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秋冬好發水痘 家有幼兒別輕忽

秋冬好發水痘 家有幼兒別輕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進入秋冬季節,又到了水痘好發時期,家長們可得多注意,今年水痘病例數及群聚事件,有明顯增加趨勢,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統計,全國近三週(第44-46週)健保門診人次分別為898、917及995人次,較去年同期637、737及834人次為高,且截至第46週為止,共通報117件,較去年同期增加58,不得輕忽嚴重性。水痘具高傳染性 初症發燒、疲倦又頭痛民眾一旦經由皮膚直接接觸、飛沫或空氣傳染等,接觸到帶狀疱疹患者的水痘,就會造成感染;台南市衛生局指出,水痘為高傳染性疾病,也會經被水疱液和黏膜分泌物污染的器物間接傳染,初期患者會出現輕微發燒、疲倦、頭痛或肌肉痠痛等症狀,一兩天後皮膚則會出現紅疹,且發展成紅丘疹、水泡疹、膿泡疹而後結痂。 水痘儘速就醫 自主健康監測21天衛生局進一步說明,症狀會持續蔓延到臉到四肢,當全身性皮疹逐漸快速顯現,隨後變成水疱,最後形成粒狀痂皮後,就不具傳染性,因此學校與家長都應提高警覺,若發現孩童出現症狀時,請落實生病在家休息直到痂皮結痂為止,並經醫師認可後再返校上課,另外,接觸者也應做好全面的個人衛生習慣,並採取自主健康監測21天,以降低疫情風險。幼兒滿一歲確實接種疫苗 有效預防感染水痘要有效預防感染水痘,最好的方式就是按時預防接種疫苗,尤其出生滿12個月的幼兒,家長應帶至衛生所等機關完成疫苗接種;衛生局提醒,若學童不具有水痘抗體者,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可於暴露後72小時內自費注射水痘疫苗,最遲5天內接種,仍可具有7成保護力,即使超過6天後接種,仍可提供後續保護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肺癌非癮君子專利 4類高危險群當心

肺癌非癮君子專利 4類高危險群當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連續36年為國人死因之首,肺癌更是癌症死因之首。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因肺癌死亡的國人超過9200人,平均一天超過25人死於肺癌。雖然吸菸率降低 肺癌死亡數並未趨緩肺癌與吸菸行為密切相關,已經科學界證實。我國於1997年實施菸害防制法,藉助法律約制使國人遠離菸害威脅,成人吸菸率從1990年的32.5%降至2016年的15.3%,降幅為52.9%。然而我國肺癌的死亡數並未趨緩。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表示,我國肺癌的典型與其他國家肺癌與吸菸行為相關不同。我國罹患肺癌病患不吸菸率高達55%,尤其女性有93%沒有吸菸的行為,且高達7成是與吸菸行為關係較不密切的肺腺癌。不吸菸仍可能罹肺癌 4類高危險群肺癌因為早期症狀不多,發現時將近75%病患已發生局部或是遠端的轉移,錯失治療的黃金期。彭汪嘉康院士結合國人肺癌好發族群特徵,歸納出台灣肺癌高風險族群特徵,尤其是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更應警惕,希望及早發現、有效預防與治療:1) 直系血親具有家族肺癌病史/根據統計,直系血親有兩人罹患肺癌,罹肺癌的機會為一般人的5-7倍。且依我國女性肺腺癌病患近6成有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突變;同時非吸菸族群具有家族史者多半帶有相關其他肺癌危險基因。2) 曾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疾病(如COPD)/肺結核結痂處及周邊容易形成腺癌,而COPD患者常與過去吸菸行為有關。香菸中的尼古丁物質抑制纖毛運動,使痰液堆積不易排出而罹病。此2肺部疾病同是罹患肺癌的高潛在危險因子。3) 煮食沒用抽油煙機/家庭廚房煮食多數為女性,目前已經科學實證指出,廚房煮食若不使用抽煙機,罹肺癌風險高於使用抽油煙機者。尤其是中式烹飪高溫油炒,釋放的化合物侵蝕長期於油鍋旁烹煮的婦女的肺部健康。抽油煙機也必須定期清洗、汰換濾網,確保抽油煙機的正常功能。4) 長期暴露於致癌環境者/長期暴露於二手菸環境,尤其是不吸菸的女性需特別注意。其他如職業環境有重金屬與毒物的如鎘、鉻,以及砷,或是石棉業者、過度處於有機化合物情境(如燃燒煤、祭拜的香)、放射線環境,及污濁空氣等。長期於上述室內或是室外致癌情境,對肺部健康必然產生不良影響。高危險族群可考慮自主篩檢醫學科學界已經證實「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為有效篩檢肺癌工具。要保護自我的肺部健康,彭汪嘉康副董事長呼籲高危險族群考慮自費自主篩檢。肺癌早期發現的民眾,有多數是在定期的健康檢查中察覺,挽救寶貴的生命。

食慾差、體重降 警覺胰臟癌5大症狀

食慾差、體重降 警覺胰臟癌5大症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早期胰臟癌幾乎沒有症狀,85%患者發現罹患胰臟癌時幾乎已晚期。因手術預後存活率低,每5位患者就有1位放棄治療,胰臟癌位居國人癌症死因第8名,有「癌中之王」稱號!近年來胰臟癌已非老年人的專利、有年輕化的趨勢,年紀最輕的病患甚至僅23歲!多數胰臟癌患者發現罹癌時已屬晚期、預後差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資料統計,我國胰臟癌患者人數逐年攀升,2006-2015年平均每年成長幅度約6%,每年約近2000位新確診的胰臟癌病患,每天約5.5人受到胰臟癌威脅,多數晚期患者1年內就會死亡。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葉大森表示,胰臟癌高危險族群應定期檢測,若有早期胰臟癌病徵也應提高警覺,把握黃金治療期,醫病積極合作將能提升存活機會。葉大森理事長說明,胰臟附近有很多重要血管,使手術充滿挑戰。加上多數胰臟癌患者發現罹癌時已屬晚期,大約只有10-20%可以動手術;其中能手術的病人也只有5-25%能存活超過5年,生存率低於2%以下,多數病患選擇緩和治療。民眾若能早期確診並切除胰臟腫瘤,加上積極化學藥物治療,將能提升胰臟癌治療困境。TCOG台灣腫瘤合作組織資料及安全監理委員會主席謝瑞坤表示,胰臟癌化學治療技術已有進步突破,國內今年已經引進化療套組,可提高病人存活率平均達11.1個月,國內也正在進行二線新型藥物的三期臨床試驗。未來患者若對第一線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或治療過程中發生嚴重副作用,將可有其他選擇治療方式、降低副作用。胰臟癌毫無徵兆 晚期才確診為提高胰臟癌醫療品質,打破胰臟癌治療效果不佳的困境,近日國內健保局通過胰臟癌用藥的健保給付,證明了目前全球對胰臟癌新藥需求若渴。美國癌症中心腫瘤學教授菲利浦醫師指出,少喝酒、少抽菸可減低罹患肝癌、肺癌的機率,然而胰臟癌防不勝防,有家族史的病患只佔整體的5-10%,其餘都是毫無徵兆,直到胰臟癌晚期才確診。美國胰臟癌罹患人數也逐年攀升,致死率高居全國第2,胰臟癌患者多數在短短1年內去世,民眾對胰臟癌的認知普遍偏低。菲利浦醫師表示,即便胰臟癌是相當惡性的癌症,但在多國努力下,病患整體5年內存活率逐步提升至8-9%。出現食慾不佳、體重驟降等5大症狀千萬要警覺胰臟癌早期難發現且致死率高,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15年胰臟癌發生率排名,男性居第12位、女性居第13位,單年新增病例為2237 人。死亡率排名於男性為第8位、女性為第5 位,然而同年因胰臟癌死亡之人數則有1948 人,名列十大致死癌症之一。胰臟癌患者往往晚期才會察覺身體不適,導致延誤就醫,葉大森理事長呼籲,胰臟癌惡化速度極快、症狀不具專一性,患者本身或一般求診時都極難察覺,若發現(1)食慾不佳、(2)短時間內體重驟降、(3)上腹痛或腰背痛、(4)尿液變黃、(5)嘔吐等5大症狀時,一定要提高警覺。家族遺傳更是高風險族群,大約5-10%癌症病人有家族病史(可或不可知的基因突變影響),其中又大約有10-15%的胰臟癌歸因於遺傳問題(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胰臟癌傾向症候群)。而有乳癌基因(BRCA1、BRCA2)突變帶原者,終身胰臟癌風險也高達3-5%,應定期健檢,提早發現、提早治療,胰臟癌將不再是奪命夢魘!

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醫籲篩檢防乳癌

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醫籲篩檢防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空氣汙染及PM2.5是討論度最高的名詞,過去以為只是影響呼吸道,現已被證實是致癌因子之一。充斥生活中的環境賀爾蒙不只PM2.5,桌布、塑膠袋、塑膠玩具、塑膠地墊、PVC保鮮膜、寶特瓶、手搖飲料杯、杯蓋、橡皮擦、嬰兒奶嘴,甚至連尿布、芳香劑、化妝品、體香劑、香水、髮膠、沐浴乳、乳液、指甲油、紙餐盒、咖啡隨行杯等都有環境荷爾蒙的蹤跡。環境荷爾蒙影響女性雌激素 恐致乳癌近20多年來,許多生態學者、流行病學家、內分泌學家和環境毒理學家皆呼籲,環境中一些具有類似生物體內激素作用的化學物質可能對人類健康與生態造成危害,這些統稱為環境荷爾蒙,它出現的範圍涵蓋食、衣、住、行。環境荷爾蒙在女性身體中會與雌激素(女性荷爾蒙)的受體結合,引起類似雌激素的作用。對女性族群而言,乳癌和環境荷爾蒙有密切關聯。耕莘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陳梓泓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間,以平均結婚年齡32歲,約莫是小孩國小高年級至大學期間。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位婦女被診斷出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定期乳房攝影 篩出乳癌病灶陳梓泓主任提醒,預防乳癌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除了要盡量避免接觸環境荷爾蒙,在日常生活用品的選擇上,有機、無毒、健康的商品,成為現代人的首選。許多女性都沒有定時健康檢查的習慣,目前國健署建議每2年至少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據統計,45至69 歲婦女在 104‐105 年曾接受篩檢達 156.1 萬人,檢查比率僅38.0%。分析篩檢率低的原因,包括「怕痛」、「覺得身體健康不需要」、「沒空」等為不做篩檢的理由。其實篩檢目的就是要在身體尚未出現症狀前,藉由檢查來提早發現潛在病灶,接受適當適時的治療而重獲健康。「會痛」是許多婦女對乳房攝影的說法,也是大部分婦女害怕做乳房攝影篩檢的原因。在乳房攝影檢查過程中,為了獲得清晰的影像,並減少輻射劑量,必須將乳房夾緊,以減少乳房組織重疊,才能清楚顯現病灶。

有效防堵食道癌 醫教4招從飲食改善

有效防堵食道癌 醫教4招從飲食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日短短幾日內,藝人安迪及裕隆集團董事嚴凱泰,皆約於50幾歲的壯年先後因食道癌病逝。除了讓人震驚、不勝唏噓,也讓民眾對食道癌增添恐懼。一名有抽菸習慣的82歲阿伯,帶著健檢時胸部的電腦斷層掃描影像找醫師諮詢,竟發現疑似有食道腫瘤侵犯到主氣管壁,卻並沒有明顯症狀,醫師急忙建議到腸胃科做進一步檢查。食道癌症狀惡化到較明顯時 癌細胞大多已經局部侵蝕擴散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主任暨戒菸門診醫師巫慶仁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食道癌在亞洲人死亡率較高。2017年台灣癌症發生率中,食道癌排名第9位,且好發於男性,位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名。食道癌大部分沒有症狀,通常以吞嚥困難為主,其次為食慾變差造成體重減輕、吞嚥疼痛,如果腫瘤壓迫到神經,還可能產生聲音沙啞、咳嗽症狀。因為是漸進式的先固體、後液體,慢慢吞嚥困難,當症狀惡化到較明顯時,癌細胞大多已經局部侵蝕擴散,預後很差。一般發現腫瘤後,五年存活率約只有10~15%,通常需要手術切除局部腫瘤,甚至切除食道再重建,並合併化療及放射治療。硝基鹽類飲食、菸酒檳榔皆為危險因子造成食道癌的因素,巫慶仁醫師解說,包括合併過量飲酒、抽菸、嚼食檳榔、攝入含硝基鹽類等致癌物質的飲食,或是食物置放導致產生黴菌毒素。另外,過燙的湯湯水水、過鹹或過辣食物、慢性食道發炎、食道平滑肌遲緩不能症、胃食道逆流及輻射等,都容易造成食道細胞的長期損傷刺激,進而產生癌化。防食道癌 從飲食改善4招食道癌的診斷通常需使用食道攝影、內視鏡、電腦斷層等,但是診斷出時大部分已經侵蝕擴散,預後不佳。因此,巫慶仁醫師建議,最主要還是從改變飲食生活習慣等最重要的4招來預防,包括:1) 少吃刺激類飲食/例如過辣、醃製、燒烤的食物。2) 湯與茶水不宜過熱時食用/食道為黏膜組織,大約只能承受50~60∘C的溫度,長期過熱會導致食道慢性病變。3) 戒除菸及檳榔、少喝酒/戒菸、戒檳榔,並且減少過量或高濃度酒精類的攝取。4) 飲食適量不過飽/減少胃酸逆流到食道,造成慢性食道發炎。吞嚥疼痛持續、胸前哽住 需進一步就醫檢查巫慶仁醫師提醒,若有出現異常的吞嚥感覺甚至吞嚥疼痛數周,或吞嚥時胸前常容易哽住感,長期胃酸逆流,聲音莫名沙啞無法改善,就必須到腸胃內科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灶。此外,民眾也可以善用各醫療院所的戒菸門診協助戒除吸菸習慣,以減少致癌的風險。

講座/幼兒用藥安全

講座/幼兒用藥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突然生病怎麼辦?許多父母會想要直接帶到診所就醫,但狀況若突然發生在半夜,父母也可能會先拿家中成藥給孩子服用。但是你知道嗎?成藥風險高,即使掰開一半也可能超出孩子適用的劑量!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7(五)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張家倫藥師主講「幼兒用藥安全」,針對幼兒正確用藥知識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及關心用藥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幼兒用藥安全時間:107年12月7日(五)下午15:00-15:3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可以和心理師當朋友嗎?剖析諮商關係

可以和心理師當朋友嗎?剖析諮商關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不管是電影、偶像劇,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心理師和個案談起唯美的戀愛,那樣深刻的心靈交流、獨一無二的情感連結,如此浪漫的故事,會發生在真實的諮商關係裡嗎?諮商倫理規定 心理師與個案不能有雙重關係其實,這是不能被發生的。諮商專業倫理明白規定,「諮商心理師」和「來談個案」不能有雙重關係,不過這是為什麼呢?胡珈華實習心理師表示,我記得有一次和同學在上諮商技術課時,為了要練習諮商技術,我和同學一個扮演個案,一個扮演心理師。當同學聊起他和其他朋友相處的困擾時,越聊越深,他說到:我其實靠近人都是有目的的,我知道怎麼做對方可以喜歡我。自從那次練習之後,當他一如往常地請我吃巧克力、幫我佔位子,心裡卻開始覺得彆扭,他是想跟我當朋友嗎?還是有其他目的想要接近我呢?這件事讓我體會到,心理師和個案的關係越單純越好,如果同時是朋友、家人、伴侶,一定會對關係造成影響。心理師是一面鏡子 讓你願意說更多心理師是一面鏡子,晤談時,他的功能是盡可能倒映你心中的深層感受,心理師不會主動和你分享他最近的煩惱,即便分享,動機也是「讓你感覺不孤單,讓你願意說更多」,心理師的每一句話、每個動作,都是建立在專業上的判斷,這些判斷來自個案紀錄、個案概念化、督導學習、諮商技巧等等,是謹慎且仔細的。胡珈華實習心理師表示,所有,都是為了幫助你而發生的。正是因為這樣的全然為你,讓我們能把最深刻的秘密說出來,因為我們不需要留意心理師聽到後的心情,不需要替心理師可能會感到震驚、受傷的各種情緒負責,我們要做的只有面對自己,這是諮商之所以療癒的原因—製造一個能揭露脆弱與醜陋的空間,再經驗到被完全接納的安然;但也因為這樣,就無法像在一般真實生活中的關係一樣,是互相分享、彼此關心的。當我們和心理師的關係變得親近 也代表更了解自己了需要為無法和心理師成為朋友、或是發展出更近一步的關係感到可惜嗎?胡珈華實習心理師分享,在我們走進諮商室時,是為了更瞭解自己,當我們和心理師的關係變得親近,親近地讓我們想要和他成為朋友,反而應該為這樣的轉變感到開心,因為那代表著,我們喜歡上從心理師眼中倒映出來的自己,我們很想要靠近自己,我們瞭解自己了。

血友病避免碰撞 運動以游泳最理想

血友病避免碰撞 運動以游泳最理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戴上泳鏡在水裡自在悠遊,對血友病患者來說是最理想的運動。血友病因為先天缺乏凝血因子,受傷後流血時間較長、難止血、容易瘀青,最怕關節和內出血,所以不適合太激烈的運動。血友病應未雨綢繆 預防性治療是重點血友病是遺傳性疾病,男性罹患率比女性高,主要分為A型及B型,A型缺乏第八凝血因子,患者約佔八成;B型缺乏第九凝血因子,患者約佔兩成。依照病人血中凝血因子濃度,可將病情分為輕度(凝血因子濃度5%~3%之間)、中度(凝血因子濃度1%~5%之間)及重度(凝血因子濃度<1%)。如果出血不止,會透過注射血漿或凝血製劑治療,讓患者提高凝血因子濃度來達到止血效果,不過要未雨綢繆,台灣血友病之父、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沈銘鏡教授表示,注射凝血因子濃縮製劑是個很好的方式,平常好好的時候也打,讓病患提高血中凝血因子濃度,就能減少自發性出血,受傷性出血能減少,就叫預防性的治療。自從有了健保制度後,就經濟考量而言,血友病患才能減輕負擔,對他們而言是一大福音,因為在很多國家都仍需要自費。新型雙特異性單株抗體 血友病治療新進展預防性治療透過定期注射凝血製劑,讓身體時時維持足夠的凝血因子,如果突發出血,就有能力及時止血,但需要定時注射,病患往往順從性低,而且從小打到大,有近兩成病患會出現抗體而失效。而近日針對A型血友病,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了新型雙特異性單株抗體,取得了治療上的新進展。沈銘鏡教授表示,新型雙特異性單株抗體雖是採用皮下注射,但屬於平衡性的治療,不會產生抗體,未來有望健保署討論,是否能先用於有抗體的病患,至於是否能取代現有第八凝血因子濃縮製劑,還得靜待觀察未來發展。學齡病童應早報備 適當運動能保護關節血友病治療是緩慢而長期的過程,若學齡孩童有血友病,應早期通報校方,讓大家共同克服;適當運動也能促使患者肌肉增生,進而保護關節免於損傷,避免籃球、拳擊、空手道等衝擊性較強運動,積極配合治療,血友病患者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律不整不一定有症狀 嚴重恐中風!

心律不整不一定有症狀 嚴重恐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8歲的徐女士多年前開始心悸不適,固定在診所就診、定時服藥。但近幾個月心悸、胸悶益發嚴重,發作時間拉長,經常連4、5個小時間歇發作無法平復,甚至伴隨頭暈,噁心。檢查確定為「心室早期收縮」的心律不整,執行心導管3D立體定位熱射頻燒灼術,解決心頭大患。徐女士復原良好,住院2天後出院。心律不整種類多 大致可歸類為3種情況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耀庭說明,心臟是人體重要器官,而心臟電氣傳導系統能主宰心臟跳動收縮。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約60至100下,如果心臟電氣傳導系統發生異常,出現不正常心跳,就是心律不整。心律不整種類繁多,大致可歸類出3種情況:1) 早期收縮/心室或心房收到正常心臟傳導系統傳來的訊號前,便自行跳動而產生不規則心跳。如心室早期收縮、心房早期收縮。2) 快速心律/與心臟異常放電或異常傳導等有關,會依發生位置不同而有不同表現。如陣發性上心室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心室頻脈等。3) 慢速心律/心臟結構異常者較常發生。如病竇症候群、房室傳導阻礙。台灣約1%人口有心房顫動問題張耀庭醫師說明,心律不整是常見心臟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心房顫動」約占台灣人口1%,比例相當高。上述徐女士的心室早期收縮,會因是否合併其他心臟疾病而有不同的發生率及預後。病患求診心臟內科時,醫師會詢問病史、以心電圖檢查診斷,無法判斷時,則會藉24小時心電圖、運動耐受性心電圖、心導管電氣生理檢查等方式,進一步判斷。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會有不同機轉及表現。醫師依患者罹病類型決定要以藥物治療、裝置人工心臟節律器或心臟電氣燒灼術治療。心臟熱射頻燒灼術 治療成功率高心臟電氣燒灼是以高射頻能量經電極導管將不正常的心臟異常放電或異常傳導路徑破壞,阻斷不正常心律的技術。心臟熱射頻燒灼術在心室出口處的心室早期收縮心律不整,治療成功率達85-92%。過往沒有3D技術時,使用導管在偌大心臟找尋問題點猶如大海撈針,耗時、成功率不高。3D立體定位利用電腦儀器將心臟腔室用定位導管建構出三度空間立體圖,利用影像畫面協助醫師看到心律過速的來源與路徑,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成功率、增加安全性。然而3D立體心導管電氣燒灼術屬於侵入性技術,有風險存在,加上並未適用於所有心律不整,民眾如有需求應與心臟科醫師討論治療方針再決定。心律不整不一定有症狀 嚴重可能中風、休克張耀庭醫師提醒,心律不整發作時不一定會感到不適,有些患者甚至毫無症狀。但嚴重時卻可能導致中風、休克、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不可掉以輕心。出現不適症狀時,必須儘早就診找出病因,確定心律不整類型,極早治療,避免憾事發生。

小兒罕病無肛症 手術改善失禁問題

小兒罕病無肛症 手術改善失禁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無肛症源於胚胎發育不完全,國內發生率約1/4000至1/5000。一般係指肛門開口在不正常的位置,或是沒有開口,排便上受到限制,需手術重建。但仍有部份小孩無法順利排便,易產生肛門失禁、漏便及巨大結腸問題。傳統逆行性灌腸 只能清除降結腸下段中的糞便採用傳統逆行性灌腸的方式,只能清除降結腸下段中的糞便,無法灌到更近端的大腸。若採用順行性灌腸從肚臍放置管路進入升結腸,注入灌腸液,讓糞便「順流而下」,可將全部大腸的糞便完全灌出,不再有失禁滲便問題產生,恢復良好生活。馬龍氏手術做小造口 減少術後疼痛、增加美觀雙和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魏晉弘表示,順行性灌腸方便性高,病人只需接受「馬龍氏手術」,將闌尾拉到肚臍做一個0.5公分的小造口,就能從肚臍闌尾的開口做「順行性灌腸」,從大腸起點到終點直腸,讓糞便順流而下,全部灌出。同時在闌尾和大腸的接合處做抗逆流處理,且不會從肚臍接口逆流;手術採單孔腹腔鏡技術,出血量少、僅有一小傷口藏在肚臍深處,減少術後疼痛、增加美觀。無肛症等原因造成失禁、滲便、便秘問題 可考慮馬龍氏手術臨床上患者如果為無肛症,或先天性巨結腸症、脊柱裂、脊髓損傷等原因造成失禁、滲便、便秘問題,可以考慮「馬龍氏手術」。魏晉弘主任說明,馬龍氏手術的好處為,從配置灌腸液、放置管子、完成廁所時間,可以全程自行操作,讓小朋友學習參與自己的身體照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