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腹瀉到脫水 藥物無法代謝恐酸血症

腹瀉到脫水 藥物無法代謝恐酸血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5歲的黃先生有慢性腎臟病、高血壓病史,平時都有固定服藥控制。到泰國旅遊期間疑似水土不服,一直拉肚子。返台後覺得身體比以前虛弱、容易頭暈,一開始並未特別注意,後來還容易氣喘吁吁、食慾不振,身旁朋友也常常說他看起來很疲憊。黃先生經親友勸說後就醫檢查,赫然發現腎功能指數竟只剩下9(同年齡男子正常腎絲球濾過率為為平均85到115 ml/min/1.73 m2),確診罹患急性腎功能衰竭和酸血症,經由緊急治療並補充大量水分後,才讓腎功能恢復至原本的狀態。腸胃炎脫水、腎功能下降 無法代謝降血壓藥物童綜合醫院腎臟科醫師簡孝文表示,患者本身腎功能已有病變,腎功能指數只有50到60 ml/min/1.73 m2。旅遊時疑似誤食不新鮮食物,引發腸胃炎多次腹瀉造成脫水,身體缺乏水份而造成腎臟功能大幅下降。患者持續服用降血壓藥物,腎臟卻無法代謝藥物,導致藥物囤積體內累積發揮藥效,血壓降得太低才會頭暈,並因腎臟無法代謝廢物引發酸血症。患者停藥後補充水分,腎功能才漸漸恢復代謝功能。看診急著離開未作檢查 難察覺腎臟衰退有些慢性腎臟病患者為省時間,習慣到診間報到後直接要求醫師開長期處方簽,不想經過醫師問診就急著離開,非常不妥。簡孝文醫師提醒,部分降血壓和血糖的藥物需經腎臟代謝,若腎臟功能開始衰退或出現病變,卻沒有定期向醫師報到做檢查,照舊服用降血壓或血糖藥物,身體就容易出現狀況。簡孝文醫師指出,腎臟功能下降就像車鑰匙,藥物就像油門,如果鑰匙沒有啟動車子,光踩油門(吃藥)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但萬一鑰匙啟動車子(腎功能下降),再加上油門,身體健康就開始向下衝刺。慢性腎臟病患者一定要定期看診和做健康檢查,不要為了一時方便讓身體健康陷入危機。

講座/皮蛇免驚!認識帶狀疱疹

講座/皮蛇免驚!認識帶狀疱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約有10-20%的病人在一生中會長一次帶狀疱疹,而帶狀疱疹復發機率小於5%。帶狀疱疹好發族群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壓力大、作息不良、免疫力不佳、過度疲勞及罹患重大疾病或癌症。如果發現身體單側皮膚有群聚水泡,建議發病初期及早就醫。有鑑於此,烏日林新醫院將於8月27日(一)舉辦醫師講座,由一般內科暨感染科郭正邦醫師與民眾分享,帶狀疱疹的高危險族群、症狀、預防與治療的方式。提早認識帶狀疱疹的症狀,越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接受正確治療,就能減輕病毒的傷害及縮短病程!(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皮蛇免驚!醫師教你認識帶狀疱疹時間:107年8月27日(一)上午10:00開始地點:烏日林新醫院一樓大廳(台中市烏日區榮和路168號)洽詢:04-2338-8766分機1163(行銷企劃課莊小姐)

經血過多恐貧血 按壓腳底穴位助緩解

經血過多恐貧血 按壓腳底穴位助緩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經血過多根據統計,約有百分之十至十五的生育年齡女性有經血過多的毛病。正常的經血量大約是40cc左右,若每次月經期間的經血量超過80cc,就算是經血過多。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每次都測量自己的經血量,因此,若每個小時都需要換衛生棉、有血塊、睡覺期間也需要換衛生棉、經期超過七天,且有貧血症狀,可能就有經血過多的問題。症狀原理造成經血過多的原因多數為賀爾蒙失調,這又跟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疲勞等有關;另一個原因則是子宮方面的疾病,像是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腺症等,另外,若是因為疾病而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造成凝血功能異常,也可能會有經血過多的問題,建議先了解自己的狀況,對症下藥後,再配合相關穴位、反射區的按壓,通常在調理後都可以恢復正常。經血過多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就像某些衛生棉廣告的狀況,讓人尷尬不已,有時可能會影響到人際關係。另外,大量失血會引發貧血,也不可不慎。穴位‧反射區的點穴‧刮痧按摩方式1)隱白穴/位置/腳大拇趾指甲內側轉彎處旁開0.1吋處。方式/以點穴筆按壓,壓時會有痠痛感。每次壓十下後休息五秒,再繼續壓。三次為一組,每次按壓三組。2)三陰交穴/位置/位於足內側,於內踝尖上三吋,脛骨內側後緣處。方式/以刮痧板輕輕刮,會有明顯的痠麻脹痛感。刮十下後休息五秒,再刮十下。三次為一組,每次刮三組。3)公孫穴/位置/位於足內側,在足背最高點直下赤白肉際凹陷處,也就是大拇趾骨底的前下緣赤白肉際凹陷處。方式/以刮痧板輕輕刮,會有明顯脹痛感。刮十下後休息五秒,再刮十下。三次為一組,每次刮三組。4)子宮或前列腺反射區/位置/位於足內側反射區,在內側踝關節下方的部位。男性為前列腺反射區,女性為子宮反射區。方式/以刮痧板輕輕刮,若有問題時,會有明顯脹痛感。刮十下後休息五秒,再刮十下。三次為一組,每次刮三組。5)生殖腺反射區/位置/位於足外側反射區,在雙腳跟骨外側。男性此區為睪丸反射區,女性為卵巢反射區。方式/以刮痧板輕輕刮,有輕微的痛感即可。刮十下後休息五秒,再刮十下。三次為一組,每次刮三組。(本文摘自/睡前3分鐘足部按摩疲勞BYE!:46種腳底點穴X刮痧X反射區按摩技巧,遠離到處痛的大小毛病/出色文化)

憂鬱症治療別中斷!黃金90天是關鍵

憂鬱症治療別中斷!黃金90天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一宗接著一宗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無論是民眾還是媒體,便馬上懷疑兇嫌可能有精神上的問題,甚至直接與精神病患劃上等號。醫師表示,故佈疑陣、清理現場、製造不在場證明,其都遠超過自始的暴力,ㄧ般精神病人是無法做出如此縝密的犯案計畫,因此不該隨意把凶殺嫌犯與精神病患混為一談!別把精神病與凶嫌化等號 汙名化恐使精神病成社會隱憂 中華忘憂草身心健康促進協會創辦人、林耕新醫師表示,廣義的精神病人是大家一眼即能看出,如喃喃自語、精神狀態不佳等精神狀況,其往往不是最大的問題;看不出的精神病患者,才是真正潛在我們生活周遭最大的隱憂。而當社會事件發生,常常將事件與精神疾病作連結,不僅將精神病人汙名化,同時也讓更多看不出有精神疾病者,找到可循的方法,進而產生模仿效應;因此媒體在報導時,應呈中性且客觀,避免使用過於激烈的語言,且民眾平時應多關心身旁親友的情緒,才能預防憾事發生。貿然停藥恐致戒斷症 5年內復發率高達9成社會新聞案件中,即常有家屬不願讓憂鬱症患者持續服藥,使疾病因未受控制而造成憾事發生。林耕新醫師說,憂鬱症患者多因無病識感、不曉得藥物作用,或者因藥物產生頭暈、噁心、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等作用,部分甚至因感受不到藥物效果,所以導致服藥順從性差;另外,病人自認狀況穩定而自行減藥,甚至是停藥的例子更時有所聞,林耕新醫師強調,憂鬱症的治療應把握黃金90天,若中斷治療是件非常嚴重的事,其5年內復發率高達9成,且容易產生血清素戒斷症,出現類似感冒的徵狀,直到病人跑遍各科別遲遲不癒,再度回到身心診,就得重頭開始治療。新型抗憂鬱劑通過健保給付 助減緩生理不適、降低認知功能障礙  林耕新醫師指出,過往使用抗憂鬱劑,病人不僅容易出現頭痛、失眠、噁心等副作用,也易引發認知功能障礙,導致病人在工作、學習以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而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抗憂鬱劑即能減緩生理不適,並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林耕新醫師分享,他曾收治過一名罹患憂鬱症的女性,一開始也是服用傳統的抗憂鬱劑,因長期飽受身心理的不適,使其病況加劇,經友人介紹而至診所就醫,在服用低劑量新型抗憂鬱劑後,再度回診時,該名女性自述其腦袋變得更清楚,且病況改善效果相當顯著,現在每周也規律的前來回診,病情控制相當得宜。不說鼓勵的話 陪伴就是最大的協助當遇到情緒低落,或是罹患憂鬱症者,我們總會以「你要加油」、「你不要胡思亂想」、「要正向積極」、「你就是太閒」等來激勵他們;然而,林耕新醫師說,很多憂鬱症病人都已經過於努力地勉強自己,因此當我們自以為是鼓勵、關愛為出發點,告訴對方這些話,聽在憂鬱症病人的耳裡,其實都是指責及要求,進而使其更深陷在否定自我的情緒裡;因此在門診中,他不會問病人情緒低落原因,因為心理健康促進比憂鬱症防制更重要,而會詢問「你的生活有沒有發生什麼好事?」,來協助他們換個角度面對問題。規律服藥+快樂指數量表 治癒憂鬱症關鍵                                                           林耕新醫師說,憂鬱症儼然是現今社會的文明病,除了藥物治療外,透過快樂指數量表,讓病人每天早中晚做一件自己認為快樂的事情,並且將其記錄下來,讓自己從日常生活中治癒自己;而身旁的親朋好友,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孤軍奮戰,且不需要立刻擺脫憂鬱,對憂鬱症病人而言就是最大的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頸部痠痛、手麻無力 恐椎間盤突出!

頸部痠痛、手麻無力 恐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務農的七旬阿嬤,2個多月前出現頸部痠痛、肩酸、手麻及無力症狀,確診頸椎椎間盤突出。但阿嬤曾手術置入填充物,為避免再度手術需開大刀,又留下退化後遺症,以頸椎內視鏡進行雙側後路神經減壓手術,傷口小、出血量少,對組織結構破壞少、恢復快。椎間盤後側突出壓迫神經 需手術進行神經減壓這位阿嬤長期姿勢不良及負重,曾接受頸椎手術,在頸椎第3至第4節、第5至第6節及第6至第7節前側共置入3顆填充物。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阿嬤這次身體不適,經檢查發現是頸椎第5至第6節椎間盤後側突出壓迫神經所致,需接受手術進行神經減壓。若再採取傳統前開融合手術,拆掉已置入的填充物,破壞骨頭及關節,加上頸椎富含動脈、微血管,手術過程中醫師將面對止血及手術視野不清問題,病患必須面對肌肉組織切開後的5至7公分的大傷口、流血較多、手術時間長達4小時,恢復期相對較長。在頸椎組織被掏空情況下,為了固定頸椎,若再置入植入物,不僅骨頭癒合不良,還會造成頸椎多節的活動不良,為了神經減壓,反而造成退化,病人術後也需面對脖子痠痛、僵硬、組織沾黏等後遺症,還須戴上頸圈固定長達3至6個月。頸椎內視鏡執行雙側後路神經減壓 降低傷口破壞、恢復快接受雙側後路神經減壓手術,使用頸椎內視鏡設備,只清除突出的椎間盤,不破壞正常椎間盤,不會影響頸椎的支撐性,即可達到神經減壓效果,也保留原本的填充物。整個過程都在內視鏡清晰的手術視野下進行,不破壞組織、骨頭、關節,也不會過度傷及神經,操作相對安全。楊椒喬院長表示,雖然病人是雙側減壓,但手術時間縮短為約1.5小時,並只在頸椎後方留下2個各約1公分的傷口,出血量也明顯減少,恢復加快,術後當天即可下床活動。加上不需清除全部椎間盤,而置入內固定植入物,避免及早退化問題,術後也不需帶頸圈,只需注意脖子轉動幅度不可太大即可。

3分鐘養生保健 3招簡易按摩

3分鐘養生保健 3招簡易按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如果懶得記穴位,中醫有所謂「離穴不離經」,也就是就即使沒有按摩在正確的穴位上,只要距離不遠,仍在同一條經絡上,也會有一些效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任申一中比喻,經絡就像高速公路,穴位就像收費站,「只要記得路怎麼走,不一定要背每個收費站的名字。」提供3招簡易按摩法,每招按摩3~5分鐘就能養生保健:1)早上起床刺激頭臉部/頭部有許多經絡匯聚,每天早上起身前,可以躺在床上大範圍地用指間輕敲頭部,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有醒腦作用,讓思慮清晰。然後按摩臉部,中醫認為「心藏神,其華在面」,而且身上很多經絡會走到臉部,經常刺激五官,可以保養經絡氣血。先從眼周開始。用大拇指指腹按壓眼眶周圍,由雙眼內上眼角往外,範圍包含了眼睛內側的睛明穴、眉毛內側的攢竹穴、額頭兩側的太陽穴等。往下走,將手搓熱後摀著鼻子,能避免鼻子遇到冷空氣而鼻塞導致頭腦昏沉。接下來,有意識的咬牙切齒,先用力咬緊、再慢慢鬆開,鬆緊間活絡了使頭部、頸部的血管。再來是按壓耳穴:耳朵可說是全身穴道的縮小版,布滿密密麻麻的穴位,拉拉耳垂就能達到養生效果。2)上班時多活動手部/手部有許多穴道,上班族不論在開會時、坐在電腦桌前、甚至搭電梯,只要兩手虎口交叉、十指緊握或拍手都能刺激到合谷、勞宮等跟情緒有關的穴位。3)晚上敲打全身/睡前可進行全身按摩,右手握拳從左腹開始,握拳慢慢往上敲打,經過胸部、手臂內側、手臂外側,再經由左肩往下到左腰、左腳外側,按到腳背延著內側上來,回到腹部。再換左手進行右側的按摩。特別提醒,關節的部位氣血循環比較不好的人,可多敲打幾下。• 按摩頭部/頭部有許多經絡匯聚,大範圍地用指腹按壓或指尖敲打,就能達到效果。• 按壓耳穴/耳朵可說是全身穴道的縮小版,布滿密密麻麻的穴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針灸科主任吳建隆建議,每天輕拉全耳各處共36下,就有保健效果。也可用米粒輕壓全耳各處,按到會痠痛的位置就多按壓幾下,直到感覺不痛為止。• 背部輕輕碰撞牆或樹/背部脊柱兩側有一條膀胱經,起於眼內角,往上直達頭之頂部,再沿後腦,循著脊柱兩側下行,走至大腿後部小腿肚,經由外踝下方到達足尾趾尖側端,總共67個穴位,輕輕刺激可疏通全身。但切記碰撞時要吐氣(不可憋氣),以免積氣、氣不順而傷身。(本文摘自/經絡養生除病痛/天下雜誌出版)

血糖控制關鍵:飲食、胰島素有解!

血糖控制關鍵:飲食、胰島素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飲食到底有多困難?簡單做個小測試,您知道糖和醣的差別嗎?概括來說,「糖類」指的是一般常見的佐料、單糖、雙糖等;「醣類」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包含所有產糖的類別。雖有程度的差別,但兩者皆會影響血糖起伏,因此食用時都要特別注意。第一題答不出來嗎?再來一題,請問「玉米、綠豆、紅豆、黃豆、黑豆」他們分別是屬六大類食物的哪一類呢?答案是「玉米、綠豆、紅豆」是屬於澱粉類,「黃豆、黑豆」是屬於豆魚蛋肉類。您心中的疑問是不是「為什麼一樣都是豆,但分類卻不一樣呢?」您的疑問其實就是一般糖友的疑問。定期食物九宮格講座 粉碎糖友錯誤迷思台中開業診所陳美惠衛教師指出,在執行衛教時,那些為含糖或含醣食物糖友常分不清楚,追其根本就是糖友們並沒有正確六大類食物觀念,分不清楚那些食物會影響血糖、可能知道飯是澱粉,卻用麵條、麵包來代替,不理解其實它們都是屬於澱粉類,會影響血糖。這類的情況不是個案,因此,為了讓糖友更簡單了解食物的分類代換,陳衛教師的診所便積極推動新飲食教具「食物九宮格」。「我們將8-10位糖友分成1組,共有3組的活動同時進行,每組都有相對的營養師、衛教師來帶領。每次活動糖友們都會自發性的彼此討論、競爭,反應十分良好。」陳美惠衛教師開心的說。藉由這樣的遊戲互動,糖友們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衛教師還能利用「空白卡」填入客製化的問題,即便是運動或藥物治療的迷思都仍一併列入。正值青春卻罹病 胰島素讓他人生重回行列陳美惠衛教師提到,台灣的胰島素迷思也經常困擾糖友,5年前比現在更嚴重,許多人一聽到要施打胰島素便聞之色變,但隨著正確胰島素治療觀念的推廣,加上網路無遠弗屆的傳散,越來越多人願意接受用胰島素治療。陳美惠衛教師進一步分享一則案例:「我曾接觸一名18歲的家族遺傳性糖友,剛確診時他的糖化血色素在10以上,狀況十分不樂觀。他一開始也抗拒胰島素治療,但我們深入了解他的想法、持續進行衛教,他終於願意嘗試,因為胰島素及早介入,後續他的情況十分良好,糖化血色素得以一直維持在7左右,十分平穩,到現在已持續兩年多。」陳美惠衛教師表示,無論是因飲食觀念的改善或是施打胰島素,其實血糖逐漸獲得改善的案例有很多,這都是需要糖友全心的相信和配合才得到的結果。在此也期許糖友們三餐要適量攝取醣類食物,低油低鹽,同時配合運動,才能控糖順利,健康滿分!

肺癌初期不明顯 腰痠背痛已骨轉移

肺癌初期不明顯 腰痠背痛已骨轉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有很多病人都是關節痠痛跑去看骨科,照X光發現骨頭有問題跟腫瘤,知道是肺癌後,才來到我這邊。」彰化基督教醫院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醫師何明霖說,肺癌病人通常都要等到腫瘤長到四公分以上,才會出現咳嗽、咳血跟胸痛等症狀,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反倒是因為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先出現骨頭疼痛等症狀而就診,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罹患肺癌。肺癌晚期五成骨轉移 X光與骨骼掃瞄可確診癌症發展到晚期,幾乎都可能成為轉移性腫瘤,也就是癌細胞從原本位置擴散到另一個部位或器官。以肺癌來說,約有三成病患的癌細胞會轉移到骨骼,若到晚期,甚至超過一半的病人都會發生骨轉移,侵蝕骨骼組織,且大多集中於胸椎、腰椎或是大腿骨部位。癌細胞若轉移到胸椎或腰椎,剛開始症狀其實並不明顯,等到病患因為壓迫性骨折而感到腰痠背痛,還容易誤以為是年紀大造成的骨質疏鬆,直到局部痠痛難耐就醫,經X光與骨骼掃瞄後,才確診為肺癌。健保給付骨轉移標靶藥 保護骨骼減緩疼痛「我們以前給骨轉移病患施打高劑量嗎啡,但是都無法有效止痛,患者還會感到噁心、嘔吐、便秘,而且昏昏欲睡,副作用很大。」何明霖醫師表示,以前肺癌病患如果發生骨轉移是不易控制的,但現在經過健保給付的骨轉移標靶藥物治療,抑制骨轉移的病因,可有效保護骨轉移病患的骨骼,並能幫助減緩疼痛感。四週施打一次保骨針 治療容易又簡單何明霖醫師補充,肺癌骨轉移,當發生骨折時,隨著患者骨折部位不同,生活受到影響的程度也不盡相同,有些人只是感到局部痠麻痛而已,並不是每個病人的狀態都那麼差。但如果疼痛無法受到控制,或是骨轉移造成大腿骨骨折,病患臥病在床,活動力影響心理狀態,就容易喪失求生意志。因此,何明霖醫師強調,現在透過骨頭掃描確診肺癌骨轉移是很容易的事情,只需一天就可以知道報告結果,而且保骨針的治療也非常簡單,只要每四個禮拜施打一次即可,「肺癌骨轉移診斷容易、治療也容易」,呼籲患者不要輕易放棄希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氣爆害左膝粉碎!腳踝移植新「膝」望

氣爆害左膝粉碎!腳踝移植新「膝」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7歲越南籍移工,去年在一場工傷氣爆意外裡左膝粉碎、小腿斷裂,送急診經腳踝180度移植到膝蓋,小腿殘肢當大腿骨用,再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義肢,帶給病患新「膝」望,跨出嶄新人生。旋轉矯形術 移植腳踝關節取代膝關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科部主任郭耀仁表示,病患送到醫院時,評估病患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及骨頭被炸得粉碎,全身還有多處燒燙傷,所幸腳踝沒有受傷,於是由採取「旋轉矯形術」,將病患殘肢上的腳踝關節旋轉180度,自體移植到大腿骨上,取代原本被炸裂的膝關節。3D列印技術製作服貼義肢 活動更方便度過足踝變膝蓋的心理適應期後,病患復健治療後,雖然新膝蓋彎曲自如,但傳統義肢仍有不適,上下樓梯很吃力,穿脫不是很方便,有時會卡到鼠蹊部,磨皮又磨心。所幸拜科技進步之賜,復健科與輔具公司合作,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嶄新膝下義肢,材質輕盈服貼,讓阿雖穿在新膝蓋上,關節活動更自在,身體對稱性也較佳,走路不再搖搖晃晃。穿戴義肢時 足部對稱性及人體力學表現更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嘉炘表示, 3D列印製作義肢已應用於個人化需求,透過3D掃描儀器進行肢體掃描,加上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可列印製作出義肢套筒,不再用傳統石膏取模方式,更精準對接義肢其他零配件,提供義肢穿戴行走時,足部對稱性及良好的人體力學表現。3D列印進步的技術,同時可以實現義肢藝術化及個人化需求。

見黑影當撞鬼?黃斑部病變害視力惡化

見黑影當撞鬼?黃斑部病變害視力惡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9歲的陳姓老翁,切水果看到黑影、看樓梯扭曲變形、看電視報紙也霧濛濛,總覺得眼前黑影幢幢,加上浴室跌倒驚見白牆出現30公分大黑洞,正值農曆七月「鬼門開」,嚇得他2週不敢出門。兒女帶他就醫檢查確診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右眼視力僅剩0.3。經眼球內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注射治療,一個月內視力改善至0.7,目前每3個月定期回診且持續治療長達6年,控制良好也不再疑神疑鬼,大幅提升生活品質。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病程惡化迅速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暨視網膜科主任陳珊霓表示,台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盛行率為11.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已開發國家,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造成老年人失明的第一大主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位於視網膜中心區域的黃斑部,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退化,導致視力模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依分類可分為乾性和濕性2種,約85至90%患者屬於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雖然病程進展速度較慢,對視力影響相對較小,但仍可能惡化為濕性。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則因脈絡膜新生血管結構脆弱,容易出血滲漏,導致黃斑部水腫、出血,雖然患者佔比僅10至15%,但病程惡化迅速,會造成視力嚴重衰退。鼓勵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治療,視力有望維持或改善。黃斑部病變的典型症狀包含視力模糊、影像扭曲變形、視野中心出現黑點或空缺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然而初期症狀不明顯或只影響單一隻眼睛,民眾不易察覺且容易誤認為老花眼,錯失黃金治療時機。陳珊霓醫師呼籲民眾提高警覺,留意家中長者視力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視力嚴重受損,對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年齡、吸菸等4危險因子 致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莊智鈞說明,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方式,以眼球內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為臨床治療主流,可使脈絡膜新生血管萎縮、根本阻斷新生血管生長,並有大規模臨床實證,可協助患者盡量維持目前視力不惡化,甚至改善視力。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包括:(1)年齡、(2)吸菸(二手菸)、(3)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4)長時間強光照射(紫外線、藍光)。老化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大的危險因子,應加強眼睛保健,搭配均衡飲食,多攝取維生素;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如戶外活動配戴太陽眼鏡,以避免陽光直射眼睛、使用3C產品可將畫面調暗並避免關燈滑手機;讓眼睛充分休息,適時眺望遠處放鬆眼肌。建議民眾平時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若發現視力模糊、影像扭曲變形、視野中心出現黑點或空缺等症狀,應盡速至視網膜專科就診,把握黃金就醫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