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切胃保命?搶救病態性肥胖男大作戰

切胃保命?搶救病態性肥胖男大作戰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人很容易在忙碌時忘了健康,往往只有吃而沒有動,甚至認為工作中的勞動可以取代運動,用美食犒賞自己,直到肥胖後健康也跟著亮紅燈。對許多肥胖者而言,控制飲食並不容易,更別說吃對食物、維持健康。體重168公斤且BMI值高達55.4的34歲蕭姓男子,患有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肥胖,連走路和坐著都會喘,至醫院尋求減重治療,檢查結果發現心臟功能不及正常人的一半,接受「縮胃手術」後逐漸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肥胖者死亡率 是正常體重者2倍將壓力或情緒發洩在飲食上面,暴飲暴食的結果,會讓胃越撐越大,當BMI超過35,就屬於病態性肥胖,根據統計,肥胖者平均死亡率是正常體重者的2倍以上,包括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呼吸道疾病等,其中又以糖尿病的風險最高。病態性肥胖 從不當飲食習慣開始蕭姓男子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胖,由於平日喜歡吃學校的營養午餐,所以每餐都吃得很多,直到高中一年級時的體重已破百,晚餐常吃二大碗公的肉燥飯,半夜還會買炸雞當消夜吃,經常吃泡麵之外,剩下的泡麵湯還會再加飯繼續吃完,平日幾乎都不喝白開水,把飲料當水喝,早餐吃豬頭皮飯。大林慈濟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治療中心主任尹文耀醫師說,以蕭先生的情況,因心功能不佳而導致麻醉風險提高,根本無法立即做縮胃手術,包括手術前必須做的胃鏡、食道、核磁共振等檢查都因心功能差而無法做,因此會診新陳代謝科醫師及營養師協助,積極控制飲食及配合運動,四個月的時間體重已成功降至146公斤,且心功能恢復到60,終於在今年3月順利接受縮胃手術,手術時利用腹腔鏡進行胃袖狀切除約三分之二的胃,縮小到開始只能裝三、四十C.C的容量,後續再慢慢增加。縮胃手術後仍需配合運動與飲食控制經過縮胃手術五個月後,蕭先生搭配「有氧塑身運動」及「飲食控制」,目前體重降至114公斤。在「減重病友會」中,尹文耀醫師鼓勵所有移植及減重的病友,靠著團隊力量勇敢地去面對自己身體健康的問題,持續做運動,忍耐、堅持、放鬆,休息完繼續往前走,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毅力。 

牙齒美白貼片藏危機 使用前勿輕忽

牙齒美白貼片藏危機 使用前勿輕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人類的牙齒因為牙齒是由琺瑯質、象牙質、牙髓及牙骨質所構成,最外層的琺瑯質呈透明白,致使大家看見的牙色都是象牙質的色澤。換句話說,象牙質顏色較深者,齒色自然比較偏黃;相反的,琺瑯質顏色不太透明的話,在反光情形下就會顯得牙齒比較白。牙齒變色包含先天與後天因素湯城牙醫診所負責人李偉文醫師說明,有些人的牙齒變得越來越黃,或變成灰黑色的原因,要視先天的自然因素,以及後天的人為因素而定。牙齒變色的先天因素:1. 年紀大了牙齒就會變色,是因年長者牙齒保護層─琺瑯質越來越薄,裡層的象牙質色變得更明顯,加上琺瑯質變得脆弱、縫隙較多,牙齒相對容易染色、色素沉積較多。2. 有些40歲以上的人,在尚未出生前,或幼時在牙齒發育期間,母親或自己服用四環素類抗生素(Tetracycline),都是導致牙齒象牙質結構不良而變色的原因。牙齒變色的後天人為因素:1. 飲食因素:比如喝茶、喝咖啡、品紅酒、吃咖哩…等含有天然色素的飲食,都會讓牙齒染色,最好是喝完或吃完這類飲食後,立即漱口或刷牙,以免色素沉積較難清除。2. 不良習慣:有抽菸、嚼檳榔習慣者,牙齒容易變色,只要戒掉即可。3. 牙齒受傷或壞死:如果牙齒受過撞擊、蛀牙已久或抽過神經牙齒已壞死等狀況,牙齒也會變色。牙齒美白方式:1. 超音波洗牙2. 噴砂美白3. 牙齒拋亮4. 冷光美白5. 居家美白6. 美白貼片7. 全瓷牙冠8. 3D齒雕根據網路購物平台統計,2018年牙齒美白貼片銷售量大,平均一天上千盒。對此,李偉文醫師建議,購買牙齒美白貼片前,應先「停」下來思考,了解自己牙齒變色的原因和健康狀況,如果無法判別,可以先到牙科診所找專業醫師「看」診,再決定是否能「貼」喔!美白貼片所藏的危機有二 :一、物理性:採磨擦方式處理附著於牙齒表層的染色,恐破壞琺瑯質。二、化學性:藉由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即俗稱的雙氧水(H2O2),或過氧化尿素(Carbamide Peroxide)處理沉積色素。但因雙氧水具有刺激性,如果有蛀牙或牙周病等問題,使用牙齒美白貼時容易造成不適;同時,也要避免碰觸到牙肉,否則長期使用恐傷害牙齦。消費者選購時 應選擇衛生福利部核可的牙齒美白貼消費者有使用牙齒美白貼需求時,建議應先經專業牙醫看診、評估,確認牙齒變色原因和齒齦的健康程度。倘若牙齒有問題,應先將問題治癒。此外,應選擇衛生福利部核可的牙齒美白貼,並請依照仿單所示使用。

婆媳問題裡 男人該扮演的角色?

婆媳問題裡 男人該扮演的角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段婚姻是來自兩個不同家庭的人組合而成的三個家庭,老公的原生家庭、老婆的原生家庭、以及老公老婆組織的新家庭,本來就會有很多需要適應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中間就像是中間有一道溝需要跨越才會到對岸,業師父,請問要跨過溝到岸的另一邊需要什麼東西呢?業師父:橋樑。糖老大:沒錯,我把範圍再縮小一點,如果媽媽跟老婆就像是溝的兩岸,你覺得橋會是誰來當比較合適呢?業師父:……看來……好像只有老公適合。糖老大:是啊,但傳統觀念的男人是被賦予「不用」去做橋樑的角色,但是沒有了橋,溝就很難通,而男人卻沒有這樣的自覺,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需要做,兩岸自然就會合併,這樣想非常不切實際。所以男人一旦在這樣的關係中失能,平常井水不犯河水就算了,但在衝突發生的時候就會不知道如何是好,逃避、退縮、甚至越處理越糟,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業師父:我之前也都覺得女人愛念很正常,所以沒多想,也不覺得有什麼好處理的,但每次當她們有些衝突的時候,確實我會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辦,然後覺得自己夾在中間很無辜,原來,是因為我之前沒有做好橋樑的角色啊。但是,要怎麼做好橋樑呢?現在做還來得及嗎?糖老大:其實只要你想要改變,永遠都來得及。只是……就像造橋的方法千百種,我實在也沒辦法跟你說哪一種最適合你,還是要看地理位置、環境,就像是雙方的個性和情緒,但我覺得有幾個重點你倒是可以參考看看。業師父:太好了,我洗耳恭聽。糖老大 她們的身分一個是婆婆、一個是媳婦,但終究都是一個「人」,既然是人,要怎麼「做人」就很重要。所以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對方做人。業師父 幫對方做人……?要怎麼做?糖老大:不論在公開或私下,在彼此面前說對方的好話,當然不能說得太浮誇,一視即破的那種,而是發自真誠的。例如,男人可以在媽媽的面前說:「上次聊天的時候,妳媳婦說,覺得妳這麼多年來為家庭的付出那麼多,她真的很佩服,換作是她還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呢……」又例如,男人可以跟他的老婆說:「媽昨天說妳穿的那件外套很有質感,問我是在哪邊買的?」業師父:那不就變成好像傳聲筒,這樣好嗎?糖老大:不,當然不是常常這樣說啊。而是要見風轉舵、見縫插針,基於事實的稱讚才會最真,只是我們把這些好話,做球給媽媽跟老婆而已。久而久之,至少她們彼此比較不會針鋒相對,誰都喜歡聽好話啊。另外,做面子給她們也很重要。業師父:怎麼做面子?糖老大:例如,男人可以跟媽媽說:「老婆覺得今天過節,想帶爸媽來吃好料。」「這件衣服是妳媳婦特地選的喔,很漂亮吧。」當然啦,男人幫媽媽做面子一樣也會有很好的效果。但前提是,還是要告知一下被做面子的那個人,你說了什麼。不然到時被打臉,反而吃力不討好。不一定要用力做這些事,但一定要聰明做。還有一點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有了這一點,其他事情才會成。業師父:什麼最重要?別賣關子了。糖老大:就是「勇氣」。業師父:「勇氣」?這件事需要勇氣嗎?糖老大:當然需要囉。你要打破傳統給你的制約,要選擇接受當一個溝通的橋樑,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可能一開始會有挫折、可能不如你所願、可能效果不好……但只要拿出勇氣,願意付出與承擔。不管結果如何,至少我們努力過,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緣分」還是佔有一些比例存在,至少婆媳之間不要針鋒相對、彼此相互尊重,就已經是個不錯的結果了。業師父:原來我們身為男人,在婆媳關係裡事不關己,什麼都不做,到頭來倒楣的還是我們自己啊。不過這真的需要你所說的「勇氣」,還有「耐心」,看起來不是個三兩天就可以做到的。糖老大:是啊。但晚開始總比沒開始好,你說對吧?(本文摘自/教養相對論:先懂孩子再懂教,當葉問遇到唐老大會問的13個教養難題/布克文化)

一週做多少運動 對身體最有益?

一週做多少運動 對身體最有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運動對身體有益,那麼應該要做多少的運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在運動醫學的聖經「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引」中來找答案。書中提到,「對於靜坐、少動的人群而言,即使是透過增加體力活動來提高些微能量消耗,都可以使其獲得健康益處」,可見得即使是少少的體力活動,都會對健康有所幫助,而且每週運動只要三至五天即可;若每週運動多於三天,則體適能的提高就會趨緩;若運動超過五天,體適能的提高就會出現高原期,並且會增加運動傷害發生的機率。一定要每週運動150分鐘,才有效嗎?美國運動醫學會和心臟病協會都一致認同,每週透過體力活動累積消耗一千大卡的熱量,確實對健康有益。這個運動量大約是每週運動一百五十分鐘,可以大致換算成一週五天、每天步行三十分鐘,一次約走三千至四千步。因此,對長坐、少動的一般人來說,最簡單的運動指引是每週進行五天「中等」強度的運動,或者三天「激烈」強度運動,或是每週三到五天,「中等」與「激烈」強度相互結合的運動。這時候一定會有人想問:如果連每週運動一百五十分鐘都做不到的話,該怎麼辦呢?其實,理論歸理論,大家都知道運動有好處,應該要多運動,但是要一個非常忙碌或者根本不喜歡運動的人,每個禮拜找五天,每次做三十分鐘的運動,成功的機率趨近於零;所以,能不能動得更少一點,但還是能獲得健康的效果呢?麥克‧莫里斯是一位英國醫生兼BBC記者,他也想知道是不是能動得少、但同時獲得健康的效果,他訪問了許多專家,幫大家找到了解答。麥克本身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他先接受胰島素敏感度的測試,發現自己有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情形,也就是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度很差,很有機會成為糖尿病患者。接著,他開始進行速效運動,每個禮拜找三天,在腳踏車上狂飆二十秒三回合,也就是每次運動的時間,合計都只有「一分鐘」。但重點在於,麥可的運動強度非常激烈,要用盡全力地猛踩腳踏車,持續二十秒不能停,這樣的速效運動執行了四周之後,他再次接受測試,發現胰島素敏感度居然提高了25%。提高運動強度,每週只做3分鐘也OK!這個實驗似乎是在暗示著,即使沒有達到每週共計一百五十分鐘的運動,即使只是每週只有三分鐘的運動,還是能夠對身體健康帶來好處,關鍵可能是在於運動的激烈程度,而非運動的時間長短,即使是很短的時間,只要有運動,一樣能對健康有益。根據以上的實驗,或許我們應該要稍微改變一下運動觀念,如果你真的非常忙碌,或者真的很討厭運動,希望你也不要放棄;不管怎樣,有動就是健康的,如果要發揮運動最高的效益,那就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其所能的做最激烈的運動,越是氣喘吁吁,越是費盡洪荒之力,越是對身體有幫助。如果想要實際執行速效運動,那麼可以將運動分成二十秒、三回合,每周三次,用你喜歡的任何運動方式來執行,只要安全就可以了。例如:短跑衝刺、腳踏車、跑樓梯、游泳、跳繩⋯⋯等,只要在二十秒之內,盡全力運動,讓自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的程度就可以了。但要注意的是,進行激烈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讓身體溫度熱起來,並讓肌肉放鬆,否則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以腳踏車為例,在速效運動前,先慢慢騎幾分鐘當成暖身,等身體溫度提高,感覺肌肉不再緊繃之後,就全力踩踏二十秒,重複三回合。不過,無論以哪一種運動當作速效運動,建議還是要先做書中的熱身運動,將全身的肌肉部位喚醒、熱開,對於預防傷害會更有效。提醒大家,如果運動完之後,覺得肌肉變得緊繃痠痛,運動完後一定要伸展、按摩,讓肌肉放鬆休息。(本文摘自/運動功能修復全書/幸福文化)

把握2方向4技巧 讓你越忙越有時間

把握2方向4技巧 讓你越忙越有時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常聽見媽媽們提醒剛結婚或剛懷孕的夫妻:「享受兩人世界只能趁現在!」「快在孩子出生前多去看電影!」真的有這麼誇張嗎?一旦成為扮演多重角色的職業婦女,就會像兩頭燒的蠟燭永遠都忙不完嗎?時間到底該怎麼運用才好?身兼媽媽、公司主管、粉絲頁版主、講師等多重身分,我到底如何利用時間?這件事已經被朋友、粉絲們問了太多次,也曾受邀在演講或課程中與職業婦女分享如何管理時間。其實沒什麼訣竅,我認為只要掌握幾個大原則,每個人都能將時間運用的如魚得水! 先確認目標,再執行任務首先,「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重要的太多,但這點最常被人忽略。在跳下水之前一定要設定方向,否則等游到精疲力竭,終於爬上岸,卻發現此岸非彼岸,這時想要重新出發就不一定有時間跟體力了,不可不慎。對於時間管理有興趣的人,應該多少聽過知名的「四象限法則」它是世界各地許多企業菁英都在使用的時間管理法,可以簡單快速的將待辦事項做排序。四象限法則裡,我們可以將所有事務分為四個象限:緊急又重要、不緊急但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此法則又稱為「要事第一法則」,其精神就是從四種分類中,體悟出你最該事先安排並且投入最多時間的「要事」,也就是那些「不緊急但重要」的事務。而通常仔細審視這些「要事」,就會發現它們直指出你的人生目標。既然是職業婦女,就表示要兼顧職涯發展,也要費心子女教育,同時得做好家庭買房、買車等理財計劃,當然更不能忽略自己與家人的健康。但可惜的是,職業婦女總是忙於處理身邊緊急的事務,且仔細評估下來,大多都是緊急但不重要的。這些事務被逼上了「緊急」的象限,通常都是因為沒有事先謹慎的將「不緊急但重要」的人生目標安排進時程表中。等到我們發現怎麼職涯發展、子女教育、理財規劃跟健康都砸了鍋,這時才來呼天搶地、唉聲嘆氣,通常為時已晚。我幾乎每年都會跟老公討論未來一年的目標,甚至是未來五至十年的,再根據目標安排行動計劃。年底也會一起檢視當年計劃,攤開兩人的財務報表,盤點當年收支狀況。如果你現在心裡嘀咕著:「職業婦女忙都忙不完,這個方法未免太不切實際了吧!」這麼想就真的可惜了,因為定期檢視目標能讓人忙得心安理得、忙得踏實,同時降低瞎忙的憂慮與焦慮。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如果只學習一種時間管理法,我認為「目標管理法」絕對是首選。 將時間分門別類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量」是固定的,但每個小時的「質」卻不一樣。我在執行事務時,會觀察當下時間的「質」,並且把不同性質的時間分門別類,各自拿來做適合的事情。這種時間運用原則,對職業婦女來說,非常重要。低能量時間,不做需專注的事容易分心或感到疲累的時間,「質」欠佳,我稱之為「低能量」時段。不論時間長短,只要是低能量,就不該拿來執行需要高專注力的事情,像是做報告、準備簡報等要動腦且不能失誤的事項。舉例來說,下班後到小孩睡前的這段時間,通常要幫孩子洗澡、準備晚餐等,就算擠出空檔拿來回信、處理帳戶匯款等事,很容易因為孩子的要求與吵鬧失去耐心,不但事情處理不好,情緒也容易受到干擾,不如放鬆陪小孩玩或親子共讀。在孩子睡著、忙完家務之後,就是「Me Time」或是「We Time」的最佳時機,可運用在替自己充電或替夫妻感情存款加值。這時候忙了一整天通常已經累了,如果想安靜思考我會選擇閱讀,如果想放空大腦我會邊喝啤酒邊陪老公看影集。高能量黃金時間,做燒腦的事如果晚上回家後還有需要腦力的報告待完成怎麼辦?如果精神不錯、專注力足夠,我才會將時間拿來作簡報、寫文章,不然我會盡早躺平睡覺,設定清晨的鬧鐘,充完電後再早起完成待辦事項。相信我,高能量黃金時間做的簡報,會比用兩倍低能量時間做的好太多了!因此,高能量時間千萬不要拿來毫無目標的滑手機,簡直是浪費黃金啊!小片段時間,解決待辦事項匯款、回訊息、打電話,這一類不能同時做其他事情,卻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的事務,我會在忙碌的空檔中完成。通常我會隨手把它們記錄在方便的筆記上,例如Evernote,只要時間空檔一出現,馬上查看可以先解決哪一個待辦事項,除之而後快。被綁住的時間,多工運用最典型的狀況就是通勤時間了。若是開車上下班,通勤時眼睛與手腳都不得閒,這時可以邊開車邊想一想當天待辦事項的處理順序。如果你是自己開車、騎車,需要保持專注,可以簡單聽一聽有聲書、演講、音樂等,替自己充電,保持企圖心與積極度。如果你是搭捷運、公車等大眾交通工具上下班,試著不要滑手機,把大腦空出來,建議你帶著一個需要解決問題出門,在路上思考,通常會有不錯的成效。其實不難對吧?時間配置,首重內容;時間運用,在於技巧。進階筆記★ 先確認目標,再執行計劃,可確保忙的有方向、有意義。★ 感到疲勞的「低能量時間」就陪伴孩子,或放鬆為自己充電。★ 需要清晰思路的事情,只在「高能量時間」執行,切勿硬撐著在「低能量時間」處理,避免事倍功半。★ 隨手將待解決的瑣事記錄下來,一出現空檔的「小片段時間」即盡速處理。★ 通勤或陪孩子睡覺屬於「被綁住的時間」,用來聽有聲書、做簡單的思考或小消遣。★ 配合事情的內容,用對技巧,越忙也能越有時間。(本文摘自/勇敢如妳 To be a better me/商周出版)

丟不掉東西的人 如何學會收拾收納

丟不掉東西的人 如何學會收拾收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再怎麼懶惰也能持續!早上的5分鐘美掃除。用「美掃除」來維持住家和體型,第一步就是學會打掃的基礎――「撢」、「掃」、「擦」。即便只在早上做5分鐘的打掃,就足以讓頭腦和身體清醒,保持房間的整潔。了解打掃的基本原則後,就來準備邊掃邊瘦吧!詳細解說在打掃的同時,一邊集中緊實手臂、背部、大腿・臀部、小腿肚、腰部等的方法,讓你輕鬆掃掃瘦!美掃除的5大重點!1)解整理收納的訣竅和重點,又能在家中輕鬆減肥!2)握掃除的基本事項,常保整潔的環境!3)邊掃除或整理收納,同時進行有益健康的運動!4)整潔環境及適度的運動下,讓身心維持美麗,打造不易發胖的身體!5)成整理收納、收拾、掃除的習慣,自然就能持續下去,壓力也會因而減少!專為丟不掉東西的人所設的「回憶箱」蒐集品、禮物等,任誰都很難下手丟棄。只是,如果全部留下的話,家中就會被回憶物品堆滿。為了避免讓必需物品也遭到掩埋,還是來思考將回憶壓縮的方法吧 !回憶,是無法決定保留期限的東西。因此,不是用「時間」,而是要用「量」來決定。量的大致標準,大約是1個紙箱的收納量。如果是大件物品,不妨試著花點心思,例如拍照下來,以資料的形式進行保存,或是改造成小件物品等等。如果量很多,建議在限定的期間內當作裝飾,如果決定好期間後仍然不知道要「丟棄」還是「留下」,就決定好數量,將過量的東西精簡。也可以按照家人來分類進行保管。在整理物品時,重點在於一個種類只能留下「最重要」的東西,或是只留下能放得進收納處的東西。回憶物品數量較多時 成3類後做階段性處置1)時性的回憶物品2)不知該不該丟的回憶物品>>>>決定期限3)想要一直保留的回憶物品>>>>決定數量也建議依照家人來分箱收納:家人共有、自己用、老公用、大女兒用、大兒子用等等。(本文摘自/家事鍛鍊掃掃瘦:深蹲擦地、伸展擦窗、扭腰擦桌……每天打掃兼運動,我家就是健身房!/出色文化)

教養相對論 父母歧見時該聽誰的?

教養相對論 父母歧見時該聽誰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天一如往常,孩子放學後來到業師父的拳館,寫了功課、練了拳,等候父母下班後接孩子們放學,個個興高采烈的跟著爸爸媽媽,映著夕陽與星星交織的天空,踏著愉快的步伐回家了。就在孩子們都走得差不多時,一位就讀小學五年級的男孩母親來到拳館,憂愁滿面和業師父說了些話。語畢,和孩子一同向業師父鞠了個90 度的躬,牽著孩子的手,消失在暮色的街道中。業師父望著這對母子離去的背影,輕輕地搖了搖頭,轉身關上拳館的門,往回家的路走去。正好遇到正在門前維修愛車的糖老大,拱手打了個招呼……父母意見不同時到底要聽誰的?糖老大:東方的傳統思想是重男輕女的,但在西方,講的是「Lady first」。業師父:「Lady first」?糖老大:就是尊重女性,女士優先的概念。尊重女性也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男性的附屬品。女性有女性的自主權、發言權、決定權……所有男性該有的權利,女性也都應該有,而且權力一樣大。業師父:這就是最近常聽到的「兩性平權」囉?糖老大:是啊,無論在國家、社會、工作場所、家庭、甚至夫妻關係都一樣,男人跟女人說話的份量沒有誰輕誰重的道理,只有互相尊重與了解。但這似乎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主題,對吧。業師父:這話題倒是很有意思,值得討論。但,是的,我們還是針對我今天的困擾聊聊吧。糖老大:之所以會提到男女平等的問題,我想帶到的主題是,不管你是男是女,都是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成長環境及不同的際遇。一個來自農村的純樸家庭跟一個充滿金錢遊戲的股市大戶,兩者的結合本來就很違和、相互衝突。但命運就是這麼奇妙,常常把這樣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湊在一起,當然,彼此的價值觀一定也是大不相同。平常遇到好事,說真的,誰聽誰的好像都差不多;但若是遇到爭執、衝突,想法不相同,這時,到底要聽誰的話呢?業師父:應該是要聽……學歷地位高的吧?畢竟學歷高的,知識比較豐富,處理事情也比較理性。糖老大:學歷高的,我們可以說他的IQ 高,但不表示他們的EQ 就高,很多社會案件,碩士、博士犯法的比比皆是,我不是說高學歷沒有高EQ,而是處理事情的EQ 並不一定是由學歷決定的。就拿我來說,我學歷並不高,從修車學徒做起,今天業師父不是也來跟我請教問題嗎?難道業師父是因為我的學歷高才來找我的?(笑)業師父:哈哈,說的也是,我來找糖老大討論,是因為你的為人與經歷,跟學歷還真的沒有關係。看來我也是被傳統觀念害得不淺啊。糖老大:剛剛這是玩笑話,希望你別介意。我想帶到的問題是,你說的並沒有錯,也許你是因為我的為人與經歷,但最重要的關鍵是在於,對彼此的「尊重」。我說的不一定對,你說的也不一定錯。當想法不同的時候,要以誰為主,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不一定是「Lady first」,也不一定是「以夫為貴」,而是兩個人有沒有冷靜、理性地坐下來討論彼此的看法。如果這個問題牽扯到小孩,除了父母之外,小孩也要視年齡決定要不要邀請孩子一起討論。業師父:這有點超出我的理解。父母不是有責任處理、決定孩子一切事物嗎?讓孩子參與討論有意義嗎?糖老大:父母親當然有責任處裡孩子的事情,但我想說的是關於孩子的「權利」。孩子有參與和自己有關係的事件討論的權利。業師父:這樣講我可以認同,但是你剛剛有說到「視年齡決定」,要多大的孩子可以參與討論呢?孩子不會在中間無理取鬧嗎?糖老大:我覺得孩子在小學五年級之後,就可以開始參與家庭的討論了。小五前的孩子,心智發展不成熟,確實有可能像你說的情況一樣無理取鬧,最後討論甚至不了了之,還是由父母來決定;但小五之後,自主性慢慢成熟,乖乖地聽話照做,開始有自己的意見了,這時該適度的讓孩子有參與感,參考孩子的意願。儘管最後的結果並不是他們能左右,但討論過程中,可以讓他們知道父母親的想法,孩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的過程,是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主,而不是「自溺」或「沒主見」。小五後的孩子,我們需要把關的是,他們提出的議題與想法,是不是作奸犯科、傷風敗俗、離經叛道、或傷害自己身心的事。例如:全家原本要一起出去吃晚餐,但孩子說他累了,不想去,只想在家裡看電視。這時候父母親如果氣沖沖地說:「你怎麼那麼不守信用?明明說好了,怎麼又變卦?」或是,「怎麼那麼不合群,我們是一家人,為什麼只有你一個人在耍自閉?」你說,這不也是在討小孩的氣嗎?最後就算孩子勉強出門了,家庭的氣氛我想也不會太好。(本文摘自/教養相對論:先懂孩子再懂教,當葉問遇到唐老大會問的13個教養難題/布克文化)

運動後 如何分辨是痠痛還是受傷?

運動後 如何分辨是痠痛還是受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看診時,常常聽到病人說:「這個痛已經很久了,原本想說休息一陣子就會自己好起來,所以就沒有看醫生,也沒有接受治療⋯⋯但過了幾個月下來,發現根本沒有好,所以『只好』來看醫生了。」從病人的說法中可以聽得出來,他並非不想儘早治療,而是無法儘早發現一個事實:「這不是單純的運動後痠痛,而是已經受傷了!」很多運動員的病人都是因為這樣,才導致延誤就醫時機。受傷時拖越久,復原時間就越長!運動傷害最忌諱的就是「拖」,因為治療運動傷害就是要「儘早發現,儘早治療」,如果可以越早治療,至少損傷的範圍就不會繼續擴大,而且損傷的範圍越小,修復的速度就越快,復健訓練就可以越早開始進行。如果復健訓練可以及早開始,肌力就能夠比較快恢復到受傷前的水準,因為肌力通常會在休息期間快速流失,如果可以縮短休息的期間,肌力流失越少、就更容易練回來。所以,受了傷卻忍著不休息不治療,或者是害怕一旦休息不動肌力會下降,其實這都是最笨的想法,「拖」只會讓傷勢越來越嚴重,讓復原的時間越拉越長。舉例來說,發現大腿輕微拉傷三天了,如果可以立即休息好好治療,可能一週後就會完全復原;但如果忍住痛、繼續訓練運動,拉傷撕裂的範圍就會越來越大,等到肌肉真的出現撕裂破洞的時候,通常都是選手已經痛到影響運動表現,無法正常比賽的時候,如果等到這種時候才要休息治療的話,那就不是幾天的事情了,常常都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才能夠復原。因此,小傷小痛就要儘早治療,當機立斷停止練習,不要等到拖到大傷大痛,就要休息更長更久的時間,甚至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不過,到底要如何儘早發現小傷小痛?什麼樣的痠痛是正常的?什麼樣的痠痛又是不正常的呢?從位置和持續時間,分辨是否為運動傷害運動傷害和一般痠痛有五個最大的不同,只要留意以下的疼痛特徵,就可以早期發現,並盡早治療。(1) 疼痛不對稱出現。運動傷害剛開始的時候,通常是單側先發生,身體兩側同時發生運動傷害的機率其實不高。相反的,運動後的痠痛則通常會在身體的兩邊對稱出現,而且疼痛的程度是差不多的。所以,如果運動後感覺身體的某一邊特別不舒服,那就很可能不是一般的痠痛,要盡早處理。(2) 疼痛集中在某個點。運動傷害因為是某個特定組織受傷,因此疼痛的感受比較明顯且集中,也就是可以用一個手指頭指出來到底疼痛在哪裡。而運動後的痠痛感則是比較大範圍,不會集中在某個點,比較難用一個手指確切地指出痛點,疼痛的範圍是一整片。如果你的疼痛是很明確的一個點,那麼就比較可能是受傷,而不是運動後的痠痛而已。(3) 痛在關節附近。當痛點非常接近關節,或者就在關節的韌帶或者周圍的肌腱上,甚至就在關節腔裏面,那通常表示有問題,因為運動後的痠痛,絕大多數會表現在肌肉上,所以只要痛點越靠近關節、就越不妙,有很高的機率是已經有運動傷害了。(4) 疼痛沒有逐漸減輕。正常運動後的痠痛,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減輕,如果疼痛感沒有減輕,而是持續、甚至逐漸加重的話,那就不是單純的痠痛,而是運動傷害。另一個比較簡單的判斷方式是痠痛的時間,如果痠痛超過兩天,也就是48小時之後還持續疼痛的話,那就是有問題囉!(5)動作形態因痛而改變。正常運動後的痠痛大多不會改變動作的形態,如果已經痛到必須要改變動作,那就表示有問題。不過,如果受傷不嚴重的話,動作形態的改變很細微,不是很容易發現,可能要請專業人員來診斷。舉例來說,當棒球投手的手肘開始受傷發炎的時候,可以發現他們投球的姿勢開始改變,例如:身體重心變高、手肘往外開、動作變得不流暢等等,甚至會出現一些多餘的奇怪小動作,例如:投每個球與球之間出現甩手的動作、拖延投球的間隔時間等等,當出現這些以前都沒有的怪異小動作,那就表示這個投手已經受傷了!以上五項有關疼痛的類型和位置,對於判斷早期的運動傷害非常有效,當然一般人也可以用於判斷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疼痛,是普通的緊繃痠痛,或是已經有部位發炎了。建議大家可以熟記這五點,就不會忽視一些小徵兆,避免因誤判而拖延了治療的時機,對於各位運動員來說,儘早發現傷害、儘早治療,才能儘早回場喔!(本文摘自/運動功能修復全書/幸福文化)

五大桌遊推薦 激發親子創意與樂趣

五大桌遊推薦 激發親子創意與樂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桌遊是有規則的遊戲,有些遊戲快速簡單,你可以在三分鐘內完全熟悉;有些遊戲則非常困難,需要花上一、兩個小時,甚至更久的時間去理解和挑戰,很多厲害的桌遊玩家會全神貫注在遊戲中,去思考他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若將使用在助人工作領域中的遊戲分類,我會簡單分為以下幾類:一、傳統遊戲《大富翁》每當我問大家玩過什麼桌遊的時候,一定會有人說出《大富翁》,當然隨著國外桌遊的引進,《大富翁》出現的機率變低了,但它依然在華人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小時候我們因為玩《大富翁》而認識臺灣的地名和城市,每次玩《大富翁》的時候,我都想把仁愛路、新生南路和建國南路買下來,因為我實際上的家跟學校就在這一帶上,因此總會覺得,這樣一來我上學就變得好方便呀!記得第一次去到南京東路時,忍不住地大叫:「啊,是南京東路耶,我買過那塊地啦!」身旁的朋友跟著我開心地呵呵笑著—這就是童年,這就是連結,從臺北擴展到臺灣,再繼續拓展到全世界,如果你在前往日本旅遊前先跟孩子玩一下《大富翁日本之旅》,我想這趟旅行會增添更多的樂趣。二、快速簡單破冰類遊戲這類遊戲是我最喜歡的遊戲,也是我最常在社福單位使用的類別,所謂的快速簡單,亦即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講解完遊戲規則,而且大家也可以快速地進入到遊戲裡面,通常是反應類的遊戲,大家可以不用花太多的腦力,就可以瞬間進入開懷大笑的狀態。這類遊戲也很符合現今「翻轉教育」的概念,先使用十五分鐘的時間讓大家玩樂,從遊戲中去體會,接下來的時間就可以有很多的討論和反思。三、合作激盪類遊戲桌遊大概是最能訓練合作的工具了,許多款遊戲都擺明了要玩家相互合作。有些要大家不斷地說話,有些則要安靜推論與仔細觀察,針對心智年齡較成熟的成員,我就喜歡使用後者這類的遊戲,因為當大家自主討論的時候,必定能從中帶來很多學習的良機。關於這類的遊戲,我的首選就是曾經獲得party game第一名殊榮的《機密代號》,因為它是一個可以多人共同遊玩的遊戲,以紅隊和藍隊的猜題組和出題組各四人來計算,可以多達十六個人同時參與;出題的四個人必須腦力激盪出可以讓猜題四人理解的詞彙,而猜題的四人也必須共同討論出題的四人到底想表達些什麼。你會看到大家絞盡腦汁想要去表達,很多時候,會有令人難以理解的題目,然而對方卻有一個超有默契的人可以聽懂提示,並大聲說:「我懂你的明白。」當然,也是會遇到自己說得很開心、沾沾自喜於自己的機密代號,但對方卻完全一頭霧水的時候,這就是討論溝通合作的好時機了。四、困難策略類遊戲這類的遊戲我很少使用,但卻大受專業桌遊玩家們的喜愛,很多愛玩遊戲的玩家,可以花費很多時間在其中。我想這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挑戰,就像「密室脫逃」一樣的刺激。這類遊戲之所以比較少被我拿來運用,原因在於當你理解規則並講解給其他人聽的時候,可能就已經要花上一個小時的時間,更糟的是,其他人還未必能完全理解這類困難的遊戲規則;而玩遊戲的過程,也許更要花到兩個小時以上。此外,這類遊戲不乏許多配件,在收拾上也需要一番功夫,這就是我很少使用的原因,畢竟從事輔導工作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可以耗費在遊戲上面。固然,會讓人花很多時間投入的事情,必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我有個朋友就超喜歡這類遊戲,他也擁有一群玩咖好友,這種遊戲對他們來說就是抒壓,但對我這種很少玩策略遊戲的人而言,還真是一大考驗。五、分享討論交流類遊戲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孩子能開口與我們分享內心感受,但在華人社會中,大多數人比較不敢表達自我,尤其是青少年或學校的非自願輔導個案,就更難從他們口中聽到內心話了。但是,團體之間最重要的是彼此的交流,這時候,遊戲就能成為很好的引子。我很喜歡的一款遊戲叫做《真心話不冒險》,它是一款可以讓成員之間更加了解彼此的遊戲。玩家會輪流拋出一道是非題,其他人則以匿名的方式回答,大家要透過猜測的機制,去猜測團體中的成員有幾個一樣的人。一開始大家也許不知道該問些什麼,但人是充滿好奇心的動物,當大家希望對彼此有更多了解的時候,問題就會接二連三地浮現,所以我們也可以從大家發問的問題中去了解到,彼此所關心的議題究竟是什麼。(本文摘自/用桌遊,陪孩子玩出天賦和好個性:心理師教會你,用遊戲解讀孩子內心想法,更能找出孩子潛能/方言文化)

女兒是看護首選?如何分配權利義務?

女兒是看護首選?如何分配權利義務?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記得《人到中年,更是理直氣壯》的作者酒井順子就曾形容:所謂中年,就是父母的問題會接踵而來的年紀。而著有《50 歲開始優雅過好日子》、《上流老人:不為金錢所困的75 個老後生活提案》及《50 歲後,也可以過幸福日子》等書的日本精神科醫師保隆就曾提醒:50、60 歲的人,父母差不多就是70 ~ 90 歲。而這時候,他們可能會有兩種情形。一種是「身體還算健康,但手腳及日常生活上的自我照顧能力,已經漸漸變弱」;另一種則可能是已經「失能或失智」。在面對以上兩種情形時,50 歲讀者所應採取的對策就會不同。首先,當父母的健康問題開始亮紅燈時,他們「住」的問題就不能再拖了。日本的內科、顱內及心血管專科醫師石藏文信在他所寫的《好想殺死父母》一書中,並不贊成子女只是因為「年紀大了,我很擔心」,就要父母搬過來同住。他表示對父母來說,離開長年住慣的老家,會形成很大的壓力,反而會成為製造麻煩的根源。這是因為,他們在新家的周圍沒有認識的人,能依賴的就只剩下子女。所以,他提供的建議是分以下三個層次:首先,在父母還能自力生活的時候,就讓父母自己生活。其次,假設父母的腿腳已經不好,日常生活需要照護,就要接受外力支持,利用「照護保險(類似台灣的長照2.0)」裡的居家照護服務。最後,如果父母已經達到重度依賴照護的程度,很難在自家生活,就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照護3 個月左右」,之後就交給專業的機構。然而,著有《行前整理》一書,同時擁有內科、精神科、安寧養護經驗,也曾親自照料失能父母的日籍護理師宮子梓就不忘表示,衰老和疾病的變化,總是又急又快,而非緩慢的進行,且都是在某些意外發生後,才迅速惡化的。所以,她認為這時候的父母住的問題,真的不能再拖了。預做安排與工作分配,以免自顧不暇為了避免父母突然發生需要長期照顧的問題,讓自己措手不及,有必要提早與所有兄弟姐妹們,共同討論如何預先安排父母未來的長照問題,包括:由誰照顧?要不要送去專門的養護中心?費用如何分攤?如果父母中只有一人健在,又該如何安排?特別是當父母其中一人健在,而且身體還算健康時,總不能把他(她)一個人丟著不管。《如何照顧失去老伴的爸媽》一書的作者,身為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研究員的河合千惠子也指出,高齡者健康狀況的分歧點,大概是在過了75 歲之後。超過75 歲,生理功能降低,與各種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關係。像是女性,骨質密度下降可能會引起骨質疏鬆症;而腎臟功能降低,則會造成頻尿;另外,沒有食慾導致營養不良,使得免疫力降低,就容易讓肺炎或流行性感冒等疾病惡化。其次該書認為,正由於高齡者感到的三大不安分別是「金錢」、「健康」與「孤獨」,尤其是剛失去伴侶的父母。詐騙集團會以花言巧語,去煽動這些不安,再以親切的態度取得信任,從騙取年金、存款或財產。再加上高齡者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家裡,所以經常會遇到推銷員上門推銷,或者是電話推銷等。又像是,當體力衰退,就會懶得去打掃收拾家裡,或是經常跌倒而造成骨折,也可能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忘記關掉爐火等引起火災。因此,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潛藏的危機。從拿不到放在高處的東西、沒辦法提重物,或是因為超市太遠,而覺得購物不太方便等身體方面的問題,到金錢、疾病、健忘、對獨自生活感到茫然、不安等日常瑣事,這些都關係到受傷、體力下降,以及無法及早發現失智症等問題。(本文摘自/空巢的勇氣:人生下半場的35個必修學分/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