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冰箱是細菌大本營?正確保鮮不養菌

冰箱是細菌大本營?正確保鮮不養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夏天炎熱,民眾愛吃涼麵、剉冰、生魚片等涼食,但如果保存不善恐孳生大量細菌。2018年11月底時,美國和加拿大曾爆發蘿蔓生菜受O157:H7型大腸桿菌污染事件,導致人心惶惶。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首任全球大使羅揚銘教授表示,臺灣常見的中式料理烹調方式是大火快炒,跟一般生食相較之下,降低微生物污染,但仍不可輕忽。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近兩年的食品中毒案件病因物質分類統計,由細菌所引起的食品中毒案件數,以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位居前4名,只要瞭解微生物的生長的影響因子,如水活性、pH值、溫度與其食品加工的方式,即可防範食品中毒。微生物成長要素1.)水活性越高,微生物越容易生長水活性與微生物在生長時可利用的自由水有關,當水活性低於0.85時,可大幅降低微生物的生長機會,在一般傳統加工上常見的乾燥手法等,就是降低食品水活性,藉此延長食品保存期限。2.)pH值越低,越能抑制微生物一般微生物生長的最適當pH值在6.5~8.5,因此在食品加工上也常透過酸化的方式,使食品pH值降至4.6以下,避免微生物生長,但酸化容易影響食品本身的風味,故仍常配合其他加工方式延長保存期限。3.)利用高溫加熱可殺滅微生物每種微生物合適的生長溫度有所不同,在傳統罐頭加工上,常透過121°C蒸氣加熱25~35分鐘的方式,殺滅有害的微生物。而冷藏、冷凍的方式雖可減緩微生物的生長,並殺滅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卵,但不能完全達到殺菌的效果。食物冷藏正確放 保存4招不養菌民眾在冷凍、冷藏儲存食品時,應妥善包覆,並將生食放置於下層,避免滴液污染熟食,並避免食品重複解凍。且建議適量購買食材、避免囤積。最好的保存方式還是須將食物分裝、依性質分層擺放:1.)熟食放上層、生食放下層為了避免生鮮食材流出的水汙染熟食,建議熟食放上層、生鮮食材放下層。放入冰箱的熟食應用保鮮膜完整覆蓋或用保鮮盒裝好,未食用完的罐頭也應另外用碗盤或保鮮盒盛裝再放入冰箱。2.)食材可先分裝再放入冰箱大包裝冷凍肉品,應在放入冰箱前先行分裝,並標示保存期限及購買或拆裝日期,以先進先出的方式拿取烹煮。3.)門邊放置不易壞的調味料開開關關的冰箱門,較適合放不易壞掉、或者較快使用完畢的調味料,但仍要注意保存期限。4.)蛋品放置於上層雞蛋買回家後先清洗再放入冰箱其實是錯誤作法,容易因蛋殼潮濕加速蛋的腐壞。買回家的雞蛋最好先用乾布將蛋殼擦拭乾淨,再將圓端朝上放入冰箱專門置蛋的位置。 

脊椎神經重建創新療法 癱瘓重見曙光

脊椎神經重建創新療法 癱瘓重見曙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熱愛重機的29歲水電技師,因一場重大車禍,導致左手及下半身失去知覺;左手臂及雙腿多處嚴重骨折,全身神經受損嚴重,醫師一句:「你應該會終生癱瘓!」猶如被宣判下半輩子的人生從此掉入絕望深淵。直到透過「杜氏刀法」,利用顯微手術進行神經繞道重建,同時進行多處受傷神經的顯微神經接合,才能有重新站起來的一天。神經繞道手術 成功率低「神經繞道手術」就是當神經被拉扯斷裂後,因受傷區域很大,不易進行一對一的定點接合,所以利用其他未受傷的近端神經,把神經繞道移植到遠端的受傷神經,以精準並快速地完成神經的功能恢復。但神經叢重建及多處神經繞道重建手術難度甚高,早在30年前,臂神經叢受傷及腰椎骨盆坐骨神經受損的病人,由於神經的重建手術都是靠傳統的神經斷端的接合手術來治療,尤其是脊椎腔內的受損神經就像豆腐般,完全無法縫合,因此過去的手術成功率往往不到10%。杜氏刀法難度極高 讓癱瘓有重生機會義大醫院神經重建權威杜元坤院長自創的「杜氏刀法」,是先讓脊椎徹底大面積減壓,減緩受傷及未受傷脊椎的腫脹,再用鋼釘固定/動態彈性鋼釘/人工脊椎關節置換,最關鍵的技術是利用超級顯微手術,將受損神經繞道接到遠端有血管的健康神經,其直徑更不到血管的一半!這項創新療法的難度極高,手術須耗時8到10個小時,加上超級顯微手術,讓神經增生等治療方式,已經讓超過3000個因臂神經叢受傷及腰椎骨盆坐骨神經受損的病人痊癒。不斷在神經顯微手術創新、教學之餘,杜元坤院長也積極研究現今備受關注的細胞治療應用,若未來政府加速開放相關醫療許可,應用在脊椎神經重建上,可望再向前一大步。

媽媽心聲:為了小孩才結婚

媽媽心聲:為了小孩才結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跟著孩子長大的過程,悲喜的幅度都振動得特別大,牽扯很深廣。孩子如鏡,照出媽媽的童年,有心的媽媽會想要好好再長大一遍。「如果能重來,會想要結婚嗎?」關於這個問題,除了少數媽媽,不希望有小孩,也不想結婚之外,很大多數的媽媽,答案相當一致:如果不是為了小孩,不想結婚。如果還有一個選項是,可以不用結婚就有小孩。那選這個選項的媽媽比例是壓倒性勝利。多一種方式來說,後悔進入婚姻的媽媽不少,但後悔生了孩子的媽媽不多。當然,這完全是從女性視角出發,而且源自於我個人狹隘的經驗。大部分的媽媽,不喜歡父權文化,不喜歡在婚姻中女性要犧牲自我的傳統價值觀。覺得我們文化中的男性不夠體貼,對女性的限制也多,但男性就相對自由。本來是因為愛情而進入婚姻,生了孩子之後,媽媽跟孩子之間的連結,就勝過跟家裡的「老爺」,而且這個現象會持續很多年。才會在空巢期的時候,原本是情感寄託對象的孩子離家後,對於退休又不做家事的老爺有了憤怒感,不少女性在這個時機主動提出離婚的要求。有小孩在這個世界上,對媽媽有什麼意義?一個生命從自己身上誕生,那是一個相當奇妙的經驗,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體驗。當孩子出生之後,母性或者天生的賀爾蒙設定,會讓媽媽跟孩子有相當緊密的聯結,連爸爸都不一定能介入。看著孩子日漸長大,每日都是驚奇。帶孩子真是不輕鬆,如果同時帶雙胞胎,更像是參加魔鬼訓練營。可是,有媽媽說,看到孩子笑,疲勞都會融化。不過,也不完全是這樣,少數媽媽講得直白,不知道是不是開玩笑,覺得孩子剛生出來時,那個樣子不是很好看!孩子會坐、會爬、會走,每一個里程碑都想要牢牢收藏在心裡。聽孩子第一聲叫「媽媽」的時候,那種滿足快樂,可以說成是這輩子從來沒有過。(當然,如果孩子最一開始先叫的是「爸爸」,然後才是「媽媽」,那麼媽媽的心情會有一些微妙的變化。)孩子黏媽媽,比各種關係都靠近。孩子的討好,那種對媽媽全然的需要,會讓媽媽覺得自己很重要,也想給孩子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不過,一樣也有媽媽受不了孩子太黏!)然後,孩子懂得反抗,開始學會說「不要」,開始會說謊,可能開始喜歡老師同學勝過媽媽。有些媽媽還是一心向著孩子,有些媽媽開始害怕,孩子越大,越是調適不過來,手更放不下。跟著孩子長大的過程,悲喜的幅度都振動得特別大,牽扯很深廣。孩子如鏡,照出媽媽的童年,有心的媽媽會想要好好再長大一遍。修復與療癒自己,是藉著養育孩子順便助益自己的良好機會。如果沒有孩子,很多體驗都不會出現。才會有很多人都說,有孩子之後,感覺自己的生命完整了!接下來,兼具慈悲與智慧的媽媽,會希望自己受過的苦,下一代不要再持續。因此不少媽媽教導男孩,學習尊重女性,懂得跟女性談心情。男孩對媽媽的關心會得到肯定,期待男孩能視女孩為平等的人生伴侶、合作對象。「媽媽」的角色,很難有人能取代。因為媽媽的工作很難,重要性很高,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甚至將來會影響下一代的新家庭。我認識有些女性,立志要當個好媽媽,這是相當長期且慎重的承諾。我對於和很多媽媽一起工作,感覺榮幸。媽媽們的成長,在「實戰演練」之下,邊做邊學,常能給我相當重要的回饋。很多媽媽學會了感恩,知道以孩子為師,讓自己覺醒茁壯。孩子經過我們,飛向遠方,我們祝福,並且繼續我們的人生,過去的一切都成為珍藏!(本文摘自/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麥田出版)

放療與化療 會破壞免疫力?

放療與化療 會破壞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醫療有限、而自癒力無限」,如何在積極治療與免疫力取得平衡?迷失4:放療與化療會破壞免疫力?【正解】化療放療雖會破壞免疫力,但只是有限程度地使免疫力受傷,但卻達成了癌細胞無法生存的目的,而受傷的正常組織與免疫反應能很快恢復。腫瘤有強大的免疫抑制力量,以小毒攻大毒是一個不得不的作為。當腫瘤治療很有效的時候,化療或放療皆能重大地改善腫瘤微環境,但放療因為是局部的治療,破壞免疫力的程度較全身性的化療小。所以,臨床上手術前後做「同步放療+化療」後再去開刀的檢體,醫師大多可以發現腫瘤免疫微環境改善的證據。而此證據比只在單用放療或單用化療的時候(即沒有「同步一起做」的時候)明顯,那是因為「同步」殺腫瘤效果確實較高,免疫改善也因此更好。放療與化療的目的不是破壞免疫力,而是殺死腫瘤。破壞免疫力最大的元凶是腫瘤;如果是無效的化療與放療,的確除了破壞免疫力外沒太大的好處,因為腫瘤沒被殺死嘛。所以不能倒果為因,認為放療化療破壞免疫力,在免疫的章節我們會說明化療與放療增強免疫反應的原理。所謂放療化療導致好的壞的一起殺,也是一種過度簡化的說法。放射治療,即使不用質子治療,在物理上早已進步到95%以上劑量與50%以下劑量分別分布於腫瘤與正常組織上;化療物理上的差異不大,但開發藥物時,腫瘤的敏感度通常是最高的才會被選來治療,固然好的壞的都受影響,但壞細胞影響大。這就是「治療空間」,如果「治療空間」很小,大概這個癌就沒希望被治好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都遵循著「適者生存」的道理,適當的治療策略一定是癌細胞無法生存、正常組織與免疫反應雖受傷但能很快恢復,否則就叫做過當的治療。大家應該正面的看待治療過程,並予以接受。畢竟,這是目前較有效果的方法。當然,我們很難預知治療結果,但避免過當,是我們經常交代自己醫療團隊的。關於免疫,有幾點說明:(一)看到的白血球降低便稱之為免疫力下降,這其實是錯誤的,應該看淋巴球比例較準確。在腫瘤微環境看到的免疫力指標,才是真正影響腫瘤的免疫力。腫瘤微環境免疫力好壞才是最重要的臨床上觀察化療或放療有效與否的決定因素。若治療沒有效,我們不僅看到癌細胞持續增長,也看到伴隨著的免疫力逐步下滑;反之,看到有效的治療,局部微環境免疫力以及身體的淋巴球比例也多半逐步恢復正常。(二)免疫有一個循環的概念,有一小段時間的壓抑,反而引起後續的免疫反彈,就是所謂的先蹲後跳。如果不蹲一下,也跳不高。癌病治療先引起局部發炎,很快地會帶來抗發炎與抑制發炎的力量,這是健康的,能讓組織修復。表面上看到的局部抗發炎(免疫抑制)增加,其實最終會引起全身整體的免疫力恢復。但持續的局部發炎或是全身性的發炎,就不容易再產生恢復性的免疫控制力量,反而是大忌。(三)癌細胞死於非命了,才會釋出激發免疫力的分子,除了幾種不常用的方法外,只有化療、放療會讓癌細胞一下子死於非命,這才有機會產生出真正的抗癌免疫力。如果讓癌細胞自自然然的生長與死亡,稱為正常凋亡,若像時序般的春生長、秋落葉,是激發不出免疫力的。切記,免疫力是在微環境戰鬥後,發炎後,再恢復,才能產生的。少了其中的發炎與恢復的步驟,人體不易產生真正的抗癌免疫力。不過,一般放療化療引起的細胞死亡經常是非「免疫性」的。發生「免疫性死亡」的前提是死亡的細胞要能釋放出「危險訊號」才行。常見的危險訊號,例如:ATP(能量之源)、熱休克蛋白,以及各種DAMP(傷害相關分子型態)的分泌,腫瘤內會伴隨有快速的免疫細胞浸潤,以及引發發炎反應。電熱治療會引起熱休克蛋白釋出到微環境中,是最有效的引發危險訊號方式之一。(本文摘自/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時報出版)

別等失去 才知身邊有幸福

別等失去 才知身邊有幸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艾蜜莉獲得離婚定案前房子的獨家使用權和居住權。不過她不小心在垃圾處理機還在運轉時掉了一支叉子進去,水槽下的機器旋即停止運轉,而她自己一個人實在不太清楚要怎麼處理才好。在過了十幾年的婚姻生活後,她以為有些事情會保持原樣。她真的相信分居的先生「應該」,而且會過來修理水槽。不論她對他有多麼憤怒,他們溝通的情況有多麼惡劣,她覺得她就是有資格要求華特。「房子裡壞了什麼他都會去修。」艾蜜莉跟我說明她的道理:「而且嚴格來說,直到離婚定案,我們仍是房子的共同持有人。」當華特直截了當地拒絕,說他不會去她三週前把他踢出去的房子修理水槽,她憤慨不已(華特住在汽車旅館裡,穿著沃爾瑪購物商場買來不是很搭的衣服。艾蜜莉把他最喜歡的那些T恤都燒了,T恤上有各種西部鄉村歌手的圖片,最先著火的正是托比.凱斯那一件。)不,艾蜜莉不再有資格得到她先生這方面的對待。然而,當我指出這相當明顯的事實,她卻要隔個幾分鐘才能相信(如果他想修理東西,當然可以;如果他仍愛她,他可能會想修理。在電影《熟男型不型》(Crazy, Stupid, Love)裡,史提夫.卡爾飾演的角色在婚姻中是負責園藝的那一個,他晚上總會忍不住會溜出去,替分居的太太和小孩所住房子周遭的植物修剪和澆水。)艾蜜莉的反應讓我開始思考權利思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大小事,到底有多麼仰賴自己的配偶或伴侶呢?從你醒後就能喝到一杯已經浸泡完全、只等你喝的茶,到對方把門口階梯上的《紐約泰晤士報》拿進來,你有沒有意識到,突然必須做這些向來是配偶或伴侶替你做的事,有多麼地不便或令人不快?你能想像在離婚後打電話跟他們抱怨,為什麼沒有過來泡茶和撿報紙嗎?那大概會像:「嗯,現在是早上七點三十分。我像個白癡一樣拿一杯空空的杯子喝茶,哈洛德……,哈洛德?」當你結了婚,特別是如果你過了很久的婚姻生活,你會把配偶對你的付出視作是理所當然,往往不會再好好地感謝對方,甚至有時連想都不會去想(反之,離婚的人對他們從配偶那裡得不到的,或沒有充分得到的東西卻是一清二楚)。對已經在一起一段時間的伴侶來說,要怎麼才能小心不要落入這種權利思維之中呢?坐下來,把配偶對你的付出通通寫出來。很難做到嗎?你到底有沒有停下來想過呢?你可以寫大的事情,也可以寫小的事情。你可以從大的事情開始,例如:陪伴、對話、性愛;或者你也可以寫得比較事務性,好比「去接小孩」和「把垃圾拿出去」。希望這份明細不是只寫到「把垃圾拿出去」就沒了,我敢打賭你會很訝異你的配偶做了多少事。如果對方突然離開你的生活,或是離開你們共同居住的家,你會錯失多少事情呢?如果我們人類,一如加拿大女歌手瓊妮.密契爾(Joni Mitchell)所唱的——「直到失去了才知道曾經擁有」,或許在我們還擁有自己所有的人事物時,先去想像一下那樣的失去,並非不恰當。(本文摘自/放手前試著再愛一次/方言文化)

故意與尋求關注之間 理解孩子的行為

故意與尋求關注之間 理解孩子的行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常聽到許多爸媽以及老師這麼說:「他是故意的!」「他就是故意惹我生氣。」「他是故意在那邊哭鬧發脾氣。」面對孩子的故意行為,我常思考他要釋放的訊息會是什麼。故意,不外乎孩子想透過這樣的行為模式,尋求我們對他的關心與注意,做出他所期待的反應。要降低故意行為,最快的方式就是了解孩子的實際需求,適時並主動地給予關注以及回應。例如,面對家裡手足之間的爭寵,孩子認為父母偏心,把太多的注意力和心思放在另外一位手足身上。這時,如果我們在孩子的不適當行為還沒發生之前,適時地主動趨前給予關注,將有助於減少故意行為出現的可能。情緒行為障礙的輔導與教養祕訣如何面對孩子持續透過激動、哭鬧和耍賴等方式,來尋求注意?1.)採取先發制人的方法當你預期孩子在某種情形下,依然會如同以往地大聲哭喊、尖叫,那麼與其讓孩子先發牌氣,我們在後面苦苦追趕,倒不如我們先發制人,把孩子可能發生的行為先一一說出來,有助於降低孩子情緒反應的強度。例如:「○○,你先想好,待會你是要放聲大哭,躺在地上鬧,或握拳揍我。你先想清楚,因為等一下媽媽還是會要求你把手機收起來。」這方式適合運用在孩子能夠理解你話中有話時。2.)點出行為背後的目的讓孩子實際了解,媽媽知道他的行為背後的目的。試著將他行為的目的、尋求關注的需求,清楚地反映給他知道。例如:「媽媽知道你這麼哭鬧,其實是希望媽媽平時多關心你,多注意你,不要把時間都放在照顧妹妹上。」3.)期待的行為模式我們不希望孩子透過哭鬧、激動的方式來尋求關注,那麼我們必須思考,自己期待他以什麼樣的作為來回應。比如,若期待孩子能夠好好地說服自己,我們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好好演練「說服」。4.)冷靜不語的日常練習孩子的掌控行為之所以達到效果、起作用,原因在於當孩子出現不適當行為時,大人往往立即給予回應。雖然,你可能表現出生氣、責罵或情緒激動,但也因為如此,很容易讓孩子發現你正受到他的影響。除非孩子的行為有安全上的顧慮,或者破壞行為造成了危害,不然,最好的反應方式就是冷靜地看著他,不說話。這有些困難,卻是我們平時需要好好練習的基本功課。5.)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原因不要急著馬上找出原因,先讓孩子的情緒獲得處理,再等待適當時機,好好地與他溝通,以釐清原因。時間點的選擇,以孩子和自己的情緒皆緩和之後,同時家長的時間比較充裕的狀況下,再對話。有時,孩子的抱怨內容很籠統、模糊,例如他可能反映:「我要你多注意我,多關心我。」那麼你可以試著探詢,他所期待的具體做法是什麼。(本文摘自/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寶瓶文化)

男性更年期信號 你今天中了幾個?

男性更年期信號 你今天中了幾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男性更年期容易被忽視,主要是因為雄性激素的水平減退不明顯。研究發現,男性從40歲起,睪丸製造睪固酮的能力,每年會逐漸下降百分之一,相較於女性有月經週期的中斷,男性的更年期,則顯得平靜而隱性。雄性激素分泌量下降的幅度雖然小,但影響卻很深遠。另外,體內製造睪固酮的兩個主要原料來源――脫氫異表雄固酮和脫氫異表雄固酮硫酸鹽,其製造睪固酮的能力,也會在邁入中年時降低許多,是造成睪固酮不足的一大原因。當男性體內的睪固酮水平降低,或是器官對於睪固酮,及其代謝物的敏感度降低,無法偵測到變化,以及時調整分泌量,都會造成體力下降、身體功能代謝方面的疾病。睪固酮不足,對於肌肉、骨質密度、脂質代謝及認知功能,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男性更年期常見症狀日常生活中,其實可以從一些端倪,看出男性已經邁入更年期: 軀體方面:乏力、食慾不振、骨骼及肌肉疼痛、皮膚萎縮、腹部肥胖。 血管方面:心悸、陣發性潮熱、面紅、多汗。 ​ 性功能方面:性衝動減少、性慾下降、陽痿。 精神心理方面: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焦慮、自信心下降、工作效率降低。此外,其他相關的更年期表現例如:血壓升高、身高下降、體重增加、腹圍增加、毛髮稀少、皮膚萎縮等問題。男性面對更年期的變化時,往往比女性更難接受事實,畢竟在過去,更年期幾乎被當成是年長女性的代名詞。體內雄性荷爾蒙的多寡,與男性老化的狀況息息相關,是除了年齡以外的一大健康指標,其中又以睪固酮為優先參考重點。根據研究,睪固酮會增進年長男性的記憶力。所以當睪固酮不足,容易造成記憶力衰退,例如耳熟能詳的阿茲海默症,就常見於老年男性。睪固酮低下症自我檢測以下針對睪固酮低下症的自我檢測(美國聖路易大學):一、是否有性慾降低的現象?二、是否覺得比較沒有活力?三、是否有體力變差或耐受力下降的現象?四、身高是否有變矮?五、是否覺得生活變得比較沒有樂趣?六、是否覺得悲傷或沮喪?七、勃起功能是否不如以往?八、是否覺得運動能力變差?九、是否在晚餐後會打瞌睡?十、是否有工作表現不佳的現象?若其中有三項回答「是」,就要懷疑是否患有睪固酮低下症,若是低於標準值,就表示邁入男性更年期了。建議多吃些富含男性荷爾蒙的食物,例如帶殼的海鮮,或遵照醫師指示,使用睪固酮凝膠、直接補充DHEA治療。(本文摘自/荷爾蒙叛變/博思智庫)

食物寒涼性味?顛覆你的刻板印象

食物寒涼性味?顛覆你的刻板印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網路流通的時代,人們可以更快速地得到資訊,但卻不一定是「正確」的知識。於是生活中營養迷思百百種,飲食謠言更是滿天飛,未經證實的報導與渲染,難免造成民眾困惑與恐慌。透過蔡營養師的專業背景與觀點,有助於關注食安與營養的讀者,破除以訛傳訛的營養迷思與不實傳言,建立正確的食品與醫藥知識。Q:蔡營養師你有所不知,每到時序入冬,冷氣團發威的時候,我的手腳冰冷得跟什麼一樣。我知道自己是「冰山美人」寒系體質,雖然營養均衡得天天五蔬果,可是我看好多蔬果都被列為屬性寒涼,寒性體質是不是吃了後手腳會更加冰冷呢?A:以中醫「藥食同源」的觀點,食物可分成「四性」或「四氣」,也就是「寒」「涼」「溫」「熱」,而介於這四性之間的,稱為「平性」。以現代的營養科學觀來說,我們著重的是食物成分的營養素價值,也就是水果含有的微量營養素,如:維他命、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以及天然的植化素,如:類胡蘿蔔素、花青素等⋯⋯。Q:那這些營養素或成分,與寒系、涼系的食物分類有關嗎?A:完全沒有關連,也沒有影響。甚至我可以這麼說,若每一餐,都要考量所謂的傳統觀念,即以食物「四性」的分法:「寒」「涼」「溫」「熱」來決定食物攝取的多寡或頻率,這就顛覆了均衡飲食原則。比如說,多數的堅果類,如:瓜子、杏仁、葵瓜子、芝麻、核桃等⋯⋯幾乎被認為是熱性食物,老一輩會認為,體質躁熱、容易上火者,要少吃為宜。這就很可惜。因為堅果種子的營養素密度很高,可以提供人體很好的必須脂肪酸,例如alpha- 次亞麻油酸及脂溶性維他命E,保護我們細胞膜表面,不受氧化自由基傷害,堅果種子類的膳食纖維也不錯,我會鼓勵成人應每天吃一份不調味、不加工的堅果種子。Q:蔡營養師,那體質虛寒者要多吃熱性食物,如:人參、薑、辣椒、花椒……等,體質躁熱者要多吃降肝火的食物,例如:火氣大時,大家都會說,來一杯苦瓜汁或青草茶消消火,我覺得有點像是陰陽調和,來進行互補的概念。A:中醫的藥膳食療與現代的營養科學觀是不同的角度。有一些說法比較是穿鑿附會,或是老一輩口耳相傳的刻板印象。熱性食物是指這些食物吃進身體後,身體產生的反應,多數的香辛調味料都被認為是熱性食物,因為這些調味料通常被烹調成熱呼呼的料理食用,吃完之後,身體產生了熱量,達到暖活(中醫上稱為活血)作用。像我們熟知的藥膳鍋、人參湯,或者使用大蒜、薑、麻油等食材來烹煮的傳統料理,有些會加入米酒,酒精有促進微血管舒張的作用,吃了之後,可能手腳不再那麼冰冷。而我們所熟知的多數水果,如:西瓜、芭樂、木瓜多是生食或冷藏後食用,打成蔬果汁後,也是冷飲居多。炎熱的時候,食用水果自然會產生一種消暑的感覺,而這些食物水分居多,也有解渴的作用,所以才有「體質躁熱者多吃寒系食物」的說法。本次搜查結論1. 老一輩傳統觀念的「寒、涼、溫、熱」四性分類的食物觀念,缺乏營養均衡的重要原則,有些是舊有觀念、憑藉過往經驗而積累的刻板印象,並未考量到食物真正本質上的營養素密度與含量。2. 人體的消化器官是精密奧妙的,所以對多數健康成人來說,任何水果、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吃。在營養科學上,沒有所謂禁忌或特定食用時間。唯一要注意是有些敏感族群,一次攝入大量的高鉀水果,可能會有腸胃不適的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宜過量。(本文摘自/營養關鍵32問/遠流)

同理珍愛你的父母 讓關係更美好

同理珍愛你的父母 讓關係更美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成為真正的大人之前,有很多大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讓他們感覺不稱職的父母。可能是當時父母正在創業,或陷入職涯最困難的階段;可能是正經歷婚姻或財務危機,而將自己的困擾發洩在孩子身上;又或者是根本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而造成大孩子心中長時間的傷害。Ruby 就是這樣的孩子。她有一段印象深刻的往事是:在小三的時候,因為發燒身體不適,她嘔吐之後自己把地板弄乾淨、把自己梳理乾淨,自己燒了開水後,就等著哥哥姊姊回家弄飯給自己吃;一直等到九點多媽媽回家,跟媽媽說了自己發燒嘔吐後,就去上床睡覺了。令她難受的地方,則在於現階段的母女相處裡,她很容易感知到母親對自己叨念,甚至會很快聽見母親對自己的不認同。任何母親關心的話,對她而言都成了責備,她心裡經常出現這樣的聲音:「妳到底憑什麼管我?」「妳要我好好照顧自己,難道妳覺得我照顧不好自己嗎?難道妳沒看見我都是自己照顧自己嗎?」「妳說我不懂得感恩,究竟是要我感恩什麼?就因為妳是我的媽媽嗎?那妳有參與過我的童年嗎?」我們其實需要回到自己身上,去看見受傷的小孩;因為童年無法再重來,年邁的父母也無法再當你心中渴望的父母,重新回來愛你、滋養你。所以親愛的,最快療癒與和解的方式,來自於你自己。你可以這麼做:一、擁抱內在小孩唯有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安撫與釋放心中所有對父母的情緒,才有辦法以清澈的雙眼看待自己的父母。有太多時候,我們會受到過往的記憶與情緒羈絆,內心裡對家人有很深的埋怨和不滿。因此每當面對家人時,我們都會有難以克制的憤怒油然而生,或是對他們的言語過度敏感,甚至是忍受度過低,這都是因為內心的小孩沒有被好好安撫。你可以寫一封信給十歲的自己,好好與當時生病的自己對話;你很有可能在對話的過程中,想起更多記憶的片段。最重要的事情在於:你不再對自己隱藏內心的感受,你感覺到的孤單、受傷、難過與害怕,都是真實的;你是那個陪伴在十歲自己身旁的大人,去傾聽陪伴他一切的心聲。二、療癒心中的父母當你接納內在小孩,也清理內心積存的情緒時,你會感覺到自己有辦法用中性的眼光去看待父母;你也會發現自己不再去期待或要求父母當你心中的理想典範,他們就是他們自己,就如同你就是你,那個可愛又天真的你一樣。當你可以如實地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感受時,你也就能如實地理解當時的父母,開始給出寬恕,或是擁抱當時的父母。如此一來,在與父母的日常互動中,你就能逐漸給出愛和尊重。你能開始看見那些過往你所認為的叨念和干涉,是他們所認為的愛的付出和給予;當你可以清澈地看見後,就能去決定你是否要接受這樣的關心形式,或是要為了你們的關係開始轉換,讓父母更懂得如何運用令你舒服的方式靠近你,而不是不斷讓你感覺被限制。(本文摘自/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遠流出版)

切片或手術 會加速癌細胞擴散?

切片或手術 會加速癌細胞擴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破解癌症12大迷思,可以讓癌症治療更有希望。迷失2:切片或手術,會加速癌細胞擴散?【正解】1.)切片可能導致癌細胞擴散,但擴散的癌細胞將與原先的癌細胞在手術時一併被切除。2.)手術可能導致癌細胞擴散,但可控制並消除。這個是臨床醫師常被問的問題,有時也是難以回答、甚至是回答不當容易得罪人的問題。切片是診斷上必須要做的動作,沒有診斷,沒有辦法對症下藥,先要有病理報告才能給進一步的治療建議,不論有無什麼似是而非的負面看法。切片方式有粗針刺切片、細針切片、部分切除切片及整個腫瘤切除切片。部分切除切片及粗針切片確實在動物實驗上會有增加發炎反應,而且有些腫瘤變大、增加轉移的報告,但臨床上幾乎沒有大問題,因為切片後的數週內會治療;若切了片,病人猶疑不決,到處求神問卜而耽誤治療,並不能說是切片引起擴散,而是延誤治療導致癌細胞擴散。大家想想看,第一期乳癌治癒率大約90%以上,到第三期就降到60%左右,大家都有切片。所以,切片本身不影響什麼轉移率,但癌病本身就是非常可能有轉移,大部分的病人會自己想很多原因,這就是典型的迷思。一般腫瘤即便不到2公分,用精密的分子檢驗也能找到微小的轉移證據,但最後幾乎沒有移轉,這是因為我們的免疫力會清除之,要脫落的癌細胞落地生根發芽是相當困難的事。當然,臨床上偶爾會見到「治療針刺邊緣帶出一些癌細胞導致復發」的個案,例如:抽胸水在胸壁肌肉、肝切片在側腹壁,甚至開刀在刀疤內復發的個案等等,但與「因為沒有切片,因此不去治療」對比,前者比後者所造成的擴散風險不成比例的小。所以,醫界普遍認為不要擔心切片造成擴散的風險。我們的基本態度是主張「診斷必要、治療必要及快速必要」為治癌三大必要原則,不能因少數例外副作用而否定切片價值,畢竟,例外副作用在醫師有適當的訓練之下發生率微乎其微。好的手術必定講求「外圍包抄」整個拿掉,而非一片一片的撥落下來。如果腫瘤邊緣切得不乾淨或外科醫師擔心執行了一個不是很乾淨俐落的手術,那麼手術後或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就非常重要了。手術仍然是治療癌症的最重要方法,匹茲堡大學外科醫師Tohme 2017 年在國際腫瘤學權威期刊《Cancer Research》發表動物實驗研究,手術後的一小段時間,有可能加速已經轉移的微小病灶轉移,並可能因發炎的刺激而致癌細胞長快些,加上大手術不可避免的會暫時抑制免疫力,促進血管生長發炎反應,甚至手術造成一些細胞脫落於血管中。儘管有這些潛在的風險,但比起現有的任何其他療法,動手術仍然是最優先選擇的療法。而在手術前、中、後能做的努力,在第五章〈自己的癌症自己救〉中,有些建議可供參考。(本文摘自/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