、塑膠、橡膠等都是絕緣體,接這些絕緣體接地,只能排除局部的電力。脂肪也是絕緣體,所以電力是不容易排除。但那是指無法快速排除,以大範圍反覆接地,還是有辦法慢慢排除的。潛藏在人體深處的體內靜電可慢慢向外移動,最後排出體外。(本文摘自/赤腳接地氣/世茂出版)

擔心「老後貧窮」 理財8問預作準備

擔心「老後貧窮」 理財8問預作準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這個人天性樂觀,一向以「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過日子,儘管歷經風不平、浪不靜的驚險歲月,總能在沉著冷靜、努力成長的自我激勵下度過重重難關。才發現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人生面向。「老後貧窮」四個字特別刺眼,我老了嗎? 為什麼上車有人主動讓座? 為什麼電視主播以「老婦人」稱呼同齡的人?至於「貧窮」,雖不至於「三餐不繼」也未達家財萬貫、華屋豪車的富人生活。養老金、遺產 均需列入老後理財考慮再不及早規劃財務,真有可能成為無人聞問,每花一毛錢都要斤斤計較甚至捉襟見肘的下流老人。儘管心胸寬大、志向無限,不遺餘力倡導「活到老、學到老、樂到老、做到老」,此刻也得乖乖面對現實,認真審視自己現在與未來的財務能力。我要走向老後貧窮的人生嗎?答案當然是:NO!既然不想、不要也不肯做個「老後貧窮的大大人」。如何找出「安心晚年」的撇步?按照《人生中場拉警報!財富、健康、人際關係一網打盡,遠離老後貧窮的惡夢》,整理出必須勇敢面對的心理扣問:一、我準備的養老金,足夠安穩過到最後嗎?二、我的身體照護,還有哪些不足之處?三、 我的人際關係有緊密的連繫網絡嗎?四、 我最需要幫手時,至少有5個人能隨傳隨到嗎?五、 我目前的工作型態能確保甚或增加往後「持續性的收入」嗎?六、 我的遺囑照顧到每位家人的感受和需要嗎?七、 我能夠留給家人具有精神價值的傳家寶嗎?八、 我如何轉換「變老是養債」成為「變老是養財」的正面人生?身體健康、財富獨立和人際關係 皆做好養老規劃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問自己這些嵌入心坎的習題,終於找到及時拉自己一把的契機:王乾任老師在書中仔細地教導我們―審慎核算個人退休金、及早開發未來「持續性的收入」的活水源頭,學習如何保持健康、讓孩子參與養老計劃、創造被需要的價值並規劃熟年人生的醫療和照護開銷等。凡事不怕遲,只怕沒開始;大大人只要從身體健康、財富獨立和人際關係各個面向做好個人的養老規劃,同時轉身關心周邊的大大人們,助他們一臂之力,大家一同脫離「老後貧窮」來邁向美好晚年。(本文摘自/酷老樂活:吳娟瑜給大大人的10堂幸福課/出色文化)

「敏感肌」非過敏 對抗刺激大不同

「敏感肌」非過敏 對抗刺激大不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知不覺中肌膚變得越來越敏感,身邊被敏感肌所困的人也增加了!許多孩童都有肌膚敏感的問題,而年輕人肌膚困擾也越來越複雜棘手!很大的因素是來自於「都市化」現象,帶來更多的壓力、污染、霧霾以及減少我們與自然環境共生的機會。人們的肌膚也走入了一個「高敏感」的狀態,並承擔著人體免疫力下降、自癒力減退的苦果。敏感肌可分先天性與後天性 對外界刺激耐受性低過去面臨肌膚問題,總會歸納是個人體質所致,而且具有敏感肌的人數占比不高;但是,在日益增加的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影響之下,發生敏感肌現象的人數不僅大幅提升,年齡也不斷下修。令人困擾的「敏感肌」是什麼?與「肌膚過敏」有何不同?「敏感肌」通常是指肌膚對外界刺激的耐受性較低,無法抵抗外來刺激與細菌等問題,亦無法保護體內水分,容易因受刺激而過度反應,導致發紅、灼熱、緊繃、刺痛、搔癢等現象。而「過敏」則是指肌膚受到過敏源刺激後,出現一連串肌膚異常反應症狀。敏感肌可分為二種:1)先天性敏感肌/通常表皮薄、微細血管明顯、臉頰容易泛紅,換季時因為皮膚屏障比較薄、脆弱、皮膚溫度較高,容易流失水分。2)後天性敏感肌/因長期壓力、不好的飲食習慣、不良的生活作息、環境污染、過度清潔、錯誤的去角質方式、長期使用水楊酸、果酸換膚損傷角質層、使用刺激性的化學成分保養品,或是次數過多的雷射美容療程、術後保養不當等因素所導致。過敏是某種過敏原刺激 引起免疫系統防禦「過敏」因為皮膚受到某種過敏原的刺激,引起的免疫系統的防禦反應,過敏原可能是不新鮮的食物、紫外線、花粉、空氣污染、塵蟎,甚至耳環、指甲油、化妝品、染髮劑、新裝潢等等,當免疫系統無法調適,並引發抗原抗體反應,造 成皮膚發炎,產生過敏性皮膚炎症狀。而過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指肌膚「異位性」反應,和免疫系統、遺傳以及環境有關,有的人可能還有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的問題,是一種因為氣候太乾反覆發作的慢性發炎皮膚疾病。產生的過敏反應包括:龜裂、腫脹、發炎、細菌性病變(膿皰)、短暫性紅斑、破皮、流組織液等,並會產生搔癢刺痛、緊繃、灼熱感等症狀。肌膚敏感先進行紀錄 找出可能原因每個人都有「敏感肌」的可能,也有機會基於任何因素,產生皮膚過敏的現象;差別只在於影響的因素與自身的免疫力。敏感肌的構成因素不僅因人而異,甚至會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當碰到肌膚敏感現象時,不妨先進行紀錄,一步步找出可能原因,才能更具體、有效並且全面的給予正確的解決對策。由於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同時也是體內最大排泄器官,以及接觸外界、保護肌肉組織、體液、臟器與骨骼的第一道防線,將之視為一個盡忠職守、專業又負責任的「超級保鑣」,當肌膚產生過敏現象時,就是在提醒所處的環境、使用的物品,或者飲食與身心的情況有什麼地方不對,應該提高警覺。(本文摘自/東方逆齡女王的敏感肌全對策/渠成文化)

獨居長者易失落 子女主動關懷很重要

獨居長者易失落 子女主動關懷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當長輩屬於獨居的情況,發生情緒失落問題時,此時若有支持資源的力量,就能幫助支撐老人家的失落感。以下分別就兩種情境假設,討論長輩和家屬將面臨的情緒難題:1)子女不在身邊/有位社經地位高的老人家,年輕時把孩子送到國外念書,後來兒女也在國外成家立業,當父母老了、生病了,優秀的兒女卻無法回來照顧和探望,看似人人稱羨,實際上卻只能擁抱虛空。老人家面臨自身功能不足以支撐現在的治療狀況,卻無法獲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支援。儘管家屬能透過遠端通訊上線,進行病情治療的溝通。然而老人家的病況往往變化急速,一旦發生緊急狀況,需要馬上送急診做緊急處置,當下根本無法聯繫到家屬,影響後續醫療決策。當此類在緊急時刻聯絡不上家人,老人家本身又無法表達的時候,很容易被歸類成:「無家屬」的群體(或家屬棄之不顧),若是救護車送來的老人家,也只好以「無名氏」代稱。要避免這類的情況發生,適時運用家庭的人際資源是很重要的,例如可請長輩住家附近的親友,平時對長輩定期的探視及關懷,並將長輩狀況適時的提供遠方的子女做參考。子女得到訊息後,便可以主動關懷長輩,讓長輩感覺身邊是有子女的,無形中便有心理的安全感與希望感。2)沒有子女的獨居長輩/一般獨居或單一老人通常沒有親友在旁陪伴,需要依靠醫護人員、社工師或相關團體,給予這些單一的老年癌友一些相對應的支持,有些醫院也許會引入慈善、宗教等關懷團體來提供協助。單一老人因為沒有家屬,也就沒有其他人可以討論病情,要不要做治療也是由自己一個人決定。此時關懷單位和醫療團隊就可以適時介入,在老人症狀慢慢出現之後,引導他進入醫院接受治療,然而治療後的不如預期或情緒起伏,才是後續更要留意的地方,重點還是放在幫助找回生命的希望感。(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帥哥、美女個性差?自幼被認同不走歪

帥哥、美女個性差?自幼被認同不走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刻板印象的漫畫等作品裡,常常會看到漂亮又高傲的女性,或者是頭腦很好但個性很差的男性。然而實際上遇到的人,長相好而學歷高的人,出乎意外個性大多也都非常好。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相貌端正、學歷超群,本來就跟個性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進入名校周遭人態度大轉變 開始過度自傲到底什麼樣的人,會成為個性差的人、個性扭曲的人呢?假設,有一組兩人互相對照的兄弟,哥哥非常聰明,很會講話。長相非常可愛,運動會也常常拿到冠軍。相對地,弟弟稍微笨拙,也沒有像哥哥那樣受到佳評。連講話也是不擅長。弟弟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哥哥,非常用功在念書。結果哥哥在考中學入學考時失敗,只進了普通的學校,弟弟反而考進了東京大學合格率第一之類的名門中學。順利進入難關名校的弟弟,周遭人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唉呀,你進到很好的學校呢!頭腦真好!」開始疼愛起弟弟來。弟弟開始這麼想:「我原本沒有像哥哥一樣被大家喜愛,原來學歷高的自己就會被大家喜愛了呀。」接下來,「(哥哥只能去普通的學校,)我好歹也是最強的呢!」結果反而開始過度自傲於自己的學歷。改變後受到大家稱讚 造成自卑或高傲或是,假設是個在城鎮的傳統家庭出生的女孩,從小就被說:「你是女孩,不可能繼承家業的!」等等,總是覺得被大家輕視。但是等到進入青春期時,那個女孩逐漸長成附近地區皆知的美女。之前老是輕率對待女孩的人,幾乎都極力的稱讚她:「你們家的小孩,真漂亮!好棒喔!」接下來,女孩開始覺得:「我只是因為臉蛋好看,才被你們喜愛吧」,開始過度自卑;或是相反的,也可能會對自己是個美女這件事得意忘形。性格扭曲的資優生,或是性格扭曲的美女就這樣誕生了。雖然這些範例稍微有點極端,各位應該可以想像得到那是什麼樣的狀況吧。生來覺得不被愛 易發展扭曲價值觀以寇哈特的理論來說,人如果獲得了愛,個性就會因此變好。通常自戀很容易被滿足的美女或資優生,大部分也都會養成好的個性。但是如果從小沒有從周遭獲得愛,就會變得很難察覺到「自己生來應該是要被愛的存在」這件事情。當然,因為那是寇哈特的理論,所以只有「身為父母的我,有給予小孩子愛」是不夠的,必須以「也要讓小孩子本身知道,他是被我們愛著的」的方式來對待他們。如果這部分沒有做好,就會像剛才例子那兩個人一樣,產生這種無法擺脫的心情,而且還會衍伸出扭曲的價值觀。從小被愛包圍成長 個性悠哉穩重自戀沒有被滿足的人,突然因為得到一筆錢財而被捧得很高,就會變成「因為有錢,我才有價值」的心態。會想穿全身的名牌,開始自傲、虛張聲勢自己很有錢,給人感覺哪裡似乎不太健全的印象。那樣的人有錢的時候還好,錢用完的時候就會很悲慘,人們再也不會靠近的關係。不管有沒有錢,從小得到周遭的愛而成長的人,因為會清楚了解原本的自己也是值得被愛,個性就會很悠哉,散發出輕鬆、穩定的氣息。周遭就會有很多人靠近。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有教養」。跟經濟狀況或家族構成無關,「原本的自己」能否被認同的環境才是最重要的。(本文摘自/學會自戀,找回被愛的自己/時報出版)

改善長者吞嚥 進食當心5NG習慣

改善長者吞嚥 進食當心5NG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年長者在用餐及用藥的時候,經常要耗費許多時間。許多長輩因容易喝水嗆到、食物無法下嚥,藥丸不易吞下等吞嚥困難狀況,由家屬帶至醫院就診。有吞嚥困難的老人家因為口咽部肌肉無力萎縮、口腔感覺遲鈍,常讓以往輕而易舉的進食變得困難重重。常見5點錯誤習慣 易導致長者吞嚥困難南投醫院語言治療師呂昂衛建議民眾若有相關吞嚥困難的問題,可至醫院復健科就醫,由專業醫事人員如醫師或語言治療師的協助,及早改善吞嚥困難。常見5點錯誤習慣,稍加留意,就可讓年長者吃得安全、有品質:1)吵雜的用餐環境/用餐環境會影響用餐時頭部擺位及注意力。建議年長者坐在椅子上用餐時,以頭部朝下目視膝蓋的姿勢吞嚥,身體勿傾斜,減少頭部左右擺動。2)吃東西等同作口腔運動/家屬常認為吃東西才算是作口腔運動,但兩者強度與次數不同,不能等同視之。別忽略善用平時10至15分鐘作口腔運動,建議上網搜尋「呷百二吞嚥健康操」示範教學,搭配口腔棉棒或壓舌板等,培養平時口腔運動習慣,增加口腔肌力及耐力。3)進食時口頭交談/家屬常擔心年長者嗆到而不時詢問,其實反增嗆咳風險。建議可從觀察口腔及兩側齒槽處是否殘留食物、聆聽呼吸時是否有混濁音或呼吸急促,提醒吞嚥後需自行咳嗽,再反覆吞嚥數遍。4)用餐完未進行口腔清潔/忽略口腔清潔的重要性,除了引起齲齒及口腔內細菌滋生外,殘留的食物或細菌也會經由口咽部落入呼吸道,引發吸入性肺炎。5)提供不適合的食物/建議在溫度、味道、食物質地變化,增加年長者對口中食物的感覺,例如稍微溫熱的開水比室溫開水更能提高年長者感覺。此外適度地使用食品增稠劑,改變食物稠度,也能減少嗆咳的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