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把握扁平足治療期 2招助足弓形成

把握扁平足治療期 2招助足弓形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爸媽擔心孩子如果扁平足,會影響往後的發展!扁平足成因很多,有些是先天性遺傳、有是太早學走路、或神經病變,甚至是韌帶鬆弛張力低,導致足弓發育不完全。最常見為原發性,除此之外,也可能和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副舟狀骨、跗骨聯合等疾病相關。扁平足臨床表徵為內側足弓消失、足跟外翻與前足外展。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治療師表示,其實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幼兒時期的扁平足,大部分的足弓會隨著年齡而發育、恢復。支撐與穩定是足弓的重要性南投醫院楊育菱物理治療師表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足弓是有變化的。楊物理治療師表示,站立時,骨頭排列及韌帶的支持給予支撐;行走時,肌肉也提供動態穩定的角色。提供足部穩定度及活動度,使足部能承受全身重量之負荷且具有支撐、伸縮、扭曲、彈跳、吸震及摩擦等功能,尤其是「內縱足弓」,在人體行走或跑步時,提供適度的彈力和扭力並吸收地面之反作用力,以適應各種地形達到吸震的效果,就好像是足底的避震器。孩子8歲前應觀察追蹤足弓的形成足弓及下肢發展,楊育菱治療師表示發展較快的階段則是介於2歲到6歲之間,發展成熟的年紀約在8-10歲左右。幼兒的足部發育過程中,由於骨頭發育未盡完全,會有一些正常的發育過程,常被誤以為異常的現象。0到2歲時雙腳會呈現O形腿;2到4歲時又會變成X形腿;到4至6歲時會回歸正常排列。發現幼兒有功能性扁平足的時候,家長不必過度擔心,此時只需要觀察追蹤足弓的形成,通常會在5至7歲逐漸恢復,最晚在10歲之前皆會自然形成。有5-10%仍為扁平足無法自然恢復,楊育菱物理治療師建議家長可在幼兒2至6歲足弓發育時期,注意小朋友的足部發展,避免錯誤的姿勢產生,並且加強足部運動來誘發足弓之發育。2招足部運動助足弓形成1.用腳趾做運動或和同伴互相踩腳踏車。2.用腳跟走路即學企鵝走路,訓練小腿前側肌肉肌力,誘發足弓的形成。楊治療師表示一般足弓功能性扁平足,加強其脛前肌與後脛骨肌及足底肌膜之力量,誘發足弓形成。但若有合併足外翻之扁平足,則需以足弓矯正鞋墊配合運動,使足弓正常地發展。扁平足治療如果在發展階段積極治療復健,其實孩子走不穩的情況就有改善的空間,更能重拾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大膽玩任何遊戲,並非無法救治。12歲前如果發現孩子的足弓有不正常發展,應盡早到復健科評估,接受體能、姿勢、肌力訓練及伸展運動等物理及職能治療,以糾正不當姿勢。切忌自行購買坊間矽膠軟墊,以免產生其他不必要的疼痛點。孩子一生的發展只有一次,務必在黃金期內及早的諮詢並治療。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媽媽肚子裡待了37周的小珍珠,出生時體重有2965公克,醫護人員發現小珍珠有時候會「忘記呼吸」,有心雜音的狀況,在經過呼吸訓練後,還是有呼吸喘的問題。小珍珠的媽媽說,原本預計自然產後三天要帶著女兒一起出院,可是小珍珠突然出現血便的症狀,後續體重一路下滑,經由醫師治療解決腸胃感染症狀之後,發現還是有心雜音的問題。透過X光與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由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會診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安排進行心導管栓塞治療,預後狀況良好,於出生滿月這天康復出院。開放性動脈導管 是先天性心臟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表示,嬰兒在母體內(胎兒時期)使用體循環,其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有一條相通的血管稱為動脈導管,在出生後2~3 天會進行功能性閉鎖,開始了肺循環。約90%的新生兒在出生2週內會進行結構性閉鎖,如未關閉,部份壓力較高的主動脈血會流入肺動脈,加入肺循環而引起肺充血,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為1/2000,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 10%。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常見的初發症狀包括:嬰幼兒餵食困難及體重增加困難、呼吸喘或費力、盜汗、容易疲勞。嚴重時會因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暈眩、胸痛、呼吸困難、肝脾腫大、四肢水腫等等症狀。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 縮短手術時間且不留疤開放性動脈導管目前約有9成5採傳統手術開刀治療,但手術費時約2小時,術後傷口恢復期較長,還會留下疤痕。考量到新生兒心臟脆弱且體重輕,為了避免開刀可能帶來的風險,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裘品筠、劉俞暄決定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手術前後時間不到一個小時,術後幾乎不留疤痕,反而是團隊在術前的準備比較耗時間。「盡量不要讓她哭,避免增加心臟的負擔。」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嬰兒照顧上要很小心,隨時要注意安撫,而且新生兒的血管粗細大約只有零點一到零點二公分,要放入更小的阻塞器,完成心導管手術的難度很高。為了完成新生兒心導管術式,不光是心導管室團隊要動員,花蓮慈院麻醉部團隊也特地到心導管室為小朋友進行麻醉,從醫材、麻醉、固定、擺位、鋪單及所有手術動線都馬虎不得。

7旬翁一夜尿5次 雷射手術助好眠

7旬翁一夜尿5次 雷射手術助好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近3年來飽受急尿、頻尿及排尿過程斷斷續續所苦的75歲趙爺爺,抱怨每天晚上滴滴答答,廁所跑不停,甚至一個晚上得上廁所5次,睡眠不足導致他精神不佳、脾氣暴躁,就醫確診為「攝護腺肥大合併膀胱過動症」,初期嘗試服用控制頻尿的藥物,卻發生尿不出來的情形,後來透過雷射攝護腺手術治療,搭配抗頻尿藥物控制殘餘頻尿症狀後,趙爺爺改善小便不順的症狀,同時恢復以往好脾氣!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出口阻力增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指出,時序邁入秋冬,出現上述症狀的患者也隨之增加,尤其天氣轉涼,「想尿卻尿不出來」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其中以50歲以上男性最為明顯,以趙爺爺為例,正常攝護腺大小約20克,經測量,趙爺爺的攝護腺竟約80克,造成膀胱出口阻力增加,久而久之便會使肌肉纖維和組織沉積於膀胱壁,削弱肌肉收縮力量。若同時有膀胱過動的問題,就會出現頻尿又尿不乾淨的症狀。有另外一部份的病人則是攝護腺過大凸到膀胱裡,長期地刺激膀胱收縮。此時若再吃抑制膀胱收縮的藥物,反倒會使患者尿不出來,造成尿液滯留,甚至引發泌尿道感染問題,故須先解決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再透過抗頻尿藥物改善頻尿的症狀。蕭子玄建議,雷射攝護腺手術是以雷射為能量來源,將增生的攝護腺組織切除,手術過程出血量少,能降低併發症機率,術後多能緩解症狀,但術前仍須與醫療團隊討論併發症為宜;此外,有些患者術後若干年開始頻尿,以為是攝護腺肥大復發,此情形大多為膀胱過動症惡化,和攝護腺不一定有絕對關係。預防攝護腺肥大 日常5招來保健1、多喝水:一天1500至2000c.c.,儘量白天喝,晚上少喝點。2、凱格爾運動:用力方式跟解尿時嘗試把尿液中斷一樣。3、避免飲酒或吃辣:避免刺激交感神經,導致症狀惡化。4、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便秘,因為便秘會壓迫攝護腺。5、攝取適量茄紅素:例如番茄、木瓜、葡萄柚等,可稍微改善症狀。蕭子玄提醒,攝護腺肥大和膀胱過動症是男性自然老化的過程,若一個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2次、一個小時要上2次以上廁所、尿流變細、解尿困難等情形,往往影響心情和健康,此時建議應赴醫檢查,讓老年生活過得更有品質。

產褥期怎調理?中醫助恢復健康好氣色

產褥期怎調理?中醫助恢復健康好氣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面臨新生命的到來,除了滿懷欣喜與期待之外,懷孕期間母體將會面臨許多身體上的生理變化,包含子宮、卵巢、肌肉骨骼系統等。初產婦,常會在坐月子上面臨許多傳統的禁忌與困惑,對於飲食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或又生活起居該注意些什麼?總會聽到許多建議而無所適從,所以產後如何好好休息調養,可是一門學問!日前一名三十多歲生第一胎,剛坐完月子的產婦,至中醫就診,敘述惡露一直排不乾淨,經詢問後才知道,原來她喝了一整個月的生化湯,難怪會有惡露持續不淨的狀況。後經過適當中醫產後調理,補充氣血,減少許多產後困擾跟不適。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簡珮珊醫師表示,婦女當生產後,需要時間來恢復至產前的狀態,這段期間叫「產褥期」,加上經歷生產過程的壓力,所以產後需要坐月子來調理,藉由中藥膳食、注意飲食調理和生活起居調整等方式,使產婦得到充分休息,以恢復身體平衡。中醫產後調理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要將惡露排除乾淨,常用生化湯加減來去瘀血生新血,注意不可與宮縮劑同時使用,以免宮縮太過厲害,通常一般自然產服用5~7帖,而剖腹產因瘀血清除較乾淨,約服用3~5帖即可。第二階段以補氣血為主,用八珍湯加減來處理產後氣血虛的問題,並可幫助子宮內膜修復。第三階段為調理脾胃,用四神湯加四君子湯加減,腸胃功能障礙是孕產婦常見的困擾,且利用補氣健脾入帶脈的藥物,可防止子宮脫垂,且因健脾利濕的作用,可調節水分代謝,有塑身效果。第四階段為補肝腎壯筋骨,用腎氣丸及龜鹿二仙膠加減,其中腰痠是孕產婦常見的症狀,在中醫是腎虛的表現,補腎藥物還可以幫助卵巢功能恢復、骨盆腔結構復原。產褥期應減少食用寒性食物在飲食方面應注重營養均衡,減少寒性食物,像是冰的飲料、偏冷性的蔬菜水果,如白蘿蔔、冬瓜、西瓜、梨子、橘子、葡萄柚等。有哺乳的產婦更應攝取充足的營養,尤其是蛋白質方面,可多食鮮魚湯、豬蹄、黑豆水等發奶的食材,避開韭菜、炒麥芽、人參、山楂等退乳食物。另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議多休息少勞動,但宜輕微而適度的活動以利元氣的恢復,可配合產後運動幫助子宮收縮及身材恢復。避免拿重物或勞務、爬樓梯、彎腰、蹲、屈膝、盤坐等動作。產後不宜馬上進食油膩補品 避免造成腸胃負擔古代中醫認為:「產後氣血暴虛,理當大補」。因為在過去農業社會,婦女平日辛勤勞動,且營養較為不足,故常會利用坐月子來好好休息,大補特補。然而現代社會生活普遍富裕,女性平時少運動且肥胖率增高,大補特補的傳統坐月子方法已經不再適合現代女性。例如腸胃系統較弱的婦女,產後不宜馬上進食油膩補品,容易造成脹氣、腹痛或拉肚子,這時不但無法吸收補品,還會造成腸胃的負擔。另外有子宮肌瘤或巧克力囊腫的產婦,更應該小心不可過度進補。婦女產後藥膳及中藥調理,建議事前可諮詢中醫師,依據個人體質服用為宜。總之,打造坐月子期間健康、舒適、不煩躁的生活環境,讓產婦心情保持輕鬆愉悅,配合適當的產後運動以及均衡的飲食,就能培養更好更健康的體質。

鬆弛導致胃食道逆流 輕忽恐致食道癌

鬆弛導致胃食道逆流 輕忽恐致食道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依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每4個人就有1位胃食道逆流患者,臨床上也發現,幾乎全年齡都可發現案例。一名16歲陳姓少年因經常胸悶、喉頭異物感,常感身體不適,甚至無法好好睡覺、無法專心準備學業,誤以為是心臟疾病,至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就醫,經詳細檢查後轉診至胃腸肝膽科,才發現是「胃食道逆流」所導致。當胃的內容物(胃酸、食物、膽汁等)倒流進入食道、咽喉、口腔,或呼吸道等部位所引起的不適症狀,就稱為胃食道逆流。目前可用藥物、及改變生活方式,進一步控制病情。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包含:胸口灼熱(俗稱火燒心)、喉頭異物感、喉頭與口腔感覺酸酸的、胸悶等;非典型症狀則包含:胸痛、乾咳,甚至可能以氣喘來表現。若忽視胃食道逆流,任由食道黏膜經歷反覆破壞與修復的過程,時間一久則會增加罹患巴瑞氏食道癌的機率,不可不慎。胃食道逆流併發症 食道腺癌:胃酸破壞食道上皮細胞,食道黏膜產生變異。 巴瑞氏食道癌:食道黏膜細胞變化,是一種癌前狀態。 食道炎、食道潰瘍:食道黏膜受刺激而發炎。 咽喉逆流:當酸從胃進入喉嚨,聲音變得沙啞。  食道狹窄:由於慢性疤痕而縮小食道。 吞嚥困難:由於狹窄而產生。 吸入性肺炎:當酸從胃進入呼吸通道。 氣喘:胃部內容物常態性反流,可能進入肺部、刺激呼吸道,出現發炎、咳嗽等氣喘典型症狀。胃食道逆流的成因,除了「胃酸過多」的情況外,重點還是必須放在「逆流」的情況,因此需考量是否食道括約肌或橫膈肌太鬆、胃內壓力大(如:病人較肥胖)、胃排空能力不佳(如:消化不良)或神經敏感等因子。以神經敏感來說,在胃中胃酸一日會濺起、逆流約數十次,健康的食道並不會因此受到傷害,但若是敏感性食道,食道黏膜就可能因此被破壞,造成不適感。吞胃藥抑制胃酸 並無法徹底改善胃食道逆流萬一胃食道逆流突然發作時,可以先嚼「無糖口香糖」,促進口水分泌、中和胃酸,或喝少量低脂牛奶緩解不適。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林峰年主治醫師表示,大多數人可能常被廣告誤導,以為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僅來自胃酸過多,吞顆胃藥抑制胃酸就好,其實並不完全正確,有時依賴成藥可能更容易讓症狀反覆出現。林峰年醫師提醒,胃食道逆流雖可透過藥物治療,但仍必須從生活習慣著手,除了必須緩解生活壓力源、避免暴飲暴食、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禁酒及戒煙、避開如咖啡、甜食、油炸食物與奶油等刺激性飲食之外,餐後更要避免立即平躺,以免造成胃內壓力過大。同時也建議要避開會刺激胃酸分泌,或減少食道下括約肌張力的藥物,例如:部分治療氣喘(Beta-agonist、茶鹼類、類固醇等)、高血壓(Nitrates, 鈣離子阻斷劑)、抗乙烯膽鹼類的藥物。,若發現有胃食道逆流症狀,也應積極就醫了解成因,以避免錯誤依賴成藥而喪失正確對症下藥的機會。治療胃食道逆流方式,包含第一線的藥物治療,例如制酸劑、H2受體阻抗劑、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胃腸蠕動促進劑等。如果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醫生也可能採行「腹腔鏡胃底折疊術 (laparoscopic Nissen fundoplication)」治療,將患者部分的胃與食道下端縫合,增加下食道括約肌的阻力,避免胃部內容物反流。若一星期胃酸逆流的次數超過2次,或有吞嚥困難、疼痛,持續噁心的症狀,要找醫師診治檢查並用藥物治療,別自行購買成藥。

驚!台灣青年型牙周病 為歐美十倍

驚!台灣青年型牙周病 為歐美十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23歲大學生因反覆牙齦腫痛,刷牙流血而尋求治療。這名女大學生口內牙肉紅腫流血,且x光片看出多處牙齒周圍齒槽骨流失及破壞,檢查即為「青年型牙周病」(Aggressive Periodontitis)(或稱侵襲性牙周病、早期發生牙周病),透過清除細菌、結石等牙周治療,搭配抗生素輔助,加強自主潔牙,持續追蹤,牙周症狀終得以改善。年輕人也可能罹患「青年型牙周病」根據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口腔醫學科發布的數據指出,在臺灣青年型牙周病雖然盛行率約1%,但卻是歐美州地區的十倍,並示警現有的臨床證據及生理特徵差異,臺灣族群侵襲性牙周病侵犯速度與嚴重度可能更為劇烈。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牙醫師尹慧君指出,青年型牙周病成因複雜,不見得是口內細菌或結石量很多,可能是某種細菌特別多造成,也可能是患者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形成。並非一般大眾所認知的年長者才易有齒搖鬆動的牙周病,年輕族群亦當留心注意。治療方式除了徹底的清除任何可能治病的結石細菌外,也可於療程中結合抗生素投藥,同時要有較頻繁的回診追蹤維護,通常都能達到良好的病情控制。青年型牙周病的2大特徵1.傷害迅速 細菌量卻不高雖然大家都知道「牙周病」,但很少有人會一看到刷牙流血,就很緊張的去看醫生。青年型牙周病對牙床的破壞速度是一般的慢性牙周病病人的7倍到10倍,相對快速,等於說患者可能年紀輕輕就將面臨全口無牙的困境。2.成因複雜 需追蹤家族成員牙周狀況該疾病治療有困難性的以及不可預期性。通常青年型牙周病的患者多為身體健康的年輕人,不過通常會有家族的群聚性。一人患病,其他一等親家人也應注意牙周狀況,及早檢查、做好預防。尹慧君醫師呼籲,也需關注其家人的牙周狀況,以利早期的預防及治療。依據衛生署調查報告指出,國人35歲以上90%都有不同嚴重程度的牙周病,是一種高罹患率的疾病。造成牙周病的常見原因就是一、牙齒刷不乾淨,二、不正常生活起居,三、不正常的牙齒咬合,四、免疫系統異常的人,應重視對侵襲性牙周病的早期治療。尹慧君提醒,刷牙時要注意清潔牙齦跟牙齒間的縫隙,建議每半年要看一次牙醫、做全口洗牙跟清潔,才能預防牙周病。

新型開刀機器手臂 讓脊椎手術更精準

新型開刀機器手臂 讓脊椎手術更精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脊椎手術的精準定位是手術中最大的成敗關鍵,但也因此項技術的困難,常使得病患害怕猶豫,進而錯失了黃金治療時期。臨床上,脊椎手術被視為最精細的手術之一,醫師需在錯綜複雜的神經血管中間舞刀弄劍,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許多後遺症。然而隨著「雷納生機械手臂」的問世,藉由3D電腦導航定位,使骨釘置入變得更加精確,過去無解的難題得以突破,為脊椎手術開啟嶄新的篇章,包含脊椎畸形矯正、退化性脊椎手術、脊椎爆裂型粉碎骨折、脊椎滑脫手術、脊椎腫瘤手術、脊椎感染手術等。雷納生機械手臂搭配3D電腦導航定位 減少誤植與降低輻射暴露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李政鴻主任表示,傳統的脊椎手術是由醫生徒手將骨釘打入,憑據的是個人臨床經驗及術中反覆的X光照相,但即便如此,骨釘誤植之情形仍無法完全避免。尤其遇到大角度的脊椎側彎及嚴重的脊椎變形等困難案例,傷害到神經血管的風險可能更高。此外,傳統手術需藉由術中X光照相來定位,使得輻射暴露機會增加,對病人及醫療人員都是種傷害。然而,託先進醫療之福,雷納生機械手臂藉由3D電腦導航定位,不僅使骨釘誤植機率降到1%以下,也使輻射暴露降低至傳統手術之50%以下,讓病患的併發症及住院時間都大幅減少,針對那些困難疾病的患者更是一大福音。13歲就讀國中的少年,自9歲起被診斷為「原發性脊椎側彎」,經過幾年的保守治療及背架矯正,其側彎角度依然持續惡化至48度,背痛等不適症狀愈發嚴重,甚至開始出現呼吸不順等問題,除了生理上的病痛,身形外觀的扭曲不對稱也讓少年在學校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自信。經接受脊椎矯正手術,術後將原本的側彎矯正至17度,一夕之間長高了,原先背痛等不適症也獲得改善,少年再次重拾笑容與自信回到校園生活。雷納生機械手臂其詳盡的術前3D規劃及術中精準的定位,大幅降低了傷害神經血管等併發症,也減少了輻射暴露機會,為脊椎手術開創新紀元。脊椎神經血管分布全身、錯綜複雜,相關手術一定有其風險,全球脊椎手術技術朝向以更精準、安全、傷口小恢復快的方向發展。因為脊椎手術比較複雜,所以必須由專業的醫療中心提供評估以及醫療服務,手術成功率及風險則因病患嚴重程度及手術醫師的經驗而異,故是否適合接受雷納生機械手臂手術,仍須由骨科專科醫師與病患充份溝通後決定。

走入婚姻前 是否接受伴侶的原生家庭?

走入婚姻前 是否接受伴侶的原生家庭?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決定和另一半走入婚姻、共組家庭前,最好能先了解對方原生家庭的狀況,包括家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模式、彼此有什麼期待、需不需要跟公婆或岳父岳母同住、婚後姻親如何往來……種種問題,開誠布公地做討論,進而達成共識。每個家庭的習慣和相處之道都不一樣,有些家長比較獨立,不想跟已婚的孩子同住,也不太會干涉成年的孩子。但有些家長無論孩子多大,總還是對孩子不放心,以嚴格管控的方式要求他們配合,甚至期待婚後一定要跟父母同住。有些家庭凝聚力強,家人之間情感深厚,逢年過節都會一起過;也有些家庭的關係疏離,家人之間互動不多,總是各忙各的;有些家庭重男輕女,有些家庭兩性地位較平等;有些家庭習慣用大聲爭執的方式溝通,有些家庭則忌諱大吼大叫……婚前務必花時間認識了解對方的家人,因為一個人的個性、習慣、想法往往很難改變,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影響甚鉅,所以與其希望另一半在婚後會依循自己的期待而有所改變,不如婚前就先好好了解,確認自己可以適應對方的個性,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後,再步入婚姻。很多與原生家庭處不好的人,成年後選擇另一半時,往往特別容易受原生家庭凝聚力很強的對象吸引,希望自己也有機會享受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和歡樂氣氛。但有時候這樣的想像可能過於天真,如果認為對方的家庭關係緊密,就一定適合自己,反而容易在婚後遇到很大的問題。在婚前,最好能夠從幾個面向,好好觀察一下對方的原生家庭:1.伴侶的父母感情好不好?解決衝突的模式是什麼?父母感情的好壞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能夠好好相處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留下良好的示範,例如:父親懂得分擔家事,能夠尊重、體貼母親,或是母親很能支持父親。在父母相處和諧、感情融洽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情緒往往會比較穩定,也比較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如果對方的父母感情不好,那麼要留意他們是否把其中一個孩子視為情感的依靠。一般而言,母親較傾向親近兒子,父親則傾向親近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很難跟未來的伴侶產生好的連結,日後他們的伴侶有時反而會變成介入和父母之間的「小三」角色。 2.伴侶的兄弟姊妹之間感情如何?是否有任何精神上的問題?或是像酗酒、吸毒、賭博等不良嗜好上癮問題?家裡只要一個孩子出了狀況,其他人都無可避免地要一起承擔,所以如果對方的兄弟姊妹之中有這樣的問題,就要有和伴侶共同面對的心理準備。 3.伴侶父母對孩子有什麼期待?是期待孩子要聽話,最好百依百順,還是獨立自主,能夠自己處理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呢?而他們對孩子的伴侶又有什麼期待呢? 4.伴侶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為何?有些家庭成員的個性都很急躁,有些家庭成員則習慣拖拖拉拉;有些家庭成員會想要掌控其他人,但有些家庭成員則總是喜歡依賴他人。如果對方是家中的老么,是否習慣於聽命他人?家中成員是否會想要掌控或管束他的伴侶呢?建議婚前一定要常跟伴侶的家人往來,好好觀察他們的互動模式,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接受,千萬不要期待婚後對方和家人的互動模式會有所不同。熱戀時期是雙方最願意為了對方犧牲和改變的時候,所以此時做出的判斷經常都不太準確;等到熱戀期過去,往往才能做出比較客觀理性的判斷。有些人跟家人互動密切,每個禮拜一定都有家庭聚會;有的人跟家人很少往來,頂多逢年過節時才會聚在一起。有的人無論大小事都會稟告父母,聽從父母的決定;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成年了,不需要什麼事都跟父母報告,堅持保有個人隱私,自己做決定,不讓父母干預。無論是什麼模式的親子關係都沒有對錯好壞,重點在於理解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家庭互動模式,視為唯一的標準,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如果別人不一樣,就是對方有問題。若是想要跟另一半好好地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懂得彼此尊重,不要企圖改變別人的家庭,而是要學著融入,這樣才能相處愉快。要是真的無法適應或接受不了對方的家庭,很可能導致一段感情的結束。畢竟戀愛時伴侶雖然是最重要的人,但是熱戀期一過,有血緣關係且從小一起長大的家人,往往讓人更難以割捨和放棄,大多數人還是會以原生家庭為重。一對伴侶若為了對方的原生家庭而爭執不斷,吵久了難免破壞感情,無形中就會讓兩個人的距離漸行漸遠。(本文摘自/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圓滿自在的親密關係 哈佛醫師心能量/皇冠出版)

掌握5大要領 學習如何徒手深蹲

掌握5大要領 學習如何徒手深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談到深蹲,很多人通常馬上開始討論槓鈴深蹲,卻忘記了徒手深蹲的基礎。如果我們沒有在深蹲訓練前準備好深蹲的動作能力,我們注定會失敗。我們做徒手深蹲的時候隨時修正動作問題,將給予自己更大的能力去負荷槓鈴重量。人人應該都要有在沒有額外負重下全蹲的能力─屁股踫到小腿。只要活著,我們都想要沒有疼痛的生活、玩樂與競賽,就從學會如何正確徒手深蹲開始。深蹲的重點在這個章節,我們將會討論五個深蹲的重點。無論你有多高,你在重量訓練室的經驗等級或你的運動訓練目標,必需按照這些重點做,才能正確且沒有疼痛地深蹲。五個徒手深蹲的重點1 ─ 雙腳腳尖相對向前,向外五到七度是正常的。2 ─ 維持腳底三點與地板接觸,建立足三角。3 ─ 透過臀部向後推並將胸帶向前方形成髖鉸鏈使後側鏈參與(臀部與大腿後側)。你的身體重量應該平均於兩腳之間。4 ─ 透過「收縮你的臀肌」在臀部製造一個向外旋轉的扭力,推膝蓋向外同時維持足三角。5 ─ 向前看同時將雙手置於身體前方維持正確姿勢。 下蹲完成五個重點,就可以開始下蹲。不要去想是否停身體的位置太高或太低,只需要下降到你的活動度允許的最低範圍,確保在過程中保持平衡,很重要的是此時去感覺你的身體重量分布在雙腳的哪裡?這種感覺身體位置的能力稱為本體感覺。在下蹲時,儘可能讓小腿保持垂直越久越好。當我們無法盡量保持小腿垂直地板,膝蓋會太快向前超過腳尖,膝蓋過早向前會增加膝關節壓力,讓選手失去平衡。 最低位置當你達到完整深蹲深度,你會感覺穩定且平衡,體重應該會平衡分佈在你的腳掌中間,在這個姿勢從你的身體重心畫一條垂直線,應該會穿過你的腳掌中間。 上升從深蹲最低位置,由臀部帶動動作向上升,並向後推動臀部來完成,同時想像將你的小腿拉回垂直位置。這樣做可以有效地使用後側鏈,減少膝部壓力,同時讓臀部肌肉產生巨大力量,確保胸部和臀部同時上升。如果臀部上升太快,胸部將會向前傾倒,你將會失去平衡。在深蹲上升時,膝蓋需要保持在穩定位置,整個動作過程保持膝蓋和腳尖在同一線上,透過提升此穩定能力,能讓我們避免運動傷害,同時增加動作效率,透過動作效率的提升,我們才能激發出更多爆發力和力量,畢竟運動員都想要更多爆發力、更多肌力且同時避免傷害。【重點精華】我們通常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出完美的深蹲,因此最基礎的徒手深蹲經常被選手們和教練們忽略,覺得只要是運動員就理所當然可以把這個動作做好。事實上,深蹲是首要基礎運動起始的動作,然後再展開一整天的練習與運動。(本文摘自/強肌深蹲:美國國家級運動員指導教練親授,全面解析徒手深蹲.槓鈴深蹲.深蹲科學的訓練聖經/采實文化)

標準深蹲姿勢 膝蓋是否超過腳尖?

標準深蹲姿勢 膝蓋是否超過腳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人堅信深蹲時膝蓋絕不應該超過腳趾。我最近在密蘇里大學為物理治療系學生客座一堂課。我問了一個簡單問題:這裡有多少人認為深蹲時膝蓋絕對不能超過腳趾?每位學生都舉起他們的手。然後我接著說:「你們全都錯了。」沒有人確定這個迷思哪裡來的,但是這已經成為健身與醫學界的主流。這項指導甚至成為國家肌力與體能學會(NSCA)關於如何正確教導深蹲的指南。但是這真的那麼危險嗎?自2005 年以來,我有機會在同一平台上觀看並與美國最優秀的舉重選手比賽,要在上搏時舉起最大重量,舉重選手必須在深蹲位置抓住槓鈴。槓放在胸部上時,為了保持直立,許多舉重選手的膝蓋會超過腳趾。這些舉重選手每次舉起槓鈴時都會傷害到膝蓋嗎?膝蓋超過腳趾?以前在深蹲時,限制膝蓋超過腳趾的口令只不過是對更深層問題的快速解法。事後來看,這口令的最初使用者很可能是出自善意的力量教練或物理治療師。當運動員深蹲姿勢不良時,他們經常先由腳踝移動。當腳踝移動,會使膝蓋往前移。然後身體重量會往前轉移到前腳掌。這類動作問題被稱為「膝蓋優先」方法,這種移動方式造成膝關節的剪力更大並增加受傷風險,最終導致疼痛。對許多人來說,這似乎是個膝蓋問題。以向前移動膝蓋的不良姿勢深蹲的運動員經常會出現疼痛。因此,限制這種向前的動作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對嗎?然而,限制膝蓋向前的動作只能解決大問題的一部份症狀。問題其實出在平衡。膝蓋只是鉸鏈。它只會根據腳踝與臀部的狀況而向前移動。深蹲時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臀部與踝關節的情形,而非過份關注在膝蓋發生了什麼。深蹲的絕對要點之一是身體重心必須保持在兩腳之間的位置。這使我們身體保持平衡並有效地工作以產生力量與爆發力。徒手深蹲期間,我們的重心在肚臍周圍。在重量訓練期間,槓鈴成為我們的重心。我們動作的效率取決於如何能夠保持這個重量在兩腳之間。當膝蓋在深蹲前期向前移時,運動員的重心向前移動到前腳掌。因此,限制膝蓋向前的口令實際上是矯正了重心向前移動的問題。這與膝關節本身無關,而是要確保運動員保持平衡。向後坐深蹲所以我們如何矯正腳踝先移動呢?口令「向後坐下」或「臀部向後推」能使運動員在向下深蹲時由臀部先移動而非腳踝。這使身體的力量來源(後側鍊)參與。這麼做也同時限制膝蓋過早向前移動。這使運動員的重心保持在雙腳中間。然而,限制膝蓋向前移動的口令只能起到某程度的作用。要達到全深度深蹲,最終膝蓋在某時點必須向前移動。我們蹲得越深,膝蓋就越需要向前移動才能保持平衡。這概念對很多醫療界人士來說很難理解。讓我接著解釋。為了達到全深度深蹲,臀部重心最終必須被拉到膝蓋下方,這使我們保持平衡與胸部挺直。因為膝蓋是鉸鏈關節,根據臀部與腳踝的情形而移動,此刻它會向前移動。【重點精華】下次當你看某人深蹲時,注意看哪個關節先移動。以不良姿勢動作的人會先移動膝蓋。相反來說,動作良好的運動員會首先移動臀部向後。科學已證明健康運動員的膝蓋在深蹲最低位置是安全的。無可否認這項研究。只要避免過重的負荷以及使用良好技巧,在深蹲最低位置時,膝蓋可以,而且必須超過腳趾讓臀部能完全蹲下。力量教練麥可‧ 鮑伊(Michael Boyle)曾寫道:「問題不在於膝蓋的位置,而是在於重量分布在哪裡以及哪個關節先移動?」記住!膝蓋只是一個鉸鏈關節。只要保持穩定(與腳掌對齊),我們就不應該擔心它。正確的深蹲在於先移動臀部且保持平衡。其餘的部分身體自己會調整。(本文摘自/強肌深蹲:美國國家級運動員指導教練親授,全面解析徒手深蹲.槓鈴深蹲.深蹲科學的訓練聖經/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