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口述影像特映會 邀視障族免費聽電影

口述影像特映會 邀視障族免費聽電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的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節(White Cane Safety Day),意義是要活躍盲人生活,增強社會對盲人的關愛與提高盲人的生活質量,不論是全盲或低視能的視障族群,其實只要提供無障礙的環境,他們仍能保有相當高的社會參與能力,欣賞電影也是其一。口述影像 把「看見」詳細「說」出來許多人會好奇,視障者要如何「看」電影?換個想法,不能看、但他們能聽「口述影像」,也就是在不干擾正常節目的聲音訊息和對白的情況下,將影片中的視覺成分,如場景、人物表情、動作等,用語言加以解釋與描述的技術。簡單地說,口述影像就是把「看見」的詳細「說」出來,讓視障族群能夠聽懂電影。台灣史上首度有院線商業電影《盲人律師》,特地為視障族群製播口述影像版,在公開上映前舉辦口述影像公益特映會,邀請視障朋友免費進電影院,電影是改編台灣史上最大的職災求償案—RCA工殤求償案。台北高雄各一場特映會 視障朋友可免費入場這次的口述影像公益特映會,台北場將於10月15日晚上7點於京華城喜滿客影城,舉行記者會後立即播映,高雄場於10月16日晚上7點於高雄大遠百威秀影城舉行,視障朋友可攜一位陪伴者免費入場,活動採事先報名,網址分別為台北場:https://forms.gle/oStE6DC4uje61BfE7高雄場:https://forms.gle/1T4xWmpKdcP77wQWA另外,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也製作了「我看見」障礙意象系列影片,近日將陸續上架,其中一支紀實片被攝者-陳南廷,她就是視障者,但仍保有對世界無比的好奇心,腳踏實地去探索讓生活多采多姿,相關影片或是要觀賞口述影像版本,可從身心障礙聯盟官網(http://www.enable.org.tw/issue/list_topic/51_170)「我。看見~障礙意象影片」觀賞。

小孩不想上學?5招停止拒學循環

小孩不想上學?5招停止拒學循環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品妤原是個活潑的小四女生,因爸媽工作因素而轉學,但轉學後發現班上同學都已經有熟悉的好朋友,課本版本不同很多內容跟之前學的不一樣,於是品妤下課只能自己在走廊上晃來晃去,成績也變差。有天品妤得了流感在家隔離,好了以後品妤開始上學出門前就會肚子痛、拉肚子,還會一直在客廳跺步繞圈,爸爸媽媽帶她去醫院檢查都說正常,可是品妤的腸胃不適越來越嚴重,常需要打電話請假,爸媽發現一請完假品妤的腸胃就不藥而癒。在校發生不適 於是拒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饒怡君臨床心理師表示,拒學(school refusal)或懼學(school phobia)行為其實不是正式診斷,往往是學生在校園適應遇到困難時的一項警訊,研究指出約有1至5%的兒童有「拒學行為」,男女比率相近,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尤其好發在剛進入新的班級或學校或過完寒暑假,出現的症狀包括孩子會以各種身體不適請假或遲到;抗拒上學、發牢騷或哭訴、生氣,當被強迫起床上學時,可能會口頭威脅或出現自傷行為,也可能以肢體、言語攻擊家人;性格上變得退縮,與同儕漸行漸遠,也可能沉迷上網,造成日夜顛倒、作息混亂。拒學成為孩子內心的掙扎饒怡君臨床心理師表示,拒學很有機會成為惡性循環,孩子會不斷猶豫「要不要去上學?」,想到學校就感到不舒服、緊張,暫時不想反而覺得輕鬆、擺脫不愉快,最後決定「先不去上學」,如此反覆掙扎,於是持續時間愈長,回到學校的阻力愈大,還可能進一步造成學業成就低、家庭衝突及人際疏離等問題,甚至長期下來演變成繭居在家,影響到未來生活與獨立。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不上學的警訊時應該與學校建立密切的溝通管道,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才能避免問題惡化。停止拒學循環的5建議哈佛大學健康出版社(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提供5個建議供家長參考幫忙孩子停止拒學的循環:1、 及時採取行動:沒去上學而累積的作業和欠缺的人際交流經驗,會像滾雪球般逐漸累積,最後讓孩子的問題愈變愈大而無法控制或是難以改善。如果發現孩子有拒絕上學的傾向,請立即關切孩子的狀況,只要拒學行為持續超過一、兩天就應趕快處理。2、 分辨清楚孩子的狀況:溫和地詢問孩子讓他逃避去學校的原因,找出孩子問題的源頭,是因為人際關係出了問題? 還是遭到同儕霸凌? 或是因為在教室感到焦慮?擔心學業表現或上台報告? 3、 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學校是家長在面對孩子問題時最重要的夥伴,與學校輔導老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人保持聯繫,提供你所知道孩子為何掙扎上學/不上學的任何訊息,透過學校與家長的合作往往有機會找到孩子拒學的原因,也有機會透過老師和同儕,慢慢逐步地讓孩子回歸校園。4、 堅定自己的立場:保持同理心並堅定孩子必需要上學的立場,告訴孩子你有信心他/她能夠面對害怕,告訴孩子即使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症狀,都不會有危險性,是可以上學的,這可以讓孩子學會在緊張焦慮時還是能持之以恆去做該做的事,如此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直接面問題。5、 讓待在家變得「無聊」:如果孩子已經有拒學的傾向,別讓孩子在家看電視、上網或睡覺,關掉電視和網路,讓孩子在家就像在學校一樣需要學習、打掃…,不能躺在床上睡覺。預防孩子拒絕上學更為重要,家長可於每日安排時間主動關懷孩子校園適應情形,尤其是在環境轉換時,如國小一、三、五年級分班、剛上國中/高中/大學、轉學…等階段,藉由分享、交流提供情緒支持,對於孩子表現出具適應性的因應行為時給予肯定與欣賞,對於不合宜的人際互動行為以溫和態度指出可能會造成對方或相關他人的困擾,以及可能造成日後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並引導孩子調整其人際互動行為,對於不適應的困難提供合宜且有效的因應策略,主動與老師聯繫彼此合作,協助孩子順利、自信地建立問題解決能力與校園適應力。

鼻咽癌恐因遺傳!鼻涕有血絲應警覺

鼻咽癌恐因遺傳!鼻涕有血絲應警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鼻咽癌是頭頸部癌症中第二常見,僅次於口腔癌,在台灣每年約10萬人中會有5至6人罹患鼻咽癌,好發年齡為50-60歲,男女比例約為3:1。罹病原因除了長時間吸入有害氣體,如空氣中的石棉、鎳、吸菸或二手菸等因素外,多數的鼻咽癌與EB病毒(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感染有密切關係,而研究發現遺傳也是極大的影響因素,將近10%的病人有鼻咽癌家族聚集的現象,若家族有人罹患鼻咽癌,則其一等親罹患鼻咽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9.2倍,因此不可輕忽家族病史的影響。56歲的劉先生因痰中帶血絲及鼻塞超過數周而到耳鼻喉科就醫,醫師問診時發現病人的父親、弟弟及伯父皆為鼻咽癌患者,後續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在左側鼻咽處有一顆約2-3公分大的腫瘤,切片後證實為「鼻咽癌」,且頸部的淋巴結有轉移情形,接受化放療合併治療方式後腫瘤明顯受到控制,同時也在醫師的建議下成功戒菸,持續治療及追蹤病況。鼻咽癌流出的鼻涕會帶有明顯血絲鼻咽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且因鼻咽管被腫瘤阻塞,有類似鼻塞、鼻涕倒流等感冒或過敏性鼻炎的症狀。不過,比較明顯的差異是鼻咽癌流出的鼻涕會帶有明顯血絲,頸部淋巴結腫塊也會愈來愈大,不像鼻炎吃過藥就會逐漸消腫。大千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山崧表示,鼻咽癌好發於鼻腔與口咽之間的鼻咽部,以頂部最常見,因部位隱蔽,腫瘤及症狀不易被早期發現,因此民眾若有鼻咽癌家族病史時應提高警覺。如果發現痰中帶血、長時間鼻塞、頸部不明腫塊、突然耳塞感或聽力減退未改善時,應尋求醫師協助,就醫時也要主動說明症狀及家族史,以協助醫師可以更快、更精準的提早診斷、及早治療。

痛風可生酮飲食嗎?免疫科醫師這樣說

痛風可生酮飲食嗎?免疫科醫師這樣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目前生酮飲食正夯,有些人為了健康,有些人為了減重,而有些人則是亂跟風,因此導致身體變得更糟糕。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沈明忠表示,生酮飲食在以前主要就是用來控制兒童頑固性癲癇的發作,而且效果非常良好。這種飲食的方式是攝取極少量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質及大量脂肪,身體會從燃燒醣分轉換為燃燒脂肪形成酮體,作為主要能量來源,目前有很多文獻報導生酮飲食對於慢性疾病的控制是有幫助的。身體發炎的原因根據文獻報導NLRP3發炎體和很多風濕疾病有關,其中包含了痛風。痛風形成的因素,除了因為先天基因異常導致尿酸無法順利排出,大部分發生急性痛風都與不正當生活作息和不恰當的飲食有關。其產生發炎反應的原因,乃是尿酸鈉鹽(MSU)晶體沉積在關節內,而體內一種稱為NALP3發炎體能識別這些細胞所釋放出的尿酸晶體,使得NALP3 發炎體活化,進而誘導發炎性細胞激素IL-1β 的成熟和分泌,引起發炎反應。這說明NALP3發炎體在尿酸晶體誘發痛風關節炎發作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痛風的治療急性痛風患者,臨床上主要以非類固醇止痛藥、秋水仙素和類固醇來止痛消炎。而患者的血液尿酸值,必須控制在6以下,若有痛風石,則治療目標為5以下。常用藥物有降低尿酸合成的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Allopurinol, Febuxostat)和促進尿酸排出的uricosurics (Probenecid, Benzbromarone)。生酮飲食對痛風控制是有幫助的在飲食方面除避免含高普林的食物,以避免促成高尿酸的產生。生酮飲食的原理為只攝取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肝臟便會將脂肪轉換為脂肪酸和酮體。酮體主要分成三種,其中血酮β-hydroxybutyrate (BHB),近來有研究報導BHB可藉由降低NLRP3發炎體的活性來緩解發炎性疾病,如急性痛風發作。因此生酮飲食對於痛風的控制是有幫助的,然而BHB的濃度高低與NLRP3發炎體的活性,兩者的相關性則有待更多的文獻來佐證。學理上而言,執行生酮飲食對於很多發炎性疾病是有幫助的。然而,最忌諱的是以為不吃飯不吃麵,就大口吃肉隨便喝油,如此反而會導致很多慢性發炎疾病惡化。目前許多慢性發炎疾病患者,大部份的醫師和營養師仍是建議以均衡飲食法為主。所以若有想嘗試生酮飲食者,必須和自己的臨床醫師及營養師溝通討論,以避免發生營養失衡和其它副作用。

記性變差誤失智?其實只是假性失智症

記性變差誤失智?其實只是假性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失智症的成因,除了6成是阿茲海默症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例如:中風、頭部外傷顱內出血,腦部缺氧等,與及其他可治療性失智症,如腦瘤、正常腦壓水腦症、維他命B12過低、甲狀腺功能異常、腦部感染、腦膜炎、嚴重憂鬱症,甚至是第三期神經性梅毒,都會造成失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鄭勝允主治醫師指出,自覺專注力或是記憶力退化的患者,只有少數人真的落入了失智症的範疇,而其他大多數患者其實是「假性失智症」(Pseudo-dementia)。假性失智症是什麼?假性失智症跟失智症都會有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例如記性變差、無法專心、反應遲鈍、無法完成過去可以勝任的事情。但失智症的致病機轉是大腦細胞的萎縮或壞死,乃是不可逆的變化,而假性失智症在改善了背後的成因之後,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是可以被逆轉、康復的。可能是假性失智的七大特徵一、情緒憂鬱低落二、訊息太多,大腦難負荷三、合併特殊病史四、使用特定藥,副作用五、壓力大,多工分心六、睡眠品質不佳七、更年期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假性失智症?鄭勝允醫師表示,絕大部分的假性失智症都是憂鬱或焦慮情緒所引發的。我們煩心、緊張或遇到壓力時,大腦會需要分出一些腦力去試著克服這些情緒,自然而然無法處理需要腦筋全速運轉的事情,患者常常將這類的情況形容為「腦霧」,意即思考沒有以前那樣清晰,彷彿在十里霧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患者往往抱怨的主題是無法像以前一樣漂亮地完成工作,但對於一些簡單的事情,例如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這些患者是絕對不會有問題的。假性失智症要怎麼治療?鄭勝允醫師認為,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告訴自己這個病一定會好,專注力與記憶力一定能獲得改善。再來可以尋求精神科(身心科)的協助,了解自己目前的情緒狀態,透過藥物以及非藥物(心理治療、非侵入性腦刺激術)的幫助解放自己的腦力,改善專注力與記憶力,還給自己一個清晰明亮的大腦。

在母胎就已形成 罕見頸畸胎瘤恐致命

在母胎就已形成 罕見頸畸胎瘤恐致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4個月大的女嬰,右側頸部長了顆4.5公分腫瘤,導致外觀隆起、壓迫食道與氣管而無法順利進食與呼吸,差點沒了性命。經核磁共振確診為「頸畸胎瘤」,後來進行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切片檢查確認為惡性腫瘤,手術從耳後髮際切口,術後傷口小、復原狀況佳,女嬰隔天就能拔管進食。畸胎瘤和懷孕無關畸胎瘤是屬於生殖細胞瘤的一種,良性卵巢畸胎瘤通常會含有胚胎三胚層分化出來的組織,因此裡面可能會含有皮膚、皮脂腺、毛髮、骨頭、牙齒、脂肪、平滑肌或甲狀腺組織等。雖然畸胎瘤大多以良性為主,但還是有扭轉、破裂、續發感染、及惡性變化的可能,良性的卵巢畸胎瘤可和患者和平共處幾十年,但腫瘤有長大或轉變成惡性的機會存在,因此建議確診後應儘早手術切除為宜。頸畸胎瘤大多發生於嬰幼兒「頸畸胎瘤」多半發生在嬰幼兒身上,成人案例極為少見,但仍有發生的可能。一名26歲劉姓男子,左側頸部從小就異常隆起,某次感冒使得腫塊凸起得更嚴重,並且還壓迫到了神經導致手部抬高困難,經過縝密的檢查確診為8公分的頸畸胎瘤,使用低溫電漿刀將腫瘤移除,周邊組織並未受到傷害,切片檢查確認為惡性腫瘤,恢復良好。但後續進行腫瘤標記檢測時,發現數值仍偏高,擔心是否有轉移復發情形,進行正子造影檢查,發現劉男患有隱睪症,且頸畸胎瘤的原發部位竟是睪丸癌,再進行切除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定期回診追蹤。頸畸胎瘤少見 但生長快速童綜合醫院達文西中心暨耳鼻喉部主任蔡青劭表示,畸胎瘤源自胚胎時期的生殖細胞,於母胎時期就形成腫瘤,能從腫瘤中找到不規則狀的毛髮、骨骼或肌肉細胞。然而,約95%至98%的畸胎瘤為良性,存在於卵巢或是睪丸中,僅有少數2%至5%的畸胎瘤生長於頸部,且多為惡性腫瘤。由於頸畸胎瘤少見且與淋巴管瘤難以區分,因此需透過核磁共振,或測量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指數、胎兒蛋白指數進一步確診,因頸部佈滿神經、血管與重要器官,若確診頸畸胎瘤應盡早接受治療。畸胎瘤若不幸形成於頸部,腫瘤往往生長快速,因此蔡青劭主任呼籲,切勿拖延治療,避免危害周邊器官與神經。雖然頸畸胎瘤無法預防,不過現今醫學進步、手術選擇多元,若頸部有不明隆起,應儘早就醫診治,可千萬別因為害怕而耽誤了黃金治療期。

重訓後突然頭痛暈眩 恐是努責現象

重訓後突然頭痛暈眩 恐是努責現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年約30歲的黃姓男子在健身的時候,出現頭暈、頭痛等不適情形,並且眼前一片黑,他靠在牆邊,過了幾分鐘後才慢慢回復。就醫後,醫師認為可能是「努責現象」導致血壓急速下降所致。努責現象無需治療,當下休息之後便會慢慢恢復,但醫師提醒在健身時應循序漸進,選擇可以承受的強度,避免造成身體傷害。許多民眾在用力期間發生頭痛或昏厥的情形,其實是因為低血壓造成血液灌流不足、腦部缺氧所致,甚至曾有發生過有民眾在舉重時,突然昏厥往後倒之情形發生。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林建仲醫師表示,當於重量訓練如硬舉或臥推時、搬起重物時、運送移動重物時、用力解便、咳嗽、嘔吐、打噴嚏等出現用力閉氣或憋氣行為,就可能引發努責現象(Valsalva maneuver),會產生短暫頭暈、頭痛、心悸甚至短暫暈厥等情形。重訓者閉氣、憋氣 使腹壓上升、血壓升高林健仲醫師表示,平常人深呼吸之後閉氣用力,這個動作會造成聲門關閉 (glottis closed) 胸內壓力上升及腹腔壓力上升,進而出現一系列心臟血管的血液動力變化,包括用力初期增加的機械性胸腔壓力所致,此時會有短暫的血壓上升,脈壓差稍增加但可能只維持2、3秒。接下來持續的閉氣用力,由於胸腹腔壓力上升,下腔靜脈回流的減少,心臟的血液輸出量降低,反而造成了血壓下降,脈壓差減少。運動或重量訓練時,如沒有注意呼吸頻率,過度閉/憋氣用力時,會使腹壓上升血壓升高,靜脈回流與心臟血流變少,是有可能造成「努責」現象,即產生頭暈以及短暫頭痛等狀況。持續閉氣用力可能因衝擊硬化的血管而造成中風在持續閉氣用力期間發生昏厥的情形,其實是因為發生低血壓造成腦部或身體其他部位血液灌流不足、腦部缺氧所致。當然,在用力初期以及恢復期發生的血壓上升現象,也有可能因為衝擊到硬化的血管,造成血管壁上的斑塊脫落,進而形成了腦血管栓塞性的中風,不可不慎。林建仲醫師提醒如果於運動中或重訓過度等過程中出現眼冒金星,暈眩等努責現象時,建議應停止活動坐下休息,並盡量保持規律呼吸,一般約1至2分鐘左右即可恢復,若還是持續不舒適,建議就醫治療。

臉頰凸腫塊罹口腔癌 憂還能活多久?

臉頰凸腫塊罹口腔癌 憂還能活多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些病人在一開始發現口腔內有異常變化時,會使用拖延戰術,希望日子拖著拖著、病情可能就好了,可能是害怕面對疾病,尤其當口腔癌臨床病變通常不明顯,病人常常置之不理,等到口腔內的狀況變嚴重後才會來就醫。牙齦及臉頰交界處有凸起腫塊的江先生,在太太陪伴下就醫,不規則的邊緣和有乳突狀突出使得左臉頰有膨出就像含了東西,經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癌」。在問診檢查過程中,江太太直抱怨是因為江先生重面子「我平常勸他戒菸戒檳榔都不聽,這男人都不聽耶!愛面子啦,長了腫塊還隱瞞到不能再瞞才說出口。」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之惡性腫瘤的總稱,90%屬於鱗狀細胞癌,口腔包括的部位有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牙齒、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硬顎)、牙齦以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台灣地區口腔癌好發的部位是舌頭及頰黏膜。口腔癌早期治療 5年存活率為78%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耳鼻喉科李家萱醫師特別說明,口腔癌只要早期接受適當的治療,5年的存活率第0期到第1期的5年存活率為78%,且僅需小型手術,不會造成臉部變形。若是晚期(第三、四期),手術困難度較高、可能會進行手術、電療以及化療,可能必須面對外觀及口腔功能暫時或永久的改變。建議江先生戒菸戒檳榔,並配合斷層掃瞄及口腔切片等檢查。後來切片結果確診為「口腔癌第二期」。口腔癌可能的危險因子(1)嚼食檳榔、吸菸、喝酒。(2)陽光照射。(3)蛀牙、不當的假牙。(4)不良的口腔衛生。(5)長期營養不良。定期做口腔黏膜檢查 遠離口腔癌威脅李家萱醫師呼籲,家人之間如有發現身體有些不適、異常等問題,請鼓勵及支持家人立即就醫檢查。而有吸菸、吃檳榔、喝酒的民眾,如果口腔或舌頭有不明原因的潰爛、刺痛或異常出血,為了自己的健康及家庭幸福,一定要儘早就醫,並定期接受國民健康署補助的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的死亡風險。自覺就醫、及早發現病症,才能即早治療,如果病情有變化一定要回診,畢竟所有的癌症都一定是預防勝於治療。

屁屁垂又扁!3招皮拉提斯練出蜜桃臀

屁屁垂又扁!3招皮拉提斯練出蜜桃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每天上班久坐在辦公室,下班後又癱在沙發上追劇划手機,不知不覺發現臀部越來越鬆垮、扁塌,甚至變大的趨勢?如果想要擺脫扁垂臀,可以跟著皮拉提斯老師練出翹臀。動作超簡單,只要在家準備瑜伽墊、毛巾,就可以開始練習,不管外面大風大雨也不怕沒地方練,簡單、方便、好上手,跟著老師一起練,讓屁股的微笑線笑起來吧! 在訓練之前,特別提醒剛開始練習組數不求多,動作正確才是重點;另外,速度也不要太快,慢慢做更有效。而以下3招皮拉提斯練習菜單:橋式抬腿、四足跪姿抬腿、棒式抬腿,能讓臀部更往上提、更緊實。第1招. 橋式抬腿(1) 採躺姿,雙腳屈膝、腳掌踩地,雙腳與臀部的距離約25到30公分;肩膀放鬆。(2) 吐氣時,臀部往上推離開地板,重心放在左腳上。(3) 把右腳抬高,腳跟勾向天花板;同時核心穩定,腰要穩住、不要掉下至地板,接著吸氣時,臀部往上提;吐氣時臀部往下一些些,吸氣與吐氣間,臀部上下來回的動作幅度不用太大,約5公分以內,前提是抬高的右腳不能前後搖晃。(4) 回到起始位置,並重複及交替動作,保持正確的呼吸方式。 如果動作做完覺得腰很痠,必須調整腳的角度,若是外八則會很容易腰痠,所以務必要腳正正的踩穩、膝蓋對腳趾頭第2、3指頭。 第2招. 四足跪姿抬腿(1) 採四足跪姿,肩膀位置在手腕的正上方,膝蓋跟骨盆同寬,十隻手指頭撐開來。切記,身體力量不往下壓。(2) 接著肩膀往後轉半圈,雙腳膝蓋輕輕併攏;把左腳往後提,不用抬太高,並且左邊骨盆不可以翻轉。(3) 骨盆轉正、彎曲膝蓋,再次肩膀往後轉半圈,骨盆再壓下來。吐氣時,左腳微微往上提,小腿不能踢臀部,且不要低頭,意識想著脊椎拉長。(3) 回到起始位置,並重複及交替動作,保持正確的呼吸方式。一組可做10到15次,每組休息一下,做3到4組即可。 第3招. 棒式抬腿(1) 這動作除了讓臀部往上提,也牽連到全身,是全身性運動。首先採四足跪姿,肩膀位置在手腕的正上方,膝蓋跟骨盆同寬;不低頭,脊椎拉長;左右腳往後點地,並記得脊椎往前、腳跟後蹬的力量。(2) 肩膀往後轉半圈,手不往下推,吐氣時,其中一腿往上提;吸氣時,往地上下來一些些,碰地與不碰地皆可,盡力而為。(3) 記得,一腿上下動作時,是用力往後蹬的感覺,而下腿不彎曲,是要緊繃的感覺。回到起始位置,並重複及交替動作,保持正確的呼吸方式。 任何動作訓練上量力而為,不勉強,依個人的體力狀況為主,否則勉強訓練,反而達不到訓練效果,甚至有可能受傷。想要挺翹又圓潤的蜜桃臀?3招皮拉提斯訓練,下定決心、持之以恆的練習,練出結實翹臀不是夢! 

每日追劇超過3小時!眼睛將提早GG

每日追劇超過3小時!眼睛將提早GG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調查顯示,台灣人在每日3C(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用眼的總平均使用時數首度飆破10小時,達10.7小時!國人扣除睡眠時間,幾乎2/3的時間都泡在3C!超過6成國人使用3C主要在觀看影音節目,尤其30歲以下年輕族群有1/3的人一看就長達3小時以上,再加上小螢幕的使用趨勢,這樣的用眼習慣讓眼睛健康拉警報;調查中更發現,10到19歲青少年乾眼症的比例相較去年也大為提高。約1/3年輕人 每日追影片超過3小時!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孫啟欽醫師表示,全民護眼趨勢調查今年已進行到第五年,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每日3C用眼時間逐年增加,今年首度超過10小時。孫醫師強調,這次調查可觀察到國人用眼時間拉長的脈絡,國人中有85%會觀看網路影音,其中又有71%是使用智慧型手機觀看,影音觀看也是超過六成(64%)國人使用3C產品最主要目的。相較於過去的電視大螢幕收看行為,現在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從智慧型手機平均使用時數自去年的3.3小時,今年攀升至3.6小時,成長幅度逐漸加大,小螢幕已是擋不住的趨勢。雪上加霜的是,各式網路影音的興起,影響年輕族群拉長小螢幕的用眼時間,其中10代、20代年輕人中,可說是”嗑影音”族群,近半訂閱超過10個以上的YouTube頻道,其中有1/3 (32%)的年輕人每日觀看網路影片時間超過3小時,如同上癮般地「嗑影音」,恐導致年輕世代眼睛健康GG了。影音看不停 青少年、老年人乾眼問題加重!今年的調查也發現,81%的國人有確診的眼部疾病,其中以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等)、乾眼症、白內障位居前三位。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確診「乾眼症」比例落於青少年(71.6%)及老年人(82.7%)」兩端年齡層為最高。孫啟欽醫師表示,長時間觀看影音,眨眼次數會減少,致使乾眼症的發生率提高。一般乾眼症好發於50-59歲族群,但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青少年族群的乾眼症比例在過往已有倍增的趨勢;目前青少年沉迷影音,是否在過度用眼的狀況下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罹患乾眼症的比例,值得關注。護眼SOP 懂看321口訣僅27.8%民眾定期眼睛檢查!「護眼SOP - 懂看321」口訣,落實護眼觀念!2018年開始提倡的「護眼SOP」(Shorten:縮短近距離用眼時間;Outdoor:走出戶外讓眼睛適度休息;Prevention:預防眼疾定期健檢);今年,希望透過「懂看321」口訣來設定個人護眼的KPI,幫助國人們依此真正落實護眼行動於日常!(3)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2)每週至少2次戶外活動(1)每年眼睛檢查至少1次孫啟欽醫師提醒,長時間近距離緊盯螢幕,除了眼睛睫狀肌容易緊繃、眼睛容易感到疲勞,導致屈光或乾眼問題;若又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觀看可能造成視網膜潛在危害,也可能讓白內障提早報到。根據衛福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2017年在10歲到30歲之間的青少年及青年人口中,就有3,329位因為白內障而就醫,相較於前一年,增加了5.4%,甚至直逼60歲到69歲的老年族群(增加6%),不可不注意!

Menu