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講座/幼兒用藥安全

講座/幼兒用藥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突然生病怎麼辦?許多父母會想要直接帶到診所就醫,但狀況若突然發生在半夜,父母也可能會先拿家中成藥給孩子服用。但是你知道嗎?成藥風險高,即使掰開一半也可能超出孩子適用的劑量!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3/8(五)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廖涵方藥師主講「幼兒用藥安全」,針對幼兒正確用藥知識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及關心用藥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幼兒用藥安全時間:108年3月8日(五)下午15:00-15:3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癌友發燒別輕忽 拖延敗血症恐奪命

癌友發燒別輕忽 拖延敗血症恐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癌友發燒別輕忽,拖延時間恐合併其他病症,導致死亡率提升。80歲的陳媽媽3年前診斷出罹癌,在家發燒,孩子擔心打電話詢問醫院該如何處理,醫事人員當下立刻要求家屬帶媽媽到急診就診,孩子才知道原來媽媽的燒跟一般人不一樣,感謝那通詢問電話救了媽媽。癌友發燒不以為意 拖延恐敗血症奪命豐原醫院癌症個管師劉蓓君表示,4年來協助癌症病患進行衛教諮詢,鼓勵癌友對抗病魔辛苦路程,卻常遇到一些癌友發燒時總誤以為是一般小發燒不要緊,拖延就醫黃金時間,造成其他併發症發生,甚至嚴重到敗血症死亡。天天固定記錄體溫 發燒立刻就醫豐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張世宗表示,罹癌病人身體狀況本身就和其他病人不同,會發燒主要是身體某處遭受感染導致,如果當下沒有立即到醫院就醫、查明發燒原因,容易造成其他併發症的發生。養成天天固定記錄自己的體溫狀況,每天的體溫應該都要在正負1 °C間才算正常,如果每天體溫都在37至38°C之間患者可以不用太擔心,但如果超過1°C以上就必須趕緊到醫院求診。癌友身體虛弱 不適及早尋求醫療協助劉蓓君個管師表示,罹患癌症的患者初期較擔心做完治療身體會虛弱,這時一定要放鬆心情、儘量讓自己情緒起伏別太大。當期間有任何問題時,透過各癌別個管師幫忙,讓醫護一起陪伴抗癌,才是不二法門。

肌筋膜疼痛又怕針?談雷射針灸的應用

肌筋膜疼痛又怕針?談雷射針灸的應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針灸醫學建構於經絡、穴位、氣血陰陽等理論,經過歷代醫家們的實踐與研究,臨症治療上有著簡便、效速的優點,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認可針灸具有超過100種有效的適應症。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建閔表示,雷射治療迄今約50多年歷史,原理是以低能量雷射對準穴位或痛點照射。固定能量和頻率的雷射光照射,能促進細胞內粒線體合成,增加能量來源,啟動內分泌調節,達到抗發炎及恢復血液循環等效果。雷射針灸最常應用在疼痛緩解 如肌筋膜、顳顎關節、網球肘等陳建閔醫師說明,雷射針灸是利用中低功率雷射直接照射人體穴位的療法,可以調整經絡共振頻率,提供有效、無痛、無菌、簡便、副作用少、非侵入性和適應範圍廣泛的針灸光療,是近代發展出來的治療方式。另外,雷射針灸利用慢慢釋放的能量而達到更多治療效果,類似中醫的艾灸(在針柄上燒艾絨,將熱能與香味傳導入軟組織)卻沒有因灸法而產生的煙味或燙傷的風險。雷射針灸的臨床應用在許多的期刊都有探討,目前最常應用在疼痛症,例如緩解肌筋膜、顳頷關節、網球肘、下背痛、膝關節疼痛、緊張型偏頭痛。另外雷射針灸也有應用於改善小孩原發性尿床以及因晝夜交替適應不良失眠者。國內亦有醫師也把雷射針灸應用於減重、改善腰臀圍比的經驗論述。對於害怕傳統針灸的對象 雷射針灸可做為新選擇陳建閔醫師建議,透過有系統的研究,已證實雷射針灸在許多治療上的效果,尤其對於怕痛的小孩、怕有傳統針灸針感殘留的運動員、容易暈針或怕針的病患、氣血較為虛弱的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等,雷射針灸是一個選擇。還有一些需長期吃止痛藥的病人,例如下背痛、關節痛患者,能夠使用雷射針灸取代一部份的止痛藥,也會減少許多因疼痛服藥引起的肝、腎或胃腸疾病,對患者及藥物減量都有幫助。雷射針灸的操作簡單、方便,但因有雷射光的照射劑量、部位及經絡穴位的專業評估,建議仍應經過醫師的專業判斷及施作,才能讓患者得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

下巴長痘痘越來越大?醫:粉瘤別亂擠

下巴長痘痘越來越大?醫:粉瘤別亂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經常能在網路上看到許多擠痘痘或粉刺的分享影片,民眾們直呼相當療癒,且擠越大顆的痘痘越舒壓。醫師提醒,其實有時候擠的並非是粉刺或痘痘,而是表皮囊腫(粉瘤),不建議將粉瘤當做粉刺般用手擠壓,因為皮下的囊壁若沒有去除,仍會復發,且恐有感染風險。粉瘤與青春痘外觀相仿 但擠出粉瘤仍會復發甚至感染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現支援衛福部南投醫院)表示,粉瘤是在皮膚上的良性囊腫,身體上任何部位皆有可能形成。粉瘤與青春痘的外觀有些類似,但粉瘤不會自行消腫。若身體出現粉瘤,別自行擠壓。雖然可能在擠壓出分泌物之後會稍微消腫,但由於皮膚底層的囊袋仍存,老廢角質慢慢堆積後仍會復發。如果沒有影響到生活品質,通常可以不予以理會,與粉瘤和平共存。粉瘤若影響外觀或生活不便 可就醫評估是否手術移除然而如果粉瘤嚴重影響到外觀或是造成生活困擾,醫師在評估後會建議手術切除。一名50歲男子,去年起覺得下巴長了顆痘痘,放著不管竟越來越大,比雙下巴還腫脹,雖然沒有特別不適,但因為影響到外觀而就醫,手術將這顆拳頭大的粉瘤幾近完整取出。賴文森醫師表示,透過手術清除粉瘤,復發機率較小,感染的風險也較低。

糖友免疫力低 當心敗血性休克

糖友免疫力低 當心敗血性休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7歲的吳先生先前被診斷出糖尿病,但沒有進一步治療,後來發病時極度不舒服、噁心嘔吐,同時患者意識開始出現一些變化,有呼吸急促的情況。患者送到急診時診斷出「敗血性休克」,送進加護病房予以進一步治療。先對患者投予廣效的抗生素治療,給予大量點滴後仍出現持續性低血壓,開始使用升壓藥來維持血壓,同時因為意識改變而給予氣管內插管來保護呼吸道。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後,患者被診斷為「急性小腸炎合併敗血性休克」。給予一連串治療後,患者血壓才逐漸穩定,升壓藥和氣管內插管等管路也因症狀改善慢慢移除。敗血性休克並不少見 肺炎、腹腔內感染、泌尿道感染都可能造成什麼是敗血性休克?為何患者情況變化這麼快?是否能活下來?會不會有後遺症?這些都是患者家屬常問的問題。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胸腔內科醫師董安修表示,敗血症是一種感染重症,因身體嚴重感染造成血壓降低、各器官因組織灌流不足而出現器官衰竭、甚至演變為多重器官衰竭的身體反應。敗血性休克並非少見的內科重症疾病,常由肺炎、腹腔內感染、泌尿道感染所造成,會出現發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改變等情況。早期發現病徵、即時控制治療 才可能戰勝敗血性休克董安修醫師提醒,疾病發生時最重要的是及時進行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快速給予輸液和升壓藥。即便目前醫療技術進步,敗血症在內科中還是一個死亡率極高的急症,目前死亡率仍高達30至40%。雖然隨著戰勝敗血症指引的推動,目前死亡率已有顯著下降,但早期發現病徵、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戰勝敗血性休克最重要的關鍵。

講座/發奶技巧、嬰幼兒按摩

講座/發奶技巧、嬰幼兒按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奶水不夠是很多新手媽媽最擔心的事,看到寶寶每次都吃不飽,還要搭配配方奶,有些人也會覺得愧疚,因此想辦法拚命追奶。有時大費周章地準備餐點,卻總是看不見效果。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3/9(六)舉辦親子教室活動,由護理部宋沛縵產諮師主講「讓奶水源源不絕的技巧」,以及復健部林立峰技術長教導「愛的撫觸-嬰幼兒按摩」。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準爸爸、準媽媽預約報名,不限雙和醫院產檢、生產之孕婦。活動期間提供茶水,請自備環保杯。(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婦產部親子教室時間:108年3月9日(六)下午13:3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12樓會議室洽詢:02-22490088 轉2972(婦產科秘書楊小姐)或   02-22490088 轉2988(諮詢衛教師宋小姐)

冒冷汗、飢餓是低血糖?先別急著補糖

冒冷汗、飢餓是低血糖?先別急著補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黃小姐罹患糖尿病已經10年,平時沒有自我血糖監測的習慣,最近常抱怨肚子餓,吃了很多零食餅乾,發生冒冷汗、肚子餓、心跳好快等症狀,自認疑似低血糖。護理師量測血糖後發現血糖數值高達295mg/dl,並非低血糖,而查證後發現黃小姐最近一次糖化血色素高達9.6%(理想應控制在7.0%以下),已經出現血糖過高情況,黃小姐平時的處理方向可能錯誤了!高血糖、低血糖症狀相似 易錯誤處置導致高血糖惡化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護理長郭昭岑說明,高血糖指血糖超過200 mg/dl,常見症狀為多吃、多喝、多尿,因為缺乏胰島素導致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利用,造成血糖過高。這時候突然肚子餓,如果沒有監測血糖,常讓糖友誤以為是低血糖,反而吃進過多含糖食物,造成高血糖惡化,導致產生高血糖急性合併症,如酮酸中毒及高滲透壓高血糖症,需要緊急就醫,要小心謹慎。低血糖指血糖濃度低於70 mg/dl以下,常因胰島素或口服藥使用過量、注射或服藥後未依照時間進餐、飲食不均衡或突然增加運動量造成。常見症狀為盜汗、發抖、昏眩、飢餓及心悸,嚴重甚至昏倒。為了區別是否為低血糖,一定要先量測血糖,若低於70 mg/dl以下,可立即服用15公克的含糖食物,如含糖飲料120CC、3顆方糖或是1湯匙蜂蜜等,15分鐘後再測一次血糖,如未改善,則重覆給予一次,若還是未改善症狀就需立即就醫。自我監測血糖 糖尿病友不可忽視的控糖秘招黃小姐喝完溫開水及休息後,冒冷汗、肚子餓及心跳加快的症狀獲得改善,詢問病史發現黃小姐最近生活不規律,未按時施打胰島素,再加上過年暴飲暴食,造成血糖過高。幸運的是尚未出現高血糖急症的徵兆,只需調整藥物及飲食衛教就能返家調養了。郭昭岑護理長提醒,為了瞭解居家血糖的狀況,自我監測血糖是糖尿病控制不可缺乏的一環。提醒糖友們一定要養成自我監測血糖的好習慣,才不會搞錯方向,導致病情加重。

長期頭痛影響生活 小心恐為腦瘤警訊

長期頭痛影響生活 小心恐為腦瘤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59歲男性患者,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家族無遺傳性疾病。近期發生頭痛不適、右眼腫脹症狀,曾多次到眼科診所就診但無改善。掛急診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腦瘤,經過住院進行開顱手術切除腫瘤及配合放射線療法,癒後良好,目前定期追蹤及復健治療。頭痛是腦瘤最常見的症狀 其他包括局部無力、神智不清等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林念儀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6年十大死因第一位仍為惡性腫瘤(癌症)。數據報告顯示罹患原發性腦部惡性腦瘤病人有逐漸升高,而年齡層卻有逐漸降低趨勢。罹患腦瘤的症狀表現常因病人年齡及腦瘤部位與性質呈現而不同,其中頭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其他包括如局部無力、神智不清、步態不穩、癲癇、言語困難、視力障礙、感覺異常、四肢運動失調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應盡早至醫院尋求專科醫師診治,腦部電腦斷層或磁振掃描是確定診斷的最佳檢查。腦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搭配復健提高生活品質腦瘤的治療大多可分為手術配合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主要是將腫瘤移除,若腦瘤無法開刀或開刀後嚴重影響神經功能,可進行部分切除。林念儀護理師表示,癌症已不再是絕症,雖然腦腫瘤存活率偏低,但是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手術、放射治療等治療,可使平均壽命延長,但仍難免產生或殘留一些後遺症,此時則需要復健治療,並協助適應其生活及工作,減輕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8成冠心病壞膽固醇超標 增再發風險

8成冠心病壞膽固醇超標 增再發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血脂控制的成效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息息相關,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LDL-C)控制在70mg/dL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於2017年公佈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健保署亦修訂降血脂藥物給付規定,可持續給付降血脂藥物給高危險群病人,使其LDL-C值控制在70g/dL以下,並於今年2月1日起正式生效,幫助病人更積極控制疾病。醫師特別提醒,LDL-C達標並不是血脂控制的終點,病人仍要持續治療、不要擅自停藥,否則LDL-C仍會回升,將再度暴露於心肌梗塞的風險中,失去次級預防的意義。健保放寬冠心病高危險群用藥給付 控制LDL-C(壞膽固醇)數值近年來各項流行病學、大型臨床試驗皆證實LDL-C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但國內對於LDL-C的次級預防仍然不足。根據台灣最新的冠心症病人追蹤研究發現,超過8成病人LDL-C未控制小於70mg/dL。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李貽恒表示,有冠心症病史的高危險群,LDL-C若超過70 mg/dL,再發率高達25%;而LDL-C每降低39 mg/dL就可減少22%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風險,已經裝上心臟支架病人再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隨之減少。自2月1日起,健保署放寬高危險群病人(有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病史、曾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或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病人)起始藥物治療給付條件,從LDL-C 100mg/dL下修至70mg/dL,預計嘉惠超過3萬名病人。未放寬給付條件前,LDL-C值介於100mg/dL與70mg/dL間的病人只能自費用藥,健保給付規定修訂後解決這個治療斷層。控制血脂不可擅自停藥 以免增加心血管事件、死亡風險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控制LDL-C,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續用藥治療。針對高危險群病人,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歐洲心臟學會(ESC)和歐洲動脈粥狀硬化學會(EAS)皆建議以Statin類藥物為起始治療藥物,並且盡可能使用至病人可耐受的最高強度治療才能達成完整的保護效果;若持續未能控制達標(使LDL-C <70mg/dl)再合併其他藥物治療。許多人誤以為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血液中的膽固醇(含LDL-C)只有約15%來自飲食,血脂控制還是要靠持續服用藥物才能發揮成效。也有人認為控制達標就表示病好了,不用繼續吃藥,但研究顯示,若高危險群在血脂降到標準值後停藥,血脂便會在3至4個月內回升至服藥前的狀況。失去藥物保護效果,也同時增加心血管事件再發及死亡風險,提醒高危險群藥物治療千萬不可中斷,甚至可追求更低,讓自己遠離再發危機。葉宏一副院長強調,健保給付條件放寬提供病人更完整的照護,若擔心藥物副作用(如橫紋肌溶解、肌肉痠痛、傷肝傷腎等)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藥物,切勿擅自停藥。例如有些Statin類藥物即便使用在腎功能不全病人身上皆不須調整劑量,對腎並不會產生傷害。若因迷思或擔心副作用而擅自停藥,後果得不償失。另外,抽菸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引發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腦血管栓塞、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症病史病人也應立即戒菸,避免疾病再發的風險。

憂鬱星期一 罪魁禍首竟是周末睡到飽

憂鬱星期一 罪魁禍首竟是周末睡到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到禮拜一就不想去上班……」,週末的「睡到飽」就是一直睡不飽的原因之一。現在起,努力讓週末也跟平日一樣的時間起床吧!應該有部分的人會在周末假日拼命睡,利用「睡到飽」來彌補平日「睡不飽」的生活作息吧!但你知道嗎?這種方法,反而會累積身體的疲勞!儘管睡到飽 睡眠無法預先儲存因為睡得好,隔日整天就能感覺到不太需要補眠也能活動一整天!所以很容易會以為「睡到飽」=「儲存睡眠」,不過可惜的是,睡眠是沒辦法預先儲存的。假日的「睡到飽」,的確能還清平日累積下來呈現負債的睡眠物質。「平日因為太忙無法好好睡覺,作為補償就改在悠閒的假日多睡一點補眠吧。」這樣乍看之下,會覺得睡眠時間很平均,不過雖然總計出的睡眠時間是一樣長的,但只要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一有變動,睡眠週期就會因此而整個混亂;只要週期一混亂,身體就容易出問題。因為生理時鐘延遲 造成禮拜一憂鬱打個比方,如果平時總是6點起床,但假日讓自己睡到10點才起來,這時候體內的生理時鐘就等於後退了4小時,因此晚上開始覺得愛睏的時間,應該也會比平常晚。接下來到了禮拜一,又跟平日一樣要6點起床時,身體還有昨天睡到10 點的記憶,因此會覺得6點起床太早了,這時候會累積多餘的睡眠物質。這種情況下,禮拜一就會覺得整個人懶懶的,整天的心情也會很鬱卒。這就是大家常說的「Blue Monday」的原因。前半週因為要將延遲的生理時鐘調整回來,身體的疲勞會一直累積。到了後半週,身體好不容易才調整回來後,週末又來個「睡到飽」,生理時鐘又被打亂。這樣每週重複循環,就是「睡到飽」的生活週期。怎麼想都覺得不太有效率對吧?將睡覺時間提早幾十分鐘 減少疲勞物質堆積要避免「睡到飽」的問題,只要試著提早約15~30分鐘,先上床躺平就能解決!如果只是需要將睡覺時間提早幾十分鐘的話,只要將回家後的休息時間減少一點點,應該就能達成。僅是提早幾十分鐘入睡,就能減少疲勞物質的累積,應該可以明顯感覺到身體變得輕鬆、而週末的睡到飽時間應該也可以慢慢減少。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週末的起床時間也能和平時一樣!這樣一來,也能確實的改變總是因為睡晚了而虛度的週末時光。(本文摘自/身心腦機能鍛鍊全書/風和文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